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听从古德里安等名将的正确意见,二战格局会怎么样?
如果希特勒听从古德里安等名将的正确意见,二战格局会怎么样?
-----
网友解答:
-----
如果希特勒听从古德里安等名将的正确意见,二战格局会怎么样?实际上,如果希特勒听从古德里安等人意见,可能苏德战争输得更快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等站立点不同,把握战场全局的认识也不一样。
一些人在分析德国在二战失败的原因时,主观认为错误全部是希特勒越级指挥造成的,并没考虑战场环境和形势对德军带来的不利。实际上,古德里安创建了闪击战理论,却对闪击战能不能持久作战没有深入研究,曼施坦因是德军的小诸葛,却经常把失误甩锅给希特勒,甚至连希特勒最喜欢的爱将隆美尔,也仅仅是敢打硬拼,希特勒也发现了他的弱点,在战术上巨人,在战略上是矮子。
评价一场战争能不能打赢,为什么打不赢?并不是某个人主观意志就能改变得来的。希特勒最大的问题是扩张野心太大,他不顾德国实际发动二战,这是他个人的问题。但德国当时就没有扩张愿望吗?整个希特勒的团队就没有责任吗?肯定是有的。希特勒要发动战争,不仅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等鞍前马后,戈林戈培尔等也摇旗呐喊,他们是穿一条裤子的。所以,说他们相互甩锅没有一点意义。
人们之所以说希特勒没有听从古德里安的话,应该指的是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时间就是1941年8月份。8月4日早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第3装甲集群司令霍特来到罗佛伊鲍里索夫,这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希特勒已经来到这里,要亲自掌握前线情况。这三位将领无一例外都与希特勒准备先要进攻乌克兰的想法发生分歧。
但是,经过分析,希特勒仍然坚持放弃原有先进攻莫斯科的计划,改成先进攻两头再中央的方案,就是暂停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将第2装甲集群南下增援基辅,第3装甲集群北上增援列宁格勒。8月21日,希特勒正式下达命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执行上述命令。
8月23日,古德里安再次来到希特勒的大本营,竭力主张进攻莫斯科,认为时不再来机不可失,但被希特勒臭骂了一通,说此时放弃乌克兰就是不懂战争,批评高级将领们“对于战争经济一窍不通”,古德里安只好硬着头皮南下增援基辅。
从这个层面看,希特勒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完全胜利的问题,发动苏德战争的目的就是占领苏联的领土和资源,而古德里安等将领考虑的却是局部打赢,所以,这是将帅之间站立点不同的分歧,也是他们对战场格局把握不同的分歧。很难说谁对谁非,从一定程度上讲,很可能希特勒已经从前线发生的一切,看出了闪击战出现的补给困难难题,所以才下决心先要占领基辅。
其次,古德里安等提出的正确建议真能正确吗?占领莫斯科就能打赢苏德战争吗?
提出这个命题是针对一些人主观的认识,以为德军占领了莫斯科,苏德战争就结束了,实际上这是一厢情愿。且不说斯大林已经有了迁都古比雪夫的预案,更有南线兵力是苏军的主力,放弃这么大一块诱饵不吃,德军肯定也会后悔不已。
巴巴罗萨计划的初衷不可谓不堪称完美,希特勒的想法是占领列宁格勒第一、莫斯科第二、基辅第三,但经过两个多月的进攻,北线应该最先完成任务的目标没有达成,希特勒7月份亲自飞到北线督战,而中线和南线又进展迅速,后勤和补给根本都跟不上来,一些装甲部队甚至要停下来当步兵使用,以维持占领地的安全和秩序。
对于希特勒来说,战场形势的变化远比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重要得多,所以他才及时终止了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而采取了先两头再中央的策略。
从事后分析来看,德军围歼基辅苏军的做法并无不妥,相反,如果不是德军集中歼灭乌克兰的苏军主力,后续也不会有那么多补给和资源供德军利用,要知道德军在东线的失利,很大因素都是资源匮乏引起的,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事先占领了莫斯科,不仅德军要分兵把守进行坚固防御,还因资源不足而提前走向失败。
