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
网友解答:
-----
专权跋扈,以顾命老臣自居,根本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鳌拜就是一步一步朝着作死的路子走到底,他的死没有什么让人惋惜的,完全是咎由自取。
战功显赫,忠心为主
(鳌拜画像)
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他的伯父费英东在清太祖时期为理政五大臣之一,父亲卫齐,太宗文皇帝时期任八门提督。鳌拜所在的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可以说,鳌拜的出身非常高贵,妥妥的权贵之后。
鳌拜在年轻的时候即立下了赫赫战功,参与了皮岛之战,松锦之战等几场对明的重要战役,还曾随清太宗西征蒙古察哈尔部和东征朝鲜。清朝入关后,鳌拜被委以追击农民军之重任,在西充之战中联合肃亲王豪格大破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为清朝平定大西南,肃清抗清残余立功之多,在诸将之上。
鳌拜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身先士卒,而他对清太宗皇太极的忠心,在之后的储位之争,同样表现的非常出色,在摄政王多尔衮如日中天,专权跋扈的时候,鳌拜却敢于对抗多尔衮,处处维护太宗嫡系的权益,其表现出来的果敢沉稳令人印象深刻。
(影视剧中的满洲第一勇士鳌拜)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他生前未立嗣君,使得满洲亲贵围绕着皇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皇长子肃亲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
多尔衮是太祖第十四子,他对争夺皇位志在必得,但是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又手握重兵的鳌拜,不屈于多尔衮的淫威之下,而是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坚决要拥立肃清王豪格为帝。在拥帝两派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鳌拜不惜以武力进逼,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愤然表示若不立先帝之子,他们愿“从死先帝于地下”。双方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得不提出折中办法,把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拉出来作为皇位继承人,终于使立储之争得到有惊无险的解决。
顺治帝即位后,由多尔衮摄政,他总揽大权,党同伐异,对过去与他政见不同者展开了残酷的打击清算,而这期间鳌拜更是首当其冲,多次被多尔衮打压迫害,其中在顺治五年(1648年)鳌拜与征西大将军肃亲王豪格征伐大西军,大胜回师,却被多尔衮指使他人诬告鳌拜等人阴谋拥立豪格,短短数月时间,鳌拜两次坐罪论死,其征西大功全部被抹杀,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苦尽甘来,成顾命大臣
(顺治帝驾崩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克、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
多尔衮专权时期,鳌拜三次坐罪论死,侥幸活命。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鳌拜才算是苦尽甘来。顺治帝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为维护太宗嫡系的权益寸步不让,其忠勇可嘉,因此对鳌拜极为器重,将他视为心腹重臣。
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鳌拜从此随侍在顺治帝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君臣关系无比和谐温馨。顺治十三年(1656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帝亲往其府邸探视,这让鳌拜感激涕零。顺治十四年(1657年)孝庄文皇后病重,顺治帝朝夕服侍,鳌拜则昼夜与宫中侍候,连吃饭休息都顾不上,此举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鳌拜得到两代皇帝的宠信,而他自己对君主的赤胆忠心也得到了太宗、世祖两位皇帝的高度赞赏。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驾崩,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并以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为辅政四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不过,四大臣的这一盟誓虽然意义重大,但终究没能做到抱成一团,忠心辅主,特别是鳌拜,随着在权力之争中胜出,大权在握下变的越发专权跋扈,根本不把年轻的康熙皇帝放在眼里。
专权跋扈,晚节不保
(影视剧中专权跋扈的鳌拜)
四大辅政大臣中,位居首位的四朝元老索尼虽然位望隆重,却已是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而苏克萨克原本就是多尔衮一党,多尔衮死后朝廷展开了对他的清算,苏克萨克才见风使舵出来揭发多尔衮,因此得到顺治帝的重用。苏克萨哈虽然与鳌拜是姻亲,但二人经常政见不合,关系极差。名列第三的遏必隆虽然出身名门,但胆小怕事,为人极为懦弱,遇事毫无主见,对同出镶黄旗的鳌拜,更是低声下气。辅政四大臣中排名最末的鳌拜,由于是战将出身,累立军功,资格老且深得顺治帝宠信,故而常常气势夺人,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晚年大权在握专权跋扈,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康熙皇帝还年轻,鳌拜有托孤之名得以掌握实权,而辅政四大臣中的其他三人都不堪大任,要么老而无用,要么胆小畏事,鳌拜虽居辅政四大臣之末,风头却足以盖过其他三人。鳌拜专权期间,仅仅因步军统领费扬古之子倭赫对他不甚礼貌,便罗织罪名将费扬古和其子倭赫、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并抄没其家,鳌拜以怨望而屠杀大臣,此举遭致了不少朝臣的弹劾。
与鳌拜对抗,无异于自寻死路,但仍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冒死上谏,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看到鳌拜专权跋扈杀害忠良,冒死上奏,记仇的鳌拜罗织罪名要将三人下狱论死,康熙虽然年幼,却知道他们三人是无辜的,但是辅政四大臣的其他三人竟然都默许了鳌拜的做法,最终,三人还是被矫诏处死,家产全部抄没。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死,临死前,索尼上书给已经14岁的康熙,表示他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可以亲政了。七月,康熙正式亲政,苏克萨哈认为皇帝既已亲政,则辅政四大臣已是有名无实,当立即解散,自己愿往遵化皇陵守陵。但苏克萨克此举反而遭来对权力早已深度沉迷的鳌拜更大的报复,他东拼西凑给苏克萨哈罗列了多达24款罪名,请求诛杀苏克萨克,康熙深知他是无辜的,但自己刚刚亲政,大权还未统揽,因此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克,只能眼睁睁看着鳌拜将苏克萨克处死并诛其族。鳌拜枉杀已经排名辅政四大臣之首的苏克萨哈,此等大逆不道之行为深深刺激到了康熙,君臣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康熙已经有了除掉鳌拜的想法。
