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
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
-----
网友解答:
-----
过午不食,其实是佛陀时代,佛陀对于出家人的要求。
在律部中,这个名词准确说是
“不非时食”。
不非时食,包含了从当天正午之后,到次日天明之前,不吃任何东西。
过午不食的来由
如果读过《阿含经》系列,就知道佛陀的制戒,大多有某个具体缘由。
“过午不食”,也有。
在佛陀时代,比丘们一开始还是可以下午、黄昏去乞食的。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佛陀便制定了戒律。
《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有一个长老,叫做迦留陀夷。这位长老,经书记载,“颜色极黑”,就是皮肤很黑。一次,他在“天色暗冥”之后,进城托钵乞食。
这次,他乞食到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主妇,正好怀着孕。印度的传统,是将供养食物给沙门视为一种福德。一听说有沙门在外乞食,这位女主人就十分欣然地拿着食物出来了。
没想到此时突然大雨倾盆,雷鸣闪电。一道闪电下,恰好照见了迦留陀夷长老极黑的脸。主妇没有做心理准备,被吓得大声惊叫“鬼呀!有鬼呀!”,而经这一吓,动了胎气,腹中的胎儿竟然流产了。
因为这个缘故,再综合其他的几件事——有比丘去城中观看节日表演,黄昏才回来;再加上当时的婆罗门、印度教徒奉行“过午不食”,讥笑说,“我们都不吃夜饭,这些佛教比丘反而吃”——
佛陀便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
过午不食的好处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写道: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汉地寺院为什么有晚饭?
在印度,因为天气炎热、自然作物丰富,僧人摄取中午一顿,其后一直打坐,对身体影响不大。
(印度高温可达四十多度,想想看我们在三十多度的夏天就已经“苦夏”,吃得少,以水果蔬菜为主,就能理解。)
但汉地寺院,有劳作的传统。
一句禅宗话叫做“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
在过去的年代,很多寺院处于偏僻的地方,开荒、种地、收割全靠僧人。
因为劳动量大,对热量的需求也大。晚上一般都得吃一顿,否则扛不住。
所以在多数寺庙中会提供,但名为“药食”——这不是满足口腹之欲,是治病的药。
藏传佛教,因为西藏气候严寒,加上僧人辩经、法会等也很消耗热量,所以也没有一概持“过午不食”。
但尽管如此,无论汉藏,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
网友解答:
-----
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什么影响?
学佛十多年了,有过三年的过午不食的经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先看看佛经是怎么说的。
《毗罗三昧经》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诸佛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早上起来的吃的是天上的食物,中午的时候都是佛在吃饭,下午的时候都是畜生在吃饭,夜宵都是饿鬼在吃饭。佛希望我们都能脱离开六道轮回,都能进入佛道。所以希望大家中午吃饭。
《佛说处处经》说:“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 ;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晚饭不吃有五种福报。淫欲、睡眠、放屁、疾病、妄想都会减少
《杂譬喻经》说:“佛言: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身安,二曰少睡,三曰少淫,四曰得生天上,五曰知宿世因缘。”
一天节省一顿饭,相当于积累了许多种子。就好像一个苹果的种子,过来几年后苹果树长大,能长出
成千上万个苹果。就是佛法中舍一得万的道理。善法在福田中生长,也是在不断地繁殖。越繁殖越多,就有了六十万岁的粮。这种粮,既是生命的资粮,也是福德、智慧的资粮。
我在学佛的几年之中,当时所有的戒律都执行了,都不敢执行的是过午不食。因为我对食品太爱好了,怕坚持不下去,你有自己的身体也是太瘦了,不想再减下去。有一天,一位师兄劝我去试一试,他说他过午不食两年了,也没有瘦。因缘具足,我就开始执行了过不不食一下子坚持了三年。
这里的好处就在于身体真的很强壮了。没有在的各种的疾病。以前可是一有天寒地冻,气温变化就感冒的。现在的身体也不感冒了。于是我又劝了自己的母亲,晚饭少吃或者过午不食。母亲一直坚持下去。结果他身上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脑梗死全部消失了。
过午不食真的不错。
有很多朋友问,该怎么进行过午不食?
