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你职场焦虑了没?
35岁,你职场焦虑了没?
-----
网友解答:
-----
虽然我还没到35岁 但是我已经焦虑。每天都在想我的以后,只能用不断给自己加工作来麻痹自己。
-----
网友解答:
-----
曾经焦虑过,现在已经不焦虑了。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破除焦虑的关键。为什么会焦虑,害怕被公司单位或者社会淘汰。怎样才能不被淘汰?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也就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的职位上不断积累,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也许有人说,家庭、工作已经把时间占满,哪有时间充实自己。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如果你认为这件事重要,你肯定会给它留出时间,忽略掉与这件事不相关的事。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不那么重要,就会一直没时间。如果你真的感受到了生存危机,肯定会有时间充实自己。
在工作之外,有一份副业收入。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留出后路。副业在刚开始时也许不能给你带来太多收入,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投入,一定会有回报。而且,副业在你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时,你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主业,让副业成为主业。这样就不是你时刻担心被淘汰,而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焦虑的人往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
网友解答:
-----
先说别去做哪些浪费时间的事情。
一、别去花时间学根本用不到的技能,比如CPA、python、播音、剪辑等等。
培训机构会通过你的年龄、个人信息把广告推送给你,然后让一个每天接待60个客户的销售给你推介课程,通常套路是先上试听课,试听课的内容非常有讲究,是否有代表性不重要,一定要难度适中同时保证趣味性,降低焦虑的同时提高兴趣,再配合销售的专业话术,一般人头脑一热就入坑了。
花钱倒是次要的,主要是浪费时间,如果是25岁的年龄,学任何东西都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但在接近35岁的年龄,再去学习这些需要大量实操才能产生质变的技能,且目的是想靠这些技能增加职场竞争力,其实很幼稚,原因显而易见:你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没办法保证纸面上的内容高效的转化为效益,而创造效益的能力才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证书在简历上的含金量与真正的项目实践经验相比不值一提。
最近有一个35的前同事入了CPA的坑,我特别同情她,打心眼里觉得她把这些精力放在陪孩子身上应该更有意义。她本职工作是某大厂运营,内卷太严重导致心态崩了,想通过学习给自己加分,不过以她现在的家庭环境、工作强度和学习能力基础,纯属是被试听课和销售的话术迷惑了,她还没意识到自己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挑战,即使消耗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在38岁拿到了一个CPA证书,除了挂靠事务所和给自己研究一下个税问题,又有什么用呢。
大龄职场人如果出于非常现实的目的去学习新技能,建议慎重考虑。
二、找准定位,学会“学习”
重新回到学习这个话题,不仅仅是职场人,所有的人都应该保持终身成长的心态,学习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事儿,但现在信息和资源实在是太爆炸了,导致很多人又焦虑又不知道如何选择,然后更加的焦虑,最后被培训机构的销售钻了空子。
学习要针对目的、能力和资源制定计划,针对大龄职场人,综合以上三点,建议学习任何“初级”证书的学科作为开始。
比如你想学财务,那就去学“初级会计”,你想学珠宝鉴定,那就学最简单的那个,如果你想学互联网营销,那就去学大厂的线上初级课程,想学云相关的,国内BAT都有各自的课程和相关认证体系。
现在每一个热门行业,几乎都会把人才生态的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配套是相对完善的。
学习初级课程并取得国家或者协会认可的证书,好处是耗费的时间相对少,能够快速帮助你总览学科扫盲,知道水深水浅,如果你真的有兴趣,继续深造和考试也有了基础,同时也能增强信心,避免半途而废。
最重要的是,学完初级实际上就可以开始实践了,如果你学完之后,完全找不到实践的机会,就可以认为这事儿对职场提升不会有帮助。
职场学习的原则永远是实践为先,学习和实践的比例控制在28最为理想,如果花大量时间学习,但没有实践机会,那完全是本末倒置。
特别推荐项目管理类的学习,这是万金油知识,不存在行业壁垒,任何行业都能用得上,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课程,职场学习可以从这里开始。
不过,通过寄希望于完全通过学习解决所有问题并不现实,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象牙塔的学生了,最关键的事放在第三点说。
三、多交朋友,解决大问题
做人做事儿,不能太现实,你如果太现实,就会先被现实毒打。
如果到了33、34岁开始思考,如何度过35岁的坎儿,实际上就有点现实了,出于这种考虑,难免会选择一些极端的、短平快的事情去做,而忽略了长期行为。
短期见效的事情,即使帮你度过了35岁的门槛,那38、40的时候怎么办,再重演一次焦虑吗,如果焦虑总是周而复始,人生是不是太无趣了。
对于职场人而言,重新理解“先交朋友后做事儿”这句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这句话略显油腻,有些时候跟那些高大上的公司文化和理念背道而驰,但建议每个职场人处于长期发展的考虑,重新思考一下,如何建立有效人脉。
