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皇帝被杀前,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
南明永历皇帝被杀前,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
-----
网友解答:
-----
这并不是野史传闻,而是史书中确有记载的真事,而且参与的满洲官兵相当众多,仅被杀者就高达2000多人。
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公元1662年,永历皇帝自缅甸被掳归来后,驻扎于云南的正蓝旗某章京军官,计划率领属下官兵发起暴动。按照他们的计划,他们首先向吴三桂所属的汉军发起袭击,救出被关押的永历皇帝,得手后的他们再一路北上进入汉中,在那里重新恢复明朝政权。
只可惜,由于消息提前走漏,吴三桂反而抢先对他们发起了袭击,最终,这起劫持行动在中途就遭到流产,2000多名满洲八旗官兵被杀。
当然,由于史书中没有明确那2000多名死者是否都是满洲八旗官兵,也不排除这股政变力量中还有部分蒙古官兵和汉军官兵参与。但主谋是满族正蓝旗,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可很多人对此恐怕会相当的疑惑,话说满洲八旗是清朝最嫡系的军事力量,他们怎么可能会选择叛变?且不说随着永历皇帝的被俘,中原大地基本实现了大一统,在这样的局面背景下,他们还选择背叛,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但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八旗的历史,这个结果恐怕也并不意外,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清朝统一全国之前,满洲八旗根本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曾经爆发过多次内讧。
很多人都知道努尔哈赤所统领的建州女真时代,他创立了满洲八旗,但那是满洲八旗扩大之后的结果,在创立的早期,建州女真其实只有两旗:
努尔哈赤所统领的红旗,弟弟舒尔哈齐所统领的黑旗。
自公元1601年开始,随着建州女真的进一步扩张,努尔哈赤再设一旗——
白旗
,与此同时,他将原有的红旗与黑旗改名为黄旗和蓝旗,这三旗也就成为了随后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的雏形。
所以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正蓝旗原隶属于舒尔哈齐,由于这位努尔哈赤的亲弟弟在随后企图背叛哥哥,舒尔哈奇最终被幽禁致死,正蓝旗也遭到打压和拆分。尽管舒尔哈奇死于1611年,距离永历皇帝被俘已经过去了整整51年,但由于旗丁的世袭制,正蓝旗的人即便过去多少年,其子孙后代也是正蓝旗,即便有部分人马被划归到其他旗中,作为非嫡系人员,他们往往也得不到同等待遇。
且不说随后的几十年,正蓝旗又遭受到了更进一步的打压。
舒尔哈齐被夺权之后,正蓝旗被拆成两部,一部分继续归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掌管,而另一部分则交给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进而演变成了后来的正红旗。也就是说,在阿敏时代,正蓝旗的力量受到了削弱。
尽管随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努尔哈赤将阿敏调往镶蓝旗担任旗主,亲儿子莽古尔泰成为了正蓝旗的旗主。但后者也不是省油的灯,在舒尔哈齐去世的20年后,公元1631年发生的大凌河之战中,由于他与皇太极发生了御前露刃的冲突,莽古尔泰和正蓝旗受到了严厉处罚,直接被皇太极夺走了五个牛录。
一年多之后,莽古尔泰离奇暴死,不久后接替其位置的弟弟也突然神秘死亡,这两兄弟死后,正蓝旗的部分将领举报莽古尔泰曾有谋反之意,盛怒之下的皇太极并没有再将正蓝旗旗主的位置交给这两个兄弟的后代,而是直接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正蓝旗摇身一变,又成为了皇太极的嫡系人马。
可这种好景并没有维持太久,十几年之后,即公元1648年,刚刚征川胜利而归的豪格就遭到多尔衮的诬陷,多尔衮以谋反等多项罪名将豪格幽禁致死,并趁机收编了豪格麾下的正蓝旗。当然,为了清除豪格在正蓝旗内的嫡系实力,除了一部分将领跟豪格一同获罪之外,正蓝旗也再一次遭到拆解,部分人马被划归到多尔衮最嫡系的两白旗。
但随着第二年和第三年,多铎与多尔衮的相继死亡,清朝这支最大的摄政王力量彻底垮台,早已隐忍许久的顺治趁机开刀,在对多尔衮的余党展开大清洗的同时,其最嫡系的两白旗被顺治彻底收编。但由于多尔衮早年的势力太过于庞大,顺治无法做到斩尽杀绝,出于安抚的需要,顺治没有吞并正蓝旗,而是将正蓝旗交给了多铎的儿子多尼。
顺治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多尔衮的人马,而另一方面,考虑到正蓝旗当年是被多尔衮强行掳掠而来,正蓝旗对多尔衮一派的忠诚度并不高,将这一旗交给多铎的儿子多尼,顺治根本不会害怕多尼会带兵造反。且不说当时的多尼年仅14岁,而正蓝旗在几经打压之后,最终也只剩下21个牛录、理论6300人的人马。但由于连遭打压和拆分,每个牛录的人数根本不足300人。
这也直接导致正蓝旗成为了当时满洲八旗最尴尬的一旗,因为这一旗曾经敌对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随后又遭到多尔衮的打压,即便摆脱了多尔衮,但自己也同样扣上了多尔衮余党的帽子。这也直接导致正蓝旗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在其他的满洲八旗已经驻扎于各地的大城市,开始享受清福的时候,正蓝旗却被调到西南前线,参与针对李定国孙可望一派的南明残余势力的镇压。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发生在公元1659年的那场磨盘山血战,正蓝旗就是参战主力部队,由于该部遭到李定国的伏击,正蓝旗最终损失惨重,正蓝旗旗主多尼受到严厉处分,这也直接导致其于两年后抑郁而死。
尽管顺治随后大笔一挥,又将该旗的指挥权交给了多尼的儿子鄂扎,可鄂扎当时年仅六岁,根本无力控制正蓝旗,正蓝旗的残余人马直接变成了一支没有指挥的军队。
没人替自己说话,自己还一直待在云南剿灭南明政权的前线当炮灰,顺治不待见,自己一直还扣着多尔衮阵营的帽子,正蓝旗可谓是里外不是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满洲官兵产生造反之心,这就可以理解了。