苏德战争德军输在哪里?当然是缺乏资源和补给不足上面,看看德军失败的每一场战役,都存在兵力不足和补给跟不上的问题。莫斯科战役如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同样如此,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希特勒暂缓进攻莫斯科却是顺应战场需要的一招好棋。
第三,古德里安的闪击战有其优长,但并不是无懈可击。
翻开二战历史,各国对装甲坦克的运用可谓参差不齐。一战以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装甲坦克在陆战当中的重要作用,英法虽然认识到了,但他们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防御和如何阻止外敌入侵上面,马其诺防线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英法的坦克在二战中没什么亮点。苏联也认识到了,但斯大林认为苏联地大物博,发展空军和炮兵比坦克来得直接,所以1940年组建20个机械化军的计划只落实了一半,战争打响只有9个机械化军完成组建。
与其它各国不同,受一战战败国的影响,德国在赔偿英法高额战争赔款的情况下,还要受不准扩建军事力量的限制。所以,德国是在暗中发展军事力量的,闪击战理论的形成也是有别于其它国家。正是由于古德里安等把目标全部放在如何进攻上面,与希特勒的扩张理念一拍即合,这才使闪击战有了用武之地。
那么,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真的无懈可击吗?当然不是。毕竟古德里安创建闪击战理论也有认识受限的问题,又没经过战场检验,他怎么知道就能打败苏军呢?所以,闪击战从出台到走上战场是有几个过程的。
一方面,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古德里安创建闪击战也是从英国人富勒和德国人施里芬的作战理论演变而来,到希特勒建立第三帝国,确立闪击战思想。这个过程主要是与希特勒急速扩张的野心相吻合,装甲坦克的快速打击与希特勒想尽快占领欧洲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才使闪击战有了市场。
另一方面,闪击波兰到占领法国,是闪击战的试验过程。从闪击波兰到闪击苏联,希特勒的排兵布阵是一场比一场大,其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如果说闪击波兰是小试牛刀,那么占领法国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预演。到进攻苏联时,德军已经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以为闪击苏联与闪击西欧各国会是一样的结果。
第三方面,闪击战在苏德战场上打不了持久战消耗战。对于这一点希特勒和古德里安都没预料到。古德里安在他的自传里也提到了,当他的装甲部队前出深入到苏军纵深以后,德军的步兵根本就跟不上来,而同时德军的后勤和补给又因苏联的地理环境和道路不畅遭到阻碍,在基辅战役打响以前,闪击战的短板已经暴露出来了。这点,可能也是古德里安急于进攻莫斯科的原因之一吧。
从上面分析看出,闪击战在苏德战场仅仅存续了半年左右,莫斯科战役结束,希特勒也改变了打法,德军的进攻也不再多路出击,说明闪击战在东线战场遭遇到了瓶颈。而对古德里安来讲,莫斯科战役以后他就被解了职,说明闪击战不再吃香,即使希特勒听了他的话,提前进攻莫斯科,仍然解决不了闪击战打不了持久战和消耗战的问题,最终,德军仍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太泛了,应该指出是哪场战役。有时候他们给出的也不一定是正确建议,比如敦刻尔克。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自马其诺防线北端绕开英法的精心布防,闪电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此后,德军如入无人之境,不到10天横扫法国境内。古德里安率领的德坦克部队将9个师的英国远征军、40多个师的法军从北、东、南三面围困在一个三角形海角—敦刻尔克。摆在英法面前的,要么是冒着德军的炮火,趟过冰冷的英吉利海水,撤回英国,要么就是将全部盟军丢给德军做俘虏。
这场战争已然成了一场狼圈羊的战争,德军胜利在望,只差10英里。而就在古德里安牟足了劲儿想干一票的时候,5月24日,元首希特勒却下令坦克部队暂停追击,改由戈林的空军对滩涂盟军进行轰炸。就是这道命令,让德国错失了给英法致命一击的绝佳战机,盟军则得以喘息,筹划撤军计划。从5月26日至6月4日的发电机计划,破天荒地在德军眼皮子底下撤回了近34万人,为英法后面翻盘埋下了伏笔!