1,要慢慢来,先减食,不要一下子断掉,先七分饱,五分饱,三分饱,如果再饿,可以喝点粥。
2,晚上不要吃水果,因为寒凉。不要只吃菜,因为还不如吃五谷补气了。
3,只能喝清水,如果您受戒了。如果没有,可以喝混浊的迷糊等,不要喝牛奶。
-----
网友解答:
-----
出家人过午不食的习俗源自于过去沙门的托钵乞食,这在很多佛经中是有记载的。乞食也有很多的规矩,比如对施主和饭菜不能有贫富好坏之分,得到的饭食要回到驻地后统一分配后再食用,不能浪费等等。既然是上门要饭,如果一天早中晚三餐都去就不太合适了,一般家庭也承受不起。
很多人会问,僧人为什么不自己从事生产劳动,而是外出乞食?我简单说一下原因。
第一,生产劳动会不自觉的杀生,比如地下的昆虫,打猎就更不行了,违背了佛教最基本的戒律。
第二,生产劳动必然会生贪嗔痴,总希望多长出一些粮食,对境起贪心、影响道心。
第三,乞食可以结善缘,可以传法,食百家饭,结百家缘,所以乞食也叫作化缘,袈裟也称福田衣。
第四,乞食可以去掉修行者内心的傲慢与偏见,生起恭敬心。
第五,乞食可以不为钱财所累,没有钱粮积蓄,减少欲望,不生妄念与执着心。
第六,有更多时间修行、度众生…
当然,饭不是白吃的。有诗为证:
佛家一粒米,
大如须弥山。
今生不了道,
披毛戴角还。
什么意思?就是施主供养给僧人的一粒米好比须弥山那么大,这辈子如果修不成正果,度不了众生,下辈子当牛做马也要还这笔债。所以说,过去的僧人不是白吃饭的,还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与义务。今天的僧人,不知道他们看着功德箱害不害怕。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起订立了《百丈清规》。《百丈清规》最可贵之处在于对寺院经济方面的规定,即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后,中国出家人很少外出乞食,但过午不食的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过午不食对身体好不好,我觉得应该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人的饮食习惯只要有规律就好,最忌暴饮暴食,很容易让肠胃受到伤害。少吃一点其实没有坏处,比如植物,如果肥料过多,根部就比较短,反而不如贫瘠地区的有生命力。动物也是如此,动物园里的老虎每周还要饿一天呢。人吃饭七成饱就行了,经常有饥饿感,身体机能才会保持高效运转,营养才能充分吸收。按中医理论,饮食过量,会在身体里产生痰湿,痰湿多了就会淤堵,淤堵后会形成病灶,最后变成肿瘤。
所以,过午不食即是一种修行,让我们减少对美食的欲望,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平和,同时也是一种养生之道,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说归说,我可做不到一天一顿饭,让您见笑了。
-----
网友解答:
-----
过午不食只有一小部分的寺院!大部分还是有晚饭的!再所谓的过午不食的也不都是一点不吃的很多的也都准备好了水果,点心,干果等等!有连水不喝但那是少数的!
-----
网友解答:
-----
一、首先要说的是“过午不食”并不科学。
我们人体消化吸收一餐混合膳食大约需要4—6个小时,体内消化酶的分泌也有早、中、晚的节律性,而一日三餐的安排刚好符合这一规律。
“过午不食”也就意味着要从当天中午12时左右到第二天上午8时左右,将近20个小时不进食。
两餐之间间隔太长,胃酸会伤害胃粘膜,对养胃不利,
而且容易造成低血糖,导致应激激素浓度升高。
如:糖皮质醇,这种激素是强烈的免疫抑制剂,长期处于浓度过高的水平,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非常不利。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容易诱发心率不齐,还有可能造成自由基增多。
除此之外,低血糖不仅会对心脏正常功能产生影响,
还会造成大脑能量供应不足,降低脑力劳动者工作效率。
长期低血糖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这类损伤多为不可逆的。
二、既然如此,那么僧人为何要“过午不食”呢?
