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
网友解答:
-----
题主好!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的口碑,是被历代史学家公认、文学家歌颂、政治家垂范的历史明星。然而司马光却在《资治通鉴》里,不厌其烦的用大量笔墨,专门写了汉武帝和长子刘据的事情。叫\"
戾太子事件\"。
戾是谥号,意指蒙冤受屈之意,加\"水\"为淚(繁体)。太子指刘据,武帝长子,卫夫人生。刘据因“巫盎\"之祸拒绝被捕受辱自杀,孙子汉宣帝刘询继位后追谥\"戾\",重修陵寝,供奉祭祀。实际上,这段冤案是汉武大帝一手造成,既不显山露水保全自己,而又了却心中夙愿的一大\"力作\"。常说\"虎毒不食子\",况人乎?帝王心事深似海,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的缘由,唯大汉江山作证。刘据、江充之辈只是匆匆过客,正如刘彻手中运筹帷幄的一枚棋子。
汉武帝刘彻
而立得子,七岁封谪
汉武帝即位后十余年无子,直到宠幸卫夫人生下三位公主后,时年二十九岁才得第一位皇子。而立之年得子,自然欣喜异常。又是作《皇太子生赋》,又是建祠大赦天下。元狩九年将年仅七岁的刘据立为皇太子,册立卫子夫为皇太后。请当时有威望大儒石庆,石德,周勃之孙周建德等人先后做太子傅,教习礼义,研读《公羊传》治国经略。
平衡朝中力量,起用外戚,军权不旁落。
匈奴是汉朝的一大顽疾,前朝多以“和亲“方式稀释矛盾争端。武帝力主克匈,多次对匈奴用兵,收效甚微。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重用外戚力量。这样的想法,一是军权不旁落外人之手,二是平衡朝中力量。卫夫人当了皇后,儿子立为储君,自然引起他人不满,武帝异母同父兄弟十三人皆封王,各怀心胎,咄咄逼人。特别是\"金屋藏娇“的陈皇后,是刘彻姑姑的女儿。因陈未留一子半嗣,被武帝疏远,陈常去姑姑处诉苦,姑姑拿卫家人出气拆刘彻的台。于是派卫青去边疆立功,凯旋而归被封关内侯。霍去病是卫青外甥,跟随卫青屡立战功,被拜为大司马。自此,卫,霍家地位显赫,门庭若市。权势灸人,引起武帝不安。
刘据(影视资料)
再得四子无忧,太子羽翼渐丰,禀性仁厚,办事认真,难驭群臣。
太子为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
\"及长,性仁恕温慎,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
加之又得四子,心里渐渐对皇后,太子疏远\"
宠漫衰,(
皇后太子)
常有不自安之意“。
武帝常巡视在外,政事交太子处理。武帝用法严厉,多用酷吏,冤错假案多,被太子平反,从而得罪了这些人。皇后劝太子不应该擅自有所纵容而宽赦罪人,武帝听后赞赏太子,而对皇后的说法不以为然。很明显是欲擒故纵,只是太子不知其中奥妙,以己孤行,武帝等待时机。
卫青
侫臣构陷,巫盅案发
太子为政时得罪了不少酷吏,卫青,霍去病相继去世后,外戚势力大减。侫臣蜂拥构陷太子,据说太子鼻子大,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时,江充告诉太子说“太子不要进去,陛下有诏说厌恶太子的大鼻子,进去须用纸盖住鼻子“。等太子走后,江充对武帝说“太子不想闻陛下身上的味道,故此掩鼻\"。招致武帝迁怒太子。这就是\"太子岳鼻\"的典故,可以看出父子之间已有间隙。此时恰好太子的一位叫公孙敬声(丞相公孙贺之子)的表兄弟,因贪污军饷犯事待处理,有一位叫朱安世的通缉犯被捕下狱,上书诬告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卫皇后之女)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因这事,公孙丞相父子,皇后两位公主均被斩杀,刘据在朝堂上再无外家相护。想想看,一个通缉犯的上书能直接呈送御案,还居然知晓公主和谁私通,知晓丞相等人在甘泉驰道埋偶人(木偶人),诅咒皇帝这种应该是隐秘至极的事情?
