号令百万之师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
号令百万之师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
-----
网友解答:
-----
能够统帅百万之众,并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屈指可数,近代中,首推林彪元帅。
林彪元帅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真正统军超过百万的将领,并且是在他的指挥下,我军取得了连番胜利。
要知道,统帅部队超过一定数量,可不是简单的发布一个指令就可以的,百万之众做到进退一致,令行禁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别说统帅百万,就是管理几十个人,让他们听从安排都需要一定能力。
而林彪元帅,却实实在在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中,游刃有余。
1946年,林彪元帅成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经过两年多的整治,在1948年的8月,东北野战军人数达到了103万人,可以说是真正的百万级兵团。
不仅创建了百万级兵团,林彪元帅还指挥这百万兵团打赢了数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辽沈战役中,林彪元帅指挥东北野战军,前后历时54天,共歼灭国军47万余人;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以及华北军区的百万大军,又历时64天,一共歼灭国军52万余人。
这些战绩,是实实在在的事例,说明林彪元帅在指挥百万级兵团作战时,拥有高超的指挥技巧和统帅能力,在近代中,能和林彪元帅比肩的,也只有彭老总和粟裕,但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林彪元帅当属第一。
之所以能够做到指挥大兵团作战游刃有余,关在在于林彪元帅自打从红军带兵起,对于大数据的详尽的分析和掌控。
林彪元帅在做基层军官时,几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对于每场战斗的缴获、歼灭敌人数量进行统计,并把结果挤在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进行分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辽沈战役。
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后,按照林彪元帅的要求,每天深夜都要在前线指挥所进行每日军情汇报,由值班的参谋向参会的各级军官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当日的战况和缴获情况。
这些数字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无非就是这支部队今天歼灭敌人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枪支以及物资多少等等,大部分人都听得昏昏欲睡。
但林彪元帅对此却十分的关注,不仅如此,还要求统计员要对俘虏的人数进行再次细分,将俘虏中,军官多少,士兵多少也要统计出来,还有要将缴获的枪支,进行机枪、长枪、短枪等,分出一个大小和类别出来。
每天的战斗十分紧张,每个人都十分的疲惫,但这些统计工作却非常繁杂,以至于在作战指挥室开会期间,真正用心听的只有林彪元帅和按个读这些数据的值班参谋。
事实证明,这些看似无用的数据,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大作用。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仅用30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并且全歼了守敌十万,国民党派出精锐之师廖耀湘集团前来支援,二十万兵力的廖耀湘与东北野战军子相遇,一时间打得难分难解,谁胜谁负实难预料。
而在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时,林彪元帅依然坚持每天必定要听军情汇报,这天晚上,值班参谋正在读当日的战报,其中说到部队碰到一个不大的遭遇战,歼敌若干,其余敌军趁乱逃走等,这份战报和之前的并无明显异样,众人也并未在意。
正当值班参谋准备读下一条时,林彪元帅突然叫了一声“停!”同时向在座的人问道,刚才念的那个在胡家棚战斗缴获,你们都听到了吗?
众人很是茫然,听到了是听到了,但是并没有什么与往日的不同啊,不都是一样枯燥的数字吗?
见无人回答,林彪元帅紧接着连问三句:“为什么缴获的短枪和长枪的比例比之前的略高?为什么缴获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之前略高?为什么俘虏的军官和士兵比例比之前的略高?”
众人还没来得及思索,林彪元帅就走向军用地图,指着地图上胡家棚的位置说道:“我断定,此处必定是敌人的指挥部,廖耀湘肯定就在附近!”
不等众人反应,林彪元帅马上口授命令,追击从胡家棚逃走的那部分敌人,并坚决命令将他们消灭掉,马上,东北野战军的各个参战部队行动了起来,将这部分逃走的敌人包围起来。
此时,在这群敌人中,指挥官廖耀湘就在其中,看到大势已去,就急忙换上伙夫的衣服,准备趁乱逃走,但解放军战士的一句话,断绝他的这个想法。
在解放军战士的口中,不断有人喊着一个顺口溜:“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
这就是林彪元帅亲自拟定的顺口溜,将敌军指挥官的特征如此细致的描绘出来,并及时的传达给作战前线,让廖耀湘几乎是无处可逃,不得已,沮丧的廖耀湘穿着满身油渍的伙夫装,从人人群中走了出来,举手投降道:“我就是廖耀湘!”