且不说此时的永历皇帝虽然被俘,但湖北的西北部仍有坚持抗清斗争的夔东十三家,所以正蓝旗计划救走永历皇帝前往汉中,这也是相当符合实际的。两路人马一旦结合,或许南明政权最终仍会灭亡,但它的寿命或许能更延长一些。
-----
网友解答:
-----
就好像当年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个战俘,身边的蒙古人却费尽心思保护他,甚至瓦剌上层贵族与之成为好朋友。
永历皇帝也是如此,的确有满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历皇帝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辫为号准备护送朱由榔反清复明
。当然,这只是小众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
史书记载:满洲军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意思就是说
满洲八旗正蓝旗中,有个叫做“兀儿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惯忘恩负义的吴三桂,认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义,而看了永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后,认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拥戴。
而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正统汉人皇帝的朱由榔,相传其自幼英气不凡与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钧非常相似。
这群清兵准备拥护永历帝杀出重围,北上川陕进攻北方的清廷,最终“反清复明”。当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吴三桂以重兵绞杀
。
而关于这群清兵为什么准备拥立朱由榔,因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这种说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这群背叛满洲的清兵,属于海西女真或者叶赫部族,并非建州女真。与明帝国之间一直都有暧昧不清的纠葛,自然是希望拥护永历皇帝恢复明朝江山
。
而
第二种的话,就是这些清兵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女真诸部也分成很多种,这群清兵如果借帮助永历帝恢复江山为名,干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终让永历帝做个傀儡,自身就能够掌握天下大权
。
无论历史真相如何,明朝灭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终都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
网友解答:
-----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复明”之事?的确,当年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那么,这件事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当年在云南驻军的不止吴三桂一人,还有八旗子弟,特别是一个名为兀儿特的正蓝旗将领,他特别看不上忘恩负义的吴三桂,并且兀儿特还一直都觉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气,是一个值得拥戴的皇帝。
于是,兀儿特便集结了他手下的将士想要拥护朱由榔杀出重围,然后再图“反清复明”大业,不料兀儿特根本斗不过吴三桂,最终被吴三桂击败,而永历皇帝也被吴三桂杀害。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八旗子弟要这么做呢?
仅仅从兀儿特一人觉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气肯定不是不够的,毕竟当时永历皇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凭着相貌就能让人给他卖命,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真正出问题的地方是在八旗内部的矛盾上。如果放在现在来看的话,满族无论是什么旗,都是一个民族,但是在过去,不同旗的人只属于他的身份,民族观念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强烈,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带着政治理念。
从君臣关系上来看,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多少谋反之事?简直数不胜数,但是最后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君臣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忠与不忠罢了,而这种关系也可以反应到兀儿特和康熙身上。
要知道,清朝的皇室都是来自建州的爱新觉罗氏,但是,以兀儿特为核心的这些人并非来自建州,之前和爱新觉罗是并无关系甚至可能是敌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海西的女真人,或者是来自叶赫那拉氏部落。
随着建州爱新觉罗氏统一了整个东北大地,他们这些部落也走上了被同化的道路,但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依旧得不到妥善解决。
所以,当年那些以拥护永历皇帝为由的女真人,很有可能是之前的海西人或者叶赫那拉氏人,被强行编入了正蓝旗或者其他的旗。
而他们这两个部落的人,和建州爱新觉罗氏的观点不同,对于明朝的态度一直都以较为亲近为主,并非敌对。本来他们的祖先就拥护明朝,这个时候他们站出来拯救永历皇帝也是有道理的。
不仅如此,他们这些人还可能希望借着这样的机会,将建州的女真部落干掉,要知道满族各个部落的关系非常复杂,之前都是被爱新觉罗氏以武力征服,不仅他们这两个部落对爱新觉罗氏不满,其他的部落也难免会有很多人对爱新觉罗氏不满。