窃弄威权,自食恶果
(鳌拜被抓)
康熙八年(1669年),不动声色的康熙提早做了安排,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整日让他们在宫内练习布库(满族摔跤)。这一年的五月,鳌拜入宫面见康熙,没有任何防备的他被这些少年侍卫一拥而上,寡不敌众的鳌拜被摔倒在地,就这样束手就擒。
窃弄权威,专擅跋扈的鳌拜旧这样成了阶下囚,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经审实,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大臣们都认为鳌拜罪行累累,恶贯满盈,应以大逆罪革职、处死。但康熙最终却网开一面,饶恕了他。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他的回忆录记载,鳌拜出事后曾入宫觐见康熙,他掀开上衣,露出当年随康熙皇祖父太宗皇帝出征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很震惊,鳌拜追随太宗、世祖两代皇帝,战功赫赫,他虽专权但并无篡弑之迹,杀之者显自己冷血无情,于是对他宽大处理,将他免死禁锢,同年,鳌拜去世于禁所。
与小说演义和影视剧的描述不同,历史上的鳌拜,绝对是一个大忠臣,他忠心事主,至死不渝。太宗驾崩,鳌拜坚决维护太宗世系,与多尔衮斗智斗勇,始终坚持立皇太极之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在睿亲王多尔衮专权期间,鳌拜一再受到打压,先后三次论死。鳌拜对故主忠心耿耿,即便在多尔衮如日中天之时也始终没有变节,其一片赤诚忠心,连顺治帝都为之动容。然而,随着顺治帝驾崩,大权在握的鳌拜却迷失了自己,他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篡弑之心,却因为自己的专权跋扈,杀了不少人也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自己晚节不保,这是鳌拜个人的悲剧,一个一心为主的忠臣,却不能做到善始善终,以至于晚节不保。由于晚年的专权跋扈,以至于他的形象在后世被定格为骄横跋扈、贪婪不法,而他忠贞梗直的另一面却始终未人所鲜知。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康熙皇帝除掉鳌拜,是因为鳌拜有野心了。如果不处死鳌拜,康熙皇帝的政权,有可能落到鳌拜的手里。至于说鳌拜对于大清国忠心耿耿,那是鳌拜跟随皇太极、多尔衮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当时确实忠诚。也正是因为有战功,又号称满人第一英雄,才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才有图谋不轨的野心。
顺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即位,年纪才8岁,正是玩孩时期,根本不能亲政,孝庄皇太后把治国重任交给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要他们辅佐幼主康熙。这四人,索尼年龄最大,有实权,鳌拜位列第四,权利最小。前三年,有索尼掌舵,鳌拜没有大的动作,三年以后,野心毕现。他感到索尼年龄大了,死亡时间不会太长,苏克萨哈必然取代索尼,这是他心里不舒服的地方,政敌就是苏克萨哈了,所以他就拉拢遏必隆,以更换圈地为名制造事端,以此来排挤苏克萨哈,本来居民已经安居乐业,不想改变祖制而折腾,当时就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假传圣旨,处罚苏克萨哈和地方官员,因此苏纳海、王登联等官员被杀。因为康熙皇帝年龄小,还未亲政,虽看在眼里,也很无奈。
索尼死后,康熙皇帝已看清了鳌拜的真实面目,请求祖母,希望祖母答应亲政,孝庄皇太后于是就答应康熙皇帝亲政了。康熙皇帝亲政后,苏克萨哈感到日子不好过,害怕死在鳌拜之手,要求隐退,可是鳌拜却说苏克萨哈隐退是假,图谋是真,多次启奏康熙皇帝处死苏克萨哈,康熙皇帝此时才十三四岁,若不处死苏克萨哈,感到自己性命也难保住,于是答应处死了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死后,康熙皇帝发号施令就不灵验了,满朝文武都趋向鳌拜方面了,鳌拜终日阳奉阴违,根本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康熙皇帝此时,再不想办法处死鳌拜,恐怕就晚了。所以康熙皇帝天天不安,时时刻刻都在想办法处死鳌拜。那天,以和孩童玩耍为名,引来鳌拜,使鳌拜落网。康熙皇帝这才保住了皇位!
-----
网友解答:
-----
图为鳌拜
近些年,随着清宫剧的走热,捧红了一批格格们,同时,鳌拜也从历史中被淘了出来,成为不少清宫剧的负面头号人物。影视剧中的鳌拜只呈现了他与康熙硬杠的一面,却没有展示出他对清王朝忠心耿耿搏命的那段历史。
当你了解了一个真实的鳌拜,我相信,你多少还是为他的死感到些许悲凉。
命运或许真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鳌拜征战大半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就是仕途不畅,最终还是折在了政途上。
我们先认识一下真实鳌拜的勇猛,再谈谈康熙为何一心要治他于死地的真实原因。
不“死兵”--鳌拜
鳌拜出生将门之家,他的叔父费英东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他精通骑射,早在青年时代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
他的主要功绩体现在三次战役上,分别是皮岛之战、松锦会战和和西充之战。
皮岛之战
在努尔哈赤时期,有一个兵种叫“死兵”,这个兵种比较特殊,俗称敢死队,鳌拜就在这个队伍里。早年跟随努尔哈赤时,每次做死兵,他都冲锋在前,为此立功也颇多。跟了皇太极之后,他参与了皮岛之战,之后的他声名鹊起。
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与朝鲜一水之隔,天启年间此岛成了明朝牵制清军的根据地。清军多次向明朝进攻,但都因皮岛明军从后方侵袭而被迫退兵,可以说皮岛已经成为清军后方的一颗烦恼的钉子。
但是清军面对这颗钉子又无计可施,因为清军没有水师。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清军强攻过,招降过明军首领毛文龙,但都失败了。
上图为袁崇焕
历史滚滚向前发展,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把毛文龙给杀了,原意是为了统一事权,不想却物及必反,致使皮岛局势陷入混乱。毛文龙手下的三员悍将竟然投靠了清军,为清朝送去了精锐的水师和火器。
清军真是躺赚,这一降大大增加了清朝拿下皮岛的决心。皇太极发令,以阿济格为帅,大举进功皮岛。他们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战舰从正面进攻,精兵强将绕道背后奇袭,这担任奇袭任务就是鳌拜。
当鳌拜抢滩登陆后,发现明军密集的火炮早已在等着他们。关键时刻,他再次发挥出死兵本色,冲杀前,一举攻克了明军阵地。
战斗结束后,鳌拜身上有40多处伤,阿济格在奏报里说,久不见如此善战者。战后,他赢得了“巴图鲁”的称号,“满洲第一勇士”也由此诞生。
图中的松山、塔山、杏山和宁远构成明军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
松锦会战
松锦会战关系着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
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失陷,明朝在关外形成了以锦州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清军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须要先取宁远和锦州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年),明清两军在锦州展开击战。鳌拜的镶黄旗护卫军路遇明军骑兵,鳌拜迎战,击败对方。不待军令到,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明军,一直打到明军的步兵阵前,又下令将士下马迎敌,再次击败对方。战后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清军一路斩杀,杀得明军尸横遍野。松棉会战结束后,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图为李自成
