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
网友解答:
-----
林彪发明的“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一战成名,利用27个人,就可以拉成800米的攻防战线,把美国都吓到了,以为乌泱乌泱都是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三三制战术成为美国西点军校讲课经典战术,美国研究了很久,但还是学不会。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掩护的过程,由
三人组成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步兵班,以三角形进行进攻和三角协防,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进攻,另外两人负责掩护和火力支援。
三三制战术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国家在面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时,我们的武器装备比较差,别人一架重机枪就可以防守一个隘口,如果我们盲目进攻,肯定造成很大的伤亡。
战术大师林彪结合我国八路军缺乏重火力,和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造成很大的伤亡情况,
为了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推出了著名“三三制战术”,
小米加步枪一样压制美国先进武器。
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的效果
1950年6月25日,在美国支持下,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进攻朝鲜人民军,朝鲜战争正式爆发,朝鲜人民军在很短时间内,多次击败韩国南朝鲜军队,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1950年9月,在仁川登陆,开始反攻朝鲜人民军。
中国出现朝鲜战争的原因
在历史上,
日本多次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同时联合国在进攻朝鲜人民军时,曾多次越过我国边境地区,为了保护我国不受侵犯,
中国内部经过讨论,响应朝鲜人民政府的球员,坚决反对美国侵略者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但是想要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相辅相成,我们从这方面分析。
美军的命门所在
美国一直以来以机械部队出名,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有很多的坦克、火炮和飞机,而他们也因此过于依赖这些武器装备,一旦这些东西失去了作用,美军的战斗力就会下滑。
1950年11月7日,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上布下东西两条线,并狂妄称要发动所谓的“圣诞节攻势”,在27日傍晚,中国志愿军第九团打响长津湖战役第一枪,把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和步兵七师分割包围。
中国志愿军对美国弱势做出对策
美国借助火力优势形成防御阵地,中国志愿军及时用三三制战术进攻,
于是采用前三角队形和后三角队形,三人相互掩护前进,360°无死角战斗,一会集中,一会分散,把美国士兵打懵了,无法发挥炮火优势。
通过这个战术,让中国志愿军多次在夜间进攻到美军的核心阵地,但由于弹药装备的不足,无法取得阵地的巩固,只能在天亮前返回。
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表现
长津湖战场打得非常胶着,中国志愿军和美军激战两天,最后麦克阿瑟命令联合国军全线撤退。
12月1日,英国特遣队被中国志愿军的三三制战术全部歼灭,美国的步兵7师31团也全军覆灭,到25日,长津湖战役结束,我国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第九兵团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在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时的铁原阻击战中,李奇微再次倚强凌弱,第十九兵团的63军再次用三三制战术,牢牢拖住敌人14个日夜,保障我国志愿军有序的后撤,并在三八线附近建立新的防线,有力促进联合国关于停战的声明。
因为美国在朝鲜战争支持韩国,从那之后,在朝鲜不能出现美国和韩国的东西,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都不能出现在朝鲜,连牛仔裤都不得穿,去朝鲜旅游,手机、电脑不能有美剧和韩剧,在朝鲜也不能讨论美国、韩国,连名字都不得提。
在接下来的对印作战中,三三制战术再次让印度惊呆,当时有三名战士和主力失去了联系,分别为庞国兴、周文轩、魏英武,他们临时组成一个战斗小组,大胆插入印度纵深7.5公里,打了5场战斗,连续夺取印度三个炮兵阵地,击溃印军两个炮兵团,缴获火炮7门。
三三制战术是如何运用
1
、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组,三个战斗组按照三三制原则形成一个战斗班,每个战斗班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分别由班长、副班长以及一个小组长带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散兵线推进。
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一个三角阵型,一个负责进攻,一个助攻,一个支援,作战非常灵活。
2
、为了减小被敌方爆弹损伤,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以不能让一发爆弹干掉一个战斗小组为基准,于是27个人组成的战斗群,火力进攻线拉长为800米的宽度。
拉长宽度之后,不仅可以避免团灭,还可以营造一种假象,让敌方觉得满山遍野都是解放军的错觉,等敌方火力覆盖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几个人。
3
、防御作战时,一名士兵拿着步枪精准射杀敌军,一名用轻机枪手打出短点射,用于打乱敌方攻击队形,为队友提供火力支援,另外一名士兵用手榴弹炸伤敌人,使敌军无法靠近。
如果敌人逼近,那么士兵就上刺刀,进行白刃战,一旦敌军靠近,对我们非常不利,因为我们人数少,但是敌军也放弃他们有优势的装备武器。
4
、在进攻作战时,三人作战小组会采取队形疏散,以低姿动作前进,后边伴有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掩护,士兵有层次的突进,每个小组成前三角和后三角的队形前进,前呼后应,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而且保证冲击的连续性。
在敌方火力死角布置迫击炮,而且在机抢手边布置一名特种枪手,用于击杀敌方指挥官或者机枪手,而我们的指挥官隐蔽在保护内,保证指挥调动。
5
、在更高级别的作战组织中,一般都会进行两轮试探性打击,第一轮是正面打击消除敌方当面火力,第二轮集中打击一侧,造成一侧配置不均,逼迫敌方机动,从而最大限度消灭机动中的敌方力量,为最后的总攻做准备。
