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打的是极其的惨烈的?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打的是极其的惨烈的?
-----
网友解答:
-----
上甘岭战役:
首先,此战结束后,我们看看中美两军对参战战士的表彰:
美方:两台内颁发三块象征着军人最高荣誉的“荣誉勋章”(
Medal of Honor
)。而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只颁发5块。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只才颁发了4块。
再看志愿军方面:志愿军15军中立三等功以上的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该军总人数的27.5%!志愿军有至少38位有名有姓的志愿军战士通过拉响炸药(手榴弹,爆破筒)、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等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无名英雄更多。
其次,我们看看双方的弹药消耗。
上甘岭战役发生在3.7平方公里(3700000平方米)大小的山地上,美军发射了190万枚炮弹和5000枚航空炸弹,平均每2平方米,落下一发炮弹!要知道,一发105毫米榴弹炮弹的杀伤半径是10米到20米左右。。。
战后,我方固守的阵地被削低2米,许多坑道别削去五六米。有人在上甘岭阵地上随便抓起一把土,数出32粒弹片。
对于我守卫阵地的战士来说,最喜欢的武器就是手榴弹,掷弹筒。这主要是因为机枪需要维护保养,同时,弹药消耗大,后勤保障困难。四十五师一个师就消耗10.65万颗手榴弹,4.6万颗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
最后,再看看伤亡情况。
志愿军:投入4.3万人,阵亡7100余人,伤8500余人。
以1号坑道为例:前后投入三四百人,最后只活了8人。这八人中,有两人在撤退时牺牲了。活着走到军部的6个人中,又有一人吃饼干和罐头撑死了。这个1号坑道,就是“一只苹果”故事里的主角。
联合国军:投入4万人,伤亡15000人。
此战中,志愿军凶悍的战斗作风,让美军胆寒。
(文|勇战王聊历史)
-----
网友解答:
-----
1947年6月19日,随着一声巨响,四平市电信大楼被东北民主联军用炸药完全炸毁,楼内的蒋军守军全部阵亡。
这一天,蒋军第71军军长陈明仁向城东突围。
到21日,东北民主联军付出了伤亡八千人的代价,占领了四平一半的城区,指挥进攻的我军将领没有想到,剩下的进攻日子里,形势更加复杂和残酷。
22日,1纵丧失战斗力撤出战斗,6纵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蒋军压至城东北隅。
29日,蒋军九个师逼近四平。30日拂晓,东北民主联军撤出战斗。
7月1日,101和102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说:四平战斗自十四日总攻开始到二十六日经十三天激战,我军俘毙伤敌三万余人,我伤亡一万余人。
老兵们讲:
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曳光弹,被炮弹打着的民房和建筑物,熊熊燃烧。夜里满城火光,如同白昼。白天浓烟滚滚,满眼火红和血红。墙上溅着血,路边沟里和路上坑洼处汪着血。一场大雨,火灭血光,两天后又是火红血红。被雨水泡得发白的尸体,在烈日下由白变绿变黑,吹气儿似地膨大起来。
打完的人下来人就瘫了,推都推不醒。
倔强的军长
四平之战有多惨烈呢?四野老兵都有这么一个唏嘘:陈明仁这小子.......
蒋军第71军军长陈明仁这个人其实非常的不好管,脾气很大,不怎么听话,所以也就不好驾驭,作为黄埔一期,到1947年的时候还只是个军长。这个多少和他的脾气有关系。
对于陈明仁,大部分的史料都有一个这样的评价:执着强悍。也就是比较顽固。
也就是说,他挺能打,脾气不好。
1941年陈明仁带部队在昆明休整,那个时候他还是预备2师的师长,当他的部队都在破衣烂衫修路的时候,很少下基层的老蒋看见他的部队如此衣冠不整,当知道部队主官是黄埔一期陈明仁之后,老蒋认为陈明仁实在是辱没黄埔精神,就把陈明仁叫来大骂一顿。
陈明仁心里也有气,觉得校长不下基层不说还不体恤下属,于是回敬道:\"我的部队衣服没穿好,不怪我而怪你,衣服是你发的,质料这么差,只穿一个星期就破了,并且去年发给我们地还只有四成新。\"
老蒋骂道:\"总是你不行,你怎么不想想办法?\"
陈明仁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不认为我不行,我认为我什么都行。\"
这一下把老蒋给气够呛,别人都拍我,你特么捶我,随后把陈明仁送去71军当副军长,没了实际的兵权。
不过陈明仁确实很能打,在滇西大反攻的时候表现的很顽强,也是凭着一腔热血参与打通滇缅公路。
结合各种资料看,陈明仁是个老实人,没那么多歪歪肠子,很实在。虽然71军也是嫡系部队,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东北蒋军的江湖中,最嫡系的是新一军和新六军,所以有时候,71军就成杂牌了,到处冲锋陷阵。
1947年对于71军来说是个悲惨的年份,其中在三下江南战役以及夏季攻势第一阶段,光下面的88师就被歼灭了两次,重建了两次。
杜聿明总是忽悠陈明仁到处送人头,东北民主联军打德惠,杜聿明说陈明仁才能解围,然后88全军覆没、87师被打烂,夏季攻势第一阶段杜聿明说陈明仁最厉害,去解围怀德一定成功,然后两个师由被打没了。
而这次东北民主联军打四平,守将陈明仁。
而进攻四平的,是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
陈明仁兵力部署
当时陈明仁手头的部队有71军的直属队、87、88师和前来增援的13军54师。附属的有5个保安团和公主岭保安大队,都是在我军打击下逃到四平的地方杂牌武装。
71军中没有一个团是满编的,军部直属队各类部队加起来也不过1700人,相当一个团兵力。只有87师勉强可以一战。而71军下面的91师此时已经都灰飞烟灭了。88师在怀德几乎被全歼,与暂编3师合并拼凑重建。
54师有两个团在通化、本溪遭我军打击,也是损失过半。
总兵力18000人。
其实这个人数是有泡沫的,我说的这个泡沫,就是还有其他的战斗人员,当时四平这个城市是辽北省的省会,因为没有解放,所以顽固分子特别多,城里有很多的警察和特务,包括很多工作人员,保安队之类的主武装,这些人属于那种还乡团一类的人物,什么觉悟我就不说了,这种人没有督战队也拼命。结果,其实总兵力是34000人。
而且四平是咽喉,日伪时期就修建了完善的工事,而且在重武器方面,蒋军还是占优势的。
当时陈明仁感觉就是亡命徒了,除了打造各类阵地,还把每个阵地都设置一线和二线,命令一线死守,不准撤到二线去。
战斗情况
从各类资料里面都能看到描述三打四平的内容,基本的标签都是惨烈,因为夏季攻势中攻无不克,连71军都被打垮了好几次,所以面对71军的参军还是认为他们士气低落,没把蒋军放在眼里。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没有攻打大城市的经验,毕竟四平是个省会,打下来的话能够极大地震撼对手。
所以一边是反动的蒋军要玩命地求生,一边是东北民主联军要扩大战果,思想也就擦出了火花。
就当时的战况来看,双方就在一个突破口上反复争夺。
当时李天佑向林罗的报告就可以看出来战斗一开始就有多激烈:
“我们于13日开始肃清主攻方向之敌外围据点,14日黄昏在强大优势步兵下实行突破。经三昼夜巷战与打垮敌人反冲锋,我1、2两师各付出1500人以上之伤亡,但进占地区仍是狭小,俘虏不足千人。基本教训如下:
一、西南主攻方向突破后支持三日激烈战斗,而西北之主攻及东北之助攻均未起到应有作用(突破)。因此敌人得以集中兵力、火器、飞机,打击我之一点突破口。总之敌人对我突破口及占领之地区,是采取猛烈炮击、大量燃烧及以飞机轰炸与反冲锋,企图驱出我突入部队,恢复阵地。
二、我攻入城内,如果兵力过少,则不但难于扩大战果,且更无兵力打击敌人的连续反冲锋;如果兵力过多,则形成兵多地少,每炮均可伤人。