那么,问题来了,希特勒为什么会放弃如此好的绝杀机会,是他的脑子真的进水了吗?当然不是。下面分析一下希特勒放弃进攻的原因。
其一,坦克部队长时间作战,未能有效休整,损耗过大。坦克部队无疑是希特勒法西斯的杀手锏,攻城略地,取胜同盟军,没有他们绝对不行。如果孤军奋进,没有步兵后援的坦克部队在坑坑洼洼的沿海滩涂之地遇背水一战的英法联军的疯狂反扑,鹿死谁手还不可知,这对于希特勒来说是值得慎重考虑的。而6月22日英军组织的一次有效反击,正暴露了双方的处境,也让德军产生了误判。希特勒24日早晨在听取了A集团军伦斯德将军关于停止坦克部队进攻的报告之后,确定保留坦克部队肃清法国境内敌方军队,而派出了戈林的空军。这里就是迷之尴尬,追吧,战线太长,怕被穷寇反击,不追吧,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溜了。27号,当希特勒再次命令坦克部队进攻的时候,因为英法已做了有效防御,进攻速度和效果大打折扣。一切为时已晚。
其二,德国空军为纳粹上台后由戈林一手创建,作为希特勒的嫡系战争武器,在关键的时刻必须为元首争得荣耀,从而打击那些由德意志旧贵族构成的德国陆军将军们。虽然希特勒已经贵为元首,权力达到顶峰,但整个统治集团中德意志贵族仍势力不减。如果陆军获得荣耀,这势必又会让这些贵族得瑟的不行。面对这么好的战机,戈林牛皮吹上了天,说动了希特勒让他的空军出马。希特勒或许在想,这样做一方面能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另一方面又能让空军给自己赢得筹码。他在这方面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家,私心胜过了战局。戈林表现的好像并不如意,当炸弹扔进软绵绵的沙滩的时候,对盟军并没有造成多大损伤,而那几天阴雨不断,有效轰炸没有多少次,奇怪的是向来风大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平平静静,老天也不帮戈林。
希特勒在敦克尔克的战策失误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但细味历史,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参战各国也没有谁能全身而退。战争中,没有谁是赢家,何况德国是侵略国,是非正义的一面,既然是非正义的,师出无名,内部矛盾远远大于正义的结盟,那么各种狭隘的战略布局就会层出不穷。子曰: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还是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国。
认为德国通过法西斯恐怖主义能统治大半个地球,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
网友解答:
-----
也会失败
-----
网友解答:
-----
二战时期,德军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防军,即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军,像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是属于这类。二是党卫军,原是纳粹党的禁卫军,后经过扩编,也成为一只重要军事力量。
希特勒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些正规军,尤其是对这些将军们很不信任,感觉他们对纳粹德国不会忠诚。所以在进行军事会商时,他更多地是听取党卫军将帅的意见,而对于正规军将领,哪怕是元帅的建议,也满是狐疑。在战争后期尤为严重。这也引起国防军将领的不满。几次刺杀希特勒的未遂事件,都是由国防军军官发起策划和实施的。更让希特勒产生杯弓蛇影般的心理扭曲,以致到最后时光,在狼堡,围绕其周围的尽是党卫军军官和纳粹党高官了。
由于意见分歧严重,最后代表纳粹德国向盟军投降的,也尽是国防军将领。而同期进行柏林保卫战的是党卫军。
这种军队二元化体制,最终因为内耗而导致整体战斗力削弱,也成为纳粹德国失败的一个原因。
-----
网友解答:
-----
对于战争,前陆军下士希特勒肯定不如这群出身总参谋部的德国军官团,毕竟,德国军官团即便放在世界范围也是首屈一指的,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自不必说,德国国防军的将军们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即便是他们的敌人恐怕也得在心里给竖个大拇指。
不过,我亲爱的同志哥,战争可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行为,以今天的眼光看,希特勒绝对是人类公敌,但以当时的眼光看,希特勒带领德国重新崛起,从一名毫无背景,出身平凡的前陆军下士,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德国元首的位置上,鄙人不是德棍,但希特勒绝对称得上政治家这个称号,令人佩服的是,人家可不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的,是正儿八经议会选举上台的,牛不牛?
