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
网友解答:
-----
明朝那些事里面,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朝廷居然还可以正常运转,这个绝对是个奇迹,也是明史爱好者孜孜不倦的话题。
万历皇帝为什么28年不上朝?
历史上的万历帝,是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10岁即位,在位共计48年,是大明王朝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帝不上朝的原因主要有3点。
第1:
张居正事件
当朱翊钧10岁即位的时候,因为年幼,基本都是首辅大臣张居正在主政。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10年中,不仅主持着国家大事,还是皇帝朱翊钧的老师。
在朱翊钧的心底,张居正不仅是自己人生的导师、还是拥有惊世才华的国家栋梁、公正无私的大改革家!
张居正死后,关于他奢侈浮华的生活被翻了个底朝天!
老师的言行不一、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万历皇帝的内心,直接影响了他对朝廷群臣的态度。
第2:
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即明神宗册立太子事件。
围绕着到底是立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立爱妃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的问题,各派争吵了大约15年!
无数大臣也因之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自己也身心交瘁、自己的爱妃也悒郁不乐。
通过这件事,朱翊钧感到了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始终被群臣所制,甚至和大臣闹掰。
于是,
朱翊钧逐步对朝政失去了兴趣,开始怠政。
第3:
万历皇帝有严重的足疾
1956年,考古专家对万历皇帝的明定陵进行了发掘。他们惊奇地发现:
300多年后的万历皇帝,在棺内依然是蜷曲的痛苦状态!
这充分说明,万历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从他的尸骸中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左腿比右腿短了一大截!原来,
万历皇帝竟然是个瘸子!
皇帝,乃九五之尊。如果每天上朝,走路一跛一拐,自己在大臣们面前不是没有一点形象?
所以,他干脆选择不上朝了。
大明朝会制度的变化
大明的朝会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到明成祖时期基本完善。
早朝,是朝会制度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皇帝固定接见大臣的一种形式。
洪武时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大小事都需要皇帝一人决断。因此,这就要求皇帝各方面的素质都很高!
朱元璋、朱棣这些老成的帝王还能撑得住,而那那些年幼的皇帝,如何适应呢?
而且,明代早朝还太频繁,
其礼仪的性质远远大于行政的意义
,类似于现在公司每天的晨会一样!
所以,大明的皇帝大都是早期勤于早朝,后期怠于早朝。在明英宗时期,还对早朝上臣子上奏的事件数量,作出了明确的限制。
这一点,大大地削弱了早朝的政治功能!
等到万历帝的时候,早朝制度又有了质的变动。直接减少了早朝的次数,改为每月三、六、九日上朝,每月上朝九次。
随着早朝制度的逐渐废弛,万历皇帝也逐渐厌倦了那些言不由衷,事不由心的浮夸的一面。
加上自己的腿疾日益严重,终于,万历皇帝渐渐懒得去上朝了。有人专门统计了下,总共是28的年时间未上朝。
不上朝不代表不处理朝政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写唐玄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温香软玉在怀,从此无心早朝,直到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无奈何!
万历帝与唐玄宗不同!
他28年未上朝,大明王朝在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大的暴乱,国事仍旧一切如常!这一切,与大明王朝成熟的政权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当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又设置了内阁。历过大约50年的时间,大明王朝完成了
内阁议政,以及皇帝决策、部院执行的文官政治体制。
此后,明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地位赫然比肩真正的宰相,甚至可以压制六部。这么大的权利,是不是皇权就架空了呢?
当然不是!
明朝除了
有完善的内阁制度,还有票拟制度。
正常情况下,官员上奏折,奏折交与内阁,经内阁讨论后发内阁拟票,即内阁拟出的处理意见,再由太监呈报给皇帝。
由皇帝批复同意或不同意(此举叫批红) ,皇帝同意则盖章下发实行,不同意就发回重新由内阁议定。
“廷议—票拟(内阁)—批红(皇帝或司礼监)—封驳(六科)—执行(六部)”,
这个就是处理朝政的大致流程。
内阁也从之前比较空泛的议政形式,到批答票批比较实在的议政行为!所以,内阁议政被纳入了决策的程序之中!