西充之战
入关之前的鳌拜已是战功赫赫,频繁升迁。入关以后,鳌拜的主要任伤务是追击农民军。
顺治元年(1644年),鳌拜随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退守西安的李自成。
清军由内蒙入陕北,攻下四城,降三十八城,挥师南下,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退往湖广,于1645年在湖北九宫山遇害,至此大顺军瓦解。
打倒李自成后,清军将矛头又对准了大西军张献忠。顺治三年(1646年),鳌拜率领的先锋队与张献忠在西充一相遇。鳌拜又是身先士卒,狭路相逢勇者胜,张献忠在这次对战中被杀,清军大获全胜。
通过以上三场战役,我们发现,鳌拜是凭着自己实力和勇猛一步步提升起来的,无论是在关外还是关内的大小战役中,他都 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得上是清初开国功臣。而且我们也注意到,他一直跟随着皇太极一派的人作战,这也为他日后的坎坷人生埋下了隐患。
康熙为什么一定治鳌拜于死地
鳌拜能手握大权,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功勋,一方面也在于他站对了政治队伍。但是,他不得志也是有些年头的,曾因被诬陷下过大狱,顺治亲政后,也曾因小错而遭遇降级。
不过,终因他的显赫功勋,还是成为了清朝权力机构里的核心人物。
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没有指定继承人。当时朝野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兄终弟及,由多尔滚当皇帝;一派主张子承父业,由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两派实力相当,时任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手握重兵,成了两派拉拢的对象。
鳌拜是豪格的亲信,最终也因鳌拜的介入,最终导致了多尔滚的让步,最后双方折中,由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出任皇帝。
由此也可以说,鳌拜是顺治登基的第一功臣
。
此后自然鳌拜成了摄政王多尔滚的眼中钉肉中刺,当年就给鳌拜安了个罪名。7年后,鳌拜忠于豪格的事被告发,又被下了大狱,幸得顺治赦免才捡回一条命。
上图为多尔滚
多尔滚死后,鳌拜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但他对顺治母子也算得上是尽心尽职,也算得上一位柱国大臣。不过武将出身的他,性格耿直,没有文官的虚伪,对皇帝说话争辩在激烈时,也会拽住顺治的衣领子。
公元1661年,顺治去世后,8岁的皇三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继位了。鳌拜作为辅政大臣中最末的一位,但其权势却是最大的。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性格懦弱,苏克萨哈是多尔滚的党羽,自然不被信任。
上图为康熙帝
至此,我们也看到,鳌拜对于康熙继位也算得上一位功臣。但康熙厌恶鳌拜的真实原因,并非只是由于他的嚣张跋扈,而是涉及到两个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个问题
,清朝的镶黄旗和正白旗的矛盾由来已久,皇太极去世后,正白旗拥戴多尔滚,镶黄旗支持豪格。到了鳌拜辅政后,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但他是个墙头草,谁掌权投靠谁。
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与鳌拜等三位辅政大臣矛盾重重,于是三人合谋就给苏列了24条大罪,欲将苏治死。康熙不乐意了,但是鳌拜又拿出他打仗当死兵的劲,逼得康熙不得不让步,最终将苏处死。
从此,鳌拜在康熙心里留下了阴影。
第二个问题
,清朝入关后,为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颁布了圈地运动,致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至康熙后,为恢复经济,要废除这圈地政策。
鳌拜是圈地政策的维护者,当朝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反对圈地。鳌拜便为他们找了个罪名,将其处死。
至此,我们也看到,鳌拜的胳膊伸得太长了,已经严重影响了康熙的正常执政。他党羽遍地,又独揽大权,除掉鳌拜,不仅是掌权的需要,也是康熙正常实施国家政策,稳定清朝统治的需要。
至此,鳌拜之死,不可避免。被十几个少年擒拿下的鳌拜,康熙给他罗列了30条大罪,最后死在狱中。
-----
网友解答:
-----
忠心耿耿应该是始终如一、不忘初心使命,一心一意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按这样的标准来说,鳌拜忠心耿耿显然是名不副实。
鳌拜是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和历史上一些功臣一样,鳌拜在清朝的资历确实很深、地位崇高。可是人是会变的,地位不同人的思想和信念就不同;有的人能够束缚自己的欲望,始终如一守护自己的初衷、使命,抑制自己的贪心私欲膨胀。鳌拜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致使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康熙和鳌拜之间的矛盾冲突,归结起来就是权力之争,但是鳌拜显然是不占据道德至高点。顾命大臣是辅政大臣,不是主政大臣,皇帝小你可以有担当,但是皇帝大了就应该还政于朝;说白了就是把权力交给皇帝,人家才是正主。鳌拜可能当政惯了,不愿意交出政权,甚至有超越皇权的意思。这就危险了,肯定有篡权夺位的想法啊,所以康熙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肯定要除掉鳌拜。
鳌拜在四个辅臣中本来居第四,可是他拼命往前挤,处处强出头,想要取代首席辅政大臣的地位。他把自己的儿子和亲信都安插在内大臣、大学士、吏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国家大事多是先在家里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布。
康熙八岁继位,现在康熙帝已经十四岁了。按照规定,他可以亲自管理国家大事了。这时候,辅政大臣索尼已经死去,苏克萨哈因为跟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反对皇帝亲政,置于死地。遏必隆则处处附和鳌拜,听从他的支配。现在,皇帝已经宣布亲政了,鳌拜本来应该把权力交给康熙皇帝,可是他不但不这样做,反而比以前更专横了。可见鳌拜野心昭然若揭。
历史证明,能臣和功臣绝不等于忠臣。鳌拜是功臣,但不是忠臣;那么他过去的忠心耿耿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一心追求权力,一心向上爬。一个人守住自己的本心很不容易,鳌拜的罪与罚就在这里。
-----
网友解答:
-----
这些人天天去大朝庭上班,其实背后又有个自己的小朝庭,可以说是五脏具全,许多皇上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如果真正去了解必大吃一惊!鳌拜的势力己到了非额制不可的时候了,作为皇上天生多疑,再加上有些权臣言行不检点,功大欺主,必招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谨慎小心为人低调才是为官之道!
