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人去世24小时内火化,直接埋葬而不通知亲戚朋友?
你是如何看待人去世24小时内火化,直接埋葬而不通知亲戚朋友?
-----
网友解答:
-----
没什么不好。
我的一个同学父亲,在ICU里躺了一个星期,完全靠呼吸机以及其他仪器维持生命,医生的建议是放弃,同学又坚持了几天,最后无奈,只得痛下决心。
他从ICU里出来后,蹲在地上大吼了一声,似哭非哭。然后很快又站起来,抹了一下眼睛,说就这样吧。
过了一会,ICU通知我们去领遗体。一位工作人员推着一辆小车,遗体就在小车上,已经被包裹起来。
工作人员是个中年大叔,司空见惯了吧,没有什么表情,是的,对他而言,这只是他的工作。
我和同学一行共四人,护送小推车去太平间,我们帮忙推车,感觉好像是推着病人回病房,好像没有意识到老人家已经走了,也没什么难过的。
经历过这种事的人应该都懂,在当时那场合和时刻,人确实不会感到多难过,就一直忙着在处理事情,就是做完了一件事的感觉,然后该干啥干啥,跟没事人似的。
什么时候才会难过呢?过了一阵后。
当时,我们就推着小车一路来到太平间。太平间是个独立的场所,在另一个院子里,我们帮着工作人员把遗体从小车上抬到了太平间的床上,医护人员又整理了一下。
我下意识的用手触碰了一下叔叔的遗体,真得没有一点温度了。
一切处理完毕后,我们出了太平间。
同学和医护人员沟通第二天的流程,几点殡仪馆的车来,直接拉到火葬场,不搞其他的仪式……
因为流程简单,所以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临走之前,我喊住了他们,说,我们就在这给叔磕几个头吧。
于是就在太平间门口,我们跪在地上,冲着殡仪馆的大门磕了三个头。
同学坚持不办仪式,只家族里的一些人陪着他去了火葬场,晚上一起吃了顿饭。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吧。
我想的很简单,如果在生前好好的善待,尽力而为,那么在死后搞不搞仪式什么的也就无所谓了。
我的同学平日里对父母长辈都很孝顺友善,工作又很出色,年轻有为,给父母脸上增光。为了医治他的父亲,不到半个月花费了二三十万,只是后来,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
有的人呢,在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对待,等人死后大操大办,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把活人省下来的钱用在死人身上,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我觉得,办不办仪式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真正让人遗憾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待。
-----
网友解答:
-----
我很赞同去世不通知亲友的做法,活着的時候有人在乎,巳经是天大的人情了。人走了,茶也该凉了,何必再麻烦人家呢?为此,我给家人定了个规矩,等我死后,不通知任何人,悄悄地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入大海或埋入树下,不准立碑。
-----
网友解答:
-----
我爸大年三十去世,大过年的你说怎么通知亲戚,人家亲戚到底来不来,就算人家来,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吧。我大哥那时候也有五十多岁了 当时也正在住院,我爸病重我哥提前出了院,我妈也是伤心过度 ,我爸去世那天晚上我妈流鼻血不止,血流的用盆接,流血流的昏厥过去120拉到急诊室,那天晚上去120我妈一点都没印象了。大过年又正是最冷的时候,我哥身体又不好,守灵的时候再把我哥或者我妈冻出毛病来得不偿失,所以我妈说了,我爸活着我们对他很孝顺,24小时内火化他肯定不会怪罪我们的,总比那些活着的时候不孝顺去世了再假惺惺哭丧的好
-----
网友解答:
-----
这样好啊!丧事从简啊!通知亲友给亲友带来麻烦。也许是我有处事有些凉薄吧。假如有一天我和老公有这么一天也打算这么办,一来兄弟姐妹同事同学年纪大了,也经不起这样的场合了,侄男外女都挺忙的就不打扰了。
-----
网友解答:
-----
这样做太草率。
孟子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王矣。”意思是,让老百姓奉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送葬没有遗憾,这样的国家就可以称霸天下。活着的时候,安居乐业,快快乐乐;死的时候,隆重庄严,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安定富裕,国泰民康的。反之 ,则是歪风邪气盛行,百姓不知所措。毛主席也主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为什么死后要隆重送葬,是因为他生前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做过了一些有益的事。对这样的人,我们用葬礼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与怀念。
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回顾一下他一生所做的事情 ,对后人,是有积极意义的。人要是死了,草草埋掉,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足以警醒教育后人。或者,这个死者是个坏蛋,有不可告人之处。
-----
网友解答:
-----
见过。各有其原因。
一个大伯,三子妹。父早亡,母马上改嫁。大姐抚大两个弟弟。他突患大病,手术后缓解了一年半。将外地的兄弟招来玩了半月。叮嘱道,今后我走你别来了,又要请假,天远地远的。
复发后,大姐一直陪伴,直至离去。因早有安排,又无甚亲戚,一天就处理完了所有的事。
另有一邻居,岁数较大,从无生过病,突患疾病,自感日子不多,把老家的子侄唤来告别。他自已哥哥姐姐均离世几十年了,也无甚挂念。
留话,不准敲敲打打,一辈子不信那些,放歌,越多越好。那时兴录音机,去借了好几个,真的喜庆得很。
来吊念的人都夸,这老头快乐了一世,这样也蛮好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特别是城市,真没有那条件,只有生前多关爱,多尽孝,后面的事不重要!厚养薄葬!