三、日长夜短,24小时内只有8小时之夜晚。如果白天不进攻,黄昏后调集部队,则打一下天就亮了;但白天虽不能作战,其伤亡之大,超过晚上作战伤亡数目。越不能迅速发展扩大地区,越便于敌人飞机、炮兵集中轰击我狭小地区,伤亡就必越大。
四、敌人采取火攻战术,我占领之地区,大部燃烧起火。凡我向前发展一步,又燃烧一步,迫我毫无立脚之地。
五、每晨5时到20时为空军活动时间,其出动飞机少为数架,多至18架,轮番轰炸扫射,整日不停。发现一人一马亦打,妨害我运动,杀伤人马;摧毁房屋工事,打击精神,影响作战极大。
就因为当时我军缺少攻坚经验,还愣是啃下半个城市,这一点想不说惨烈都不行。新任88师的师长可比前辈孙元良顽固多了,亲自大冲锋,自己受伤了不说,两个营长都死了。
当时我军进攻非常的凶狠,经常是用炸药连楼带人就把蒋军全部端了。
当时正是盛夏6月,战士打到最后吃不下饭,硝烟味和尸臭味直冲天灵盖,后来闻不出来了,也只能喝点汤。牺牲了那么多人,眼睛都红了,精神高度集中,人极其兴奋,就想打。
至于当时的蒋军为什么这么顽固,其实除了困兽犹斗外,陈明仁也下了命令,这个命令就很那啥:
甲:不求援,不待援,自力更生,独立死守,打光为止。
乙:凡转移阵地之命令,仅司令官有权颁布。以次各级指挥官发布是项命令者,一概无效。其所属不得奉行。又凡部下要求转移阵地及增援,司令官常拒绝答复。示无新指示即系命令死守也。
丙:第一线部队不准后退,仅准第二线部队向前补充与增援。凡由前向后退者,即由后方部队射杀之。
丁:夜间除汽车因公通行外,其余不问匪我,所有行人概行射杀。
这个命令就很陈明仁了,符合他的脾气秉性,倔强死硬。
除此之外,还有督战队,督战队都是这么的画风,和电视里的一模一样:狗操的,给我打!冲,不冲老子毙了你!
而且,每个碉堡里都有老兵监视新兵。新兵一逃,老兵也制止不住,于是兵败如山倒。
但是陈明仁绝了他们的后路,于是怕死的人也得拼命作战了。
1纵1师2团的老兵说,快打到铁路边上时,前边一队10多个人,每人10多颗手榴弹开路。第二梯队全是炸药包,光着膀子,机枪掩护往上冲。
19日,我军进攻银行大楼和市政府大楼,光打退反冲锋就打退了7次。
到20日20时,四平西区蒋军被全部肃清,特务团团长,陈明仁的弟弟陈明信被俘。
8天血战,伤亡8000人。
四平蒋军的疯狂
老蒋当时守四平也是玩了命,因为仗打成这样,蒋军的弹药早就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是蒋军光给四平投了将近400吨的弹药,包括300万发子弹,迫击炮弹3万发,山炮弹6200发、手榴弹11万颗,这就可以没有顾及地打下去。
而我军走向正规化时间不长,缺少攻坚经验,一个一个地爆破坚固堡垒,经常出现手榴弹和炸药包不足的情况。
由于巷战激烈,有些蒋军隔着墙对我军战士喊:别打啦,我们是老百姓呀!还喊:这里有孩子呀,给点吃的吧,救救命呀!身上有干粮的,就往那儿扔。八路不能不管老百姓。
听听,这不耍无赖嘛。
前面说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很多非武装顽固力量参战,陈明仁把兽力营的200多个马夫都拉出来了,这些老兵都是兵油子,营长都50多岁了,很想表现一下,配上坚固的工事,守了四昼夜。
1946年我军防守四平的时候,把老百姓都疏散了,结果这次蒋军非但没有疏散老百姓,还要被强迫修工事,运伤员,就因为这事,四平老百姓恨透了71军。
当时在西城区军部大楼的战斗中,71军军部的守军都是陈明仁的亲信,当陈明仁跑到东区后,6纵和蒋军在军部来回较量了十几次,打的都是肉搏,一个连最后只剩下8个人,最后是通讯员扛上来炸药包才一炸定乾坤。
最后
由于四平蒋军顽固,工事坚固,战斗时间拖长,外加外围大批部队向四平涌来,6月29日,101下达了撤退命令。
四平之战,结晶出了城市攻坚战的宝贵经验,但也需要反思。
-----
网友解答:
-----
金门战役之失利,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情报和电讯部门要负相当的责任,尤其是对胡琏第12兵团的动向掌握,将直接影响着渡海部队的作战成败。不幸的是,我军情报没有做到及时和准确,从而错误影响了指挥员的判断和决心,使金门战役成为我军最惨烈也最惨痛的一战。
(三野十兵团司令员叶飞)
大小金门两岛距离厦门很近,原守敌为蒋军李良荣第22兵团,说是兵团级建制,其实实力还不如一个满编军。三野十兵团对敌情的判断是:第22兵团部率第25军附第201师驻大金门,第5军之第200师及第146师残部守小金门,全部兵力不过20000余人(我军情报部门估计敌作战兵力最多12000人)。
番号都很眼熟是吧?没错,这都是淮海战役中被歼后重建的部队,第25军是黄百韬的发迹部队,而第5军则是邱清泉的骨干力量,这俩兵团司令毙命后主力军番号得以保留,最后合编为第22兵团。以三野第十兵团第28军的人员、装备和战斗力(三野每个军有30000到40000人),单独击败该兵团毫无问题。
(三野28军副军长萧峰)
但问题是敌人的援军动向,主要监视目标是原在广东潮汕地区的胡琏第12兵团(也是淮海战役后重建的)40000余人,该敌是否增援金门、何时到达的情报至为重要。实际上早在清除厦门沿海的大塖岛作战中,我第28军副军长萧峰,就意外地发现俘虏中有胡琏兵团的士兵,番号为第12兵团第18军第11师第33团。
萧副军长亲自审问两名俘虏军官得知,第18军第11师已于10月9日到达金门,兵团其它部队正在调动之中,面对如此重大情况,第28军前指火速上报兵团司令部,司令员叶飞开始认真关注胡琏兵团的动向,最终得知该敌确已离开潮汕地区,于是再询问情报部门胡琏所部是否到达金门?得到的回答是:胡琏兵团正在海上徘徊。
(敌第12兵团司令胡琏)
电讯部门此时也上报了监听到的电文,是胡琏发给蒋介石要求撤往TW的电报,于是叶飞的判断是:一心想撤往TW的胡琏不愿意增援金门,正在海上磨蹭呢,最好趁他没有增援金门的时候,迅速攻占金门——这个判断显然是轻率的,更要命的是,电讯部门并没有截获到蒋介石随后的回电,内容是严令胡琏坚决而迅速地增援金门。
1949年10月24日,我三野28军前指召开登岛前最后一次作战会议,汇总的准备情况是登陆部队共准备了300条船和维持三天作战的粮弹。而实际上,一次性运送第28军的全部作战力量至少需要600条以上的船,至于三天结束战斗的想法更是过于乐观而缺乏依据。
当前指会议向上级提交所担忧的敌人援军问题时,兵团司令部回复:根据内部电台侦察报告,岛上的守敌没有增加,胡琏兵团的三个军还在海上为究竟去哪犹豫不决,最后要求登岛部队:“我们一定要抢在胡琏兵团的前面拿下金门”!情报的错失和盲目的轻敌,使金门之战的悲剧就此注定。
战役发起时间为10月24日午夜,第一批登岛部队8000余人扬帆出海,而实际情况是,在大金门岛上除原守敌之外,胡琏指挥的第18军第11师和第118师已经于14天前开始登陆。至于情报所说“在海上徘徊”的部队,其实是该兵团第19军所属的三个师,从汕头赶来时因为风浪太大暂时无法靠岸。
(胡琏)
解放军发起进攻之前的10月23日深夜,敌第19军也已经开始登岛,至24日黄昏已有三个师部及五个团上岸,另外四个团也在紧急行动之中。因此,仅大金门岛上的守敌,即已增加为沈向奎第25军、高魁元第18军、刘云翰第19军,总兵力不低于六个师50000余人,对我第一批登陆部队形成了至少六比一的兵力优势。
惨烈的金门战役持续了三天三夜,连同后续增援的少量部队在内,解放军三野第28军、29军共登岛8736名指战员,另有船工350名,共计9036人。他们与在飞机、军舰和坦克掩护下的数倍之敌展开血战,由于无处可以撤退和周旋,只能在面积为124平方公里的岛上拼杀到底,最终约6000余人牺牲,其它被俘或失踪。
解放军指战员在金门之战中,也予敌人以重大杀伤,根据胡琏的战后报告,蒋军在战役中伤亡多达9000余人 ,在如此弹丸小岛上,两军出现18000余人的伤亡,足见战斗之惨烈。而金门失利,也是第三野战军战史上一个永远作痛的创伤。
-----
网友解答:
-----
孟良崮战役——是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遇到的极其惨烈,极其危险的一场战役。这是国共开战以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巅峰对决,华野以5个纵队包围了74师,而国民党又以10个正编师在外围包围着华野。
战场上空乌云密布,杀声不绝于耳,国共双方互相包围,彼此交错。在这狭小的区域内,堆积了数十万人马!如果华野的攻击速度再迟缓一天,那么华野将处于被敌人反包围的处境中,情况实在危险!
