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深受百姓爱戴?
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深受百姓爱戴?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并不受老百姓爱戴啊。朱元璋统治时期,一共发生了20起超过一千人规模的农民起义。
或者说,你从哪儿看出朱元璋受老百姓爱戴?
根据《中国农民起义史话》披露,朱元璋是有史以来农民起义爆发最多的开国帝王。
明太祖洪武三年就爆发了福建陈同起义,洪武十一年又发生了湘西吴勉起义,洪武十四年发生广东铲平王起义,洪武十六年江西顺天王起义……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爆发古州林宽起义。
朱元璋统治时期,明朝差不多每隔两三年就会爆发规模超过千人的农民起义。
你觉得这样一个皇帝是受老百姓爱戴的样子吗?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但是同时也是对底层民众最残酷的皇帝。
《大诰续编》里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福建沙田县13个农民聚在一起商量:“我等不在四业范围内谋生,恐要获罪,不如切掉几根手指,变成残废,就没罪了。”
结果,经人告发,朱元璋下令将这些“奸民”押回原籍枭首示众,将各家成年男丁族诛,妇女、小孩一律流放到不毛之地。
是的,在朱元璋统治时代,就是想做“家里蹲”,想做“宅男”都不行,因为这在朱元璋看来是“可耻”的,是要被杀头和流放的。
朱元璋规定:“一里之间,百户之内,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要是有“逸夫”,不仅本人要被处死,亲戚四邻都要发配边疆。可别以为这是闹着玩的,朱元璋曾经一次性处理了苏州、松江两地2871名“逸民”,而镇江坊甲邻里因未主动捉拿“奸民”,全部被发配去砌城墙,身死家破者不计其数。
-----
网友解答:
-----
有一种说法认为朱元璋只虐富人和读书人,对贫民却好得不能再好。此说十分荒谬,虐完富人和读书人,虐平民只会更方便,而且从政治伦理上来说,贫民富民都是民,鼓励虐富民的同时也就给虐贫民提供了理由。
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份子,从出生之时你就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如果没有你的父辈祖辈的存活,就不可能有你,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废话,但事实是在明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是在战乱中死亡,而是在移民运动中丧生,很幸运你的祖辈父辈存活了下来。
强制移民制造大流亡
朱元璋登基后,面对的是因连年战争造成的百姓逃亡、人口流失且全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天下。以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为例,老朱回家视察后痛心疾首的说道:“吾昨往濠州,所经州县,见百姓稀少,田野荒芜。由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恢复国家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老朱利用行政力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组织移民行动,在政府强制驱动下,一场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迁徙人数达一千多万的移民运动开始了。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虽然朱元璋对这些移民名义上进行了政策照顾,但是移民运动背后隐藏的却是无尽的心酸和无奈。
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初暴力移民的血泪见证
凤阳作为天子诞生地并没有获得额外恕免,“南人北调”使得这个本就贫困的地域愈加潦倒。为了斩草除根,老朱将老对手方国珍和张士诚的支持者及旧部由江南富庶之地迁徙到凤阳去,再加以严格管控。但是由于分到的土地较少,凤阳又是“十年九荒”,这些原本富庶之地的百姓很快就变的贫穷起来。
怀着对明政府迫使他们背井离乡的仇恨,他们开始了乞讨流亡,后来这支流亡大军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其他地方也出现许多不满者,于是全国出现大规模的人口逃亡现象。
在凤阳,“里有十甲而逋者八九,存者一二;地有千顷而荒有十九,耕者一二。”放眼全国,“四方民穷财竭,逃亡过半,较籍所载十去四五。”尤其是在老朱死后,严密的人口管控制度破产,高压之后出现反弹,到景泰年间,仅南直隶六府流民就多达一百多万户,362万余口,“户减三之二,口减五之三”的情况也是常态。