-----
网友解答:
-----
鳌拜想继续独掌大权,康熙却不愿只做傀儡,这就是鳌拜被除掉的根本原因。
鳌拜对于大清朝的忠心,绝对是无可挑剔的,少年便入行伍的他,靠着百战敢拼死的精神,赢得了皇太极的喜爱,还曾经因为战功被皇太极亲赐“巴图鲁”的称号。
并且,不管是在“松锦会战”,还是在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战役中,鳌拜均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军能够顺利入关以及入关后能迅速打开局势,这其中鳌拜是功不可没。
另外,在顺治帝登基之后,鳌拜不惜顶着对抗多尔衮的巨大风险,全力支持顺治皇帝,为顺治帝能够亲政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若是论忠心程度,鳌拜对于大清朝,对于顺治皇帝,真的是没话说,但就是这么一个忠臣,为何却成了康熙皇帝眼中的“逆贼”,并且还要“除之而后快”呢?
实际上,鳌拜对大清朝忠心耿耿不假,但他被康熙除掉,则是因为他犯了一个任何皇帝都会不满的严重错误,那就是“擅权专横”。
要说鳌拜是如何“擅权专政”的,还得从顺治帝临终时说起。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因病去世,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皇帝),同时,又委任四个忠心于大清的臣子为辅政大臣。
这四人分别是索尼、苏克哈萨、遏必隆,以及鳌拜。
之所以会委任他们四人为辅政大臣,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简单来说,就是顺治帝在临终前与孝庄太后达成了一份协议。
这其中,索尼、遏必隆和鳌拜三人同属一个阵营,他们在当初顺治帝刚登基时,曾因不依附多尔衮,而支持顺治亲政,遭到了多尔衮的数次打压。
并且,三人还曾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因此更是被顺治帝视为心腹重臣。
但苏克萨哈的情况,却和鳌拜等人不一样,他之所以能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曾干过一件事深得顺治帝的欢心。
原本,苏克萨哈是多尔衮麾下的忠心干将,但在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迅速改换旗帜,伙同他人告发旧主多尔衮数条大罪,并声称多尔衮阴谋篡逆,为多尔衮在死后被“开棺戳尸”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苏克萨哈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并在顺治活着的时候,职位蹿升极快,进入了大清朝朝堂势力的最高层,最终成为了辅政大臣之一。
但对于孝庄太后来说,她最开始是并不太同意苏克萨哈这个正白旗的人当辅政大臣的,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妥协。
孝庄的妥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照顾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情绪,毕竟辅政大臣如果全部都是正黄和镶黄二旗的话,对于朝堂的局势确实不利。
而作为索尼、遏必隆和鳌拜而言,在看苏克萨哈的时候,眼光里除了仇视,就是轻蔑。
为什么呢?一来苏克萨哈在顺治临终前受命“独送御讳,传谕大赦”,这让索尼三人分外眼红,都是大清的臣子,凭什么你苏克萨哈享此荣耀,我们三人就得坐冷板凳?
二来,就是苏克萨哈曾经告发多尔衮的那件事,让索尼他们认为苏克萨哈是一个背叛故主,毫无气节之人,因此,也就是对其十分鄙视。
这种仇视加鄙视,注定了四个辅政大臣不可能会“团结”到一起,同时也为日后其他三人抱团攻击苏克萨哈埋下了隐患。
而在日后的抱团攻击中,以鳌拜表现得最为明显。
之所以鳌拜会表现得最明显,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在四个辅政大臣中,地位是以索尼为首,但当时的索尼已是风烛残年,并且向来秉承“明哲保身”之道,因此常不做表态。
至于遏必隆,则是一个典型的骑墙派,遇事也无主见,再加上他隶属镶黄旗,与鳌拜属同一阵营,因此也就多为依附鳌拜。
而鳌拜呢,第一他资历老,第二他军功高,同时本人也十分强势,因此,隐隐就成了三人之中的首脑人物。
但是,隐隐成为首脑可不是鳌拜的目的,他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真正的辅臣之首。
而要想完成这个目标,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先把苏克萨哈扳倒,于是,在康熙三年,来自鳌拜的攻击拉开了帷幕。
康熙三年,鳌拜以“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等罪名,将同属正白旗的倭赫等人直接处死,之后,又以“怨望”的罪名,将倭赫的父亲费扬古以及其家人一并处死。
之所以对费扬古等人下手,就是因为费扬古是苏克萨哈的人。
这件事发生时,康熙皇帝尚且年幼,同时也没有亲政,自然也就没什么话语权,而其他两个辅政大臣,索尼是事不关己,遏必隆是随声附和,因此,费扬古等人只能是就这么不明不白被处死。
而这仅仅是鳌拜地“开胃菜”,到了康熙五年,一场刻意针对苏克萨哈的事件再次上演。
事情的缘由,是鳌拜提出要将二十年前,多尔衮强势把镶黄旗置换给正白旗的土地再次置换回来。