在炮火覆盖之后,在发起攻击时,会以分散为大大小小的队形,实施多点渗透进攻,通过非正面火力打击敌军,打乱敌军通讯指挥和火力支撑体系。
三三制战术有哪些队形变化
第一、纵队变一字队形
12人制步兵班和10人步兵班直队散开成一字队形,十二人制步兵班会多出一个小组,变换队形时,可根据班内2、3组的强弱来决定第4小组的位置,左边或者右边较弱时,就往弱的那个方向加强。
班长会根据地方火力强弱、地形、任务等情况,灵活指挥班战斗队形的种类,和各组之间的间隔距离。
士兵听到班长的命令之后迅速转换,这就非常考验班长的战场触觉,当一路队形散开成进攻队形时,班长的口令一般是:“”目标正前方某处成战斗队形跟我前进”。
一般有这种转变,是因为敌方火力不是非常猛,我方要火力压制,因为队形拉来之后,纵队拉宽火力更加集中,可以及时消灭对方暴露火力。
第二、纵队变三角队形
当战斗队形需要继续前进时,班长会发出口令:“目标正前方某处呈一字队形或三角形后、三角形、左梯形、右梯形”。
纵队散开后,每一名士兵都有固定的变换位置,一般都是组长在最合适的指挥位置,火力手一般由班长直接指挥。
从纵队变成三角队形时,纵队火力比较小,无法给敌方致命的打击,而且对方进攻面比较多,而三角队形可以集中压制一个方向,然后再消灭地方机动力量,而且三角没有盲区,进攻、支援、防守成一体。
第三、纵队变左梯队
当需要从纵队变成左梯队时,班长发出口令:“目标正前方某处就地散开”,听到口令后,全班以第一小组为准迅速散开,利用地形准备射击。
从纵队变左梯队,是因为地形的原因和火力压制左边的地方,拉开左梯队之后,射击范围增加,而且有层次,后面的队友不仅可以缓慢推进,还可以一直保持火力的压制。
第四、一字形变前三角
当战斗队形向一翼散开成一字队形时,班长发出口令:“目标正方某处向左右散开”,当听到指令之后,第一组正对目标跑步前进,其他小组以第一小组为准,按照规定的队形迅速散开,并继续前进。
从一字形变三角,说明对方火力过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而且一字队形容易暴露自己的火力点,而三角形队形可以进攻、可防守,可以慢慢推进队伍。
第五、小组队形
战斗小组有自己的队形,一字队形、前三角、后三角、左梯形、右梯形、纵队,根据地方火力、地形变化自己的队形,每个小组间隔20-30米左右。
这个体系前面的一字队形、前三角、后三角可以进攻、支援,后面的左梯队、右梯形、纵队可以进攻,进攻、防守一体的体系。
三三制战术的优缺点
第一、无盲区
三三制步兵小组相比二人小组,三人优势更加大,因为持普通步枪的三人小组,视角通常没有盲区,而二人小组通常会有视觉盲区。
关于袭击和掩护两人是可以,但是三人的话,就有助攻,以防备意外出现,所以三人是最佳组合,可以随时的变换。
第二、灵活补位
三三制战术虽然好,但是难免也会有受伤或者牺牲,当有人受伤或者牺牲时,后补前,左补右,保证进攻与防守人员始终按照战术的人数。
三三制队形在战斗时,如果战斗比较激烈,是通过小喇叭长短声指挥队形,以及进攻、后退等状况,所以炮火声太大,根本听不到人声。
第三、足够经验和个人机敏
三三制战术最大的缺点和命门是战斗中,士兵完全靠经验和个人机敏,随时变换队形,以适应当前的战况。
如果没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互相熟悉的士兵,根本玩不转这个战术,这也是三三制战术闻名于天下,却很少有外国军队使用的原因。
我国的志愿军经过了多次战争,经验非常足,而且班长熟悉士兵,配合默契,没有足够的实战根本不行,而美军虽然也参加二战,但是太依赖他们先进武器,步兵能力水平跟中国没得比。
写到最后:
在1948年,林彪元帅编写的《一点两面和班组的三三制战术》手册,由辽宁第五军分区出版,并在东北野战军率先推广,要求战士学习上面的战术,所以在朝鲜战争能很好发挥出来,成为战胜美军的法宝。
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上让美军大开眼界,北约北欧军队总司令霍利克这样评价:“我当了一辈子的步兵,同德国步兵、同中国步兵打仗,也看过美国步兵、苏联步兵大仗,但我认为,最优秀的还是中国步兵”。
朝鲜战争上的胜利,不仅仅因为我国志愿军英勇善战,指挥员高超指挥,步兵战术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军后面也搞出自己的“三三制战术”,有两个火力组组成,虽然支援力量大,但是冲击力量却小了很多,其队形也少很多,从整体来说很碎,而且作战不够灵活,并且组内一旦发生伤亡,美军的战斗力就直线下跌。
朝鲜战争中,中国俘虏了美国15名顶级飞行员,后面中国用这15名飞行员换回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为中国制定人才计划,培养无数的人才,而且钱老是优秀战略科学家,可以正确把握发展方向。
过去“穷则战术开花”,现在“达则给老子炸”
,在钱老带领下,中国有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航母、人造卫星等等,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了,100周年庆典上,中国强势展示中国的态度。
-----
网友解答:
-----
著名的三三制战斗编制是抗战时期林彪提出来的,因为当时有感于军队作战一窝蜂的冲锋,虽然很有气势,但是在现在战争先进的火炮的打击下,实际上过去的作战方式是十分低效的,于是林彪便发明了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就是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这样在作战的时候更分散,可以有效的减小我方受伤人数,而且这样作战的方式非常灵活,对于当时火力不足的解放军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就以朝鲜战争为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的步兵班,在进攻时采用三角进攻,防御时也是呈现出三角协同作战,三三战术的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以极少的人数,覆盖尽可能长的战线,据了解,在朝鲜战争时期,一个27人的三个战斗班写作战斗可以封锁近800米的战线。
而且在三三制战术,在突防后的杀伤力在当年的战场上几乎就是无解的存在,任何一条战线,只要被三三制战斗小组突防后,敌人的战线都会立即被切断,然后被分化在集中歼灭。
可以说,在朝鲜战争中,武器装备和后勤处于绝对的劣势下,我方能够取得朝鲜战争停火的协议很大一部分的功劳都要归功于三三制作战战术的运用。
-----
网友解答:
-----
元帅林彪发明的“三三制战术”最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
一个排兵力可以拉成800米的攻防战线,让美军以为是一个团的兵力,后来“三三制战术”被美国西点军校研究相当长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结论:学不来,用不出效果。
三三制战术诞生的由来
在“三三制战术”没有出来之前,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人海战术”进攻,也就是一字形进攻,这种方式在冷兵器的确有很好效果,但是在精良的热武器时代,迫击炮、机枪、手榴弹会把冲锋的士兵全打趴。
比如日俄战争中,日军攻打旅顺,面对俄军的机枪、大炮、碉堡、铁丝网,日军使出了肉弹冲锋,让士兵们排出密集队形向俄军阵地冲击,日本士兵连开枪都不开,就为了跑快点,结果伤亡数万人,结果没有一点收获。
在机枪和堡垒面前,排成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会被敌人无情地收割,当时日军部分指挥官还是没明白一点。
而远在欧洲的国家也还没有意识到这点,在一战中,欧洲很多国家的陆军,还依旧在使用步兵密集冲锋去迎接敌人子弹。