这场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在胜利的背后,是林彪元帅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够从枯燥无味的数字中,找出不一样之处,并且评估,归纳,同时做到了快速的反应。
在听取值班参谋做汇报时,能后发现差异,是他在每晚必做功课的积累,已经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一旦有细微的差异,他能及时发现,并得到准确数据对比,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价值。
而在找出关键价值后,又能够准确做出判断,快速反应,并将重要的信息通过别具一格的形式传递给一线,用顺口溜的方法,把廖耀湘的特征进行描绘并传播,让每一个战士都知道对方的特征,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正是有了这样对数据的挖掘、整理、分析、归纳的独特能力,才能练就林彪元帅独一无二的优良军事素养,也正是如此,才能让林彪元帅在指挥百万级兵团作战时,做到游刃有余,所向披靡。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语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有过从军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即便是班长、排长,都是不太容易当的。
以排长为例,全排几十号人需要你来管理。
关键这还不是野营、拓展运动,而是要打仗,稍有不慎就会死人的。
一个优秀的排长,往往也需要多年才能培养出来。
二战期间,广西军阀部队战斗力很强,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班排长很厉害。
桂军非常重视军士的作用,很多排长年近30岁。虽然体力有所下降,但经验丰富,熟知战场的一切。这样的人带领这个排,当然就厉害了。
然而,这种基层军官同高级军官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异。
如果林彪、彭德怀、粟裕这种指挥几十万人的将军,需要有远远超过普通军人的才能。
高级军官需要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隐藏自己的劣势。
他面对的是敌人的高级军官团。
这些高级军官都不是泛泛之辈,是一个国家数万甚至数十万军人中的精英人物,每一个都是很难对付的。
想要指挥自己的部队打赢这些人,难度是非常大。
现在看来,我军指挥兵力最多的将领,还是林彪。
众所周知,林彪是四野,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的指挥者。
早在1945年10月,林彪接手东北的时候,共有27万人。
虽然表面上有27万,但实际有战斗力的只有10多万,其余都是临时征召或者收编的士兵。
在随后面对杜聿明精锐的美式远征军的作战中,很多新兵直接丢下武器跑了。
双方激烈交火,但从山海关开始一直打到四平,国军连战连胜。
其实这也不奇怪。
当时国军东北部对的主力,是在缅甸将日军精锐18师团等10万人,杀得落花流水的驻印军。
而我军核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官兵,打了八年游击战,没打过阵地战,运动战。部队野战化需要时间,此刻当然是打不过了。
在关键时刻,林彪果断放弃四平决战,将主力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地区。
而杜聿明追击到松花江以后,因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北上。
由此,林彪虽然战败,但主力元气没有大的损失。
随后,仅仅1年时间,林彪遏制了东北国军战略进攻的势头,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国军被迫开始防御,林彪的部队吹气球一般扩大到46万人。
1947年开始,林彪主动出击,开始攻势防御,一口口吃掉东北国军。他明白,东北国军是无法持续补充了,吃掉一股就少一股。
这样打了1年多,到1948年三大战役之前,林彪的部队变为103万人,控制了东北领土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
而东北国军只有60万,龟缩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几个大城市,败局已定。
随后辽沈战役,历时只有52天, 歼灭国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国军仅有10多万人分水路和陆路逃走,主力完全被歼灭,败的彻彻底底。
随后林彪继续南下,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军52万余人。
仅仅两战就歼灭国军100万兵力,由此国军全线崩溃,败局已经无法挽回了。
林彪指挥百万大军,得心应手,就像我们下棋一样。他思维缜密,将敌人所有可能的应对战略都分析清楚,还找到了克制的办法。
所以,林彪打仗总是波澜不惊,根本没有什么冒险取胜一回事。
因为所有的都在林彪的预料之中。
-----
网友解答:
-----
大兵团作战,顾名思义,就是战争规模特别大,参战人数特别多,歼敌人数特别多的大型战役。我军从建军开始就属于弱势一方,一直处在敌人的包围和围剿中艰难生存,因此在前期根本没有资本去实施大兵团作战,真正的大兵团作战其实在解放战争中期才开始出现。
在人民解放军的诸多将领中,真正统军破阵,独挡一面,临敌决胜的并不多。元帅一级中,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四人,大将里面有粟裕,所以有人将彭、林、刘、徐、粟称为解放军的
“五虎上将
”,实至名归。不过,真正大兵团作战指挥水平最高的,我认为还当属林彪。
先来看看这“五虎上将”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统兵人数。
彭老总,西北野战军总司令。
西北野战军成立于1947年,成立时人数5万,半年后兵力增加到7.5万。1949年西北野战军改编为一野,人数为15.5万,1949年6月,华北野战军的18、19兵团划入一野,至此彭老总下辖兵力达到35万人。
刘伯承,中原野战军司令。
中原野战军1946年成军时候共有5个纵队,再算上一些地方部队加起来人数为27万人。但是经过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后,中原野战军损失巨大,人数仅为12万人,是原先的一半都不到,可谓元气大伤。1949年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二野时,刘伯承指挥三个兵团,共28万人。
粟裕,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
粟裕只能当代司令主要是因为资历浅,威望不高,需要陈毅坐镇服众,而粟裕主要负责华野的军事指挥。1947年华东野战军下辖10个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人数为27.5万人。1948年济南战役的时候,华野已发展到15个纵队32万人。后来淮海战役爆发,经过扩编,粟裕指挥的人数达到了42万人,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为55万人。1949年年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三野,下辖4个兵团58万人。到了12月份为准备攻台战役又扩编到82万人,人数仅次于四野,而粟裕直接指挥的最大兵力近65万人。
徐向前,晋冀鲁豫军区司令。
徐向前最辉煌的时代其实是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前期一直在养病,没怎么指挥战斗。直到1948年,徐向前任华北军区野战军一兵团司令员,这才直接指挥兵团所属3个纵队作战。1949年,他指挥3个兵团以及一个炮兵师共25万人攻打阎锡山,经过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系列战役,硬是一口一口吃掉了阎锡山的晋军主力,把一支地方偏师带成了主力部队,毛泽东都连连称奇。这就是徐帅能当元帅的资本,虽然因为养病长时间离开军队,但一带起兵来还是绝不含糊。