但是,内阁的票拟需要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最终成为决策, 最后由六部去执行。
在《大明王朝1566》的第1集里,嘉靖皇帝躲就在幕后听内阁大臣们讨论。然后,他用敲钟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而在万历时期,首辅大臣必须依赖太监送达批红,才能执掌大政,比如:张居正与冯保。
因此,
这一特殊的制度,使得皇帝即使不上朝,也可以处理国家大事
。当然,没有人能够夺了他的皇权,更没有人能够废了他的皇位。
万历帝不上朝的28年间,都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史书一般认为,万历帝怠政总长达28年。实际上,万历彻底怠政开始于1600年,长达20年。
在万历帝怠政期间,发生了三次大的远征,分别是1592年的朝鲜之役,1592年的宁夏之役和1598年的播州之役。
三场战争的胜利,是
万历当政48年政绩中最大的亮点!
不过,在稳定大明边疆的同时,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
除此之外,东林党之争的影响也不小!
东林党争是万历帝在位期间的一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起因源于万历38年的一次人事变动。
当时,内阁缺人,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主张颇有政绩的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遭到了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的摸黑和漫骂!
之后,朝中的各种势力,集中攻击渐渐兴起的东林党派。
万历46年,即历史上的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
在战事日益紧张的时候,长期在深宫中的明神宗,好像终于感到了边疆的危机!怠政有些转变,但改变不大。毕竟,老年的万历帝已经力不从心了。
第2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大明帝国对女真族在战略上从此转为防守。
客观地说:
万历帝在位的前期,因为有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以及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万历帝执政初期的热情,使整个大明王朝在这一阶段,
出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甚至于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开创了历史上“万历中兴”的局面。
万历帝怠政,虽然没有宦官之乱,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奸臣当道,朝内党派之争也有所控制。
但是,由于万历帝怠政时间长,在后期大明王朝的中央政府,几乎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明史·神宗本纪》中说: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三少说:
万历帝28年不上朝,却成了大明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崇祯皇帝那么勤勉,日夜操劳,最后把命交给了一颗歪脖子树!
看来,做皇帝是门很深的学问!
-----
网友解答:
-----
万历皇帝是著名的“六不皇帝”——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这里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观因素:
1、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国本”之争,矛盾极大
。
在册立皇长子朱常洵还是皇三子朱常洛为太子的事情中,文官集团集体以“立长”的礼法为由,力挺皇长子朱常洛,而万历皇帝则非常宠爱由他的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洛。而且文官集团抓住皇帝奏折的漏洞“立储自有长幼”一句话,在国本问题上和万历皇帝硬刚了十余年,最终以万历皇帝的妥协为终,也加深了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恶感。
2、万历皇帝身体原因
。
一是,万历皇帝脚部有残疾,据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万历皇帝的墓葬发掘,并复原了他的骨骼,发现万历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说明脚部是存在残疾的,走路不便;二是,传闻(不喜勿喷)万历皇帝吸食鸦片,《大明会典》中也记载了藩属国进贡过鸦片,在他骨头也检测出来吗啡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说法。大家姑且听之。