比如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部队沿着敌军防线一字排开,然后步兵端着枪向前冲锋,而德国在阵地前加了铁丝网,士兵们躲在战壕和碉堡里,以机枪为主要武器枪向英国士兵疯狂射击,最后英国一天就伤亡6万人。
而我国在抗日战争中,因为长期在人数上占劣势,再加上武器比较落后,只能不断摸索战术。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向日军的坚固阵地,日军用重机枪、坦克、迫击炮扫射,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林彪针对这个情况,再结合日俄、一战、二战的步兵战斗方式,于是两面战术横空出世。
林彪提出:我军中高级指挥官注重集中优势兵力,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伤亡,进攻时只攻击敌军一面,包围两面,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这就是一点两面战术。
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三三制战术”。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在德惠一带,孙立人仅以一个团的兵力就击溃了林彪十一个团,林彪元帅痛定思痛,最终完善了这套战术,并将其列入自己的“六大战术原则”之一。
1948年,林彪编写《一点两面和班组的三三次战术》手册,由辽宁第五军团分区出版,并在东北野战军率先推广,要求战士学习上面的战术。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是一种经典的步兵战术,以三人一组成三角形呈进攻阵型,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方便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成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和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无线电”传达战术指令,27人的战斗群展开可以覆盖800-1000米的战线。
“三三制战术”有一套口诀,步兵在进攻时,如果有人受伤或者牺牲,后补前,左补右,总之保证进攻与防守人员,始终按照战术人数。
随着战术运用于实战环节,大大降低我军的伤亡,分散式分布可以有效避开敌人火力覆盖造成的大规模伤亡,又有战术式进攻,保证层层递进的进攻压力,大大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三三制战术”的科学之处
1
、战斗小组实际的间隔根据战场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组和组相隔通常是20~40米,人和人间隔是7米,一个27人三个班的战斗群展开后,可以连成800米的战斗线。
以更少的人数覆盖更大战线,同时又可以减少伤亡。
2
、每人间隔7米以上,是为了防手榴弹,每组间隔15米以上,是为了防迫击炮,每班间隔20米以上,这是榴弹炮的杀伤半径。
根据敌人不同武器的杀伤半径,作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站位,核弹另外说。
保持合理科学的距离,能在枪林弹雨中,把伤亡降到最低,敌人一发杀伤半径20~30米的105毫米的榴弹打过来,一次最多只能带走两个组,甚至更少。
3
、采用“三三制战术”的士兵,站位很散,但是速度很快,目标明确,随时可以给敌人短促而迅猛的一击。
当敌军反应过来时,用机枪或者其他速射武器进行拦截、阻击时,就会被眼前阵型整崩溃,因为他们的枪口不知道对准哪一个目标,才能有更好杀伤,不管打哪里都没有带大的意义。
4
、当采用进攻时,三人作战小组会分散队形,以低姿态在前进,后面有机枪掩护,保证士兵有层次推进,战斗群呈前三角、后三角队形前进,这样可以前呼后应。
在敌方火力死角布置迫击炮,同时在附近布置枪手,击杀对方指挥官和机枪手,而我们的指挥官隐藏在队形中,安全指挥调动部队。
5
、在防守时,一名士兵拿步枪精准击杀敌方,另外一名士兵轻机枪打短点射,另外一名士兵用手榴弹炸伤敌方,让敌军无法靠近队形。
如果敌方人数比较多,不断向前靠近,那么就像刺刀,当把敌人逼到这一步,我们战术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放弃了精良的武器和我们拼刺刀。
6
、进攻时,也可以先通过几轮试探性打击,打探敌方火力集中在哪个位置,然后集中打一侧,造成敌方队形一侧火力配置不均,逼敌方机动,从而最大限度消灭机动中的敌方力量,为总攻做准备。
“三三制”战术利用队形,实施多点渗透进攻,采用非正面火力打击敌军,打乱敌军通讯指挥和火力支撑体系。
“
三三制战术”大大降低敌人各种武器的杀伤效益,步兵不再需要用人海战术去拼敌人的弹药库存。
“三三制战术”在多场战争的战果
第一、解放战争
1946年2月,法库县秀水河子镇打响了一次著名战役,处于运动防御中的东北民主联军与劣势装备,打败了优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主力军。
这场战役共歼灭国民党1500多人,击伤500人,俘虏团长以下900多人,缴获各种炮38门,机枪100多挺,步枪800多支,汽车32辆,还有各种弹药、电台等。
这场战争通过“三三制战术”运用,通过不断穿插,把国民党主力军打败。
第二、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卫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当时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中将是典型的火力学说拥护者,在他看来,美国的工业水平是世界第一,打仗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战术,往死里炸就行。
有一次,范佛里特问他的参谋,打赢那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参谋告诉他一个数字,他就以5倍回之,这就是“范佛里特弹药量”的由来。
美军在朝鲜战争曾炮轰983高地,9天时间打出36万发炮弹,一个炮兵营20分钟内发射3000发炮弹,有钱就是任性。
在抗美援朝初期,美军凭借先进武器和强大的攻势对我们进行打压,给志愿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九兵团率先出击,在零下30度的恶劣环境下,打响了长津湖战役第一枪。
第九兵团的20军和27军主力部队在长津湖地区把美军的陆战1师、7师切成4段,分割包围在新兴里、柳潭里、古土里、下碣隅里四个地区,让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而美军的1师和步兵7师毕竟是二战时的王牌部队,迅速通过坦克、装甲车、汽车构建环形防御阵地,利用空中支援和自身火力优势拼死抵抗。
于是我们志愿军马上采用“三三制战术”进攻,三人小组形成一个三角形,彼此之间相互掩护,在一个三人的战斗小组面前,几乎不存在战斗死角。
志愿军时而集中,时而分散,让美军搞不清楚我们大部队的具体位置,所以无法用炮火覆盖打击。
在“三三制战术”的灵活作用下,志愿军多次突入美军核心阵地,但由于装备比较差,火力不足,无法将取得的阵地巩固。
天一亮不得不退回阵地,所以无法将包围圈内的美军全部歼灭,双方在长津湖战场上形成胶着状态,白天志愿军防守,美军进攻,晚上志愿军进攻,美军防守,于是展开了激烈的拉扯战。
到11月29日,麦克阿瑟意识到取胜概率很小,于是下令全线后撤。
