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后台倒了,官职丢了,儿子死了,老婆还跑了,能不惨吗?
戚继光一生做的事情不多,就两件,但对国家对民族都非常重要,
一是南征倭寇还沿海太平,二是北征蒙古保家国安全
。这两件事戚继光都干得非常好,可以说是为大明朝解决了大麻烦。
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他既能在海战上让倭寇闻风丧胆,又能在陆战上对蒙古骑兵造成重创,这是极为难得的,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在戚继光一生之中,一共有超过十五万敌军死在戚家军之手,这一份恐怖的战绩可谓是彪炳千秋,也是万历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戚继光还是一名很优秀的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
在军事方面,戚继光开创的鸳鸯阵十分精细而又巧妙,在实战中可以百战百胜,还被收录在了《四库全书》里面;
在发明创造方面,戚继光发明的戚氏军刀和狼筅等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很突出,堪称是攻守兼备的杀敌利器;
在文学方面,戚继光的诗文也有着很高的水准,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被人称之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总的来说,戚继光文武兼备,其一生战绩显赫,功勋卓著,堪称是一代名将,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戚继光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有高人为他保驾护航,也在于戚继光采取的曲线救国策略。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高人的存在,以及戚继光为了曲线救国而变得“操行不如”,为他晚年的凄惨埋下了伏笔。
明朝发展到嘉靖时期的时候,官场早已经是朋党泛滥和贪腐横行了,干啥事都需要花钱和卖面子,哪怕想要为国家为人民办点事情都是如此,不然啥事也干不成。
就比如说戚继光的老上司胡宗宪吧,这个人很厉害,也是抗倭名将,但他为了坐稳位置并安心做事,所以不得不侵吞军饷用于贿赂严嵩等人。
胡宗宪并非天生贪婪,但他如果不怎么做,严嵩会不开心,他就会失去保护伞;没了保护伞,政敌们就要干掉他了;他要是不在其位了,又谈什么抗击倭寇,建功立业呢?
胡宗宪作为明朝东南沿海的一方大员尚且如此,戚继光只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又岂能逃脱得了世俗的羁绊呢?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手下的亲兵,因为跟随蓝玉等人远征云南而阵亡,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世袭明威将军的官职。
戚继光十六岁的时候世袭了明威将军的职务,被朝廷任命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这个起点其实不算低,但想要进一步升迁就很难了,因为戚继光当时只负责屯田,还没有资格上阵杀敌。
戚继光曾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戚继光是有雄心壮志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郁闷和无奈,因为他没有机会上阵杀敌,又谈何海波平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戚继光在军中都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直到一个贵人的出现。
事实上,戚继光之所以能够获得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实职,还得益于他的岳父总兵官王栋的推荐。
在王栋的帮助下,戚继光得以进入军中,所以王栋算是他的第一个贵人了。但王栋的能力有限,也只能帮他到这个份上了。
戚继光的第二个贵人是直浙总督胡宗宪,为了抗击倭寇,胡宗宪大力提拔戚继光,还拨经费给他,让他创立了戚家军。
当初戚继光去招募兵勇,钱粮不足,胡宗宪便在浙江强行推广“提编”税,这些钱一部分用在招募兵勇上,一部分则进了胡宗宪的私人口袋。
戚继光本人实际没捞到什么好处,但他又不得不配合胡宗宪,不然他消灭倭寇的理想就无法实现了。
不得不说,戚继光并不是个死脑筋,他知道想要干大事,有时候就不能太讲原则了,因为大多数官员都无法做到清廉自持,他要是一昧坚持,可能就要被孤立了。
后来戚继光成功招募到了兵勇,就开始大量购买先进装备,加强军事训练,终于让戚家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这当然少不了胡宗宪的帮助,毕竟养兵也是要钱的。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对胡宗宪很恭敬,事事都要禀告他之后才执行,两人也配合得亲密无间,取得了很多重大战绩。
与此同时,戚继光也积极协助胡宗宪请留浙江的盐银,理由用于抗倭,得到了嘉靖帝的允许。
这些钱财的数额很大,其中一部分用于招抚倭寇和海盗,一部分则进了胡宗宪的私人口袋,胡宗宪因此过上了奢侈的生活。
据说,由于胡宗宪家的钱财太多,以至于有人给他起了个“总督银山”的称号。胡宗宪是吃饱了,戚继光作为她的爱将,怎么着也喝了口汤吧,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戚继光其实也是个聪明人,他虽然背靠胡宗宪,但他也深知胡宗宪跟严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二人总有一天会倒台,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寻找新的靠山。
戚继光带着全部家资去到京城四处活动,可见他为了寻找靠山是不惜钱财的。
戚继光起初找到的是内阁成员高拱,但高拱只拿钱不办事,因为他太高傲,根本就看不起戚继光,所以戚继光只能灰溜溜走了。
戚继光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当时担任国子监司业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下一任皇帝朱载垕的人,戚继光觉得他很有潜力,所以才决定投靠他。刚好张居正那时候也急需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跟戚继光一拍即合。
戚继光在京城好花光了家财,所以他回去之后就穷得叮当响了,家里除了几千卷书,啥值钱的也没有了。
可见,戚继光是多么重视找靠山这件事,我们不排除他有私心,但以结果来看的话,他因为有了张居正做靠山,也可以更好地保家卫国了。
严嵩和胡宗宪相继倒台后,戚继光并没有受到牵连,这得益于张居正等人的力保。张居正在朱载垕登基后不久就成为内阁首辅,戚继光自然受到他的重用,被他调到蓟门一带防御鞑靼。
而戚继光也不负张居正的期望,在蓟门干得非常不错,成功防御了蒙古人的进攻,因此一路做到了总兵官的位置,领左都督衔,加太子太保。
而张居正为了保护戚继光,也可谓是不遗余力,那些对戚继光掣肘的官员,都被张居正给调走了,最后只留下谭纶、刘应节和梁梦龙等人,他们都跟戚继光关系很好,戚继光的工作也因此开展得很顺利,他率军对蒙古人造成了极大创伤,还曾创造过一战歼灭五万蒙古骑兵的伟大战绩。
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
当然了,戚继光的不断升迁当然离不开张居正的帮助。作为回报,戚继光除了给张居正送钱之外,他还搜罗各国美女和珍贵补品送给张居正,张居正的生活品质因此得以大幅提升。
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所以每次写信都显得十分恭敬,从来不称属下或者末将,而是称“
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之类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
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将领,被活生生逼成了一个世俗的政治家。但这不妨碍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水至清则无鱼,戚继光如果像海瑞那样一尘不染的话,那就啥事也干不成了。
戚继光毫无保留地投靠了张居正,以为这样就可以安然无事了,但他千算万算,还是算错了一点,那就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复杂感情。
张居正生前,万历皇帝视他为依靠;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帝的天性被解放,他开始对张居正充满了敌意。再加上政敌的不断污蔑,张居正的坟都被万历帝给刨了,他的一种党羽也受到了牵连。
首当其冲的人就是戚继光,因为他手握重兵在外,是政敌们的心头大患,而且手上还不太干净,所以一封封弹劾戚继光的奏折被送到万历帝面前,万历帝最后将其贬到广东。
戚继光看眼自己就要遭到进一步清算了,所以主动辞职回了老家,那时候他不过才五十七岁而已。
戚继光在老家的日子可不好过,据说他连看病的都没有钱,而且他的儿子去世之后,老婆王氏还跑了。
