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
网友解答:
-----
建文帝可能跑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不过这不重要。当时不管朱允炆怎么着,他没自焚也好,不逃跑也好,只要他活着被朱棣活捉,必然是个死。因为史料中对朱棣继位的记载,非常有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初进南京时,城内乱成一锅粥,为了抢占先机,朱棣把兵马分成了四部分:其中实力最强的一队被派去镇压以徐达大儿子徐辉祖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二队派去天牢释放被建文帝拘押的几个王爷;第三队被派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至于第四队则由朱棣自己亲自带队,作为战场的预备队。
三队人马派出后,镇压抵抗势力的一队进展非常不顺,因为徐辉祖死不投降,跟燕军在城内打巷战。营救王爷的一队则很顺利,被拘押的王爷很快就救出,并送到朱棣面前。
但就在朱棣与弟弟们碰面,抱头痛哭时,第三队的人突然来回报说,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大惊,立马增派人手去灭火。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建文帝。
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朱棣的手下从火堆里扒出两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的跟黑木碳差不多了,朱棣不确定这是不是朱允炆,因而特别犹豫要不要把消息公布天下。
就在朱棣正犹豫时,他的军师姚广孝悄悄的对朱棣说:这两具尸体就是皇上和皇后!他们死得其所。你赶紧宣布。
朱棣很聪明,瞬间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于是他立刻就认定两具尸体是自己的好侄儿和侄媳妇,扑上去就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哭过一番后,朱棣安排人下葬。随后他马上与姚广孝一起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大家不会服他。甚至就连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会服他。
但姚广孝很精明,他看得更远。他劝朱棣再忍忍,先不要登基,还可以等南京再乱一点了称帝。到那时候,天命所归,大家希望朱棣能出来收拾残局,便会真心拥戴他称帝。
忍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手下靖难的将领先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不允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京城内的诸王爷们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仍不允许。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来劝进,朱棣再次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了,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的话,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请求朱棣以苍生社稷为重赶紧称帝。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让我登基继位,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至于昔日的建文帝,则没什么人还关心他了。
至此,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细看这段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或者说他很爷们,就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建文帝死亡的消息是朱棣主动放出来的,当别人质疑时,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人,也是朱棣。
朱棣不傻,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这对他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软禁?开什么玩笑。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自打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朱棣这么干了,那简直是后患无穷。比如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
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就如小强一样,清朝杀了一个,不久后又冒出一个,搅的顺治康熙两朝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因此宣称建文帝失踪是不可能的。朱棣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宣称建文帝死了。
活人是不可能有的,尸体倒是有两具。想验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下葬了。
所以说,不管朱允炆当时怎么着,只要他被朱棣活捉,必然就是个死。朱棣有决心,也有脸皮做这种事。比如驸马梅殷之死,就是典型的朱棣式的肉体消灭。
朱棣继位后,朱棣的妹夫梅殷对他始终爱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有一天两个锦衣卫去找梅殷说点事,三人在过一条河时,梅殷突然掉到河里淹死了。按说像驸马淹死了这么大的事,朝野应该早就吵翻天了,两个锦衣卫坐视驸马被淹死,肯定也是少不了被问责的。但后来却很蹊跷,朝野没人敢过问这件疑案,两个锦衣卫也得到了提拔。
最后是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追究,一直问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看瞒不住了,才下令彻查这件事情。而彻查的结果也非常搞笑,朱棣对妹妹说原来两个锦衣卫跟梅夫有仇,把他扔河里淹死了。而我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妹妹你不要伤心,因为我这就下旨宰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事怎么评价呢?这不是在糊弄鬼吗?
另外还有解缙之死也是如此,朱棣一个简单的意会,下面的人马上懂了。
从这些事不难看出,朱棣杀伐果断。他既然敢跟建文帝对着干,当然就敢杀建文帝。只不过他还要点脸,不敢正大光明的干而已。
-----
网友解答:
-----
朱棣不敢杀他。
但是建文帝会在朱棣叔叔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自己,然后把朱棣叔叔看不过眼的“奸臣”一一诛杀,以示知错。
杀到朱棣叔叔满意后,战战兢兢地做几天皇帝,然后感觉自己才能不足,胜任不了皇帝之位,只有朱棣叔叔能开创盛世。于是就问朱棣叔叔是否愿意接过皇帝的重担,为天下百姓计?