鳌拜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正白旗人的强烈阻止,其中,属正白旗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兵部尚书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更是联名上疏,坚决反对鳌拜的换地政策。
对于这三人的反对,鳌拜十分恼火,召集刑部官员准备对三人进行议罪,势要置三人于死地。
最终,事情闹到康熙那里之后,康熙皇帝召见四位辅政大臣商议,该如何处置,鳌拜自然是坚持要处置苏纳海等人,索尼和遏必隆由于本身就是镶黄旗的人,因此也就附议,仅剩一个苏克萨哈,则是用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反对。
最终,康熙皇帝并没有批准鳌拜要处置苏纳海的建议,但鳌拜却在当时,表现出了十分专横的一面。
他居然假借康熙皇帝的名义,下矫诏将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直接处死。
也就是说,鳌拜在当时完全就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你皇帝不同意有什么用,只要我鳌拜想杀,那就没有杀不了的人。
如果说前期鳌拜打击正白旗和苏克萨哈,是为了拔高自己的地位,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鳌拜的所作所为,就完全属于擅政了。
而这,与之后发生的事情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鳌拜在康熙亲政之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
康熙六年,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病逝,至此,辅臣仅剩三人,同年七月,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亲政。
在亲政大典仪式上,原是辅臣之末的鳌拜,却公然站到了最前面。
这只是鳌拜公然叫嚣的一些小事,他在康熙亲政之后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罗织罪名,意图直接将苏克萨哈处死。
而康熙皇帝虽说已经亲政,但奈何鳌拜势大,即便他明确表示不同意处死苏克萨哈,但最终却被气势汹汹的鳌拜,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硬是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并且,苏克萨哈的族人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同样被鳌拜下令“诛族”。
要知道,当时可是康熙刚刚亲政,鳌拜竟然丝毫不给皇帝面子,把一个辅政大臣处死并灭族,这是何等嚣张的气焰?
而这,又让康熙皇帝怎么能咽下去这口气?
苏克萨哈的死,加剧了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而鳌拜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则是把这种矛盾进一步扩大。
根据当时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回忆录中的记载,当时的鳌拜在朝堂上基本上是说一不二,康熙说可以的事情,鳌拜说不可以,康熙不同意的,鳌拜则说可以,并且,鳌拜几乎把持了当时六部的所有实权,整个朝堂上下,没有一个人敢对他提出异议。
这样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众所周知,康熙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控,他自然也就不会甘心只当一个坐在皇位上的傀儡。
因此,康熙与鳌拜之间的一场较量,在经过康熙的严密策划后,在康熙八年最终展开,鳌拜被布库少年扑倒擒拿,随后,康熙以三十条大罪,将鳌拜下狱。
说到底,鳌拜之所以最终落了这么一个下场,就是因为他在逐渐的位高权重中,迷失了自己,妄图将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他却忘了,皇权这个东西,不管是哪个皇帝在位,都是不容他人染指的。
鳌拜被下狱后,原本大臣们讨论后的结果,是应将鳌拜处死,但康熙皇帝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又屡立战功,最终驳回了这个提议,改为将鳌拜禁锢。
对于康熙的这个做法,有必要细说一下。
按照常理来说,像鳌拜这种专政擅权的大臣,被下狱后通常都会被处死,更惨的还会被诛九族,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为何康熙皇帝最终饶过了鳌拜,仅仅是将他禁锢了呢?
其实这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康熙皇帝知道,鳌拜虽说擅权,但他对于大清朝的忠心,康熙还是知道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从鳌拜的所作所为去看,不可否认鳌拜确实把持大权,但他不管权力达到什么程度,始终没有干过任何篡逆的事情。
而他不去干篡逆之事,则是有几个条件在约束着他。
第一,鳌拜虽说权倾朝野,但手中并没有掌握太大的兵权,八旗的兵力还大多掌控在皇家亲王旗主的手中,因此,鳌拜不具备改朝换代基本势力。
第二,当时三藩尚在,且实力雄厚,而鳌拜却是一个十分排汉的人,所以,注定了他和吴三桂等人“玩”不到一块,如果他上位的话,吴三桂他们根本不听他那一套。
第三,曾经多尔衮的下场历历在目,连皇父摄政王都不敢直接篡逆,只敢当一个摄政王,他鳌拜自认为比多尔衮手段更厉害吗?