据史料记载,戚继光早年娶王栋之女王氏为妻,由于王氏是将门虎女,性格十分霸道强悍,再加上其父王栋身居高位,所以戚继光逐渐养成了惧内的毛病。
王氏早年生下好几个孩子,但大多夭折,据说只有一子戚印长到成年,还在戚继光军中效力,但后来因为违反军法,被戚继光瞒着王氏斩首了。
王氏因此对戚继光心生怨恨,两人的额感情也开始变差。
戚继光虽然惧内,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便瞒着王氏在外面纳了三个小妾陈氏、沈氏和杨氏,她们先后为他生下五个儿子。
原本相安无事,但有一天,一个不知轻重的小卒将消息无意间传给了王氏,王氏气急败坏,竟然拿着一把大刀去找戚继光算账,士兵们根本就拦不住她,只得飞速去报告戚继光。
戚继光吓得不得了,赶忙将一件盔甲穿在衣服里面,然后出去跟王氏说情。戚继光好说歹说,最后于让王氏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儿子,王氏一时心软,答应让戚继光以将沈氏之子戚昌国过继给王氏来了解了此事。
有了儿子之后,王氏总算是有所收敛了,除了日常指导戚继光操练士卒和用兵之外,其他时间都在教导儿子。
王氏其实也是个人才,她有勇有谋,精通兵法,武艺也还不错,她要不是女人,必定是个征战沙场的将军,也难怪戚继光害怕她了。
时光荏苒,大约就在戚继光被贬到广东前后,戚昌国去世了,王氏心如死灰,开始变得十分消沉。
没过多久,王氏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事情,她竟然带着戚继光的所有财产离开了戚继光,戚继光因此一下子就又变成了穷光蛋。
我们读历史,一般只能看到男人休女人,很难看到女人休男人。所以王氏的做法其实就是休了戚继光,这自然是让戚继光很没面的。
实际上那时候戚继光的身体不算太好,征战沙场三十余年落下了一些病根,再加上丧子之痛和王氏给他带去的羞耻,他竟然在回到老家之后不久就病倒了,又三年就去世了。
我们可以想象戚继光的悲惨,他风光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却穷苦潦倒,还死了儿子,跑了老婆,真是令人唏嘘啊。
至于说王氏为何要离开戚继光,我认为是他跟戚继光感情破灭在先,儿子去世遭受打击在后,她还觉得跟失势且生病的戚继光继续待在一起必定要受苦,所以就带着家产离开了戚继光。
不得不说,王氏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女人,做事也真是绝,都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要最后欺负戚继光一把,想必不是个合格的老婆。
-----
网友解答:
-----
戚继光晚年境遇凄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事业和家庭。
事业方面,对戚继光来说最不妙的就是,他多年以来的大靠山张居正倒台了,张居正身死之后,神宗皇帝开始了对张居正的大清算,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绝对亲信,戚继光还是被波及到了。
政治斗争是无情的,站队是否正确,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他死后不久,有人提醒万历皇帝,说是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如今担任蓟镇总兵,相当于宫门外面有一只猛兽,而且是只听从张居正节制的猛兽。
这个“提醒”直击万历皇帝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于是,在万历皇帝的暗示默许下,戚继光被弹劾,从蓟镇总兵的位置上调任广东总兵,表面上官职几乎没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许多人到北京请愿,求万历帝留下戚继光,然而万历帝不允。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也感伤不已。
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的政治运动达到高潮,戚继光何等精明老辣,他看出风头不对,向万历皇帝提出辞职,想借此远离政治漩涡,保留几分名将尊严。
但对这位战功卓著,荡平倭寇之乱的名将,万历皇帝丝毫不给面子,他直接把戚继光免职,宣布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这种政治身份,完全是判了戚继光政治死刑。
戚继光回归蓬莱老家,朋友很少,没几个人敢与他往来。
戚继光不光是事业凄惨落幕,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巨大变故,主要有以下几件事情:
他罢官回家的路上,得知小自己六岁的弟弟戚继美病逝。
这个戚继美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大半辈子跟随哥哥东征西战,扫平倭寇之后,又来到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最终官至云贵总兵。
万历十一年,戚继美的妻子病亡,随后,他被罢免回家(毫无疑问,受到了戚继光的牵连),紧接着,戚继美的儿子暴病身亡,几重打击下,戚继美也病逝了。
万历十二年十月,戚继光赶回老家后,看到弟弟的灵柩,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这位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名将,也有热血柔肠。
失去与之感情深厚的弟弟之后,更大的悲剧发生了:戚继光的原配妻子王氏,抛弃他而去,回到了娘家,而且,卷走了戚继光的所有家财。
要说起这位王氏,也是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
早年王氏通情达理,对戚继光是真爱,家里贫困,买回一条鱼来,她吃鱼头鱼尾,留着'鱼身给丈夫吃。
戚继光在浙江一带抗击倭寇的时候,王氏和戚家军家属们居住在新河所,守军很少,忽然有一大批倭寇偷袭,紧急情况下,王氏说服所有戚家军家属穿上戚家军军服,站到城墙之上,把倭寇吓跑了。
这么一位贤惠,而且有勇有谋的好妻子,怎么就会抛弃戚继光而去呢?
其实,也怪命运弄人,公元1545年,戚继光和王氏结婚,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戚将军,相当惧内,可见王氏的性情暴烈。
两人的脾气倒是可以融合,问题出在:两人多年没有子嗣。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王氏还坚决不同意戚继光纳妾,一直拖到公元1563年,戚继光瞒着夫人王氏,在外面娶了三个小妾,生育了五个孩子,直到孩子长大,王氏才得知此事。
王氏怒不可遏,戚继光下跪求和,最后两人谈妥,把其中一个孩子过继给王氏当儿子。
王氏虽然无奈痛苦,但也只好承认现实。但偏偏,这个凝聚了她满心关爱的孩子早夭了。这桩悲剧发生在戚继光被贬官回家之前,王氏万念俱灰,精神有些失常,离开了戚继光。
戚继光晚年的时候,身体很不好,肺病久病不愈,贫苦交加,连请大夫拿药的钱都没有。
在戚继光去世前三个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曾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万历帝不但不予采纳,反而给傅光宅夺俸两个月的处分。
公元1588年,年仅六十岁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溘然长逝,他的人生曾经无比辉煌,也注定永垂不朽,然而他的晚年人生却以悲剧收场,让人扼腕叹息。
-----
网友解答:
-----
戚继光身为明朝第一抗倭名将,论抗倭,纵观整个明朝,无人能出其左右。按道理来说,戚继光有着这么辉煌的历史,再怎么不济晚年也能够富裕的生活下去才对,可事实是,戚继光到了晚年生活十分的艰难。
戚继光赖以成名的戚家军由来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是朱元璋的亲兵,后来在扫灭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时战死沙场,作为朱元璋的亲兵,朱元璋肯定不能忘了他,也因此将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一个职位给了戚家,只要戚家的人不死绝,这个职位就一直是他们家的。
要知道,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奋斗一辈子,能够混到七品知县一职,就已经是祖上积下来的福份。而登州卫指挥佥事是四品将军,戚继光自从一出生就已经站在了许多人一生不能够到达的终点,就算不努力,当一条咸鱼,这辈子也不用愁吃喝。
身为高干子弟的戚继光并没有与其他高干子弟一样无所事事,而是一直关注着沿海一带倭寇的动向,每次听到倭寇侵略的消息都痛心不已,年仅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写下
“但愿海波平,封侯非我意”
这样的诗句,凭这一句诗句就能够窥探出戚继光内心所蕴含的力量。
倭寇都是亡命之徒,几十个人就敢侵入明朝境内。有一次,五六十个倭寇竟敢从杭州一直抢到明朝的伴都南京,可见倭寇的嚣张之度。
倭寇为什么敢这么嚣张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明军太过于窝囊,基本上军队中都是老油条,只想混日子,不想拼命,戚继光就曾与这些老油条打过多次的交道,每一次与倭寇对战,还没打,人就跑了,这样子怎么打?