林彪,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1945年刚出关时指挥东北联军12万人,年底即发展到27万人。1947年东北野战军有9个纵队、11个炮兵团、1个战车团,共42万人。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共四个兵团70余万人,是五个野战军里面人数最多的。辽沈战役前夕,东野已经超过一百万了,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数达到120万,是当时包括国共两党在内全国最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当然,1950年四野一度发展到150万,庞大无比,不过此时战争已经结束了,所以不算在内。
因此,在解放军的“五虎上将”里面,统领兵力最多的排名依次是林彪120万人、粟裕65万人,彭德怀35万人、刘伯承28万人、徐向前25万人。林彪的统兵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四人,是解放战争时期唯一指挥过百万军队级别的将领。
林彪打仗风格是稳,精与计算,灵敏而机巧,不愿意兵行险招,善于打伏击战和追击战。
林彪是黄埔四期学生,毕业后,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战争,是真正从基层士兵成长起来的元帅。南昌起义时,林彪已升任连长,起义结束后,林彪跟随部队南下。半路上部队被打散,于是林彪就近加入了湖南的农民武装,并参加了湘南起义,跟着武装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成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
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后,两支部队整编到一起,即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也就是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红四军下设第十、十一、十二师,21岁的林彪任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营长。
林彪在任营连一级军官时,就很讲究战术,善于琢磨,战斗后经常思考战斗过程的得失,然后加以总结,将优秀的战术技巧推广到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之后这个习惯一直被保留下来,即使日后统兵百万也依然如此。战役上指挥有方,战术上又不断创新,因而林彪很快得到了红军高层的注意,其中也包括毛主席。
在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三打永新和龙源口战役中,林彪充分表现了他机智灵活、善用疑兵的战术风格,赢得了毛主席的赏识,提升很快。由营长升为团长,再到红1军团第4军军长,仅用了2年,这时的林彪才23岁,是红军内部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前途不可限量。
1932年,林彪再次升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成为了红军的高级将领,他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等重要战役,并且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林彪之所以能够火箭式提升,除了自身能力强,受到毛主席赏识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运气好。红一军团当时下辖7个军,最能打的是3军、4军和12军,如果不出意外,一军团的军团长肯定要在这三个军长之间产生。而3军军长黄公略和12军军长伍中豪都过早牺牲,因此林彪得以上位,成为红一军团总指挥。
而红一军团又是红一方面军的头等主力部队,连彭德怀指挥的三军团都得称一声“大哥”。林彪从刚上井冈山时的“娃娃兵”,几年时间就成为比肩彭老总的高级指挥员,进步不可谓不神速。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和草台岗之役中,林彪担任前敌指挥,一举打垮了国民党中央军陈诚部。在战役中,林彪料敌于先,提前准确的预料到了敌军的行动,及时统一全军发起攻击,之后又连续作战,扩大战果,已经有了大兵团作战的雏形了。
长征途中,作为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带着部队成为开路先锋,抢渡湘江,四渡赤水,战安顺场,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腊子口,艰难困苦中指挥若定,无役不与,表现相当出色,可说是功绩卓越。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正式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抗日战争期间,林彪打的最著名的一仗就是平型关战役,这一仗充分体现了林彪果决、关键时候敢于下狠手的指挥风格。当战役进行中途时,老爷庙成了战斗的决胜点,因为这里是整个战场的制高点。为此,林彪给团长李天佑下死命令,要他不惜一切代价把老爷庙夺下来,副团长杨勇亲自带部队上去肉搏,最后终于夺下此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塔山阻击战最紧张的时刻,林彪总预备队不动,斥令程子华:
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这也是林彪敢于下狠手的典型例子。
1938年,林彪在打扫战场时,不幸遭到国民党士兵误伤,伤势严重,被送回后方养病,此后又历任“抗大”校长,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主持军事教育会议,参加整风运动,这期间基本脱离了军队。
解放战争爆发后,林彪受命赶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共12万人,到年底发展成27万人,而林彪在抗日战争时期指挥115师才1.5万人,现在突然一下子指挥这么多人,颇有点力不从心,因此战争初期林彪的战役指挥明显生疏。
对此,《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说道:
“后来有人抱怨:林总吃了几年洋面包,连仗都不会打了。抗日战争时期,林彪只有半年的作战经历,而民主联军大多数将领都有整整8年的实战经验。要想让那些身经百战的名将们折服,林彪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这时候,林彪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在加上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因此指挥水平很快提升,指挥起几十万大军得心应手。
在东北主持军事工作期间,林彪在战术上相当有创新,他把战士们的作战经验加以总结提炼,上升到了军事理论高度,比如著名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成为解放军战士的制胜法宝,这些战术甚至在日后的朝鲜战场上也大放光彩,因此四野也成为当时全军最具战斗力的部队。
林彪全面主政东北后,实行了土改、剿匪等一系列举措,军事上不断对国民党军主动出击,创造有利局面。短短2年多时间,东北解放军就由最初的十多万人,发展到一支百万雄狮,而作为军事主官的林彪,也真正具有了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