清人赵翼在《陔余从考》中说:“《蚓庵琐语》云‘明太祖时,徙浙、嘉、湖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逃归者由禁,是以托丐潜回,省墓探亲,遂习以成俗’,理或然也。”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在这些凤阳流民所唱的花鼓戏中,如今依旧能切身感受到人们对于移民政策乃至朱元璋的态度,作
为国家机器的一颗螺帽,个人的喜好、理想、生存、安稳都不可以有,都是国家的,这一点在明朝显现的尤为明显。
凤阳花鼓
朱元璋老乡讨饭必备
种啥作物我说了算
除了控制百姓外,朱元璋还喜欢以个人喜好来治理天下,哪怕他对此一无所知,但依旧要标榜自己是圣君,开始对农业指手画脚,以让天下臣民感到幸福为己任,虽然这不过是他的自我意淫。
洪武初年,为了解决百姓生存问题,他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对于百姓而言,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所种植的农作物是不一样的,但朱元璋偏偏要用整齐划一来体现出皇权威严。
但凡有人敢不遵从,那就进行相应的处罚,“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别出心裁,又下令百姓开始种植桑、枣,并且强制规定“每一里、种二亩秧。每一百户内、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高三尺、然后分栽。每一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
命令下达后,一定要百分百执行,不管是多了还是少了,那都是违抗圣意,需要受到残酷的惩罚,“栽种过数目、造册回奏。违者、发云南金齿充军”。
百姓如此整齐划一,并且在短期内,国家的桑棉麻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可能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对百姓已经足够好了。但是在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百姓的血和泪,尤其是
那些不适宜种植规定农作物的地方,依旧需要按时交纳相应的赋税,基层民众的生活愈加苦不堪言。
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份子,按时缴纳赋税是你应有的自觉。那么缴纳赋税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人口和田地,所以朱元璋花了大量时间来建立的黄册制度,不仅能够管控百姓,对于赋税徭役的收取也有重要意义。
虚构的轻徭薄赋
首先来看看你需要交的赋税,第一就是田赋。田赋分为夏税和秋粮两项,具体又有米、麦、钱钞、绢四种。夏税征收截止为八月份,秋粮征收截止为第二年二月。要是逾期半个月以上,则欠缴人、里长、税官等都要各杖责一百。如果逾期一年以上,则欠缴人、里长除了要杖责一百外,还要被发配他地,而税官甚至要被处以绞刑。在这些严刑酷法下,你是一分钱都逃不掉的。
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两种,官田为国家所有,而民田就是百姓私有的,对于不同的田,收的税也是不一样的,《明史》记载:“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少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如果你是生活在苏、松、嘉、湖或者浙西等地,那么恭喜你,你承担的税赋要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前者是因为曾经拥护过张士诚,而后者则是由于有官员认为浙西富裕,所以需要多征赋税。
当时的江南作为重赋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有“财赋渊薮”之称,据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苏、松、常、镇、嘉、湖六府土地占全国4%,而田赋贡献高达22%,在朱元璋看来,可不能放过这狠敲一笔的机会。
自古以来,税赋的收取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赋税制度虽然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但总体而言还是要符合实际的,不能不给百姓活路。
以汉朝来说,汉初税率实行什五税一,景帝时降到三十税一,意思就是交亩产的十五或三十分之一的税,根据相关学者考证,汉代以240步为一亩,约合现在的0.69亩,亩产大概在三石左右,换算成粟的话约117.3斤。全部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每亩产量约170斤,按照“什五税一”的税法,交税大概11.3斤。