而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经过多次试探包围圈内美军情况后,改变战略,集中27军80-81师进攻美军的7师31团、32团,27军79师牵制柳谭里的美军1师,20军59师加入阻击陆战1师。
经过激烈战斗,12月1日,英军第41特遣队被20军60师全灭,27军的80师、81师把新兴里的敌人全灭,击毙美军7师31团长,31团被团灭。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建制团灭美军团体以上作战单位的战例。
12月6日,美军从古土里前线撤,撤退的过程中,遭到志愿军第9兵团层层阻击,进展缓慢,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志愿军由于装备简陋,补给困难,战斗人员不断减少,无法再组织成型阻击。
12月14日起,撤离到兴南港的联合国军开始逐步登船撤退。
到12月24日,联合国军全部撤离兴南地区。
在临走之前,美军将无法带走的物资装备用炸药炸毁,并毁坏兴南港。
12月25日志愿军进驻兴南地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结束。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志愿军一共击伤俘虏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3万多人,收复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将美军赶出朝鲜东部的元山平原地区,扭转战略局势。
第三、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被称为“对印反击战最牛中国士兵”,在连队冲锋后,庞国兴和王世军两人边用冲锋枪扫射边投弹,率先冲上目标高地。
再冲高地时,他们发现有敌人正慌张向西山逃窜,于是他们追击过去,冉福林看见后也很强,在追赶过程中,和连队失去的联络。
因为在训练和作战中对三三制战术非常熟悉,于是他们三人便自动组成一个战斗小组,并推选三人唯一的党员庞国兴担任组长,三人临时组成战斗小组,在印军腹地展开战斗。
在和连队失去联系的18天里,庞国兴战斗小组深入敌方纵深15公里,打了5场战斗,游走在500多名敌军之间,攻克了3个敌人炮兵阵营,击毙了7名敌人,缴获火炮7门,还有汽车、推土机4台。
为大部队向敌人纵深打开一条路,战后庞国兴在报告写下一句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敢向我还击”,被传成经典。
在战斗中,指挥员如何改变“三三制战术”
1、小组队形
一开始的“三三制战术”的队形,基本是前三角、后三角、左梯形、右梯形,但是经过多次战斗后,就慢慢完善体系。
前面一字形、前三角、后三角负责进攻和支援,后面的左梯形、右梯形、纵队负责火力掩护、防守,形成攻防一体。
2、一字形
战斗群的班长会根据现场的情况改变战斗队形,如果敌方火力比较弱,那么我们就需要火力压制,所以会把纵队拉开变成一字形,集中火力消灭对方。
这种队形都是特殊地形使用,或者特殊情况才使用,在战斗中很少使用,这种队形容易造成大伤亡。
3、三角形
当敌方进攻面比较多,纵队火力比较小,无法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这个时候纵队就会变成三角队形。
利用三角队形集中压制一个方向,然后再消灭敌方的机动力量。
当需要改变队形时,班长会发出口令,比如正方呈一字形、前三角、左右梯形,最后班长指挥枪手攻击。
4、
前后三角队形
当敌方火力过强,班长会马上及时调整,从一字形变成三角形,班长会发出口令,目标前方向左右散开,听口令之后,第一小组马上对目标保护前进,其他小组以第一小组为准,按照规定的队形散开,并继续前进。
当使用前三角形时,组长在前面,组长停下来,整个三角形就停下来,组长开始向前推进,两个战士就警戒,注意周围方向,随时做好掩护的责任,当火力支援这点的战士,也要随时注意组长前进的目标。
组长负责吸引火力,对手以为他是主攻手,而两个士兵就可以负责从左右两翼包抄,后面他们组也可以负责火力压制。
当目标比较明确,只有前方那个有目标,其他地方没有目标,而且周围环境并没有来自侧翼的攻击,或者侧翼攻击很少的情况下,就使用倒三角时,两个战士在前,组长在后。
前面两个士兵靠近目标后开始警戒四周,而组长负责攻击。
5、左梯形
当地形原因或者需要火力压制左边时,班长会下令拉开队形,从而增加射击范围,而且有层次,士兵不仅可以快速推进,还可以保持火力压制。
“三三制战术”很难?为什么别国几乎不用
1
、“三三制战术”除了战术科学性之外,还需要很多因素,比如班长得根据不同敌人,环境、火力改变队形,灵活运用战术,通过不断改变阵形和组合,达到出乎实际兵力的效果。
2
、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性,保证了三三制战术可以顺利执行,在“三三制战术”原则下,将一个作战大集团分割为若干小集团。
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做保障,非常容易出现小团体主义,影响命令的贯彻执行,而我们人民军队的优势之一就是人民的纪律性,从而确保三三制战术原则的严格执行。
3
、中国人民军队战士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将“三三制战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惨烈的战场上,当班长牺牲,副班长补上,副班长牺牲,组长补上,组长牺牲,战士补上。
在我们军队的优良传统中,当战斗时,冲在最前面的基本都是基层的指挥员,成为班长则意味着牺牲的可能性最大,但我们中国军队从来没有退缩,一直勇往直前,保证“三三制战术”队形永不空缺。
4
、在不打仗时,“三三制战术”也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在日常代签公务或者勤务工作站岗执勤时,往往按组去分配,这样派遣更加方便,而且便于小组成员相互熟悉,执行任务效率更加高。
按组分配,可以避免不公平所带来的麻烦,同时还可以增强班集体的纪律性,同时有效防止开小差和违反纪律的表现。
而这种模式还可以为基层干部提供人才储备,在“三三制战术”的原则下,每班都有至少三人参与过指挥和管理工作。
一旦遇到战斗,有人牺牲或平时的人事调动,各组长可以迅速顶上担任指挥工作,确保组织的稳定性,也为组织提供了人才储备,在各组长的带领下,有助于培养新兵。
写到最后:
“三三制战术”是我们国家因为装备、人数在的不足而衍生的战术,降低死亡率过大,扩大覆盖战斗面积,利用灵活战术应对敌方更好的装备。
穷时我们战术开花,富时火力压制,如今我们国家有氢弹、原子弹、洲际导弹、有轰炸机、各种导弹,航母、潜艇,很多人觉得“三三制战术”不适合现代战争,已经过时了。
“三三制”既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思想,所以永不过时,就像钱老回国,他带回来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而是科学战略。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三三制战术首先是由士兵在战斗中摸索出来的,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成熟于解放战争,扬名立万于抗美援朝的战斗中。
最初,我军的火力处于劣势,士兵手里能有把老套筒都能嘚瑟半天,口袋里装着五发子弹那叫肥的流油,相对于小日本鼓鼓囊囊的子弹袋,美国佬随时可以呼叫的火炮覆盖,咱解放军就一个字穷。
有句话叫穷则思变,咱解放军为了减少伤亡,使用有限的火力却能发挥出最大的火力优势,怎么办这个问题摆在了解放军的眼前。
办法就是三角形,大家伙在学生时代,老师就已经告诉过我们,世界上最为坚固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如果一个小组三个人组成三角形,持续向前推进,形成一个一点两面的战斗队形。