外戚势力殆尽,太子抱恨悬梁
武帝派宠臣江充查巫盅,先从其他嫔妃查起,延至皇后宫内一无所获后,终于在太子东宫挖到了桐木人偶,班固《汉书,五子传》载:
\"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时上疾,避暑甘泉宫,独皇后,太子在“。
太子矫诏用兵欲斩杀奸臣,势单力薄出走,后官兵追捕,在民宅饮恨自尽(上吊)。皇后卫子夫自杀,抗击匈奴功臣公孙贺族灭,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牵连而死。江充查案用酷刑和栽脏认罪,大臣和普通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数万人死于非命。
两点思考
一是用一位网友的话:\"而这(
戾太子事件丿
件事情无不在无声中向人们诉说,国无二主,也就是为何中华几千年封建社会为何经常出现少帝?而上一位皇帝为何不在有生之年,直接辅助下任皇帝上位的原因之一\"。
二是:班固评曰\"巫盅之祸,岂不哀哉!
此不唯一江充之事,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
卫皇后卫子夫
图片来自网络,不便当删除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刘彻晚年犯的大错误就是过于迷信,听从宠臣江充等人的谗言,才使太子刘据遭到迫害,这其中有几大原因。
首先,当其真正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武帝刘彻。为什么这么说呢?武帝晚年过于信奉迷信,想自己长生不老,想永久占据皇位。当人站在皇位上享受至高无尚的权力时,是不能轻易地退下来。当武帝看到太子羽翼丰满时,自己掌握皇权多年,感觉自己要交出皇位,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很难放手。武帝心里上对太子就产生了压力和恐惧,时间一长就产生了间隙。
其次,武帝身边的宠臣江充等人就钻了空子,借助武帝信奉迷信和心里压力加害太子刘剧。江充和刘剧有间隙,至于有什么间隙史书上也没有过于阐述,推测可能是刘剧过于直率,刺激到江充的疼处,才使江充等人利用武帝置刘剧死地。从江充等人陷害刘剧看出了,太子刘剧不会阴忍,过于冲动,也看出刘剧依靠母后和舅舅非常强势,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刘剧应该意识到危险的到来,可是刘剧过于自信,没把江充等小人放在眼里,刘剧的惨败是败在自己的性格上。
总之,武帝想利用江充等人是压制刘剧的锐气,没有想到江充等人置于太子的死地。后来刘剧死后,武帝也很后悔,当然也晚了,江充等人也没有利用价值,武帝这才把一切错误推到江充等人的身上,把江充等人铲除。真正的受益者是汉武帝刘彻,受害者是太子刘剧,江充等人不过是武帝利用的工具而矣。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昏庸又有才干的皇帝,一向迷信的他曾经为了笼络术士栾大,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样一个没啥能力的人。
汉武帝想要废除太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迷信和昏庸,更多的是因为无情。
汉武帝有多无情
汉武帝是个花心的人,有男宠,更有许多妃子。一开始他的老妈为了他们母子的前途,让他娶了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年少的刘彻还表示一定要好好爱她。
谁知汉武帝成为了皇帝后,就将往日的山盟海誓全都抛之脑后,一向精明又了解弟弟的平阳公主瞅准机会就为汉武帝介绍美女。在一场宴会上,汉武帝喜欢上了年轻貌美的卫子夫,当然,这也是他的一时兴起,他将卫子夫带回宫后就不再理她了。
好在卫子夫能够把握时机,重新获得了汉武帝的宠爱,并生下了三女一子。
没过多久,卫子夫就年老色衰了,汉武帝立刻移情别恋,喜欢上了王夫人,王夫人去世后,平阳公主又很识趣的为他介绍了李夫人。
李夫人去世后,他又开始宠爱钩弋夫人。这些女子都被记录在了史书上,还有许多不受宠爱的嫔妃则连名字都没有。正如《史记》上说:
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后宫的女性要想得宠,要么长得好看,要么有儿子。同理,皇子要想得到老皇帝的喜爱,要么有才华,要么母亲受宠爱。卫子夫失宠后,她的儿子刘据也失去了刘彻的喜爱,但卫子夫母子一直安分守己,汉武帝也挑不出他们的过错,所以两边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有件事情的发生。