唐朝初年,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位丁男和中男授永业田(私人所有)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加起来就是一百亩,根据当时的亩产推算,中等旱土的亩产在一石左右,上等旱土能达到2石或2石以上,而水稻的亩产则有可能达到3石左右,每丁每年只需缴纳租粟二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就田赋而言,这已经很幸福了。
至于宋代,税制杂乱,不易统计,而且对于宋代赋税的轻重,学界存在争论,我们姑且采用孔泾源《关于宋代的田赋税率和农民负担问题》中的结论,宋代田赋税率最高仅7.6%,最低也不足5%,就此而言,宋代的田赋税率并不是很高。
至于清朝初期,则规定“天下田赋,悉照万历年间则例征收”,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元代“取民最轻”,并非大家想象中残酷的剥削压迫百姓。
那么明代又如何呢?林金树先生在《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这篇文章中做了个统计,他将洪武二十六年到万历六年,苏松两地的土地、税粮和亩税同全国其他地方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苏松二府的亩税是全国均重的七倍。
关于江南地区赋税繁重问题,前人就说过:“国家赋役之重莫逾江南,在江南诸郡又莫苏、松若也。”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为此特意写了一篇《苏松二府田赋之重》的文章。但
如果你认为只有江南地区赋重,那就是太低估朱元璋了,洪武年间,在江西、陕西等地也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重赋现象。
其他地方虽然纸面上的赋税不算重,但是朱元璋排斥货币经济,设计的极其愚蠢的实物地租造成了运输和调度上的巨大浪费,老百姓的负担一点不轻。
朱元璋尤其憎恨江南人民
至于徭役,明代有里甲役、均徭和杂泛三种,科目繁多,徭役繁重。
以解运白粮为例,时人就说:“国初有囤户以征收,有运夫以转输,一乡之中遍役数十人,以为累也。”而且徭役在明朝中后期更加繁重,要是有人想外出躲避徭役,那面临的惩罚就是杖责一百,然后遣送回原籍,继续服役。
总之,作为大明朝的百姓之一,皇帝并没有因为是底层打拼起来的而对你们感同身受,反倒是对尔等贱民变本加厉的剥削压迫。
你可能会心存侥幸的说我如果是地主,家里有钱有地,赋税徭役再重都没关系,那么我只能说你太低估了朱元璋的无耻程度。在朱元璋眼中,能说上话的只有权力,金钱没有话语权,他曾经将江浙地区的大量富豪地主举家强行迁徙去凤阳、南京等地,至于田产啥的就算孝敬给天子了。
沈万三的悲剧在明朝一再重演
当然建立不起什么“资本主义萌芽”
总之在朱元璋的算计下,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田地、人口、以及赋税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大明王朝国库私库越来越富有,就是不知道百姓有何感想了
-----
网友解答:
-----
因为朱元璋百字赞号召百姓降邪皈依明教清真,所以深受百姓爱戴。
-----
网友解答:
-----
那年他对属下说我们要一起共享天下,后来他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最后只有一个最听话最弱小的得以幸存。他的名字叫刘邦。
那年他和另外三个兄弟一起陷害他们的长兄,结果兄长被父亲处死。然后父亲拉着他们手对他们说你们四个要团结,结果一个兄弟被他杀死,一个兄弟被他幽禁至死,一个靠着唯唯诺诺才苟活下来。他的名字叫皇太极。
那年他诬陷两个兄弟淫乱后宫,派兵包围了父亲的皇宫。他的兄弟想要向父亲申辩,可是他根本不给他们机会,在进入皇城的路上就把他们绞杀。他的名字叫李世民。
那年因为他的功劳最大,却受到了最严重排挤,他带着二十四个兄弟独自闯荡天下。他带着兄弟们出生入死,从一无所有到君临天下,他用了十四年,最后还让一半的人得以善终,剩下的还有一半多是死于战场,真正被他处死也只有五人而已。他的名字叫朱元璋。
对比一下,不看广告看疗效,朱元璋算是开国帝王中还是不错的了。朱元璋总共封了二十五个公爵,真正被他处死的也只有四人而已。
对比一下大清,褚英,阿敏,莽古尔泰,豪格,阿济格,舒尔哈齐等等,这还都是他们爱新觉罗自家的,注意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其它的旗人。就是他们根正苗红的爱新觉罗人,对自己人都这么下狠,对其它人更不用说了。看看投降给他们的汉人下场吧。
其它的先不说,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三藩都是什么下场。当然书上会告诉你那是他们三藩拥兵自重咎由自取。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站在不同立场就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你再看看其它他的人,那些没有能力拥兵自重的,或者没有拥兵自重的都是什么下场,是的他们也反了。如果你去看明朝降清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反复横跳。
