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不叫母主?
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不叫母主?
-----
网友解答:
-----
所谓公主,指的就是皇帝的女儿,在先秦时代还没有皇帝的时候,诸侯王的女儿被称作公主。
公主封号当中的公,指的是公爵,而主,最早是主持的意思。
商朝与西周时代,天子的女儿被称作王姬,并不是公主,到了战国时代才逐渐出现,那时候周天子将王室女儿嫁给诸侯,自然是需要有人来主持婚礼的。
天子当然不可能纡尊降贵去主持婚礼,但毕竟是周王室的女儿身份尊贵。
因此,那时候的惯例是让姬姓的同姓诸侯来主持,当时诸侯们不管大小,彼此之间都称公这是最基本的,而他们来主持婚礼,所以称作是“公,主之”,后来就是公主。
周朝的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再上就是周天子,虽然爵位高低不同,但平时诸侯们之间还是习惯上互相称公。
比方说齐国国君的爵位本是侯爵,但齐桓公等,都称作是公,而不是侯。
另外像是楚国这样的,到了战国时代干脆直接就称王了,而楚国真正的爵位仅在子爵,不过楚国位于南方,被中原所轻视,楚国干脆也无视周天子的礼法。
既然诸侯们集体都至少称个“公”,那么这些公来主持婚礼,也就称作公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子的女儿甚至于诸侯王的女儿们,都被称作公主,而不再是以前的王姬之类。
《春秋公羊传》当中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
这么一来也就形成了惯例,到了徐州相王时间以后,诸侯们纷纷称王,僭越周朝礼法,诸侯们的女儿也都纷纷变成了公主,这个惯例也就延续了下来。
到了汉朝的时候,皇帝的女儿称作公主,而皇帝的姐妹称作长公主,皇帝的姑母则称作是大长公主,比方说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在汉武帝时代就成为大长公主。
可以说,公主这个称号原本是公侯们主持天子女儿的婚礼,所以称作“公主”,这里的公是公侯的公,而不是公母的公,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母主”的奇葩说法。
皇室女子那么多,皇帝的女儿被称作是公主,那么皇族其他成员的女儿能叫做公主吗?当然是不可以的,皇族女儿称作宗女,不同身份的宗女,都有自己的封号。
比如汉朝的时候,诸侯王的女儿称作翁主,而不是公主。
通常,宗女的封号要看她们的父亲是什么人,与皇帝的关系怎么样,是皇族近支还是远支,是贵重还是不值一提,如此就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宗女等级。
自然,同样的封号在不同的时代,其含义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东汉时期曾称皇帝女儿为郡主,唐宋以后称亲王与太子的女儿为郡主,除此之外还有乡主、县主甚至于亭主等很多不同等级的封号,这都是古代对于贵族女眷的册封封号。
原本,绝大多数的宗女封号都是皇族专有的,但是有些比较低等级的封号,慢慢可以用于那些非皇族但身份不一般的女眷,比方说外戚家里的女儿。
尤其是唐宋开始,那些勋贵名门之家的女儿,也可能受到县主、乡主之类的封号。
清朝的时候,皇帝的女儿还是称作公主,只不过有皇后所出固伦公主与妃嫔所出和硕公主的这种区别,而亲王、郡王等家里的女儿、孙女,有不同等级的格格封号。
韩国古代国王的女儿,仅有王妃所生能叫作公主,妃嫔所生只能称作是翁主。
秦朝以后皇帝的女儿都称作公主,仅有北宋末期宋徽宗曾改制,将公主全都改成帝姬,但这段时间非常短暂,没持续多久,后来又改回公主,直到清朝。
-----
网友解答:
-----
这里“公主”称呼的“公”不是指性别,不能因为皇帝女儿是女性就称为“母主”。
“公主”的称呼,源自我国西周时期。
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先古圣王后裔、周天子同姓皇室、功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以拱卫王室。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最高等级的“王”。其下的爵位等级从高往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爵。
也即“王”只有一个,就是周天子。皇室、重臣和诸侯国的国王,顶多只能称为公、侯,例如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名旦被称为周公,诸侯国有齐桓公、晋献公、魏文侯、太伯、毛伯等。
那么,周天子没有同等级爵位的亲家,嫁女儿就是下嫁,一般嫁给大臣、诸侯。
女儿出嫁时,地位至尊的周天子也不能亲自主持婚礼,而是让同为姬姓的皇室“公”爵级别的大臣或者诸侯主婚。
公爵主婚,也即“公主”。
于是,这个婚礼仪式的级别,就成为周天子女儿的代称——公主。
这便是“公主”称呼的由来。
儒家经典《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中对此有记载:
“‘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由于周王室姓姬,因而周天子也即周王的女儿也称“王姬”。
