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诗词格律与非格律的争论?
怎么看待诗词格律与非格律的争论?
-----
网友解答:
-----
可惜我在美国,如果在广州,开个网络律诗培训班,一个人交100元,我保证经过一个月,参加学习都会写: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让参与者掌握律诗的标准格式,平水韵资料,怎样查字典的平声和仄声,怎样对仗:对仗分类,怎样才算真正的对仗。怎样用副词才能使律诗生动?怎样用数词?怎样用形容,比喻,夸张,借喻,衬托,对比,拟人的手法来表达意境。律诗规则要求,要买哪些写律诗用的工具书,网上众多诗友都有基础,又有不少人喜欢对联,应该是一点就会。不少人不是不会,而是没有得到正规训练,经过我的培训,都会成为律诗诗人,律诗没有那么复杂,是被人悬浮了。
-----
网友解答:
-----
格律诗词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文辞之精炼,对仗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不是其他文学作品可以替代的。有人说格律诗词是戴着镣铐跳舞,约束太多,确实写一首律诗比写一篇其他文章费事的多,需要反复修改,炼字炼句,力求完美。需要下功夫是写作格律要求高。这也正是反格律诗词人的痛点。因为难而放弃甚至攻击他人的格律诗词。不喜欢可以不写不看,无端攻击就是为了搏眼球,为了一点可怜的流量而已。在头条可以说是真的百花齐放,你可以写自己喜欢的诗句,自由诗、古风诗都好,真正开创一代诗风那也是可喜可贺的事。何必要攻击他人的格律诗词呢?我是写格律诗词的,写好自己的每一首诗词,不屑于同那些无事生非的人去争论是非。愿头条君也能重视格律诗词的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现在诗词的推荐量实在是小的可怜,应该鼓励高雅文学,推动诗词创作的繁荣。再次谢谢头条君的邀请。
-----
网友解答:
-----
古诗(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词与散曲属于格律诗。
格律诗出现之后,古体诗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与格律诗和谐共生、并行发展。两千多年来的古人都没有争论,今人争论个啥?
按照诗歌历史发展的脉络,先有古体诗,后有近体(格律)诗,有人说按照事物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格律诗的艺术层次要高于古体诗。未必,艺术这东西不好说,就比如书法,你能说今人书法艺术层次高于魏晋唐宋吗?
近体(格律)诗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声韵之格,平仄和韵部有严格要求。
比如古诗韵宽且可以数句换韵,句中逐字的平仄没有固定的要求。而格律诗通篇不换韵,平仄规律是邻句相协奇偶相对,律诗有双联对仗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讲究“四声八病”等。因此,
在形式上,格律诗内涵更加丰富,入手的难度要稍大一些。
但是,
这并不能够说明,格律诗的境界就一定比古体诗要高。二者只有形式的不同,没有艺术境界的高低之分。
既然如此,为什么唐代之后,那么多的诗人喜欢写格律诗?
实际上,自永明体后,古诗形式的重心已经向格律诗过渡。也就是说,在诗坛的前沿,格律诗是研究交流、切磋创作的主要形式。原因其实很简单,格律诗吟读起来更符合抑扬顿挫的声律美感,格式也比较固定,便于步和、竞咏和量化品鉴。
今人谈及格律诗,有的曲解其义,认为格律是一种桎梏,就像“八股文”,会影响制约诗的境界。其实则不然。
格律诗自有格律诗的妙处,古体诗自有古体诗的自由,至于境界,不是形式所能束缚的了的,关键还是诗心诗情诗的修养造诣。
比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崔灏的七律《黄鹤楼》,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等等,都是形神俱美的旷世力作。另外,全部的宋词与元散曲,也都属于格律诗词的范畴。
抱庸妄谈。(图片均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前言
对于熟悉诗词格律的朋友来说,格律与非格律的争论,没有什么意义。
两种诗体,好比海水与江水,各有各的路数。江水好比古体诗,海水好比格律诗。江水汇入大海的时候,会有些相互融合的现象,在诗体的体现上,如同齐梁开始兴起的永明体,和初盛唐时期不太标准的格律诗。
一、诗有可以不必分古今体者
清朝诗人翁方纲曾经说过一段话:
诗有可以不必分古今体者,如《刘生》、《骢马》、《芳树》、《上之回》等题 ,后人即以平仄黏联之体为之,岂应别作律诗乎?在初唐人,则平仄又未尽黏联者 ,尤可以不必分也。《石洲诗话》
这段话有两个内容,说的就是古体与近体有点混淆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说,以古体诗面目出现的乐府诗,在唐以后,出现了很多近体诗的形式。
第二部分说,在初盛唐时,有些格律诗不太标准。
