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如果项羽取得胜利,能否建立像汉朝一样强大的王朝?
楚汉战争如果项羽取得胜利,能否建立像汉朝一样强大的王朝?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项羽没有任何能力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和刘邦相比项羽无疑是一个高贵的骑士,一个高尚的英雄。但他身上的致命缺陷也决定了他无法成为一个盛名的君主,也就无法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
项羽的缺点和优点一样多,头脑简单、目光短浅、妇人之仁、残暴冲动、骄傲自大等等都让他无法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我今天只说一点,光这一点就让他民心向背,为天下人所不容,又何谈建立王朝?
一个强大王朝的标志是什么?民心所向,无往而不利。要得到天下民心,就必须以民为本,以仁德治天下,让万众归心。而项羽残暴,光这一点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
坑杀降卒
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坑杀的结果直接导致项羽一路遇到层层抵抗,最终让刘邦先入关中。
如果项羽对这20万秦军安抚以为己用呢?壮大了自己实力不说,关中这20万秦军的家人还不扫榻相迎?关中的士人还不纷纷投靠?
我们不知道项羽为什么要杀他们,但这次的屠杀无疑让老秦人对他恨之入骨,誓死抵抗。
屠城
《史记.项羽本纪》中共记载了项羽的六次大屠杀: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
项羽明显迷信物力,相信以暴制暴。六次的屠城直接导致他每攻一城都遇到殊死反抗,攻下离开后,又马上起义;始终无休止的战斗,没有安稳的后方。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秦末的天下百姓希望得到一个仁慈的明君,而不是一个比秦始皇更残暴的暴君。项羽因为自己的残暴,失去了天下百姓的人心,又如何能建立一个万民敬仰的王朝?而他最后的死也是因为一个老农故意指错了路。
所以说项羽身上太多的缺点导致他无法建立一个强盛的王朝,但霸王的英雄豪气值得我钦佩。
-----
网友解答:
-----
朝代的更替,人之成功与失败,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的必然因素所决定的。所谓读史则知兴替,观人可以明得失,一点也不假。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从两人的性格中就可以看出胜负,性格决定命运,注定了项羽不可能走向成功。
项羽虽为盖世英雄,但没有战略眼光,虽勇武过人,但缺少谋略,虽为一方霸主,却心存猜忌,不会用人,虽是有情有义,但少政治权谋,这所有的一切注定其不会是刘邦的对手。
即使是这样,上天对他也不薄,他也成功过,率领众义军,推翻了秦朝,大封天下,自立西楚霸王。这是多么好的开始,可惜他犯了一系列的错误,他太重情义,不该听信项伯之言,一次又一次的放过刘邦,给自己留下如此强大的对手。
成功之后,也不应该荣归故里,如果坐阵洛阳,也不会让刘邦轻易突破三秦之封锁,踏入中原。他更不会权谋之术,使诸侯归心,慢慢把权力收到自己手中,进而真正做到天下统一。这些所谓的权谋对于善于在战场 拼杀的项羽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人才的流失是他最大的败笔,陈平、韩信等都是在项羽手下没有得到重用,才去投了刘邦,也许还不仅如此,人们在项羽身上看不到王者的风范,看到的只是儿女情长,认为他绝非成大事之人,所以才纷纷离开,投靠自已心中的雄才霸主,好一展自己所长,名垂青史。
项羽是经不起失败的人,不象刘邦,屡败屡战,从不气馁。,这使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发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感叹!项羽过江,完全可以东山再起,但他没有,他无脸再见江东父老,也不愿再给家乡带去灾祸,所以宁愿自刎于乌江而死。
综上所述,项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偶尔成功了,也不会长久,更不会建立象汉朝那样强大的统治。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刘邦项羽垓下之战,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似谢江东父老。假如垓下之战楚霸王项羽战胜的话,历史将无汉王朝而有大楚帝國,项羽似江东楚地为后援,中原地区为根本建立楚王朝,招纳天下贤士,楚地江南水乡五谷丰登人杰地灵,楚朝庭充满楚地英杰。
似江南人的聪明才智,项羽制理天下不会有暴化行征,大有江南和风细雨教化子民,把江南人的风俗习惯带入中原,中原西北民风膘汉与江南人风云漫侵,一个大楚帝國屹立天下。
项羽勇猛天下无敌,但还是带有江南水乡的丝丝心里。鸿门宴放过刘邦就可见一斑,不是哪种顶天立地杀罚分明生死见分晓的豪杰。
但治理國家教化民众定会大放异彩,以江南人的聪明才智,满朝文武大臣顶力相筑,大楚帝國会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又一强大國家而流芳百世。
这都是假如历史就是历史,不是假如能改变的。
-----
网友解答:
-----
能,一定能!项羽虽霸,其心却仁,他对军心的凝聚力足以证明。只因过于仁慈,才败与刘邦。他若取胜,必以诚信仁爱治天下,必国富民强。他之仁信远超刘帮,因此,必远得百姓拥护,必远超汉朝。
-----
网友解答:
-----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楚汉战争,如果项羽取得胜利,能否建立像汉朝一样强大的王朝?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已经证明项羽取得胜利,不可能建立像汉朝一样强大的王朝。
