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
网友解答:
-----
《雍正王朝》里塑造了这样几位当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高官,一是佟国维,二是隆科多,三是张廷玉,四是马齐。这里面佟国维早早就下台了,马齐基本是个打酱油的,隆科多和张廷玉是笔墨最多的,但二者却对比非常明显。
按理说,隆科多是除了十三阿哥,对雍正登基帮助最大的功臣,因为他受康熙遗命,宣读了传位遗诏,直接促成了雍正的登基。但其人十分圆滑,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圆滑到无底线。最早出场,是因没活干,求自己的叔叔佟国维给自己安排一个差事,佟国维看似敷衍,其实对他非常重视。给他的第一个差事是理藩院守监,官职虽小却和当时被囚禁的十三阿哥搭上了关系,也就是和“四爷党”搭上了腔,这是为自己家族铺后路,第二次更是向康熙举荐他,任命他当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而不是推荐自己的儿子。但是隆科多看出了佟国维推举八阿哥可能会失败,就出卖了对自己有恩的叔叔,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第二次,也就是剧的末尾,八爷党来拉拢他,想借他的势力向雍正逼宫,他权衡了一下觉得八爷党势力较大,就转舵投靠八爷,背叛了雍正。要说雍正对他是不错的,一是登基以后就给了他高官厚禄,虽然他后来寸功未立,二是在他推荐诺敏结果非常失败的时候也没有迁怒于他。所以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
对比张廷玉,其实张廷玉也是圆滑的,很会猜皇帝心思,尤其在第一次推举新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就他看出康熙有意将废太子复位,就没有随大流推举八阿哥,而是给康熙上了密折。佟国维指责他,既然他觉得太子不该废,那在康熙废太子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说话,后面却上密折,不是光明磊落之举,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一直揣摩康熙的心思并顺着他走。
后面还有三件事,一是在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张廷玉也没有说话,后来解释说怕动摇雍正整顿吏治的决心,其实也是怕得罪皇帝。二是在他的弟弟张廷璐犯罪时,他也是保持沉默,还是他扶持过的孙嘉淦(应该读gan,四声)深夜去找他,帮他写好了奏折,才有了后面的大义灭亲。三是在雍正决心废除满洲亲贵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时,他也没有说话,雍正特意把他留了下来,百般暗示,软硬皆施,连激将法都用上了,他才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帮助雍正成功推行新政。
看到这里,张廷玉给人的印象并不怎么样。一方面圆滑事故,处处揣摩皇帝心思,一方面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好像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是,在剧的后半部分,张廷玉却有两次很果决地说了话,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完全颠覆了这个形象。
第一次,是孙嘉淦被年羹尧处死,年羹尧因此犯了众怒,加上本来就目中无人,猖狂至极,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参他,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雍正很纠结,一方面年羹尧是跟了自己几十年的奴才,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还结了姻亲,怎么也是有点感情的,一方面年羹尧立了大功,如果处死他,世人会觉得他兔死狗烹,还有一方面他也觉得众大臣是利用年羹尧向自己示威,本质上是反对新政。雍正这时候问张廷玉的意见,张廷玉非常坚决地说,年羹尧的罪过无论哪一条都是死有余辜。这句话雍正听了一惊,茶水都碰翻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老臣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今天态度却如此坚定,他也猝不及防。然后,雍正听取了他的意见,终于下旨处死了年羹尧。
从这件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张廷玉其实是很有立场的。当时的情况,年羹尧的确是罪恶滔天,不杀他,雍正的权威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有人造反。看到雍正还犹豫不决,他果断出面帮雍正下了决心。从这件事也能看出他在雍正心里的地位极高,后面这件事证明了雍正没有看走眼。
第二次,是在雍正最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被八爷党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也说话了。在当时的情景下,雍正是明显落下风的,八爷党不仅话语强势,还握住了兵权,眼看就要胜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但是此时已须发尽白的张廷玉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给八爷党一个沉重的打击,展示了忠心耿耿的赤诚和正义凛凛的风骨,让人非常感动。这一段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堪称经典。在他大喊一声“皇上!臣,有话要说!”的时候,雍正在绝望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给了他一个殷切期待又无限欣慰甚至非常感激的眼神,这个眼神演绝了。
张廷玉也没令雍正失望,一番演说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气场宏大,句句揭穿八爷党名为社稷,实为篡位的阴谋伎俩,把被颠倒的事实一一澄清,让八爷党哑口无言,八爷最后的挣扎也被他机智地驳回。而且,在他问马齐等人是不是这样的时候,所有人都予以肯定,可见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很清楚,只是不敢说而已,更衬托了张廷玉的衷心无畏。
这一番讲话,张廷玉的光辉形象得以圆满。真正的忠诚不在于主人风光时,而在于主人危难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外圆内方,有担当有底线的人,堪称官僚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这一段话把整部剧的结构都串了起来,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和背景意义都交代清楚,不仅是说给八爷党听的,也是说给观众听的,原来整个雍正王朝,都是在对康熙朝的弊端进行变革,希望国家能够更好,雍正从当皇子起就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继位是合法的,治国是成功的,整部剧的中心思想赫然彰显。
在剧中,雍正是一个比较急躁的性格,由他来讲这段话不太合适,而张廷玉一直泰然自若,老成谋国,他来讲述很有说服力,也展示了一位两朝宰相(清朝其实不设宰相,剧中说法有误)深谙政治内涵,心怀天下的气魄。
所以,张廷玉这个形象不仅本身塑造是成功的,而且对整部剧都是至关重要的。
-----
网友解答:
-----
他只是一个高级秘书,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一味承接圣意,没有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到治国中去。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张廷玉,历经三朝。收到康雍乾的器重和重用。
绝不会只因为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善于起草圣旨。他任过经筵讲官,可谓饱读诗书学问非常。清朝决策者的智囊是上三旗大臣,但他常侍皇帝左右,在圣人礼法治国的时代张廷玉显然是近水楼台。
而且可以不经智囊团讨论直接被皇帝采纳。一个人能做到为国家献力三代,史上虽有却不多,虽说到晚年有点想法,也属正常,乾隆虽然有些厌倦他,但仍然持了公正态度对待他,享太庙谥文和。张廷玉辅佐军机,没有独特建树却也是忠心办差,大小事老成谋国,特别是在雍正朝特殊时代,辅臣的稳重对世宗皇帝很重要,他是有过的人,配得起文和谥号。重要的是他居三朝而无贪迹,这对为官者又是一个好榜样!