为了改变局面,戚继光只能重新招兵,看能不能出现奇迹,最后的事实向戚继光证明,奇迹并没有出现。
戚继光新训练的士兵虽然不要命,但是却有一个奇怪的性格,那就是每一次打仗之前都要询问敌人的数量,然后进行内部商议,觉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坚决不打,如果戚继光敢哄骗他们,在打仗的当天他们将直接逃跑,将戚继光留在原地。
正是因为士兵打仗讨价还价,以至于戚继光的根据地台州被倭寇侵略,而他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防护措施,遭到给事中罗嘉宾的弹劾,这一弹直接把官给整没了,只能在总督胡宗宪的身边当一个闲人。
这时的戚继光是苦恼的,他明明已经尽心尽力,可是手底下的士兵却不肯听话,这能怪他吗?但是如果他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他非但不会苦恼,反而会兴奋万分。
胡宗宪眼看戚继光闲着没事干,干脆把他派到义乌帮助知事赵大河练兵。练兵对于戚继光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慢悠悠的骑着马向义乌前进。
就在到达义乌的时候,戚继光看到了惊悚的一幕,义乌的百姓正在于永康的百姓群欧,而且群欧的势头特别猛,父亲打不动了儿子上,儿子打不动了母亲上,母亲打不动了女儿上,一家轮流着打,打到全家都动不了才停止。
义乌人的无畏精神把戚继光给吓到了,戚继光询问当地的官员,义乌人为什么会与永康人打起来,当地的官员表示:义乌与永康都是穷县,但是后来义乌当地不断的发现矿藏,是个人都明白矿比粮食值钱,所以义乌人都跑去挖矿,渐渐的也都富了起来。
义乌隔壁的永康看到义乌富了起来眼红,希望义乌的兄弟能够拉自己一把,但是义乌的兄弟认为,我们都穷了这么久了,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你们别来搅和。眼看来软的不行,永康人就打算来硬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义乌人比他更硬,靠着不怕死,敢干的精神,将他们直接打回老家。
戚继光意识到,他所需要的就是像义乌人这样的士兵,于是向上级报告,只要上级肯让他在义乌当地招兵四千,必定能够将倭寇打到落花流星。平定倭寇之乱是每一个沿海将领都希望的事情,所以戚继光的报告一上去上级就同意,于是戚家军正式成立。
彪悍的战绩
戚家军虽然一个个都不怕死,打起仗来义无反顾,但是得明白一个问题,他们的对手是不要命的倭寇。
倭寇擅长使用的武术刀在于取巧,不会与你硬碰硬,而是在战斗中寻找时机,一刀刺向你没有盔甲的地方,以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戚家军每次与倭寇交战,基本上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照这样子打下去,戚家军早晚得没人。
就在戚继光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一个叫唐顺之的朝廷官员到戚继光的地盘巡视军务。这个叫唐顺之的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所担任的职位是兵部职方司郎中,也就是明军的总参谋长,面对这么一个人物,戚继光恭恭敬敬向他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唐顺之并没有藏着掖着,拿出了一本名为《武》的书(他自己写的),交到戚继光的手上,戚继光正是从这本书当中悟出了战争的奥妙——阵法。
戚继光最为出名的三种阵法分别是鸳鸯阵、三才阵、五行阵,用处各有不同。
鸳鸯阵总共有十一个人,队长站在最前面,分成两排,每排各五个人,第一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盾牌一个以及标枪、腰刀一个,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狼筅一个,狼筅是一种长达三米,类似于蒲公英的武器。第三排与第四排的四个人各自配有一条长枪,最后一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一把刀。鸳鸯阵是戚家军在空旷地面上所布置的阵法。
五行阵总共六个人,同样分为两排,前面的两个人一人配有狼筅,一人配有盾牌与刀,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一条长枪,而最后面的一个人配有一把刀,队长则在中间。五行阵的作用与鸳鸯阵的作用不同,鸳鸯阵适合在空旷的地面上布置,而五行阵则适合在狭隘的地面上布置。
三才阵总共有五个人,同样分为两排,最前面的一个人配有狼筅一个,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长枪一条,第三排的两个人一个配有狼筅,一个配有盾牌以及一把刀。三才阵的作用与鸳鸯阵、五行阵的作用不同,鸳鸯阵、五行阵的主要作用是缓慢前进击溃倭寇,而三才阵的主要作用则是等到鸳鸯阵或者五行阵击溃倭寇之后,用来追击倭寇。
这三种阵法天克倭寇,倭寇还没近身就已经被刺死。有的人或许会说,倭寇不会用箭吗?得明白一个问题,戚家军不是木头,不会站着让你射。
戚继光最具代表性的一战当属“台州大捷”,率领戚家军奔赴五地,五战五胜,共歼灭倭寇五千多人,而戚家军的伤亡仅仅只有不到二十人。
要知道,这是伤亡数量,所谓伤亡就是这不到二十人中,有的人死亡,有的人依旧活着,只是受伤,这种伤亡比例真的是骇人听闻。
随着戚继光的名声越来越大,前往他的防区浙江骚扰的倭寇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一小股一小股,因为特大股的倭寇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自己找死。
倭寇不敢惹戚继光,但是却敢惹其他人,戚继光舒服了,而福建的官员则愁死了。倭寇都不敢去戚继光的地盘,但东西还是要抢的,要不然靠什么活,所以一个接一个的都往他这边赶,以至于福建当地的倭寇因为数量庞大的原因,敢于在当地占领城池。
情况十万火急,福建巡抚无可奈何,只能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将戚继光派来福建平定倭乱。戚继光到达福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倭寇所在的位置,但是当戚继光得到答案时,大吃一惊,因为答案是:“到处都是”,这该怎么打呢?
戚家军虽然所向披靡,但也是人,怎么受得了到处奔波。戚继光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擒贼先擒王,只要除掉在倭寇眼中看来最可怕的倭寇,那么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促使其他的倭寇知难而退,于是戚继光盯上了横屿这一个历经三年,令无数将领手足无措的小岛。
横屿上的倭寇仅一千多人,早上退潮,下午涨潮,退潮的时候,横屿与陆地的距离仅仅只有几里,但是涨潮的时候横屿与陆地的距离却有几十里远。
如果说退潮的时候攻打横屿,距离虽近,但是地面由于受到海水的浸泡十分泥泞。在这种泥泞的地面上长时间行走,别说打仗了,还没到船上估计都累瘫了。
如果说涨潮的时候攻打横屿,那么相当于充当活靶子,而且登陆初期不可能一脚就踩在结实的地面上,而是踩在泥泞的地面上,面对在岛上的倭寇根本无法做出有效的攻击,那么戚继光是如何拿下这座小岛的呢?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九日,天蒙蒙亮,此时正是退潮的时刻,戚继光率领着戚家军往横屿上前进,为了节省体力,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稻草用来垫脚。
戚继光高估了戚家军的体力,在即将到达横屿的时候,戚继光明显感觉到戚家军体力已经出现问题,可以说是靠着意志坚强的撑着。正是因此,横屿上的倭寇才持着观望态度一直看着戚家军,并没有发动进攻,反正你戚继光又不是第一个这样子打仗的将领,怕什么?来了打退不就行了吗?
眼看着就要前功尽弃,戚继光用尽全身的力气敲打着擂鼓,戚家军听着擂鼓的声音,瞬间像打了鸡血一样,有节奏的往前走去。倭寇看着气势汹汹的戚家军连忙组织起来,在结实的岸边等着戚家军的进攻。
令倭寇没有想到的是,戚家军接近岸边的时候并没有发动攻击。不知道戚家军在搞什么名堂的倭寇不敢主动发起攻击,只能紧张的盯着戚家军。
戚家军之所以没有主动发起攻击,是因为人还没有到齐,人还没有到齐就代表着阵法无法施展开,而戚家军最擅长的就是打阵法战,如果没有阵法,仗怎么打?