将永历皇帝挟持之后,号召其他反对爱新觉罗的女真人,推翻爱新觉罗氏朝廷,然后让永历皇帝做个傀儡,他们便可以掌握天下大权了。
所以说,这次营救永历皇帝的行动完全是女真内部矛盾的展现,但是这次造反的规模并不大,最终被吴三桂轻轻松松镇压。
只不过,经过了这次叛乱之事,吴三桂心中也非常恐惧,等不及将永历皇帝押送到北京便杀害了。
-----
网友解答:
-----
满洲人要“反清复明”这种事儿搁到现在绝对让人难以置信,但是要搁在大清朝,人们就不会感到任何奇怪或不理解。因为现在的“满族”基本上是以大清朝的“旗人”阶层为主。而旗人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个身份,类似于周之“国人”、汉之“功臣”、元之“怯薛”、明之“勋卫”,都属于君臣关系,是“政治概念”,而非“民族概念”。
好,既然是君臣关系,那按照近代以前的惯例,就要“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 “
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
”。也就说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只有概念先讲清了,才可以再分析细节。
据钱海岳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纪》记载,明昭宗,也就是永历帝纵使蒙尘之后也不失一位帝王和君子所应有的气概:
“
上自蒙尘,冠马尾楞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好,很多人会说,钱海岳有“倾向性”,所以其言不足为据。那我们在看一看当时的目击者怎么说的。清初独立学者刘献廷先生从当时的亲历者、明降臣吉坦然那里得到的记载。
“永历之自缅归也,吴三桂迎入坐辇中,百姓纵观之,无不泣下沾襟。永历面如满月,须长过脐,日角龙颜,顾盼伟如也。有满洲人见之,以为真天子,遂有密谋以图中兴者。事泄,诛四十余人焉。予(刘献廷)曰:“我向闻其人,而遗其人之名,先生犹忆得否?”(吉)坦然曰:“亦忘之矣。然于法场上见为首者长七尺余,形如虎豹,皆言其膂力绝人,骑射为满洲之冠,永历以此益不得更延时日矣。”
同样记载了明昭宗一望而知的君子气象和满洲将士对这位真天子的仰慕,同时也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清兵之中满洲人和吴三桂的旧部一直关系紧张。而且《唯罪录》的史料还透露了这些满洲将士是两白旗和正蓝旗的。
到此揭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就出现了。大清朝从老憨王起兵反明到三藩之乱以来半个多世纪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内讧不断几乎就没停止过。
永历通宝,在清初藏有这种钱是要杀全家的
。
明永历帝殉国处。
比如老憨王杀弟舒尔哈赤及三子阿尔通阿、阿敏、札萨克图。而皇太极、多尔衮兄弟对兄弟功臣的“萁豆相煎”比之于汉明二高帝之“鸟尽弓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有两次株连甚广,那就是天聪九年,正蓝旗旗主,御弟五王莽古尔泰在死后被揭发私刻帝玺、图谋篡位,以大逆之罪追夺爵位,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同时,正蓝旗建制被取消,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镶两黄旗,“八旗”一时成了“七旗”。虽然时隔不久,皇太极又将正蓝旗恢复,但此时的正蓝旗已不复当年的风光。再往后,正蓝旗又因为新旗主豪哥被整肃而再受牵连,并被发去戍边当差而且待遇恶劣。
此后,两白旗因为旗主摄政王多尔衮主政,取得了许多利益,如在京畿周边侵占原两黄旗圈占的旗产土地;但在多尔衮和阿济格死后,两白旗受到清算。多尔衮一党如罗什、博尔惠、額克亲、吴拜、苏拜、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皆被论罪。如此频繁和大面积的内讧,在旗人内部,尤其是正蓝旗和两白旗的将士们因受到株连,以至于心怀二志者自然大有人在。所以趁势起义,甚至反清复明也就不足为怪。更何况旗人之中更有大量的尼堪外兰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这些和建州女真有杀君亡国之恨的部族,如果这些人决定发动起义那就更在情理之中。
“
自古降王难瓦全”——纵然苦心竭力,但也难逃“成王败寇”的结果,爱新觉罗的子孙比朱家的宗室只是早晚;看着江山易改,生灵涂炭,清之遗老比明之孤臣也不过是异代同悲。
-----
网友解答:
-----
大明王朝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率领着自己的大军挥师东进,攻取了鸭绿江路,誓要以此和明廷分庭抗礼;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八旗满人和大明“天皇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政权争夺战。而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从此割据辽东,称霸一方。
满清内部的“党争”是部分八旗兵想要救永历帝的原因
在明永历十六年前后,本是去剿灭这个残留政权的部分八旗兵,在看到永历皇帝仪表非凡后,居然有了“反清复明”的想法。其实就实际来说,这些八旗兵并不是因为“只是看了他一眼”就决定了为他卖命,而是因为八旗兵内部的重重矛盾,以及女真部落之间的氏族之争,据说这位拥护永历帝的八旗人是蓝旗的“兀儿特”所以也有相关专家推测,这个所谓的“兀儿特”可能是与努尔哈赤有着世仇的叶赫部后人。
大明政权的覆灭与南明政权的出现
明天启皇帝七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二起义”拉开了农民军造反的序幕。根据历史记载,明末的这次农民军造反,从天启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清顺治年间,共计为三十一年的光景。农民军起义虽然没有影响到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却将曾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明朝政权搅得天翻地覆。在一六四四年的时候,李自成率领着自己的“闯军”耀武扬威的攻入北京皇城,这一事件宣告的是明朝政权的覆灭、朱家“大一统”统治的结束。