人脉和圈子是息息相关的,而圈子往往垄断资源,外面的人进不去,就意味着要在外面为了剩余资源不断的卷,而圈子里的人,享受着一手的资源。
这个道理不仅在高层社交圈里通行,即使是卖菜的买卖,也几乎是同样的运行逻辑。
最坚实的朋友圈,是发小、亲属、同学,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友谊,恰巧能够在事业上相互帮助,请一定要珍惜,这是老天爷赏饭。
而后天结交的朋友,建立在你的人品、办事儿靠谱程度、专业能力之上,用踏实、友善、专业的态度,办好手头的事儿,不要吝啬时间去社交,就一定能逐步的建立起自己的人脉。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的很难,那些善于甩锅的小卷王也知道人脉重要,但遇到事儿的时候真的上头,先顾自己,也顾不了那么许多了。
用长期的态度做任何事儿都挺难的,面对客户的责难,是下意识的甩锅还是迅速消化情绪,和协作方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小选择,也可能是影响你35岁之后机会的一个大选择。
甩锅能收获什么呢,除了蠢人的愤怒和聪明人的鄙视之外,几乎什么都捞不到,而把问题解决了,处理的得体一些,反倒是展现人格的机会。
如果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大部分35岁混的如鱼得水和焦虑无比的人相比,其实差的并不是智商、学习能力、技能,而往往就是一两个关键人脉,为什么IT行业35岁焦虑最严重,本质因为就是在“厂内”工作,拓展社交、资源的机会太少了。
做好本质工作,不断的寻找跟外部合作的机会,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人格魅力,去结交其他优秀的人,持续做这样的积累,35岁就不会是危机,反而正是要做一番事业的起点。
其实创业的本质也是不断吸收资源和人脉,很多创业者虽然项目失败了,但通过一到两个项目的积累,与合作方、投资人、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了深入协作,项目不成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自己的专业表现和人品没有太大问题,创业者后续的路往往比打工人宽的多。
“我认识你”,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门槛,而“我认可你”,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巨大的优势了,这种优势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上,但可以超越年龄。
-----
网友解答:
-----
我30,已经开始焦虑了,但是意识到没用后,开始找出路。因为喜欢开车,我选择先考个B照,三年后再升A。35岁前能拿到最牛驾照。然后回老家,开客车,老家这块缺口特别大,天天看老舅发招聘司机信息。
-----
网友解答:
-----
挺焦虑的,上有老下有小,身有房贷,职场上一不小心还死在沙滩上。
-----
网友解答:
-----
肯定了,体力活不好干越来越累了,我觉得我还是选择个阳光行业不然干的很压抑!
-----
网友解答:
-----
我从一个90后晚辈视觉来回答对这道题的看法。我个人主张,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该有的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做真实的自己。35岁的职场人士,你们的职场经验,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人脉资源都处于巅峰状态,大有可为,我并不赞成目前盛行的中年危机论调。
一、媒体铺天盖地的35岁职场无用论,中年危机真实存在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调研数据,多数企业的高管在35岁以上到50岁之间。所以,35岁?职场危机真是存在吗?是不是把自己设限了,未来还有30-40年可以过。而你的前35年,相对于25岁的年轻人,赢在经验和专业技能,相对45岁的职场人,赢在精力和年龄。只要你敢于攻城掠地,前方坦荡大道为你敞开。很多时候不是没有了路,是你自己画地为牢,不敢去走而已。
我再来列举一组身边的真实数据,我所就职的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年龄90%都是35岁以上,无论从从业经验,技能,管理,人脉哪个方面来讲,都压倒性地优于年轻人。
二、大浪淘金,不喜亦不惧
在中国,老与贫皆非人之所愿
。
老少皆知的曹操名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初看气势蓬勃,细品流露出作者对老去的畏惧,可这却并未阻止一代枭雄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人类的丰功伟业,大都非30岁以前创立的。
三、35岁,一份事业,三餐四季,生活因简单而幸福
不管我们处理哪个年龄段,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一份事业,三餐四季,过得愉快,感受幸福,过得美满,感受祥和。
-----
网友解答:
-----
过了今年,明年我就35了,说实在的我焦虑了,陷入深深地焦虑之中。
上班第9个年头了,也算职场老人了,时间越长,看得越清楚,越是迷茫焦虑。
我曾多次问过自己,如果不干这个工作,我会干什么,我能干什么?
思考了一翻,不干这个工作,其他的也干不了,我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技术,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吃不了苦。
自己选择的路自己受,在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有人说前半生的努力决定了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决定了老人孩子的生活质量,深以为然。
14年上班初入职场,充满激情活力,相信凭自己努力一定可以干出点成绩来,可如今快10年了,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好多在我之后入职的小年轻,都跑到我前面了,目前所处的位置十分尴尬,前路一片迷茫,谁能来救救我?
