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古人如何测算的?
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古人如何测算的?
-----
网友解答:
-----
题目中所说的这个“禹曰”,出自《山海经·中山经》。
如果再问“古人是如何测算的?”按照《山海经》的说法,是大禹派人一步一步测量的。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
郭璞《注》:“竖亥,健行人。”竖亥是个非常能走路之人。
不过,《海外东经》只说竖亥步测了东西长度。
《淮南子·地形》曰:“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
高诱《注》:“太章、竖亥,善行人。”
学者称,“太章”读为“大商”,指商族始祖契,其曾协助大禹治水;“竖亥”,则指商族先公“王亥”。
就是说,大禹对于“东西”和“南北”长度的测量,都是“商人”完成的。
这倒是与战国竹书《保训》所记载的“商人测地中”所吻合。
需要说的是,所谓“东西”和“南北”之长度,指的是“四极”边界,也就是大禹划定之“九州”边界。
《诗·商颂·长发》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遟(迟),圣敬日跻。昭假遟遟,上帝是袛,帝命式于九围。”
《毛诗传》:“九围,九州也。”齐说《注》:“九围,九州之界也。”
《商颂·长发》,是商族的史诗。此诗记载,成汤再次勘探规划了九州的范围。
《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迹)。”
殷人对“九州”的规划,未超“禹迹”之范围。
“九州”之“四极”之外,便是“四海”。
《淮南子·地形》说:“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这与《山海经》所云一致,是以步测量之步数换算而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有无可能行走这么远?
实际上,按照史籍的记载,大禹治水,划定九州,他已经走过、到过“四极”,只是没有具体测量长度而已。
《尚书·禹贡》记述大禹治水成功:“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
“九州”的边界在哪里?《禹贡》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
东边到海岸,西边到流沙。北和南到能到之处。何努研究员的团队根据距今4700年左右的陶寺古观象台和出土“圭表”考证,北至贝加尔湖一带,古时此湖被称为“北海”,南至南海。
这也就是《山海经》所记载的“山经”的范围。数千年前的先民,是完全可能通过步行测量的,尽管耗时长久。
必须说的是,四海之内,或曰天地之间,“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四极”必有相交之点,这边形成了一个“十”字,即古人所谓的“四方五位”——东西南北中。
这的确是古人通过“观象授时”,或者说“立杆侧影”而得到的认知。
中国自一万五千至一万年前,便开始了“农业革命”。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日月星辰和时令变化,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
于是,先民便自觉地开始观测天象,然后发展成为“立杆侧影”。
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先民的“立杆侧影”实践,考古实物证明,开始于七八千年之前。
测日影的“杆”,古人称“髀”,即人的腿骨,可知古人曾直接以自己的身体测定日影的变化。“夸父追日”所记述的,不是夸父追赶太阳,而是追赶“日影”,这是对史前“立杆侧影”活动的神话表述。“杆”,还称“表”称“圭”称“晷”。
通过“立杆侧影”,先民在距今7000年前,已经准确掌握了“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影变化,并测定了东南西北四个准确方位,实现了“时空”的统一,7000年前的出土器物上的“+”标志,后来被称为“二绳”,亦即“子午线”和“卯酉线”。
古人观测到,夜间的星空正北方“北斗”的位置,最为缥缈遥远,便称之为“天极”,是天之正中也是最高处。据此,先民便寻找测定与之对应的“地中”。
《尚书·尧典》、战国竹书《保训》等古籍,记载了帝尧、帝舜和上甲微测地中的事迹。
古人认为,“天极”,是“天帝”或称“上帝”的居所,人间之君王也必须“居中而治”,众多典籍中,都记录了这一思想,作为著名的,便是青铜彝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或”。“或”,被解为“域”或者“国”。
这一思想及其记载,也是后来“中国”一称的渊薮。
“测地中”,“圭表”在夏至日,所测定日影一尺五寸或一尺六寸处,即为“地中”。同日,日影每长(或短,如在南方)一寸,便相距千里。这是古人检验过的数据,真实可靠。
据此,在先秦时期的《周髀算经》中,已经通过“勾股定理”确定了数学公式。
大致就是这样。
-----
网友解答:
-----
七衡六间法。
《山海经》里的这个说法,源于古代“盖天论”,这是前提。
古人说:天似盖笠,地似复盘。天斜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譬如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行疾而蚁行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旋。
《山海经》里这段“禹曰”,其实也是春秋战国时候的人杜撰的。毕竟大禹那个时代连东西南北这个概念都不存在。
这里说的“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就是战国时期得出来的结论。《周髀算经》里,就有着比较系统的古代“盖天论”的内容,以及算法和结果。
既然详细的内容在《周髀算经》都有,这里就简单说一下。
七衡六间,就是说,先秦时的人认为,认为太阳绕北极作圆运动,这个圆的半径会变,随节气的不同而不同。夏至时最小,为十一万九千里,冬至时最大,为二十三万八千里。从冬至到夏至之间又分成五个等间距的圆,每个圆称为衡,衡与衡之间称为间,其距离为一万九千五百里,共七衡六间。