姜瓖、李成栋、王德仁、夏国相、金声桓、孙延龄、王辅臣等等哪个不是在明朝时投清,到了清朝时反而要嚷嚷着复明。说到底还不是被逼无奈,他们都做过一次叛徒了,如果能够给他们哪怕一点点苟且偷生的机会,也不至于再做一次叛徒,可是并没有。
所以你要换一个立场看,如果三藩不拥兵自重他们就能长保太平吗?恰恰相反他们会死的更快更惨。
同样都是杀,清朝杀的一点也不比明朝少,甚至比明朝还要严重的多,明朝四大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整治的功臣勋贵,和普通百姓什么关系。另外两个大案空印案和郭恒案,那也都是贪官污吏,百姓拍手称快还来不及呢。
可是清朝动不动就屠城,姜瓖就是因为忍受不了阿济格的残暴的才起兵反清的。崇祯十七年,镇守大同的姜瓖向阿济格投降。阿济格在见人就杀,见到漂亮女子就抢回家,姜瓖实在忍无可忍才重新反叛了清朝。根据意大利人马丁诺记载的《鞑靼战纪》中说的
大同女人被誉为是中国最美丽女人,八王(阿济格)及其随人任意奸淫妇女。一个有身份的新娘被他们从轿中抢走,姜瓖亲自找他们要人,被撵打了出来。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誓用鞑靼的血来洗刷耻辱,立即率亲兵到他府上见人就杀。吓的阿济格从城墙逃走了。
姜瓖被逼反后迅速占领了晋西北和晋南,清兵用了一年时间才平息叛乱。姜瓖被叛徒出卖,清军在大同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屠杀有多惨呢?看看清朝后来的大同知府上书的折子就知道了。全城就剩下五个重刑犯,知府给顺治说既然没有了苦主,那就把这五个人放了完事吧。
当然其他人残暴,并不代表老朱不残暴,但是老朱的残暴要看对谁。他曾数次举起屠刀,它的刀锋曾指向元兵,也曾指向过义军,还曾指向过功臣勋贵,更指向过贪官污吏,但是从来没有指向过黎民百姓。相反老朱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因为他就是从他们中间走出来的。
设想一下,你的家园被一群强盗毁了,还在你的面前凌辱了你的妻儿,而你却不敢反抗。但是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没有三头六臂,更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二十四个不怕死的兄弟,他们用血肉之躯挡在了强盗面前,经过九死一生他们把强盗赶走了,你是什么感受?可能你不会有什么感受,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可是他经历过,被他救下的百姓也经历过。
再设想一下,你每年要为交很多钱给官府,还要忍受繁重的劳役,可是你认了,因为他们说要修筑河堤,你觉得这是大事,因为如果不修的话,哪天暴雨来了你的家会被洪水冲垮,你没有反对甚至还有些支持。
可是有一天,洪水真的来了,河堤还是塌了,你的家还是毁了。因为贪官污吏把你交的钱给收入了自己的口袋,用残次的材料修筑河堤。你痛苦痛恨但又无能为力,你感觉生活没有了一点希望。这时候朝廷的救济来了,你终于看到了点活下去的希望。可是后来你才发现,经过层层盘剥,到你手上的救济连稀粥都不够。
然后就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饥荒,你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离你而去,他们是你的父亲,你的母亲,你的哥哥,你的姐姐,你的弟弟妹妹。看着他们倒下的身影,你连给他们安葬的地皮都没有,这个时候你甚至会想倒下的人为什么不是我。可是这时候又有个人出现了,他这次同样没有三头六臂,但他已经拥有了整个天下,可是他并没有忘记这些穷苦百姓。他再一次无情的举起了屠刀,如秋风扫落叶般屠杀一大群贪官污吏,把粮食从他们手中夺了回来,再次交到你的手上。
你又会做何感想,可能你还是没有感想,因为你没经历过。但是他经历过,只是他没有那么幸运,他只经历了前半段,没能等到后半段。可是因为他的努力,他治下的千千万万的百姓才足够幸运,他们等到了后半段。
再设想一下,还是那群人,当初他们用血肉之躯挡在了强盗面前的那群人。后来他和他的兄弟们拥有了天下。那是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他许给了他们荣华富贵,他做到了,赏赐了他们大量土地,还给了他们减免税赋的权利。因为他们曾经救过你,而你也在他们保护下,吃饱了肚子,所以你忍了。
可是渐渐的,你发现屠龙少年却最终成了恶龙。地方豪强与他们勾结,把大量土地投献给他们,借他们的权利的逃脱税赋。他们强占山场,湖泊,茶园,他们伪造官册地契,他们谎报灾情中饱私囊。你的土地最少,你耕种的最辛苦,但是你缴纳的税赋却最高,而他们拥有的田地最多,可是却不交一粒粮食。于是他的的屠刀再次举起,这一次是是指向那些功臣勋贵,那些他曾经的兄弟。你会有什么感想?或许你还是没有感想,因为你一样没有经历过。但是你交过朋友,你觉得对自己的朋友就是残暴。但是当时的百姓不会这样想,因为他们经历过,他们知道什么是:“征收害民之奸,甚于虎狼。”
他一生勤奋到变态的程度,被人称作“鸡鸣天子”,但他却从不贪图享乐。他告诫太子,要多下去走动,去看看黎民百姓是怎么过得。
人情贵则必骄,逸则忘劳,智周万物,心体众情, 斯为人上之道。今国家初定,民始息肩,汝能知其劳乎?
