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
网友解答:
-----
罗宪是蜀国的巴东太守,蜀国灭亡后,他有两种选择:一则是投降魏国,一则是投降东吴。为什么他选择投降魏国,而与东吴苦战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蜀国皇帝都投降魏国了,罗宪是奉诏而降魏
西蜀覆灭后,蜀国许多缘边郡县处于混乱状态,旧朝廷没有了,新政权还没进入,人心惶惶,不知去向。身为巴东太守的罗宪已经收到蜀帝刘禅的诏书,指示他向魏军投降。此时的刘禅实际上已经逊位,但是从君臣大义上说,他是罗宪的老东家,罗宪是臣子。罗宪奉诏降魏,名正言顺。
第二,东吴军队兵临巴东城下
然而,罗宪尚未向魏军投降,就发生一起突发事件:东吴军队以救援蜀国为名,发兵出击巴东(四川奉节),企图占领这个入蜀的关键城市。这时蜀国已经灭亡,救援蜀国只是句空话,吴帝孙休的真实意图是混水摸鱼,吞并蜀国东部沿江诸郡县。
罗宪对东吴军队的举动十分震怒,说道:“我朝已经倾覆,东吴与我唇齿相依,非但不同情我们的遭遇,反而趁火打劫,实是不仁不义。蜀汉已亡,难道东吴就能独存吗?我岂能当吴人的降将俘虏呢?”此时他手中只有两千人马,却据城自守,负隅顽抗,令东吴军队进攻受阻。
第三,苦撑危局,罗宪死守巴东
吴军进攻受挫,吴帝孙休大怒,命令抚军将军步协率兵增援,不夺巴东不肯罢休。在吴军强大攻势面前,罗宪苦苦支撑,并急急向魏国安东将军陈骞求援。应该说,罗宪也颇有能耐,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形下,他居然打败步协的援兵,巴东仍岿然不动。孙休都气疯了,巴东只有区区两千守兵,若是都攻不下来,帝国脸面何存?他又派陆逊的儿子陆抗领兵三万,从西陵出兵直取巴东。
此时巴东已经被围数月,城市疫疠流行,病倒的人超过一半。眼看敌人兵力越来越多,巴东已是无力支撑下去,有人便劝罗宪弃城而逃,守城守到这份上,已经对得起天地良心了。罗宪慨然道:“我乃是一城之主,百姓就指望我了,有危险不能解除,情况紧急就弃城而逃,这不是君子所为,我要死也死在这里。”
第四,东吴无功而返,罗宪一战成名
巴安形势危急,魏国安东将军陈骞上书晋王司马昭,司马昭指示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兵两万人,袭击东吴军事重镇西陵,以缓解巴东的军事压力。
此时距离出兵巴东已有六月之久,东吴军队久战无功,疲惫不堪。由于胡烈摆开进攻西陵的架式,陆抗不得不把三万兵力调回,事实上吴军已是无力攻下巴东。吴帝孙休最终不得不下令撤围,巴东之战,吴师竟空手而还。
此役的失利对东吴无疑是一大打击。因为他们的对手并非强大的魏军,而是蜀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守,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颗粒无收,西进计划严重受挫。倘若东吴能攻下巴东,挺进川蜀,势必有许多郡县望风归降。只是吴军低估了罗宪的能力,这一宏大的计划最终破产。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欢迎乘坐游戏探索机!
在三国后期,大多数人们熟知的名将已经凋零,对蜀国来说,北伐时能打仗的将才除了姜维以外,再也找不到另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所以当姜维被牵制在沓中时,邓艾仅仅凭借数千魏军偷渡到后方就灭亡了蜀国。
然而就在蜀国灭亡之际,东部却有一位边将挺身而出,以少胜多击退了数万想要趁火打劫的东吴兵马,维护了蜀国最后的尊严。此人就是罗宪,在游戏《三国志11》中,他拥有特技“铁壁”,该特技名字听起来非常符合其史实形象,从能力上看,他的统武在后期武将中也是排在第一梯队的,可见此人确实很牛。下面探索机就和大家讨论一下为何罗宪宁愿投降魏国,也不肯投降蜀国呢?