因此,翁方纲说,诗做得好就可以,不必分什么古体诗和近体诗。
除了科举考试以外,诗人作诗是很自由的。李白擅长古体,也有很多优秀的律诗。杜甫近体优秀,其古体诗同样有大量的优秀作品。
二、乐府诗中的律诗
诗有可以不必分古今体者,如《刘生》、《骢马》、《芳树》、《上之回》等题 ,后人即以平仄黏联之体为之,岂应别作律诗乎?《石洲诗话》
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汉乐府《芳树 》是《乐府诗集·汉》十八曲之一。诗云:
芳树日月君乱如于风。芳树不上无心。
温而鹄。三而为行。
临兰池。心中怅。
心不可匡。目不可。
妒人之子愁杀人。君有它心。
乐不可。王将何似。
如丝如鱼乎。悲矣⑴。
到了唐朝开元时期,诗人李叔卿的《芳树》,是一首标准的五律。
春看玫瑰树,西邻即宋家。
门深重暗叶,墙近度飞花。
影拂桃阴浅,香传李径斜。
靓妆愁日暮,流涕向窗纱。
三、初唐人,则平仄又未尽黏联
在初唐人,则平仄又未尽黏联者 ,尤可以不必分也。《石洲诗话》
初唐时甚至盛唐时,有些格律诗的平仄未必合律,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半首是古体诗,下半首是格律诗(近体诗)。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也写过的《芳树》,这就是“未尽黏联”五律:
芳树本多奇,年华复在斯。
结翠成新幄,开红满故枝。
风归花历乱,日度影参差。
容色朝朝落,思君君不知。
不过,这种早期的唐朝五律,也有失黏的问题。这首诗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
结束语
上面列举的,都是早期的古体与近体相互融合变化的作品。不能将这些诗,作为格律诗可以不守律的例证。
初唐的律诗,以及齐梁的永明体诗,是律诗发展的两个阶段。因此会有看似律诗,却有出律的现象。
平时我们作诗,如果作律诗,还是要符合格律的。如果不注明要做律诗,就可以作自由一些的古体诗。古体诗也好,近体诗也好,并不是衡量诗作是否优秀的标准。
@老街味道
-----
网友解答:
-----
应邀简答:中华儿女永远传承,发扬璀璨,芬芳的诗词格律。永远
-----
网友解答:
-----
诗词争论主要是懂格律的改革者同初学而进入着迷的走火入魔的忠实者之争头,也正常,斗了上千年了,当下主要原因是懂格律的实地创作者靳军遭到走火入魔的格律忠实者无情而无德的打骂,唐诗为什么到千年以后的今天能靠你来宏扬?宋词怎么来的?中华文化不是这细小点点点的唐诗,也就是比例点点点,那其他和今天的散文诗呢?我是认为唐诗的格律严苛已经过去,不是宋词原因,也困为到今天词汇'拼音都有不一样了,而且成语也很丰富,时代在前进,应跟上,唐诗保存不灭就够了,也因为唐诗朦胧假象不适用了。我认为诗就是堆一堆的成语,会不断在发展的,唐诗是祖宗,要学而且要写,在唐诗框架基础上有破格更好,还要鼓励破格,正面破格就代表发展,不然破格录用何来???下面赠诗二
~破格~
百业本基础,
发明存志苦。
革新成主导,
伯乐破格扶。
~效应~
名人效果如潮涨,
美女头身照样香。
全无本钱糟相样,
依托妄想到黄粱。
-----
网友解答:
-----
我也来凑热闹参与争论一下!
首先我要说:格律诗.近似格律的词不能丢!为啥?格律诗经唐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形成和完善。它具有谐美的韵律,铿锵的声调,华丽的对仗,读之给人以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享受,又易于记忆传唱。词经历的过程就更漫长了,自汉.唐.宋数朝不断拓展,形成了众多的词牌。宋末前的词是配乐歌唱的,很多词牌都有它专属的歌咏对象,分豪放.低抑.欢快.闲雅等不同风格。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枝奇葩,怎么能在我们的手中丢掉呢?
当然,格律诗也罢,词牌也罢,由于有严格的格律和谱的要求,的确会限制思想的发挥。对此,笔者认为,这不是放弃的理由。其实格律诗.词牌本身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如格律诗,有五七言的选择,有律绝的选择,再放宽一点,还可以有仄.入韵的选择,新.旧韵的选择,对仗上还可以有宽对的选择。在体裁上有平起.仄起.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选择。还可以有变格体的选择。这些选择作者都可运用于创作中来进行调整。至于词,其本身韵就很宽,句型.格式.体量上有令.引.近.慢众多词牌,选择的余地更大。
再者,笔者并不赞成唯格律是遵,唯词谱是遵。遇到实在避不开的情况时,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以意为主。古来很多传唱不衰的经典也有出律的地方,虽然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把诗.词搞成四不像,但一首诗,一阕词中局部失律出谱也并非不能容忍。毛主席说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格律诗.现代诗完全可以相映生辉。毛主席还说:古为今用,我们学习继承格律诗词,发扬光大格律诗词,不正是为了给时代增色吗?