张廷玉可算是汉臣中的佼佼者,处事圆滑老到周全,即使如履薄冰也能安然无恙,上级夸他衷心有能力下级赞他是个好领导,汉人做到这个份上还求什么呢?张廷玉无疑就是官场的成功人士嘛,受万人羡慕死了。不过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缺这样八面玲珑的人才,却没漏过任何一次被外族痛扁的机会,尤其以近代史为甚,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世界讲究实力,光耍嘴耍心眼最终是不行地。封建时代虽然人治,人大于法,但思想上人们不缺失。各行业从业者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执念,读书人讲究家国天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达者则兼济天下,张廷玉有理想有才能,则必然有更高的追求。宦官世家,称职秘书,历经三朝,死后进皇家宗庙受皇家供奉,也算是清朝汉臣的巅峰。
-----
网友解答:
-----
抛开历史,仅从电视剧呈现的内容讨论下吧。雍正王朝是部优秀的剧,但其中招致批评的地方也是有的,脸谱化、简单化,张廷玉的形象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
在夺嫡的第一阶段,张力保了太子,但决定他的并不是出于对太子的君臣情分,太子再次起复的原因是抑制八爷党,这个老邬清楚,老八也清楚,康熙是主谋,佟国维也知道,但他觉得民意可以对抗圣意,死扛着认定要掀翻太子,犯了错误,因此你基本可以看到,高层圈里对太子起复是有一定共识的。因此,这一阶段,张没有站队表态、或者说他是站在老皇帝这一边。
第二阶段,张作为核心人物保证了权力的稳定过渡,但从此事中获利最大的显然是隆科多,老八和老四都认为隆科多才是最的关键人物,因为他作为军队掌控者选择了站队。张仍然没有,只是忠实的执行老皇帝的旨意。
自此,会有第一个奇怪的地方,权力争夺的一个核心就是对于“未来权力”争夺的一个选择与表态,但张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好吧,这也可以理解,大概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现代意义理解上的一种技术性官僚从而避开这个问题。
但正如题主所说,雍正即位后,在体制改革方面,张依然是忠实的执行者,可是雍正打击贪腐、张廷路被腰斩,雍正打击朋党、张作为数十年宰相似乎不存在门生与派系问题,李绂一案也未波及他,就令人费解了。
我们唯一看到他出手的一次就是逼死年羹尧,其实我们看完这部剧就会感觉到,雍正的是不想年羹尧死的,年的死是张廷玉的责任。在雍正决定踢出年羹尧后,张廷玉作为宰相自然是一手策划,这个一手策划意味着什么?他要调度军队人事安排、要组织御史弹劾、要对地方官吹风,很多事情需要他抛头露面去做。但最后他以年的贪腐存在阻扰了雍正新政为理由,逼杀了年羹尧,这是不成理由的理由,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政治方面,既然有贪腐,抄家就可以了,非得逼死他、害是大于利的,为什么呢?张之前不是也不同意处置年吗,不是要逐步处置么?这个在小说里有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大致借方苞之口说出了这是张的私意。
另外我们横向对比一下张廷玉的同事,佟国维作为权贵国戚在位时是高于张廷玉的,马齐资格比张廷玉要老,但镜头似乎是两代皇帝都更倚重亲近张廷玉啊,怪不怪,尔果系纯臣乎?
-------------以上分析皆基于电视剧内容,谁来跟我扯历史、就见面打一架。--------------
所以电视剧中的形象是有问题的,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矛盾,但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公忠体国、勤勉任职、政治技巧很高的一位政治家,这也是历史的标签式评价,电视剧也是基于此做了简化处理。但要说现实可不可能,我会说扯淡,从一些史料上看,雍正与张廷玉的关系亲密的不得了不得了,鉴于雍正对立功的年称之为恩人,那么就按照这个去想象雍正对张廷玉的态度基本没差了。一个权臣的成长是从小到大的,所以你不能只看他现在做什么、说什么,还要看他从哪里成长出来、经历了什么,如果是历史的话,还要关注下结局,张晚年就与鄂尔泰斗得不亦乐乎,因为太庙的事搞得极为狼狈。
-----
网友解答:
-----
怎么说呢?我觉得张廷玉是全剧中最委屈的一个大臣!
一、
在康熙朝,张廷玉一登场的地位就是上书房大臣,但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复立之前,他一直是排在佟国维之后的。
张廷玉曾经曰过“百言不如一默”!实际上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所谓的城府,我想也就在这里吧,举几个例子:
剧中张廷玉的戏份不少,在老四胤禛去南方赈灾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太子胤礽当着康熙帝的面说老四的不是,当时康熙帝满脸不耐烦,说了一句:
“那个天津桂顺斋进上来的沙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
当时张廷玉就在身边,一个斜眼瞅了佟国维一眼,看到佟国维木讷一般,此时张廷玉心中就已经开始质疑太子胤礽了,斜眼看佟国维其实就是想看看对方有没有听出什么端倪,可惜失望了。
后来刑部冤案一事,康熙帝收到老八胤禩的奏折,踱步到上书房,正好张廷玉值班,看完奏折后,张廷玉一把火烧了,面对康熙帝的大喊,张廷玉回答:
“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
因为张廷玉很明白,这是康熙帝的家务事,自己的做人原则就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而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党不群,无派无系。
不管张廷玉是选择信任这封奏折,还是不信这封奏折,都是站队的表现,这是他所不能展现出来的行为。因为不管那种站队,对于康熙帝来讲都难以解决,信老八胤禩,太子没,信太子,老八胤禩没,康熙帝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张廷玉怎能当炮灰?