其实按一般人考虑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罗宪降魏不降吴理所当然,此时的罗宪就好比现在职场里的一个优质人才,原来的老东家破产倒闭了,现在要从魏、吴两家里面选一家就业,显然去实力更雄厚的魏国得到的回报会更多。
不过罗宪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俗,这从他拼死拒吴就能看的出来,事实上罗宪对蜀国很有感情,内心对趁火打劫的盟友吴国深恶痛绝,所以他才最终决定拒吴降魏。
蜀国刚刚灭亡,吴国皇帝孙休就派将军盛曼以援救的名义来争夺土地,还排步协增兵援助,结果被罗宪领兵出城打得大败。
后来孙休勃然大怒,又派名将陆抗亲率三万兵马来增援,此时罗宪手里只有两千兵马。然而尽管敌我实力差距悬殊,罗宪仍然毫不畏惧,一边向魏国求救,一边坚守永安,在内有瘟疫,外无增援的情况下苦守了六个月之久。最后魏军攻打吴国的荆州,吴军怕退路被切断,这才匆匆离去,罗宪成功守住了永安。
我是游戏探索机,喜欢三国游戏的朋友点点关注!
-----
网友解答:
-----
谢邀。罗宪是蜀汉末年永安的守将。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永安都督阎宇回援成都后,罗宪只带两千人守卫永安。刘禅在成都投降后,东吴方面数万大军西进,罗宪没有投降吴国,却坚持抵抗吴军半年多,最后投降了魏国。资治通鉴史料记载如下:
初,刘禅使巴东太守襄阳罗宪将兵二千人守永安,……及得禅手敕,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起兵西上, 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 且汉已亡,吴何得久?我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愤 激。吴人闻钟、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乃使抚军步协 率众而西。宪力弱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于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 任子诣晋公。协攻永安,宪与战,大破之。吴主怒,复遣镇军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 围。 ……罗宪被攻凡六月,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或说宪弃城走,宪曰:“吾为城主, 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 刺史胡烈将步骑二万攻西陵以救宪。秋,七月,吴师退。晋王使宪因仍旧任,加陵江将 军,封万年亭侯。
从史料可知,罗宪宁可投降敌人(魏国),而不投降盟友(吴国),主要原因如下
:
首先是奉君命投降。
当时,蜀汉皇帝刘禅已经投降了魏国,并且向各地守将发布命令,让他们也投降魏国。这种情况下,作为蜀汉臣子,服从君主命令而投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也是一般大多数人的正常选择。当然,有那些在亡国之后依然抗争到底的志士,比如蜀汉的姜维,还有后世宋末的合川钓鱼城等,这种节烈是超出一般人的。所谓“抗争了很伟大,不抗争也不卑微”。罗宪具备中人以上的道德,没有学姜维一样死战到底,并没什么可诟病的。
其次是看清天下大势,不愿二次受辱。
对于一国将领,投降别国,哪怕是在国亡君降的前提下,总归是一种耻辱。这一点并不因为投降的是敌人还是盟友而改变。但是,投降几次,却是很重要的差别。邓艾兵临城下时,有大臣建议刘禅逃到东吴去,谯周就反对说:“逃到东吴去同样是称臣受辱。而且现在魏国强大吴国弱小,魏国能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您要投降就投降一次,何必这会儿跑东吴去投降,过几年再次投降魏国呢。”对罗宪而言,可能也有同样的心态在里面。
其三是东吴作为盟友,本身对蜀汉并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存在。
众所周知,蜀汉集团从208年赤壁之战后,一路高更猛进,但在219却因为东吴的忽然背盟,导致关羽战死,数万军队覆灭,半个荆州丢失。无论站在东吴自己的立场上,这种行为具备多少合理性,能找出多少借口,但对蜀汉而言,这种背信弃义捅盟友刀子的行为,已经给东吴打上了卑鄙的烙印。此后数十年间,吴蜀两国恢复邦交盟约,那是为了共同对抗曹魏下的利益结合。但在道义层面,东吴欠下的债始终没有偿还。
因此等到蜀汉将要灭亡时,利益已经不再存在,罗宪用自己的行为打了东吴的耳光:“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 且汉已亡,吴何得久?我宁能为吴降虏乎!”其实,东吴是不是真的打算偷袭永安,史书并没有确凿证据。但是,做得出219年同盟反曹的大好形势下偷袭荆州的事,罗宪又如何能相信大厦将倾之际这些卑鄙的邻居不会再度亮刀呢?