古中国,在以正机为衡,在建木下。《楚辞·九辨》记载:天有九星,以正机衡。建木,则是在天地正中的轴线上。
天盘的话,底6边9,正中是北极星,外绕黄道(日)、白道(月)。
《河图帝》里说: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
其实这就是一个六壬嘛。
天中作斗勺,指天罡,次十二辰,列二十八宿,四维局。
天一居在东在西南为前,在南在北东为前,甲戊庚——旦、暮就省略了——前一腾蛇,前二朱雀,前三六合。列十二辰、八干、五行、三十六禽,36:12:3,三十六禽减四周八禽剩28,正对二十八宿,中间配以七曜,也就是演禽数。
《周礼·保章》说:岁星为阴,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十二岁而小周。
也就是,乙巳,庚子,出、入,岁三牛,辛未,出日。9-5=4,4+2=6,加天一正好是七,再乘以四维,正好是28,也就是“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
当然,其实这么算下来有三个答案,分别对应的是夏至、秋分和冬至。“二万八千里”只对应夏至,也就是太阳位于赤道以北23.5度,即北回归线正上方的时候。
而且这个说法很快就暴雷了。这也证明,盖天论说圆的半径随节气耳变是有道理的。
晋代张华《博物志》引汉代纬书《河图括地志》里就说:
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八十国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中国之国,左通海,右通流沙,广而方之,万五千里。东至蓬莱,西至陇右,右跨京北,前及衡岳……尧舜土万里,时七千里,亦无常,随德优劣也。尧别九州,舜为十二。
——这个说法,其实是继承了战国时邹衍的《大九州论》。
只不过,汉晋时期的迷信思想太严重,而且比春秋战国时还落后。那时没想到圆的半径随时间改变而改变,反而说“随德优劣”,也是迷信到没救了。
-----
网友解答:
-----
立杆测影算出来的。用四个表,相距一里,组成正方形,在春分前十来天,开始观测。找到正东正西日影重叠那一刻,相距一里的另外两个表能产生多长偏差,然后用这个偏差数据计算天地的东西极限距离。
-----
网友解答:
-----
上古的时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是说科技有多先进,而,是灵魂比现在强大,如果灵魂可以强大到可以出窍将整个天地復盖,制图,测量在简单不过。.所以上古传下来的很多天文,地理的制图现在的人也很难研究透彻。想要研究透彻除非修行文明再次开启。
-----
网友解答:
-----
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九千河(指银河系);古人日观天象异景,夜观北斗七星;山川异域、日月同光………一画开天辟地、二观阴阳互转、三生道法自然,欣四海升平,赏五湖风水,看六道轮回,研七星北斗,究八卦演算———九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方地圆………天圆地方………
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日观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夜看月亮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推测时空、测算距离,由此得出:天地之间东西二万八千里,物垂天相南极星与北极星之间,即南北两极之间二万六千里。
-----
网友解答:
-----
大禹所说的东西南北的长度,是海内的地界的长度,并不是地球的整个直径的长度。地球的直径在四万多千米。
山海经中的“里”的长度,大概是今天的“里”的43倍。当时记载天高9万里,换算成今天就是90000*(34)=67500里,即33750千米。天地如鸡子,天与地的比例大概是2.53,可以得出地球的直径是33750*(32.5)=40500km,半径就是20250km,又可以得出赤道到南北极点的距离是10125km。
①大禹说的南北长度是26000里,换成今天的“里”是,26000*(34)=19500里,即9750千米,大约是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
②大禹说的东西长度是28000里,换成今天的“里”是,28000*(34)=21000里,即10500千米。
这个距离是以北极点为圆心、以赤道到北极点为直径的一个圆上的一段圆弧的长度,可以计算出该圆的周长是2*3.14*(101252)=31792.5km,圆弧所占的弧度是(1050031792.5)*360=118.9度。从东经0度到东经119度,刚好是英国到中国的这段地球的范围。
③说明从大禹时期,到现在地球的分界点基本没有改变。大禹时期只有欧洲、亚洲和部分非洲有人类踪迹,大禹时期基本不能海上航行,只能行走在连接着的亚欧非大陆上。
北极点是天之中心,所以大禹时期计算长度时以北极点为线段的一个顶点。可以知道赤道到北极点是完全可以以步测量的,古书中有记载说有健步的人,手拿着算盘边测边算出来的。
-----
网友解答:
-----
哈,别小看了古人智慧。大禹能把水患治理好,这种事情放今天也不容易做到,可见了得。我猜测啊,一是坐飞船测试的,一东一西一南一北飞一趟就行了。
-----
网友解答:
-----
是用车轮测量的
-----
网友解答:
-----
第一,你先搞清楚这句话的出自哪本书里的,大禹治水年代是没有书的。
-----
网友解答:
-----
1、古人首先已明白:地球是球体;地球自转一周1天;
2、最小纬度(赤道0度)上,日影划过如1里的时间,得东西长;
3、测得太阳投影单位纬度角度的距离,得南北圆周。
-----
网友解答:
-----
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
这样来算。八万里除以3.14等于两万五千多里。当然了,主席作诗是要取整数的,大禹说的也对。
------------------
推荐阅读:
《斗罗大陆》中,大师明明弱的像只蚂蚁,为什么连封号斗罗都得让他三分?
第二代红旗H5即将上市,或全系标配爱信8AT,15.98万起能不能火?
上一篇:歌手韦唯巅峰时期唱功如何?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