当戚家军全部到齐,阵法逐步施展开,倭寇的败局就已经注定。
戚家军仅仅用三个时辰就将横屿上的一千多名倭寇全部歼灭,而戚家军的伤亡仅仅只有十三人。
占据了横屿的戚继光已经给予在福建当地胡作非为的倭寇一次下马威,知趣的倭寇自己离开福建,而不识趣的倭寇则被戚家军穷追猛打,直至被赶下海。
明朝在沿海针对倭寇的战争持续胜利,沿海一带也逐渐平静,而对戚继光这样优秀的将领,朝廷肯定不会让他坐着吃干饭,紧接着就将他派到明朝北方边境九大重镇之一的蓟州担任总兵。
戚继光本以为他会在蓟州再一次大显身手,没有想到,他到蓟州不到三年,明朝就与当时蒙古最庞大的部落势力俺答谈和,每年给予俺答一定数量的补贴,而俺答则不能够再侵犯明朝的领土,同时也要约束其他的部落不能够侵犯明朝的领土。
戚继光在蓟州的总兵生涯,打大仗的机会微乎其微,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的战争,每一次进犯的对象都是小部落,不足以挂齿。
悲惨生活的开始——后台崩塌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虽然身居高位,是北京三大营神机营的副将,但却是一个分文不贪清官,也因此他常常在戚继光的耳边唠叨,日后当官一定要做一个清官。
一开始戚继光谨记父亲的教诲,也与他的父亲一样当一个清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当清官是绝对不行的。
他的上级胡宗宪有后台,他的朋友俞大献也有后台,每次出事朝廷上都有人保他们,而自己一分不贪,没有钱到处交朋友,自然也就没有后台。如果说一旦出了事,后果很有可能不堪设想,于是戚继光开启了他的贪污生涯。
说句实在话,从戚继光挑后台就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一个聪明人。当时朝廷上权势熏天的是严嵩,而戚继光却不敢与严嵩勾搭,因为严嵩是他上级胡宗宪的后台,如果他勾搭,胡宗宪很有可能会有危机感,拿他开刀。
除去严嵩之外,权力最大的无非就是内阁的第二把手徐阶,但是徐阶与严嵩是死敌,如果与徐阶勾搭,说不定会死于胡宗宪之手。思来想去,戚继光最终决定与国子监司业张居正勾搭。
国子监司业这个官名虽然听起来不大,但实际上很有前途。国子监是明朝的官办大学,每一个在这里读书,之后当官的人都会成为司业(副校长)张居正的爪牙。最重要的是,国子监司业是太子的亲近官员,皇帝一驾崩,保证得道升天(原本戚继光要找的人不是副校长张居正,而是校长高拱,但是由于高拱不受贿赂,所以才找到张居正)。
后来徐阶斗倒严嵩,高拱斗倒徐阶,张居正斗倒高拱,成为明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他的权势远远超越了他所有的前辈,因为他做到了普天之下,我一人说了算,相当于皇帝。
当时的万历皇帝年仅十岁,而张居正作为他的老师,他自然而然对张居正言听计从。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是一个懂事的女人,她明白明朝的这份家业总得靠一个人来承担,此时万历年幼肯定是不能够承担的,而这个承担的人就是张居正。
皇帝信任张居正,皇帝的母亲信任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是张居正的死党,这时的明朝不是姓朱,而是姓张。
张居正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在位期间实施“张居正变法”,重新丈量全国田地,实施一条鞭法,颁布考成法,在张居正的折腾下,明朝出现了中兴,史称“万历中兴”。
戚继光在张居正尚未得势之前,就已经与张居正往来,每次到京城报告工作,都会拉几车甚至十几车的东西到张居正的家中,这里面有山珍海味以及黄金白银(除了给张居正送,戚继光还给兵部的大臣送,毕竟兵部是自己的最高领导)。
张居正得势之后,没有任何理由会忘记戚继光。戚继光在蓟州担任总兵的时间高达十五年,总共十个人担任蓟州总兵时间的总和才等于他一个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居正。如果不是张居正堵住朝廷言官的嘴,估计戚继光当总兵当不了三年就得滚蛋。
张居正与戚继光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相似的人,也正因此戚继光从勾搭上张居正的那一刻起,一直勾搭到张居正去世,期间两人从未发生过纠纷。两人虽然都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清官,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为万世开太平。
张居正冒着万劫不复的风险改革变法,伤害到了许多官员的利益,在去世后,当即就受到官员的清算,而作为他死党的戚继光,自然而然也遭到了朝廷官员的清算。
张居正仅去世一年,戚继光就被降为广东总兵虽然依旧是总兵,但是实际上地位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蓟州是重镇,而广东则不是什么重镇。
清算张居正的运动愈演愈烈,大火烧到了戚继光的身上,在他担任蓟州总兵期间,有一部分的账本去向不明,他本人给不出任何解释,为了避免粉身碎骨,他急急忙忙的申请退休,不出意外,万历皇帝答应了他的退休申请。
戚继光的老婆王氏生不出儿子,而戚继光是封建社会的人,传宗接代的理念特别的重,自然而然要纳妾。
但是由于王氏是将门之后,脾气暴躁,他不敢明目张胆的纳妾,而是在暗地里纳妾,这一纳就是三个,直到儿子都有几岁,王氏才发觉戚继光在外面包养小妾,这一发觉,如果不是戚继光卖惨,很有可能就把戚继光给剁了。
王氏一直与戚继光的三个小妾不对付,随着戚继光带着王氏与三个小妾回到老家,很有可能是因为不平等对待,王氏与三个小妾的矛盾越来越深,戚继光为了减少矛盾,将其中一个小妾的儿子过继给王氏。
但无奈,这个儿子过去给王氏没多久,就去世了。王氏心灰意冷,带着他所掌管的戚家钱财,将休书送到戚继光的面前,回到娘家,自此戚继光再也没有见过王氏一面。戚继光他贪污多年,无非就是为了尽忠报国,从来没有想过中饱私囊。
也因此,在他退休之时,虽当过三十多年的将军,但是家里的田地数量从未增加,全部财产只有上千本书。
随着王氏的离去,他的家底几乎接近干枯,而一家人都指望着他养,贫困不已,到最后连抓药的钱都没有,死于肺病,终年六十岁。
结语
戚继光虽然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但是崇拜他的人却依旧存在。后来万历年间援朝抗日战争的主将李如松,就是戚继光的迷弟,时刻将戚继光所编的《纪效新书》一书带在身边。后来朝鲜国王问他,他是如何击败我倭寇,他骄傲地拿出这一本书,但是却不给朝鲜的国王看,因为怕被别人学走其中的精髓,对明朝产生威胁,从此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戚继光对倭寇的研究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地步。
-----
网友解答:
-----
世人最不愿见的无非是“美人迟暮,英雄老去”两样了,可若是“英雄老去”基础上还加上“凄惨”二字,那就真真有些让人不忍直视了。
在这些凄惨老去的英雄里,明朝抗倭(日本侵略者)名将戚继光最为有名,却也最让世人唏嘘。
戚继光曾为扫平扰乱沿海的倭患,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后来,他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两场成功抗击成就了戚继光的“名将”之名,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抛开戚继光自身能力和努力而言的话,戚继光这一生的功绩得益于两个人,这两人正是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和戚继光的贵人张居正。
然而,让戚继光自己和世人未料到的是:他晚年的凄惨境遇也与这两人有关。
张居正不用说,是一手将戚继光推上高峰的政坛老手,他对戚继光一生的影响极大。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张居正的鼎力支持,戚继光才迎来了人生第二个辉煌期,并完成训练戍边部队、建立车步骑营、修建长城敌台三件大事。
接下来,重点说说王氏。
根据《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戚继光原配妻子王氏是总“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同所有封建婚姻一样,戚继光与王氏的姻缘在13岁这年便被定好了。
戚继光家虽也属将门,但因仅仅是四品,所以摊上这门亲事多少有些高攀了。相比之下,王氏才是当时真正的将门之后。
18左右这年,戚继光便与王氏成了婚。也正是自这以后,戚继光的背便靠上了一座大山。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王栋将军正任总兵,说白了就是戚继光最初的顶头上司。
今时娶了董事长女儿的小子平日过着怎样的日子,当时的戚继光便也过着怎样的日子。没错,戚继光对妻子的“敬畏”相当厉害,厉害到听到老婆名字就腿软的程度。
而能让征战沙场的夫君害怕到这程度,想来王氏也定不是一般女子了。王氏武艺超群却谋略非常,若不是因为身为女儿身,今时的抗倭名将没准就姓王了。
这样的女子,在古代被称作“母老虎”,这般能耐,戚继光怎能不怕呢,对了,据说戚继光是打不过妻子的。
通常情况下,男人怕妻子多是因为爱,可戚继光对妻子的“怕”却多少是因为权力和武力,毕竟打不过!
这样的“怕”,往往并不代表感情有多好,实际上,戚继光与王氏的感情也的确不好。
但两人关系不好却并非与野史《仙游县志》中的戚继光斩杀长子有关,因为他在莆田期间根本没儿子。
但有一点是对的,戚继光与妻子感情不好还真就与“孩子”有关:王氏不会生儿子。
戚继光
王氏与戚继光结婚后,根据《孟诸戚公墓志》记载,她只生育了一个女儿。这在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怎么着也是有缺憾的。按照正常逻辑,有“妇德”的女子遇到这种情况下还非得替丈夫纳个妾继承香火才好。
可王氏是谁,将门之后,一身本领,她岂会是那种跟别的女人分享丈夫的女子。至于什么传宗接代,她可不想管。说起来,这王氏真真有点像今天穿越过去的女子。
可戚继光终归是想儿子的,于是,他便偷偷瞒着王氏纳了至少三个小妾,还生了五个儿子,分别是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
听这些儿子的名字就知道,戚继光这是想让他们继承自己报效国家啊。
纸从来包不住火,戚继光生育能力这般强,自然也没能瞒得过妻子王氏。可毕竟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等王氏发现时,这些孩子都已经满城跑了,又不能塞回去,哎,真真苦了王氏。
王氏发现丈夫偷偷纳妾还生了多个孩子后,感觉自己被背叛的她立马炸了锅。这一炸,戚继光才真真彻底领略到了将门之女的厉害。
王氏得知真相后,备了一把大刀在家等候归来的戚继光,干啥,拿大刀当然不是耍着玩儿,她这是下定决心要与戚继光“同归于尽”。
换做寻常女子,要与戚继光同归于尽,只能靠下毒之类,可王氏是有无数种方法与他同归于尽的呀。妻子爆发后,戚继光浑身打颤,他虽料想过这一天,可这天来临时,他依旧有些招架不住。
但好在王氏终究是个女子,在戚继光抱着她大腿痛哭流涕并发下各种誓言,并答应将小妾陈氏所生儿子戚安国(后早夭)过继给王氏后,这事,才总算是有了一个了结。
可这个了结,却未真正了结,毕竟对于王氏这样的烈性女子而言,她心里的那口气一直在。
王氏的这口气,在儿子夭折、戚继光丢官回家后,再次提了起来。
1582年,戚继光的大靠山、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张居正死后这年,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致使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张居正
1585年,张居正去世三年后,戚继光再遭给事中弹劾,之后戚继光被罢官回乡。
遭逢大难的戚继光回家后才知道,更大的难正在家里等着他——
戚继光一到家便整个人懵了:妻子王氏不见了,家里的财产等等也全部不见了,对,王氏见戚继光落难提前带着财产休夫回娘家了。这一年,戚继光年58岁。
英雄老去这年,遭逢如此大难,戚继光怎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啊!