从西线战役期间,希特勒力排众议,发动了对西欧的进攻,结果证明,希特勒的战略眼光远强于德军高层将帅,也是在这个时候,德军高层才对这个前陆军下士刮目相看,但在苏联,当纳粹体制与苏联集权体制激烈厮杀的时候,在战术上,德军明显占据上风,但在战略上,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希特勒犯下了一战中德军两线作战的错误,这个时候,德军高级将领大部分都经历过一战,明白两线作战的风险,但希特勒当时只是个士兵,对两线作战的可怕没有足够了解,在苏联的消耗战里,德国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这个时候,不管希特勒是否听从德军将帅的意见,事实上,都已经无法挽救第三帝国毁灭的命运,两线作战消耗了德国太多的国力,尤其是在美国参战后,就只剩下战争会持续多久的问题了,除非听从德军部分高级将领的意见,与美英媾和,但这不仅意味着德国将把相当一部分欧洲占领区吐出来,希特勒本人的地位也将被动摇,这对纳粹政府来说根本无法接受。
要打一场战争很容易,只需要煽动起民众的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爱国主义,再制造一个借口就行,但如何结束一场战争,才是最考验政治家智慧的,既不能损失太多利益,又要让国内民众狂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很可惜,希特勒驾驶的德国战车一旦开动,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整个德国人民为他的个人错误买单,或者说为纳粹主义买单,所谓兴亡百姓苦,古今中外概不例外。
-----
网友解答:
-----
首先,最终结果是不会变的,纳粹德国不论怎样都赢得不了战争,最多是延长战争的进程。其次,那些德国将领也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对的,像古德里安出的很多都是馊主意,他的方案有时过于冒险,所以听他的也不一定就能取胜。曼施坦因的一些意见现在看似乎是正确的。但战争进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有这个方案,别人就有别的对策,败军之将总为自己找些理由,元首要是听我的就怎样怎样只是这些德国将领们的回忆录中的一个主题,实际意义并不大。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希特勒如果都采用正确的意见,把战争拖到1945年8月还没有失败,那么美国的那两颗原子弹就会先砸到德国人头上。所以德国人应该庆幸,他们在1945年5月就投降了。
-----
网友解答:
-----
二战的结局不会因为希特勒的决定而改变,同盟国强大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以及打到对手无条件投降的决心,决定了轴心国不可能赢得战争,连体面的投降也不可能。
而且,希特勒并不是个不善听取意见的人,比如说他接受了曼施坦因的镰刀作战计划,一举击溃了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的联军,显示出非凡的魄力和眼光。但希特勒却拒绝了将军们歼灭敦克尔刻40多万联军的建议,后者明显是不正确的,但这不是希特勒的责任。
(曼施坦因计划被希特勒坚决采纳,这难道还不算善于听取意见吗?)
希特勒原本也打算将胜利进行到底,但求功心切的空军司令戈林出场了,他一口承诺德国空军可以消灭拥挤在敦克尔刻的英法联军,毕竟开战以来空军都是陆军的配角,镰刀战术让陆军出尽风头,以至于让希特勒一口气封了10多个元帅,戈林为了巩固自己帝国二号人物的地位,必须尽可能让空军立功。
戈林的想法以及空军的迫切需要希特勒心知肚明,因此他果断下令装甲部队和步兵师停止进攻敦克尔刻,给空军表现的机会。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德国空军击沉了226艘英国船只和17艘法国船只,另有630多艘船幸免,而英法联军在撤退途中总共只有2.8万人丧生,多达33.82万余人逃出生天,可见戈林远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由于天气原因,德国空军只能进行2.5天的大规模轰炸,而敦克尔刻大撤退却持续了9天之久,
不过,关于敦克尔刻阵前德军停止进攻的考证否定了这些观点,首先希特勒只是同意了前线部队停止进攻,而不是他提出的这个要求。
5月24日,希特勒走访A集团军群指挥部,这个集团军群包含了大量的装甲部队,负责从阿登山区突击,集中了当时德国大部分家底。希特勒听取并接受了该集团军司令
伦斯德
将军建议,避免让装甲部队进攻敦克尔刻外围密集的河网,等待后方步兵单位跟上来。
就连德国统帅部,也一度计划用B集团军群解决敦克尔刻之敌,避免消耗A集团军群装甲部队的兵力。
因此,希特勒在5月24日下达了13号作战指令,要求B集团军群配合空军尽快消灭残存的敌人。13号指令特别提到了B集团军群和德国空军,可见希特勒并不是不想消灭敦克尔刻的敌军,也没有拒绝将领们的建议,更不存在什么与英国谈判的政治考虑,纯粹的就是为了帮空军抢功、保护A集团军群的装甲而已。
此外,根据英国的记载,在5月31日为掩护部队登船,爆发了阻击德军进攻的恶战,很多人因此授勋维多利亚勋章,可见德军在这一天已经恢复了攻势,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能一举摧垮敦刻尔克的盟军而已。