项羽占领咸阳,推翻秦王朝之后,大封天下,自己自封为西楚霸王,结果再一次引来天下大乱,由此证明,即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胜利,也不可能建立像汉朝一样强大的王朝。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项羽与刘邦的政治理想不同。
项羽是没落的封建贵族阶层,向往的是封建贵族统治,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霸时代。
所以,当项羽推翻秦朝统治后,实行的是分封制社会体制。
项羽本人自封为西楚霸王,也说明项羽向往的是诸侯称霸的时代。
项羽实行的这样一种社会体制,实际上是主张社会倒退。
刘邦相对于项羽而言,属于新兴的封建地主阶层。
刘邦向往的是秦始皇的封建集权制。
刘邦统一天下以后,自封为皇帝。
尽管刘邦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刘邦的郡国并行制,可以说一种实验,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已的事情。
因为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为了凝聚力量,不得不与项羽分封的诸侯王联合,共同对付项羽。
从这个角度说,郡国并行是历史遗留的产物。
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后,就不断削藩,其用意就是推动全国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制。
所以,从政治理想这个角度看,刘邦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汉朝,项羽不可能建立一个像刘邦那样的统一的汉朝。
二,项羽与刘邦的干部路线不同。
伟人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刘邦的干部路线是任人唯贤。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刘邦身边的人都有一技之长。
韩信具有军师天才,陈平与张良是天下难得的谋士,萧何善于经营后方。
这个时候的刘邦用人标准是唯才是举。
所以,韩信尽管好逸恶劳,因为善于指挥作战,刘邦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陈平尽管品德不好,但是善于谋划,刘邦就将其留在身边,出谋划策。
萧何既有才干,又有人品,刘邦就将萧何留在后方,经营根据地,提供后勤保障。
项羽的干部路线是任人唯亲。
项羽身边得到重用的人都是项氏子弟。
真正有才能的人受到项羽的排挤。
如范增,也是一个不错的谋略家,却遭到项羽的猜疑。
如钟离昧,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战将,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
陈平,韩信等杰出人才原本就是项羽的部属,因为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所以才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从这个角度看,项羽与刘邦争天下,不可能战胜刘邦,更不可建立像刘邦那样的强大的汉朝。
三,刘邦能与时俱进,项羽抱残守缺。
刘邦统一天下后能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刘邦能做到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
刘邦统一天下后,身边的陆贾对刘邦说:“陛下马上打天下,应该下马治天下,具体说就是文化治国。”
在陆贾的建议下,刘邦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以道家无为的思想治理天下,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
项羽推翻秦朝后,分封天下,不但没有安定社会,反而再次引起天下动荡。
第二,刘邦能包容各种文化并存。
刘项原来不读书。
尽管刘邦与项羽一样,被人们都看作是不愿读书的顽劣儿童,但是刘邦平定天下后在陆贾的反复劝谏之下,主张文化治国。
正因为刘邦不读书,所以刘邦对各种文化都乐意接受。
在刘邦的朝廷,道家,儒家、法家等各种张并存。
刘邦利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安定天下。
刘邦利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整治朝廷秩序。
刘邦利用法家主张建立社会秩序。
项羽那里只有兵家的韬略,只知道征服,不知道利用文化移风易俗。
第三,刘邦的干部路线与时俱进。
这一点,儒家大师叔孙通说得很明白。
叔孙通对他的门生说:“打天下,你们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无用武之地。陛下需要的是那些不怕死的壮士,等到皇上统一天下后,就是你们发挥作用的大好时光。”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叔孙通向刘邦推荐的都是那些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刘邦坐天下的时候,叔孙通专门跑到山东请来那些儒家大师出山,帮助训练礼仪,协助刘邦治理天下。
除此之外,刘邦用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季布与丁公是叔侄关系,原本都是项羽的部属。
丁公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刘邦坐天下后,处死了丁公。
理由是丁公作为项羽的部下,对项羽不忠诚。
季布对刘邦有仇,刘邦却重用季布。
理由是季布作为项羽的部属,对项羽很忠诚。
刘邦公开说:“现在我需要的是忠诚!”