“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我看是我的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
康熙帝这句话,言外之意可不仅仅是说太子胤礽哦,老八胤禩也包括在内,两个皇子都病了,张廷玉又怎么会治呢?
也正是这种不站队,让他成为了康熙帝临终前托孤的大臣之一。
二、
当然,说他完全不站队也不是绝对,至少他是站在康熙帝这边的,比如指出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中,指出太子调兵手谕是假的,比如举荐新太子时,他闷着不告诉任何人,最后跟康熙帝高度一致,推举了废太子胤礽。
也正是由于张廷玉的这个举动,成功地让自己荣升为上书房第一大臣,康熙帝最后一次南巡时,也是张廷玉紧随其右。
甚至最后彻底废掉太子胤礽,也是由康熙帝口述,张廷玉书写的圣旨,设计拿下了太子胤礽……
康熙一朝,康熙帝自不必说,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张廷玉在这一朝,只要紧紧站在皇上一边,自然不会出大错,即使不会飞黄腾达,也不至于招致麻烦,但是到了雍正一朝,他的麻烦事开始了……
张廷玉是托孤大臣之一,具备拥立之功,地位自不必说,但是他的问题就在于汉人身份,康熙帝在的时候别人不敢说什么,但是到了雍正一朝,其他人就不这么认为了,而且他又不是雍正帝的铁杆。
这里面的其他人主要就是老八胤禩一伙,毕竟他们跟张廷玉的矛盾在当初举荐新太子的时候就埋下了。
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并没有拿内臣的标准来对待张廷玉,张廷玉也没有以主仆的心态对待雍正帝,其实不仅仅是张廷玉,连老十三胤祥都在观望这位新皇帝,不然雍正帝跟他下棋也不会发火:
“允祥,你是不是瞧不起朕?”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老八胤禩主持的铸钱大业,大家都摸不透雍正帝的脾气,明明跟老八胤禩是死对头,却一登基就给了老八一个总理王大臣,作为一个汉臣,又不是内臣的张廷玉,敢随便说话吗?
这个僵局的打破,还是孙嘉诚打破的,因为他的愣头青,因为他的直言,因为他的直接面圣,让众人看出,原来雍正帝真的不知道铸钱的弊端,这才逼着张廷玉不得不表态:
“皇上这里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国家开矿铸制铜钱,可奸商们却把铜钱,收了去铸成铜器,制钱自然就少了……国库是按银收税……可这两千文制钱到了贪官污吏们的手里,他们便立刻兑换成二两多银子,他们只需上缴国库一两,另一两多便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后来的雍正帝还是训斥了孙嘉诚,让他多读读书再来见朕!
三、
至此,雍正帝仿佛知道了一些什么,才有了跟老十三胤祥下棋的举动,才明白自己的态度不明,导致众臣摸不透脾气,不敢乱讲话。
而张廷玉内心是非常欣赏孙嘉诚的,他也要通过雍正帝对孙嘉诚的态度,来确定雍正帝这位皇帝的品性如何,这才向雍正帝举荐:
“关于孙嘉诚,我看此人历练一下,还是可以大用的。”
结果雍正帝的回答让张廷玉有点惊喜,不用历练,直接重用,这才有了张廷玉夜访孙嘉诚的事件发生。大家可以数一数,张廷玉可是有名的清官,不结党不营私,当年年羹尧登门拜访,临走时硬是回赠了一盒湖笔,还没有见过他登门拜访过某人,孙嘉诚是其中一位,足可见他对孙的欣赏。
由于此时张廷玉的寡言和隐忍,这让老八胤禩一伙看到了希望,虽然他们之间有矛盾,但仅限于工作之间,如果能把敌人变成友军,这是上策,这就是老八胤禩举荐张廷璐出任主考官的原因所在。
张廷玉不是不知道张廷璐的两下子,必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雍正帝同意了,其实雍正帝也是想拉拢一下张廷玉,最起码以后能及时跟自己说实话。
张廷玉马上举荐了李绂任副主考,一方面也是举贤,另一方面是希望李绂能监督一下张廷璐,让他不至于犯大错误,自己呢,也多敲打一下他。
可是张廷璐还是让张廷玉失望了,但张廷玉不傻,必然明白真正的背后主使者是谁,因为在科举考试前,有一次张廷玉进宫,是碰见了张廷璐和弘时。
当时他就发现了问题,一是张廷璐这么早进宫不符合规矩;二是他跟弘时并排有说有笑走,不符合礼节;三是回答问题都是弘时打断的,说是来“校校笔锋”,这不太寻常。
后来科场舞弊案案发之后,张廷玉是第一个猜到幕后主使者到底是谁的人,甚至早过老八胤禩。
而张廷璐面对李绂的质疑时,也是直接说了幕后人:
“只怕会牵连出天潢贵胄皇子皇孙,也未必可知!”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整个案件大家追究的不是泄露考题的人,而是允许考生夹带考题的人,这样子的话,追查到张廷璐这一级就结束了,而这种结局并不是张廷玉希望看到的。
四、
由于老八胤禩一伙火力全开,力保张廷璐,一方面继续卖张廷玉人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火力,替弘时脱罪。毕竟这么大一颗棋子能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大杀器,后来老八胤禩也确实利用弘时给了雍正帝致命一击。
此时的朝中已经在站队,大家不再追究事情背后的真相,而是因为意识形态正确与否问题,其中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派就开始对着老八胤禩干了,你们保张廷璐,我们偏要弹劾张廷璐。
对于雍正帝来讲,他也不傻,到底是谁能偷出考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也是他不敢接受的事实,所以,他从内心来讲,也愿意快点杀掉张廷璐,早早结案。
整个事件张廷璐委屈吗?