粟裕曾评价这是一场血战到底的恶战,其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罕见,据说,陈毅在战后也曾发出感叹:“今后永远不让儿子当兵!”那么孟良崮战役究竟有多惨烈?一向以打硬仗、打胜仗,善于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粟裕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粟裕和张灵甫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问答。
莱芜战役的失利令蒋介石恼羞成怒,5.6万的国民党军,在3天的时间里就被粟裕华东野战军消灭殆尽,彼时,国共全面开战也就不到8个月时间,当初意气风发,扬言要在6个月的时间内荡平中共的的蒋介石已苦不堪言,仅在华东战场上他就连战连输,损失了近30万兵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快速崩盘的蒋介石已无力展开全面进攻,只得实施新的“黄河战略”,将重点投入到山东和陕西两地。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党的政治中心,一个是直接威胁南京、上海的“卧榻之侧”,而山东又是他进攻的重中之重!!
为了报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四战之仇,蒋介石不惜调集重兵围攻陈毅和粟裕。以“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为主”组成突击兵团,誓要肃清山东局势。
其中以汤恩伯为第一兵团负责人,下辖整编74、83、65、28、57师由临沂向北进攻;王敬久为第二兵团负责人,下辖第五军、整编85、75、72师由泗水向东北方向进攻,欧震为第三兵团负责人,下辖整编11、第9、20、48、84师以及第7军由泰安向东进攻。三路兵团呈弧形包围态势,直逼华野主力。
同时,还在徐州、济南已经鲁西南地区预留了20万人马作为预备部队,准备随时策应和增援。
在吸取了莱芜战役失败的教训后,在战法上变得更为聪明,决定由顾祝同统一指挥,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之战略,为确保兵力密度,成纵深梯次配置,做弧形一线式推进,让粟裕,华野啃不动,吞不下,只能干着急。
作为华野的总指挥粟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思考歼敌之策,甚至到了不吃饭,不休息的地步,为了卸下他身上的压力,陈毅特意拉他外出打猎,问打下的兔子打算怎么吃的时候,他眉头紧锁的答道,这是蒋介石引以为傲的王牌部队,硬吃恐不能行,智取才是上策。
他现在脑袋里想的不是陈毅手中的兔子怎么吃,而是正向己方杀来的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
然而,此时的敌人行事极为谨慎,一时抓不住战机的粟裕只能指挥华野20万大军,利用沂蒙山区陡峭的山势,领着顾祝同的三路大军来回周旋,在“耍龙灯”中寻得战机。
经过一个月的“耍龙灯”虽有3万国民党军进账,可面对几十万的大军这点“收成”不免有些杯水车薪,好在粟裕此刻有着极其大的耐心,为了再次有效吸引牵制敌人,他令位于新泰以西的王必成6纵南进至平邑以南地区,隐蔽集结待命,以便敌后作为奇兵使用,不曾想恰是粟裕的这一命令,改变了孟良崮战役的结局。
顾祝同的几十万国民党大军都是机动兵团团长,被粟裕拿着指挥棒来来回回地牵着鼻子可谓苦不堪言,此前兵强将勇的三大兵团,此时已被遛的晕头转向,脚跟子发软,战前分工明确的部署也被打得凌乱不堪,高级将领内部矛盾重重,底下的战士们更是怨声载道,大歼灭战的机会逐渐显现。
这时的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稳中有胜,可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原本想凭借自己的美械装备,机动兵集团的优势,能够快速歼灭陈粟。岂料,不仅收效甚微,还被华野吃下了3万人马。再多时日的空耗,士气定会受到影响,因而,严令前方的顾祝同加快“进剿”力争在5月初“拿下陈,粟主力。”顾祝同是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心腹,虽位居高官,但是打仗却不是一把好手,此战,若是由薛岳来指挥,凭借其机敏果断的用兵尚有一战,而顾祝同早在两年前就是粟裕的手下败将,此刻面对兵强马壮的粟裕,岂有不败的道理。
此刻的顾祝同在蒋介石的严令催促下,已经丧失了思考能力,只是一味地催促着三路大军前进。
而作为蒋介石爱将的汤恩伯在连日的奔波下似乎也失去了思考能力,在欧震和王敬久兵团还未跟上的情况下,便指挥部队向沂水 ,坦埠方向进攻,其7军和整编48师很快便暴露于华野的视野中。
战机稍纵即逝,苦等歼敌机会的粟裕当即决定打掉这两个整编师(军),但是在作战命令下达之后,粟裕却流露出一丝不满意之情。
因为,第7军和整编48师隶属于桂系,有“猴子军”之称,一直以来都是在蒋介石的排挤和歧视下生存,因而历练出一套“保命”的本领,不仅打仗狡猾,而且很顽强。不是最理想的攻击目标。根据此前的经验,和他们作战一不小心就会打成消耗战,很难有俘获。战机稍纵即逝,只能加紧围歼“猴子军”的同时,时刻关注战场上的变化,捕捉更合适的战机。
5月11日,一则惊人的情报打破了指挥部的宁静,张灵甫的74师从垛庄出发,经孟良崮向坦埠以南的华野9纵阵地进发,旨在中心开花,拿下华野司令部。原来,这是顾祝同想出的一条“妙计”,以整编74师为中心,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为左翼,李天霞的整编83师为右翼;又以整编65师保障整编25师翼侧,第7军和整编48师保障83师翼侧,在5月12日攻占坦埠。这一妙计可谓毒辣,攻占坦埠势必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来可以攻克华野的指挥中心,陷我军于混乱和包围之中,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二来,顾祝同断定粟裕不敢与他的王牌74师硬碰硬,以此将粟裕、华野赶过黄河。
可是他低估了粟裕和整个华野歼敌的决心,整编74师是由王耀武的74军整编而来,是蒋介石引以为傲的王牌,有着“荣誉军”,“御林军”的美誉,全师共计3万人,纯一流美械装备,战斗不凡,此次粟裕碰到的的确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王耀武担任军长时,74军在抗日战场多次立功,张灵甫接任师长后,在华东战场上一直以来都是急先锋的角色,曾在淮阴和涟水两战立克粟裕的华东野战军,虎将王必成还因此受过处分。粟裕曾多次设法围歼它,都在其顽强抵抗下没能成功。
此次粟裕与华野,张灵甫与74师狭路相逢,如果能把它消灭了,必将给蒋介石,国民党军上下予实力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我连敌人最王牌师都能歼灭,还有什么敌人是我们不能消灭的呢?但是,歼灭敌人的王牌又谈何容易,风险与成果并存。因此,粟裕决定以华野五虎将和最强的5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即叶飞的1纵、陶勇的4纵、王必成的6纵、王建安的8纵以及许世友的9纵,决战的地址就选在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