这一点,项羽更是无法做到。
综上所述,即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刘邦,由于项羽自身的缺陷,也无法建立一个像汉朝那样强大的王朝。
-----
网友解答:
-----
谢谢提问,我的答案是不能。其实在楚汉战争还没开始时,项羽已有过一次机会,他选择分封诸侯。后果是,有实力的诸侯王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说叛就叛,比如齐、赵、魏等。
假设项羽获胜,会面临哪些挑战?我们一起看看:
一、对有功之人封赏。
项羽对封赏有些吝啬,韩信曾说他虽然待人恭敬友善,可是到了要封爵时,符印在手里磨来磨去,就是不忍拿出去。这样就会让手下人寒心。对于一帮悍将而言,一旦起了异心,就不得不花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平服,给新生的国家增添额外的负担,也会分散治国的精力。
二、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
对于开国君主来说,更难,因为要搭建国家运转的方方面面。如果为了本朝能传承长久,所制定的规划和规章制度更要考虑周全。项羽擅长战场厮杀,不擅长朝堂的考虑长远,又无萧何、张良这样的人才助力,以后会前行得吃力。那就要培养人才了,守天下离不开文人的辅助。
项羽虽然是楚国贵族,但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对于读书的态度,并不比刘邦高到那里,认为能识字记名就行。
如果当上了皇帝,依旧这样,并非百姓之福。
三、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项氏子弟是重要的一个利益集团,诸侯王们是另一方势力,外戚又是一方势力等等。看着平静,实则危机四伏。项羽生前如不能处理好,下一代君王的位置难稳。
刘邦采取剪除诸侯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且留下命令:“非刘氏不得封王。”权利牢牢掌握在刘姓一脉手里。
四、分封制的局限。
秦朝使用的郡县制已深入人心,没有礼乐的教化,项羽单纯倒退使用分封制,大概率难以达到周朝的效果。
周朝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帝王后代。在周礼的配合下,分封制非常符合当时的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乐崩坏,血缘的约束已淡,诸侯变强,周室衰弱,周王成为名义上的天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权。
郡县制则加强了皇帝的权力,避免了分封制可能产生的诸侯做大,架空皇帝的情况。
刘邦则精明得多,结合这两种的优点,创造性地选择郡县制加分封制。分封出去的刘氏子弟称为拱卫京都的重要力量,任何功臣或者外戚等想要造反,都得先评估一下刘氏子弟的力量。这种设计保障了汉朝权力交接的顺利,比如惠帝、吕后、文帝之间。
以上是几项棘手的问题,等着项羽解决。
当然,如果项羽称帝,不全是劣势,
最大的优势将是面对匈奴
。匈奴骑兵给汉朝造成很大的困扰,如果面对项羽,应该没那么嚣张,因为项羽也擅长骑兵作战,彭城之战就是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在楚汉战争之前,项羽已经开始了建立王朝的工作,只不过最后失败,才发生了楚汉战争。项羽是楚国贵族,将门之后,因此他想恢复六国旧制,也就是恢复诸侯割据的局面,而由他代替楚怀王做天下共主,这么做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注定了得不偿失。因此,才有了诸侯国迅速地分崩离析,才有了最后楚汉战争的发生。
这里假设项羽最后击败了刘邦,成为了胜利者,那么下一步他会怎么做呢?在我看来,项羽的军事才能突出,但政治智慧不足,因此大概率还是会搞诸侯国模式,恢复到战国时代的管理模式,但旧贵族们已经没有了控制力,新兴的商人地主阶级才是社会发展的力量,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重新选择一个代理人。因此,项羽这么做,只能再次激发叛乱,让自己陷入苦战之中。
项羽是那个时代的战神,不是韩信之流可以比拟的,但他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因此在如果治天下的问题上,无法和刘邦相比,他的失败是政治上的失败,而不是军事上的。汉代建立后,经历了刘邦、吕雉、刘恒、刘启,直到汉武帝刘彻,才算扬眉吐气,这个过程就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过程。刘邦作为从底层出身的干部,他了解国家的疲弱,了解百姓的诉求,因此,才会制定休养生息的国策。