朱棣叔叔推辞一下,就接受了。
禅位之后,建文帝被封为亲王,但是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不久就病死了。建文帝死后,朱棣很难过,于是以皇帝之礼下葬,还活埋了几个美女给他陪葬。
于是诸臣夸朱棣:“陛下仁义!”
另一种可能
建文帝认错处死奸臣后,就得了病,不久便暴毙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诸臣为国之社稷着想,劝朱棣登基上位。
朱棣觉得诸臣说的有道理,当今天下唯有我朱棣才生胜任皇位。于是朱棣接受大统,登基上位。。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朱棣就是明成祖,都是当了皇帝的人,有什么敢与不敢的?他杀人的方法有千万条,就看怎么杀了。
历史上的建文帝应该是被朱棣杀掉了,或者被人献给朱棣然后被杀掉了。他逃出南京的机会等于零,因为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匆忙间城破,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建文帝直接被烧杀在皇宫里了,南京本就是一个死地,建文帝没机会逃出去,所以不存在朱棣敢杀不敢杀的问题,
关键是不能让人知道是他杀的,因为毕竟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历史上关于帝王间想杀而不能杀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可以参考,比如赵武灵王被囚禁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比较好的方案,后来梁武帝也就步后尘了。有些急于表现忠诚的,比如三国时的成济,就比较悲催,他被人当枪使,成济是三国后期曹魏武将,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用戟刺死魏高贵帝曹髦,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倅、成济兄弟二人杀死,为别人背黑锅。另外比较时髦的做法是禅让后想办法再毒杀,也有禅让后得以善终的。这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帝王的个人能力和胸襟了。
朱棣杀建文帝不需要禅让,这本质来说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斗而已。唯一忌讳的就是犯上作乱的罪名,所以朱棣一定不能看见建文帝,或者起码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曾经见面过。但朱棣一定是确认了建文帝的死亡消息。
建文帝是身居皇宫的人物,自理能力一定不强,所以他的目标一定很大,并不能隐藏民间;明朝的实力强大,所以他也难以藏匿海外;可以说天下虽大,竟无他容身之地。再者想抓他的人太多,朱棣这边的人自不必说,还有墙头草有可能献建文帝自保或者升官发财,还有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只有拥立新君才能取得更大地位和利益的人,更有这个冲动。
总之建文帝和忠于他的人被杀死在皇宫,然后假意皇宫失火是个不错的故事。老百姓喜欢,明成祖也能接受,还可以假装四处找一找,以后的我们也可以多些遐想。
最后我们就开个玩笑:皇帝看起来是一个高光的职业,但从生到死,却无时无刻不在危险里,尤其是这一生一死的时候,这个职业非常的危险,所以没人再敢从事这个职业,渐渐地也就消亡了。
-----
网友解答:
-----
记住,史书上朱棣不是造反要自己当皇帝。这个虽然大家都不信,但朱棣需要的是一个借口,他不管别人信不信的。
朱棣的借口就是清君侧,就是皇帝身边有了奸臣,皇帝被奸臣迷惑或者说是控制住了,所以才起兵。
也就是按照朱棣的理论,这个时候的建文帝和大明帝国是需要他朱棣来解救的。既然如此,朱棣自然是当仁不让了,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当时整个南京兵荒马乱的,朱允文怎么可能端坐在皇宫?怎么可能见到朱棣?那必然是朱棣晚来一步,救驾来迟,虽然成功诛杀奸臣,但却被奸臣得手杀害了允文皇侄,我朱棣王爷痛苦万分,恨不能同去,但奈何明帝国不能没有当家人,这才忍着万分悲痛登上帝位以主持大局。
这个剧本明白吧?无论朱允文怎么选择,但按照朱棣剧本那是怎么也不能相见的,也绝对不可能相见。说白了,就是即使见了也是没见,当然也就不存在杀不杀的问题了。
-----
网友解答:
-----
杀肯定是不可能的。
朱棣起兵的时候,打的旗号是“清君侧”——皇上没错啊,都是有奸臣从中离间,挑拨我们亲戚关系。皇上只是受了蒙蔽!
