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名传天下绝不是明清才开始,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哗众取宠,说一些诸葛亮其实能力一般,都是小说吹捧的,好显得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他一个人间清醒。此文暂不着重于诸葛亮才能如何,只说诸葛亮何时名播天下。人皆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诸葛亮能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也绝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是从他挥斥方遒的三国时期就开始积累的。这一点,无论官方、民间还是文学中都能体现出来。
诸葛亮
首先是官方,诸葛亮在世时,就已经名扬天下而非仅仅名传于蜀汉,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称之“真乃天下奇才也!”能让司马懿这种人精都如此称赞的,能是庸碌之辈嘛?,唐朝时,诸葛亮被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齐名,这些人物有哪位不是家喻户晓,名播天下呢?此时又哪来的《三国演义》?同样的,从历朝历代为诸葛亮修庙封号也能体现出来,晋代封为武兴王、唐代封武灵王、宋赐“英惠庙”、 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成祖时入“帝王庙”祀臣之一、清代从祀孔庙,每年春秋祭孔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赐庙封号者,如果还不是家喻户晓名播天下,那什么样的才算呢?以上这些也只有清朝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吧。
武侯祠
其次是是民间传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本意是称赞集体智慧的强大,但也能从中看出诸葛亮的群众基础,还有诸葛连弩、孔明灯、木牛流马等神奇的传说同样脍炙人口。诸葛亮的名声甚至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偏远地区或是很多少数民族也同样世代流传着他的传说,对于当时不断反叛滋扰后方的蛮族,诸葛亮采取攻心,“七擒孟获”使得其族人心悦诚服,并发誓世世代代不再反叛,平定南中后退兵之时教授当地人牛耕,劝课农桑,栽种茶树,发展经济等等,将当地人从“狩猎社会”彻底改变为“农耕社会”。
基诺族
诸葛亮对云南、贵州一带的影响更是深远,我国最后确定的少数民族基诺族,传说是诸葛亮当年南征部队留下的一部分。佤族人尊奉诸葛亮为“阿公、阿祖”,千年以来,朝代更迭,佤族人世代戍守南疆从没有背叛过。能做到这一点,靠的绝对不是军事实力,而是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最后是文化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时至今日读来仍让人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慨。他的《示儿》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被多少人用作座右铭。其他各朝各代也不乏描写诸葛亮的佳作:
唐代杜甫的《蜀相》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宋代陆游《书愤五首其一》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百年来,关于诸葛亮的楹联更是数不胜数。
诸葛亮文化、影视形
明朝时的一部《三国演义》自不必说,大家都知道。小说相比较于诗词更加平民化,相较于民间传说更加正式。可以说《三国演义》是将诸葛亮文化的“俗”和“雅”串连起来的一根纽带,但诸葛亮的名播天不是因为《三国演义》,也绝不是明清才开始。所以不要一说起诸葛亮就只知道提《三国演义》了。
可以预见这条问答下边也一定会跑出来一群说三国演义,甚至某某品三国之后诸葛亮才出名的奇谈怪论,这些人有的是真无知,有的则是为了流量故意带节奏,希望大家擦亮眼睛,武侯这样的人不该成为这些人博取流量的工具。帮我转发一下,让更多人知道真实的武侯。
我是横眉,喜欢分享读书心得,观察时间百态。欢迎关注我,一起感受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名播天下的呢?应当讲,诸葛亮从三国、西晋时期就开始了英名远播了。在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所著的《三国志》里,在众多的文臣武将中,陈寿 仅为诸葛亮和陆逊单独列传。这是陈寿将诸葛亮和陆逊,看作了与刘备和孙权同等级的人物。晋宣帝司马懿和晋武帝司马炎祖孙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都很高。而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和众多的文臣和武将,也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治国能力和人品给予了很高的赞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圣杜甫的《蜀相》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传诵了千余年。而到了南宋时期,由于此时已认为蜀汉政权为正统,诸葛亮更是受到了各阶层的赞扬。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三国演义》的出现和传播,诸葛亮不只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了,已经是位被神话的历史上的神人了。
-----
网友解答:
-----
横眉冷眼看先生说得比较全面了,我完全赞同。
应该说当世就名播天下了。这可以从司马炎的感叹,和陈寿写的诸葛亮评传中可以佐证。仔细读一下陈寿写的评传吧,那评价还不高吗?还要怎么才算高呢?多读点书吧,就三国时期许多名人,地位很高的人都对诸葛亮评价很高!其他如横眉冷眼看先人说的,无论民间,还是少数民族,敌方,历朝历代,从帝王到广大庶民,谁不把诸葛亮看作智慧的化身,贤相的代表!