同时,以其他4个纵队担任阻击任务,即韦国清的2纵、何以祥的3纵、成均的7纵以及宋时轮的10纵;陈锐霆的特种兵纵队配合阻击部队作战。
要全歼整编74师,首要任务就是将顾祝同的重兵集团分割开来,然后在合围歼灭。为此,粟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一道接一道的下达:
一、命令陶勇和许世友分别带领4、9两纵队,全力抗击坦埠进攻的整编74师,使其不能前进。
二、命令此前在鲁南隐蔽待命的王必成6纵,叶飞1纵部分兵力共同夺取孟良崮西南的垛庄,切断整编74师的后勤补给和后退之路。
三、命令叶飞和王建安分别从1、8纵派出小股部队,向张灵甫左右两翼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发起攻击,令其无法判断华野的具体攻击方向,1纵和8纵主力则乘机向纵深插入,隔断整编74师与左右两翼的联系。
四、命令韦国清、成均、何以祥、宋时轮分别带领2纵、7纵、3纵、10纵,埋伏在整编74师左右两翼,阻击援军。9路大军领命而动,第二天上午便基本完成了对整编74师的包围。5月15日拂晓,王必成6纵队在1纵的配合下顺利拿下垛庄,至此完成了对整编74师合围的所有部署。
张灵甫做梦都不会想到,粟裕竟“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围攻自己的整编74师。自己的整编74师,自进入华东战场以来,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共军遇到自己的往往都是退避三舍,主动退让。此次华野大军来袭,定让他好看。更让他兴奋的是,自己正前方的华野阻击部队9纵虽是一个正规军的兵力,但阻击却异常艰难,往往用不了多久便“主动放弃”阵地,所以张灵甫始终坚信华野的火力在他面前并无招架之力。
但,垛庄的突然失守让他如梦惊醒,知道自己是彻底被华野重兵包围了。他急忙下令全师向孟良崮和芦山地区收缩,但是两地山路崎岖,只能忍痛将自己引以为傲的美式重炮和优势装备丢弃于山下。孟良崮位于门阴东南60公里的芦山山区顶峰,海拔500米,山上都是坚硬的花岗石,而且大多“比门还高”,如若用这些巨石作为掩护,不仅可以居高临下对攻击部队进行大规模杀伤,还能不断发起反冲锋。所以,被逼上孟良崮的张灵甫不以为忧,反以为喜。他认为,凭借自己全美械装备的实力,华东野战军根本攻不上孟良崮的山头,只要自己拼死抵抗,将其牢牢吸引住。加上四周队友的配合,不久便能形成对华野的反包围。这不就是自己中心开花的目的吗?
此想法甚合蒋介石的心意,他和顾祝同马上命令张灵甫依据险地死守,吸引共军主力;同时命令整编11师等6个整编师,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火速向张灵甫的74师靠拢,准备内外夹击,准备于孟良崮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一战封侯,蒋介石又就近增加人马,命令位于莱芜的邱清泉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火速南下,位于鲁南的整编64师和整编24师火速北上,至此,6路大军全部向孟良崮方向开进。
战场上风云密布,整编74师虽已为瓮中之鳖,但华野的处境也是险象环生,所以此战的关键就在于粟裕能否在蒋介石的6路大军抵达之前成功打掉74师。华野是由下向上攻击,74师是居高临下,虽说丢了重装备,可这毕竟是蒋介石十分倚重的“王牌军”,在轻步兵兵器的配备上同样精良,而且官兵训练有素,行动敏捷,艰苦而惨烈的阵地战遂即展开。
华野的战士们顶着密集的枪林弹雨无畏前进,阵地上枪炮声,喊杀声震天响,战斗呈白热化,眼看着山头被一个个拿下,张灵甫只能步步后退,被逼到山头的一隅。此刻,这位御林军的军事主官,嗅到了前所未有的死亡气息,在得知各路友军被阻击部队缠得进展缓慢,更是惊得脊背阵阵发凉。不得不放下自己所谓的自尊心,向此前瞧不上的兄弟部门拼命求援。
张灵甫不知道的是,为了营救他,蒋介石接连下了好几道死令,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向前,隆隆的炮火声,成群结队的冲击,一波一波的涌向华野的阻击阵地。其中以黄百韬的整编25师最为卖力,他命令部队采用密集人海战术,轮番向华野1纵阻击阵地发起攻击,一步一步用士兵的血肉之躯向前推进,队伍曾一度推进到距离张灵甫5公里,炮火已然能打到孟良崮 了。
然而,整编83师的李天霞对于救援却有些懈怠,李天霞和张灵甫都毕业于黄埔军校,都曾任职于74军,奈何在争当王牌师师长时,自己的靠山不够硬而措施此职位,因而,对张灵甫记恨在心。所以他巴不得张灵甫倒霉,好让自己痛快一番,所以命令支援部队放缓速度,但在蒋介石军法从事的严令下,他不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最后也只相隔了5公里的路程。
其余各路大军也在不惜一切代价,拼死向前救援,最后也距离整编74师有2天的路程,有的甚至不到半天的路程,可谓险象环生,这边要是攻击的速度再慢一天,华野就被国民党军形成了反包围。
但是担任阻击的华野战士怎么会让他们得逞,粟裕下达总攻命令这天,华野10纵和邱清泉的第五军正在临沂血战,3纵和整编11师也在蒙阴打得不可开交;1纵和6纵更打得整编65师一天只前进了10公里;由南向北而来的第7军和整编48师也被7纵拖的动弹不得;整编20师和整编64师则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节节阻击下迷失了方向。
阻击部队异常凶猛,不仅顶住了凌厉的攻势,死战不退,还时不时对国民党军发起反冲锋,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援军,误以为自己才是华野真正攻击的目标,竟傻乎乎的向张灵甫求援。张灵甫永远不可能从孟良崮走下来了,5月16日早晨,大雾弥漫在山顶,华野的攻击部队开始炮击张灵甫隐身的山洞,之后便对其藏身之处发起猛烈攻击,激战至午后,华野6纵特务团率先杀出,突破山洞西侧的阻击阵地,向洞内猛烈扫射,将等待援兵的张灵甫击毙。
各路援军望而兴叹的望着孟良崮,眼巴巴的看着74师覆灭,张灵甫被击毙,但是粟裕在核对各部门汇报上来的歼敌数字时,却发现还有7000多人与整编74师3万人的编制对不上,7000人可不是小数字,如果组织起来进行范突围,定会给部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华野各纵经过仔细搜寻,终于在一条山谷里发现了张灵甫残部的7000多人,果不其然他们正在密谋组织突围。至此,一代王牌74师被全部覆灭,陈毅在得知张灵甫被击毙后,命令各部战士不可擅自乱动,后经过特殊渠道将张灵甫的尸体运至南京。
全歼整编74师,令毛泽东兴奋不已他直言粟裕此举令她意想不到,这边欢天喜地,而国民党这边却苦叫连连,痛失御林军的蒋介石更是悲痛欲绝,哀叹这是“空前的损失”,是“剿匪以来最痛心最可惜的一件大事”。望着自己一手带大的整编74师就这样覆灭,王耀武只能悲伤地感叹:“74师之失,犹如丧父之痛。”
粟裕、华东野战军全歼张灵甫的74师不仅在军事上给与蒋介石、国民党沉重的打击;更在政治层面严重打击了蒋介石的嚣张气焰,你最引以为荣的王牌军都能被我打掉,还有什么部队是我不能战胜的呢?在此后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中都出现了援兵畏缩不前,不敢前去增援的情况。对妄想着一统中国,做大总统的蒋介石来说的确是不小的打击!!!