(万历皇帝,来自网络)
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他对帝国权利的绝对掌握,否则我想他也不可能安安稳稳的在皇宫数银子。
为什么即使万历皇帝能牢牢掌握权利呢?因为:
1、外朝有成熟的行政运行体制
。
自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将权利分散到六部,外朝就很少出现权利过度集中到一个人的时候,避免形成权臣,威胁统治。
丞相废除了之后,权利运行自上而下必须由皇帝一个人做决定,朱元璋非常勤政尚且需要简拔人才任命为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商讨国是,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度,掌握
“票拟权”
——即把处理意见写成票签,供皇帝决策。
(内阁制,来自网络)
2、以司礼监、御马监、掌印太监等为首的宦官集团对文官集团形成制衡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除了依赖内阁之外还让太监参与决策,太监对内阁的票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形成
“批红权”
,对文官形成制衡,防止了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3、广设特务机构,监视百官
。明朝除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还先后设立了东厂、西厂和内厂等特务机构,或以武将统领锦衣卫或以太监提督厂卫,监察百官、控住舆论、刺探情报,而且关键是太监作为皇帝家奴,皇帝对他们的生死可以一言决之,当皇帝宠信时,大权在握;而一旦失宠,则会面临流放或者处死,例如大太监汪直、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无论其掌权时如何赫赫宣威,皇帝说处死,分分钟就得完蛋。
4、广设矿监、税监,搜敛财富,有钱
,万历皇帝是著名的敛财小能手,在位期间广设矿监、税监等搜敛财富,有记载说:万历皇帝在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三十三年间,矿监们共进贡内库金9952两,银540余万两。而万历初年的明朝当商税才340万两,国库一年总收入2200余万两,国库除了日常开销还要赈灾、百官俸禄、军队和支撑“三大征”,国库入不敷出,能跑耗子了。所以万历皇帝的内帑比国库的银子还多,造成了国库没钱的时候要向来皇帝恳求发内帑,可想而知,外朝文官被抓住了钱罐子,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所以在万历皇帝面前也只能乖乖听命。
(万历三大征—朝鲜抗倭,来自网络)
但是万历皇帝的贪财到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社会矛盾,造成民生凋敝、官吏腐败等问题。难怪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所以说,虽然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并牢牢掌握政权运行,但是他的政、懒政直接造成明朝衰落,可悲、可叹、可气。
-----
网友解答:
-----
话说万历六年,16岁的的朱诩钧举行了婚礼(朱翊钧即明神宗,年号万历)他根据母后慈圣的安排,与平民出身的女子王氏结婚,立王氏为后。皇后王氏,直至年终未生一男。4年后朱朱翊钧恭妃王氐生有一子,名常洛。
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贵妃,万历十一年进为德妃。万历十四年正月,德妃生子名常洵。郑氏容貌艳丽,为人机智聪明,对神宗皇帝关心倍至,鼓励他亲自决定国策。郑妃日渐得宠,儿子刚降生,神宗就冊封她为贵妃。
随着郑氏进为贵妃,立皇太子的问题也题到议事日程上来。子以母贵,常洛的母亲王氏生宠,常洵的母亲得宠,便一心想让常洵做皇太子,自己当母后。
辅臣申时行,在常洵出生第二个月,就提出应及早立太子。神宗说,(长子幼弱,不妨再等它二,三年。)但他并未履行诺言,于是社会哗然,怀疑是郑贵妃从中作埂。
面对这种情况,郑贵妃也感到人言可畏,他害怕皇帝改变主义,用哭闹的方式对他施加压力。神宗为了使郑贵妃放心,便对天明誓,约定决不改变立常洵为太子的主意,他亲自写下了誓言,缄封于玉盆中,交由郑氏保管。
万历十八年,大臣们又提出立太子一事,他们说,(皇后没生儿子,现在的皇子都算庶出,即然无嫡可立,那就应该立长,但神宗皇帝,非要坚持立常询为太子,但群臣牢守着祖宗的法规,主张冊立长子常洛,双方纠缠不休。直至万历二十年,神宗才答付群臣说,(常洛年纪还小,皇后还年轻,尚有生子的可能。一旦皇后生了,不必再一议。其实皇帝这样作,是在耍花招。你想他根夲就不到皇后宫里去,皇后又怎会生出男孩来呢?