我分析了焦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前路迷茫,事业看不到任何前景,工作事没少干,提拔和评职称没有我的事,我该怎么办?
2.想改变不知道从哪下手,我清晰的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没有啥前途了,想逃出这个环境,不知道从哪开始,如何开始?
3.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不断加剧着我焦虑,我想多努力一点多挣点钱,但是不现实,单位干的再多就那么多钱,想做兼职又没有好的路子,在做兼职的路上遇上好多骗子,说起来都是心酸。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焦虑,又是如何克服的?传授下经验[作揖][作揖]
-----
网友解答:
-----
焦虑啊。
体力比不上年轻人。
性价比越来越低。
-----
网友解答:
-----
小白的技呓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35岁不是人生的黄金年龄?确实35岁本应该人生的黄金年龄段.而现在无数的人在这个黄金时期在职场上期充满了焦虑.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年龄大很难跟上脚步.
这是焦虑其一.
先看看人类工业革命的迭代速度.
第1次到第2次工业革命,大概花了100年;
第2次到第3次工业革命,大概花了80年;
第3次到第4次工业革命,大概花了70年。
而且这个时间还在加快,职场上出现了很多的新鲜事物,比较直观的就是在这次YQ网上办公, 从进入职场这都是第一次这么做。那么技术的迭代让人们发现可能过去很多事情是可以去掉的。工作岗位可能会随之减少。钉钉办公、微信办公、各种文档的储存与展示,视频会议似乎让人感觉年龄越大优势就越小。时间和精力不如岁数小的人,学习成本如此之高。
在职场上35岁应该进入到管理层,或者是预备管理者。如果没有进入到这个层面可以很容易就被淘汰。职业危机对高龄者尤其的不友好这是焦虑其二。如果还是一个基本岗位要面对知识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意味着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丢掉工作,进入一个‘技能恐慌’。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有一个案例在互联网吐槽社区,一名标签为小米的员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怒:坐标小米,空降过来阿里的奋斗逼让我们疯狂加班,还暗示我们自己滚,怎么办?目前还没有新工作。
这种996逐渐成为常态。如果不能接受就要找新的工作。效率为王对于高工资、有家庭、精力减退的员工可能就要面临这裁员。
35岁年龄坎就成了招聘的门槛,应聘的障碍。现在很多应聘不要35岁以上的人,所以这是焦虑其三。
特别是那些需要较强的职场体力,精力的岗位,也确实是需要有年龄的限制,比较典型的职场例子就是高科技企业单位里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过了这个35岁年龄坎,大都意味着开始进入职场危机时刻了,因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太快了,需要你精力旺盛,学习吸收能力强,很快上手,跟上主流技术,而35岁年龄由于家庭负担,社会性原因,体力精力不如年轻人,同时也会产生职场惰性,
由于每年毕业季,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最近三年的数据:从五百多万,七百多万到超过八百万人,仅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就造成了职场竞争激烈加剧。好多岗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单位招聘的要求就提高了门槛。
最后说一下个人看法,焦虑是很难避免的,就像企业招聘设置35岁的门槛,是带有很大主观性的,35岁年龄其实是人生工作经验积累的黄金年龄段,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要求很强的特种行业.这些岗位就不会存在年龄的限制门槛,反倒是你没有这么多年的积累,你的经验是有待补充的。你如果在35岁之前,已经拥有了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加上自己的行业领域资历,那应该是自己的优势!
35岁,加油.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网友解答:
-----
35岁,是个尴尬的年龄。对一般人来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领导的年龄,唯独没有自己的位置。身在职场的我,确实焦虑了。
焦虑源于自身,能力不足、升职加薪无望。身边的年轻人早已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将我等取而代之;我们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工作的劲头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确实与年轻人相差甚远。领导慷慨激昂画的大饼对我们已毫无吸引之力;但我们也不敢表现的太过明显,时不时也要配合着做些表演。原因无他,只为那几两碎银养家糊口,还房贷、车贷和孩贷[捂脸]。
焦虑源于外界,俗世纷纷扰扰,谁能超然物外。看着别人升职加薪、如鱼得水,我们怎能不艳羡不已?回到家中,妻子唠唠叨叨,比如垃圾不扔、孩子不管、只知道玩手机…其实原因只有一个—赚钱太少了。思来想去,怎能不让人焦虑?
焦虑有用吗?除了消耗自己,一点用处没有。35岁就必然无所作为了吗?我看未必,人无论何时都不能妄自菲薄。
35岁是身体和心理都比较成熟年龄,属于勇敢和智慧兼具的年龄,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踏实的干事创业,绝对具备年轻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在社会资源和为人处世方面。
35岁的年龄适度焦虑也在所难免,但整天折磨自己也大可不必。轻装上阵虽然势头强劲,负重前行往往行的更远。[点亮平安灯]
------------------
推荐阅读:
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