迷信是一件致命的事情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可把汉武帝高兴坏了,并把钩弋夫人的寝宫改名为了“尧母门”,因为传说尧的母亲也是怀胎14个月才诞下了尧。
这一做法非常不妥当,本来太子失宠后,江充这样的小人就经常找他的麻烦,如今汉武帝这个举动在江充眼里就是要改立太子的前兆,所以他要找准时机来打压太子刘据。
当时正好汉武帝身体不好,精神恍惚,再加上宫里的人总是使用巫术,让汉武帝更加疑心了,江充抓住汉武帝迷信这个软肋后,便向汉武帝诬陷太子实行厌胜之术来诅咒汉武帝。
一开始汉武帝很生气,但还是保留了理智,他命令江充先去调查,但江充铁了心要陷害太子,他的调查结果肯定多有不实。
通常子女面对委屈和危险时,首先想到的是想强大的父母寻求帮助,可是刻薄的汉武帝很少与儿子呆在一起,平时见面非常困难。刘据无奈之下,只能听从少傅石德的建议,先下手为强,假传圣旨杀掉江充。
然而江充的死并不能平息这场纷争,事情反而越来越混乱了,长安城的人甚至传言太子要谋反。本来汉武帝想招太子进宫,但使臣不敢见太子,便谎称太子不仅要谋反,还要杀使臣。在那个通讯不畅的年代,本就有隔阂的父子矛盾更深了,受到牵连的人也越来越多。
后来汉武帝也后悔了,却没赦免刘据,刘据心灰意冷地自尽了,所以说太子是自杀的,并不是被汉武帝废黜的。
结语:刘据之所以会死于非命,完全是因为汉武帝,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如果他平时能多信任、多关爱自己的儿子,事情也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太子死了,日子还得继续。钩弋夫人的儿子、年幼的刘弗陵成为了太子,可是汉武帝害怕母强子弱,于是便杀了钩弋夫人。也许是后人太过怜悯钩弋夫人,《搜神记》里曾记载,出殡以后,钩弋夫人的尸体也不发臭,反而香气飘出十多里地。于是被葬在云陵。汉武帝悲悼她,又怀疑她不是普通人,就掘开坟墓来察看,棺材是空的,没有尸体,只留下一双鞋子。
皇室享受着无限的荣华富贵,但也承受着冷漠的人心,正如南朝宋武帝的儿子刘子鸾所说的那样,“来世不生帝王家”。
-----
网友解答:
-----
皇帝给自己抄家灭门的汉武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公元前91年,爆发巫蛊之变。最后导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逼无奈自杀、当了三十八年皇后的卫子夫自杀,公主被杀、涉及被杀的丞相朝臣数以万计。此事除了汉武帝个人晚年昏聩之外。还有就是朝廷势力集团之间博弈,太子集团和以江充、苏文为首的政治集团之间博弈。最后是两败俱伤,汉武帝成为唯一的赢家,但付出的代价过于惨痛。必须说明,汉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
这场人伦惨剧的始作俑者就是汉武帝,晚年的汉武帝多疑,惜命和贪权,任何对他的质疑都是汉武帝不能接受的,为了长生不老汉武帝不惜重金豢养方士。结果就是一堆气泡
。为此刘据多有劝告。刘据是汉武帝嫡子,而且是卫子夫唯一的儿子。在七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应该说,刘据自幼就被当接班人来培养,而且刘据表现得也极为优秀,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也期望颇高。但随时汉武帝的年老,对于权力极为贪婪,刘据年龄的渐长,与汉武帝在施政方式上产生了巨大分歧。汉武帝绝对不允许有人对他提出质疑,父子二人便开始逐渐疏远了。但总体来说,汉武帝对太子还是满意的,汉武帝也是心知肚明的,太子德才兼备,是合格班人。
只是随着汉武帝年龄大了疑心太重。而就在此时巫蛊之乱突然爆发,仓促之间汉武帝被江充利用,而刘据为求自保,只有起兵造反。最后被迫自杀,事后汉武帝诛杀江充、苏文满门。但为时已晚。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武帝)嫌其(太子刘据)能少不类己”。意思是汉武帝已经有了更换太子太子的意思未免有些牵强,汉武帝再宠爱刘弗陵也不能让其为太子,毕竟年幼。但对太子的不满也是存在的,
而作为太子集团最强力的支持者外戚一族,卫青和霍去病去世、皇后卫子夫年老失宠,太子的势力早已大不如前,如果卫霍二人不死,刘据绝对不至于这个下场。因此上说,站在武帝一边的大臣远远多于站在太子一边的大臣。刘据十分厌恶这些酷吏和方士,巨大的冲突使得江充、苏文必然要陷害刘据以求自保。而巫蛊之术是江充一手策划的