此外,希特勒很多不听人劝的行为,都只是德国将军们的一面之词,我们可以理解为甩锅借口,就算他听了也改变不了最终战败的的命运,因为盟军实在太强大了,英美苏三国拥有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工技术也渐渐占据上风,打败德国是迟早的事。
-----
网友解答:
-----
希特勒早期是信任他的军官团的,但是后期希特勒变得独断而多疑,不再信任任何人。1944年,希特勒遇刺之后,希特勒更是如此。与希特勒不同,斯大林其实一开始不怎么信任他的将领,但是在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斯大林选择了信任朱可夫。战争越打的激烈,斯大林越信任他的将领。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斯大林对手下将领们的信任与日俱增。希特勒最后只信任他自己一个人,连海军元帅邓尼茨他都不怎么信任。而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他原居万里之外,对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可谓并不了解。所以,希特勒经常是瞎指挥。真正的天才将领,比如古德里安这些人,反而失去了信任,被置于没有实权的地位。
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古德里安对纳粹德国的早期胜利至关重要。其实,德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超过法国多少,之所以德国军队可以连续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是因为采取了“闪击战”。坦克装甲军团的快速突进,让对面的对手在获得支援部队救援之前,就已经被击溃。“闪击战”的核心就是速度。古德里安提出“机动性,火力,速度”三大要素,速度非常关键。如果德军没有古德里安这样的天才将领,希特勒在1941年可能就已经失败了。不过,战争不是依靠几个优秀的将领,还有综合国力和人心向背等,所以即使希特勒无限的信任古德里安 也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
网友解答:
-----
德国法西斯还是会战败的。因为我相信正义始终会战胜邪恶的。德国一个国家在欧洲有个意大利这样盟友!对付苏联,英国,美国还有占领区所有的游击队和反抗军纳粹早晚会战败的。希特勒听了将军们的话也是时间问题败的慢一些罢了!
-----
网友解答:
-----
变数很多。
希特勒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很多人说他冷血残暴,但他又一生吃素;很多人说他在军事上的直觉极为准确,但其实就在二战过程中,他出现过很多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的诡异军事判断。
我们来挑两件受到广泛质疑的说一下。
1. 敦刻尔克大撤军
1940年,纳粹德军继续沿用“闪电战”战略,在阿登山区附近对英法联军发起突袭,事发突然之下,英法联军完全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没多长时间就被纳粹德军逼进了法国敦刻尔克这个边境小城里。
那可是足足40万英法联军,龟缩在一个基本上没有掩体的小城市里,完全沦为瓮中之鳖,都不用多,只要希特勒派几架轰炸机过来扔一波炸弹,这些人就能被消灭个七七八八。
但是希特勒没有。他在古德里安包围这批联军的时候,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使得英法联军得以喘息,在短短2天内,转移了33万多士兵,这些人简直就是在希特勒手里捡了一命。
而如果当时希特勒让古德里安继续围剿呢?
虽然德军可能会在联军的临死反扑下略有损伤,但最终这40万盟军大概率会被全歼。锥度与盟军的士气以及底蕴都是非常大的冲击,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缓过来的。
2. 英德之间的“不列颠空战”
希特勒在敦刻尔克下的命令,基本上是把到嘴边的烤鸭给扔了,但这可绝对不是他扔掉的最后一只烤鸭。
1940年开始,纳粹德国开始对英国发起空战,而且招招致命,专门瞄准了英国的仓库、武器库疯狂攻击,连丘吉尔都说了,如果继续下去的话,1个月以后英国就会玩完。
但是这时候希特勒又不顾手下将士的请求,让轰炸机挪开对军事区的攻击,转向平民区发起进攻,在他看来,这是对“英国轰击柏林”事件的报复。
我们先不谈这件事情是否人道,如果只看结局的话,这个决定直接给了英国军队喘息的机会,使得英国能够恢复元气,组织反击,还让希特勒吃了个暗亏。
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大家提起希特勒想到的并不应该只有屠杀犹太人等历史罪行,客观来说,这个人的军事才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不过他最突出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
不听劝
,当时的德军基本上是他的“一言堂”,时至今日我们其实更应该庆幸,庆幸他没有听从手下的建议,不然现在的世界格局,可真不一定是我们看到的这番景象。
