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
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
-----
网友解答:
-----
小学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崇拜这首七言诗、觉得作者对黄鹤楼过去与眼下即时情景的溶合对乘非常玄妙、实为绝笔之作……
我就是个小学生信口瞎咧咧的!
-----
网友解答:
-----
感谢大家对我提问的回答。
这首诗要放在现在,一定不会入专家教授的法眼,要是参加大赛,第一个回合,就会铩羽而归。这首诗按现在人的要求,确实乏善可陈。头三句光黄鹤一词就用了三次,读起来和顺口溜差不多。颔联的不复返与空悠悠也不对仗。
但为什么会成为唐代的代表作呢?我想自会有它的道理。
第一,借了李白的光。李白是何等的存在?诗仙!谁敢望其项背。他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都不敢在黄鹤楼题诗,只能默默离去。李白不能在黄鹤楼题诗估计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后来就模仿崔颢,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说实在的,李白这首凤凰台比崔颢的黄鹤楼要高出不少,特别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更胜过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是这样,李白还是心有不甘,又仿写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由此可见李白对《黄鹤楼》一诗的重视程度。
第二,《黄鹤楼》确实有高超过人之处。这首诗好就好在诗贵自然。咱们可以想象,登上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现在已经人去楼空,只有那白云悠悠,怎不令人感慨!所以诗人触景抒怀,真情流露,一气呵成。抒发了感慨后,作者又看到了历历的汉阳城、萋萋的鹦鹉洲,一种怀乡之愁,油然而生。作者无论对景的描写,对情的抒发,都自然流畅,放收自如,写的波澜起伏。特别是末句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与开篇的渺茫描写,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意境天成,怎不让人拍案叫绝!
-----
网友解答:
-----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别,宽对中又有流水对,意对而词宽,要的是顺势而下,保持最佳意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恰符合这种情境。且格律平仄也不是铁律不可逾越,古诗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因词害意,如遇佳句即使平仄也是可以不用的。
-----
网友解答:
-----
古诗分古风诗和格律诗。古风诗早,格律诗晚,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四六骈文的基础上摸索并提倡的。但格律诗的规矩是逐渐形成的,基本上到杜甫时格律诗的规矩才明晰完善起来。因为古风诗不讲平仄,所以早于杜甫的唐代诗人如崔颢、孟浩然、李白等人的诗都有在后世看来不严谨或者说是出律的诗句。其实是带有古风诗的痕迹,很正常。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去”出律了。孟浩然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失替加出律。李白的更多,如《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全诗出律加失替。特别是第二句,七字全平声。但和他们同时代的人没人认为他们不会写诗,因为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杜甫以后的人再这样写诗就是笑话了。因为诗圣已经把格律诗规矩给定下来了。我原来回答过这样的问题,这次再回答一次。
-----
网友解答:
-----
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
前言
崔颢的黄鹤楼是早期的七言律诗,律诗从齐梁时期永明体开始讲究四声,到初盛唐以后规则渐渐完备。
初唐时,作诗被科举考试纳入,五言排律成为最常见的试帖诗。
从此,中国文人必学律诗创作。
后人推崇这首黄鹤楼,主要是南宋严羽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崔颢的这首诗,却是上半首古体诗,下半首近体。
很多人质疑黄鹤楼,其实并非从这首诗内容意境上来评判,而是质疑这首诗到底是不是七律。
一、七律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半首第一句第二句都不是律句,平仄都不符合七律要求,第二联不对仗。下半首才是标准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并不是颔联不对仗的问题,而是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的作法。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评价: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
但是,这种不古不律的七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极高: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样的写法,严格来说是不能称之为七律的。为什么严羽还将这首诗评价为七律第一呢?
二、为什么古人称黄鹤楼为七律?