虽然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明朝“大一统”的统治地位丧失了,农民军“霍乱皇城”,满清八旗兵“长驱直下”,但是大明还有淮河以南的“根据地”可以作为依托点,所以很多不愿投降起义军和满清兵的忠良之辈大都逃往了南方,在南方以应天府、奉天府、天兴府、云兴府等为主要城市,建立了后来“四帝一监国”的南明政权。
在1644年时,曾经的明朝著名将领吴三桂,一“气”之下打开了大明门户山海关,将他曾经守了很久的清军“白白”放了进来。
虽然当时的八旗满人是少数民族,但是在捏造“出战理由”这方面,是一点都不输给中原的汉人集团,他们为了使得自己建立的政权合法化,在后来一直宣称:“自己是为了已经灭亡的“明朝”来剿灭这些乱臣贼子”。其实八旗满人集团的这一“理由”有几个切入点,一是为了说明自己率军进关的“合法性”,二是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非法化”,最重要的是间接否定了南方“南明政权”的“正统性”,将其直接打入到了和闯贼一样的非法地位。正是这样的否定,才使得八旗满人政权在赢得了李自成后,可以正大光明的去打击“非法”的南明集团政权。南明政权可谓是一路坎坷,从最初的南京应天府到后来的安龙安龙府,从曾经的发达地区到后来的贫瘠之地,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此政权的“节节败退”之势。
收拾完了李自成后,在南明弘光元年时期,已经入主京城的满清政权此时紧紧地掌握在多尔衮手中,他为了防止这个被他认为非法的“明”政权影响力扩大,制定了南征的国策,清初名将多铎奉命南征。就在清军已经准备向南明政权发动攻击的时候,这个苟延残喘的政权内部还爆发和存在着激烈的党争,只是为了那一丁点的权力。
所以说,不论是正统的明朝政权还是后来延续的南明政权,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党争”,所以后世人常说“明朝亡于党争”是有一定道理的。
八旗满人之间的“党争”
很多人都会觉得,满期八旗铁骑之所以能够将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蚕食掉,是因为明朝政权内部的人员过于“逐利”、各自为营。但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八旗满人集团内部也是矛盾林立的。
满族人内部的矛盾,其实最先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开始的;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在哥哥起兵反明后一直更随在他的左右,为后金政权的建立有着赫赫战功。毕竟他们是两个兄弟,都是从小到大一起生活,所以从舒尔哈齐的角度出发,他对于自己的这个哥哥、这个后金政权的统治者是知根知底的。自古以来人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和一个人熟悉后便会无所顾忌和忌惮,不论是下属对领导,还是臣子对君主,尽管他们有亲戚和血肉的关系;正是因为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的这层关系,再加上他又屡立战功,所以他在一些细节和礼仪的处理上会让这个哥哥有所担心,这种担心不仅是亲情方面的,也有关权力。努尔哈赤害怕自己的弟弟会在有一天将自己取而代之,所以在一些事情上有意借题发挥。
例如在著名的乌竭岩大战中,舒尔哈齐因为一系列的原因久久不派兵增援在里血战的后金将领,导致了这场战役从最初的优势变成了劣势。而且在此次战役中不仅舒尔哈齐如此,他的两个心腹将领也是如此,后来在努尔哈赤知道了此事后顿时大怒,不仅训斥了弟弟,还想要将这两个被称为舒尔哈齐“左右手”的将领处死,舒尔哈齐因为和他们都是过命的交情,所以不断的向哥哥求情。关于这件事情的后续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努尔哈赤处死了舒尔哈齐集团中的这两个中坚力量,然后剥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还有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调走了弟弟的“左右手”,然后削弱了弟弟的兵权。虽然这两个结果的处理不一,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努尔哈赤为了巩固自己权力所做的一切,我在这里之所以举他弟弟的例子,是为了达到以微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当时有八旗兵想要反清复明,是因为他们内部的党争和世仇。
-----
网友解答:
-----
一部《
南明史
》,读来实在虐心,初期形势远比南宋看好,最后的结果却比南宋天差地远,无论是吴三桂的弓弦还是施琅的战船,葬送汉家江山的,还是剃发易服的汉家旧人。
汉人中最勇猛最能打的,屠戮的却是汉人对手,南明之亡,不在于满清铁骑,而在于小朝廷的内讧,在于叛将的进攻,说到底,是一场前明军对现明军的胜利。
前明军,从关宁军到辽西军到左良玉军,再到江北四镇军,无非是投降顺序差别,合在一起构成了所谓清军的主力。
而现明军,反倒有大半是前大顺军或前大西军投靠来的忠勇,当年他们作为起义军被前明军追打围剿,等到他们成为真正的明军了,还是要被前明军改编成的现清军追打。身上的衣装是换了,战斗结果仍然是一样。
墙倒众人推,最后推翻那堵破墙的不一定非要出动自己的核心群体,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大明倾颓之势,终究无人能挡。
南明永历朝廷(包括其他昙花一现的小朝廷)有内讧的光荣传统,对手清军其实也一样。
从三十来个手下和十三副铠甲,努尔哈赤一路走来,先是收拢了建州女真,后来又统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各部,再到把满州八旗里吸引进高丽兵和汉族士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其核心基础也在不断随之膨胀。待到增设绿营兵、占据南明广大地盘后,即使是扩大后的核心都已经被对应成小群体。
说铁板一块那是假的,从野人女真到蒙古各部,除了仅有的瓜分胜利果实的源动力,几乎没有任何凝聚的基础,当果实被瓜分得差不多,问题就出来了。
题目中所说的南明永历帝被杀时,就有了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中的这段记载内容:
当看到被俘的南明永历帝的风采后,满族兵将中有一位叫
兀儿特的
蓝旗章京,顿生仰慕之感,继而愤怒异常:
“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这吴三桂是一个典型的恩将仇报的白眼儿狼啊!