想想,被辞官也就罢了,回到家还被夫人休了,想他戚继光征战沙场几十载,最后却落到这般田地,真真是丢尽了老脸!
老脸丢尽也就算了,关键养老脸的钱也没了,这日子能怎么过呢。戚继光仰天长叹:真真天要绝我戚继光啊!
人在重大刺激面前,往往会滋生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不及时疏导,往往会导致郁结于心最终引发身体疾病。很快,在长期的抑郁中,精神被彻底压垮的昔日猛将戚继光病倒了。
1588年,病重中的戚继光因没有抓药钱,终在这年1月5日:“鸡三号,将星殒矣!”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的一代名将,就这样在孤独中痛苦地辞别了人世,这年,戚继光年60岁!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最终,伴随着戚继光靠的两个人、两座山的“倒”和“跑”,戚继光的一生便也永远被打下了“凄惨”的烙印。
-----
网友解答:
-----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多年,替明朝解决了十余年的沿海倭寇问题,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却在晚年过的是十分凄惨。随着他的靠山张居正的倒台,戚继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冲击,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张居正一倒台,首当其冲就是他戚继光。
万历皇帝上位后,开始大肆清算张居正一派的党羽。戚继光曾经和张居正关系密切,自然也被人在万历皇帝面前多次提醒,说他是一只猛虎,如今张居正早已不在,不知道还能否克制住他的凶性,而且他的位置又是个肥差,不少人对此垂涎欲滴,但是想要坐稳这个位置,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好说。
像戚继光在位期间曾经为沿海地区训练出来一只抗倭精兵,并且这支精兵在他死后三十余年里,仍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这就可以看出戚继光的练兵方式别具一格。而如果是没有能力的人坐到那个位置,只能是祸害了沿海地区。
为什么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就要首先要遭到打击呢?
这就得从戚继光的发家史说起了,戚继光有一个爱她的妻子。这个妻子的父亲可是来头不小,是总兵大人王栋,自打戚继光进军营的第一天起,他的仕途就差不多已经被铺好了一半,而戚继光惧怕老婆的缘故也正是因为王栋。
除了王栋之外,戚继光还有第二个贵人那就是胡宗宪,戚继光能够发展起来少不了胡宗宪的一番支持,而戚继光也是十分明事理的人,尽管在他手里取得了如此成就可是并没有居功自傲,相反还是无论大小事务都先请示一遍胡宗宪,这也深得胡宗宪的喜欢。
但是戚继光有着足够的忧患意识,他觉得地方上有人还不够,必须的朝廷上有人才行。于是他就开始与还是国子监祭酒的张居正搞好关系,要搞好关系,自然少不了钱财方面的往来。
这就是为何戚继光晚年“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的原因,他不仅将自己的俸禄和奖金拿来贿赂,甚至连一些战利品也都拿来孝敬张居正了。
当然,这些都没有白费功夫,虽然这大笔金钱全都用于投资了,但是戚继光也到了他想要的。戚继光不愧也是眼光独到的老江湖,朝廷上的风起云涌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权贵,可是张居正却是越发稳当,甚至在不久之后权力还到达了巅峰,用只手遮天都不为过。
这也是为何戚继光不爱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原因了,有了这么一位大靠山,还有其他人什么事,任何想要弹劾打击戚继光的势力都会被张居正挡下来。
况且两人私教不错,经常一起喝茶聊天。
这也是为何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必须得回家的原因。
首先你戚继光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要说不是其党羽,皇帝会信吗?
其二,虽然你身居要职,可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已被清理个七七八八。基本用不着戚继光了,也就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野兽尽鸟弓藏。既然失去了利用价值了,直接让你滚蛋回家就行了。
于是戚继光就落魄地回到了家乡,此时的他不仅事业受到了打击,家庭方面也是不如意。他的亲弟弟戚继美去世了,戚继美也是一名能征善战的猛将,随他的哥哥戚继光也是四处征战多年,随后又去往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最后官至云贵总兵。但是还是受到了哥哥的牵连,被拖累下马。回到家乡的戚继美前不久刚遭遇丧妻之苦,又遭遇了丧子之痛,在这双重打击之下。戚继美不久便重窝不起随后便撒手而去。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回家看见弟弟棺材的戚继光还没缓过劲,又遭遇了妻子的背叛,将他的全部家产全都卷跑回了娘家。
不是说戚继光夫妻很恩爱吗?那为何戚夫人要在戚继光如此困难之时选择落井下石了?问题就出在戚夫人无法生育上,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件大事。
况且戚夫人还不准戚继光在外纳妾,这对于想要延续香火的戚继光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
于是他还是瞒着戚夫人在外纳了妾,并且一纳就是好几个,可算是满足了生儿子的愿望。可是纸终究还是保不住火,最终在孩子大的可以满地跑的时候,戚夫人最终还是知道了,这怎么行?戚夫人气得直接要宰了戚继光,天天在家磨刀,吓得戚继光都不敢回家。为了稳住戚夫人,戚继光决定将其中一个儿子过继给戚夫人。
虽然戚夫人悲痛万分,却还是接受了这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这个凝聚了戚夫人期望的孩子不久便夭折了,这对于戚夫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她就将这股怨气通通发泄到了戚继光身上,直接带走了他所有的家财回了老家,剩下的几个小妾自然也是四散而去,留下年老的戚继光独自残喘于世。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戚继光到了后来连抓药看病的钱都没了,不久便离开了人事,就连下葬用的棺材都是亲友出资所购。一代名将,晚年竟落得如此下场,让人惋惜不已。
-----
网友解答:
-----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1588年一月十七日离开了人间 ,甚至在他死去不久,他的妻子遗弃了他,他曾统帅十万大军,被退后,竟至一贫如洗,英雄末路悲惨至极。
就在戚继光死前,一位监察御史上奏建议皇帝启用这位将领,但引起了皇帝不悦,建议的人被罚俸惩戒,其原因都在于他和张居正关系过于密切。但这些遭遇却在明朝又带有普遍和必然的性质,明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重文轻武的趋向,现如今已过去一百年,文官集团已经掌握了帝国的实际权力,也就是说武官的地位已经降到了最低点,这种出现原因在于两千多年来的孔孟之道不可能让军队强大到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以致将领们建功立业,杀敌无数,都未必比的上文官们的一篇精彩的文章。明朝的文官一贯保持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就武将来说他们的能力和办事的决心和文官们以中庸为处世的原则背道而驰。戚继光很幸运,张居正在世的时候,戚继光和张居正的改革军事的意图不谋而合,张居正是个强有力的人,上司不合换上司,总兵不合换总兵,兵部尚书不合换尚书,戚继光的权力也达到了本朝武将的巅峰,而这一切在张居正死后不过几个月就戛然而止,据官方记载,他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同时作为前首辅的党羽而被弹劾,可最终万历原谅了李成梁但把戚继光革职,戚继光没有造反的证据却有造反的能力。戚继光的遭遇是事实上他在打破文官集团所一直想要保持的以文驭武的平衡,既然这样那么就必须付出代价。
-----
网友解答:
-----
一提起戚继光,我们肯定都知道,他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是我们民族的大英雄。
遥想当年,戚继光也是威风凛凛。他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扫平了倭寇,保卫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又征战到北方,去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同时也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谐发展。
这样一个为国家征战的大将军,应该会收到皇帝的重视,同时也会有一个安好的晚年的。
但是事实上,戚继光有一个凄惨的晚年。
一、 戚继光因为张居正的倒台受牵连,被降职罢官
戚继光晚年先是经历了降职,后来又被罢官赶回老家。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实际上是以文官集团为主的,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文官是高高在上的,而武官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戚继光是一个有才的武将,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这个时候,他得到了明朝最有权势的宰相张居正的赏识。