有点委屈,可是谁让自己上了弘时的贼船了呢?一旦他冲其他人供出弘时,先死的必然是他,说不定还会连累到整个张家,所以他也只能沉默,认罪。
如果说张廷璐是咎由自取,那么张廷玉就着实委屈了,自己明明知道弟弟是被冤枉的,一旦继续深查,弟弟或许能免于一死,这才是他迟迟不肯表态的原因。
张廷玉上书保张廷璐,那么必然会被雍正帝认为意识形态出现问题,竟然跟老八胤禩同样诉求。如果他上书弹劾张廷璐,从自己内心来讲,又实在不情愿,毕竟这有违自己的良心。
后来的孙嘉诚也来了个深夜拜访,他的到来,让张廷玉冷静了下来,要想获取雍正帝的绝对信任,这一次就不得不丢掉弟弟。雍正帝收到由孙嘉诚代笔的张廷玉奏折后,庆幸保住了皇子,马上结案,甚至还残忍的让张廷玉前来观斩,从那之后,雍正帝才正式把张廷玉纳入内臣的范畴……
后来由于孙嘉诚被杀,张廷玉为了避嫌,也是不肯去吊丧,他担心会成为清流派的领袖,事实上,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再后来,也有一丝替孙嘉诚报仇的意思,他的一句话,让雍正帝下定了杀年羹尧的决心。
再往后,由于张廷玉彻底站到了雍正帝这边,老八胤禩他们没少排挤他,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老八胤禩没少拿有违祖制的话反对雍正帝,由于新政触犯到了旗人的利益,作为汉人的张廷玉更是不敢多说一句话。
等只剩下雍正帝、张廷玉和乔引娣时,雍正帝一句:
“朕不应该让你再受委屈啊!”
让张廷玉痛哭流涕……
在后来八王议政逼宫时,同样也是张廷玉最后站出来痛斥老八胤禩,尤其说的这句话:
“把我也当成满人的狗?”
这句话,透露出汉臣几多委屈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
网友解答:
-----
一句话评价张廷玉:真正的隐士,大隐隐于朝也
1,真正的隐士,大隐隐于朝也
,八王党不见他的身影,四爷党不见他的身影,太子党不见他的身影,文武百官联名上折不见他的身影。
2,才德高尚,百官敬仰
,康熙雍正尊敬他,八王党尊敬他(这就是张廷玉詹宁居逼宫怒斥八王党,而八王党以及百官无人反驳的资本),文武百官尊敬他(多数都是张廷玉的门生故吏)。
3,位高权重
,康熙王朝时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雍正王朝结束之时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九子夺嫡期间的张庭玉
1,太子刑部冤狱案发生,张廷玉看过康熙递过来的肖国兴口供,第一时间明白圣意,烧了这封笔录,康熙虽然嘴上不说,心里默许,命太医给张廷玉孩子看病(为父难啊,张廷玉甚明圣心)。
1,太子第一次被废之时,情势危急,凌普接太子口喻带兵包围康熙行宫,张廷玉第一时间发现太子口喻是假的(十四爷仿造的),而后提醒康熙先捉拿太子与十三爷(此二人之前身在一处),成功化解一场由八爷党组织的政治危机。
2,太子被废后,康熙查清原委,准备立新储君,张廷玉独自上密折,举荐废太子复立!康熙夸其文章写的好,学问也好,是忠臣。
3,康熙当众询问张庭玉对文武百官联名上折的看法,张廷玉替同僚解围,要想百姓满意,皇上满意的确很难,又替首辅佟国维解围,岂料佟国维不领情反咬张廷玉,结果康熙罢免佟国维,降级马齐,让其排在张廷玉之后,且赦免其他所有百官
4,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前,发生了江夏镇剿灭案,雍正烧百官行述案,以及太子书信一事,张廷玉提醒康熙可调年羹尧过来询问详情,太子被废后,康熙病危,张廷玉果断取消寿典,避免朝野动乱,献完寿礼直接护送康熙回宫。
5,康熙临终前,让张廷玉藏秘旨,制约隆科多(后来这个秘旨被编剧忘记了,呵呵),最终联手隆科多协助雍正顺利登基。
6,雍正登基后的最大危机就是詹宁居逼宫,张廷玉终于忍无可忍,做仗马之鸣,引经据典地驳斥了八王党等人。为十三阿哥夺回西山,丰台大营争取了宝贵时间。
雍正力推新政时的张廷玉
1,雍正力推新政期间,八王党欲拉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下水
,为的是笼络张廷玉,阻挠雍正的新政,不料,张廷路最终伏法;而张廷玉不为所动,虽心乱如麻,亦公私分明,避嫌是为了抓住更多百官串联的证据。
2,八王党拉拢张廷玉不得,于是便拉年羹尧下水
,逼迫雍正杀年羹尧。此时张廷玉是极力建议雍正杀年羹尧的,目的就是为新政立威,造福九州万方。
3,澹宁居逼宫,张廷玉据理力争
,更是列举了新政实施以来的很多成效,也证明其是真心辅佐雍正励精图治,并未因张廷璐之事而心生芥蒂。
-----
网友解答:
-----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出身官宦门第,大学士张英次子。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其父张英的轶事,张家与邻居因宅基地的原因各不相让,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当地知府不敢随便判决,张家驰书一封给张英,盼他能主持公道。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顿觉汗颜,于是退让了三尺。邻居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
出身在这样一个家族的张廷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级轻轻便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的宦海生涯。张廷玉的仕途起步于康熙晚年,甚受康熙喜爱。皇帝对其颇看重,让其入值南书房,参与军机。涉政不久,他的才干便崭露头角。
大学士张英为雍正皇帝在南书房读书时的帝师,所以张廷玉一直便是胤禛一党。在雍正朝,张廷玉被皇帝重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随着张廷玉被委任为军机处领事大臣后,张廷玉成为雍正皇帝在朝廷的主要帮手。而张廷玉也能很好的体恤圣意,很得雍正赏识,二人可谓君臣知遇榜样。在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自此张廷玉位极人臣,无以复加。