这个时候,大家伙就会发现,不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我们的战斗小组都有一个方向是不被攻击的,这个方向上的士兵就可以对其他两个方向进行支援,而反过来我们进攻的时候,至少有两个方向可以攻击敌人的,这个就是三三制最初的雏形,各个点形成一个进攻、掩护和支援的局面。
到了后来我们又将三三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三名士兵是一个战斗组,三个战斗组按照三三制原则形成一个战斗班,每个战斗班为了达到最佳的战斗效果,分别由班长、副班长以及一个小组长带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散兵线推进。
再后来完善成为,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以不能让一发炮弹干掉一个战斗小组为基准(不得不说美国佬的火炮实在是太牛掰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做到一个27人组成的战斗群,火力进攻线拉长为800米的宽度。
后来在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佬畏惧解放军的战术,忒他娘的厉害,总是能在关键时间关键的位置打在他们最薄弱的环节。而且一个排铺开以后,乌央乌央的给人一种漫山遍野都是解放军的错觉,火力覆盖之后,以为没几个人啦,但美国佬的步兵刚一露头,乌央乌央又他娘的一大片人,真不知道他们在这光秃秃的山头上怎么躲过火炮的攻击。
大家伙说是怎么回事?一、二、三吼起来:“三三制!”这也导致美国佬和咱中国的关系缓和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解放军给他们的部队讲解什么是三三制。
当然提到三三制,品尝过三三制的
印度阿三,在这方面也是具有发言权的。
当年我们以为是三个青铜,却是三个王者的解放军,凭借三三制突入阿三后方7.5公里,他娘的打了五仗,攻下两三个炮兵阵地,干掉三个炮兵团,缴获七门火炮。
老梁听了这件事,嘴巴张的都可以塞下一个拳头了,太牛掰了,三个王者每人一定是拿了三个三级包,买了疾步靴秀操作最后成功吃鸡的典范啊!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就关注一下,顺手点个赞。
-----
网友解答:
-----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一看到这个问题,小编就想到了影视剧里头的镜头,一说进攻,人山人海的往目标上扑。
放眼望去,整个攻击区域那那都是人。
其实吧,这镜头给的都是错的,在真实的战场上压根就不会出现。如果真有指挥官这么干了,战斗结束之后,这必须进行解释说明。
没那个指挥官,会这么干。
咱别的不说,一挺重机枪往对方阵地上这么一搁,连看都不用看,对着己方这种成密集阵型冲锋的队伍,可劲的射击,一扫就是一大片,等到攻击到对手的眼跟前,真心剩不下几个人了。
您要说过去的冷兵器时代,成密集队形冲锋,这可以理解。
这要是搁到热兵器时代,这种方式已经不合适了。
所以电视里头的镜头,千万别信,那就是导演为了增加剧情,渲染当时镜头的气氛,故意这么干的
而题主提到的三三制,其实就是一种攻击阵型,而且是咱解放军在历年的战场上,用血于火磨砺出来的一种战术。
当年朝鲜战场上,美国人没少吃这三三战术的亏,以至于后来被美国人西点军校奉为经典,还想法要学过去,当然这是后话了。
那么今天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这三三战术给大家伙说明白了。
什么是三三战术。
其实光看名字大家伙大概就能猜出一个意思了,这就是咱汉字的博大精深,瞅个名字就能知道个大概。
没毛病,这种战术,通常是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三个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组。
那么这三个小组通常情况下,会是一个战斗班,其中班长和副班长,是小组的组长,最后一个小组会选择优秀,而且思想过硬的老兵来担任组长。
这种阵型的有点有很多的。
别的不说,如果遇到白刃战的时候,一个小组通常应对的往往只有一个敌人,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而且三个人进行攻击的话,一个佯攻,一个掩护,另一个是真正的杀招,一个照面就能把对手给干掉。
这也就算了,如果部队进入到夜战,因为是三个人一组行动的,组织单位比较小,那么相互就会照顾到,就会减少夜间指挥的困难。
那么这三个小组,在晚上,基本上会在班长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战斗。
当然了,这种战斗指挥并不会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利于战斗,那么各个战斗小组独立进行战斗,也无不可,战场上灵活应用。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三三战术中的阵型。
一说到阵型,很多小伙伴都会理解为,排成一个三角形,突击前进。
这要的话,三个人分别就是三角形的顶点,那么形成的这种阵型,三百六十度是没有死角。
而且三个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突击前进,另一个负责掩护,最后一个负责火力支援,为突击前进的扫清障碍。
你这想法没毛病,但这仅仅是三三制中的一个阵型而已。
三三制战术,他其实一共有四种攻击阵型。
第一种是一字纵列,顾名思义就像阿拉伯数字一一样,排成一列,往前走。
过去我们叫一字长蛇阵,这阵型不怎么好,但遇到了狭长的地形,你也没法子,战斗队形就铺不开不是?
这种情况往往是组长走在最前面,后边两个单兵的职责分别是掩护和火力支援。
而且相互的间隔应该在五米,当然这个五米范围,必须是相互可见的状态。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相互之间会拉开五米的距离呢?这其实也简单,就是为了防备对手一炮打过来,三个人一块遭殃,这样损失是在是太大了。
一旦拉开距离,一炮打过来,伤亡就能控制在三个人以下,尽可能的做到避免重大伤亡。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不是说排成一列,就真的排成一条直线的走,歪歪扭扭的也成,大致有那么个形状就可以了。
这种阵型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是碍于地形的一个无奈之举。
第二种队形,估计有小伙伴已经猜出来了。
他是排成一排,就跟我们大写的一一样,这是一种横队队形。
组长在中间的位置上,左右两边的单兵,算是这个小队的两翼,对组长的左右两翼实施警戒。
其实这种队形很少使用。
以上两种战斗队形比较特殊,不是在特殊地形中使用,就是很少使用,所以这里小编就不做介绍了,着重说明以下两种队形。
第三种正三角形队形。
这种队形,组长打头,其余两个战士在组长的侧后方,形成一个正三角形。
那么这种队形显然组长是负责进攻的,左右两个战士属于支援和掩护。
这也是我们一说三三制,首先想到的战斗队形。
那么这种队形如何使用呢?
通常情况下,组长判断战斗的过程中,来自左右两翼的威胁比较大的情况下,就会摆出这样的队形。
整个小组的行动节奏,都要和打头的组长合拍,组长停下,整个三角形就停下;组长开始向前推进,两个战士就警戒侧翼的两个方向,随时做到掩护的责任,当然火力支援这个点的战士,也要随时注意组长前方出现的目标。
最后一种,就是倒三角形阵型。
这种阵型组长这个点靠后,两个战士呈横队向前推进。也就是说向前推进的时候,是两个战士同时运动推进的。
那么什么情况使用这种阵型呢?