(朱棣)对诸将士曰:“今
幼主嗣位,信任奸回
,横起大祸,屠戮我家。……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
以清君侧之恶。
’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 不得已也。”
——《奉天靖难记》
打进南京城之后,众臣劝进,朱棣当然要推辞一番啦。于是说:
“我当初起兵,也是迫不得已。只希望能还天下一个安定,我做伊尹、周公,也就够了。谁知道朱允炆他想不开,自焚了呢。”
丙寅,诸王及文武群臣请上尊号,上曰:“予始逼于难,誓救祸除奸,以安天下,
为伊周之勋,
不意孺子无知,自底亡灭。今奉承洪基,当择有才德者,顾予菲薄,岂堪负荷?”
——《奉天靖难记》
伊尹,周公最有名的事迹如下:
所以朱棣说“伊周之勋”,那就是表示:我只是想辅佐他做个好皇帝而已,我可没有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这话当然不用当真。但显然,至少朱棣在官方发言中,是不会表示“我要抢侄子皇位”的。既然如此,朱允炆一定不能杀,杀了你不就成叛臣贼子了么。
那,不杀,该怎么办呢?
首先,当然要让朱允炆把皇位交出来。这事倒不难,反正他也没别的路可走了,想不交也不成。
其次,禅位之后,要设法防止他的复辟,这也简单,在南京城内找所宅子,往里一关就是。历史上,朱允炆的儿子就被圈禁在了凤阳,几十年后到了明英宗时才被放出来。
但是,朱棣是个多疑的人,朱允炆活着,始终是个隐患,他肯定是不放心的。让他死掉是最好的办法。
只不过怎么弄死,还要仔细考虑。
简单点的办法,就是一杯毒酒送上,然后诈称朱允炆急病发作暴毙了事。
复杂一点呢,有个例子可作参考。
明宣宗朱瞻基时,汉王朱高熙起兵造反,很快就被平定了。朱瞻基留了自己这位叔叔一命,只把他关起来了事。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不知抽什么风,忽然伸出一脚,将宣宗绊了个大马趴。
宣宗大怒,命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他扣住。朱高煦力气很大,大概是觉得不服气,继续脑抽,把大缸顶了起来。宣宗这下出离愤怒了,实在忍无可忍,索性让人在铜缸上堆了许多木炭,点起火来,把朱高煦烤死。
朱棣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虽然他肯定不知道自己孙子玩过这么一手),某年日月,皇帝驾临朱允炆府邸,言谈之间朱允炆出言不逊,而且想要殴打皇上。皇帝忍无可忍,命人将其责打。不想朱允炆体弱多病,当夜伤重不治而死。
(P.S.我不是说朱瞻基是要借这个由头弄死朱高熙……)
-----
网友解答:
-----
朱棣是明朝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起先,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上有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三个哥哥,他排行老四,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而由于朱标、朱樉、朱棡三哥哥都去世了,朱棣成为最年长的亲王,这就声望就上来了,而且,朱棣常年在北方带兵,有雄才大略,也很有战斗经验,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率军打败北元乃儿不花,从那时起,他藩王中的声望日隆。
朱棣
朱元璋在世时,已确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当时,朱棣还不敢有继位的想法,后来,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听身边大臣的建议,采取粗暴的措施削藩,燕王是当时最显眼的藩王,也是最有军事实力的,朝廷和燕王都知道,削藩的最重要目的是削去燕王的权力。
与燕王相比,朱元璋的皇朱允炆登基时太年轻,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军事经验,而且,还比较软弱,虽有一帮老臣的辅佐和朝中多数大臣的支持,但他得罪了藩王。
此时,削藩粗暴手段已经让燕王心里非常清楚,他是被削的主要对象,他被贬甚至被抓辅是早晚的事,燕王不想束手就擒,而且,他感到他比朱允炆有气魄有能力有权谋,建文帝身边的权臣齐泰、黄子澄等把他往死路上逼,朱棣岂敢就范。
此时,朱棣想从困境中走出来,正在想办法,作各种选择,
他身边的大谋士姚广孝和尚支持他率兵进京“靖难”,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暗指要清除建文帝身边齐泰、黄子澄等佞臣。这一旗号诸王们一定是很支持的,因为正是齐、黄为建文帝建议削藩的。
而且,朱棣认为他“举靖难”之兵而“清君侧是有根据的,之前,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朱元璋嘱咐朱棣,一旦有事,便可“统率诸王,相机度势”,”攘外安内“,所以,在朱棣看来,他举“靖难”之兵,当然是为了安内,是为了“清君侧”。
“靖难之役”
不过,当朱棣率“靖难”之兵打入了南京后,他对进京护驾已经不满足了,离皇帝的座椅那么近,他当然就不能止于“清君侧”了,他想登上皇位。
1402年7月13日,燕军攻破南京,朱棣率人直奔皇宫,本想控制住建文帝,可是,南京皇宫突然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后来,依照朱棣所公布的,建文帝是自焚了,而且,朱棣还宣布找到了建文帝的遗体,如此一来,建文帝死了,朱棣称帝的最大障碍没有了,他的登基成了理所当然的。
建文帝朱允炆真的自焚了吗?对于《明史》中的记载,虽没有直说,但能看出建文帝并没有死,只是燕军攻进南京时乘乱逃走了。后来,建文帝的死或逃成了明史上最大的悬案,这里不再详述了。
历史无法改变,但对于历史是可以作些假设和推论的,假如燕军攻进皇宫之后,朱允炆仍留在宫中,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朱棣进入宫城后会不会杀了建文帝呢?