,但无疑是针对太子刘据一党。刘据自然不能坐以待毙,自然要诛杀江充。江充报告汉武帝太子造反,而后一系列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刘据自杀以后,汉武帝才知道受骗。征和三年,也就是刘据死后第二年,汉武帝族灭江充全家,焚宦官苏文于横门渭桥上。此事才宣告完结。
巫蛊之祸就是因为汉武帝的猜忌引起的,江充又离间汉武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父子相疑,也说明刘据这个太子并不稳定,父子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视皇权为生命的汉武帝怀疑太子谋反也就不足为奇,
但必须要确认的是,当时无论是群臣还是百姓,都已经认定了太子造反,而太子的行为也确实算是造反。因此,哪怕汉武帝知道太子死得冤枉,也不能给他平反
。而汉武帝杀江充不是因为刘据,而是汉武帝发现自己被利用,受蒙骗。这才是他杀江充的主要原因。
太子刘据谋反是真的。卫子夫动用长乐宫的守卫也是真的。而汉宣帝给自己的祖父刘据上谥号戾太子,也就是说,在孙子宣帝眼里就是造反,不是也是,宣帝必须维护儒家纲常。巫蛊之祸就是一个政治事件。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道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什么是巫蛊之祸?
网上资料显示: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巫蛊为一种巫术。
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武帝镇压兵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刘彻晚年废除太子刘据,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原因很复杂,所谓巫蛊之祸只是导火索。
下面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一,刘彻晚年昏聩,疑神疑鬼。
晚年的汉武帝很少与自己的几个儿子单独相处,性格日益孤僻,疑神疑鬼,有时显得昏聩荒唐。
汉武帝身边又不乏奸佞小人。
如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经常暗中寻找太子刘据的过失,然后再去添枝加叶地向汉武帝报告,让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汉武帝自身又十分忌恨外戚专权,汉武帝让小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的同时,又下狠心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就是因为担心钩弋夫人重演吕后悲剧。
刘据册立为太子后,刘据母亲卫子夫不久后被封为皇后。
皇后卫子夫外戚势力显赫。
皇后的弟弟卫青是大将军,执掌大汉帝国军权。
皇后的外甥霍去病也是军中炙手可热的显赫人物,皇后的姐夫公孙贺是丞相。
这些外戚的实权人物执掌大汉重器,让汉武帝如芒在背。
久而久之,汉武帝自然对太子刘据有了警觉与提防。
二,太子天真幼稚,诚惶诚恐。
太子刘据性格天真幼稚、宽厚,汉武帝外出巡幸的时候,太子刘据监国。
太子刘据监国期间重用与自己性格相近的官僚,这与汉武帝严酷残暴的施政风格背道而驰,自然会得罪原来依附在汉武帝身边的那些与汉武帝性格相近的人物。
久而久之,在汉武帝的朝堂之上,就形成了两大阵营。
一类是依附在太子刘据身边的那些与太子刘据性格相近的人物组成的阵营;一类是依附在汉武帝身边与汉武帝性格相近的人物组成的阵营。
对此,太子刘据的母亲、皇后卫子夫忧心忡忡,提醒太子刘据应该与汉武帝保持一致。
汉武帝知道这些后反而鼓励太子刘据做得对,批评皇后卫子夫过于谨慎。
然而好景不长,卫青、霍去病相继身亡,太子刘据失去了外戚力量的支撑,那些对太子刘据不满的人不断地捏造事实,向汉武帝控告太子刘据。
太子刘据对于汉武帝身边的那些小人对自己的控告,又很天真。
如黄门苏文向汉武帝控告太子刘据说:“太子调戏宫女。”
汉武帝信以为真,虽然没有责怪太子刘据,却向太子刘据宫中增派宫女两百人。
刘据知道真相后,虽然对黄门苏文十分愤恨,但也仅仅只是愤恨而已。
太子刘据母亲、皇后卫子夫建议太子刘据向汉武帝申报实情。
太子刘据天真地说:“只要我自己没有做错事,又怕什么苏文的诬告呢?何况皇上圣明,是不会相信苏文等人的诬告的!”