乾隆皇帝是一个重孝道的人,乾隆对先帝所托的顾命大臣也是倍加倚重,但是朝廷很快形成了以鄂尔泰为首的满族大臣派系和以张廷玉为首的汉族大臣派系。乾隆与张廷玉的关系慢慢的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乾隆皇帝对他倍加倚重,譬如,清朝本无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却封张廷玉为伯爵。然而,年逾古稀的张廷玉的固执,使他与乾隆帝之间渐生嫌隙,后又因为配享太庙和乾隆帝发生争执。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乾隆仍让他配享太庙,成为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雍正王朝》由国家一级演员杜雨露饰演张廷玉,除了雍剧外,杜雨露老师还在《大宅门》、《红日》等影视剧有过精彩演出。他饰演的张廷玉一心忠诚为国,敢于和八爷党作斗争,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真正可以信赖的人,正是这种信任,张廷玉才能准确地把握皇帝的心理,并忠诚的为皇帝负责,成为雍正皇帝的“自己人”。
在康熙晚年,此时的上书房大臣有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但是真正受到康熙皇帝信任的唯有张廷玉。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康熙乐于倾听张廷玉的意见,同时也只有张廷玉明白康熙的意思并维护皇帝的决策。在百官议举新太子时,八爷党看似处于上风,上书房也要联名上折子,当佟国维拿着热乎乎的奶子让张廷玉饮用的时候,张毅然谢绝。此时佟国维别用深意地对着马齐说道:“快喝吧,凉了就不好喝了”。实在劝谏张廷玉,现在你不抱着八爷的大腿,等以后就晚了。
在公开议举新太子的朝会上,张廷玉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但他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张廷玉,胤礽不会顺理成章的被皇帝放出来。当康熙问马齐可有人荐举二阿哥的时候,马齐理直气壮的指出,荐举二阿哥的人都是废太子一党的人。皇帝只得对着百官问道:“你们中间还有谁荐举二阿哥?”此时张廷玉不失时机的站了出来,荐举废太子,并说出了“圣人的忠恕之道”等论据为皇帝找到了支点。此时局面霎时翻转,皇帝又把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拿了出来将了佟国维一军。此时局面已经由皇帝掌握,佟国维气急败坏,八爷党失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张廷玉不仅能够明白皇帝的心意,而且是一个十足的辩论高手,他总能找到对方的缺点并一举致命。在八爷党逼宫那一段戏中,八爷等提出了“八王议政”并掌握了兵权以后,满朝文武大臣皆做壁上观,此时张廷玉敢于站出来,从法理上指出所谓“八王议政”的不合理之处。面对八王爷的逼问,他敢于直对对方的最弱点,反问八王爷:“若咱俩同时辞官不做,如何?”。为皇帝取得了大臣的支持,为十三爷赢得了时间,功莫大焉。
历史上的张廷玉绝非雍剧中的张廷玉那样性格单一,只是一心为国,但是他确实是皇帝的重要帮手,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发挥过作用,我们在看一个历史人物时,也许已经被脸谱化,也许被真假故事蒙上灰尘。但我想无论是脸谱还是轶事,里面都有人生可以学习的智慧。
-----
网友解答:
-----
作为康雍乾三朝宰相,而雍正一朝无疑就是张廷玉的政治巅峰。当时无异于满清第一汉臣,我们不说正史里的张廷玉。就仅以《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评价一下他是如何地老谋深算的,在政治上又是如何地圆滑的。又是如何在雍正一朝成为第一人。
张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寡言,真正做到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再就是不党不群,无派无系。八爷党没有他,太子党也没有他。群僚中也是不偏不倚。百官联名折子,他居然是独自上秘折。可以说,一切和立储有关的事情统统和他无关,如果是自保的话,这样未尝不可。但应该给所有的人一个明哲保身的印象。但实际上无论是康熙,雍正,八爷对张廷玉都是异常的关注。
但满朝文武最了解康熙的就是张廷玉了,邬思道都白给。就从三位宰相和太子康熙一起讨论雍正江南赈灾的事情。最后却转到了吃沙琪玛。
张廷玉那一个眼神真是绝了,也就此认定,胤礽此生和帝位无缘。这种敏锐和对人性的洞悉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太子刑部冤狱的时候,张廷玉看过肖国兴口供,立即烧了这封笔录。此举让康熙感慨良多。胤礽第一次被废之时,凌普兵包围康熙行宫,张廷玉看出太子的书信是假的(十四爷仿造的),在张廷玉的建议下,康熙把太子与胤祥拿下(此二人之前身在一处),彻底化解一场由八爷党陷害的政治危机。 ,后来康熙查清原委,准备立新储君,张廷玉独自上密折,举荐废太子复立!政治敏锐可见一斑。
太子二次被废以后,诸子夺位激烈。张廷玉不发一言,安心稳定朝局。康熙临终前,让张廷玉藏秘旨,制约隆科多。而张五哥能够顺利出宫调出胤祥。也应该和张廷玉暗中帮助有关。最终联手隆科多胤祥协助雍正顺利登基。
张廷玉有句名言: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可见张廷玉谨慎,但不说则已,一说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八王议政那一段可谓精彩绝伦
。这里不是说张廷玉有多大的政治智慧。主要还是每临大事有担当,有急智。临危不惧。佟国维虽然能力不输于张廷玉,但利令智昏,私心太重。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问题。
不讲话的张廷玉一言决定了年羹尧死期。可以说面对雍正这个‘’刻薄‘’‘’狠毒‘’的皇帝,是很难全身而退的,而张廷玉却能游刃有余。深得雍正重用,就此也成为配享太庙唯一汉臣,可以说,张廷玉是雍正一朝里第一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雍正王朝》是小说,小说背后又躲藏着历史的影子,直白点说是野史。
下面,谨以《雍正王朝》为教科书,聊聊这个三朝元老张廷玉。
张廷玉绝对是个有故事的人。
(张廷玉剧照)
吟诗获幸进
那一年,康熙帝阅兵古长城,看到长城的巍峨和壮观,感慨自己拥有的锦绣河山。
这时,随从的七品小官张廷玉、很不合时宜地吟出了一句“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康熙帝蓦然警醒,万里长城终究是比不上众志成城。他记住了这个七品官,并把他提拔为上书房行走。