辽沈战役期间,东北70万一线野战军,以及33万二线部队,总共103万军队投了战斗。作为这百万大军的统帅,林彪充分展示了他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水平,他的大脑就像一台飞速运转的计算机,通过每一支部队的位置,战斗力程度,伤亡程度,以及道路,地形,天气,路程等等,计算出最佳的作战方案,并且实施下去。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
其实,与其说林彪打仗四平八稳,不喜欢冒险,倒不如说说他精于算计,所有的风险在开战前就已经预料到,从而避开。“善战者无赫赫之名”,说的就是如此。
-----
网友解答: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号百万,战无不胜者,历史上少有。纵观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至今,真正意义上统领百万大军的将领只有四个人:
林彪元帅,粟裕大将,刘伯承元帅、彭老总。
(根据统兵先后顺序排名)
中国古代历史中,由于人口制约以及通讯条件,没有出现过规模达到一百万以上的军队,在几次大兵团会战中,部队的人数多也就只有几十万。如:长平之战白起统帅约五十万,赵括统帅约45万;灭楚之战中,王翦统帅60万;楚汉决战中,韩信统帅60万,项羽最多统帅40万;声势浩大的淝水之战,苻坚统帅的也不过80万。
近现代的战争中,由于通讯手段的发展,高级指战员能指挥的部队也急剧增加,在我军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先后出现了四位指挥百万部队的将军,他们分别是:林彪元帅,粟裕大将,刘伯承元帅和彭老总。
林帅
作为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其所率领的部队在东北得到十足的发展,辽沈战役结束之后,第四野战军已经发展到80多万。当林帅率领这80多万部队浩浩荡荡入关时,平津战役基本已经胜券在握。
后来林帅又指挥部队南下华南,解放两湖及两广地区,到1950年1月,林帅指挥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部队达到150万人(含军区部队)。
而平津战役是由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军共同作战,双方兵力加在一起远远超过100万,故而林帅在辽沈战役期间就已经指挥了100万军队,成为我军第一个指挥部队超过100万的军事将领。
粟裕大将是第三野战军的实际军事指挥者,
其所率领的野战部队在渡江战役之后已经达到了73万以上,这还不包括山东、浙江两个二级军区以及6个警备司令部和7个三级军区部队,约20万人。还有后备兵团4个师又一个军及华东军政大学约18万之众,总计第三野战军此时拥有的总兵力达到了121万。
粟裕是我军第二个指挥部队朝百万的军事将领,而在对粟裕的军事评价中,有“由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评语,可见粟裕将军指挥百万大军不在话下。
刘伯承元帅是我军第三位指挥百万大军的高级统帅,
其实上也可以说是我军第二位指挥百万大军的统帅,因为渡江战役我军总兵力达百万以上,其中刘帅做为总前委的常委。而同时为常委的邓小平和陈老总在指挥部队作战的时候明显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刘帅自然是百万渡江军队指挥的重要成员。
当然有些人不认可当时三野归刘帅指挥的实事,所以暂且不论渡江战役。到解放大写南战役的时候。当时刘帅所率领的二两两个兵团(4兵团在华南),总兵力达到了50万,还有东北野战军1个军加三个师,兵力也有5万左右,后来中央又调十八兵团入川,兵力也有十几万之众。
二野在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共歼灭国民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00223人,其中俘敌196100人,毙伤8830人,起义401660人,投诚95640人。
可以看到仅仅起义的部队就有40多万,加上原有的接近70万的部队,解放战争后期刘帅指挥的部队也超过了100万。(这还不算后来陈赓所率领的部队归建的数量)
彭老总在解放战争后期指挥的部队估计有60万左右,但是彭老总在朝鲜战场指挥的部队超过了一百万。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虽然志愿军有来回轮换的情况,但是在朝鲜战场不算后勤及特种作战部队,仅仅兵团就有4个,这样算下来总兵力绝对超过了100万,故而彭老总是我军第四位指挥兵力朝百万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当然后来的抗美援朝司令员如邓华将军、陈赓将军,他们指挥的部队也应当超过100万。
总体而言,我军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指挥部队达百万的军事将领,他们领兵超过百万的时间分别是:辽沈战役及之后的林彪元帅,渡江战役之后的粟裕大将,解放大西南战役之后的刘伯承元帅和抗美援朝期间的彭德怀元帅。
-----
网友解答:
-----
号令百万之师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说到擅长指挥百万雄师作战的将军,有人说“战神”白起,有人说“点兵多多益善”韩信,有人说“神机妙算”诸葛亮,还有人推崇“巴顿”“隆美尔”“古德里安”“麦克阿瑟”等二战名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真正指挥过超过百万之众的将军聊聊无几,更别说擅长指挥百万之师的了。古代号称百万都是虚张声势,以三国三大战役为例,官渡之战:演义里面是曹操军7万,袁绍70万。实际历史上曹操2万,袁绍11万。赤壁之战:演义里面曹操83万,孙刘联军5万。历史上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夷陵之战:演义里面刘备70万,陆逊10万,历史上刘备5万人,陆逊1万人,为将者故意将双方的兵力放大了,来达到吓人的目的,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人。笔者细数了一下,近代以来指挥百万雄师并常胜将军的只有三位,其中两位是中国人。
第三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胜利。朝鲜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与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对决,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
抗战爆发后,彭德怀任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副总指挥,参与领导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指挥部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挫败日军多次“围攻”和“扫荡”,同时与制造磨擦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指挥仅2万余人的部队同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23万国民党军作战,在一个半月内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歼敌1.4万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但谈不上号令百万,彭总指挥的朝鲜战争可谓是气壮山河,用教科书话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朝鲜战争彭德怀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绝对统帅,把不可一世的联军赶回了三八线南。惨烈的朝鲜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300万,联合国军120万,中朝方面188万,朝鲜45,志愿军130多万,志愿军战斗伤亡36万,非战斗伤亡41万。朝鲜人民军作战伤亡26万人,中朝方面共损失100万。中国有14万英雄儿女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战斗中牺牲11.5万余人,事故死亡、运输死亡和病故等非战斗死亡2.5万余人)。美军伤亡失踪被俘总计14万2千(142091人),美军和联合国军共计伤亡148万人(1474269人)。