和刘邦相比,项羽贵族出身,没有切肤之痛,因此在这方面考虑的不会太多。项羽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天下会再次陷入大乱,同时匈奴人也会借机入侵,整个中原生灵涂炭,国无宁日、民无生机,那不是盛世而是灾难。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网友解答:
-----
项羽大概率建立不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原因并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他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的宿命。
在书本历史学家的误导下,很多人的历史观完全脱离了时代背景,把左右历史进程的重心完全归结为掌握权力之人的抉择。这种思路其实是以
成功学
作为思想指导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导致了今天的人在意识里对古代的印象是千年一面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意识形态很少作为考虑内容,甚至会天然用今天人的思维和好恶去判断古人。
实际上有点岁数的人都知道八十年代与今天人的精神风貌、是非美丑认知都完全不一样,八十年代甚至对王朔进行过全民声讨,就是因为他说了一句
我是流氓我怕谁
。这句话放在今天算什么?但当时是一个正能量的时代,全国当然就炸了,都去谴责王朔。这就是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
先秦时代,把脸面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是非常多的,甚至存在宋襄公那样的,连战争都要堂堂正正地进行,而不愿意趁人之危。春秋时代那些游说诸侯的能人,很多就是劝谏诸侯把成功放在首位。春秋故事大多都是这个思维,之所以需要让人来劝说成功为大这件事,那是因为当时的人存在强烈的道德羞耻心。那个时代就是那样的,野蛮、彪悍、血腥,但却又是遵道的。后来大家都不要脸了,所以才说
人心不古
。但是这个不要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缓慢过程的,今天其实地域上都还存在民风淳朴和民风事故、甚至是溃败的差别。八十年代末外来打工者进入云南,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工人们还会对外省打工者嘘寒问暖,觉得他们很辛苦不容易,但是来自中国腹地的民风与云南原有的是不一样的,于是在遭遇了白眼后很快就转化为对打工者的厌恶了。今天全国都差不太多了。
项羽那个时代其实仔细看历史记录,不讲道德的只是刘邦一人,吕后是妇人,其凶狠那是性别问题。倘若刘邦那帮人活在后世,韩信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大概率是会自立的。蒙恬也一样,不仅手握重兵还有公子在侧,这种情形在后世能不造反吗?可是在那个时代就几乎不可能。因为意识形态整体上不支持,后来甚至会出现军士逼主公自立,蒙恬那会儿光蒙恬自己有反心是不行的,因为部众不会认可的。就好比你生活在一个人人皆有正义感的环境里,你也会变得规矩很多。后世对军权的制约是不断加码,到了宋代直接让文官领导,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后世竞争开启、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原本是好事,但是没有合理公平的规则,这就使得人的主观恶性被调动出来了。只要是规则有问题的竞争,必然会迅速导致社会道德直线下坠。例子我就不举,对比想想。