交心高士奇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大学士,并且为人爱说笑。而张廷玉却是个冷面人,干完公事后就开始写日记。
同事高士奇是个生性诙谐的,看张廷玉这范,有点象怪物。
一天,高士奇充满好奇心地说他每天记些什么。
张廷玉说:“朝局多谲异,我就记些日常事务,口说无凭,真到非常时刻,可以作为留档的证据。”
张廷玉还说:“为臣秉性千万种,有的才思敏捷,有的察颜观色,我只坚持千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箴言。”
对话佟国维
推举太子时,佟国维为八阿哥奔走效劳,逢人就亮手掌中写下的“八”字。
一次,他问张廷玉对推举太子之事怎么看。
张廷玉说:“我看不准,也说不好。”
拒礼年羹尧
张廷玉渐渐获得了康熙的信任,连四川提督年羹尧都给他送礼。年羹尧备下的礼品有:竹扇、四川锦绸、天麻和湖笔。
张廷玉收下了天麻,说明母亲经常犯头疼病,其它物品拒收,同时回赠年羹尧茶叶。
恫吓隆科多
隆科多当上九门提督后,位置十分关键。
一次,太监传旨隆科多面圣,隆科多犹豫是否和八阿哥商量好后再面圣。
进宫后他遇上了张廷玉,张廷玉说:“刚才,你如果进了八王府,那么面圣这事就没了,明天你也就不再是九门提督了。”
听完这话,隆科多后背直冒冷气。
训戒众皇子
太子初废的当夜,康熙气累得发病,需要休息。
一些皇子用请安的理由,想借机探听虚实,还叽叽喳喳。张廷玉很生气,就拿出太子太傅的身份,罚他们在北风呼啸的空地上罚站了半夜。
统筹行遗诏
康熙帝过世,雍正立足未稳,张廷玉严谨地统筹着遗诏的整个执行过程。
八、九、十,三位阿哥很想闹出点事来。他们原计划在守灵时、三个人在一个灵棚里,便于商量着行事。结果张廷玉给每个皇子搭建了一个灵棚,无形中就分开了他们。
后来,三人又计划每二个小时一起在厕所里碰头讨论。张廷玉安排每个皇子如厕都带着侍卫,美其名曰是保护皇子。
君臣初对话
雍正初登基,张廷玉拥立居功至伟。
雍正带有劝戒性质地对他说:“送你两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张廷玉回赠雍正两句话: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腰斩张廷璐
张廷璐是张廷玉的族弟,在主持科考时,考场内发生了严重的舞弊案。后被腰斩,斩而不死,用血写下七个惨字。
此案开头,张廷玉回避;腰斩时,张廷玉全程观刑。
事后,张廷玉告诫全族人:做人做官,要引张廷璐为戒,行止有度。若有违法,自己身为辅宰亦不可救。
密防太后丧
在太后的国丧期间,八王党和隆科多相互勾连、蠢蠢欲动,想借国丧行政变。
张廷玉防微杜渐,牢牢地把控调兵印符,使危险消弥于无形。
补刀年羹尧
年羹尧因为演兵遭到了雍正的猜忌,张廷玉很深地参入到剥夺年羹尧兵权的事中。
年羹尧俯首受制以后,雍正说:“他肯听命,朕不为己甚”,并且写下了“过而能改、则无过矣”的朱批。
张廷玉没有因为雍正的态度转变而改变,他一直坚定地主导着年羹尧案往纵深推进,直至年死。
钓鱼八王党
随着年羹尧的授首和隆科多的获罪,八王党成了没有爪牙的腐蠹,破坏力有限但隐患长存。
八王党终于找到机会,以田文镜为突破口,进而攻击雍正的改革,最后重提八王议政。
张廷玉一眼就看穿这个流于表面的政治斗争,他全程冷眼旁观,间或提醒雍正保持冷静、釆用一对一的辩论方式。即使被骂成“是满人的一条狗”,他也毫无情绪波动。
在他眼里:有御林军在手,八王党这个脓祸,仅仅是灭亡前的疯狂,挤出来反而更有益。
许诺进太庙
雍正有感于张廷玉对自己全心的辅佐,承诺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历代先祖灵牌的地方,配享太庙是功臣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将灵牌供奉在太庙里。
配享太庙的荣耀极尊,可以享受国祭,有清一朝,汉臣仅张廷玉一人。
张廷玉的自我鉴定很低调:认为自己有文无武、处事僵板琐碎,一辈子谨小慎微。幸遇明主而沾光,若遇昏主则助纣为虐。
依上文所举,我认为他公、忠、贤、勤的为臣美德俱有。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近一个月内,我会专注于剖析康、雍、乾三朝的历史事件,如果大家感兴趣,就顺手点个关注吧。
-----
网友解答:
-----
电视剧《雍正王朝》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臣”的模范,那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作为康熙朝的“上书房”大臣,康熙非常信任和倚重。在雍正朝,张廷玉是雍正推行新政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雍正对张廷玉不仅仅是信任和倚重,而是对张廷玉十分赞赏和肯定,甚至承诺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是作为“臣子”尤其是“文臣”极大的殊荣。
为什么张廷玉会得到如此殊荣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张廷玉老成干练,机警沉稳,忠诚果敢,是一个集“忠”、“能”、“勤”、“廉”、“勇”为一体的“国之栋梁”的典范。
我们逐一剖析一下张廷玉的“忠能勤廉勇”。
首先说说张廷玉的“忠”。
张廷玉的“忠”简单的讲就是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对所辅佐的皇帝始终保持“忠心”和“忠诚”。无论这个皇帝是康熙还是雍正。
一个人的“忠心”主要是表现在对待辅佐的皇帝的态度。核心是对皇帝的信任。张廷玉相信“信谁都不如信皇上”。
对皇上的信任换回来的是皇上对张廷玉的信任和倚重。
这种忠心,有时候从一个小的细节当中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康熙拿到八阿哥胤禩连夜进宫交给他的刑部肖国兴指认太子胤礽指使刑部买卖人命并收取大量贿赂的“贪赃枉法”的供状时。康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恨这个不争气的太子,另一方面又不想因此就废了这个太子,手里的供状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
他来到上书房找张廷玉,此时张廷玉应该是正在上书房“当值”。
张廷玉听到外面的脚步声,稍加判断,立刻听出这是康熙的步伐动静,马上离开文案,下跪迎接。
当康熙进入上书房的时候,看见张廷玉已经跪在那里下拜:臣张廷玉叩见皇上!