有些人黑诸葛亮那是别有用心的,属于不正常。
-----
网友解答:
-----
实际上历史上就没有哪一个名人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春秋战国时是人才流动最鼎盛的时期。诸侯国之间争夺人才,名仕具四方奔走寻求明主一展才华!期间如管仲,乐毅孙武,孙膑,吴起,卫鞅,苏秦,张仪等名仕为代表。这些人无一不是选择了具备发展潜力的诸侯国,却没有人去匡扶周天子或五霸七雄以外的小国。可见名仕身处于乱世,追名逐利之心! 东汉末年,曹操坐拥秦,齐,燕,韩,赵,魏六国之地,基本已统一了中原。孙权占据吴,越依长江之险,刘表据守楚国衢地四面危机。屈于刘表的刘备在当时局势下如同一只蚂蚁!我就想问问,哪位名仕有如此的魅力,魄力与自信敢保刘备力挽狂澜! 打个比喻:曹操如果是国营企业,孙权就属于民营企业,而刘备只能算个体户小老板。现今的清华北大出身,名流人物个个挤破脑袋钻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听说过几个跟着个体户小老板谋事的! 单凭这份自信与魄力,诸葛亮是不是已把古今人物甩了两条街! 再看诸葛亮人品:保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不是可谓德高望重堪比日月!刘禅哪怕就不傻也是昏庸无能之辈,放在现今属于愚蠢的富二代,败家子。处于乱世中如同一个娃娃捧着金元宝,身后跟着一保镖,谁也无可奈何。看看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董卓,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些保镖对富二代采取的手段。再对比诸葛亮这个保镖自始至终兢兢业业保刘禅安度几十年,使曹魏不敢犯禁。 诸葛亮自诩为管仲乐毅,以他们为榜样,何等谦逊。但历史上管仲,乐毅的才学与作为是比不上诸葛亮的,更不说人品。诸葛亮从没有贬低哪位古人圣贤来标榜自己!堪称高风亮节。 反观古今某些别有用心者,出于私心谋利,扭曲历史,处心积虑贬低诸葛亮。无非两点原因:一,诸葛亮属于中国人忠孝仁义与智慧的象征,贬低诸葛亮就可以起到打击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自信心!(此为国内外奸细所作所为)。二,使用手段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偷换概念歪曲历史贬低诸葛亮,某些名流倚仗点名气自以为是,踩着圣贤肩膀来提升自身知名度。不过是耍弄小聪明而已,却失去了人格!(此为儒家小人所为)。 历史上要论才智,功绩。很多真才实学者未必输于诸葛亮。可惜基本都因为名利两字导致晚节不保!你们在历史上不妨找出第二位来比一比,我告诉你们至今也找不到这种大公无私的政治人物。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千年流芳,屹立不倒的原因,千古奇人!