项羽有几个致命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他无法逾越的,第一个就是他是一个具有先秦道德羞耻心的人,第二是他一心想恢复到秦灭六國之前的状态,怀着楚人的复国情怀一心想要恢复楚国。这个意识形态就决定了他就算忌惮刘邦,也会施行复辟,也会继续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已经走到末法时代了,历史上每次恢复都带来了大问题。西晋司马炎这个昏君总结曹丕那个昏君的教训也干过分封制,司马炎以为让权力掌握在自家人手中就能保住权力,于是司马炎死后爆发了八王之乱,接着就是五胡乱华。你让法统上能继承皇位的血亲手握兵权和治理权权力,那肯定会造成权力争夺的战争。实际上外性人手握重兵和权力一大都会是大隐患。项羽分封实际造成的就是可以继续战国的局面。哪怕刘邦败了,也会有后来人跟上的。刘邦胜利后继承秦制,于是就结束了分封制的问题。汉朝也不是一开始就施行全面郡县制,而是做了一个中和,既有郡县又有分封,这是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意识形态做的折中操作,而且是一直想办法压制番王结束实封制度。这一点看刘邦的汉朝做的的确高明,但并不是刘邦更聪明,而是他身上没有项羽、韩信那种时代特色,尤其项羽这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还要脸面的帝王级人物,刘邦与之相比完全不同。
项羽是注定要失败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精神伤认可项羽。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把市井、职场都搞成宫斗戏,活在其间是不是太没劲了。等你爬高了,你说你学刘邦,那产出比也会高一些。日本人推崇项羽和岳飞,就是因为看重其精神价值。你非得说聪明不聪明,那就搞笑了。你看到他身上只有聪明的人,你推崇他,那只能说你贱。每当灾难来临,那些逆向行驶的人,那些挺身而出的人,你能用聪明这个词去玷污吗?还有人说岳飞愚忠,我就奇怪了,那个时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爱国就是时代特征,奸臣才是假忠君真谋私。你让岳飞有批判帝制的思想,那你纯粹就是智力有缺陷。今天你接受当代那些荒诞的高地思想,将来还是会有人指出问题和批判的。你自己也是局限于时代的。
历史观首先就是需要认知历史背景,意识形态背景,那样你才能看清楚。汉代继承了残废版的秦制,就是没有使用被复辟者诟病污蔑的秦法制。于是竞争会被上层贵族官僚截胡也就成了中国后世历史最大的问题。法制就是后世中国制度里最缺乏的致命问题。
-----
网友解答:
-----
实事已经证明了项羽是无法建立一个像汉朝一样强大的王朝。
有学者认为,在秦朝与汉朝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朝代,就是项羽建立的楚朝。
我们知道项羽进入咸阳以后,除了大肆屠杀秦国宗室大臣,焚烧秦国宫殿,一心彻底毁灭秦国之外,他还要重新建立一套统治秩序。
项羽参照周朝的分封制,把跟随自己入关作战有功的将领分封为了十八路诸侯,并把楚怀王升格为“帝”,做了个有名无实的义帝。项羽自个占有了西楚的九个郡,号称“西楚霸王”,显示自己凌驾各诸侯国之上的地位。
也就是说,在秦汉之间,项羽建立了由西楚霸王领导下的十八王国体制。
但是项羽的分封制有着严重的缺陷,导致了这样的体制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迅速的崩溃了。
“计功封王”是项羽分封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要想封王就要在跟随项羽入关灭秦中立功,这也直接导致了三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排除在外。
一个是在齐地的田荣,一个是游击战的始祖彭越,一个是赵国丞相陈余,三人成为了西楚霸王体制的导火索。
最先反叛的是田荣,项羽将原来田荣所立的齐王田市改封为胶东王,将跟随自己入关的田都封为齐王,田安封为济北王,田荣因为没有派兵,所以不予分王。但是,项羽却忽略了在齐地掌握实权的却正是田荣,结果田荣一气之下把项羽封在齐地的三个王全杀了,自立为齐王。
田荣本身也没有抵抗项羽的实力,所以他就找到彭越。项羽率军入关的时候,他还在钜野大泽中收容散兵游勇,自然没有分王的份。田荣就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攻楚国。
还有一个是陈余,陈余与常山王张耳本来是好友,两人却在巨鹿之战中闹翻了。陈余一气之下离开了队伍,张耳跟随项羽入关,被封为王,而陈余仅被封为候,令陈余十分不满。田荣就帮助陈余赶跑了常山王张耳。
除了漏封的三位,项羽对章邯、司马欣、董翦三位投降的秦军将领分封失当。项羽把秦地一分为三,章邯封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方,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的地方,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以秦人治秦人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是,项羽忽视了章邯三人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却将秦军尽数坑杀,三秦父老十分怨愤三人,三人在秦地毫无统治基础。