可是,太子刘据没有想到三人成虎的危害。
太子刘据在失去了卫青、霍去病之后,那些对太子刘据不满的人,便不断地捏造事实,向汉武帝控告太子刘据,这让太子刘据诚惶诚恐。
三,佞臣江充歹毒,借刀杀人。
佞臣江充,深得汉武帝信任,太子刘据又与江充不和。
江充担心汉武帝驾崩后,太子刘据登基,会对他不利,便利用巫蛊之祸陷害太子刘据。
太子刘据被迫起兵造反,最后被汉武帝派兵镇压。
造反被汉武帝平定后,太子刘据逃出京城,最后被迫自杀。
综上所述,汉武帝晚年废除太子刘据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身边佞臣作弄而导演的一曲悲剧。
-----
网友解答:
-----
世人都说“虎毒不食子”,可是,为了利益相争,在古代帝王家,很少有父子亲情的存在。为了皇帝宝座,每个帝王世家,都在上演着父子相互残杀,这样又造就了多少的悲剧呢?曾有人说过,皇帝之位虽然危险,但却远远不及太子之位所面临的危险。
成为皇帝,虽然会遭遇刺杀,暗算等等,但这些也仅限于外人,而太子之位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身边亲人带来的。为了争夺一个太子之位,不管是曾经多么好的关系,手足之情在场利益争夺战中都变得毫无意义,史书一直都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成王败寇,却不想登上大位的人,又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汉武帝刘彻,作为历史上大汉王朝有名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光荣的,毕竟提起历史上的各朝皇帝,有“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他就是当中的一位佼佼者。但是步入老年,又因巫蛊之祸,从而导致皇后,太子纷纷自杀,这让他追悔莫及,同时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也有人说,巫蛊之祸,并非小人所为,而是刘彻自己策划已久,为了废太子,扶持自己喜爱的小儿子刘弗陵上位,而引导的一场悲剧。
那么,刘彻晚年期间,到底是想废太子,而策划的巫蛊之祸呢,还是巫蛊之祸,只是一场意外,这些都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分析出来,刘彻并没有过明确废太子的言论,可能他更喜欢和自己相像的小儿子刘弗陵,但是,刘据的地位应当是不足以动摇的。
首先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而刘弗陵只是夫人所生次子,在那个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嫡长子具有优先权的观念深入人心,哪怕刘彻再喜欢小儿子刘弗陵,大臣们也不会允许他有半点逾越,即便他是皇帝。而且,在巫蛊之祸之前,刘彻对刘据所表现出来的信任与喜爱是真实的。
虽然刘据没有刘彻那样的雄心大略,但是在当世名师的教导之下,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当时汉武帝刘彻已经年老体衰,到了半只脚踏入棺材的年龄,哪怕再喜爱小儿子刘弗陵,为了国家,同时也是为了朝廷稳定,是绝对不可能废弃培养了几十年的继承人,而另立小儿子继承皇位。如果要说巫蛊之祸,只是一个意外,那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历史上一直都有外戚干涉政权例子存在,在汉武帝时期,最有权势的外戚则是卫氏。相比起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刘阿娇来说,汉武帝对他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是有真实情感的。卫子夫是平民之身,但是她最后能够坐上皇后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刘彻的喜欢,她坐上皇后宝座,更加得益于自己的弟弟卫青,随后更是有霍去病这样的侄子为她撑腰,这两位手中所握的实权,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汉武帝刘彻的地位。这是汉武帝刘彻已经开始考虑到以后是否会发生外戚干政,从而影响朝堂稳定。他便策划了巫蛊之祸来削弱外戚卫氏的势力。