请不要把小说当历史的人要明白一件事:小说确实不能代表历史,但是别忘记,历史却是可以融入小说的!三国志也不过就是野史!三国演义是小说,除去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进程与结局是历史。三国志拿小说虚构情节来证明自己是历史岂不是掩耳盗铃,滑天下之大稽!这就像两块玉石,结构不同,金属成份不同。一个是明码标价告诉你我这块玉石哪里有缺点,而另一个玉石用这块玉石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上要论价值三国志远远比不了三国演义是个事实。谁都知道赤壁之战战略目标都是为了争夺荆州。历史已经摆明告诉我们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抢占了荆州!我不管你曹操战胜了周瑜还是周瑜战胜了曹操,也不管你们是怎么火烧赤壁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鬼知道!我只知道历史上是诸葛亮占据了荆州,进而占据了西川。那他的军事战术,军事部署能力就是胜出了曹操与周瑜。更何况刘备的财力军力和曹操孙权根本不在一个等级!原因就在于三国志拿着小说虚构情节当历史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才是货真价实,实则就是一种商业欺骗!这种迷惑行为属于偷换概念,自相矛盾。 再走各方面的综合分析:一,刘备新野三顾茅庐(用易中天采用三国志的说法:诸葛亮没打过仗,诸葛亮是管法律的。这可是易中天自己视频哔哔的,不信你们去看。)易中天真特么幼稚!刘备在新野生死都不知道,还去请个法律顾问。试问易中天不是傻逼谁是傻逼!二,占据荆州,纳降刘璋。三,调动三军夺取汉中。四,七擒孟获。五,六出祁山智战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大局战略虽然没有成功,属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北伐途中局部战术以少胜多的运用却是远胜司马懿。还认为诸葛亮不懂军事,不懂调兵遣将,不善用人!如果说谁认为街亭挥泪斩马谡就是诸葛亮不懂用人。那么请问曹操,司马懿就会用人了吗?夏侯渊被斩,曹操是不是不懂用人?张合被乱箭射杀于木门道,司马懿是不是不懂用人? 利用小说虚构情节来偷梁换柱否定诸葛亮不懂军事,等同于拿着小说虚构当历史,再来辩证历史,掩耳盗铃的愚蠢行为。这就叫欲盖弥彰,自欺欺人。逻辑推理上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
网友解答:
-----
有些人文化水平也只能看三国演义,所以他自己知道诸葛亮就是从三国演义来的,所以有此一说。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是徐州人,幼年父母皆丧。后来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两个姐姐跟随叔叔诸葛玄来到荆州。叔叔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躬耕。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人们认为诸葛亮吹牛。只有崔州平和徐庶等几个好朋友相信。
(诸葛)玄卒,(诸葛)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公元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为其效力,公元212年诸葛亮入蜀。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在诸葛亮去世时蜀汉百姓纷纷请求为其立庙。因刘禅不同意,百姓逢节在路田边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说明诸葛亮在蜀汉百姓心中地位非常之高。如果蜀汉百姓日子过得不好,他们会这样吗?公元274年陈寿上书司马炎,就讲到蜀汉百姓无不怀念诸葛亮。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就连魏晋国官员袁准都佩服诸葛亮治蜀,也提到了蜀汉百姓怀念诸葛亮。
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诸葛)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在蜀汉,诸葛亮就是相当于神的存在。死后数十年,百姓都在怀念。魏国虽然是敌国,但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晋朝更是对诸葛亮高度评价。
公元304年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观诸葛亮亮故宅。还立了碑作《祭诸葛承相文》。原文很长:
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
也就是说刘弘是代表皇帝去祭拜诸葛亮。
从晋代开始历代王朝都追封诸葛亮。晋朝封武兴王,唐朝封武灵王,元朝封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朝时“帝王庙”,选从祀名臣。清朝时以诸葛亮从祀孔庙。唐代时设武庙,诸葛亮入选十哲。
诸葛亮名播天下,我认为是在晋、唐、宋三朝。唐宋有大量诗词赞扬诸葛亮,主要是称颂其雄才大略、忠心报国。有句话讲读
出师表不哭者其人不忠。
意思是说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哭的人,这个人肯定是不忠。对于诸葛亮这样为蜀汉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这可以说是人臣的典范,帝王必须推崇。古人通过赞扬诸葛亮诗词而来表达自己。首先是肯定诸葛亮的功绩,忠心,又对其功败垂成惋惜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统治者也得这种