戚继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可以说是离不开张居正的推荐和支持。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了。其实在他还未去世前,因为朝廷的尔虞我诈就倒台了。随后朝廷就开始了对他的清算。
就在举国上下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由于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戚继光难免也被牵连了进去。
在这次运动中,戚继光由蓟镇总兵调任广东总兵。
虽然看上去好像都是总兵,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他也深知自己的靠山倒台,并且已经去世,恐怕是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风光了。
在万历十二年的时候,戚继光觉得自己无望了,就请求退休,也算给自己留个脸面。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达到了顶峰。
皇帝并没有给他面子,他认为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没有准许退休,而是直接给予革职。
就这样戚继光什么都没有了,凄惨地回了故乡。
二、弟弟弟媳的去世,还有儿子的早亡,让戚继光心里郁结不堪
戚继光回到老家后,发现自己的弟弟和弟媳都死。而自己的儿子戚定国也死了。这种打击让他悲痛欲绝,身体渐渐垮了下来。
本来,戚继光调到广东任总兵时,广东倭寇已平,并无战事。
所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饬身边的士兵,其余也没有什么事干。
也许别人喜欢工作的清闲,但是对于满腔热血的戚继光来说,这份差事真是要了他的命。
每天的无所事事,让戚继光愁闷不堪。
身体也越发地不如当年。后来革职回到家乡,发现弟弟、弟媳都已经不在人世,自己的儿子也去世了。
就连这种亲情的连接也失去了,这个打击真真的不小,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回到家中闲适的生活让戚继光无所事事,倍感空虚。
他也期望过了清算张居正运动的这个风后,皇帝能重新启用他。因为这样的生活真是太让他窒息了。
可是他终究没有等来,当时蒙古兵屡屡进犯,有人上疏建议重新启用他。
可是皇帝不但不让,还罚了举荐人两个月的俸禄。
戚继光彻底绝望了,这个心情加重了他所患的肺病,最终夺取了他的性命。
三、戚继光的结发妻子,卷走家里的细软抛弃了他
戚继光遇到了一连串的打击,患上了肺病。
他的生活已无望了,就只能沉下心来好好地和妻子王氏过日子。
当然,现在他自己还需要王氏的悉心照顾。可在这个时候,王氏却抛弃了他,离他而去。
关键是王氏还把家里的钱全卷走了,造成了戚继光没钱看病,最终病死。
其实早年戚继光和王氏两个人是很相爱的,王氏是个很聪明的女子,曾经也帮了戚继光不少忙。但就是因为王氏不能生育,戚继光背着她又纳了几个小妾。
王氏知道后很生气,戚继光也自知理亏,也一直低声下气的。
王氏要求小妾所生的儿子,她要自己亲自抚养,当作自己的儿子。
戚继光同意了,王氏这才留在家里。可是儿子此时又早亡了,戚继光又被罢官,落魄到如此的地步。
王氏此时是万念俱灰,她其实是恨戚继光的,恨他连娶几个小妾,恨他不忠于自己。在儿子早亡,戚继光潦倒时,她一咬牙,抛下了年老多病的戚继光。
最为关键是她还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拿走了,这也真真的是把戚继光往绝路上逼。
戚继光可谓是穷困潦倒,就连看病拿药的钱也没有了。
最后孤苦伶仃,一身病气,在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在孤独中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一代名将戚继光会有这样凄惨的结局,多少会让人唏嘘不止。
他的结果,是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造成的,同时也是朝廷的尔虞我诈造成的。
他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但是他的功绩,却不会因为历史而被人们遗忘!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网友解答:
-----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戚继光(1528——1588)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为害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他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继光不仅是个著名将领,还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兵器家,他写下了18卷本的《纪效新书》和14卷本的《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在长城上修筑的防御工事,做到了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然而,这样一位军事理论家、荡平倭寇之乱的民族英雄,晚景却非常凄惨,令人不竟唏嘘长叹。主要原因是因为首辅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之所以屡立战功,自然少不了张居正的赏识和提拔。由于万历帝在张居正去世第四天,就展开了对其的清算,张居正在世时所用的一批官员也受到了牵连,戚继光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张居正先有蓟镇总兵调任广东总兵,实际上等于被赶出了京城,二年后,万历帝将他定性为张居正的党羽,于是被削去一切职位,就这样,战功赫赫的戚继光返回了山东蓬莱老家。
当戚继光回到老家时,其妻王氏先于他一步携财而去。王氏是戚继光的原配,由于没有生育能力,戚继光瞒着她纳了三个小妾,生了五个儿子,王氏得知后异常恼怒,感情出现了裂痕。如今,戚继光丢官去职、落魄归乡,王氏是万念俱灰,恩断义绝,毅然离去。此时,戚继光又得知一直跟随自己四处征战的弟弟戚继美病逝了。在双重打击下,戚继光一蹶不振,得了肺病,又无钱医治,于是久病不愈,三年后,在贫困交加中死去。
谢谢阅读
-----
网友解答:
-----
明万历十五年二月,也就是1587年的二月,传奇英雄戚继光在憋屈郁闷中病逝于登州老家,死之前写下了这么一行字: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纵然戚继光威名远扬,纵然戚继光功勋卓越,仍然避免不了晚景的凄凉。
老英雄去世时,年60岁。
戚继光是如何发迹的,晚年在郁愤中去世于故乡,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戚继光的崛起和辉煌
1、戚家有了个长期饭票
事情要从很早说起,在1381年,一批去云南的军官捐躯了,当朱元璋看到这批名单中一个叫“戚祥”的名字时,他一阵心痛,这不是他最困难时跟随自己的亲兵吗?是的,确实如此。
朱元璋御笔一挥,下了一道命令,任命戚祥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职务为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是个四品武官。
同时,老朱写道:世袭罔替
。
啥意思呢?老戚家有了一张长期饭票,可以世代享受。
老祖宗的捐躯,为子孙带来这么大的福报,让人唏嘘不已,这等老祖宗一天拜三次都不为过。
接下来的时间里,老戚家一代一代混吃等死,舒适而惬意,但没有出现耀眼的人物,直到戚祥死后147年的1528年。
那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二(阳历11月12日),东方破晓之时,戚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起名戚继光。
戚继光从小比较爱琢磨,而且喜欢读书,少年时已经出落的风流倜傥,谁知道,这会成为后来倭寇的噩梦呢?
我们还是顺着往下讲。
1544年,戚继光十六岁了,继承了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到了工作岗位了,是骡子是马就会显出原形了。
登州在哪里?就是如今的蓬莱。看看地图,你就知道了,这里离日本不远,日寇一上岸,就会威胁到民众安全。
1546年,18岁的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工作,看到山东沿海一带惨遭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愤恨之余,写下了“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的著名诗句。
2、戚继光的崛起和辉煌
戚继光他爹是个老实人,可儿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刚上任,戚继光虽然梳理了制度,努力搞好上下关系,但大家伙基本不听他的,在人家看来,这就是乳臭未干的小儿。
戚继光不着急,天天锻炼,天天看书,天天按照他那一套管理。
1549年,戚继光考上了武举人,这还挺牛的。第二年,进京赶考,准备带个武状元的名号回来。
可是,考试还没完,蒙古鞑靼人在首领俺答的带领下,祸害到了京城,于是,这些武举人们统统被组织起来,投入到了守卫京城的战争中。
这次,俺答并没有歇斯底里地进攻京城,只是蜻蜓点水般象征性攻城,主要是祸害了京城外的民居,劫掠无数。
最后,俺答提出“通贡互市”,大明承诺妥善解决,俺答散去。
这次,俺答的突如其来,让大明朝野着手紧张了一把。
而面对紧张的局面,戚继光冷静且表现不俗。之后,他写了《备俺答策》,这本小册子广为流传,成了后来边区将士们必备的手册。
因为表现出色,戚继光被调到了边关的蓟门。
在蓟门待了三年,戚继光看了三年的孙子兵法,来回推敲,来回演绎,对孙子兵法的理解非常之深刻。
他不是学死书,而是来回变通。
孙子兵法上说: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打了!戚继光批语道:越是嚣张,越是要打击他们的气焰。
孙子兵法上说:诈败的敌人不要追!戚继光批语:保持队形,加强警戒,可以追!