为此神宗还想了个办法,,那就象宪宗皇帝,朱见深那样,把皇后废了,另立郑贵妃为皇后,那样朱常洵就会变成嫡子了,可以明正言顺的立为太子了,但他又觉的这样做不妥。一来觉的皇后虽然跟他没有感情,但她循规蹈矩,找不到废她的理由。二来是大臣们说不定又要反对,于是只好取消了废后的打算。
为立太子的事,明神宗大伤脑筯。后来他采取与大臣们赌气的办法,从此不上朝了。皇帝罢朝,许多阁臣为诺事不能面奏而焦急,恳请他一个月内能临朝三到四次以慰臣望。但皇帝不答应,以身体欠佳为名,不去临朝听政。而实际呢?他却以充沛的精力,夜以继日地寻欢逐乐。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俯首听命,一言稍违,便杖下丧命!你看这皇帝这样干起来,还有个好吗?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己21岁了,阁臣沈一贯,迫于朝臣的压力,再次力陈冊立立之事。到此神宗仍未做出决断。但郑贵妃早有准备,她棒出王盒,只见前赐誓书,己被蛀虫咬的七门下八穿。偏偏常洵两字被咬的一笔不留,遂仰天长叹道,(天命如此,朕也不能违背天意了。……)郑贵妃听说圣上以改变主义,便又哭又闹,在地上乱滚。明神宗迫于众议,于十月望日,冊立朱常洛为太子。同日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
你看这太子之争,引的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它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
网友解答:
-----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却能在位48年,统治时间占到了整个明朝的六分之一有余,这不是偶然的。我想,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延续了朱元璋定下的政治制度;张居正推行的新政;万历本人的作用。
现从这三方面概述分析一下:
一、延续了朱元璋定下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在政治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在中央机构中,撤消了中书省这个最高行政部门,废除了设丞相制度。他将原中书省的权力,分给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六个部门中,朱元璋又规定了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办法,使部门头头们小心行事。
2、加强监督力量,设立监察御史和通政司。监察御史可以代皇上巡视地方,弹劾官吏,监察民情。通政司专门处理民众上访事宜,一般群众都可以上书到通政司后直达皇帝那里。
3、制定了“大明律”法。
后来,朱棣在此基础上,对中央行政机构又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设立了内阁,其作用类似顾问委员会。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选拔,但没有决定权,只能在皇帝的指挥下办理政事。
上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将所有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绝对强化了专制主义统治。
这一集权统治制度在整个明朝期间一直没有变化过。万历虽然不上朝,但他仍能控制大局,而内阁大臣们也一直没有违反过这一制度规定。
二、张居正推行的新政
嘉靖皇帝去世前几年,明朝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之中,穆宗即位后虽然励精图治,做出了一些好的成绩,可他太短命了,死于吃春药,只当了6年皇上。所以他没有很好改变国家千疮百孔的局面。
万历10岁上台后,张居正在太后支持下执政。张居正从军事、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改革:
1、军事上,他继续奉行他在隆庆五年与蒙古俺达汗之间的茶马互市政策,兴修屯田,加强边备。这使在以后二三十年中,明朝没有与北方外族发生过大的战争。
2、在政治上,他裁减行政机构中多余的人员,整顿各地的邮传(驿馆)和铨政(任用考核官吏的部门)。同时对一心为公的官员进行奖励,对以公为私的官员进行惩罚,从而达到统治阶级内部令行禁止的目的。
3、在经济上,一是兴修水利,治理黄河。二是丈量全国土地。三是实行“一条鞭法”。这些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土地耕种面积从弘治十五年的422.8万顷,到万历九年达到701.3万顷。从经济库存上看,政府仓库里的粮食达到了1300余万石,国库里的银子也积了近700万两,“足支八年”。而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之用。
经济改革是张居正推行新政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正由于通过经济改革,使万历王朝手里有粮,兜里有钱,才让万历皇帝在以后20多年中,笃悠然不上朝。
三、万历本人的作用
万历皇帝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他也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前十年奋发图强,全力支持张居正改革;亲政后平定蒙古叛乱,平定西南土司叛乱,打败入侵朝鲜的日本军队。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打仗是非常化钱的,但万历不怕,因为张居正们为他积累起来的钱够他用。
万历虽然后来不上朝,并不是说,他做了彻底的甩手掌柜。他是“静摄”。
万历十五年以后,他对朝内党争、“梃击案”、赈济荒灾、对外交往等等,都有过问。只不过当时的朝政比较安稳,当时的社会比较稳定,没有危及他统治的现象发生,乐得不出面。
附带提一下,所谓的“国本之争”,或者“腿瘸”,我想可能不是他不上朝的主要原因。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综上所述,窃以为:
明代健全完善的政治制度,为万历皇帝的不上朝提供了前提条件;张居正的成功改革,为万历皇帝的不上朝提供了物质基础;万历本人的无所为而有所为,为自己不上朝提供了内在动力。
他可以不上朝,但他却依旧牢牢控制着朝政,实行他的统治。
不知我这样说对不对?请大家指正。
-----
网友解答:
-----
麻花的故事,这回聊万历皇帝朱翊钧。
朱翊钧长达三十多年不上朝,但明朝的一切却还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取决于明朝发展到朱翊钧这里已经有一套完善的政治体制了。
哪怕皇帝不上朝处理政事,国家还是可以很好的进行运转。但有一点就是朱翊钧虽然不上朝但他对发生的所有大事都很了解,并且把皇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明朝还算是在他的统治下。
朱翊钧不上朝的原因
关于朱翊钧不上朝的论调有很多种,一是宠信郑贵妃,整天沉浸在郑贵妃的石榴裙下。
另一种是说朱翊钧身患了某种疾病,不能上朝理政(一说是他腿患残疾,走路跛脚,怕被大臣看到有失皇家颜面)。
但麻花觉得问题出在一个人身上,首辅张居正。
朱翊钧继位的时候才10岁,小孩子一个。此时的朝廷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内阁纷争不断,一个小孩面对这些政坛老手如何是好?