-----
网友解答:
-----
我有个同事,他姐姐身体一直不好,结果就在他出差的第二天,他姐姐就去世了,他爱人早晨上班就给领导打电话,说他们家老人的意思是她姐姐太年轻,家里老人还都活着,不准备放时间长了,下午就出殡,也等不了她弟弟回来。
过后,我们的另一个一块出差的同事说,这个同事接到电话,放声大哭,她爱人说,你现在回来也没用,父母决定姐姐下午就火化了。我们也是不理解,人家有丈夫和孩子,娘家父母就给做主了?
-----
网友解答:
-----
有什么不好呢?我绝得越简单越好。
后人的孝与不孝,在世时已经尽享了,何必死后再去做那些文章。
对那些,生前不进孝,死后大办丧的后人,我给与鄙视。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在微信中通知大家一声,就可以了。
-----
网友解答:
-----
老夫长这么大没有遇见过,也没有看见过这般如此对待去世亲人的事情。
在医院病死的,按院方规定,直接被送殡仪馆道是有的,尤其是传染病患者,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盒带回,摆放在家中灵堂上,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哀悼,家中按部就班正常操办丧事,喜丧的就请吹鼓手,不是的就播放哀乐,与此同时,该通知的亲戚朋友尽量一个不漏地通知到位…
如题友所说那样,也许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也许是有些地方的丧事风俗,总之,尸骨未寒就火急火燎地,在24小时之内火化,并直接将其埋葬,而且不通知亲友的情况下,有失起码的亲情与人性,这种做法,可恨又悲哀,让人难以理喻,更让人难以接受。
-----
网友解答:
-----
我感觉这两年疫情严重,许多家庭的老年人去世都简化了丧葬流程,根本不通知其他人到场、只有自己的孩子作一个简单的告别就直接火化了!
我的一个邻居,其父亲88岁了,生前都是自己的4个子女轮流照顾,每个人一个季度。
孩子们都十分孝顺,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因为老人有阿尔茨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
白天黑夜颠倒,吃没吃也搞不清。所以他的子女不放心请保姆,都是自己亲自来照顾。
其实他们的年纪也不年轻了,都是60多岁的人了,自己也属于老年人的范围。
但是为了照顾自己的老父亲,从来没有怨言,没有没有推诿,克服自身的困难,一如既往的照顾老父亲将近10年。
今年春节前夕,老父亲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主要是吃不下东西。
最后送到医院,医生说老人家已经是各项器官衰竭了,没有必要进ICU抢救了。
他们几个子女理性的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让老父亲平平静静地离开了他们。
几个子女都认为生前孝顺老人,无怨无悔,身后的事就一切从简。
他们没有通知任何亲朋好友,也没有通知单位,更没有举行什么盛大的追悼会。
就是他们四个子女带着后辈们给老人家磕头,告别。然后马上进入了火化流程。
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那么从从容容。
事后许多老邻居,许多老同事都不知道。
我还是那天在超市买东西偶尔碰见了他,问起了他父亲的身体怎么样?他才告诉了我!
我感觉这种方式值得大力提倡!生前尽孝心,全力以赴!身后的事一起从简,没有必要大操大办!
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和突破!以后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方式!
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最后悄悄地离开,化作一缕青烟,不打扰任何人…..
-----
网友解答:
-----
人死丧葬各地区都有一点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的地方习惯急办,理由是预防活着的人每天看到尸体而伤心过度危及身体,只要看不见慢慢把他忘记,活着的人总是要生活的,只有忘了才能平静下来。有的地方是有选择的,他们丧葬死人是要看日历挑选好日子的,有的人还相信算命先生择日子定时辰,如果这碰不巧,十天半月没有好日子,也会决定急葬,方言叫上马到任,象做官上任一样,是一句祥言吉语。那现在都是火化,就没有停尸的事了,要是过去,名门贵族大富人家是要停尸三年的,孝子是要守孝三年的,设有灵堂,放出卜告,在这三年内,远近亲朋好友乡亲邻居们都可前来吊孝,由孝子迎接倍吊,三年后可以落土下葬。那普通百姓是不可能的,一要干活养家,二没有多余房子停放棺材,那怎么办?穷人有穷人的办法,就简约省办,富贵人家三年我们就三天,一天代表一年,大家效仿,这形式就传下来了,棺材入土时,当日不会把土全部复盖,只是意思意思,落土第三天亲人要去回看的,这叫望三日,目的是去上香最敬,还可捡查一下有没有亊情发生,因过去医学不发达,人们知识有限,曾经有过人闷气身亡,下葬后亲人在望三日时结果死人复活,在棺材里面救命发出撞击声和喊声,亲人们打开棺材把他救了回来,这望三日也延续到今天,现在火化了也还在望三日。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