-----
网友解答:
-----
希特勒若听从古德里安等名将的正确意见,二战的结局不会改变,只是德国战败的时间将大大延长。
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军名将,被誉为世界“闪电战之父”。
在德国坦克集群快速进攻中,可见这样的场景。快速前进的德军坦克部队不断招呼聚集在公路上等待投降的外军让开道(受降之事留给后面的德国步兵解决),以保持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这成为了二战的一个奇闻,这个奇闻就是古德里安制造的,它突出了机械化部队进攻的一个“快”字,打敌人措手不及、骤不及防。
古德里安本可以获得攻占莫斯科和在敦刻尔克歼灭33万英法联军的两大殊荣。但古德里安受制于希特勒的错误指挥,这些殊荣没了
。
(一)古德里安进攻莫斯科受挫
按德国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中路集团军负责正面突破直捣事苏联 首都莫斯科。
古德里安指挥德国第二装甲军势如破竹,在6月30日已经攻占了进入莫斯科平原的要地摩尔棱斯克,进攻莫斯科已一片坦途。
在这关键时刻,希特勒给中路集团军发出错误命令。希特勒下德中央集团军群暂停进攻莫斯科,扭头向南配合德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围歼被咬住的70万苏军。
希特勒这道命令受到德国中路集团军司令博克元帅的质疑,还遭到古德里安将军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兵贵神速,迅速攻占莫斯科,打散苏联领导中心并瓦解苏联军民抵抗意志才是关键。
但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希特勒的决定。于是,德中路、南路两大突击军群在7月7日—9月26日发起“基辅战役”,歼灭苏军65万人,取得了世界上最大歼灭战的胜利。
接下来德中央集团军再回过头来进攻莫斯科,于9月30日发起攻占莫斯科的“台风”战役,
可惜这时间已经晚了3个月。
在这三个月时间里,苏联最高层已经从惊慌失措中冷静下来,朱可夫已经部署好了莫斯科防卫圈,而且苏联在西伯利亚的耐寒部队已经增援抵达莫斯科。接下来莫斯科进入秋冬雨季,道路泥泞不利于德国的重装坦克和装甲车通行。再接下来莫斯科无比寒冷的1941年冬天降临,严寒冻得德军坦克装甲车发动机无法迅速启动,德军在严寒中则减员严重。
所有不利条件加在一起,德军已经无力攻占莫斯科。虽然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12月2日已突入到距离莫斯科24公里的希姆基,博克元帅在乡村教堂上用望远镜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红星,但这已经是德军攻击到莫斯科的最近距离。德军最终未能攻入莫斯科。
(二)古德里安束手无策,在敦刻尔克放任英法联军逃跑。
德国灭了波兰之后,古德里安协助曼施坦因将军(后晋升元帅)制定了德国在西欧占领荷兰、比利时、法国、迫使英国议和的“黄色方案”。
在进攻法国战斗中,古德里安指挥德国第19装甲军在法国最不防的阿登山地突破,接下来横扫法国腹地平原,导致法军溃败,与英国共33万军队逃往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企图渡过英吉利海峡逃往英国。
古德里安率领德国第19军装甲军(下辖第3装甲师、第2和第20摩托化师)快速向敦刻尔克推进,已成惊弓之鸟又没有重武器的英法溃军在敦刻尔克光秃秃海滩上,即将遭到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肆意碾压。
就在这关键时刻,希特勒下令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停下来待命,古德里安立即面见了上司冯克莱斯特上将表示不服,遭到冯上将严厉地训斥,古德里安以辞职相威胁,逼得德国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再次命令古德里安装甲部队停战待命。
就这样,在古德里安装甲军射程范围内,33万英法联军用10天时间渡过了英吉利海峡逃跑了。
希特勒为何在敦刻尔克放过英法联军至今是个迷,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希特勒在给英国留面子,希望英国识时务,充当德国的傀儡。
希特勒两次错误命令,让古德里安失去了建功立业大好机会。让苏联、英国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被称为德国二战三名将,但只有古德里安没有获得元帅军衔。这归咎于古德里安战绩不充分(这不是他的问题),古德里安一贯因战略战术分歧与希特勒争辩。惹得希特勒解除了他在德国装甲部队的任职。直到1944年7月,希特勒才安慰性任命古德里安为德国陆军参谋长。但古德里安不识时务照样与希特勒争吵,惹得即将崩溃的希特勒忍无可忍,在1945年3月解除了古德里安德国陆军参谋长的军职,将其贬入预备役。古德里安的装甲兵生涯就此彻底结束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网贷结清以后可以要求开发票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