康熙感慨:能分辨出朕的脚步的人不多啊!他知道,他的麻烦事找张廷玉肯定是找对了。
在与张廷玉讨论儿子的病情的时候,康熙向张廷玉传达了一个核心的意思:你和我的儿子都病了,都很重,能不能治好看天命,但是我们都是父亲,治好治不好都要尽心治疗,这是当父亲的责任。
张廷玉很清楚,所以,他果断的把那个指认太子贪赃枉法的供状给烧了。
这就是忠心。
在说说忠诚。
所谓忠诚,就是在皇上面前诚恳,真实。
雍正元年,雍正开恩科选拔人才,廉亲王允禩推荐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担任恩科主考,雍正很满意,雍正对张廷璐的信任来自于对张廷玉的信任。
但是张廷璐却辜负了雍正的信任,成了科考舞弊案的主犯。
张廷玉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把自己的亲弟弟送上断头台是需要勇气,更需要对皇上忠诚。在满朝文武按照廉亲王允禩的意思力保张廷璐的时候,雍正在等待张廷玉的态度,在亲情和忠诚的两难选择当中,张廷玉最终选择了忠诚,在孙嘉诚的帮助下,张廷玉上折子请求从严处理张廷璐。
对于张廷玉的这种忠诚,雍正不仅仅是赞赏,而且是敬佩,是感激。
这个时候的君臣关系就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再说说张廷玉的“能”。
作为皇上的大秘书(雍正朝的秘书长),张廷玉最大的“能”就是给皇上出“好主意”,协助皇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这个“能”的前提,是张廷玉有“揣摩圣意”的本事,而且总是可以“揣摩到位”。
在康熙朝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康熙下旨让大臣们在所有的皇子中公开推举新太子。
康熙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需要分析的。把一个本身只需要“乾刚独断”的皇上家的私事变成朝廷公议,必然是反常之举。
可惜的是,皇子们和满朝文武都被这个突然降临的“天大的机会”打晕了,几乎没有人去关心康熙此举的目的,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能“选对太子”而拥有“拥立之功”上了。佟国维,马齐都是如此。而八爷党更是像打了兴奋剂,亢奋异常。
只有张廷玉很冷静。也只有张廷玉能搞清楚康熙的意图。从康熙默许他烧掉那份供词开始,张廷玉就准确的判断出,康熙一怒之下废黜太子之后已经后悔。推举新太子只是一个用来观察儿子们和大臣们的反应,搞清楚朝廷政治格局的一个圈套。
于是,在所有大臣中,只有张廷玉密折推举废太子胤礽(当然还有太子的老师王掞,但王掞并非揣摩圣意)。
张廷玉做官的原则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也就是说,轻易不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知道审时度势,趁势而为。
在雍正因为诺敏用半年时间就填补了山西十几年累积的三百万两藩库亏空而大喜过望,亲自题匾表彰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的时候,可以看出,张廷玉是有疑虑甚至是忧虑的,他的经验告诉他,这里面一定有事,但是张廷玉并没有把自己的顾虑告诉雍正,而是眼看着雍正自己被打脸。
此时的张廷玉是聪明的,也是正确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审时度势,知道在雍正亢奋的时候唱反调不会有好结果。正确之处在于张廷玉在内心里还是希望雍正能吃点苦头,这样,这个登基之后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会变得更冷静,更理智。事实证明诺敏案雍正尽管丢了连,但是也给雍正上了一课。
张廷玉作为“内大臣”,对于自己的差事,对于朝廷的政务,是非常“勤快”——能陪住雍正这个工作狂皇帝很不简单,张廷玉在“上书房”,在“军机处”彻夜不眠的时候很多,就是每天上班也是“早来晚走”。
有一个细节,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当上科考主考官后,和雍正的皇三子弘时勾结舞弊。他们密谋了一夜,弘时和张廷璐都知道雍正起的早,张廷玉来的早,所以天还没亮弘时就早早的把张廷璐送出皇宫,怕的就是让张廷玉碰见,但是他们还是低估了张廷玉的“勤快”,还没出宫就让来上班的张廷玉撞个正着。
张廷玉很诧异:还有比我起得更早的?居然还是三阿哥和自己的弟弟?