所以,鳌拜喜欢权力不假,爱掌控权力、发号施令也不假,但他对于清廷还是很忠诚的,这一点,康熙十分清楚。
因此,康熙擒拿了鳌拜,却最后又放过了鳌拜,下令免死禁锢,任其自生自灭。
-----
网友解答:
-----
康熙对于鳌拜始终心存愧疚,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鳌拜虽是权臣却绝非逆臣,死的多少有点冤枉。所以到了康熙晚年,他用实际行动为鳌拜平反,在客观上承认了鳌拜是满清帝国的功臣。可惜鳌拜已经作古多年,不能亲眼看到皇帝的惺惺作态。
受各种清朝影视剧的影响,人们印象中的鳌拜基本都是个大白脸奸臣,“铲除鳌拜”也自然成了千古圣君康熙的英明之举,和“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格尔叛乱”一同成为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但历史上的鳌拜,却至始至终是螨清王朝的忠臣、功臣。
鳌拜出身于镶黄旗,父亲、叔伯都是满清(当时为后金)重臣,他自己也很早就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因为作战勇敢十分受皇太极的赏识,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的勇猛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从他攻打明朝的战略要地皮岛,就能略窥一二。
皮岛就是今天的朝鲜椵岛,当时后金攻陷了辽东,明朝大将毛文龙带着部队退守到了皮岛,和兴城、锦州一带的明军互为犄角之势,不停地袭扰后金军队,皇太极前期派出命贝子硕讬等人渡海攻击皮岛,却根本拿毛文龙没辙。后来鳌拜跟着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亲哥哥)出征,亲自带领士兵乘小船涉海攻击,冒着明军的猛烈炮火和如雨弓箭,冲上岛和敌人近身肉搏,最终攻克了皮岛。
此后鳌拜更是屡立战功,在对明军作战、追击李自成、张献忠等等战斗过程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其本人也成为镶黄旗的护军统领,成为满清军事集团中的重要人物。皇太极赏识鳌拜,鳌拜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无论皇太极生前还是死后,他都竭尽全力地维护皇太极的利益。在皇太极猝死之后,多尔衮想自立为帝,以鳌拜为首的正黄旗与镶黄旗将领们则坚决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并且为此不惜调动部队威胁多尔衮。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由皇太极的九儿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鳌拜虽然捍卫了皇太极的利益,但由此也成为多尔衮的眼中钉肉中刺,有事没事就给他穿小鞋,期间甚至几次差点被迫害致死,日子过的十分憋屈。
不过鳌拜运气还是不错的,多尔衮还没搞死他,自己年纪轻轻就归天了。顺治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鳌拜这个有拥立之功的忠臣自然也就迎来了春天,官职、爵位就像穿天猴一样呼啸着上升,成为顺治的心腹重臣。顺治皇帝对鳌拜极为重视,有一次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皇帝甚至亲自去鳌拜家探视,这种举动对于皇帝来说,可是极其罕见的。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治皇帝临终前指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顺治选这四个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索尼、遏必隆和鳌拜都是出身正黄旗或镶黄旗,是皇家嫡系人马,忠诚方面没有问题,而苏克萨哈出身正白旗,是从多尔衮阵营反水投诚的,对上面的三个人又能起到制约作用。这种权力安排无疑对皇权是最有利的。
不过顺治皇帝算盘打得叮当响,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期。鳌拜在军队系统影响力巨大,并且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军人的果断和勇武,所以权力日盛,四个辅政大臣之中,索尼和遏必隆都退避三舍,唯独苏克萨哈经常和鳌拜对着干,这让鳌拜心里十分不爽,总琢磨着搞死苏克萨哈。
时间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皇帝已经满14岁了,而当年顺治皇帝就是这个年纪亲政的。已经走到人生尽头的索尼放出了一个大招:他临死前上书请皇帝亲政。鳌拜虽然意图阻止却没有理由,只能默认了康熙皇帝亲政的现实,不过他还是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不放。就在这时候,苏克萨哈也出手了,他坚决要求辞掉辅政大臣的职务,自愿去给顺治皇帝守陵。
苏克萨哈这招狠就狠在要和鳌拜同归于尽:皇帝已经亲政了,咱们都是辅政大臣,我辞职了你辞不辞职?如果你辞职了咱们就都颐养天年,如果你不辞职就是恋栈权力,不想让皇帝掌握实权。可以说,苏克萨哈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在做赌注,要彻底把鳌拜拉下马。
苏克萨哈图穷匕见,鳌拜自然也不是吃干饭的,他马上发动党羽对苏克萨哈展开了攻击,并且给对方罗织了24款罪名,不仅要杀苏克萨哈,还要灭了他的全族。康熙皇帝此时虽然已经亲政,也知道苏克萨哈罪不至死,但在鳌拜整天撸胳膊挽袖子气势汹汹的威逼之下,也只能杀了苏克萨哈的全家。
权臣的势力侵害了皇权,这如果是一般的庸主,可能就变成鳌拜的傀儡,但康熙皇帝毕竟是有气运在身之人,又才略过人,面对鳌拜的咄咄逼人自然不会甘心就范,于是就有了康熙八年的“布库少年擒鳌拜”,最后这次冒险的行动竟然一举成功。不过康熙也知道,没有鳌拜的忠心就没有顺治的皇位,自然也就没有他的今天,所以对鳌拜手下留情没有要他的性命,只是禁锢起来。鳌拜英雄一生却虎落平阳,心中自然郁闷到了极点,同年就病死了。
鳌拜虽然权力欲强,但却绝对不是逆臣,不然也就不可能在危急时刻仍忠心耿耿地效忠死去的皇太极,而他对康熙皇帝的态度,更类似于以监护人兼功臣的身份自居,所以行为难免跋扈嚣张。他错就错在成了皇权的绊脚石,没有急流勇退,最后落得个凄凉下场。
这一点康熙皇帝自己也心知肚明,到了鳌拜去世44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给鳌拜追赐了“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相当于一等男爵。康熙自然不能说是自己当年做错了,而是以“念其旧劳”的理由做了这件事,但实际上就是为鳌拜平反。到了雍正、乾隆两朝,也都相应地给予了鳌拜公正客观的评价。
纵观鳌拜一生,不失为一名满清忠臣,尤其是他对皇太极的忠诚,的确令人嘉许。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
网友解答:
-----
鳌拜执政中国8年,你可以说他是个权倾朝野的奸臣,也可以说他是个无恶不作的佞臣,可是你不得不承认,他曾经是中国为期8年的最高领导人。
顺治皇帝没了董鄂妃,又没了儿子,内心崩溃了。那段时间北京天花再次肆虐,传言他被董鄂妃传染,得了天花。他倒也乐得一命呜呼,毕竟心里了无牵挂了,只是把个烂摊子留给8岁的儿子玄烨,实在是有些残忍。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是烂摊子,因为当时天下一直没有统一。康熙元年的时候,福建有郑成功,荆襄有夔东十三家,云贵有永历政权和大西军。北边沙俄侵占了我们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廷连龙兴之地的东北都快保不住了,你说这是不是个烂摊子?
不过,与其说顺治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玄烨,倒不如说是留给了鳌拜。因为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又是这里面说话最管用的一个。
鳌拜为何能从辅政大臣中脱颖而出?
顺治留下的四个辅政大臣,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由于当年与多尔衮硬扛,坚持要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使得顺治非常感动,鳌拜这才平步青云。
虽说他此前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多尔衮要搞你,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为此鳌拜赋闲在家了很长时间,直到顺治亲政以后他才复出。
凭借忠勇鳌拜很快成为了顺治朝最受宠的大臣,因此顺治才将他列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但是辅政大臣有四个,凭什么说鳌拜能说一不二呢?