然后这位章京对他的手下士兵说:
“(永历帝)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我们应该奉他为真正的天子,开创百世基业!
于是手下的八旗将士们纷纷就势跪倒,山呼万岁,争先恐后的剪去发辫,作为行动的记号。
这次叛乱行动纠集了四十多员将领,自称平汉王,刻了王印,换了服装,开始起义。当然,结果很悲催,起义被扑灭。
如果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心中并未臣服最核心层的蒙古或野人女真各部中的一份子,那来自于正黄旗的定西将军舒穆禄·爱星阿则属于根正苗红的紧密核心层成员,当吴三桂要残忍处死永历帝时,他也和几名满族将领上前表达了审慎的反对意见:
“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
相比执意请旨攻打永历残余势力,后来又坚持把永历帝用弓弦勒死的“曲线救国”分子平西王吴三桂来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仅有的“内部”不识时务者,识时务者都当了光鲜靓丽的俊杰,不识时务者却在披着污衣默默地创造历史的同时,捍卫着一点残存的灰突突的道义尊严。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弄清楚是满八旗哪支旗军要营救永历帝,先说明以下永历帝在1662年,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
而在12年前,清朝内部发生了一件了不得大事,权倾天下摄政王多尔衮在打猎回来的途中去世,满清有八个旗,除去皇帝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多尔衮及其兄弟统领两白旗。多尔衮刚去世没多久原先隐忍的顺治立刻就对多尔衮的两白旗下手,两白旗的大臣苏克萨哈见势不妙投靠顺治,其他多尔衮的死忠纷纷受到处罚,估计有些人就被迫带着两白旗的军队去剿灭剩余的明朝“余孽”。
满洲八旗都是在关外苦寒之地长大,用现在语言说怕热不怕冷,现在被发配到西南去剿灭前朝余孽,一去就是十年历经煎熬,虽终于抓到了最后一位前朝皇帝永历帝,但还有李定国的一部分军队在负隅顽抗,不知道何时才能返回家乡。
又见永历帝有帝王之相,凑齐一万人遂起兵造反,无奈实力不济,被吴三桂消灭在萌芽之中。
-----
网友解答:
-----
满清皇室对大明的态度很有趣。
一方面,满清认为江山是从“反贼”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并非得自于大明,自家与大明没有立场上的冲突,不是仇敌。因而,满清皇室对大明表现得十分尊重。
尤其顺治皇帝福临,也许是作秀,也许是内心真的敬重崇祯,曾亲自为崇祯撰写碑文,并到思陵前失声痛哭,说“大哥大哥,我和你都是有君无臣啊”,这大概是一种同病相怜。
顺治还穿过明朝皇帝的翼善冠衮龙袍,将自己打扮成明帝,对明朝心向往之。
但另一方面,满清对明朝宗室赶尽杀绝、绝不容情。朱家后裔建立的弘光、隆武、永历等小朝廷,遭到满清的残酷打击,最后全灭了。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满清对明朝的尊敬流于表面,而且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并非发自本心。在当时满清是异族,人数还比较少,想要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就不能站在汉人的对立面。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满清做出尊敬明朝的姿态,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全部推到李自成身上,能起到收汉人之心的效果。
说白了,自打满清崛起,对大明就没安着什么好心,虽然直接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可满清若有机会,也绝对不会放过,双方本质上是对立的。明朝想镇压满清,满清想取代明朝,其矛盾不可调和。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据《南明史》记载,有一位名叫兀儿特的满洲将领,头脑清奇,想法与众不同。
当时他被派去清剿明朝残余势力,见到被吴三桂抓获的南明永历帝之后,深深地为永历帝的气度风采所折服,愤怒地说“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意思是说,吴三桂得到明朝皇帝赐予的高官厚禄,怎么一点也不思报答呢,简直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如果只是简单的表达一下对永历帝的同情、以及对吴三桂的鄙视,还不能说兀儿特“头脑清奇”。
之后他做了一件令满人、汉人都万万想不到的事儿,对手下士兵说“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带着部属剪掉了满人的象征,辫子。准备救走永历帝,奉其为天子,反清复明,开创百世基业。
这次行动有40多名将领参与,兀儿特自称平汉王,带着人马换了服装就开干。结果完全可以想像,那会儿满清大势已定,如此规模的起义很快就被扑灭。
为何这位老哥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救永历帝呢,真的是因为仰慕永历帝吗?可能的确有这个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满清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和其它任何政权一样,有着内讧的“光荣传统”。
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生母去世得早,继母对他很刻薄,但努尔哈赤还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青年。