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汉武帝刘彻已经年迈,我们总是说老眼昏花,也许所有的帝王都有一个长生梦吧,所以哪怕是晚年,也都舍不得放权,而且也因为自己的年弱体衰,而变得越来越猜忌多疑。历史上有多少统治者因为在年老昏聩的决策之下,损害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如果说巫蛊之祸并不是汉武帝刘彻所策划的,那么便是因为他昏聩的决定,所下的错误命令。汉武帝晚年十分迷信,过于宠爱江充等人,加之江充又与太子刘据不和。于是不断的离间父子两人关系,日积月累之下,汉武帝刘彻对太子刘据越来越猜忌。巫蛊之祸也可以看成是汉武帝刘彻对刘据下手的导火索。
汉武帝刘彻晚年废太子,原因是巫蛊之祸的说法并不是十分正确的。虽然刘彻晚年期间,因为外戚卫氏的强大而有一定的顾虑,又对自己培养了几十年的大儿子不甚喜爱,却独宠偏爱与自己相似的小儿子刘弗陵,甚至年老体衰从而糊涂,猜忌多疑。
作为曾经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他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废太子刘据这个想法,哪怕是有过,也只能是一闪而过难以实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巫蛊之祸过后,刘彻再未立太子, 直到临死前才传位与刘弗陵。也许到最后,汉武帝刘彻是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的,但是已经追悔莫及。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位武功盖世的帝王,素以“秦皇汉武”并称。
汉武帝在青壮年时期,励精图治,重用卫青、霍去病等西汉名将,发动了多次对匈奴的战争,一举扭转了对匈奴的怠势,转守为攻,收复了多处失地。同时,他还吞并了南方的南越、闽越、东瓯诸国。汉武帝又派遣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路上丝绸之路,将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扩展到了中亚地区。
汉帝国在武帝的统治之下,达到了极盛期,被称为汉武盛世。
但是,正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给国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时,也让汉武帝的性情,变得越来越古怪。特别是到了晚年,汉武帝因为多病,变得越发迷信和多疑,疑心是其左右的人施用无辜之术所致。由此,引发了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一场动乱,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也正是死于这场祸乱。
汉武帝杀太子刘据的直接原因,就是巫蛊之祸。如果要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细因,应该主要有一下两点。
其一、卫子夫成为皇后之后,卫氏及其姻亲家族势力庞大,汉武帝心存忌惮。
卫氏家族除了著名的卫子夫之弟卫青、卫子夫的外甥霍去病之外,丞相公孙贺的妻子卫君孺,是卫子夫的姐姐。
当时,公孙贺抓到了擅入皇城闲逛的大侠朱安世。而朱安世为了报复公孙贺,举报公孙贺的妻子卫君孺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帝。汉武帝早就对卫氏心存忌惮,认为此举是为了咒死他,好让太子早日登位,就派人开始大肆搜查。
其二、汉武帝视听闭塞,被奸佞小人所蒙蔽。
我们常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想要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广开言路,畅通信息渠道是非常必要的。
古代的帝王,因为身居宫墙之内,大臣们说话又是百般揣度,所以,他们想要得到正确的信息是很不容易的。只有李世民这类善于纳谏,或者朱元璋这种善于情报工作的皇帝,相对而言,才能得到较为完整、真实的信息。
当然,昏庸之人,即使告诉他真相,还是会昏暗不明,庸碌无为。不过,汉武帝并非昏庸之人,只是被人蒙蔽了。武帝晚年,因为多病,信息非常闭塞。这也就让奸佞之徒,有从中挑拨,制造事端的机会。
汉武帝派身边的宠臣江充去调查巫蛊之案。而江充曾经将擅自在驰道上心走的太子刘据家臣抓了交官处置,所以,他非常担心刘据登基之后报复他。于是,他就到处埋人偶、帛书,然后嫁祸给太子。
刘据听说之后,数次请求面见汉武帝,皆被江充和黄门苏文的手下所阻。刘据苦于自辩无门,不得已诈称武帝使者,捕杀了江充等人。江充同党跑到皇宫,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已经起兵造反了。