在目标比较明确,就是前方那个目标,没有其他的目标,而且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来自于侧翼的攻击,或者侧翼攻击很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队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倒三角形的攻击队形,他的攻击手会是处于前边的两个战士。
其实您想错了,攻击手恰恰就是在后边位置上的组长。
一旦接近目标,两个战士就会停下来,警戒四周围,而组长就会提枪,猛然向前突进,进攻目标,或者进入到目标的掩体中进行攻击。
当然了,以上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战术部署,在实战中,你不可能有那么的理想,到时候,就看组长怎么安排进攻了。
组长怎么安排进攻呢?
小编做个现场说明,您体会一下。
假设一个小组三个人,这就要出发了开始进攻了。
小组组长发话了:“二号,三号,随我呈正三角形推进!”
这架子一搭,组长走最前边,两个战士跟在后边警戒,提供掩护和火力支持。
那么在进攻的过程中,敌人也不傻,啥招都给你使唤。
突然在进攻的路上出现了一个暗堡,对手突突突的向着冲在最前边的组长开始射击。
那么这个时候,不用问,组长被压在了这个点上动弹不得。
咋办?
那么组长就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他负责吸引火力,对对手实施佯攻,简单的说就和敌人对射,吸引住敌人的目光。
然后他命令:“二号,三号,从左右两翼包抄,搞他!”
那么二号和三号,就会迂回向着目标展开运动,到达位置实施攻击,一举破掉这个目标。
当然了如果组长被压的死死的,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那就别说实施佯攻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了。
这个时候,作为后方的战士,负责火力支援的那个点,就会对目标实施火力压制,或者是佯攻,减轻组长压力的同时,吸引对手的攻击和注意力。
这个时候,组长就会发出命令:“二号,二号,实施左翼包抄!弄死他!”
二号:“明白!”
得嘞,趁着这个功夫,二号在左边来一个迂回,绕道目标的侧翼或者干脆就是后方,对目标实施攻击。
您看,这三三制战术是不是很给力啊,变化多种多样,随时可以进行调整,各个面都能照顾的到。
说道这里,其实您也能明白一点,战场上,啥事都能遇到,战术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简单的说,那个法子好使,就上那个法子。说你是攻击手,你一直就是攻击手,不是那样的。
而战术队形,也不是一味的强调,就是那个样子的,这也的看变化状态,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合适的改变。
但整个行动的过程,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战术的变化依据战场的变化,随组长的命令进攻阵型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好了关于三三制战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最后小编在对这个三三制战术,做一个补充说明,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战术延伸,如何使用的说明。
三三制的补充说明
一说三三制,很多小伙伴感觉,他是以三为基准的,一个小组固定就只能是三个人。
您这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按照三三制战术的实施方法说明,其实一个小组他不一定是三个人,四个人也成。
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四个人一组,那么在战斗班里,首先多出的这一个人,必须安排到班长所在的第一小组。
如果还多一个人,一般就是副班长这一组加一个人。
再多一人的话,那么多出的三个人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战斗小组。
而这个时候,一个战斗班中,班长就会指挥四个战斗小组。
这种情况是有的,毕竟一个班其实是十二个人,正好是四个小组。
当然如果在战斗过程中,有了减员现象,这就会出现上边小编说的情况,一个战斗小组多出一人。
这一点是需要补充说明的。
接着就是三三制战术,他其实不仅可以应用在战斗小组当中。
三个战斗小组,可以组成一个战斗组,或者叫战斗班,形成另一个大的三三制阵型。
每一个组,就是这个大的三三制阵型的一个点。他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三角形。
那么这些小组和小组之间的距离,不是说五米,而是以班长喊出来能听到的距离为线拉开的战斗距离。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就拿当年朝鲜战场上,把美国人打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三十八军为例。
一个班当中,会有三个小组,他们分别是突击小组,爆破小组和火力支援小组。
通常情况下,一般会摆成正三角攻击阵型。
突击小组顶在最前边,爆破小组在侧后方,但不会太侧,毕竟他是爆破小组,接着是火力小组,他为了掩护前边两个小组,通常也在侧后方,但比爆破小组要靠后一点。
那么在这个时候,班长处于攻击小组和爆破小组之间,进行指挥。
而最后一个火力支援小组,就会留给副班长进行指挥,随时掌握战场的变化,对前两个小组实施火力掩护和支援。
这就是以班为单位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阵型。
如果这个大三角形在看成一个点的话,三个大三角形又可以组成一个三三制的战术阵型。
这就上升到了排一级的作战单位。
那么这个时候,下边的三个班,就变成了突击组,爆破主和火力组。
那么这么一个排就是一个突击队,整个突击队大概有二十九个人。
这二十九个人就可以对敌人的阵地展开突击行动了。
那么以此类推下去的话,一个攻击面上,其实压根就用不到太多的兵力,就可以将整个攻击面铺满。
根据资料显示二十七个人,就可以对一条八百米长的战线实施覆盖了。
这连一个排的人数都用不到。
说道这里,您就明白了,影视剧里头那种一说冲锋,人山人海的往目标上突进,那就是不对的,正儿八经的战场上,压根就不会这么做的。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就是利用这种战术,把美国人打回了三八线。
后来美国人也想学着点,但无论如何都没有成功过。
原因是什么呢?
最简单的说法,他们摆出这个阵型之后,一旦有一个人到下了,其余俩人就跑了,这一个小组乱了,大三角形就乱了,乃至会影响整个布局。
所以这种三三制战术,很讲究战士之间的默契,相信自己的队友,他们可以是你最安全的后背。
一旦产生疑问,或者质疑,这种战术就算是教给你,你也不会用啊!
您要知道,在战场上伤亡是难免的,一个小组战斗下来之后,难道会是一个完整的小组吗?