于是孙休也只好为他爹爹孙权当初的不要脸而买单了。
-----
网友解答:
-----
(罗宪的形象。他为人耿直,不会成为墙头草,所以投降东吴,他需要一个站得住脚的说法,可是东吴给不出!)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
其实这是有原因,一则是刘禅降魏的诏令,更主要的是对于东吴没有及时救援、反而相并的激愤
。
罗宪:对蜀汉爱得深沉
首先得看罗宪的为人和性格。年轻时以才学著名,十三岁时便写的一手好文章。后来进入太学就读,拜谯周为老师。当时同侪们以文立比喻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罗宪则比喻为子贡。
罗宪个性正直严谨、光明磊落、轻财好施,不经营家产
。蜀汉末年,黄皓干政,罗宪对黄皓不理不睬,所以被外放为巴东太守。有此看见,罗宪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很有主见和立场的人。这种人,不会做墙头草,对自己所相信和信奉的是很坚定的。
(网游中的罗宪形象)
刘禅投降,江山倾覆,罗宪和部下们是很痛苦的,如庾信《哀江南赋》:
“三日哭于都亭。”
罗宪率领部下们于都亭痛哭三日,不久孙吴派遣征西将军盛曼溯长江西上支援蜀汉,并要罗宪开放永安通道,于是罗宪陷入了两难。
降魏还是投吴?罗宪也曾犹豫过
相比于曹魏,罗宪和东吴是有交情的。罗宪曾任蜀汉太子舍人和宣信校尉,他曾经出使吴国,很受吴国人的称道。同时,蜀汉和东吴一直以来保持着盟友般的关系。按理说,他会敞开大门,迎接东吴大军才对,可是他此时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是有后主刘禅的诏令。刘禅投降,自然是献出了蜀汉全境。通过罗宪和部下痛苦三日的表现看,是得到了投降的诏书。因此,刘禅的诏令是他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就是他对东吴的激愤。公元263年11月,听闻刘禅投降魏国蜀汉灭亡的消息,孙休停止救援。可是,第二年264年2月,吴帝孙休派陆抗、步协、留平、盛曼,围取永安。其实就已经不是援蜀了,而是要吞并蜀汉的故土。所以,他对东吴此举十分气愤,表示东吴不守信用,趁机并吞巴东,随即整顿兵马,严阵以待。其实,
也可以理解为他把蜀汉灭亡的气都撒在东吴的身上,这和姜维部下在听闻降魏之后拔刀砍石是一样的心理机制:泄愤
。
(这恐怕是罗宪和部下们的心声。东吴出兵相逼,可是蜀汉已经投降了,原来说好的友谊呢?)
旷日持久的永安攻防战
东吴先派遣步协强攻白帝城。罗宪沿着长江防守,同时派遣参军杨宗向魏安东将军陈骞及相国司马昭求救。之后吴军攻入巴东,罗宪退入白帝城坚守,吴军屡次强攻皆被挡住,之后又派遣镇军将军陆抗率3万人支援,这场攻防战长达六个月之久。
司马昭得到罗宪求救后认为成都刚经历邓艾、锺会、姜维叛乱事件,目前已无力支援。所以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担任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
(泄愤,是个很奇妙的心理机制。它能激发出巨大的破坏力和抵抗力。无论是姜维还是罗宪,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通过罗宪永安守备战,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蜀汉并非再战,刘禅除了投降不是无路可走。从罗宪和部下们的痛哭三日和姜维部下的拔刀砍石来看,蜀汉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还是有的。二是东吴的失策。对于蜀汉的救援,东吴作为盟友,是有失策和不利之处。
-----
网友解答:
-----
罗宪,字令则,他曾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他为人正直诚实,对士人不倦怠,好帮助于人。所以他还是颇有名气的。蜀汉后期,因为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因此得以专权,很多大臣也依附于他,但罗宪为人正直,不肯依附黄皓,所以黄皓对罗宪很生气。于是就把罗宪贬为巴东太守,让他做了镇守巴东的阎宇的副将。
后来在魏国攻蜀的时候,罗宪守永安城。当时魏国有邓艾和钟会两路军,蜀汉姜维和钟会在相持之时,邓艾偷渡阴平,从而很快到了蜀都城下,蜀汉派出军队抵抗失败后,刘禅就听从了谯周投降的建议,于是投降。
而当时罗宪守的永安得知成都之事后,永安城中人心惶惶,一些长吏也逃走了,于是罗宪就将一个作乱的人斩了,如此永安城中的百姓才得以安定。后来得知刘禅投降后,没多久罗宪则就投降了魏国。
那罗宪为什么宁愿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呢?
首先,罗宪师从谯周,当时谯周的门人称罗宪为子贡。而谯周后来又是极力建议刘禅投降魏国的。
因为当时情况是魏强而吴蜀弱,蜀国选择投降时,觉得魏国可以灭吴,而吴不能灭魏。若投降东吴,是一辱,到时东吴被魏所灭,蜀还是要再受一辱,两者相比。投降于魏是好于吴的。再则当时刘禅都已经投降的魏国,罗宪不投降魏国又能如何呢!