原本,汉武帝还是不信的,毕竟武帝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但是,武帝派去诏太子面圣的小宦官,因为害怕被杀,根本就没有去见太子,直接返回说太子的确造反了,还诬陷太子要杀他。
此时,太子刘据和汉武帝之间的误会,还是有机会解开的。汉武帝命令丞相刘屈氂带兵剿灭太子叛乱。如果刘屈氂没有私心的话,还是可以帮助太子刘据洗清冤屈的。但是,刘屈氂的一个儿子娶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女儿,而李广利的姐姐李夫人生了昌邑王刘髆(汉废帝海昏侯刘贺之父)。对于刘屈氂而言,杀死太子,对他的利益更大。
最后,太子刘据与刘屈氂在长安城内大战五日,兵败而逃。太子刘据被灭族,卫子夫自尽,仅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幸免。
汉武帝在明白真相之后非常后悔
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逐渐意识到了无辜之祸可能是一场冤狱。之后,有大臣替太子诉冤,汉武帝在查明真相后深感后悔。
武帝随即族灭了江充全家,烧死了宦官苏文,处死了曾经对太子兵刃相向者。之后,丞相刘屈氂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试图谋立太子的阴谋暴露,刘屈氂被腰斩,在前线打仗的李广利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怜惜刘据无辜,派人在太子自尽的湖县(今河南灵宝)修建了一座宫殿,取名“思子宫”。同时,建高台一座,名曰“归来望思之台”,用以寄托他对刘据的思念。由此也可见,汉武帝杀太子刘据,纯粹是一场误会。
-----
网友解答:
-----
学界一直有一种说法,即汉武帝晚年对太子刘据不满,想要易储,甚至可能策划了所谓的“巫蛊之祸”。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说了三个理由:一是子不类父。二是武帝与太子的政见背道而驰,三是卫皇后宠衰,卫家势力衰落。
但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太子刘据的出生,对于汉武帝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出生,汉武帝就让当时最著名的两位才子(故皋与东方朔)为儿子作赋并祭祀祝寿。
除了感情上流露出来的喜爱之外,刘据的出生还有着重大的意义。
汉武帝十余年无子的状况给他的皇位稳固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隐患,淮南王刘安及其他亲贵皆存觊觎之心。而刘据的出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武帝岂能不大喜过望并极其重视这第一个儿子。
元狩元年,刘据被立为太子,之后汉武帝任命的丞相都是太子的老师或者亲族,刘据的母族势力在武帝的拔擢下也空前强大,母亲卫皇后,卫氏一门五侯,以至于民谣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在配置太子势力的同时,汉武帝对其他儿子以及外戚势力则加以限制。刘据的四个弟弟分别在元狩六年和天汉四年被封为藩王,已然确定了其与太子的尊卑名分,同时,太子的五个弟弟母族衰微,在没有废太子之前,可以说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动摇太子的地位。
在巫蛊之祸前,汉武帝与刘据之间是相互信任的,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嫌隙,武帝对太子的施政方针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巫蛊之祸最终导致太子与卫皇后的自杀,但值得注意的事《史记》《汉书》的相关部分,均未提及“废太子”的说法。也未记载武帝有过任何废太子的诏令,所以有理由认为,刘据直到死后还是太子,武帝从未废过太子。
太子没废,此后也没有再立,在汉武帝醒悟过来之后,对巫蛊之祸相关人员进行了清算,处置了陷害太子的相关人员,同时还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忘思之台以寄托哀思和追悔之情。
无论汉武帝是政治作秀,还是真心实意后悔,但总而言之,在刘据死后直到汉武帝死的这段时间里,帝国是没有太子的。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也是临死托孤,没得选的选择。
刘弗陵太师始三年出生,征和二年巫蛊之祸时三岁,而汉武帝说刘弗陵“类我”这类话的时候,刘弗陵已经5、6岁的样子了。作为一个成熟的君主,不可能去考虑废掉了一个精心培育几十年的继承人,转而去立一个3岁的孩子。