建文帝
本文的推论是,朱棣不一定会马上杀了朱允炆,但一定会把朱允炆除掉的,详细理由如下:
第一,若朱允炆在,朱棣是不可能称帝的,朱棣必须除掉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其法统毋容置疑,这不但朝中大臣都是赞同和支持的,而且天下人都已经知道。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中在世的最年长的一个,而且他能力最强、实力也最强,但在很讲究法统的明朝,如果建文帝还在宫中,没有死,朱棣就没有正统理由登基当皇帝。而且,朱棣作为藩王,他的“靖难之举”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挥师南下的,攻进南京之后,如果朱允炆还在,他若当皇帝,便是严重的名不正、言不顺,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都会认为他是名副其实的造反。所以,朱棣为了当皇帝,必定要让朱允炆消失。
第二,从朱棣登基以后的举动来看,他是不把建文帝朱允炆作为皇帝看待的,除掉他是极有可能的。
朱棣登基后,直接将朱允炆的年号“建文”取消了,将朱允炆在位的4年计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时期,使明太祖朱元璋由在位31年变成在位35年。由此可以看出朱棣的心态,他明显是不承认朱允炆是皇帝,他不希望建文帝存在,他把自己当成是朱元璋的直接继承人,所以,如果朱允炆没有逃或没有死,被他控制了,他一定会找理由让他消失的。
第三,
从靖难之役之后朱棣所采用的手段来看,他是非常果断残忍的一位帝王,除掉朱允炆他是不会心软的。
朱棣进入南京之后,对建文帝的旧臣采取了大规模的残忍清洗措施,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杀人魔王”。1402年6月夺得皇位后,他展开了血腥大屠杀。杀了齐泰一家,仅有6岁的小孩逃了;黄子澄被处以磔刑,其族人不论老少一律斩首,姻亲全部充军,仅有一小儿而改名田经侥幸逃了。翰林院侍讲方孝孺被威胁起草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字,朱棣令人割去方孝孺双耳,投入狱中,接着将方孝孺之外祖父、外祖母、姨表兄弟、岳父、岳母、姑表兄弟、外甥、外孙、本族以及学生共“十族”皆搜捕入狱,杀了873人,其余的皆被谪戍边,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诛杀十族”。
方孝孺
此外,兵部尚书铁铉被朱棣令人割去鼻子、割肉,最后将他磔杀至死;户部侍郎卓敬被斩其首,灭其三族;礼部尚书陈迪因骂朱棣篡位窃国,被凌迟处死,其子凤山、丹山等6人被处以磔刑,行刑时,刽子手将凤山的鼻舌割下强塞给陈迪吃,陈家宗亲780人被谪戍边;刑部尚书暴昭被拔掉牙齿,砍断手足,最后被折磨而死;左佥都御史景清因大骂时含血喷了朱棣一身,被剥皮,后碎磔身上的骨肉撒在长安门外。右副都御使练子宁对朱棣语不逊,被朱棣断其舌,磔死,其宗族弃市者151人,九族之亲被抄灭戍远方者数百人。当时,被磔被杀的官员不计其数。建文帝的臣属及有关亲朋学生近三千被残杀。
朱棣残害宫女之行为也令人发指,朝鲜选来的妃子吕氏被认为害死了朱棣宠爱的权妃,朱棣令人用烙铁烙她一个月,慢慢把吕氏烙死,后来,涉案的有2800多名宫女人受剐而死。
朱棣是如此残忍的人,为了皇位,他一定是不会让建文帝活着的,凭他杀伐果断、残忍无比的性格,杀建文帝他是不会心软的。
第四,上述有如此多的大臣因为坚持认为朱棣是篡位而被杀,说明建文帝的朝中旧臣绝大部分是反对朱棣登基的,朱棣如果不杀了朱允炆,那么,即便他自己宣布登基了。
若朱允炆活着,满朝文武是不会承认朱棣是皇帝的。只要建文帝活着,朱棣当皇帝的事就不可能做成,所以,朱棣必须杀建文帝。