末了我要说,争论是为了进步,不要为争论而争论。继承发扬才是硬道理,脚踏实地才是责任担当。
-----
网友解答:
-----
诗词格律与非格律之争在于民国后出现现了多种格律诗的知识框架!
其中有王力先生主导的两种,另一种为古典格律诗,王先生在他的著作,诗词声律启蒙一书里讲述了什么是格律诗,(韵脚应该认为是格律诗最基本的一种,有了韵脚构成了格律诗,仅有韵脚而没有其它规律的诗,可以认为是最简单的格律诗,这是王先生的一种格律诗,王先生另一种格律诗是在古汉语通论,诗律(下)的说述,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平仄在诗的韵文中的作用是一种节奏(在这种论述里,王先生又说出了用平仄对立作诗的声律节奏,与押韵构成了格律诗,并把这一框架放到了对古典格律诗的判断依据上)。
古典格律诗是存在平仄律的运用,这是事实,但平仄律在古典格律诗只是一个调式平仄旋律,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在二四六位置作平仄旋律的旋律位置支撑点的构建,由东汉的鱼山梵呗首创汉语平仄五律七律,到古典格律诗,古典戏剧如昆曲,京剧,粤剧与平仄有关的板腔体等汉语平仄的运用,无一例外都是把平仄律用于调式平仄旋律,从沒有用作为声律节奏的。
古典格律诗的声律节奏是把平仄律作旋律起伏的音韵稳定(因诗要起常声态吟诵),插入另外若干的音素对立组成有规律的核音组合(如舒促对立,阴阳对立,清浊对立等)。这是与王力先生的那两种格律诗的不同。
而在平仄对立上,王力先生是建立在汉语有音高就存在平仄对立的基础上,所以在现代汉语己无平仄音位对立的条件下,仍可沿用平仄律!(王先生还有一个变型是,用不表音韵体系的韵部分类表平水韵,作纸面视觉韵部分韵填韵填平仄,写虚拟性汉诗)。
古典格律诗的声律对立和押韵的语音条件,是存在古汉语全浊声母与清声母清浊成系统对立,舒促对立论四声,平声对立并非音高对立,而是平声长,上去入短的平仄时长时短对立,以及常态浊声和其它发声态的对立,这是中古文言文读的音韵体系和发声态决定的(中古文言文读按声调全浊声母分送气不送气)。而这些是与中古汉语时音不同,而现代汉语所沒有。
所以说,格律诗与非格律诗所争论的问题,与事实上存在的不同体系不同类形,不同汉语的音韵条件的格律诗知识框架有关,十分之复杂!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一直是诗坛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格律诗词,是有它的繁琐条条框框。如声律,(平仄)。韵脚,(平水韵,仄韵,新韵)。律诗中的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当然,还有意境。这些规矩公式,是由唐代中叶文人大家定下发展而来的。千多年来,文人墨客继承发展,直至现在。这些没有写进法典的规柜,就是古時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奉为文法。不敢破例。朝庭科举选才也纳入取才之中。
再说古体,虽出于近体之前,但它尽管不受格律的束缚,确也有它丰富的内涵。象《诗经》,乐府诗等等。但它缺少节奏性,音健性。较其后来的格律诗词,不可同日而语。历史在前进,時代在发展。文学在创新也可以这样说:古体是基石,近是高楼。
如今网络上争论不休约原因,是有人不愿受格律的捆绑,奋起反对格律。并对近体诗作者取名\"格律控\"。真是天方夜谭。几千年来連皇帝大夫们都遵循,毛泽东主席都能遵守。而这些大家们又算老几?当然,你不写近体诗词,可以写古体,打油诗,顺口溜。也可以写现代诗。但不能轻视反对传统文化。请你们扪心自问,可以吗???
-----
网友解答:
-----
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哪种体裁适合这件事、物表达用哪种,我是啥都写自由诗、打油诗、歌词也写。但是你写的不是律绝就别标律绝,更别叫嚣要改格律,要自诗自律自作主,更不能别人一说就像踩了尾巴一蹦三尺高,张嘴就老夫如何,滚一边去。哪就是当下诗道,周立人,靳军之流荼毒诗界、祸害后学了
-----
网友解答:
-----
(回答)
简言之,此争,实属诗坛内耗。
采用什么文学形式进行创作,纯属个人的爱好和选择自由。俗话说:葱花韭菜各人所爱。你写你的格律诗,他写他的非格律诗,两者各行其是,殊途同归。
有道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所以,重要的是万紫千红,而不是一家独大。而且,关键还在于是否写出又多又好的诗,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又多又好的诗,共同为诗坛的繁荣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贡献。
否则,空谈无益,空谈误诗!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老师的待遇为什么那么高?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