此时的首辅还不是帝师张居正,而是高拱,高拱为了巩固自己首辅的位置急需处理掉另一个人,冯保。
冯保是太监,明朝皇帝对于太监的信任那真是达到了巅峰,朱翊钧也不例外。从他老爹开始对冯保就相当信任,朱翊钧自然也就很信任冯保。
冯保和高拱的矛盾自然就不可调和了,而张居正此时出场了,作为朱翊钧的老师他有自己的野心,那就是他要做首辅。
那就意味着高拱必须下台,于是张居正就和冯保走到了一起,二人一顿操作后,高拱就被斗了下去,张居正理所应当的就成了首辅。
这一切都看在那个10岁的小孩眼中,
在他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政治斗争太可怕的阴影。
之后,张居正的一些列改革让明朝出现了“万历中兴”,而且他对朱翊钧也是异常的严格,要求很高。
皇家的孩子难,可朱翊钧比其他的皇家孩子更难,高压下的他经历的是不堪回首的童年,终于熬到了张居正去世,自己终于掌握大权了。
以前还有张居正帮他处理政事,现在张居正没了,所有事都压到了朱翊钧自己身上,前几年还好,朱翊钧还能继续勤勤恳恳的处理政事。
但没有了管束的他也发现了很多人生乐趣,很快就堕落了,不在上朝,自顾自的在后宫想干嘛干嘛,一直到他去世,
但这不代表朱翊钧不过问朝政。
皇帝不上朝也能理政
这就要说到明朝的政治体制了。自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那一刻开始,其实明朝的政治体制已经改变了。
虽然名义上还是君主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其实只要皇帝愿意,每天浑浑噩噩的,明朝也不会乱,内阁就能处理绝大多数的事务。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明朝多昏君的原因,每天上朝听着大臣们汇报几个月前发生的鸡毛小事,怕是谁都会烦吧,还不如去做做木工,炼炼丹什么的。
除非是遇到动摇国本的大事,才需要皇帝出面组织大家讨论。一般的小事内阁就可以处理了。
朱翊钧真的不处理政务?
有内阁的存在,朱翊钧也发现了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处理,自然觉得上朝没有必要了。
但不要忘了之前提到过的太监冯保,准确说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职位。明朝皇帝信任太监,朱翊钧也不例外。
太监每天其实都会去内阁,看着各种内阁大臣、各部尚书处理政务,稍微大一点的事这些太监都会报告给朱翊钧,
所以就算朱翊钧不上朝,但国内的大事他几乎都还是知道的。
最简单的就是朱翊钧在位期间的最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了,打仗这种大事内阁是不敢亲自做主的,但就在内阁准备找朱翊钧汇报时,朱翊钧的批示就已经下来了。
足以见得朱翊钧对朝政还是很有把握的。
朱翊钧是怎么实现统治的?
按照上面所说,是不是感觉皇帝几乎都没用了,内阁说了就算,那岂不是成了内阁在统治王朝而不是皇帝。
其实不然,内阁权利过大,皇帝都知道,但每一朝的皇帝都有一门必修课,
那就是驭人之术。
明朝的皇帝可谓是把这门学问钻研的最深刻,历史上各种大臣、外戚、太监夺权的例子多不胜数,但在明朝却一次都没发生过,哪怕是权势滔天的魏忠贤也不敢。
这就要说道皇帝的制衡之术了。明朝皇帝制衡内阁的手段就是司礼监,也就是太监。双方相互制衡,导致谁也没办法一家独大。
看上去好像皇帝没什么权利,但实际上由于制衡的存在,不管是内阁还是太监为了把持朝政都需要一个名义,那就是皇权。
而皇权自然就是皇帝,说白了他们都要依靠皇帝。那为什么他们不控制皇帝呢?很简单,谁控制皇帝不就给了另一方借口了吗?