第五,朱棣登基之后,曾两次改修《太祖实录》,而在编修时,编者一定是奉了他的旨意,加入不少夸奖朱棣的记载,其中,还透露出明太祖朱元璋曾有欲立他为储君之意。这表明,在朱棣心里,他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而朱允炆反而没有资格,因为朱允炆太软弱,不如他更像朱元璋,他继承皇位才是合理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杀建文帝在朱棣的心理上是没有助力的,杀建文帝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会认为是为了大明王朝未来的强盛。
第六,之前,朱允炆继位之后,重用齐泰、黄子澄之类的盲目称大胆,过于理想化的文臣,不懂务实之策,撤藩的政策太重,推行太急,得罪了很多藩王,所以,在藩王中,有不少是对建文帝很不满的,在皇室宗亲中有相当一些人对朱棣取代建文帝当皇帝并不反对,而这一些人就是朱棣的政治基础,有利这些宗亲的支持。
朱棣可以大胆杀掉建文帝,因为只要皇室成员不乱,天下就不会乱,他大可以放心除掉朱允炆。
而对于地方藩王而言,不论朱允炆还是朱棣谁当皇帝,都姓朱,他们只需对获胜者磕头就成了。
至于朱棣怎么除掉朱允炆,方式当然很多,比如,可以说,宫中起火以后,朱棣连忙派人救火,在火中发现了建文帝,但被烧得很严重,于是,建文帝决定逊位,将帝位交给朱棣,朱棣便能成功又合法地登上皇位。其实,建文帝朱允炆是被软禁了,之后不久,便可以宣布他病重而逝,其实朱棣让朱允炆消失了。办法很多,反正,朱允炆若没有逃,必死无疑!
-----
网友解答:
-----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事已至此,朱棣会甘心放弃吗?显然不会,这有违朱棣的初衷,也不符合,朱棣心狠手辣的性格,朱棣一路从北平打到南京,虽然喊的口号是,“清君侧”,但是他真实的目的,就是冲着皇帝宝座来的,大家都知道,建文帝也明白,所以他不可能坐在皇宫,等着朱棣来,因为朱棣也不允许,而且以建文帝懦弱的性格,他也做不到这一步,他最好的结局,就是不知所踪,(
给历史留点悬念,好让我们,在多少年后,在这里你一句,我一句的写他。
)退一万步讲,即使建文帝真的坐在皇宫,等着朱棣来,以朱棣的智谋和手段,也不会留着建文帝,而且还会让他死的合情合理。
(建文帝朱允文画像)
朱允文其人
朱允炆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故称建文帝,后世又称之为惠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其父懿文太子朱标,早年因病去世,他是朱标第二个儿子。
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朱允炆继位,时年21岁。建文帝继位后,即制定了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于1399年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南下。历史上称这次皇位之争的战争为,“靖难之役”。
1402年燕王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城,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画像)
结语:自古以来皇位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失败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生死面前,面子就得靠后,建文帝在那坐着又如何?当得了明枪,还能挡得住暗箭吗?找个合理方法,除了建文帝,不是什么难事,我们都能想到,何况雄才大略的朱棣,正是一不做二不休,扳不倒葫芦,撒不了油,所以建文帝,如果真的在皇宫等着朱棣来,其结果定是难逃一死!
-----
网友解答:
-----
建文帝是否自焚?历史尚有争议!权当是建文帝自焚,如果不自焚,也是自焚。很简单,留着建文帝不好处理,永乐帝当皇帝不是,不当皇帝也不是。只有将他推进火海,就说是自焚,才是是。你说他自焚不自焚?