第二位,“军事奇才”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彪年少成名,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时年23岁。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1937年9月25日与聂荣臻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同时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抗日名将。
1938年3月林彪因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并骑着洋马,被当地驻军阎锡山部第19军警戒部队的哨兵开枪误伤,后赴苏联继续就医。此时的林彪,已有十二年军旅历史,北伐战争时期与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封建军阀打过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蒋介石、何应钦、陈诚交过手,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少壮派将领较量过,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这些关于选兵、带兵、练兵和进攻、防守、转换的宝贵技巧和战略战术,像一串散乱的珍珠,从未归纳、整理,用一条金线把它们串接,上升到理论上来。利用在苏养病的充裕时间,林彪进行了深刻的咀嚼和提炼,在军事战略理论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和长足的进展,他很快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兼擅的军事战略家。
林彪回国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大战役”林彪指挥了两个,指挥人数都过百万,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局。
其中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的在东北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外还有地方部队30多万人,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俘虏国军47万人,可谓这是真正的百万人大战。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10万大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52万人。
第一位,“不败战神”朱可夫
朱可夫,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朱可夫指挥过多次百万人大战,只要朱可夫出马,只要是朱可夫领导的和德国之间的战役,或者是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每一场战争都是以朱可夫元帅获胜为结局,朱可夫没有打过一场败仗。
从具体战争上来看,如库尔斯克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柏林战役、莫斯科战役等等,都是以朱可夫的胜利结束。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朱可夫利用人海战术,成功破解了曼施坦因的闪电战。朱可夫更是让德军在这一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光伤亡人数就达到了出兵人数54.7%,达到50多万人次。对于国民人数本就不多的德国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莫斯科战役中,朱可夫带领着苏联军队,成功抵御了德国军队对莫斯科的入侵,除了防御作战之外,还发动了一系列进攻作战,彻底粉碎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
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更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孕育之地,朱可夫在这场900天的战役中,带着苏联红军,成功抵御了以德国为首的纳粹联军,给了苏联人民以生的希望。
柏林战役是二战苏德战争之间的最后一次重要战役,是朱可夫带领的苏军对德国实施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柏林之战朱可夫指挥250万人、4万多门火炮、6000多辆坦克、7000多架飞机之巨大兵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网友解答:
-----
紫气东来回答这一题:
解放战争史上莫过于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林彪元帅指挥了辽沈,平津张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粟裕大将指挥了淮海战役,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一战定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在已毛主席为首的战略家们的运筹帷幄下,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是林彪元帅及粟裕大将。
有事实证明,抗美援朝中央首选林彪元帅,因林彪援朝战役没有必胜的把握,或许有其它想法,二选粟裕大将,因粟裕大将身体欠佳,在青岛疗养,不适应在恶劣天气环境下指挥作战,是彭德怀元帅挺身而出,援朝指挥,军队基本是东野部队,也就是林彪旧部,把美国西点军挍校长,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打得灰头土脸,所以说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指挥大兵团作战史上林彪元帅,彭德怀元帅,粟裕大将是名扬天下的,这一点儿不夸张!
-----
网友解答:
-----
不说古代,只说近代,能够驾驭百万之师作战的,我认为最突出的莫过于这3个人。
1、彭德怀:擅长打大仗,打硬仗
一百年当中,你说打仗最巧的,不是彭德怀;打仗最稳的,也不是彭德怀。
但打仗最硬的,必属彭德怀无疑。
在抗战以前,红军没有多少人,和国民党军队拼搏最多时也就几万人。
但抗日战争发生后,情况完全变了,八路军人数越来越多,这对指战员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
作为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在1940年指挥了百团大战,这次的参战人数高达40万,破坏了敌人的交通线、电力线、桥梁、工矿企业等,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解放战争中,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人数不多(还不到15万人),但战绩不错,以少博多,以小博大,成功解放了大西北。
建国后,面临朝鲜战场严峻的形势,林帅、粟裕都因病不能去,关键的时候老大哥彭德怀挑起了担子,而且战绩出众,可以和世界名将麦克阿瑟等人掰手腕,局面不落下风。