所以明朝皇帝的皇权始终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何况还有厂卫和锦衣卫两个直属皇帝的机构存在。这两个机构就像选在内阁和司礼监头上的两把刀一样。
但也是因此才有了明末的几个皇帝没学好制衡和驭人,出现了两党相争导致国家迅速衰败的局面。
结语
因此,朱翊钧虽然看似不理朝政,实际上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控当中,大明朝还是在他的统治之下。
以上仅代表麻花个人的观点,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耐心的看完。喜欢的朋友记得给麻花点个赞加个关注哦,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
网友解答:
-----
万历绝对算得上明朝最懒的皇帝,他在位时间最长,达到48年,但是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不上朝,比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万历皇帝不上朝并不代表万事不理,相反国家的军政大权仍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万历皇帝曾说过,“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以治天下,
在他在位的四十八年间,生杀予夺的权柄始终牢牢抓在手中,对于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万历都要亲自过问的,比如万历三大征,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他所放权的只是普通的国事,这些都交给内阁处理就绰绰有余了。
万历的在位特征可以用高开低走形容
,他在位的头十年可是兢兢业业,一丝不敢怠慢,但是到了张居正死后,万历亲政之后,他变的开始懒散起来,处理朝政开始松懈下来,而到了
最后的近三十年的统治,万历皇帝由于在立太子一事上与内阁产生长期的纷争,最后索性不再上朝,也不再接见朝臣,凡事以谕旨的形式直接下达命令。
万历皇帝因与内阁的矛盾,不愿再和他们口舌之争,
除了重要的大事亲自过问以外,其他事情都由内阁自行处理,最后呈报给他就完事了,因而国家并没有出现统治危机
,其实这也得益于明朝完善的内阁机制,国家政令通达都由内阁这一中央决策机构发出,而内阁首辅则是总管国家政事,即使出现了皇帝怠政,内阁这一国家机器仍然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着,操控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和内阁在权力分配上达成默契,一般朝政交由内阁处理,而万历则主要关心国家大事,并且生杀予夺的大权一点也没放松
,因而万历一朝,始终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外戚干政,也没有奸臣当道,这都说明万历皇帝操权弄柄颇有一套,并不是泛泛之辈。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
一切都付笑谈中
”
-----
网友解答:
-----
明朝皇帝不上朝能治理天下并不奇怪,因为明朝的权力结构和政务程序设置的很合理,皇帝上不上朝,批不批奏折都一样,根本就没有人能剥夺皇帝的权力,也没有人能不听皇帝的话。
朱元璋在权力结构中设置了一个锦衣卫组织,这个锦衣卫组织直接听命于皇帝,史书上说他们是皇帝的鹰犬,是间谍,是特务,是监察控制百官的工具,其实他们的最重要职责是控卫皇权。
锦衣卫与百官不和又直接听命于皇帝,这使得锦衣卫没有办法和朝臣勾结,因为朝臣也不可能信他们,所以一旦成为锦衣卫他们就只能依靠皇帝,否则他们就一定会被朝臣斩草除根,而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这造成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锦衣卫其实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包括皇帝贴身太监的脸色,他们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又只能依附于皇帝才能存活,这就使皇帝永远都有一直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皇帝生命安全永远不受威胁又有随时查办大臣的能力,这就保证了皇帝能够永远都控制着朝局。
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再加上明朝内阁大臣其实就是些秘书,只有看奏折写建议的权力却没有决策的权力,再加上宫内太监又是以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分别帮皇帝看内阁大臣的奏折给奏折批红和盖章来决定内阁大臣的奏折建议是否能够通过,而皇帝又随时会咨询内阁查阅奏折,在这样一套组合拳下大臣与大臣难以和睦,大臣与太监难以和睦,太监和太监也难以和睦,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取代皇帝就成了现实,所以皇帝就算是不上班天下也照样转。
-----
网友解答:
-----