忠
大书特书。
在晋代,特别是东晋。当时士人对诸葛亮越来越推崇。当时东晋失去了北方,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很多人企望东晋能恢复山河,诸葛亮的精神就更受到推崇。东晋史家习凿齿甚至主张以蜀汉为正统,晋的正统应是继承蜀汉。据史书记载东晋: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
过江人士指的是北方士人。周顗的话是指跟当年在洛水饮宴不同了。其他士人听了这句话纷纷流泪。这时诸葛亮就是他们的精神偶像、寄托。他们企望东晋也能如蜀汉如诸葛亮这般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他们要的是兴复晋室还于旧都。
在唐代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是大加推崇。所以唐玄宗时设立武庙,诸葛亮入十哲。唐太宗李世民曾问李靖:节制之兵,知道方法则昌,不知道则亡。你把历代善于节制的名将的方法详细写下来,我挑选一下好的留传后世。李靖回答:
臣前述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但吏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不敢奉诏,当纂述以闻。
从李靖的话可知因为史官不懂军事,因此根本不能很好的记录军事行动。李靖可是大唐战神,
灭萧梁,破辅公祏,灭东突厥,平吐谷浑。
李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非常推崇。司马懿路过蜀军留下营寨评价诸葛亮:
天下奇才也。
很多人讲司马懿称赞的是诸葛亮治军,不是打仗。治军难道不是军事才能吗?不会治军,如何行军打仗?刘备东征不就是败在扎营错误。
(李)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陈之法即此图也。臣尝教阅,必先此陈。世所传《握机文》,盖得其粗也。”
曹魏灭蜀后,司马昭特意派通晓军事的陈勰学习诸葛亮的围阵用兵倚伏的方法,以及甲乙校标帜的规制,陈勰全部掌握了,于是任命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升为将军。
及蜀破后,令(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陈)勰悉暗练之,遂以(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再后来陈勰负责保护晋武帝司马炎,每次武帝出入,陈勰手持白虎幡随从在车驾左右,仪仗队排列整齐肃穆。后来有一次武帝曾经出猎射雉,当时陈勰已经做了别的官职。武帝的车驾临近天黑才返回,夜已深,应当布置警戒,车驾停下来,警戒却迟迟不能完成,于是召令陈勰去安排警戒。陈勰举着白虎幡指挥,一会儿就部署完毕。众人都自愧弗如,很受武帝信任。
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当合函,停乘舆,良久不得合,乃诏(陈)勰合之。(陈)勰举白兽幡指麾,须臾之间而函成。皆谢勰闲解,甚为武帝所任。
司马昭为何要让陈勰学诸葛亮,而不学司马懿?可见司马昭还是认可诸葛亮。只是因为爷爷司马懿跟诸葛亮曾是对手,不好大书特书。三国志对于诸葛亮跟司马懿交手的记录几乎片空白。
很多人拿司马懿评价诸葛亮来否决其军事才能:
(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请问司马懿讲很容易打败诸葛亮,他办到了没有?李世民曾评价司马懿在打公孙渊、孟达时那么历害果断。但是碰到诸葛亮却变成:
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这是诸葛亮第一次独自指挥的大战役。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只是说春天出兵秋天平定。其他史料限只有零星记载。但是我认为诸葛亮光征南中一战就足以封神。大唐战神李靖曾言他平突厥就是效仿诸葛亮平南中用正兵。明成祖朱棣评价诸葛亮征南中:
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
北宋时曾遣使入南诏,南诏人对宋使讲:
“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
意思是说当初诸葛亮武候告诫我们除非是进贡和征讨,不然不能渡过泸水,如果要过,一定要先祭祀,然后才能上船过江。诸葛亮都不在多久了,南人还在尊守这个约定。因此宋人评约:
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
东晋、南宋跟蜀汉情况很想,都想匡复晋、宋、汉室。而且都是小宗藩属建立的政权。在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时期,南北都在争正统。北朝称南朝为岛夷,南朝称北朝为索虏。汉赵政权讲我是汉朝外孙,当年汉高皇帝跟我匈奴约定为兄弟。现在哥哥死了,应该弟弟来继承。何况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只会欺负孤儿寡母,这不是大丈夫所为。后赵讲晋已经沦为夷,中原现在没有主人,百姓没有依靠,那就我来吧。前燕讲我接受天命,以前我的祖上就是是颛顼(黄帝孙子,五帝之一),现在代替晋执掌天大。
所以在东晋习凿齿主张王道所在才是正统,现在王道在建业。习凿齿还主张晋朝天祚虽然源于曹魏禅让,但实际上是继承蜀汉。这时候蜀汉的地位就开始拔高。习凿齿的潜意是讲天祚是不能用武力或者其他手段获得。这是一很矛盾的问题,曹魏、晋、南朝、隋、唐等都是通过禅让而得天下。当然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合法。问题是别人也这样子对自己来这一套呢?正如汉初黄老、儒家的一场辩论。论汤武是革命还是造反。黄老认为是造反,儒家认为是革命。认同造反吧,当年置于刘邦何地?认同革命吧,将来别革自己的命咋办?