粟裕大将的战功远不止于此,今后之路任重而道远,还远未有穷时!!!!
-----
网友解答:
-----
不幸的苏军
列宁格勒战役吧,这场战役虽然在整个二战中烈度不算最高,但持续时间之长,双方损失之惨重超乎想象。整整872天的持续攻防在现代战争已经超越了人类生理极限,毛熊能挺下来大抵也只能认为是意志超群吧。
对列宁格勒守军来说,他们的幸运在于前方有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带来足够的纵深,德军无法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计划中直接进攻他们。守军可以从6月27日开始动员上百万人抢修工事,德国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
对列宁格勒守军而言,他们的不幸在于这个城市是双方都志在必得的战略级目标,在不容有失的谨慎下,把一场可能血腥的攻城战打成了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他们想反攻打不出去,只能用最痛苦的方式坚守。
无奈的德军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威廉·冯·里布元帅同样痛苦,他虽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扫清了列宁格勒周围的所有障碍,但对城市的试探性进攻并不顺利。里布清楚强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元首却一直对他的进度不满意。
正好很多德国科学家预测守军的粮食坚持不了几个星期,里布和元首也就干脆包围了城市,顺便还把第4装甲集群调去打莫斯科。实力不足的里布元帅顺势心安理得的把快攻达成慢击,总归鸭子是在锅里的。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毛熊居然那么能挺,连大炮轰再飞机炸,就是不见怂。更要命的是大胡子也知道列宁格勒很重要,稍微腾出手来就挤出点部队扑过去解围,里布只要稍不留神就容易被中心开花做成夹心饼干。
痛苦的煎熬
各有顾忌的攻守两方就这样打成了磨盘战,德军切断列宁格勒一切对外通道,开始不停的炮轰飞机炸,最后脑洞开到用飞机往城市里扔鱼雷。守军苦挨打还没饭吃,靠着拉多加湖一条用人命填出来的路拼命补给和撤出居民。
列宁格勒战役注定不可能像斯大林格勒那样悲壮,那么激荡人心,但它的残酷更甚之。斯大林格勒保卫大抵上相当于两个疯子不停对砍直到一方死去,而列宁格勒就等于是两个变态互捅一刀后仔细看着对方什么时候止血,然后再去捅一刀。
872天的时间里,守军平均每天挨286颗炮弹,听起来不算太多,但加起来是足足25万发。城市里的守军和居民把老鼠和鸟类全都给吃光了,因为战士和工人每天只有8两左右的粮食,儿童、病人、公务员只有4两。
饥饿的人们还要不停的承受轰炸、每天保持生产、不断维修阵地,面对饥饿他们的选择不多,要么饿死,要么放弃当人的权力。有些无法证实的资料显示,保卫战时期列宁格勒审判了1000多起吃人案件,很多案子是挖出尸体给年幼的孩子吃,我想人间地狱莫过如此。
冰冷的数字
为了解除列宁格勒的包围,大胡子也算拼了老命,连续组织锡尼维亚攻势(1942年,失败)、伊斯卡拉行动(1943年,部分成功,打通运输)、北极星行动(1943年,失败),终于在1944年1月27日解除了包围。
整个列宁格勒战役,苏联军队伤亡1,129,619人,民众伤亡1,042,000人,经济工业损失难以估量。德军其实也没好受到哪里去,他们自己统计的伤亡数字是579,985人,你要知道他们围城初期总兵力也就725,000人,毛熊等于给他们换了一次血。
其实关于苏军的伤亡统计一直就有争议,喜欢黑毛熊的美国学者很多认为是3,436,066人,如果按照这个数字看,列宁格勒战役的伤亡超过广岛和长崎那两颗原子弹的总和。到这份上还没崩溃,元首大人死的算一点都不冤了......
-----
网友解答:
-----
淮海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其中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解放军的战损比是最高的,达到一比二点五,而到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的时候,战损比只有一比九点五,相比之下,围歼黄百韬兵团是非常困难的,牺牲很大,也非常惨烈。
黄百韬兵团原本下辖三个军,除了他自己嫡系的二十五军,一百军,还有广东的六十三军个六十四军,总共四个军,约十万人。但是从新安镇撤退的时候,原本要从海路撤退的驻海州也就是连云港的川军四十四军临时改为从陆上撤退,从而临时配属给了黄百韬兵团指挥。
黄百韬也是个实在人,别人对待这种临时配属的部队都是用来当炮灰,但是黄百韬却命令二十五军和六十三军掩护,结果耽误了两天撤退的时间。四十四军过运河之后,二十五军已经被解放军追上,二十五军只能边打边撤,六十三军则因为行动迟缓,被解放军追上包围了。
此外,四十四军因为撤退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物资,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和学生,在通过运河铁桥的时候,一辆十轮大卡车卡在了桥上,不能动弹,影响了全军的渡河速度。加之黄百韬兵团当时只有一个工兵营,被周志道强行要去辅助一百军过河,所以也没有其它桥梁,十几万人只能从运河铁桥上通过,更加延误了时间。
所以,过运河之后比较完整的只有六十四军一个军,周志道的一百军被消灭了一个师,二十五军也有一个师基本上被打残了,六十三军更是完全被切割包围在了运河以东,剩下能战斗的兵员总共大约只有八万人了。其中四十四军的战斗力没有什么保证,所以当时剩下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数量其实并不多。