这里面有个缘故,这四个辅政大臣,其实各自心怀鬼胎,没一个是省油的灯。表面上他们在顺治跟前发誓,显得那么的光明磊落,实际上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而且也各自有弱点。
比如说这个苏克萨哈,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墙头草。
当年多尔衮掌权的时候,他可是多尔衮身边的大红人,也就是狗腿子一枚。等到顺治清算多尔衮的时候,苏克萨哈带头从家里拿了一大堆文件来举报自己的前任主子,这才得到了顺治的赏识。
苏克萨哈这种人的人品实在是太差,但是没办法,敢于为多尔衮说话的人都被杀了
,活下来的,就只剩下苏克萨哈这种货色了。这种人品的人,说话有什么分量呢?
遏必隆是个捣糨糊的,也就是俗话说的和事佬,只要遇到投票表决的时候,他就表示要弃票
,因为他谁也不想得罪。这种人只想保住自己的富贵,自然说话更加没有分量了。
唯一可以制衡鳌拜的,那就是索尼。索尼论资历论能力论人品,都不比鳌拜差。
所以索尼按道理应该是首辅大臣,可是索尼比鳌拜大了9岁,而且年纪大了以后身体一直都不好,时常不上朝。
因此索尼其实在朝堂上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再说他在公元1667年就去世了,而鳌拜两年以后才被捉,这两年可是鳌拜独断专权的最佳时期。
由此可见,四个辅政大臣中,唯独鳌拜是年富力量而且说话有分量的,他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说一不二的最高领导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康熙要除掉鳌拜,主要是因为权力。
鳌拜对大清国绝对是忠诚的,因为他也不具备造反的条件。况且那个时候清朝风雨飘摇,20万满洲人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征服1亿汉人,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清朝内部都不团结,那他们真的可以收拾包袱回盛京去了。当年多尔衮和豪格都放弃了皇位,其实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因为他们任何一个人做了皇帝,那清朝内部必然干戈四起,就别想着入主中原的事情了。
这种精神也一直流传到了康熙年间,鳌拜再怎么专权,其实在军国大事上,他还是分得清楚的。他知道自己怎么都是给爱新觉罗家族打工的,况且还有那么多皇族的眼睛盯着他这个异姓的掌权者,他哪里敢轻易造反呢?
只不过鳌拜对权力是有极端欲望的,他虽然不敢夺取康熙的位置,却要行使康熙的职权,这一行使,就是8年的时间。
当年康熙岁数小,所以一直都忍着,但伴随着时间的流失,康熙一天天长大了,你鳌拜还想着要行使康熙的权力,这可能吗?
因此两人之间势必要发生矛盾,无非就是争夺权力的矛盾。这里也没有什么正义邪恶的分别,大家都是为了权力,谁还不知道谁呢?只是从法理上来说,臣子不该行使皇权而已。
索尼的死,对康熙来说,是最大的打击。过去索尼虽然体弱多病,但好歹也能够制衡一下鳌拜,可是索尼在1667年去世以后,苏克萨哈又被鳌拜搞掉了,四大辅政大臣体系宣布崩溃,鳌拜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式到来。
康熙在这种情况之下,于1667年也就是康熙六年正式亲政。他的这一行为已经表明了,他想要把皇权收回来。
识相一点的话,鳌拜就该乖乖退居二线了。可是鳌拜好不容易熬死了索尼,逼死了苏克萨哈,吓得遏必隆瑟瑟发抖不敢说话,你现在让他退居二线,这可能吗?
为此康熙和鳌拜为了权力开始了角逐,鳌拜始终把康熙当成一个孩子,认为他还不到时候掌权,其实他是为了自己长期霸占权力而已。
总结:最高权力,只能是一个人占有。
山顶之上容不下第二个人,一山不容二虎,显然年幼的康熙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头猛虎,而鳌拜此时却还浑然不知。
权力的巅峰,永远只有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皇帝总是最孤独的人。他能够相信谁?谁又值得他相信呢?鳌拜就算对大清国忠心耿耿,可是他触碰到了康熙本人的利益,那就只能够被康熙给清除掉了。
到了康熙晚年,回忆起鳌拜的时候,怀念他对大清国的功劳,所以又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可以让他的子孙后代继承。
参考资料:《清史稿》
-----
网友解答:
-----
(原创)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决非影视剧中描写为是一名大奸臣,应该说,他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但又为何后来被康熙除掉?