东晋习凿齿曾跟人论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习凿齿把鲁肃周瑜定为
小人,
诸葛亮为
君子。
习凿齿讲鲁肃等人一见孙权就献上建立帝业策略,所以是小人。因为君子就应该
竭其忠直,佐扶帝宜,尊崇宁时,远主名教。
就算尽力了也不管用,那也只能
躬耕南亩,遁迹当年
。鲁肃周瑜却尽人臣之礼于孙氏,那时候汉朝还没有亡。
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邪”
诸葛亮隆中对的目标是
兴复汉室
。
南宋也一直想要恢复山河,南宋很多文臣武将都对诸葛亮非常推崇。南宋北伐名将宗泽临终前叹息道: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话出自唐代杜甫《蜀相》。宗泽死前连续喊了三次“
过河
”。宗泽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南宋北伐名将岳飞居说曾住在武侯祠,看见前人称赞诸葛亮的诗词和前后出表,突然泪如雨下。岳飞的理想也是
兴复宋室还于旧都。
陆游曾评价诸葛亮单了出师表就足以传千古。
诸葛亮名播天下,始于晋朝,兴于唐朝,旺于宋朝。晋朝一开始是推崇其治国,尽忠,匡复国家之大忠大义精神。唐朝推崇其军事,赞颂其人格尽忠精神。宋朝亦是推崇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匡复国家之大忠义精神。晋代诸葛亮有个粉丝叫郭冲的对诸葛亮非常推崇。还编了诸葛亮不为人所知的五件事,旨在称颂神化诸葛亮。东晋刘宋时期的史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逐件驳回。五件事中最有名的就是空城计,经过后人及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就有了《三国演义》非常精彩的空城计。在宋元时期讲史、戏曲小说兴盛,也使得三国在普通百姓中名播。据说在宋代涂港中的小孩很顽皮,于拿钱请人来说书,让小孩们一起听。说到三国时的事情时候,听到刘备打败仗,有不少小孩都哭了,听到曹操打败仗,很多小孩都非常高兴。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在那个时代连小孩都如此,何况大人?
元代的讲史
《三国志平话》
把蜀汉推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
元朝戏曲小说的兴起,使得以三国历史、故事为蓝本的越来越多。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了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使得更多的人欣赏、佩服、惋惜诸葛亮、蜀汉。明末清初毛宗岗又
《三国志通俗演义》
进行改编、批注。原本是两百四十回,缩成一百二十回。中心思想
尊刘抑曹
没变,反而更加
尊刘抑曹。
毛批的比罗贯中的更流行,所以我们今天看的基本上是毛批版。比如那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句词是出自明代嘉靖年间杨慎的诗,这是毛宗岗加上去。民国时有个叫周大荒又写了一部
《反三国演义》,
最后就是刘备孙子刘谌一统天下。从元代开始戏曲小说的兴起,明清很多戏曲都以三国为蓝本创作。本人对戏曲不了解,就不多说了。只知道京剧非常有名的
失空斩,
即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琅琊诸葛氏一族在魏晋兴旺两百年,王朝也不过如此。在三国时诸葛
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
诸葛亮(蜀汉):
丞相、开府、益州牧、武乡侯(顾命大臣)
诸葛瑾(东吴):
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宛陵侯
诸葛诞(曹魏):
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诸葛诞是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堂弟)
诸葛瞻(诸葛亮儿子):
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武乡侯
诸葛恪(诸葛瑾儿子):
大将军、太傅、丞相、阳都侯(顾命大臣)
诸葛融(诸葛瑾儿子):
督公安、奋威将军、宛陵侯
诸葛乔(诸葛瑾儿子,过继给诸葛亮了,早世):
驸马都尉
诸葛靓(诸葛诞):
大司马
(东吴)
东晋时诸葛诞的孙子诸葛恢官居尚书令,顾命大臣。诸葛恢和王导在
王葛
并称。曹魏雍州刺史诸葛绪也是诸葛亮同宗,同是琅琊阳都诸葛氏。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平行宇宙”来答:《三国演义》塑造的三国世界和陈寿《三国志》告诉我们的三国世界。
1、《三国演义》的世界
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诸葛亮出山之前就已经很有名了,但他出山之前未立功劳,我们姑且认为他此时并未“名播天下”;
但是,因为《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溢美之词,诸葛亮出山之后很快就立功了;
隆中对就不说了,毕竟是密室探讨,当时别人都不知道,谈不上“名播天下”;
那么,诸葛亮的第一个功劳是什么?