那时的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不如以前强盛,但政治上的控制还是很有力度的,经常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确保明朝的超然地位。
因而,辽东各部落的日子都不大好过,常有交战,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死于战火中。早想做场大事的努尔哈赤指天立誓,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注意这里的词语“女真各部”,虽然统称女真,却有各个部族。换句话说,满清是由不同的部族组成的,大家有着各自的文化和习俗,不可能融洽得像一家人。
而如果与利益挂钩,产生的问题就更多了。满清的八旗,本身就是八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旗与旗之间,也没那么和睦。或者说,各个家族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竞争和矛盾。
满清最大的赢家是爱新觉罗氏,但要说其余所有家族都服爱新觉罗,那就太夸张了,总有一些人希望爱新觉罗玩完,自家顶上。
兀儿特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不想再为爱新觉罗卖命,意图打着永历帝的名义,另起炉灶,创造属于自家的辉煌,而且他有这个想法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
否则解释不了兀儿特的行为。毕竟这说来太玄幻了,此前未有交集,见了永历帝一面,就背叛自己的阵营,不惜生死营救永历帝,还打算以后奉其为主,一生效忠。这不像实事,像小说。
真当永历帝有天子之相、王霸之气呢?他要这么厉害,就不会像丧家之犬一样四处奔逃,最后还被吴三桂抓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
网友解答:
-----
《南明史》说过这件事,当然这不是一家之言,广阳杂记、罪惟录、行在阳秋、庭闻录、云南备征志等等都有记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难道永历真的是有天子之相,说实话,这套说辞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永历真是真龙天子,早就把满清皇帝由南向北推下海了。
在满清和南明的对抗中,南明是到死都是忙着内斗,斗的很欢快。
难道说满清就是铁板一块,非常团结。也不尽然。
八旗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就拿顺治所属的两黄旗来说,两黄旗的人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嫡系,经常欺负其他旗的人。这一来二去,有些不堪其辱的人就可能想造反。
再加上满族中间,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关系就不好,虽然海西女真被吞并。但难免人家有什么想法。
这些企图想营救永历皇帝的人,估计就是一些有野心,或者是之前被欺负的人。想借此机会翻身。
永历跟崇祯比真是差远了。崇祯好歹还有自杀的勇气,永历倒好直接外逃到缅甸,还被缅甸人羞辱。。。
-----
网友解答:
-----
满人也反清复明?看似匪夷所思,却是正直的历史学家钱海岳先生记录下来的史实。不过这群满人反清复明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与女真民族的形成有关。
满人反清复明始末
满人反清复明的故事出自钱海岳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纪》,男主角是满清蓝旗章京名兀儿特。章京是清初的武官职位,实际是汉语将军的满语音译,就是将军的意思。
话说永历帝被俘之后,兀儿特看到他的雄伟英姿大为震撼,遂大骂吴三桂,说他食明朝厚禄,却对大明不忠,可恶至极。
然后兀儿特又对部下说,我看永历帝朱由榔相貌堂堂,才是真命天子,我们不如反了吧,拥立他反清复明。
八旗将士听了之后很是愤慨,纷纷把满人的标志——辫子给剪了,准备造反。不过这群人没掀起什么大风大浪,很快被平定了,还牵连了两千余人。
可怜的永历帝朱由榔白高兴了一场,最后还是被吴国贵(吴三桂心腹)用弓弦给绞死了,南明也因此彻底宣告灭亡。
史料真实性
钱海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搜集了无数史料,多番考证,花了数十年才最终完成《南明史》。《南明史》是以纪传体通史的形式书写的,一共350万字,独立完成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可以说钱海岳先生是翻版的太史公司马迁,是十分难得十分可敬的学者。
也正因此,另外一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十分推崇钱海岳先生,在钱海岳先生遇害后,多方斡旋寻得《南明史》原稿,经过两年的整理才最终问世。《南明史》填补了《明史》的空白,一段被满清掩盖的历史,是十分宝贵的史学著作。
钱海岳先生为人也比较正直,不屈服于权势,学术也十分严谨,因而其手稿也是可信的。所以说兀儿特反清复明的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兀儿特反清复明可能不是单纯地被永历帝的样貌打动,而是有其他原因。
复杂的女真起源
在大家的印象中,女真这个民族后来演化成满族,于是便将女真等同于满族了。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女真跟满人只是有重合的部分,但不相等,甚至连继承关系都饱受质疑。