他甚至告诉各个王子,出城的时候以步行为主,如果是远路的话就骑马,但是要有十分之三的路程要步行。他非常节俭,但是对百姓却从不吝啬。他规定对农户三十税一,并且承诺永不加税。他刚一上任就对百官说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饮食非常简单。但是对百姓的疾苦却非常上心。洪武五年,他下令凡是老年人和小孩子或者是没有生存能力的人,都要被收养但养济院,如果应该收而没有收的,所在地的负责人杖六十。设立惠民药局,给那些生病了没钱治疗的人提供医药。
他拒绝了大修自己的陵寝,但是却为百姓设立了漏泽院,为那些去世而没有能力下葬的提供公共墓地。可以说明朝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完善的福利制度,虽说不是他最新开创的,但是他执行最彻底的。
我想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明朝百姓对朱元璋的看法了吧,爱戴不爱戴不好说,因为关于民生这方面朱元璋在古代帝王中做的绝对是足够的优秀了。你说他在位时屠杀了很多人,可是天下非但内乱,反而在短短的五年后就有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做到了幼有所养,老有所依,饥有所食,寒有所居。
在历史上,我们通常会看到统治者会在民生和军事方面做一个抉择,往往舍弃了民生就容易造成穷兵黩武。如果选择了民生又会完成军事废弛,但是朱元璋不一样,他两个都要,而且还都要做好。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他不但实现了洪武盛世。在军事方面朱元璋也没有闲着,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明朝进行13次北伐,除了第二次有些小挫以外,其余皆大胜而归。在攻取大都时,朱元璋更是亲自坐镇指挥,一举收复了燕云这块四百多年没有收复的土地。
像这样给你让你吃饱肚子,又给你安全感的皇帝,在数百年前的封建时代,你还奢求什么呢?
-----
网友解答:
-----
历史是有两面性的,历史人物是具有争议性的。
哲学上常说:“存在即合理。”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明太祖朱元璋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德行根本配不上成为一个明君,他只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朱元璋出身草根,从未接受过一天帝王之术的教育。遇到困惑,他只能自己学习。
想一想,这不是现今大多数人的写照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且世俗的力量又十分强大。如果有一天,一个小学毕业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一下子跨越了自身所处的阶级;成为了一个世界五百强公司的董事长。更是成为了诸位名牌大学出身的学子的领导。这不招人嫉妒吗?那些出身富贵的人,他们能同意吗?他们会不会四处议论,说自己的领导不择手段,非法上位。更是会有人想方设法要用诡计将他拉下这个位置。
如果你是这位董事长,你会怎样对待这群心生不服的员工?
朱元璋他在前半生摸爬滚打,慢慢成长为一方诸侯。而后东征西讨,一统天下。他的成就,绝对不是躺赢捡漏得来的。
现在的人常会自我调侃,说自己虽然没有读过正经的大学;但是自己读的是“社会大学”。社会上所遇所学,决不比学校的系统教育所得到的知识来得少。因为,社会上的所遇到的每一个都是自己的老师。甚至,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
朱元璋就是这样过来的,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他知道需要自己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才能追赶上自己的对手。才能领导自己的下属。
为什么公司成功上市后,这个董事长不肯与那些功臣一起享福呢?