万历帝的老师、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第二年,万历帝斥逐冯保,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并查抄张家,平反刘台冤案,起用因反对张居正而遭惩处的官员。万历十七年起(1588年),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写《酒色财气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
而明神宗也开始奢侈靡费,敛财挥霍,又屡屡从国库提银,史称“传索帑金”,并任用张鲸等奸幸。后因立太子的国本之争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郊、不庙、不朝。1589年,神宗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万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神宗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万历三十四年,礼科左给事中孙善继也极陈时弊说:“惟愿皇上修万历十五年以前之励精,复万历十五年以前之政体,收万历十五年之人心,庶平明之治成,垂拱之理得。”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四位国家重臣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37]。”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但明神宗不承认,并表示他已经没有传召福王很久了,若真的每日接见,福王出入禁门,随从这么多,人所共见,必然耳目难掩。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而明缅战争也因为明朝方面忽视而先胜后败,被缅甸东吁王朝蚕食孟养在内国土。
囚犯们关在监狱里,有长达二十年之久还没有审问过一句话的,他们在狱中用砖头砸自己,辗转在血泊中呼冤。临江知府钱若赓被神宗投入诏狱达三十七年之久,直至其子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
万历帝才以“汝不负父,将来必不负朕。”将其释放。首辅李廷机有病,连续上了一百二十次辞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后不辞而去。万历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书孙丕扬上二十余疏请辞不得,最后也拜疏自去。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书赵焕也因数请去职还乡不得,于是称疾不出,逾月才终于请辞成功。吴亮嗣于万历末年的奏疏中说:“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
樊树志的《万历传》考究里,中允地解释了明神宗怠政原因,源于健康状况恶化非子虚乌有,追溯万历十四年九月十八日以后,皇帝因病免朝,言“头昏眼黑,力乏不兴”,对祭享太庙活动也只能权让勋贵代理,并无奈地说道“非朕敢偷逸,恐弗成礼”,后来又遣内使对内阁传谕“圣体连日动火,时作眩晕”,“圣体偶因动火,服凉药过多,下注于足,搔破贴药,朝讲暂免。”
定陵发掘后查证神宗左足有疾互相引证。且当万历十五年三月初六,圣体初安以后,神宗旋即上朝听政,随后又与三辅臣见面,并打招呼说“朕偶有微疾,不得出朝,先生每忧心。”十六年二月初一又如常参与文华殿经筵,并兴致勃勃地与阁臣讨论《贞观政要》,唐太宗与魏徵。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时,收到雒于仁奏疏的神宗召见首辅申时行入见,当申时行向他提出皇上有病需要静摄,也当一月之间至少数次视朝,神宗并没有恼怒,只是解释道“朕病愈,岂不欲出!即如祖宗庙祀大典,也要亲行,圣母生身大恩,也要时常定省。只是腰痛脚软,行立不便。”
次年病情稍好后神宗与阁臣谈起病情,也是真情流露地说起自己久病的心情“朕近年以来,因痰火之疾,不时举发,朝政久缺,心神烦乱”。乃至神宗在位中期王家屏,王钖爵辅政期间仍是“面目发肿,行步艰难”,以致连嫡母仁圣皇太后陈氏病逝,一向孝顺闻名的神宗也因病动弹不得,只能遣人代理,而遭受到朝臣猛烈的评击责难,有苦难言,此后神宗病情反复,在万历三十年病情之差甚至要一度立下遗旨,向沈一贯托孤。可见神宗在位期间的“动履不便”“身体虚弱”以致在位期间怠政,实不是推诿托辞。
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并没有出现英宗以来的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迅速的反应,如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两宫大火,神宗下罪己诏书,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庶务,但还是关心国家大事,而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多是在九重宫阙下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
网友解答:
-----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大明王朝为何还能够照常运转呢?