但我们可以让三个不同的小组剩下可以行动的人,组成一个新的三三制阵型,而别人是学不来的。
别的不说,当年我们隔壁的三哥不老实跑来挑衅。
当时有些解放军战士冲的有点过了,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您比如,庞国兴和王世军,这两人一边用冲锋枪扫射,一会投弹进攻,他们俩首先攻上了对手的山头阵地,结果上去一看,一股子敌人沿着山口跑了。
这那成啊!所以俩人就追了下去,这一追,就和连队失去了联系。
那么在这个追击过程中,有一个战士叫冉福林的看到了,也跟了过去。
瞧见吗?这就成了三个人开始追击,同一时间三个人下意识的就组成了临时的三三制战斗队形。
三个人这就钻到了敌人的大后方,这顿打,把个敌人大后方直接就搅乱了。
硬生生的打了十八天,这个小小的战斗小组,推进敌人后方十五里,打了五仗,攻克敌人两个炮兵阵地,缴获七门火炮,其他零零散散的更多。
在我军的战史上,庞国兴战斗小组还留下这么一句佳话:
“敌人非但不投降, 还胆敢向我还击。”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三制原则是林彪总结出来的战术原则,在解放战争期间推广到东北解放军乃至全军。
而抗战期间,林彪面对火力强大的日军,已经开始强调三三制。
简而言之,对于火力很强的敌人,尤其是日寇这样拥有强大机枪火力和掷弹筒火力的敌人,传统的战术已经不符合需要。
尤其是偏重于人海战术的集中兵力反复冲击,意义更是很小。
实战中,如果擅自将进攻或者防御部队暴露在日寇火力前,往往会损失惨重且毫无进展。
比如百团大战期间,我军强攻日寇据点的一些战役,日寇依靠机枪交叉火力配上掷弹筒,我军即便有数倍兵力优势,也无法突破,伤亡很大。
林彪的三三制,就是一种进步的实战战术。
大体上,排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梯队,一个班又分成了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以便相互接应。
具体进攻时,以步兵班为单位,但三人小组是分散开,像箭头的结构,一个小组在前,两个小组在后,互相掩护支援。
小组的指挥分别是班长,副班长,老兵。
不但小组之间分散,小组内部士兵也是分散的,士兵的间距一般在八步左右。小组的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把握这么一个原则:不能让一发炮弹就干掉一个小组。
其实,三三制几乎是实战的必然,无论林彪是否总结,具体战斗中都要这么打。
后来朝鲜战争,也是这样,而不是什么人海战术。因为在现代作战中,人海战术的意义其实不大,人海是对付不了火海的。
-----
网友解答:
-----
三三制战术是以三个战士为一个战斗小组,两人在前一人在后形成倒三角。三个战斗小组组成另外一个更大的倒三角的班级战术作战单位。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降低冲锋时,一窝蜂的向前被对方火力压制后造成大量伤亡的危险。是抗战时期林彪发明的最具战斗力的战斗阵位。这种战斗方式在以后的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使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被证明极其有效的步兵班组作战的最佳战术。
上图所示为三三制战术的基本图解,从图中看,一个班组作战单位十个人左右会在上百米的正面距离上实施压制。倘若在班长的正前方为敌人的一个碉堡点。那么无论碉堡火力点往哪个方向上设计,最多都只能对一名战士打击。而三三制的队形设计保障了火力点正面有主力牵制,两翼有火力包抄。所以在冲锋作战的时候,这样的队形针对单个火力点的作战很容易对地方火力点形成保卫态势。而面对地方的集群目标的时候,将这样的队形同比例增加。结果就是在冲锋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敌方宽大的正面切割,进而分批包围。三三制战斗队形说白了就是正面突破加两翼迂回,以少量兵力牵制正面之敌,以优势兵力完成战场分割。这符合毛主席所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思想。
三三制战斗队形的展开,本质上是战争指挥艺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在抗战时期,我共产党军队的装备落后,很多都是老式的枪械,栓动设计的步枪都很难做到人手一把,怎么办?火力不够,队形来凑。三三制的步兵特点有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当敌人面对我军进攻或者防御的时候,只能针对三角形的某一个点进行射击。敌人火力点在向三角形一个点位设计的时候,这个点的战士寻找掩体隐蔽,另外两个点的战士就可以进行还击。倘若敌人火力点的设计方位发生变化,则遭到打击的一个点隐蔽,另外两个点可以持续打击。也就是说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三三制始终保持了对敌方火力的牵制而己方力量一直处于对敌人的打击状态。
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淮海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军队败得很不服气,即使是现在还在宣传当初我解放军利用人海战术打败了他们。看似漫山遍野的冲锋的解放军,在战斗队形的组成上,严格按照三三制战斗队形展开,看似到处都是人,实际上每个战士所在的方位都很分散。只要可以靠近到有效的距离,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就可以对敌人进行有效的分割。当敌人的阵型被打乱,后续部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增援。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三三制战斗队形应用已经得心应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粟裕将军兵仙级别的指挥,依靠60万解放军和并不出色的装备,顺利的消灭了国民党装备精良的80万大军。一战封神!
真正令我军三三制战术名声大噪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我军应用劣势装备和极差的后勤补给。顺利的挡住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进攻。迫使美国在战后签下了停战协定。在战争前期主要还是依托大兵团配合作战。其实兵团级别的战斗也是三三制战术的具体体现。我军最擅长的是两翼突破,分割包围。而两翼要想获得突破,需要中央主力的牵制攻击为两翼力量提供掩护。只要两翼有所突破,中央军团就可以作为打击力量有效的压制正面敌军。那么敌军就有可能无法支撑而溃散。
朝鲜战场上最著名的阵地防守进攻战中。我军丢失阵地这点可以理解,毕竟我们的装备劣势太大,不足以完成对敌方的火力压制。但是很多阵地会在我志愿军和美军之间拉锯易手,这点就很难让人理解了。而我们的进攻,正是得益于三三制战斗队形的有效配合。当我志愿军一旦逼近核心阵地,那么美军就只有崩溃一条路了。朝鲜战场名声大噪的三三制战斗队形被证明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在敌方炮火如此猛烈的战场。一个不足三十人的作战单位,摆开三三战斗队形,就有能力依靠手中步枪,控制差不多800米的宽大正面。
这让我想到冷兵器时期的成吉思汗军队,也是依靠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的方式突进进攻。所以我们会看到,拥兵10万的成吉思汗军队就敢于在野狐岭对四十万金朝军队发起进攻,而且还将其全歼!成吉思汗曾说,依托三人战斗队形,十人突进可至敌方千人阵型溃散。我们大家熟知的蒙古军队作战方法不就是正面牵制,两翼包抄吗?这和我国的三三制战术本质上有神似的效果!