而罗宪之所以宁愿投降魏国也不肯投降东吴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觉得东吴趁火打劫,不顾同盟关系,这让他心里很恼火。
因为在三国长时间内,都是吴蜀联合抗曹的,吴蜀是同盟的关系,是唇齿之邦,而当魏国攻打蜀汉时,之后蜀国又失败,作用盟国、唇齿之邦的东吴不仅没有帮助蜀国,而且还派出军队,表面上说救援,其实真实的目的是想攻打罗宪守的永安。
罗宪觉得东吴不顾同盟之宜,不帮助、体恤倒还罢了,反而还要从中取利,所以罗宪气不过,所以罗宪进入投降了魏国而不愿投降东吴。
罗宪降魏后,又在东吴入侵时,守住了永安,抵挡住了东吴的入侵。此次永安之围解除后,罗宪因功被封为陵江太守、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任武陵太守。
魏国晋王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继晋王位。没多久司马炎篡魏称帝,罗宪被封为西鄂县侯。后又进升为冠军将军、假节。罗宪去世后,追封罗宪为安南将军,谥号为烈侯。
-----
网友解答:
-----
罗宪是蜀国灭亡之后,依然抗敌守土的蜀国将领。罗宪一听,他尤其痛恨东吴的趁火打劫,在东吴觊觎益州之际,他奋力抵抗。罗宪气愤的对将士们说:“吴国与我国本是盟友,是唇齿之邦,如今我国倾覆,吴国不但不怜悯我们的灾难,却想趁机渔翁得利,我宁可投降魏国也绝不做吴国的俘虏。”这就是罗宪宁降魏国也不降东吴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蜀汉投降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当时邓艾已经兵临城下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并且要求蜀汉军民放弃抵抗接受魏国的改编,所以罗宪驻守的永安地区理论上已经成为了魏国领地,罗宪顺理成章投降魏国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至于投降东吴简直是无稽之谈,当时蜀汉朝堂对于这个问题就激烈的讨论过,有大臣就指出投降东吴的不妥之处,魏灭蜀以后必定灭吴,投降东吴以后,魏灭东吴不是还要投降一次相当于做二臣 ,这个是一针见血的分析点明了要害之处,罗宪作为军事将领更明白魏吴之间实力的差距,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后就是东吴作为盟友太不厚道了,救援蜀汉不成准备趁火打劫,想趁机攻占战略要地永安,守将罗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带领几千守军在兵力极为劣势的情况下进行了残酷的永安保卫战,最后抵挡住了东吴几万人马的进攻,坚守了几个月终于等到援军,东吴的机会就此破产,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仇人见面分外红了,更何况东吴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无形中把罗宪投降东吴的可能性降成零,所以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
网友解答:
-----
他看到了最终胜利属于魏国的。以其受两次辱,不如授一次。
-----
网友解答:
-----
罗宪为蜀谯周学生,时周门人称宪为子贡。蜀汉后期,罗宪被贬至巴东太守。巴东为蜀东边门户,与吴荆州相邻。《晋书》有云: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加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泰始初入朝,诏曰:“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又赐山玄玉佩剑。泰始六年卒,赠使持节、安南将军、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谥曰烈。
从晋书看出,罗宪降魏一定是对时局有过详细的分析。罗宪本是忠臣良将,因受黄皓迫害被贬到巴东太守实是迫不得已。但他是读书人,有文人气节。皇帝都已经投降曹魏,自己若不跟皇帝一起,就是背主弃义。所以他不可能投降曹魏。另外,当时蜀降,天下大势只要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能看出来,吴也不可能长久,谁又会把自己的后半生压注在一个气候不长的短命政权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罗宪在皇帝投降后说的话是何等的义正言辞,也是非常的明事理,有眼光。在步协入侵时能大破之,说明罗宪才能出众,有韬略,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所以后来三国归晋,得以被司马昭看重。人贵在能审时度势,罗宪真乃英杰也!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问的好。
如果他投降东吴了,就会有人问:罗宪为什么投降东吴不愿意投降魏国。
如果罗宪投降了魏国又投降了东吴,有人又会问,罗宪为什么投降魏国又投降东吴。
如果罗宪不投降。。。
反正你们编吧,当年张绣杀了曹安民不也投降了曹操?吕布没杀曹姓的,不也被杀了?
做人任性点不行吗?我是罗宪,各种操作来一遍,增加点考古难度
-----
网友解答:
-----
因为人品差的老板就是实力在雄厚,人才有选择的情况下也不会去他公司,比如很多留学生就是这样选择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尽早远离哪些人是明智的选择?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