按照满清自己的说法,满人最早可明确追溯到唐朝的靺鞨,曾在天门岭之战中打败武则天的武周大军建立渤海国。后来渤海人逐渐崛起,在宋辽时期改名女真。东北地区被完颜阿骨打统一之后,先后灭辽朝、北宋,建立金朝。蒙古灭金之后,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全部汉化了,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则陷入了分裂。
明朝的时候,女真分裂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个分支,一直到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再之后就是皇太极与顺治帝改名的故事了,女真人华丽转身变成满人。
不过满清自己的说法是有漏洞的,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生活的地方可是在东北地区最东面的苦寒之地,而东北地区真正适合生存的地区是在东北平原,也就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环绕的这块区域。问题是这里在唐朝的时候兴起的是契丹人,他们的人口数量可远比靺鞨人(女真人)多得多。女真人在宋辽时期统治了这里,实际是把大多数契丹人也算进女真人了。换言之女真人在这个时期混杂了大量的契丹血统,数量成分要远比纯种的靺鞨人(女真人)多得多。
更要命的是,金太宗完颜晟在灭辽的过程中,还将大量的幽云十六州的汉人迁徙到后方充实人口。你们都懂的,汉人一个县的人口是可以顶他们一个州的人口,迁徙汉人的做法无疑又让女真人增加了大量汉人血统。
因为金国统治东北地区时间比较久,所以契丹人没有复兴,很大一部分是融合进女真人当中去了,之后也自认为女真人;但也有一部分契丹人汉化了,假如东北地区未女真化的汉人行列。元灭金之后,因为这种复杂的血统传承关系,满清所谓的“女真人”就自然而然分裂了。
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成分复杂,所以明朝统治期间对他们实行的是分化策略,拉一派打一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女真分裂。所以女真人起源于靺鞨人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攀亲戚的结果。
女真的融合与身份认同
慈禧属于满人的叶赫那拉氏族,我们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叶赫那拉氏族跟爱新觉罗氏族原本是世仇,互相攻伐,甚至有一位叶赫部首领布扬古曾发誓要灭了建州女真。所以在努尔哈赤武力统一所谓的三部女真之前,实际东北地区是没有女真这个统一的身份认同的。
当然了除了武力,努尔哈赤也有其他手段来促进统一,比如跟叶赫那拉氏族联姻,以及强迫其他女真部族留辫子。然后问题来了,占据统治地位的建州女真,还有跟后来武力征服的蒙古联姻,女真人的血统其实又混杂了不少蒙古血统进去了。
满清要搞八旗兵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内部分裂很严重,这才有了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不过满清的统治者还是很聪明的,利用旗人这个尊贵的概念来维持身份认同,以此弥补“女真”人口不足的缺陷。
时间要足够久,满人的民族概念才能逐渐稳定下来。在入关前后,虽然女真人内部矛盾缓和了许多,但历史问题还没有完全消除。掌权的是建州女真跟叶赫部、尼堪外兰部、乌拉部、哈达部有仇恨,旗人内部也有存在一定派系斗争。当时掌权的是多尔衮的正白旗,跟兀儿特所在的蓝旗存在矛盾,所以他们造反其实不难理解。
不过话说回来,响应兀儿特的“女真人”并不算多,这说明女真人的融合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身份认同已经接近定型成的状态了。兀儿特可以说是逆着历史潮流来的,自然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估计永历帝当时也懵了,怎么也想不通。
满清统一天下之后,统治地位带给女真(满人)尊贵身份,之前分裂且有世仇的女真各部从逐渐接受女真身份认同,并且到了引以为豪的地步,更加不可能去否定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民族都没办法做到纯正的血统传承,融合、同化现象不可避免,身份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
网友解答:
-----
这个史事的确存在。
据《南明史》记载:
上自蒙尘,冠马尾愣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明朝宗室相继在南方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南明。永历帝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在位十六年。
永历十三年,吴三桂攻下云南,他被迫流亡,为当时的缅甸国王莽达收留。二年后,莽达之弟莽白发生政变,永历的处境就更加困难了。莽白杀光了他的护卫,当三桂进军缅甸时,莽白把他贡献给了吴三桂。
这以后,永历和他的眷属们被吴三桂幽
置在前徽国公李本高的宅邸内。不久,就发生了正蓝旗下参将(甲喇章京)兀儿特伙同两白旗下四十多名将佐试图营救永历的事情。
那么,在满清鼎定中原的背景下、满族将士拥戴一个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汉人皇帝意图“反清复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原因:补充史料记载,兀儿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此真主也!我等虽有主,今知其安在?”