历史就这样的残酷,太子朱标离世后,为确保皇太孙朱允炆的帝王稳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杀四方,利用蓝玉案,几乎将能征善战之大臣诛杀殆尽,永乐帝朱棣以清君侧、靖难的名义起兵时,竟然无人能抵挡。
关于治理洪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大禹治水时就有定论,宜疏不宜堵。治理朝政也一样,宜疏不宜堵,人才为己所用才是正道,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强大。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军权后,以为平安无事,可惜,死在了自己弟弟斧影之下。
-----
网友解答:
-----
如果建文帝端坐皇庭而不自焚,他的结局就不会如当今史书上记载的那般扑朔迷离。朱元璋出于爱屋及乌[朱元璋溺爱的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却英年早逝。故而移情别眷,厚待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心理传给他的皇位依然会被朱棣所夺。他本人一样会被埋入暗黑的死亡隧道。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也将改写。
而永乐帝朱棣再也不用枉费心机、劳民伤财地数次派郑和下西洋了——名为开拓海上贸易,促进国家经济,实际上却是:一方面搜寻建文帝下落,一方面通过向异邦馈赠钱财、玉帛宣扬国威,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进行舆论粉饰。永乐皇帝会踩着建文帝鲜血淋淋的头颅名正言顺地登上帝国皇位,而不会有 任何负罪感,毕竟三十年前,他的父皇朱元璋也是靠卸磨杀驴、踩着小明王的尸体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权力的金字塔尖的。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四皇子,论军事武略文才计谋可与太子朱标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朱标年长在先,朱棣是完全有资格做他的皇位继承人的。而他的母妃被虏在蒙古的这一段黑历史,让朱元璋对他的汉人血统产生深深的怀疑。因此,朱元璋从心里就否定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倘若朱标一直健康而没有英年早逝,朱棣一定会安分守己地做好一地藩王的。因为朱棣跟朱标不仅感情基础非常牢靠,更重要的是朱棣也仰慕朱标的仁德才华,确信朱标能把朱家的江山治理得欣欣向荣、枝繁叶茂。他断不会寻衅滋事,践逞称帝野心。
朱标的英年早逝,为朱棣野心的萌发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当朱元璋无视“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制度、直接打算把皇位传给只有仁弱而没有武谋的孙子朱允炆时,朱棣的愤懑不平就积日累炽了。因为他的自信、他的武略、他的才华足以担当一个君王的重任。他纵横北元、逆扫蛮虏建立的功绩也证明了这一点。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的权威尚可以压制住朱棣的野心膨胀。一旦朱元璋不在了,诸皇子中声望最著的朱棣,完全有能力有野心倾动天下。
1398年,朱元璋驾崩,作为皇太孙的朱允炆继位称帝,建号“建文”。倘若他真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应该从诸多藩王中拉拢一两个做心腹助手,巩固皇权根基,以防权臣篡逆。可他呢?仁弱无智,听从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一帮文臣的厉言厥词,悍然削藩。削藩也不是不行,但需要有步骤、有计划、“温水煮青蛙”般的有条不紊。而建文帝呢?简单粗暴,疾风骤雨,无差别的“一刀切”。不到一年,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朱氏藩王相继被削,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满门诛杀。皇权的冷酷在这里得到血腥验证,与亲情无关,与姓氏无关。与此同时,建文帝以靖边防守为名,采取釜底抽薪之计,抽调燕王麾下精兵,试图一举剪除燕王朱棣的势力。
周、代、齐、湘诸王悲惨的遭遇营造的“兔死狐悲”之感,建文帝屡屡出手炮制的生存危机,以及朱棣本人有才华支撑的勃勃雄心,让他不得不决意起兵对抗。
先前,朱元璋靠义子兄弟们夺取国家政权之后,生恐权臣篡逆,明定朱氏藩王有移文中构诛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1399年的朱棣,就是以此为理由,指摘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必须加诛讨,即而在姚广孝的推动下,以“清君侧,靖国难”为政变口号,发动了耸动天下的“靖难之役”。经过一番血战,朱棣惨胜,荣登御座。而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是自焚而亡,有说是化装逃离,后出家做了和尚。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没有令人信服的铁证。建文帝之死,也就成了一个谜团。
倘若建文帝端坐朝堂,忍而不逃等着朱棣的处置,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相信他会有一个明明白白的死亡结局。
为什么呢?