但即便如此,华野打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一方面要分兵继续围歼六十三军,一部分要从鲁西南直插徐州与碾庄之间去阻击从徐州出来救援黄百韬兵团的国军部队,能用来全部投入歼灭黄百韬兵团主力的部队,实际上数量也很有限。所以,华野只能先全力歼灭六十三军,同时又要切断黄百韬兵团和徐州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围歼黄百韬兵团主力做准备,这当然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在粟裕的全力调度之下,六十三军很顺利的被解决了,黄百韬兵团其余部队在渡过运河之后,也没有能够突破解放军的阻击阵地,去和救援的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汇合,所以还是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了碾庄的狭小地域。在此期间,邱清泉兵团奉国军统帅部的命令,集中全兵团炮兵猛攻,对解放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这也是《亮剑》里李云龙说的,他从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兄弟都已经牺牲了,他只能从找赵刚那里死皮赖脸的要俘虏。而剧中的华野首长在面对来打小报告的师长说,不信你把你那个师拉到赵庄阵地上试试看?就是因为李云龙当时就是在徐东阻击战的阵地上死守,为华野其他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时间。
而且,黄百韬兵团被包围之后,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马上奉命向东进攻,进行救援,这就让黄百韬兵团的官兵觉得还是有希望得救的,所以士气并不低落,战斗意志还比较顽强。这样,华野打起来就特别费劲了,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伤亡作为代价。
黄百韬兵团的弹药相对而言也还是比较充足的,也没有试图突围,所以阵地始终保持的比较好,华野只能从四十四军和一百军阵地上突破,六十四军和二十五军则始终坚持抵抗,这也是华野打起来特别费劲的一个原因。相比之下,杜聿明集团虽然有三十万人,但是因为被围而不攻十天,给养基本上消耗完了,到雪停了的时候,饿得已经没有力气突围了,早已军心瓦解,刚一开始突围就全都溃散了。
-----
网友解答:
-----
鲜为人知的惨烈登岛战———金门之战前夜的大嶝岛战役,国共双方在一座仅1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以血肉、牙齿和工兵铁铲相拼,刺刀见红,尸体横陈,内战的鲜血,把那片岛屿的海滩,全都染成了红色………
1
在金门之战前,为了扫清外围,叶飞命令29军85师259团,发起大嶝岛战役,攻占金门以北的大嶝岛。
在这场夺岛战中,双方打得惨烈程度堪比后来的金门。国民党军甚至一度反扑到解放军指挥部附近,解放军靠血肉横飞的肉搏战才维持住了战线。在后来解放军的追击中,上千名试图逃到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被解放军从背后打死在海滩上———鲜血染红的海滩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国民党军的尸体,侥幸逃回金门岛的少数国民党军,对金门守军造谣说“解放军不留俘虏”,这反过来坚定了金门守军困兽犹斗的决心,为未来的解放军金门之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大嶝岛东西长南北窄,呈倒三角形,面积仅有13公里。岛的西北部为平坦的盐田,东南部为丘陵地,与大陆同安县海岸相隔只有2公里,南距金门岛约8到10公里。它既是金门监视大陆的前哨,也是防卫金门的屏障。
大嶝岛同大陆相隔的海湾水并不深,涨潮时要坐船,退潮时水仅到人腰部,个别水深处达到人胸部,可以涉渡。但水底都是烂泥,行走困难。每日夜落潮两次,落潮时间甚短。
为了解岛上敌情和海湾水情,259团团长曹国平先派团部侦察排在夜间落潮时涉水上岛侦察,得知岛上守敌是国民党李良荣兵团25军40师的两个团,其中118团是由国民党空军机场守卫部队改编的,战斗力比较弱。
侦查过后,1949年10月9日夜8时,天空急风细雨,大嶝岛上云雾迷茫。259团趁着退潮,三个营兵分三路,向大嶝岛东部发起总攻击。全团干部战士都涉水过海,前边的战士手牵着绳子登岛,把绳子紧紧拴在岸上,后面的战士就手扶绳子涉水前进。
由于水深和缺乏经验,有的枪管灌进了海水和烂泥,有些弹药被海水泡湿,不能用了。因被海水浸泡,几乎所有干部的手表都不走了。只有曹国平团长的防水夜光表还可用,否则快天亮了也不知道,不能及时做好攻击准备。
2
259团登陆后在10日凌晨5点半发起进攻,先打垮了岸边零星守敌,然后各营分头前进,计划在岛东南角的阳塘会合,由于缺乏经验,部队登陆后只顾向纵深猛插,没有肃清岛北岸边各个地堡内的国民党军。
10日上午,岛南部的国民党军得到金门方面的援兵,开始反扑。解放军在穿插之中的忽略的火力点也纷纷“复活”,从后面和侧面射击解放军,许多解放军战士甚至搞不清子弹从哪里打来就不断中弹倒下。
大嶝岛的地势是南部比北部高,阳塘背后的高地高40米,是全岛的制高点。国民党军居高临下,火力越来越猛,步兵也开始冲锋,一度竟打到259团指挥所附近。解放军凭借屋后田埂当工事,团部人员以及侦察排、通信排均加入战斗,几经血战,通过大无畏的反冲锋和敌人扭打到一起,甚至彼此牙咬挖眼拼刺刀,吼叫声和刀刺声响成一片,场面颇为血腥,最后终于打退国民党军的这一波进攻,自身也伤亡惨重。
这时259团的处境相当凶险,上岛时带来的炸药包受潮不能用,迫击炮只带来1门,炮弹也只剩3发了。
当时海水又涨潮,大陆的援军过不来,电台也打不通,连手榴弹都拼光了。拖到下午1时,曹团长考虑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大陆援兵上不来,弹药也来不了。而国民党军完全有可能从金门再运援兵来,今天不解决战斗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经过紧急研究,259团首长决定部队在下午4时半后开始,分成小组,利用山沟洼地,三三两两,一枪不发,隐蔽前进。到黄昏前,不少战斗小组已渗透到国民党军阵地跟前,开始“明目张胆”构筑工事。这使国民党军守军误以为解放军准备固守待援,紧张的情绪松驰下来。
3
到下午6时半,259团孤注一掷,以仅有的3发迫击炮弹开始炮击,国民党军哪知道解放军仅有3发炮弹啊!听到炮响,以为解放军援军来了,要大举进攻,其在大陆战争中意志不坚定的老毛病又犯了,便在军官带领下向东海岸跑,想趁夜间逃回金门岛。
259团乘势发起猛攻,从背后居高临下向拥挤在海滩的国民党军疯狂扫射,由于在白天的战斗中同样伤亡惨重,这次解放军的反击毫不留情,当晚9时,除少部分国民党军跑回金门岛外,其余有的被弹雨打死在海滩上,有的被淹死在海水中,被退潮的海水卷走。
大嶝岛海滩一片血腥,极其惨烈。
10日午夜,战斗完全结束,大嶝岛完全解放。259团自身牺牲四百多人,打死国民党官兵一千多人,抓获了少量俘虏。出乎意料之外,俘虏当中还有国民党第12兵团(胡琏兵团)18军11师31团的官兵。他们说是9日刚到金门,就被派到这里来增援的。曹团长原以为大嶝岛只有两个团国民党军,实际上是解放军一个团在同三个团的国民党军作战!