很简单,“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在此战中,诸葛亮指挥关羽张飞击败了曹操几员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并且有诗句歌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如果这还不算“名播天下”的话,后面还有:“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新野这一战,诸葛亮指挥大军击败了曹仁、曹洪、许褚等率领的十万大军;
这一战诸葛亮的功劳比博望坡更大,原因是这一次的曹仁曹洪许褚实际上是作为曹操大军的前锋部队的,主帅是曹操,上一次博望坡的主帅不是曹操,所以相当于是赢了曹操一步棋;
并又有诗句歌颂诸葛亮:“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
不管这一战算不算“名播天下”,下一个功劳,诸葛亮毫无疑问算是成名了。
这个功劳就是:舌战群儒以及后续的智激周瑜,本质是促成了孙刘联盟;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一己之力,在语言上打败了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等东吴智囊,大大出了一番风头,他说服孙吴与刘备同盟,还用激将法搞定了周瑜,让孙权彻底倒向刘备这边,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避免了刘备集团的灭亡,而且还以少胜多,逆风翻盘,从此占据荆州,进军西蜀,三分天下;
所以,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从火烧新野开始到孙刘联盟这段时间,诸葛亮算得上是“名播天下”了。
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朝代?
是东汉建安年间,即为汉献帝在位期间。
2、陈寿《三国志》的世界
在正史《三国志》的世界里,事情就简单得多了,陈寿记录的诸葛亮的第一件大功劳,就是“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说的也是促成孙刘联盟一事,只不过写得没有演义那么精彩。
如果说,曹操不知道是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军,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最迟等到刘备入蜀,“以亮为军师将军”,这时诸葛亮肯定已经“名播天下”了,毕竟是刘备集团的TOP2谋士嘛(当时还有法正)。
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朝代?
还是东汉建安年间,汉献帝在位期间。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东汉时期已经“名播天下”了!
有些人说诸葛亮在明清时期由于小说或者说书人的传播才名播天下,拜托!诸葛亮在世时是丞相级别的,而且是实权丞相,当时就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还轮得到一千多年后的说书人去传播?
-----
网友解答:
-----
古人处世讲究立德、立言、立行,谓之不朽。诸葛亮这三方面做的都不错。诸葛亮辅佐刘备以后凭着能力业绩逐渐被世人知晓,东吴、曹魏都很佩服诸葛亮。古人青史留名也离不开史书或文学戏曲作品。《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属于上乘史书。《三国演义》是古代三大名著之一,影响非常广,像努尔哈赤喜读《三国演义》,当年冯玉祥西北军军官每人一套《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有助于诸葛亮名播天下。由于诸葛亮做的好,各个朝代对诸葛亮加封也有助于诸葛亮名播天下。
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当时诸葛亮好友崔州平崔钧和徐庶元直认同。刘备在荆州刘表处时,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关羽和张飞对刘备重视亲近诸葛亮有些不高兴。刘备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关羽、张飞也就不说什么了。
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孙权、周瑜、鲁肃等佩服诸葛亮才能。诸葛亮办事公道,即使受到诸葛亮批评的人也心服口服。诸葛亮的敌人也敬重诸葛亮人品和才能。
司马迁写《史记》时候,把项羽列入本纪,享受帝王级别待遇。陈寿写《三国志》时候,把曹操、刘备、孙权等皇帝级别的人物单独列传。魏蜀吴三国大臣仅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陆逊两个人单独列传,享受皇帝级别待遇。诸葛亮老对手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佩服诸葛亮能力。诸葛亮办事公平,勤政廉政无私,在蜀汉享有崇高威望,诸葛亮死后,蜀汉各地百姓纷纷怀念诸葛亮,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到了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精神感动无数人,是历朝历代学习榜样,历朝历代没有忘记诸葛亮,不断给诸葛亮加封。西晋朝廷大力赞扬诸葛亮。东晋时期诸葛亮加封为武兴王。前秦苻坚希望王猛成为诸葛亮似人物,他自己成为刘备似人物。唐朝改封诸葛亮武灵王并赐庙,选诸葛亮为武庙十哲,李世民和李靖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杜甫在四川期间,赞扬“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苏东坡赞扬诸葛亮:“三代之下一人。”陆游赞扬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元代加封诸葛亮“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元末明初罗贯中写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更进一步拔高了诸葛亮的形象。清代将诸葛亮列为古代忠臣典范,将各地诸葛亮祠堂修葺一新,供人膜拜,每年春秋祭礼庙时,朝廷还会以诸葛亮从祀。清康熙皇帝评价诸葛亮:“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痛恨曹操,定性为篡逆。夸赞诸葛亮为“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
诸葛亮名播天下,是历朝历代学习的忠臣楷模,也是中国智慧的化身。
-----
网友解答:
-----
谢头条邀答:
诸葛亮初岀茅庐初用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
开始名扬天下的!