“大明”公司上市后,朱元璋把事业做得如火如荼,大明的业绩蒸蒸日上。朱元璋巴不得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于是乎,他真的把家建在了公司的后庭,事业家庭两不误。
虽然朱元璋巴不得把所有工作都往自己的身上揽。但是整个公司的业务堆积如山,他也是一副血肉之躯,他也得需要休息才能补充体力。
所以,他参考之前大元、大宋等数十个破产公司的体制方式,把自己的业务分摊给了公司的总经理——胡惟庸的身上。
刚开始,胡惟庸也是尽心尽力,帮助朱
元璋处理了非常多的业务。但是,随着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胡惟庸开始动了歪心思,他开始不满意总经理这个职位,他开始垂涎朱元璋亲手建立的公司,他要自己当老板。
如果这时你是朱元璋,你能忍得了?
所以,朱元璋不仅把胡惟庸送到了他该去的那个地方。连带着胡惟庸在公司所带领培养的新人小弟,都被朱元璋送走。
即使,现在的新公司还需要这样新人。但是朱元璋决定好了的事情,谁都改不了。朱元璋既然能够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蜕变成现在的公司老总,他不需要看待任何人的脸色,大不了公司的活自己亲自干,大明公司也不需要什么总经理了,之后都不需要了。
蓝玉,是董事长家中的亲戚,是在徐达、常遇春等第一代杰出业务员之后的新生代风云人物。
他业务能力极度超强,曾经把大明之前的龙头——大元公司逼上绝境。连大元公司苟延残喘的最后一点产业,都被蓝玉给抢了个干干净净。
朱元璋非常欣赏蓝玉,决定把他就在公司,给予高位。继续给自己的接班人朱标拓展业务。
可惜天公不作美,朱元璋的接班人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不已。可偏偏蓝玉在这节骨眼上不懂得低调节制,随意花费着大明公司的资金,觉得朱元璋不能没有他,大明公司不能没有他去外面拓展业务。
可是,朱元璋需要看待蓝玉的脸色吗?
就这样,蓝玉也被朱元璋送到了他该去的地方。
如果我也身处高位,我能放纵胡惟庸和蓝玉这样的行为吗?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小人整天都想方设法要来害你,你睡得下安稳觉吗?
写在最后,并不是朱元璋喜欢滥杀无辜,而且当时那些棘手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他不能逃避,不能置之不理,酿成大祸。这是他的历史责任,他如果不处理,在他死后,天下会再度分崩离析,各地军阀再次混战。老百姓们只会又陷入任人鱼肉的境地。
而且当时的天下并不稳定,各地人心惶惶,天下人还没完全归顺大明的统治,各地开始小规模地揭竿而起,朱元璋他全部都看在了眼里,他着手整顿朝纲,他开始平定暴乱,安抚民心,开始大力打击贪官污吏,老虎苍蝇一起打。当时的老百姓身家性命开始得到保障,开始能安心生产,安居乐业,不必四处逃难。
这样的生活,百姓们只会嫌太少而不会嫌太多。老百姓只要自己的生活能够得到安定,只要家里儿孙满堂,其乐融融。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已久,他们只想要一份安定。朝堂上的腥风血雨,谁会去关注呢?只要皇帝能满足自己的生存愿望,那就是一个好皇帝。像朱元璋这样的皇帝,老百姓们能不爱戴吗?
-----
网友解答:
-----
本来功臣和百姓就是对立的啊,功臣是地主阶级,而百姓是农民阶级。
-----
网友解答:
-----
皇权利用信息差,百姓根本不知,知通的多数已经死了,或不敢说。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除了杀功臣之外,还惩治贪官,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就判死刑,并鼓励老百姓举报揭发,各衙门设大鼓,老百姓有冤可击鼓鸣冤,他知道平民百姓占人口的多数,而且还要靠老百姓交纳皇粮国税,所以得民心才是最重要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美到心碎的句有哪些子?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