在兀儿特一干人众的心里,他们虽然有皇帝,但再也不会管他们了。
皇太极骤逝后,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几至酿成两红、两白旗之间的兵戎相见,后来妥协出来一个幼帝福临。多尔衮做了摄政王,挥兵中原,算是暂时掩盖了八旗内部的矛盾。多尔衮掌控住朝政后,构陷幽死豪格,夺走了他的正蓝旗,再次挑起八旗内部的矛盾。多尓衮骤死,福临亲政,再次强势洗牌。福临这次针对的,主要是多尔衮三兄弟掌管下的两白旗和正蓝旗,以及背叛两黄旗、投靠多尔衮的政治投机者。
清廷上层的频繁反覆,最终演变成一个出乎兀儿特等中、下层满洲军官意料之外的不利局面。他们从最初对未来可期转变成震惊,渐渐地失望、担忧,甚至萌生出反叛的念头。
当初,多尔衮摄政、位高权重,当皇帝只在两可之间。兀儿特等虽然拼搏在一线,但每天只需饱吃饱喝去厮杀,一份从龙之功是跑不了的。顺治强势反弹,对多尔衮开棺鞭尸,滔天的恨意令兀儿特等人惊骇。正常情况下,两白旗、正蓝旗这些多尔衮集团的嫡系军队应该被掺砂子或者撤换军官,但清廷没有时间和能力处理这些善后的事情,以至失意的满洲军官们抱团哀怨。接下来,形势变得更坏,多尔衮集团的高层遭到全面的清洗,
祁充格、刚林
、
谭泰先后被杀。等到
阿济格被冤杀后,多尔衮三兄弟已相继离世,两白旗和正蓝旗彻底成了没娘管的孩子。
兀儿特这些丘八们,本身就没有为满洲族的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坚定信仰。在战场上,他们杀死了敌人就开怀大笑,看到队友被杀就怒火攻心,最是情绪不稳定的一群人。他们从最北边打到最南边,为了清廷出生入死,如今竟然连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心中的那份失意可想而知。一群失意的丘八,积聚了满满的负能量,只要有一个人说出“反他niang的”,必然会引来众人的附和,这就是所谓的群胆。兵们说造反就好像夫妻间说离婚,只要动了念头,如果外部环境没有明显的改善,婚是离定了,只看哪一天;反也是造定了,只等一个合适的契机。
可能的原因一:
兀儿特们要造反,不可能随便在自己人中立个头,因为没等到他们的义军反上京城,就会被沿途的清军和南明的军队所消灭。他们也不可能一起回京城拥立某位皇室,因为路途太遥远了,单边一千好几百公里。再说即使他们拥立,那被拥立的也不一定肯干。他们要造反,只能选择有影响力的前明宗室,而当时的永历皇帝,是他们的首选。
可能的原因二:永历帝的气场十分强大。
缅甸国王莽白靠政变上台后,希望永历册封他,作为当国王合法性的依据。永历在困境中毫不妥协,以“其事不正”断然拒绝。
当永历被莽白控制后,他身边的皇亲和无力反抗的随从相继自杀的人数多达五百人。
永历先后被莽白和吴三桂囚禁,他在难中仪表威严、衣衫整洁、明黄腰带不离身,表现出了贵为天子该有的尊严。
据《行在阳秋》的记录:永历被吴三桂囚禁的第一天晩上,他始终面南而坐、直到天亮。期间,吴三桂麾下的将佐相继前来觐见,或拜或叩首,皆行君臣之礼。随后吴三桂也前来探视,但却长揖不拜。看他行止与众不同,永历便问来者何人?一再追问之下,惶愧不安的吴三桂乃伏而拜地并称名诏。得知来者就是吴三桂,永历说道: “今亦已矣!朕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死,尔能任之乎?” 已是面如死灰、汗流浃背的三桂随即应道: “臣,能任之。”
这就是作为阶下囚时的永历帝的不怒而威。
吴三桂一生,不怕皇太极,他曾面钢过皇太极率领的清军;也不怕康熙,他造的就是康熙的反。他也许敬畏崇祯,也许忌惮多尔衮,但他绝对从心底恐惧永历帝。
三桂临死前,喃喃自语:“永历帝来找我了。”
当三桂起兵反清时,刘玄初分析道:“明亡未久,人心思奋,宜立明后,奉以东征,老臣宿将,无不愿为前驱矣”!建议拥立明朝后裔以争取人心,号召天下。
三桂说:“篦子坡之事可一行之(指在篦子坡杀害永历帝父子),岂又再行之乎?”三桂认为:他杀害永历有很深的负罪感,为了反清迎立另一个明宗室,完事后再杀掉,这种事再也不会干了。
造反未遂
兀儿特偷偷观察了永历,确认他气质非凡;又听说了三桂本人及手下将士对永历的尊崇。于是,他煽动手下人说:“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然后,又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说干就干!不少八旗将士们纷纷赞同,并争着割去辫子,作反正的标志。除兀儿特之外,以统领邵尔岱为首的四十余名满洲八旗将佐参与了反正计划。因为吴三桂的主力来自于汉中大营,所以起义者便将“平汉”作为口号,而且还暗中准备了新的关防印信,约定趁着城中唱大戏时举事——拥新主永历帝杀回汉中。
但这场可能会逆转历史洪流的起义却胎死腹中。举事前夜,兀儿特的一个手下因为犯事被他关了起来,后来逃跑了,心生怨恨,揭发了此事。于是参与者皆被处死,受株连者更是多达两千人。
事后,吴三桂害怕再生事端,违抗清廷“将永历解往京师”的命令,残忍地将永历帝在篦子坡杀害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三国中谁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