其实,释迦摩尼佛在世时,僧人也吃晚饭,只因佛祖的大弟子,迦留陀夷尊者无意中闯了一个大祸,佛祖才制定了僧人持午斋戒。
据说,这位迦留陀夷尊者肤色极黑。一天傍晚,尊者托钵化斋,正值天际雷雨交加。行至一处院落,这一家中孕妇闻声前来应门。
电闪雷鸣之中,孕妇以为撞见了鬼神,惊恐之下不幸流产。释迦佛知道此事后,便制定了僧人持午的戒律。
佛教中说,六道轮回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早起乃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
释迦佛定此戒律也是为了僧众远离恶道,早日修成正果。
-----
网友解答:
-----
“食”是“欲”的另一种需求,食欲就是人的一种欲望表现。我个人觉得,过午不食是修行人对欲望的一种抑制修行。通过过午不食来减少人们对欲望的需求的控制。使修行人远离欲望。而在坊间有一种说法,天人是早上食食,人是中午食食,而恶鬼是晚上食食。修行的人是想往西方极乐世界,天人是修行人最想往的地方,而恶鬼道是修行人最避讳的,所以修行人可以同天人一同食食,可以同人一同食食,但绝不能同恶鬼一同食食。这就是过午不食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一、
过午不食一词实际上源于佛陀时代,是佛陀为出家比丘所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过午不食正确叫法是“不非时食”,意思是说超过了规定的时间不能吃任何东西,即从当天正午到次日黎明是禁食的。
过午不食中的“午”并非单指中午12点,而是根据各地经度不同,以当天太阳正午中照为标准,所以各地并没有统一的准确时间。
佛教认为:清晨是天食时,即诸天的食时;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来的食时;日暮是畜生食时;昏夜是鬼神食的时候。
在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里曾有记载:有一位名叫迦留陀夷的长老,曾在落日后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行至一位长者家,家中孕妇听闻是出家的修道者乞食,便善良虔诚地拿出饭食想要惠施予他。却不想这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夫人出门看见长老极黑的皮肤,吓了一跳大呼看见了鬼。经此一遭,动了胎气,腹中的胎儿竟夭折了。
《摩诃僧祇律》里也有世人讥笑出家比丘吃夜饭,寻常人家尚且不吃夜饭,这是僧人坏了沙门的戒规。由这些因缘,佛门便立下了过午不食的规矩。
二、
不仅这样,佛门讲究禁欲,食而知足知量也是减少个人欲求的一种修行。
在如本法师所著的《佛学问答》里明确了过午不食的六点好处,更印证了对禁欲持念的认定:一则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二则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三来易入禅定;四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并且食欲净欲于解脱;最后还因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故而佛陀定制之。
不非时食也叫做斋,持斋即为受持斋法不违越,是佛门弟子的重要修持。对于出家弟子而言,是相信正道的圣人不会违背佛陀教诲,破坏佛制的。而过午食则是破戒,助长贪念,会坠入轮回,久受大苦,所以僧人都会严格执行。
不过在现代医学看来,过午不食还是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的。过了中午不吃任何事物,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进食,两餐相隔时间过长,胃内缺少食物中和胃酸,多余的胃酸会损伤自身,还易形成低血糖,导致应激激素浓度的升高、大脑供应不足等等。影响免疫功能不说,还会增加心脏疾病的患病风险,影响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严重者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病症。
人体内消化酶的分泌有早、午、晚的规律性,一餐所摄入的食物消化时长在4-6个小时,一日三餐刚好符合人体消化规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代人夜晚也会正常工作和娱乐,甚至许多人还会熬夜,并且现代人与古人所处环境不同,工作、学习压力,脑力、体力的消耗要求人们合理吃饭,所以过午不食并不能支撑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
三、
实际上古代僧人也并没有完全过午不食,为了诵经打坐不打瞌睡,他们经常会饮茶。寺院里供应的茶多是茶羹,是将葱、姜、枣、橘皮、茱萸和薄荷等物放在一起煮好后才会饮用,大大增加饱腹感。
在汉地寺院,还一直延用劳作的传统,禅宗有“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的话印证。过去的年代里,寺庙要开垦附近荒地以维持日常生活,垦荒、种地、收割都要靠院内僧人,多数会在晚上供应一顿“药食”,弥补因为劳动量太大而损失的体力,不过这不算用餐,而是防止患病的药饮。