4
解放大嶝岛的战役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它破除了金门国民党守军的屏障,为解放军攻击金门提供了跳板。后来解放军攻击金门,大部分就是从大嶝岛乘船起航的。
但是大嶝岛之战也有深刻教训:
由于没有掌握潮汐规律,259团登陆后就遇见漲潮,与后续部队隔断,陷入缺乏弹药的困境。
如果不是国民党军缺乏斗志,以及259团用战术迷惑了对方,国民党军一旦反扑,解放军将提前迎接类似金门之战的失败。而且在追击国民党时,过于“复仇心切”,对逃跑的国民党军杀伤惨烈,不讲政策———让侥幸逃回去的敌人散布“解放军不留俘虏”的消息,导致其后打金门的时候,敌人的抵抗意志空前旺盛,死战不退,这都是需要认真吸取的教训。
还有259团抓获了胡琏兵团的官兵,得到了胡琏兵团移防金门的重要情报,这证明金门的已经有国民党重兵防守了!虽然把这些情况都上报了,可惜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解放军三野仍是信心满满,毫不在乎………
这些,都是金门之战悲剧来临的不详之兆。
-----
网友解答:
-----
血战双堆集。
1948年11月25日,刘邓中原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兵力,将从永城南进的国民党黄维第12兵团4个军11个师的12万人马包围在以双堆集为核心的纵横7.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此时的黄维兵团,虽称不上所向披靡,但也实实在在地算得上兵强马壮。其所属的第18军是国民党头面人物陈诚赖以起家的核心班底,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第18军老军长、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更是与华东野战军交手多次,被称为“狡如狐、猛如虎”的悍将。
不料,11月27日,中共地下党员、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借着突围的机会率领师部和2个团5500多人战场起义,这无疑给了信心满满的黄维当头一棒。
到12月初,黄维以第18军守平谷堆、尖谷堆(此即“双堆集”之由来),以第85军守腰周围、李庄地区,向西防御,以第14军守张围子、杨四麻子地区,向东防御;以第10军守马围子至杨庄、李庄间向北向南防御。兵团部设双堆集以北。依托村庄构筑了大量地堡群,并利用汽车和沙袋,甚至尸体筑成防御工事,妄图死守。
双堆集之战最为血腥的一天从12月9日中野进攻双堆集南面的大王庄开始。防守大王庄的是第18军第33团,该团部队骨干坚韧、训练有素,战术水平极高,全部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是国民党当时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
胡琏
进攻大王庄的是华野7纵20师的两个主力团:58团和60团,两个团兵力合计超过6000人,且大部装备了缴获的美式武器,士气高昂。9日下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华野在付出重大伤亡之后占领了大王庄。
深知大王庄失守将会把第12兵团带入绝境的胡琏闻讯大为震惊,连夜命令第18军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大王庄,并投入了第12兵团剩余可用的全部重型火炮。10日晚上零点刚过,大王庄内的解放军7纵第59团还没来得及盖好掩体工事,就遭到了国民党军暴风骤雨般的重炮轰击。数百门各式口径大炮在短短50分钟内便在狭小的大王庄倾泻了数千发炮弹,第18军出动一个营反击大王庄,被解放军击退,随后胡琏将剩余的坦克也全部投入到大王庄,10日上午,大王庄被国民党军夺回。
12月10日,华野,中野陈粟、刘邓首长和黄维、胡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大王庄这个只有四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中午,中野6纵46团,华野7纵59团、60团的两个多团兵力,又向大王庄发动反击。
王近山
中野6纵的司令是王近山,对,就是那个号称“王疯子”的王近山。华野7纵的司令是成钧,他也是实打实的开国中将。
一方是志在必得,一方是退无可退,双方的战斗很快演变成了白刃战,第18军将所有可用的人员全部投入大王庄战斗,解放军也不断增兵。激战至傍晚,战斗已经演变成了比谁更疯狂,国民党士兵刚刚在喷火器的掩护跳进烧焦的堑壕,转眼就被解放军士兵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赶了出来;士兵们端着刺刀刚刚战到一起,覆盖的炮弹就把他们无差别变成血沫……据幸存者回忆,整个庄内已经没有一座完整的工事,每一平米土地都有数十块弹片,战壕和工事内尸体相叠三层,人在堑壕内走一圈后,壕底的血水之多足以浸湿裤腿。
到夜间,第18军的精锐消耗殆尽,华野7纵也是连警卫连都冲了上去,随着最后一声枪响,解放军重新占领了大王庄,而黄维兵团的命运也就此注定,在大王庄,国共两军的伤亡合计达到了一万多人。
当晚,负责驻守大王庄附近小王庄的第85军第23师师长黄子华在望远镜中目睹了大王庄一昼夜激战后,心理防线崩溃,率部投诚。
三天之后,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基本全部歼灭。此役,国民党军伤亡4.6万余人,被俘4.6万余人,伤亡与被俘人数之比达到了惊人的1:1。而解放军的伤亡也达到了25000多人,占到淮海战役总伤亡人数的19%。
-----
网友解答:
-----
十余万守军被迫攻城,数百名侠士排队赴死,这样的战争见过吗。就发生在三国后期。
司马氏掌权之后,曹魏内部连续爆发了三场内战,其中的最后一起——诸葛诞叛乱尤为惨烈,只不过是单方面的:是司马昭对诸葛诞、东吴援军的一边倒屠杀。
历来权臣篡位其实都不容易,司马家族也不例外,他们在军事领域面临的挑战尤为明显。
早在魏明帝曹睿时期,曹魏为了同时抵御蜀汉、东吴的北伐,将重兵屯驻于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其中,西北方向常年由司马懿统帅,自然是党羽遍布,但对于东南方向则无法染指。
因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仍选择支持曹魏的东南方面军队连续发动了三次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执政期间各一次;而且,地点都在位于淮南地区的头号军事重镇寿春,故而获胜者司马氏将其称为“淮南三叛”。
由于司马家族篡位的趋势越来越趋于明朗,曹氏支持者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三次叛乱的激烈程度呈逐渐上升态势。
比如,公元251年王淩试图起兵事泄,司马懿不假思索地率军讨伐;王淩自知不敌,投降后被逼自杀,双方基本没交过手;
在公元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后,虽然面临了军心涣散、逃兵众多的窘境,但依靠文钦、文鸯父子之勇,他们曾发起过有效攻势,甚至吓得司马师眼伤撕裂、眼球爆出,并因此在回师途中死去;
而到了公元257年,诸葛诞发起的第三次叛乱,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事,不仅绝望感贯穿始终,
还出现了诡计频出、血流成河、自相残杀甚至数百人排队赴死的场景。在三国后期,此战堪称经典。
诸葛诞起兵反司马,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早年间,他就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志气相投、互相标榜;因此,眼见诸位老友逐渐被灭族,他的内心早就惶恐不安。但鉴于力量寡弱,他选择了蛰伏隐忍,甚至在毋丘俭叛乱期间为司马师出力。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代为镇守寿春。
手握东南军事重镇,诸葛诞立即着手反叛。吸取前两次起兵者的教训,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招兵买马、筹集粮草,甚至还豢养了数千名身手过人的扬州侠客作为自己的近卫队。
公元257年4月,在准备了十多万兵马、足够支撑一年的粮草后,他派小儿子诸葛靓前往东吴为质称臣,请求发兵支援。
当时东吴的实际掌权者是大将军孙綝,由于刚刚经过血腥的内卷后位居宰辅,寿春传来的好消息,在他眼中宛如送到嘴边的战功。他立即任命诸葛诞为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其后派全怿、全端以及两年前投奔东吴的文钦等人,率军三万前去协助。
对此早有准备的司马昭也毫不怠慢,为了避免后方生事,6月,他裹挟着魏帝曹髦、郭太后一同出征,调集的兵马达26万之多,浩浩荡荡挥师东南,对寿春形成包围之势。
当各路魏军的包围圈还未完成时,文钦、全怿等人率众突入城中;同时,吴将朱异另率三万人进驻安丰,与寿春内外呼应,试图牵制魏军注意力、诱使司马昭改变战略。但在王基的建议下,魏军不为所动,继续坚持深沟高壑、围而不攻的战略,依靠优势的兵力、物力,他们围着寿春城修建起了两圈高大坚固的营垒,摆出了一幅耗死城内十几万兵马的架势。