例如《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中有:“何彼襛矣,美王姬也。”
由此,“王姬”也就成为帝王女儿的代称。
后来,不仅仅是周天子的女儿称为“公主”,诸侯之女也称为公主。
例如《史记·吴起列传》中记载“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迎娶了魏国国王的女儿。
迎娶公主则称“尚公主”,皇帝的女儿出嫁叫“出降”或“下降”,诸王之女出嫁叫“适”。这几个名词在古文里常会出现。
到秦汉时期,“公主”制度得以传承和规范、完善。
例如皇帝嫁女时,指派百官中地位最尊显的“三公”主婚。
而且规定,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
随之,有了对应的册封、晋封、待遇制度。
“公主”的封号通常有三种:
以郡县命名,例如馆陶公主、长乐公主、平原公主;
以封国命名,例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
以寓意美好的文字命名,例如太平公主、文成公主、宁定公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主”也不仅仅指皇室、诸侯女性,范围逐渐扩大。
例如指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也指对富贵人家女儿的称呼,例如民间常说的公主命、公主脾气。
到了现代,没有了皇帝、诸侯,“公主”则泛指对年轻女性的尊称。例如豪门千金,恋人之间尊称女朋友,尊称别人家的女孩。
另外,夜总会、KTV包厢的专职服务员也被称为“公主”,成为一种特殊职业的称呼。
-----
网友解答:
-----
“公主”一词,源于西周,因为周天子要将女儿嫁给诸候,不好自己亲自去主婚,就叫同姓的诸侯去主婚,这里的“公”,在当时俗称诸侯,而这里的“主”,是指主婚。到了战国时期仍至整个封建王朝,“公主”是指皇帝的女儿,这既是封号,又是爵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
称“公主”为爵位,是指公主享有一定的官位,如:平阳公主、太平公主、文成公主……。
“公主”一词的史书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公主”为封号和爵位的史书有《汉书》,《唐书》等书记载。故皇帝的女儿称“公主”,而不是“母主”,更不是公母之说法。
-----
网友解答:
-----
皇帝的女儿叫“公主”,是汉代之制,此后历代因之。
周代,天子的女儿不称“公主”,叫“王姬”。
《诗·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此称,据说因周天子姬姓,对其女故以此称。
其实,后代也把天子的女儿称“王姬”。
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兢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春则帝女采桑,秋则王姬筑馆。”
《资治通鉴》中亦有此类记载。
“公主”一称始于战国。
《史记·吴起列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这是说,田文死后,公叔出任相国,娶了魏公主为妻,开始迫害吴起。
可知,“公主”之“公”,指公侯伯子男一类的爵位;“公主”之“主”,指掌管“社稷”的主人,即古时所称“天子为天下主,诸侯为社稷主”。“社稷”,是天子分封后的诸侯祭祀之“社”——天子为“大社”“王社”,诸侯为“国社”。
诸侯为“国君”,因此,“公主”亦称“君主”,后代讹为“郡主”。
《史记·六国表》:“(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君主,犹公主也。妻河,谓嫁之河伯。”就是作为祭品献于河神。
看来,“君主”或曰“公主”,命运亦可能很悲催。
到了汉代,始称皇帝之女为“公主”;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姑母,称“大长公主”。
《汉书·昭帝纪》:“帝姊鄂邑公主,益汤沐邑,为长公主,供养省中。”《注》:“帝之姊妹则称长公主,仪比诸王。”和受封之王享受同等待遇。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长主》:“蔡邕曰:‘汉帝女为公主,姊妹为长公主。’职林曰:‘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藩王……。宋朝但帝姊妹乃封长公主。’”
就是说,皇帝之女,或姊妹,或姑母,称“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是因为她们都有“封邑”,或县或郡,因此仪服待遇类比“王公”,主掌所封之地“社稷”及其祭祀。
这是“公主”一称的根本,也是何以不称“母主”的缘由。
-----
网友解答:
-----
这拳打的!
-----
网友解答:
-----
公主的公,不是公母的公。
皇帝的女儿叫公主,王爷的女儿叫郡主,侯爷的女儿叫县主,公郡县都是代表封号级别。
-----
网友解答:
-----
嗯,公子也叫母子!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西方文化其根本的差异是什么?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