张廷玉对弘时的解释很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弟弟结交皇子有不祥的预感。
小说《雍正王朝》当中有张廷玉从早忙到晚没吃饭饿晕的情节。
在廉亲王允禩勾结了隆科多和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发起八王议政逼宫的关键时刻,已经须发皆白的张廷玉站出来在朝堂之上长篇大论,有理有节的驳斥廉亲王允禩的行为 ,说到底就是一个“勇”字。
在那种严峻的,一触即发的环境里,大臣们几乎都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一方面是自保,另一方面也是懦弱。而张廷玉站出来直接面对廉亲王的咄咄逼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张廷玉这样做几乎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这样的一个“忠能勤廉勇”的模范,大概也只能在小说中才会有吧!
-----
网友解答:
-----
《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就像一杯清茶,虽然没有厚重的滋味,但越品回味越悠长。这个角色看似毫无主见,只是贯彻皇帝的意图,但事实上老成谋国,公忠体国,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先说饰演张廷玉的杜雨露老师。这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我认为导演挑选这个人来演张廷玉,真是用心良苦。杜雨露老师从长相上看,就是一脸正气凛然,严肃中透着慈祥,绝对是正面人物中的正面人物。他也是个老戏骨,在不动声色中就把张廷玉这个角色演活了。
再说张廷玉这个角色。首先从个人品德上来看,此人一清如水,公正无私。有一集年羹尧去拜望他,送了一些不太值钱的礼物,他却坚决不收,最后替老夫人收下一包天麻,还回赠了一把好扇子。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有一集,在热河,老十四假造太子手谕调兵,康熙被众儿子气晕过去了。醒来以后,张廷玉哽咽地说他担心死了,说这个关头可不能出什么意外。这种表现不是溜须拍马,而是出自真心。一方面他跟皇帝共事这么长时间,都能听出康熙的脚步声,自然产生了感情;一方面当时局势晦暗不明,如果皇帝突然驾崩,很可能天下大乱。
张廷玉在康熙朝末期,九子夺嫡,政局不安的时候,能够纹丝不动,不结党,不营私。这也体现了他一心以国事为重,不论谁上台,他都会衷心辅佐新皇帝治理天下。
但是他也不是没有偏向。我认为他看不上八爷一党假仁假义、收买人心。所以康熙让大家推举新太子时,他不推举八爷,而是推举废太子。
张廷玉何尝不知道废太子胤礽举止荒唐,不是做皇帝的料。只是推举新太子已经闹得满朝风雨,只有再把胤礽推出来才能平息争端,保护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我认为康熙此时心中已经认定胤禛了,只是还在继续观察考验他。
张廷玉个性稳重,偏保守。比如康熙南巡时,想逼太子造反。他就很担心会不会出问题,当然康熙见得多了,不会怕胤礽这个不成器的儿子,但还是听从张廷玉的建议,做了周密的安排。
所以对于雍正推行的新政,他可能认为虽是好事,但太过激进。当然他也不会反对,只是在其中调和君臣矛盾,是大家和衷共济。
八爷联合关外诸王在朝上逼宫一场戏。当时局势不明,谁能胜出犹未可知,张廷玉要是有私念,就该默不作声地观望。但他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一心只有天下苍生。所以张廷玉挺身而出,舌战群王,实在是太帅了。
-----
网友解答:
-----
作者:金满楼
终雍正一朝,始终受宠而从未挨批的汉臣唯张廷玉一人。
而整个清朝263年,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也仅仅为张廷玉一人!
由此可知,张廷玉在清朝的地位有多高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张廷玉的弟弟因为科场受贿而被腰斩,实际是完全没有发生过的。
事实上,张廷璐确实负责过科考,但在雍正初年受牵连的是李绂而不是张廷璐,而且,李绂也不是因为负责科考,而是为那些被田文镜迫害的同年喊冤才受罚的。
至于腰斩,在清朝历史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电视剧中雍正安排张廷玉亲自观刑,这就更是胡扯了。
从历史上看,张廷玉出身与官宦世家,其父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是康熙朝的高官,也是康熙所信任的大臣。
张英共生六子,其中四子登科,长子张廷瓒为詹事府詹事;次子张廷玉;三子张廷璐官至礼部侍郎;五子张廷瑑为雍正元年进士,后任工部侍郎等。
张家六子中,张廷玉仕途最顺,其于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冼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功业直追其父。
雍正登基后,见张廷玉在群臣中“气度端凝,应对明晰”而认为其人才可用,随即将之擢升为礼部尚书,参与机密。
雍正二年,张廷玉转任户部尚书,同时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
两年后,张廷玉晋文渊阁大学士并充康熙实录总裁官;
雍正六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同年作为首批大臣入值军机处。
当然,张廷玉的仕途平顺是有原因的,那就是:
一、其父在清廷高层多年,康熙难免对其子有所照顾;
二、张英历经宦海数十年,平日里言传身教,张廷玉对各种为官之道自不陌生;
三、张廷玉本身才华过人,文笔好,记性好,非常人可比。
从工作性质上看,张家父子其实都是皇上贴身秘书,尤其张廷玉与雍正的配合更为密切。
平心而论,雍正为人毅定阴鸷,但其性格中却有着天真任性的一面,其施政处事常有冲动急躁之举;
而张廷玉办事周密细致,耐性极好,两人恰好互补,因此君臣相得,十分融洽。
在雍正看来,张廷玉不仅有才华有能力,而且品德高尚,忠于人主,称之为“纯臣”也不为过。
不过,到了同样精明的乾隆那里,张廷玉这种性格就未免有些倚老卖老乃至有些好名爱装了。
为此,张廷玉在乾隆朝灰头土面,被乾隆整得好惨,差点就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乾隆之气量狭小,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