这么一来,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原本应由司马昭发动的攻坚战,如今却变成了城内外诸葛诞与吴军眼前的选择。而在千里之外的西线,蜀汉大将军姜维虽趁机北伐,却被司马望、邓艾予以有力挫败,压根没对司马昭形成有效牵制。
接下来,战局越来越朝着不利于诸葛诞、吴军的方向发展。
首先,奉司马昭之命,作为外部游军的兖州刺史州泰击败了吴将朱异,杀俘吴军2000余人;更严重的是,吴军留在都陆的辎重粮草被魏将胡烈带着5000人奇袭焚毁,朱异的残部饥疲交加,靠着食用野外采集的葛叶才狼狈逃回。孙綝气急败坏,强令朱异再次出战,但对方以缺乏粮食为由拒不服从;恼羞成怒之下,孙綝将其处死,却因此激起民愤,越来难以组织起兵力。
随后,司马昭发动了心理战。他派人潜进寿春城内造谣,声称魏军人数太多、粮草不足,已经分流一部分人跑去淮北乞食了,可见这种大规模的围攻不可能持久。城内的诸葛诞等人对此信以为真,对粮草的使用大手大脚。
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外边的救兵仍然未到,城内开始发慌,内讧由此产生。
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认为,孙綝杀掉朱异、却没有下一步的行动,显然是想以发兵为名,享坐观成败之失;因此,应当趁士气仍在、对外拼死突围,若困守空城,只会士气耗尽、束手待毙。
听他们这么说,文钦可不干了:我们这几万人的家人可都在江东,主上怎么可能撒手不管?而且,魏国常年内忧外患、军民疲惫,想要几十万大军围守我们一年,迟早会发生内乱,届时就是城内的机会。
双方僵持不下,诸葛诞选择了支持文钦。担心自己被除掉,11月,蒋班、焦彝翻出城墙来向司马昭投降。
紧接着城内的吴军也出了问题。在此期间,由于跟家里人起了冲突,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带着母亲以及几十家部曲投靠了魏国。司马昭灵机一动,他以全辉的名义写了一封劝降书,让全府的亲信送进寿春城。12月,城内的全怿、全靖、全翩、全缉等人带着数千亲军出城投降。
先后两波人临阵投敌,城内人心浮动、惶恐不安。公元258年正月,文钦、诸葛诞合计:这个时候,魏军一定认为城内已无心再战,防守难免松懈,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于是,他们准备好攻城器械后,对南面的魏军壁垒发动了猛攻。
但城外预判了城内的预判,魏军没有丝毫大意,甚至还早就做好了应对,他们凭借既高固的围墙,往下倾泻石块、火箭,纵然城内将士发疯似地前仆后继,仍未能突破防线一步。五六个昼夜下来,魏军围墙外遍布着一层层的尸体,阵亡者的鲜血肆意横流、浸泡着大地,甚至让人无从下脚。
接下来,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恐慌情绪蔓延,数万人陆续出城投降。文钦建议,鉴于眼下这局面,不如把原寿春的将士悉数放出,只留下自己带进来的吴军跟随诸葛诞坚守,如此能省下大量口粮。
理论上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办法,毕竟这些吴军无路可退、唯有坚持到底。但这在诸葛诞听来却变了味:要是我自剪羽翼,在东吴眼里哪还有丝毫价值?你这老小子是在算计我吧!
于是俩人各执其见、互不让步;同时咱们别忘了,他们在上回的毋丘俭叛乱期间可是对手,内心早就有些隔阂。如今新仇旧恨叠加,越发得看对方不顺眼。相比较之下,出生将门的文钦也许只是直肠子,文化人诸葛诞的心思可就复杂的多。
一天,文钦照旧入营议事,却被早有埋伏的诸葛诞杀害;他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都是猛将,愤而出城投降。为了瓦解城内守军,司马昭大度地既往不咎,将兄弟俩赐爵关内侯、任命为将军,让他们带着几百骑兵在城外游行,边走边齐声高喊:“文钦之子尚且不被杀,其余之人有什么可害怕的!”
这如同压垮城内守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天,司马昭亲自来到壁垒,远远望见城内守军无精打采,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下令攻城。霎时间,十余万魏军在四面同时发动猛攻,犹如蚁群一般涌向高大的寿春城,喊杀声震天动地、骇人心脾。
2月20日,城破,诸葛诞惶急之下,试图单枪匹马趁乱逃出城,被魏军所杀(随后被诛灭三族);他手下最贴身的数百亲卫兵,悉数丢下武器,却拱手傲然而立、誓不投降。魏军不信邪,将他们逐个砍杀;每杀死一人,就问身边的下一人降不降,答案毫无例外,一律为“否”。就这样,数百人前仆后继地慷慨赴死,没有一个例外。
而城内的吴军将领此时也所剩无几,于诠脱下甲胄、冲入敌阵而死,唐咨、王祚带着一万多人残余江东士兵投降。
血腥的淮南第三叛,以司马昭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战后,对那些归降的军人,不论南北,司马昭悉数赦免,将领们甚至还被继续任用。至此,曹魏内部的所有反抗力量被清除殆尽,司马家族篡位进入了倒计时。
同时,当曹魏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内讧时,蜀汉、东吴两国却一无所获,甚至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充分体现出,三足鼎立的力量均势已不复存在,天下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昭体现出的战术水平碾压东吴上下,当时的司马家族,确实毫无敌手。
-----
网友解答:
-----
当属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中方伤亡5万多人,日方2万多人。
看这部剧时,战场极其惨烈,不忍目睹,我方战士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先烈们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留芳百世,永垂青史。
-----
网友解答:
-----
抗日战争时期,常德守城战役打得极为惨烈,余程万的57师血战30天,仅83人突围。
1943年10月,日军集结了7个师团10万兵力,和国军16个军21万人在常德地区会战。
10月底,日军116、68师团进逼常德。第六战区计划使用薛岳将军“天炉战法”,派57师坚守常德诱敌深入,然后合围歼灭。
为什么选57师,是因为余程万师长骁勇善战,而且非常善于防御战。11月3日,57师进入常德城,开始抢修防御工事及各项巷战工事。
日军116师团率先在外围阵地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一周左右,余程万师长下令外围部队撤离,诱敌深入。
日军以为国军主力溃逃,16日兵分三路肆无忌惮地朝常德东、西、北门进逼。当兵临城下时,借调的74军炮兵团万弹齐发,打得日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
18日,日军11军主力集结完毕,开始发动总攻,率先出场的日军飞机,对57师阵地一番狂轰乱炸,然后步兵发起冲锋。
不过接连三天的攻击都被57师打退,但57师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损失也很大。21日国军空军提供了空中支援,击落了两架日机,日机暂时退出了战斗,但日军地面部队加强了攻势。
又苦战三日后,57师仅剩2000多人,余程万师长急了,说好了诱敌深入然后合围,援军呢?
长官部回复在调配中,但事实上由于军委会和第六战区配合失误,援军都被日军牵制住了,现在57师只有孤军坚守。
28日一早,日军对西门发起了进攻,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但57师的战士非常勇敢,7连的一个班长眼睛被炸瞎了,还在和日军肉搏,连送饭的伙夫都加入了战斗。
随着战事的吃紧,承德的警察也加入了战斗,在上下一心的努力下,西门守军打退了日军四次冲锋,成功守住了城门。
不过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当天晚上常德北门失守了,惨烈的巷战开始了。29日,前来增援的第十军,遭到日军两个师团围攻被击溃。
而常德城内已弹尽粮绝,被巷战打急眼的日军开始使用毒气弹。至12月1日,常德守军仅剩500多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借调的74军炮兵团战士。他们决定和常德城共存亡。
12月2日,常德城全线失守,余程万看到已回天无力,为给国军保存一点精锐,他下令炮兵团突围,不过遭到了团长柴意新的拒绝,他力主掩护余程万师长撤退。
双方谁也没说服谁,又一起投入了巷战。3日凌晨,57师师部开会一致要求余程万率炮兵团突围,剩下的一百多人退后掩护。
会议后余程万带着炮兵团170人开始突围,后来乘水路离开了常德。3日白天常德城内57师战士全部壮烈殉国,常德彻底落入日军之手。此战57师加74军炮兵团9000人,仅幸存83人。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在单位从一个重要骨干到现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辞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