按照当时朝鲜战场的情况,除了彭德怀,放谁都不好使,甚至包括林、粟两人,因为朝鲜战场不仅打的是一线的战争,还打的是补给后勤,打的是协调能力,打的是人的意志,彭德怀够硬,协作意识好,大局观强,带的团队意志非常顽强,因此,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
彭德怀是解放军将领中,第一个带了几十万人打仗的将领,也是最为出彩,将名声打到了国外的元帅,完全可以和二战时期的朱可夫、艾森豪威尔、隆美尔等相提并论。
这绝对是中国近代战争中,带领大兵团作战很有心得的一位,可以和古时候的韩信媲美,都能做到“多多益善”。
2、林帅:算无遗策,能力出众
林帅是能带百万军人打仗的人,此人擅长谋算,一生输少胜多,打仗极其稳健,极其注意细节。
想当年,林帅进入东北的时候,满打满凑,也就十一万人左右,到1948年底入关的时候,带回来嗷嗷叫的百万大军。
如果没有百万东北野战军入关,全国的解放一定要慢很多,甚至遥遥无期,林帅功不可没。
三大战役有其二,渡江战役有其半,这是对林帅的真实写照。
论大军团作战,彭德怀最早,论指挥规模,无人能出林帅其右,指挥百万人作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以操作的事情,但林帅做的非常不错,这确实是个“国宝”级人物。
难能可贵的是,林帅统领大军时,懂进退,善迂回,而且极其注意细节,这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成功。
刚进入东北的时候,实力比不上国军,林帅在战役中并不强调猛冲猛打,面对杜聿明的步步紧逼,林帅带队不断向北后退,仿佛把沈阳、长春一线拱手相让,松花江以南的地区,大多落在了国民党军队手里。
实际上,这就是林帅的策略,要建立根据地,要获得更多的民众和百姓的支持,要增加部队实力。
从1947年1月开始,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方针,南北配合显著,初步站稳了脚跟。
1947年的夏天,东北野战军发动了夏季攻势,通过这次的对战,确立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而在1947年的秋季攻势后,国民党军队被压缩在主要的大城市锦州、沈阳、长春。
到此,进行大决战的时刻到了。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了,这战役可以用摧古拉朽来形容,历经52天,拿下整个东北。
看看林帅的策略,先退避锋芒,然后发展和壮大力量,以便站稳脚跟,最后进行大反攻,实行大决战。
实力不如别人的时候,集中优势打歼灭战,实力强于对手的时候,采取硬碰硬,大决战。
东北的解放,对全国的局面影响太大了,而林帅和其团队提出的一些战术原则,在今天看去,都让人感叹精妙不已。
比如“三猛战术”,要猛打、猛冲、猛追,打出所谓的气势。
比如“一点两面”,提倡集中优势,猛攻一个点,反对平均分配战力,如此才能最大可能歼灭敌人;两面,讲究的是如何包围,最大可能歼灭敌人。
比如“四快一慢”,一慢,指的是大战前要慢,要谨慎,准备工作做足,不要草率。快,指的是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大战果要快、追击敌人要快。
再比如“三三制”,强调一个班三个组,进攻时保持队形,防止不必要的伤亡。
林帅善于总结,善于将优秀作战方式推广到整个东北野战军,这导致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如下山猛虎,锐不可挡!
一句话,林帅绝对是大场面人,带得住百万之师,镇得住各路将军。
这绝对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3、粟裕:军事天才,用兵如神
粟裕的资历比不上彭德怀,也比不上林帅,但这是解放战争中涌现的军事奇才,从上到下都无比的肯定。
林帅说,粟裕是个打神仙仗的人。
陈毅说:粟裕打仗,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很多年后,毛泽东面对英国来访的蒙哥马利,说道:“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
一个“最”字,道出了毛泽东对粟裕的巨大认可!
粟裕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慢慢身名鹊起,到了解放战争开始后,大放异彩。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气势如虹,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莱芜战役,粟裕指挥19万大军,对阵敌军24万,最后的结果是:伤亡6000余人,共歼敌6万人左右。这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华中粟裕,名声越来越响。
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名将张灵甫部被粟裕指挥的部队全歼,张灵甫被击毙,蒋介石闻之流泪。
济南战役,粟裕将国民党名将王耀武击溃,并且俘虏。
粟裕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淮海战役了,虽然在此大战中,粟裕并不是最高指挥,但他是绝对的一线最重要指挥,他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有四十多万人,是绝对的主力,加上友军中原野战军20万人左右,还有40万左右的民兵,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战后,毛泽东说道: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如果说,彭帅用兵猛,林帅用兵稳,那么,粟裕用兵真的“神”,大开大合,既能看到风险,也能看到机会,带着冷静和十足的智慧,把握机会的能力是一流的。
粟裕带兵,几十万,上百万,都能应对,而且能取得不俗战绩。
这是真正的军中“天之骄子”,可以称之为“军神”。
彭、林、粟三人,到底谁高谁低不好比较和判断,客观来说:各有千秋!
其实,我解放军中,能人挺多,刘伯承、徐向前、陈毅等人,都有几把刷子,都有指挥几十万,乃至百万军的能力,只是,前面的三位太过耀眼,能力实在出众,让其他人的风头被掩盖了。
有这些优秀将帅的辅助,新中国得以建立,这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
网友解答:
-----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彪,林彪不但创建过百万大军,而且也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唯一一个真正指挥过百万大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将军。
1945年10月,林彪进入东北,彼时东北民主联军虽然有二十七万军队,但是其中从关内进入东北的军队只有十三万人,其余都是在东北新招募的,而且成分比较复杂,战斗力不算很强。
1946年6月,林彪临危受命,接替彭真成为华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开始建立根据地,剿灭土匪,安抚群众,对军队进行改革。到1948年8月,林彪的东北野战军人数已经达到了103万人,是真正的百万之师。
1948年9月,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参加辽沈战役,历时54天,歼灭国军47万余人;
1948年11月,林彪又率领华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百万大军参加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国军52万余人。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的表现,证明他是具有大兵团作战能力的;还有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也说明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是,指挥百万大军进行大兵团作战,论次数和最终战果,以及在战役中的指挥表现,我认为林彪在我军当属第一人。
那么,林彪为何有如此卓越的指挥才能呢?