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到过: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
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当然包括李白、崔颢、等人。陈子昂与李白高举复古大旗,反对齐梁以来注重形式主义的作诗方法,其实就是对于四声八病这类讲究的批判。
但是李白、陈子昂都有大量的标准律诗传世,这里就不列举了。
关于古律,自然直齐梁以来这些失黏或者失对所谓律诗。例如李白的金陵凤凰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失黏的著名七律和七绝。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是著名的通篇不对仗的五律。
至于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自然也是“古律”中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古人称黄鹤楼为七律。
三、崔颢黄鹤楼,出自沈佺期龙池篇
经常有人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模仿崔颢的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到李白的鹦鹉洲后,又有人说,这首更是模仿崔颢: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其实,李白可能是受崔颢的刺激作出这两首诗,但是说李白模仿崔颢则未必,因为崔颢的黄鹤楼,其实也是脱胎于初唐著名诗人沈佺期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前2句古体,后6句近体。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即使不懂诗,将这首诗和黄鹤楼对比,也能看出模仿痕迹很浓。《唐诗广选》田子艺说:
人但知太白《凤凰台》出于《黄鹤楼》,不知崔颢又出于《龙池篇》:若《鹦鹉洲》,又《凤凰台》馀意耳。四篇机抒一轴,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为奇也。
结束语
像崔颢这类古体近体相杂的律诗,沈德潜说在中唐大历时期以后就几乎没有了:
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每有之,大历后,此调不复弹矣。《唐诗别裁》
我们看到的盛唐之后的律诗,基本都是规规矩矩按照律诗的规则创作,像盛唐之前百花齐放的律诗,基本消失不见了。
从崔颢的这首诗来看,一首诗的好坏,不在于形式如何。只要是好事,是不是出律并不重要。
不过,在科举考试中,就是致命的错误了。所以科举时诗人创作的试帖诗,极少有优秀作品。
@老街味道
-----
网友解答:
-----
我感觉古人也有追求意境美的心理,就象如今的散文诗,对仗根本谈不上,不也很受人们喜爱吗?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崔颢的《黄鹤楼》颔联对仗不大工整,但为什么被历代人们推崇备至?我认为,在于崔颢的《黄鹤楼》具有蕴涵深厚的哲理价值;在于《黄鹤楼》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意蕴;还在于《黄鹤楼》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尤其,在于诗仙李白对崔颢诗的高度赞扬。
本来,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李白高产优质,他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首,篇篇都是佳作绝唱,所以,李白认可的诗人,也会被广大读者认可。当然,崔颢《黄鹤楼》的不工整,让人们心存疑惑很好理解,因为,崔颢的诗在《全唐诗》中仅记载42首。至于,崔颢《黄鹤楼》为何得到诗仙高度赞扬?为什么在历代让人们推崇备至?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除了诗仙李白大力推荐外,还有三个原因。一是《黄鹤楼》具有蕴涵深厚的哲理价值。《黄鹤楼》意象非凡,借传说落笔,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仙人跨鹤,“一去不复返”,岁月不再,仙去楼空,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抒发世事茫茫之慨,具有蕴涵深厚的哲理价值。
二是《黄鹤楼》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意蕴。气象恢宏的气势美,色彩缤纷的景观美,诗篇展现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诗情之中充满画意,富于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傍晚黄鹤楼下朦胧的江景。意境深邃,反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三是《黄鹤楼》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崔颢《黄鹤楼》律诗,虽然在格律上犯大忌,诗人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的杰作绝唱。
《黄鹤楼》诗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景象,对比鲜明,不但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起伏波澜。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诗仙盛赞,被历代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完全可以理解。
-----
网友解答:
-----
循规蹈矩一行雁,天马行空逍遥仙。莫道清风洗狂雨,常思戒梦空皓颜。
-----
网友解答:
-----
我看了不少古人的诗词,感觉古人对平仄、重字要求并非很严格,他们还是侧重意境,相对押韵要求严格些,如果再抽掉韵味那就不成为诗了。
-----
网友解答: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美美的景色,幽幽的乡情!读后感触良深!连李白也叹服不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网友解答:
-----
在唐宋时期,诗人们对诗的格律并不是象现代人一样分毫必究。古人押韵和平仄严格。对仗也算严格,但并不象现代人什么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是着重词义。另外,对挤韵、撞韵、重字、叠字等要求宽松。崔颢的黄鹤楼何止对仗问题,一开始连续三句,重字又重词。并且还挤韵、叠字。但古人对意象和意境要求极高。崔颢这诗,李白之所以叹服,是诗的意境高度,折服了李白。诗里面对景物没有什么高超写法。对景物描述不多,只简略的写了个“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其它的都采用高超的感性表达方式,突出了无以伦比的诗的意境。手法之高超,连李白都叹服。这种手法,也应是我们临摹和学习的,但难度极高。一般我们写此类的诗,景物描述的多,情感抒发的少。情感抒发也较直接,比不上崔颢那么含蓄、隐忍和婉转而且自然。
现代的人们写古诗,拘泥于律法,而严重疏于意境,连意象都不顾。认为写七律或五律,只要严格律韵,就是律诗。弄得无病呻吟,还看不懂诗里到底在呻吟什么。喜欢临摹古人的古诗里写春愁,写秋怨,写余生,写相思,写情怨,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写这些,困为这些最容易临摹,都有古今相似性和通用性。至多只注重诗句是不是象古人优美,但又不懂或不知诗的意象和意境。连许多诗词大赛的评委都不懂这些问题,只注重有没有出律。如果崔颢的这首诗拿到今天来参加诗词比赛,第一时间就被踢出淘汰掉。所以,要宏扬和发展古诗词文化,还任重道远。
------------------
推荐阅读:
《圣斗士星矢》圣域与冥界之圣战,圣斗士击杀冥斗士人数分别是多少,如何看?谁击杀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