诸葛亮是渡东吴舌战群儒而名滿天下的!
诸葛亮扬名立万,从火烧博望坡开始!
博望坡初用兵,直接讨要刘备宝剑印信,发号施令,开始名震刘备,关羽,张飞!
诸葛亮博望坡一把火,名镇曹营。
博望坡一把火,将夏侯惇,于禁,烧成残兵败将,逃到曹操帐下,请罪去了。
诸葛亮渡江赴东吴,手摇鹅毛扇,唇枪舌箭,舌战群儒,名震江南!
诸葛亮博望初用兵,借取刘备宝剑印信,名震主公刘备!
诸葛亮博望坡一把火,烧残曹兵,名震曹操!
诸葛亮摇唇鼓舌,舌战东吴群儒,名震孙权!
诸葛亮初岀茅庐,三板斧威镇天下,名扬天下!!!
诸葛亮博望坡一把火,烧残了曹兵,更震惊了刘备,关羽,张飞!
诸葛亮初用兵,关羽和张飞,根本看不起诸葛亮!
诸葛亮假借刘备宝剑印信,狐假虎威,方才调动关羽,张飞!终于树立起了威信!
诸葛亮名扬天下,就是博望坡一把火,令关羽和张飞心服口服开始的!
-----
网友解答:
-----
从官方而言:应该是从西晋时的司马炎、司马懿开始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至唐朝开始在官方名播、至明清盛行名播的;
从史学而言:也是在晋朝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开始逐渐传播的;
从文化而言:唐朝的诗人杜甫的《蜀相》开始传播开的;至《三国演义》长篇小说的发表,从而迅速名播天下的;
从民间而言:大致是在明末清初逐渐在民间传播天下的。
-----
网友解答:
-----
唐代以前,诸葛亮还仅是三国名臣中的一员,并无特殊。但入唐之后,他的地位就陡然升高,一跃成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千古一相。
唐代诸多大诗人都写过称颂诸葛亮的诗句,特别是杜甫,除了名篇《蜀相》之外,还写下《八阵图》《登楼》《古柏行》等诗篇缅怀。其他大诗人也不甘示弱,李白有《读诸葛武侯传》,盛赞“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白居易《咏史》“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元稹《叹卧龙》“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岑参《先主武侯庙》“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刘禹锡《观八阵图》“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唐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与当时社会大环境分不开。隋唐以降,魏晋延续下来的门阀政治被打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让每个读书人都有上升的可能,理论上都能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建功立业。在此种大环境的刺激下,唐代几乎每个文人都揣着一颗躁动的心,期待满腹才华的自己被皇帝看中-可能的话最好亦师亦臣-恭请他们施展不世才华治国平天下。
而放眼历史,再没有什么比三顾茅庐、永安托孤的典故更能满足他们这种复杂傲娇的心态。他们越是推崇先贤诸葛亮,就越能曲里拐弯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和渴望。因而,此时对诸葛亮的赞美就如雨后春笋般频频出现在各种种诗歌之中。
自从唐代诗人开颂扬贤相诸葛亮的先河后,后世只要是满腔政治抱负的文人都会跟风借歌颂诸葛丞相以明志。宋代陆游至少写了14首颂扬诸葛亮的诗词,其中《书愤》中名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直接将诸葛亮从贤相拔高成政治完人;
王安石在《诸葛武侯》自况“掉头梁甫吟,羞于众争光”;文天祥《怀孔明》“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等等,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与借机抒发的心声,跃然纸上。
诸葛亮形象在唐代地位的崛起,意味着文人对三国文化中蜀汉“君臣相得”相得主题的发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