林彪本人的起点并不低,他是黄埔四期毕业,开始在叶挺的独立团担任见习排长,参加过两次北伐战争,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战斗经历十分丰富,也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为他后来作为指挥员指挥战斗奠定了基础。
1930年6月,林彪成为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那时他才23岁。而林彪之所以会这么年轻就成为军长,是因为他在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团长期间,他机智灵活,善用疑兵,具有大局观的特质被毛主席所欣赏,所以他得到了不断提升。
到1932年,林彪开始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率领部队参加了多次战役,还参与了历次反围剿,并且在多次主攻任务中表现上佳,成为了我军能征善战的指挥员之一,此时林彪也不过25岁而已。
林彪年纪小,能力强,自己还爱学习和琢磨,还时常与毛主席一起讨论时事和战局,其成长自然是飞速的。
1935年,林彪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奠定了其未来作为重要领导人的地位。后来林彪又带领红一军团参加了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等多场战役,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又积累了很多战斗和指挥经验。
从1926年军校毕业到1932年成为军团长,林彪的成长和进步在我军是罕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军缺乏高级指战员,更是林彪自身学习和努力换来的结果。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林彪作为八路军115师师长,率部与聂荣臻一起打了平型关战役,取得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第一场胜利。平型关战役之后不久,林彪又率军南下继续抗日,他在广阳设下埋伏,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并且俘获了大量物资。
凭借这两场战役,林彪在我军内部的指挥才能得到广泛认可,他也成为了当时名噪一时的抗日名将。
1938年2月,林彪被阎锡山所部哨兵误伤,子弹穿过他的肺和脊椎骨,给他留下了终生植物性神经紊乱的病,他也不得不去苏联疗养。
但是在疗养期间,林彪也没闲着,趁此机会不断给自己充电,研究世界各地的战略和局势,认真学习苏联的军事理论和经典战役,他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林彪在苏联期间,曾对德军的以此行动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并将自己的结论上报给苏联当局,得到了苏联高层的重视。后来事实也证明,林彪的判断是对的,他因此得到了苏联某些人物的称赞。
1942年,林彪回国,在中央工作了很长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林彪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尽管长期脱离军队,但是林彪不但没有丧失指挥能力,反而他后来的表现证明了他是具有高超指挥才能的将军。
1945年10月,林彪进入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在去东北之后,林彪就敏锐地观察到,相比于国民党军队,我军在军队势力、民意基础等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他主张暂时避免与国民党主力交战,建立根据地发展自身。但是,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彭真却主张攻占大城市与国民党平分东北,与林彪的意见很不一样。
1946年6月,毛主席在做出决策,批评了彭真的盲目乐观,支持由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开始在东北剿灭土匪,建立根据地,恢复商业和农业,获取民众支持;与此同时,林彪还对军队进行改革,在根据地建立武装部队,扩充军队的实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三年的发展,林彪不但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将军队人数发展到几十万,而且开始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反攻。在经历了1947年林彪发起的夏秋冬三次攻势之后,我军已经在东北占据了绝对优势,解放东北就在眼前。
到辽沈战役之前,林彪的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百万人,而且各个身经百战,很多战士和指战员对林彪的才能也是由衷敬佩。林彪还在东北开创了许多战略和战术,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才能。
在战略上,林彪采取“等,忍,狠”的策略,意思就是,对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我们先忍着避开交战,保存实力。等到我军实力壮大了,群众也发动了,根据地稳固了,再将敌人狠狠打一顿。
在战术上,林彪发明了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四队一组和四快一慢等战术,这些战术后来被他广泛地使用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南中国的各大战役之中,在野战和攻坚方面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些战术后来也在全军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在后来朝鲜战场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苏联进入东北开始,到1948年我军在东北取得绝对优势,抢占东北前后持续了长达三年多时间。要不是林彪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战略战术上的正确决策,我军很难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所以说,林彪对于东北乃至解放战争的结果,是具有力挽狂澜的功劳的。
1948年9月,林彪率领改编而成的东北野战军参加辽沈战役。指挥大兵团作战,林彪手到擒来,他决策和指挥得当,先是极具战略眼光地围困长春、攻打锦州;在攻克锦州之后,林彪又发起辽西战役 ,消灭了国民党的西进兵团,将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包围起来;最后林彪沉着指挥,消灭参与国民党军队,一举解放东北98%的国土和90%以上的人口。
辽沈战役之后,林彪又率领东北野战军和东北战区百万人参加平津战役。华北与东北的地理和形势十分不同,而且在辽沈战役之后,国共双方的实力也开始发生转变,所以林彪在指挥作战的时候,选择的战略战术也是不一样的。
在平津战役期间,林彪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指挥才能和应变能力。林彪利用疑兵战术,让老蒋和傅作义错误地判断了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时间,成功将敌人麻痹,然后趁机秘密包围张家口、天津,塘沽和唐山等地,将北平与其他国民党部队阻隔开来。
随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林彪指挥军队阻挡了国民党南逃的路线,然后将国民党华北各部一一歼灭,只有少数残余势力逃走。而且还逼得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中,我军以极少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堪称林彪指挥的经典战役之一。
总结一下,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确实有他的一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林彪喜欢把困难想在前面,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等到战斗开始了再去补洞。
所以说,林彪的战术风格是着眼大局,精于算计,谋划得当,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善于在战役中战局境变化进行调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林彪不喜欢冒险,打仗四平八稳的原因所在。
-----
网友解答:
-----
解放战争期间,有海陆空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短短时间三年时间就丢失政权,逃亡台湾。令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在大兵团作战的三大战役里,国军起初都具有明显优势,可为何都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难道国军里就没有合格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吗?