第一,朱棣确有称帝的野心,朱元璋、朱标给他造成的威慑和压力不复存在,他看到了实现自己野心抱负的机会;
第二,即便朱棣适可而止放过朱允炆,朱棣发动的战争依然会被坊间视为叛乱,一样会留下篡逆的名声;他同时也不能确信朱允炆是否会安分守己,即便朱允炆能够安分守己,他手下的一帮朝臣呢?亲朋故旧呢?会善罢甘休吗?
第三,朱棣经历千辛万苦才“铲除奸佞”,如果不是为了一言九鼎的皇位,这份天大的功劳朱允炆拿什么来封赏?
客观来讲,从朱棣攻进南京城的那一刻起,朱允炆就没有能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了,皇权的唯一性、排他性、独占性,决定了朱棣不会把“隐性炸弹”朱允炆放在身边,就像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后小明王作为义军旗帜的功能和号召力完全丧失一样,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死亡。
那么,朱棣应怎样设计除掉朱允炆而不落人口实呢?我想应该至少有三个步骤:
第一,朱棣秘密派心腹干将潜入皇宫,谋杀朱允炆,或是毒杀或其它手法,让他死得悄无声息,然后伪造现场,造成朱允炆死于乱军的假象,而且这些乱军最好还是朱允炆方面的人;
第二,以给建文帝朱允炆报仇为借口,清洗皇宫内幕所有知情人士,杀人灭口,让真正的“真相”随着他们的死亡一起被埋入坟墓;
第三,朱棣亲自出场,对朱允炆施以国葬之理礼,在声势浩大的仪式上,朱棣会流下感人至深的“鳄鱼眼泪”,“叔侄情深”会成为一幅精彩的画卷,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此以来,朱允炆的死就成了一个确定的结果,朱棣再不用担心他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了,在皇位的合法性问题上,朱棣也不必再大动干戈,劳心费力了。那个乖巧机灵的郑和也不可能有七次出海巡游的机会了。明朝的封闭性也会提前显现。
-----
网友解答:
-----
他不跑只会受辱后被杀。反都敢造,你不死朱棣怎么当皇帝。朱棣手下成千上万的人,会替朱棣提前了结忧愁。
根本不用朱棣说话、示意,就会有人主动承担责任,杀完之后推给战乱,最给建文帝面子儿的情况是误杀,杀者被斩,痛哭一下而已。
斗败的人的命运,全凭对方。
如果真照顾名节、地位,就不会有朝代更替了。皇室为帝位的斗争,杀个皇帝算个事儿吗?老百姓除了把这件事儿当做淡话茶味能有啥用。
有些人总把位子儿看得很重,却把利益和人性为了利益的投报之心看得低了。
建文帝见不到朱棣,朱棣进城之前,就会有人“为主报效”。就如同朱元璋想做皇帝,小明王碍事儿那就会有人很识时务的淹死了绊脚石。结果“责任人”继续封侯荣华成为朱元璋的亲信中的亲信。
历史上,朝代灭亡前的皇帝被拖出去像狗羊一样杀掉不是很正常嘛。
只要在这层上面涂抹一层温情,就能做到了。这还是得愿意,不愿意涂抹就那么干脆你能咋样?
想当年,汉武帝手下佞臣,为了上位敢鼓动刘彻杀害太子;
尉迟敬德照样干啥李世民的弟弟;
李猪儿授命屠宰了安禄山。
如此等等,皇帝也没啥不可侵犯,不可侵犯只是他有兵有人有权有钱,没有的话那比百姓还要惨。
谁都想从欺负皇帝的“千年难遇”的事情中,找到快感和日后发达的机会。为了这一点,项羽被分尸就是很明显的力争。
-----
网友解答:
-----
建文帝如果就呆在皇宫,朱棣敢杀他吗?
其实朱棣是否敢杀建文帝并不重要,杀人诛心,站在建文帝和朱棣这个层次,肉身的存灭重要也不重要。
朱棣敢于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其实质就是要夺取皇权,一旦起兵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么成功,要么千刀万剐。建文帝也是一样,如果要寻求中间路线,机会有一大把,但是一旦开战,就是生死对决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建文帝的政治生命就已经结束。很难想象一个曾经的九五至尊可以卑躬屈膝在另一个皇帝的影阴之下苟且。
再说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朱棣也不可能容忍建文帝在自己身边长期存在。他亲自杀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要取人性命,还愁没有手段吗?
历史也证明,建文究竟是死是活是远逃,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苟且在朱棣身边。这就够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