这是由于明朝存在的内阁制。大明王朝建立后,经过1380年胡惟庸案,朱元璋趁机取消了丞相制度,精力旺盛的朱元璋自己身兼皇帝和丞相两种角色,到明成祖时皇帝实在忙不过来,就建立了大学士到午门值文渊阁制度,参与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由此建立。内阁建立初期,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大学士只能按照皇帝的意思草拟文件,并无实权。发展到后来,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发展到内阁起草好文件由皇帝批红,到后来干脆交由掌印太监批红。内阁意见基本成了最后的意见,皇帝可以完全放手不管,而朝政仍然能够照常运转。这就是万历能够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第13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在位48年。但是,他也是明朝不上朝时间最长的皇帝,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不理朝政。
万历上位之初,面对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危机,采取首辅张居正的建议进行了“一条鞭法”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税源有了保证,且相对公平,逐渐夯实了了大明财政的稳定。
年少的朱翊钧对师傅张居正很是尊重,还有些畏惧,上位头几年的他表现还算中规中矩。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权臣张居正去世。之前一直战战兢兢的朱翊钧才正式开始行使皇帝的权力。
在国本之争的问题上,万历皇帝更属意郑贵妃生的朱常洵,这一废长立幼的想法,遭到群臣反对,为了给大臣施压,于是便想了采取不上朝的方式对抗。后来经考古学家验证万历皇帝确实有严重的腿疾,这也是他常年不上朝的又一重要原因。
即使28年不上朝,国家也能够平稳地运行下去,这并不取决于万历皇帝一个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明朝的内阁政治制度。
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宰相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皇权独大,虽然在废丞相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皇权迅速膨胀。但国家政务繁忙,不可能完全依赖皇帝一人完成,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最初虽然皇帝只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他们并没有决策权,只是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独立于国家行政体系之外,但实际上行使着宰相的权利,与皇帝分担任务。正是这样一个稳定的机构让明朝能够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依然维持运转28年。
但万历不上朝并不代表不理朝政,他对于朝堂还是牢牢掌控的,万历三大征就是其亲自指示的,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但还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来控制权力。因此他执政中晚期,虽然长期不上朝,且内忧外患此起彼伏,但至少表面上还能大体维持。
-----
网友解答:
-----
万历皇帝简介: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的第三个儿子,龙庆二年被立为太子,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元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最长的皇帝,初期勤于政务,中期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帮助藩属国朝鲜击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后期由于厌恶党争和身体原因而不临朝听政。公元1620年7月21日,崩,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于定陵。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且能够到死都能够把持朝政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明朝采用内阁制,内阁拥有“票拟”之权,就是替皇帝草拟各种文书,他可以是与皇帝共同讨论,做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文一起送皇帝审批。所以,明朝内阁可以说比历代宰相的权利还要大。同时,皇帝即使不上朝也能在宫中通过票拟处理国家大事。在万历皇帝刚刚继位时,年仅十岁,朝政由李太后主持,而李太后把朝政交给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张居正又是帝师,在此阶段内阁权利达到顶峰,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得以实施。带来了“万历中兴”。
其次就是司礼监的设立。皇帝为防止内阁独大就设立了由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披红权。这样就形成了内外相互制衡。内阁草拟好文书之后,必须要由太司礼监转给皇帝,然后再根据皇帝的意思进行披红。其实就是利用太监监督和控制内阁的施政活动。
再次就是东西厂也起重要作用。
东厂和西厂是明朝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不经司法机关批准直接缉拿臣民他们的存在使得皇帝对百官的控制更加牢固。让皇帝虽处深宫照样能了解百官详情。
第三点就是万历皇帝的个人魅力。万历皇帝在老师张居正的辅佐下实现了“万历中兴”,这虽然与他关系不大,但是让他的赢得了“明君”的名声。接着他又在张居正死后清算了他,体现了一个天子的无情,同时也把冯保清算。一系列的政治手腕使得他的威望更隆。也没有大臣再敢与他争锋。
最后一点就是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这一点从“万历三大征”就可以看出。万历皇帝仅仅通过票拟就能让军队如臂指使。这一点正是证实了他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就能够看看到万历皇帝虽不上朝却能控制朝政的原因了。
------------------
推荐阅读:
王维《送别》仅20字,为何能高人一筹?比其他送别诗妙在哪里?
为什么国内IT公司leader以上就不怎么写代码,而据说Google的Jeff Dean还写代码?到底哪种情况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