的确,三大战役的败北,使得国民党统治中国的根基彻底松动,但不能说国府里就没有合格的军事将领,相反,国军前线失利的原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将士不用命。
在国军中,优秀的将领还是有的,
薛岳
就是一名优秀的将领。
薛岳,字伯陵,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他靠自己发明的天炉战法,曾经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指挥主力部队与日军在长沙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战斗,皆取得了最后胜利,歼灭日军共计12万人不到。薛岳凭借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成为了在国民党军队里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长沙会战,是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中,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也逼迫日军回到战役发起前的态势。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日军在攻下无险可守的南昌后,十万大军兵峰直指长沙。而当时的湖南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地。抗战时期,更是成为了国民政府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薛岳临危不乱,镇定自诺,投入国民党部队21个军52个师迎战。加上精心部署,提前洞察了日军的企图,在赣北成功拦截并伏击日军。此次战斗打了足足20多天,最终因国军准备得当,信心十足,团结一致,使得日军大败,以伤亡四万人的代价退出战场。
第二次长沙会战
距离第一次长沙会战仅仅过去十来天,日寇投入12万兵力又卷土重来。薛岳凭借手中的30万大军,制定了“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策略,使得日军麻痹大意。薛岳还部署一部分兵力利用地形优势在日军侧翼不断袭扰,牵制住了日军大部分兵力。在国军主力佯装撤退,使得日军步步紧逼,最终在捞刀河北面的埋伏点,给予了日军重创,损失三万多人后逃走。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在一年多的1942年,第三次攻打长沙。薛岳还是守株待兔,采取了八字口袋战法,充分运用在正面战场和侧面战场的双重打击,使得日军最终第三次败北,伤亡五万余人。
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日军六年之内染指不了长沙。但是长沙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重要支点,日军势在必得。最终在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时,长沙失手,国军损失也相当惨重。
前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取得了辉煌战果,但是在第四次战役中,除了日军准备充分,来势汹汹外,也和主官薛岳犯了致命错误有关。但不管怎么样,薛岳还是为抗战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
在抗战期间取得如此战果的薛岳,却在内战中成为了民族罪人,充当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被蒋介石寄予厚望,担任国民党徐州“绥署”主任的薛岳,在半年多时间里,连战连败,丢盔卸甲,损失惨重,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和质疑。最终在1947年3月3日,蒋介石免去了他的“绥署”主任。
虽说薛岳之后还在政坛上起起伏伏,但终归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薛岳参与到三大战役中进行决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薛岳作为国军中少有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由于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有自知之明,到台湾后更是提前过起了半退休的生活,由于心态非常好,所以活到了1998年才去世,享年103岁。
对此,你觉得薛岳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吗?欢迎留言评论。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古代史上,真正的大兵团作战还真的不是特别多,很少有国家能聚集起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联合作战,但是近现代历史上的大兵团作战就比较多了,而且我军历史上就出现了三位擅长大兵团作战的人。
林彪
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司令,林彪的指挥才能可以说是世上罕有。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作战在东北的广袤土地上,即使曾经有过小小的阻挠,但是都被我人民军队战胜了。
林彪在东北发动的辽沈战役,基本肃清了东北的敌人,这可以说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兵团作战了,动不动就几十万军队作战,这可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指挥的了的。
林彪率领军队出关的时候,部队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这是一支百万之师,能指挥这支部队,就能看出林彪的大兵团作战才能。
粟裕
粟裕大将,据说当年凭他的功劳,足可以授予元帅军衔的,但是粟裕拒绝了,最后被授予大将军衔,而且是第一大将,足可见他的功勋卓著,而让粟裕将军闻名于世的,还得说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超过八十万,还大多都是国民党的美械军队,而粟裕指挥的军队,只有差不多六十万人,装备跟国民党没法比。这样一百四十万军队交织在一起的大战役,以我军的胜利告终,歼敌55万多人,真的是规模空前啊。
这样的战役,粟裕大将把国民党里那些所谓的名将一一打败,张灵甫,王耀武,陈诚等人都失败了,这样的大兵团作战,粟裕将军是其中的佼佼者。
彭德怀
彭德怀元帅,可以说是我军里大兵团作战里最厉害的人之一了。就像毛主席说过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元帅无愧于这句话。
如果说,指挥20多万人对日军的作战的“百团大战”只是彭德怀元帅的牛刀小试,那么朝鲜战争就是彭德怀的荣耀时刻。
面对美国的来势汹汹,彭德怀丝毫不怕,他用自己的指挥才能让美国屈服,乖乖的坐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朝鲜战争中,五大战役作为大兵团作战,虽然我们装备简陋,但是我们还是赢了,彭德怀元帅的指挥才能可见一斑,丝毫不夸张,他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可以在我军中名列前茅。
-----
网友解答:
-----
你们说的有点过,因为那些大战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就我知道一点点的说,林彪的辽沈战役不是毛主席一直压他差点打坏了,抗美援朝更是毛主席看着地图转从晚上到天亮,时刻都分析前方发回的战况。百万之师作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一人毛泽东。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