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长时期以来,他跟随皇太极转战南北,为建立大清王朝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号称满人第一英雄,并因此与皇太极结下了深厚的主仆情谊,鳌拜对皇太极忠心不二。后因征战中皇太极不幸被含毒箭伤发作而死,此时的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如同水火,鳌拜等坚持要立皇子继承,故而六岁童福临幸运地成为了顺治帝。多尔衮摄政期间却一手遮天,但是鳌拜毫不屈服,仍然坚定的站在顺治帝一边。但是不管多尔衮是怎么用了各种手法整治鳌拜,而鳌拜对顺治皇帝依然忠心如一。
然而,后来随着康熙继位,鳌拜已经在朝堂上是一言九鼎,此时他已经有点儿飘飘然了,经常当着朝廷文武百官的面居功自傲,制造事端,假传圣旨,专横跋扈;并且在上朝时面对着皇帝也没有敬意。这样自然就引发起了康熙对鳌拜非常之不满。到了康熙亲政的年纪,鳌拜又出来百般阻挠,
而最终触犯到了康熙的底线,才被康熙设计除掉。因此说到底,还是君权和相权之争。因为康熙当时至少还没有发现鳌拜有谋反之意,但是皇权的威严怎么能够长时间的容忍鳌拜的如此嚣张?如果不铲除鳌拜,已经权倾朝野、羽翼丰满的鳌拜还有进一步跋扈的可能,长此以往其后果真的难以预料,所以鳌拜必死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终究是康熙一个治不好的心病。
晚年时候的康熙似乎有些于心不忍,便间接给鳌拜平了反。到了乾隆时期,又恢复了他所有的名誉。这样看来,鳌拜应该还算是一个耿介的忠臣。而他之所以被康熙除掉,只不过是晚年的鳌拜太得意忘形,毕竟锋芒太露,自寻死路罢了。
-----
网友解答:
-----
对大清忠诚,不等于对康熙忠诚。岳飞对大宋也很忠诚,但最后还是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弄死了。
岳飞还只是不听话,鳌拜却有权臣的行为,对于皇帝来说,这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高度集中的皇权决定了皇位只能有一个,这不是说那个龙椅坐上去就会有皇帝的加成,皇帝权力是建立在威权之上的,如果底下有权臣掌握着军队,他虽然不是皇帝,但等于分走了皇帝的权力,把皇权的独一无二性给弄没了,这甚至比造反还让帝王痛恨。
毕竟造反算是外部敌人,本来就是敌对的,而鳌拜这种权臣却是内部敌人,换句话说,在康熙的眼中,鳌拜是家奴,却像噬主,这比外地更令人生气的。
再者从鳌拜的角度出发,权位到了他这个地步,也没法不对大清忠心耿耿,鳌拜权力最大的时候,等于大半个皇帝,他忠诚大清,难道还要造反吗?那岂不就是皇帝为何造反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鳌拜可能对君主不忠,但对于大清肯定是忠诚的,因为这也是他的王朝。
-----
网友解答:
-----
鳌拜叛变?不存在的。
我们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看看鳌拜死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是怎么对待鳌拜的。
鳌拜去世44年后,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一年康熙六十寿辰,康熙觉得
“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
,便在畅春园举办千叟宴,邀请全国65岁以上年老者入京参加宴席。酒兴正酣时,康熙忆往昔,想起了曾经那些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辅佐他成就这不世功绩的功臣元勋们,遂心生万分感概,健在的老臣还可以与他同享这大好河山,然而那些逝去的老臣却再也无福享受。
康熙自觉应该给予这些逝去老臣一些奖赏,感谢他们帮助自己成就了如此伟业,于是乎,或给他们一些死后哀荣,或赏给他们后人些许恩典。
也就是在这时,康熙想起了鳌拜,下诏追赐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爵,由其孙达福袭爵。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再次下诏赠鳌拜,以其功劳卓著,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并给予子孙后代世袭罔替。因此,鳌拜孙达福袭爵一等超武公。
清朝两代帝王都追赠鳌拜,并厚待其子孙,你说这是一个乱臣贼子能享受到的待遇吗?
显然,鳌拜能在死后被康熙、雍正厚待,这恰恰就说明鳌拜并非没有叛乱之举,对爱新觉罗始终是忠心耿耿。
对于顺治一脉的清帝来说,鳌拜的功劳绝对是卓越的。
若没有鳌拜、索尼等这些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两黄旗将领的坚决拥立,反对多尔衮继位,这帝位根本就轮不到顺治帝来坐。而若连顺治都做不了皇帝,又哪有康熙、雍正这些后继之君的事呢!
1643年,皇太极在没有留下任何遗诏的情况下,突然驾崩。因为没有遗诏,清朝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夺帝内讧,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幼弟多尔衮两人为争夺帝位,是大打出手,互不相让。而在当时,两派之间多尔衮派系实力稍强,隐约有了占得帝位的苗头,加之豪格又实在是太愚蠢,自己将自己的路给堵死,多尔衮更是大大增加了继位的机会。
就在这危机感头,鳌拜、索尼、谭泰等两黄旗将领站了出来,他们不惜与多尔衮开战,也要让皇太极的子嗣继承这帝位,最终多尔衮只得妥协,两派各退一步,选择拥立年近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是为顺治。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专权,几乎等同于皇帝。这时,原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为了活命,纷纷屈服于多尔衮,背叛顺治,如谭泰。然而,鳌拜却始终不屈服,纵然三次被多尔衮论死,他也誓死不从,始终忠于顺治。
正是这样矢志不渝的忠诚,鳌拜才换来了顺治的由衷信任,也才换来了辅政大臣这等重职。
康熙继位,鳌拜虽然也专权,大搞党同伐异、任人唯亲之举,可对康熙,始终是恪守君臣之道,未曾有过半分逾越。若鳌拜真的目无君主,少年康熙就不敢在鳌拜一定要处死三位违抗他的官员时,下诏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若鳌拜真的没有君臣之别,他就不会要置苏克萨哈于死地时,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
康熙明白鳌拜的忠心,也知鳌拜不会谋反。
他之所以要对付鳌拜,不是害怕鳌拜会反,只是太想快点掌权,不想被鳌拜束缚住,他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康熙这位皇帝,可以说是雄才大略,他很会做皇帝,也很能做皇帝,这类皇帝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极度在乎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容任何人替自己掌控这皇权,哪怕明知暂时替他掌控这皇权的对他并无替代之心,也绝不可以,汉武帝如此,明太祖如此,康熙更是如此。
康熙对皇权那是十分在乎,一旦有人妄图染指这皇权,不管是谁,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他也不会放过。皇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禩,他们最终会失去康熙的恩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皇八子胤禩,康熙朝有名的贤王,他之所以会失去争储的资格,就是因为满朝重臣皆推举他为太子,这就让康熙很是惶恐,他忌惮胤禩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最终是狠心的说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绝情的话。
从康熙对待自己的儿子的作法,可以看出康熙对权力有着很强的掌控欲望,他不会容许任何人触碰到自己的皇权,更不会容忍自己被臣子所钳制。
而这就是康熙明知道鳌拜忠诚,却仍然处心积虑地要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因为鳌拜妨碍到他掌控皇权了。
鳌拜的失势,固然与他骄横跋扈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康熙想尽快拿回皇权,以康熙的性格,纵使鳌拜不专权,一心为康熙做事,只要鳌拜不放权,康熙总有一天还是会对付他,因为康熙不会坐视自己的臣子来钳制自己使用皇权,他要的是随心所欲地行使皇权。
正是康熙的这种想法,最终让鳌拜走向了末路。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