就是这样,戚继光批判性地阅读孙子兵法,这是非常聪明的读书方法。
三年边关生活,戚继光竟然脱胎换骨,有点涅磐重生的感觉。
1553年,戚继光经人推荐,开始管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主要任务就是防御倭寇。
看出来了吗?戚继光的权利增大了,可年龄仅仅25岁。真是青年俊杰。
1555年,戚继光调到了浙江。
别人来了后,都是混人脉圈子,而戚继光主要是研究地形、研究倭寇特点,研究沿海特点,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
此时,他遇到了他很重要的贵人:胡宗宪。
此时的胡宗宪是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一年后,胡宗宪年升总督,总制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
胡宗宪敏锐地看到了戚继光的能力。
当时,朝廷准备设置宁绍台参将,这就是主管宁波、绍兴、台州的军分区司令员。目的很简单,朝廷是要加强对倭寇的防御和治理。
为了获得这个有油水的的职位,很多人找各种关系,只有戚继光默默地做事,他也没什么关系。
结果,让大家惊讶极了,戚继光成了宁绍台参将。
1557年,第一个大考验来了,当时,汪直余党在岑港(舟山岛西部)作乱,而且,戚继光跟随俞大猷(当时是浙江总兵)一起进攻岑港,非常不顺利。
岑港的倭寇只有一千多,而朝廷人马有近一万,鉴于这种结果,朝廷直接把这几位官员免去职务,但允许戴罪立功,在岗位上继续工作。
在俞大猷等人无计可施的时候,戚继光主动请缨站了出来。
之后,戚继光抓住了敌人弱点,成功击溃了倭寇。倭寇逃窜到台州一带。
但此役,戚继光的军队损失也不小。
接下来,朝廷恢复了戚继光的原职,并调任守卫台、金、严三郡。
结合过去的经历,戚继光认为战损比有点大,要减少伤亡,增加歼敌数量,还要争取每一次战役的胜利。
戚继光经过小战役的观察,发现麾下的处州兵和绍兴兵,要么彪悍不够,要么算计太深。他在一次体察民情时,发现了金华和义务的人作风非常彪悍,因此,从这两个地方招人组建了4000人的队伍,经过各种训练,这些人就像戚继光的手臂一样,运用自如。这就是后来的“戚家军”。
对这批人,戚继光非常宝贝,为了减少战损比,他给戚家军训练了几套阵法,比如鸳鸯阵,比如五行阵,比如三才阵,在这些阵法熟练后,戚家军开始声名鹊起,常常打了胜仗,还能保持低伤亡。
从1561年4月22日到5月27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以4千对2万倭寇,经过五次战役,获得全胜,歼敌5500余人,自己方累积伤亡不足20人。这被称为“台州大捷”。
到这里,戚继光名声可就大了,特别是沿海地带,都知道有个“戚家军”很厉害,倭寇提起戚继光,又气又怕。
1561年下半年,戚继光支援福建,这里的倭寇占着横屿岛,兴风作浪,来去如风。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冒着巨大的风险,以破釜成舟的 精神攻击了倭寇,全歼岛上敌人,解救800多人妇孺,自己方伤亡十三人,而用时仅仅三小时。
福建战役之后,戚继光的名声更大了。在1563年的兴化之战,1564年的仙游之战,戚继光继续创造奇迹。
而戚继光的官位也到了总兵(军区司令员)。
一时间,大明武将中,无人能超出戚继光。而戚继光看到了胡宗宪、俞大猷的结局后,思维开始了转变,这也是导致他后来晚景凄凉的导火索。
二、戚继光为何在晚年郁闷中死去?
1、一个思想的转变
最先提拔并重用戚继光的人是胡宗宪,而戚继光的直接上司,并肩战斗的人是俞大猷。
只是,这两人的经历让戚继光感慨万千。
先是俞大猷被削去官职,而下手的竟然是老上级胡宗宪。
原来,有人参了本子,说胡宗宪不让倭寇靠岸,这帮强盗就到了福建祸害,这是典型的推脱责任,把问题推给了福建。
福建巡抚鼻子都气歪了,这是人干的事吗?弹劾胡宗宪,说老胡图谋不轨,用心不良。老胡能量大,朝廷有人,这个人就是“严嵩”,靠着严嵩,胡宗宪抗住了风浪。但回头一想,是不是手底下有奸细?否则,怎么会把他们的意图传到了京城?
于是,胡宗宪翻阅下面军官的资料,发现,俞大猷竟然是福建晋江人,老胡认定是此人使坏。俞大猷的麻烦来了,被老胡一个“里通倭寇”的罪名,削去官职,押往京城。
可是,俞大猷去了京城,结果屁事没有。为什么?俞大猷京城有个大腿,名字叫陆炳,锦衣卫的头领,绝对的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通过这事,戚继光知道,人心不可测,必须抱大腿,大腿足够粗的时候,才能没事。
胡宗宪抱的大腿是严嵩,俞大猷的大腿是陆炳,自己没有大腿。
从这一刻开始,戚继光除了打好仗,开始经营人脉,开始抱各种粗腿,他不想仗打得好好的,被人暗算了。
2、戚继光选择的大腿
戚继光从1559年开始起,就开始经营人脉了。
第一步,结交好京城里的兵部同仁。
基于此,一个场面出现了,只要是上面来人,戚继光各种招待,都是一条龙的安排,兵部出差的官员回去后都说的是戚继光的好话。
而出差到了京城后,那些兵部的掌权者们、朋友们,也必然要被戚继光请客安排。
如此下来,在兵部,戚继光都是朋友。可是,这还不够,因为兵部领导的大腿还是不够粗。
第二步,戚继光选择合适的大腿。
当时的情况是,戚继光不可能结交严嵩,因为那是胡宗宪的大腿,越过胡宗宪结交严嵩,不被胡宗宪整死才怪,况且,严嵩树敌太多,已经不稳当了,于是,这一选择直接放弃。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无比正确,后来的1562年,胡宗宪就因为严嵩倒台受了牵连。
严嵩不能选择,严嵩的死对头徐阶如何?不能,因为当时徐阶和严嵩正在斗争,而且处于下风,这选择了,无数严党会让他知道生不如死,关键是,不能和老上级胡宗宪作对啊!
徐阶不能选,那就选择有潜力的人吧!
戚继光看中了国子监祭酒高拱,这是个很牛的人,可惜,戚继光根本就结交不了,因为这家伙油盐不进,不收钱,不收礼。
看来,戚继光的抱大腿之路,不太顺利。
此时,戚继光发现了一个人,此人容颜出众,气宇轩昂,眼光颇远,这人名字叫张居正,对戚继光的带兵打仗很欣赏,而且,他是国子监副祭酒,相当于“中央大学”副校长,这是专门培训全国各级官员的机构,人脉无数,前途远大。
而张居正,看到戚继光结交自己的时候,很高兴,一是戚继光确实是个人物,二是张居正需要这样的军中人脉。
就这样,戚继光和张居正成了可以互相依赖的朋友。
3、戚继光的凄凉下场
戚继光眼光不错,张居正果然没让他失望。
1567年,张居正当上了次辅,而戚继光被调到了北边,开始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
在这个岗位上,戚继光发挥不错,打的北边的贼寇哭爹喊娘。
仅仅一年,戚继光就成为了右都督。
1572年,张居正成了首辅。看到老朋友升职了,戚继光笑了,这就是他想要的结局,自己只需要放心打仗,朝廷里有大哥帮他撑着。
1574年,戚继光成了左都督。
北边的蛮子,被戚继光“欺负”的不行,只好转移战场,去抢掠辽东了。
当时,辽东也有一猛将,那就是李成梁。李成梁面对北方蛮子,招架不易。于是,戚继光又去支援辽东了。
李成梁在戚继光的帮助下,把个辽东控制的不错,也从戚继光那里学到了不少。
看到戚继光的出色表现,张居正稍微一运作,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一个边关将领,能做到这一位置,基本就圆满了。
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好,人无千日红,纵然戚继光能力卓越,但他和张居正的关系成了一个地雷。
1582年,张居正病逝了,年仅57岁。人死了,各种弹劾如雪片般飞来,而戚继光因为和张居正关系太密切,开始受到牵连。就在那一年,有人上奏,戚继光应该调动一下了,北方都经营了15年了。
这其实是有道理的,15年下来,以戚继光的能力和威望,那些边军已经成了戚继光最铁杆的下属了,如果戚继光要造反,大明很快就会倒下。
朝廷一个调令,将戚继光调到了广东。
在广东,戚继光很郁闷,没有仗可打,人际关系又得重新适应,这对于一个54岁的将军来说,是个不容易的事,关键是,戚继光因为张居正的关系,开始了下坡路,人们对他的尊敬减少了,配合度减少了。
1585年,戚继光再次被人弹劾,要求罢免戚继光。重重压力下,戚继光选择了离职归家。
一切说明,水平不如后台重要。
过了三年,戚继光仍然没有被启用。在凄风苦雨中,在无比郁闷中,戚继光的人生走到了尽头,最后一刻,戚继光给自己的安慰就是开头那句话: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戚继光做错什么了吗?军事上能力突出,政治上也非常成熟,可是,政治的风险就在于,只要站错队了,可能避免不了灾难!但是,这个太难把握了!