许多人想要通过节制进食达到减肥或是调理健康的目的,但一定不可盲目效仿不非时食的做法,按时且有节制的用餐才是最健康的。刻意节食不仅不会瘦身,反而会因为长时间的饥饿触发人体内的调控功能,加强对早餐和午餐的吸收,降低代谢率,将能量转化为脂肪,反而收获了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从养生角度看,减少热量的摄入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晚餐吃的过多,胃部始终处于饱胀感,刺激大脑神经,不单影响睡眠质量,往往还多伴随失眠、多梦的发生。无法立即控制食量,可以尝试逐日递减,以形成少食的习惯。
饥饿时过分吃,不饿时强行吃都是不正确的。至于过午不食更是要因人而异,不要勉强,量力而为哦。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看了你们的答案,基本正确。我再补充一点。日中一食是佛陀在世时,定下的戒律之一。僧人为什么接受信众的供养?一、戒杀。因为自耕自足,要杀很多生命,地里面有很多虫子,.慈悲为怀,是他们的天职,行住坐卧,都要注意不能伤害到任何微小的生命。二、为了给信众培养福报的机会。三、因早餐是天道食,中食是人道食,晚食是饿鬼食。饿鬼的食官很细,肚子很大,又非常饥饿,所以要吃饱肚子很难,看人吃饭容易,易生嗔心。所以,众生平等,就去除了贪欲和分别。日中一食,戒除人的贪欲,使人能清心寡欲,安心乐道。其实,人在没有欲望的时候,体能消耗量是很少的,更何况僧人,天天打坐修行,接受来自宇宙的能量,日中一食完全可行。再者,晚饭是不少疾病和肥胖的因子。但作为世间的人,操心劳作,这样是不提倡的,但晚饭可少吃,尤其荤食,不易消化。我身体特别不好,到了什么程度,天天躺床上,站半小时都费劲,因没钱治疗,无奈之下,经人引导,皈依佛门。我不是为了修行曰中一食,是贫穷到连饭都吃不上,所以,曰中一食,十五年之久,近期才刚刚成了两餐,我的心肌炎,肾、肝、脾、胆、胃、还有鼻炎、咽炎,没吃一点药,不是完全好了,至少每天出去,在外人眼里,你不说,别人看不出症状。有病一定要吃药治疗,我是情况特殊。所以对信仰我是坚定不移。
-----
网友解答:
-----
在佛教中对过午不食有一种解释,认为六道众生的进食时间是不同的,比如天人是在早上进食,人是在午时进食,而过了午时以后则是饿鬼、地狱等其他众生的进食时间。一个佛教行者是不应非时进食的,所以要过午不食。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圣人以神道设教式的教化方式,算是一种世俗谛。
那么佛教过午不食的真实义是什么呢?其实它过佛法的修持是密切相关的。佛法的修持是以止观为中心的。止即是定,观即是虑。一个修行人欲达初步的止观,不离调身、调心、调气三法。试想一个人如果吃的过饱,腹满气胀,致使气脉滞塞,是不能达到身调、气调、心调的,也就不能得定。不能得定,那其后的其他修法也就没了基础。所以佛教强调过午不食是从身心健康,有益于修行的角度出发的。
对一个现代人来说,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论修行与否,从达致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讲,每餐少吃一点,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都是正确的。但也不定非要抱着过午不食的教条而食古不化。
-----
网友解答:
-----
我母亲坚持过午不食已经十年,我来回答过午不食对身体的影响。
母亲是1949年生人,职业中学特级教师。自青年时期开始体弱多病,主要是心脏病和胃病。2006年退休,身体也一直不好,常年患病。2008年,58岁,她老人家突然对我说以后不吃晚饭了。我是坚决反对啊,怕她营养跟不上,自身又有胃病。
可是母亲性格倔强,就这样过午不食坚持下来了。十年过去了,母亲身体是越来越好,精神气色也比退休前好了很多,很少犯病了。
从自身经历来看,过午不食绝对是有利于健康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
-----
网友解答:
-----
一:减少众生压力,以前过午不食都是托钵化缘,佛陀体恤百姓生活不易。
二:佛教中讲午时是三世诸佛吃饭的时间,叫做正当食。而下午和晚上是畜生吃饭的时间,晚上则是恶鬼吃饭的时间所以不适合食。
三:便于修行,吃得过饱,打坐的时候人容易缺氧昏沉。过午不食人会觉得神清气爽,很容易进入禅定状态。
四:佛陀在世时,僧众并没有什么劳动,除了化缘吃饭就是讲经论道,打坐参禅,所以非常适合过午不食。
而百丈禅师之后,寺院需要自力更生,僧众不做不食,体力劳动繁重,不吃对身体健康会非常不利,所以并不要求过午不食,吃不吃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佛教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宗教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好,心灵更轻松自在没有束缚,规矩适合的自然会留下来,不适合的自然会淘汰。就像百丈禅师立清规,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不适合托钵化缘,老百姓很多刚开始没有接触到佛教的人会有抵触心理,加上中国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不接受不劳而获的,所以要先融入社会,大家接受了,才方便传播佛教的理念。
所以,过了中午吃不吃饭~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要过度解读,过度苛刻。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