-----
网友解答:
-----
这个战术是当时的四野司令员林彪在哈尔滨一个军事会议上提出来的。
当时提岀来的有三慢一快,三三制,这主要是阵地战斗技术,三三制就是一个战斗班九个战士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一个小组由三个人组成,其中一个人为战斗小组长。
战斗中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以三个人为一个基础战斗单元,进攻中,一个前冲,两个掩护,两个前冲,一个掩护,进攻队形可以采用,一字形和三角形。
如果是班进攻,也是采取同样的战术和队形。这就是三三制战术。
它的优势是机动灵活,相互掩护,减少伤亡。
这个战术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到了积极的作用。
-----
网友解答: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林彪元帅是一位战术高手,在1948年林帅编写的《一点两面与班组的三三制战术》手册由辽吉第五军分区出版,
并在东北野战军率先推广,要求战士学习上述战术。
一点两面、三三制的战术并不是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及已经有初形。
当时由于我军火力若,武器落后,而日军的战斗强并且武器先进,以一架重机枪驻守一个隘口,我军若盲目的进攻必然会受到比较大的伤亡。
林帅是一个善于总结战争的军事天才,他结合八路军缺乏重火力,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的这个情况,
提出了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上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原则上,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
林帅所提出的便是“一点两面”和“三三制”的雏形,到解放战争我军已经使用的非常成熟,而朝鲜战场上由于我军的火力相对美军差距实在太大,战术协同就成为了我军战胜美军的法宝。
我军的战术在朝鲜战场上让美军大开眼界,北约北欧军队总司令霍利克评价志愿军说:'我当了一辈子步兵,同德国步兵、中国步兵打仗,也看过美国步兵、苏联步兵打仗……但最优秀的我认为还是中国步兵。”
可以说在朝鲜战争上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我志愿军英勇善战,指挥员高超艺术,我军的步兵战术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三三制具体是指:由三人组成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步兵班,以三角形来进行进攻和三角协防。小组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进攻,另外两人负责掩护和火力支援。
三三制战术具体运用如下:
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2名战士组成3个战斗小组。
三个战斗小组3名成员分工明确,1人负责进攻,另外两人负责掩护和火力支援。三个步兵班一个战斗群,也就是形成了一个排的编制也是最小的战术分队。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
,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
,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步兵排最常用的战术是一个班在正面.一个班从左边进攻, 一个班从右边进攻,
一个步兵排通常9个战斗小组27人,外加三个火力组共36人。(一个班内通常设置一个3人火力组,配置一支轻机枪与狙击枪,狙击枪归精确射手使用,火力组通常在步兵班最后方进行火力支援。)
三三制战术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掩护的过程,当步兵班在进攻的过程中,会在距离敌军工事的200米处略停,展开全班火力,清除已暴露的敌人火力点,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为己方直瞄重火力指引敌军兵力密集的阵地。到发起总攻时,炮火先轰炸一片,然后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攻击中步兵,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以上就是我军著名的“三三制战术”,这个战术注重相互间的配合,同时也要求部队保持适当的距离,对火力强大的敌人有优势。
这种打法非常凶狠,常常给敌军造成全线崩溃的错觉,屡屡得以实现战役突防,并为志愿军战术赢得了“小刀切黄油”的美名。
-----
网友解答:
-----
那些将“三三制战术”说成是抗战时期林彪提出来的,简直太不把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老兵放在眼里了。实话说,“三三制战术”是由抗战时期的老兵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如果非要说谁系统完善并推广应用的,这才轮得到林彪。要知道,“三三制战术”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得出来的宝贵经验,所以不能把它单独安到某一个人头上。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
是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3排,每排3班。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组3、4个战士,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在组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
直到现在,三三制仍然在广泛使用,比如陆军的步兵师、武警的三人战斗小组和特警训练时。
三三制战术的运用:
三三制战术发源于抗日战争日期,成熟于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对自卫反击和对越自卫反击。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三制战术大放异彩,让所谓的联合国军也惊叹于“中国军人的有很高的军事素养”。
三三制战术的运用和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将每个班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3—4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队形。这样做能尽最大可能疏散进攻队形,同时又能保证队形不散乱,易指挥控制,最主要的是能有效减少敌人火力输出的伤害。
三三制战术的著名案例:
这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庞国兴与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四人组成的三人战斗小组。这四名同志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与部队失去联系,自觉组成三人战斗小组,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1.深入敌后纵深十五里,经历了五次战斗;
2.攻占炮兵阵地两个;
3.击毙一、二级官兵以下七人;
4.缴获加榴炮七门,汽车两辆,电台四部;
5.战斗中一度俘虏敌数十人,但因客观条件限制,只得放弃;
而且事后作报告时,留下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结语
其实,三三制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有体现,比如领导讲话大多是:我今天讲话不过多占用大家时间,只讲三个问题。当你真的以为领导只讲三个问题时,你会惊奇的发现每一个问题下面还有三个小点!
-----
网友解答:
-----
三三制运用,非常广泛。
如果具体到步兵班的直接进攻战斗。那就是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战斗小组由3人组成。
由三个3人战斗小组,组成的战斗队形,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三制。
三个战斗组,又可以分别细化为突击组、爆破组、火力支援组。
突击组
是冒着敌火前出攻击的。
爆破组
负责为突击组开路清障,以前用炸药包、爆破筒,现在用单兵火箭简等攻坚武器。
火力支援组
,用机枪火力压制敌火力,为突击爆破组提供火力支援。轻机枪以其射程与火力持续性,一直就是步兵班的核心火力。
战斗攻击队形,如”前三角”、”后三角”等等,那就要根据战场地形与敌情而定了。
在通信器材未装备到单兵的时代。对班队形有个基本要求,就是全班都要在能听得到班长的嗓门吼声与哨子声音范围内。否则,听不到命令了,还怎么打仗?
三三制,实际是后人对前人军事经验的总结。而在连级以上,甚至战役级別战术运用上。也是有
三三制体现
的。甚至军队建设上,也有体现。
军师、旅、团营连级进攻战斗,都会将投入战斗的部队,分成三部。主攻、助攻、机动预备队。
而无论是主攻还是助攻方向,投入攻击的部队,又会在自己的攻击范围内,再将部队分为主攻、助攻、机动三队。
打仗就好比打人,打人无非就是攻人之上、中、下三路。而军队打仗,也就是主攻、助攻与机动支援三者。
大名鼎鼎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玩了个”左勾拳”行动,这就是助攻。
而许多国家,在军队建设中,将军队力量分成三大部分。
(1)快速反应部队。(2)机动作战部队。(3)战略预备部队。
这岂不也是三三制的体现?
三三制作为军队编制,
实际自古有之。古代凡有战争,大军必分为左军、中军、右军,三路行进。
例如:南北朝。东魏高欢分兵三路伐西魏,自率大军赴蒲坂,筑浮桥,拟作渡河之势。而令窦泰率一军出逼潼关,高敖曹另率一军移攻上洛。
而每一路军,则又分成左、中、右三部;
每一部又会分成三队,分为前锋、中营、后卫,相互策应,交替迭进。
而等到与敌军发生接触。古代军队的直接战斗行动,往往也分成三部,依次进行的。
《李卫公问对》中的交战之法,部队分成战锋队,驻队与中军三部。
曹操每战,辄将骑兵分为游骑与陷骑二部,而自率主力大队待机。
野战时,以游骑扰乱敌军判断,陷骑先登破阵,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大队人马从突破口涌入,以点破面,全面击溃敌军。
唐太宗李世民的每一次野战破敌,大获全胜,都是这样打的。
如霍邑之战,斩宋老生。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等等。
主攻,助功,机动预备队。以上这些,不就是三三制的古代版。
图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