-----
网友解答:
-----
西汉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明有“
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可以说,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关系,像极当初的萧何和韩信。但是戚继光的结局却比当初的韩信好多了,更比成就他的张居正好多了,可谓“
半生辉煌,晚景凄凉
”。然而,最凄惨的并非戚继光的落幕,而是“戚家军”的覆灭。
戚继光成长时期,明朝的政治环境像极了当初的宋朝,文官集团极为显赫,武官集团地位较低。1553年,张居正重返明朝政坛,迫切想要有一番作为。他通过调查了解,对于写下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诗句的戚继光很是欣赏,因此举荐他为署都指挥佥事,掌管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的军事,抵御山东沿海一带的倭寇。
对此,戚继光非常感激,报着知恩图报的想法,开始尝试着给张居正送上一些礼品,见对方收下,心下甚喜,因此便常常向其孝敬礼物,还在信中以“门下小走狗戚某”自称。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
戚继光所送最多的礼物是“腽肭脐”,俗称“海狗”,传闻煲汤喝,有极好的壮阳功效。同时,明人王世贞的笔记中写有:戚继光“
时时购千金姬
”。
可见,张居正和戚继光关系之铁,已达到了送春药送美女的程度。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中大臣们也自然心中明白,二人属于一党。
后来,张居正在朝中一路飞黄腾达,陆续晋升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职,最终接任首辅,裁决朝廷所有军政大事。
这一切的变化,带给戚继光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平定倭寇、北御鞑靼等战斗中多立功绩,军职也是连续快速提升,先后升任浙江都司佥事、蓟镇总兵、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关键是,在此期间他成立的“戚家军”朝中没有官员敢于弹劾,
“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
朝中没有官员进行攻讦。同时,张居正也在朝中经常提到
“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
从而,他也成为了戚继光集中全部精力御敌的坚强后盾。
想想后来的袁崇焕,虽然屡立大功,却备受朝廷官员弹劾,最后落了个被凌迟处死的下场。
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7名言官便对张居正生前举荐的官员潘晟进行弹劾,神宗令其致仕。
同时,言官又将矛头指向张居正生前的“施政弊端”,神宗随又下令抄其家,并削尽其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张居正更是险遭开棺鞭尸,家人多饿死或流放。
此外,当时张居正所用的一批官员尽皆被削职或弃市。当然了,曾经和张居正关系“莫逆”的戚继光,在给事中张鼎的弹劾下,被朝廷从蓟镇总兵贬往广东任职。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伤感流泪,可见其是多么的得当地军民之心。
万历十二年(1584年),戚继光为了保全军人的荣誉,因此向朝廷上交了退隐辞呈,但是万历皇帝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直接宣布予以革职。因此,他不得不心怀
“君思自是优功狗,世事混如看纸鸢”
的悲凉与屈辱返回了故里。当时,弟弟、弟媳、儿子已然病故,妻子也已离他而去。所以,当他看到弟弟的灵牌时,不禁悲从中来,嚎啕痛哭。
万历十五年(1588年)一月五日,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孤独中溘然长逝。
30年后,满洲铁骑入侵大明,发动了“萨尔浒之战”,四千“戚家军”(后改为浙兵)奉袁应泰之命,前往沈阳增援,却被攻破沈阳的2万后金八旗铁骑围歼,包括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在内无一生还。后来,袁应泰也因此举火自焚而死。
至此,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世人欷吁感叹的一代民族英雄。
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谢邀@悟空问答。戚继光的晚年算不上凄惨。
至少在同时期而言,无论比起同僚的俞大猷,还是曾经的上司谭纶、胡宗宪,乃至最大的靠山张居正。戚继光还算是相对安全着陆。
虽然被一步步从节制北方四镇左都督这个重要的位置上调到广东任巡抚之职,然后一贬再贬,戚继光识趣地主动辞官还乡登州。但是戚继光好歹是病死在自家的床上的。
相比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们,这个结局不算差。
戚继光的结局是因为大靠山张居正的彻底倒台被清算导致的。再看看张居正的下场,自己死后被掘坟鞭尸;长子被逼自杀;一家被困饿死几十余口。
张四维正是利用了万历对张居正的压抑扭曲的不满,实现了打击政敌,全面抢班夺权的目的。而文官集团的视角下,北方四镇有垦地,还有每年朝廷划拨的巨额军饷,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养寇自重?
戚继光在左都督这个位置上,每年替张居正得孝敬多少银子?所以这是个肥缺,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位置岂有你戚继光再坐之理?所以张居正不在了,作为张居正在军队里的重要铁杆戚继光就应该哪来哪去。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北方四镇左都督虽然是肥缺,但是那是一个抓战斗力的位子。没有两把刷子,谁坐那个位子,就相当于害了北方边防。
然后搞笑的一幕便发生了,戚家军之所以能打,因为戚家军都是义乌兵。所以义乌这个地方注定成了悲剧。凡是义乌的男丁都被当做炮灰征到各个部队里去。结果可想而知了,义乌到最后几无男丁可征。
戚继光最凄惨的事情莫过于,有人居心叵测地对他进行的污蔑和攻击。
在辞官还乡的岁月里,戚继光不断受到来自于朝廷的攻击与污蔑。这让他十分郁闷,他曾多次向朝廷上书辩白。想戚继光征战沙场数十年,现杀的敌寇十余万,身批数十创。如今的戚继光应该和《集结号》里的谷子地的心情是一样的,兄弟们把血都泼在战场上了,可是他们却往你的耳朵里塞大粪。
但是历史给予了戚继光最最公正的评价。《明神宗实录》评价戚继光为“儒将”!对于其功绩做出了充分肯定,这就够了!
而戚家军的结局只能以无辜、悲壮来形容。
由于党争,为了掣肘熊廷弼,用袁应泰这个书呆子来经略辽东,结果袁应泰用“仁爱”之心治辽。在辽东扩大边防,收编叛将、叛卒,来投即纳,结果收了一大堆后金的间谍。此举遭到守将童仲揆、尤世功等人的坚决反对。然并卵,袁应泰却认为边将不配合自己,不服从自己的命令。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军队兵围沈阳,果然里应外合,沈阳沦陷。辽边的深入防御彻底瓦解。
袁应泰命人增援,结果“戚家军”
(此时已经不能叫戚家军了,只能叫浙兵,但为了前后指代一致,炒米仍然叫他戚家军)
接到命令赶到沈阳时,沈阳已经沦陷了。4千戚家军逐步被2万后金八旗铁骑重重包围。我们知道戚家军再强大,他也只是步兵。此战飞沙走石,昏天暗地。戚家军最终包括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在内4千余人,无一生还。
因为袁应泰后来也举火自焚死了,所以虽然做了错事,但在大节上未亏。炒米也不好抱怨他什么了。但是戚家军却彻底告别历史舞台了。
而戚继光在此前的33年前就已经死于登州家中。对于戚继光而言,无疑是伟大的,他创建了一直军队,在他死后的33年里仍然保持着战斗力。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推荐阅读:
有没有想起一个人,动过找他的想法,最终也没去成最后是否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