最后,就是对最不稳定因素刘邦的处置。项羽出于对刘邦的防范,没有按照约定封刘邦为“汉中王”,给刘邦讨伐自己留下了借口。出于防范刘邦,将最偏僻的巴蜀封给刘邦,就是要把刘邦困死在巴蜀。但是听信项伯之言,又把汉中封给了刘邦。汉中与三秦仅一山之隔,为刘邦反攻三秦提供了便利。
项羽试图建立了西楚霸王领导机制,漏洞百出,毫无稳定基础,建立之初已经显现出败亡的兆头。即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侥幸取得胜利,他的王朝也必然在四分五裂中走向灭亡。
-----
网友解答:
-----
至死不觉悟的项羽
莽原的回答是干脆的:不能!不可能!以项羽的鲁莽、固执、自负和不知悔过的个性,纵然赢了楚汉之争,他也建立不起l来一个像汉朝一样的强大的王朝。
项羽勇武,天下第一
一、项羽极端仇恨残暴的秦王朝,将其罪恶归咎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这种思想观念是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因此,在他攻进咸阳后杀掉子婴,杂碎秦朝的国家机器,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诸侯,宰割天下,从而背天下大势,开历史的倒车,为天下人所不满。如果项羽消灭了刘邦等敌对势力,更会固执于己见,将楚地以外的土地赏赐给有功之人,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一个个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国家也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王朝如何才能强大起来呢?
项羽让天下支离破碎
二、项羽头脑中的历史世界是周朝时期周天子与楚王并立、天下诸国分立的场景,楚人总是相对独立于中原诸侯的,维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的。作为胜利者,项羽会回到彭城,做一个与周天子一样的天下共主,遥控天下局面,收纳天下贡赋,调停诸侯纠纷。用当今的眼光看,这个天下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或邦联,项羽不想为其他诸侯操太多的心,只是有限度地间接地统治天下。在这样的国家形态之中,是不会出现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的局面的,是不会促进天下的统一与团结的,是不会有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提高的。
项羽火烧阿房宫
三、项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懂得反思,不会在意民心与舆情,更不会汲取教训,将其转化为治国的经验与借鉴。他自信可以马上得天下,也可以马上治天下,不会像刘邦那样借助天下英才治理国家,顺应民心,与民休息。项羽驾驭天下的唯一手段就是武力镇压,是不会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的。这样,他很快就会失掉民心,再次陷入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处境的。
项羽坑杀降卒
四、项羽有自由浪漫的天性,好大喜功,为所欲为已是常态,不是做强大王朝皇帝的料。让项羽做一员武将,统一国军队,适得其位,那是他的长项。治理强大的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位强有力有深谋远略的皇帝,抓经济,抓民生,焚膏继晷,统筹谋划,励精图治。很显然,项羽做不了。皇帝,他不想做,也没有能力去做;他只想做那个不合时宜的霸王,图的就是那份虚荣与安闲。久而久之,他就会失去对国家的掌控能力,诸侯四乱之时,自顾不暇,还谈什么建设强大的王朝?
项羽只得霸王别姬
-----
网友解答:
-----
项羽已经胜利了,历史已经证明了,不可能!
------------------
推荐阅读:
母亲肺癌晚期,用尽了所有治疗方案,还是救不了她,只能看着她受罪,谁能明白我的心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