从理智和情感上讲,汉武帝都不可能为了立刘弗陵而起易储之心,当刘据自杀之后,面对帝国没有合格继承人的情况之下,武帝议和没有为刘弗陵的即位做任何准备。
按照西汉传统,即皇帝位的皇子不是长子就是 嫡子。景帝第一个太子是长子刘荣,第二个太子是第10子刘彻。
景帝宠爱刘彻,为了让他地位稳固,在立他为太子之前,首先立其母为皇后,让他成为嫡子,再立太子。
武帝在立太子时也是先立卫子夫为皇后,再立刘据为太子,如此一来,刘据便是嫡长子的身份,贵重非常。
刘弗陵是幼子,只能以嫡子的身份即位,然而武帝不但不立钩弋夫人为皇后,反倒将她关在掖庭狱里“忧死”,死后就地掩埋,这使得刘弗陵非长又非嫡,母亲还获罪死去。这就给刘弗陵以后皇位的正统性埋下了隐患。
武帝立少子为储君是无奈之举,他为太子自杀的事实伤心不已,一直不愿意再立太子,直到不能再拖时才立太子。武帝直到死前一天才立刘弗陵为太子,这也说明了武帝不是有意要立少子为储,从而想要废掉刘据的。
综上,武帝或许曾为了打击削弱太子母族势力而纵容过类似江充之流的小人,但并未有过废立之心,毕竟他几个儿子之中,唯有有出息的只有刘据一人而已,其他几个成年不是混蛋就是废物,无论是考虑到朝野声望,还是帝国政权的延续,他都不可能愚蠢地阴谋废立太子。
巫蛊之祸时一出悲剧,而非汉武帝导演的阴谋。
-----
网友解答:
-----
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时期,还是非常有威望的。每次汉武帝出游,都是把国家大事交给刘据来处理,人家处理的不仅有条有理,而且还平反了不少冤案。因此刘据很得民心。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为什么要逼死刘据?单单是因为巫蛊之祸吗?还是说巫蛊之祸只是手段,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呢?
我认为汉武帝早就想要拿下刘据了,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汉武帝觉得刘据很不像自己。第二,刘据背后的卫氏集团痕迹太深。第三,汉武帝老迈昏聩了。
在汉武帝眼里,似乎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汉武帝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跟他一样,成为一位宏图大业的君主。很显然他生的这几位都不够格。
因此汉武帝心里非常难受,他一直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新的接班人,好不容易看到刘弗陵聪明可爱,有一点影子了,可是他岁数太小,而太子刘据是他的拦路人。
汉武帝自信自己能够活到将刘弗陵培养成人的地步,因此他宁愿放弃现任的太子,也要完成自己的心愿。
其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自私,正是因为他的自私,才造就了太子刘据的悲剧。这世上能有几个人跟汉武帝一样呢?实在是太少了,千古以来,一只手都能数清楚。
所以说汉武帝的要求太高,就算没有刘弗陵,他也看不上刘据。汉武帝的政治手腕强硬,而且军事能力很强,可太子刘据,在政治上偏温柔,而且没有一点军事才能。
汉武帝简直很无奈,自己培养的卫青、霍去病都成为了战场上的奇才,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这么没用呢?他很担心自己去世以后,这大汉朝的江山落在刘据手里,会变成什么德行。
春三月甲子,立皇后卫氏。诏曰:“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汉书》
为此汉武帝一旦发现了新的培养对象,就会果断抛弃现在的这位。毕竟汉武帝自认为自己还很年轻,真的可以长命百岁。
刘据身上的外戚痕迹太浓重。
在汉武帝时期,大汉朝最牛的外戚集团,那当然是卫氏集团。首先有大将军卫青,其次有骠骑将军霍去病,这两位在军中的地位无人可及,整个大汉朝的绝大多数军队,都需要听从他们俩的号令。而他们恰好都是卫氏集团的成员。
卫青是刘据的舅舅,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哥,这么一层关系夹在里面,使得卫氏集团的地位更加难以撼动。
除此之外,卫氏集团最牛的,当然就是和汉武帝并驾齐驱的卫子夫皇后。皇后的印玺是可以调动宫中禁卫的,可见皇后也不是个摆设。
后起之秀当中,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卫氏家族和朝中各大家族之间,也有联姻关系,这使得卫氏家族已经成为了大汉朝第二大豪族。
那么第一大豪族是哪一家?当然是老刘家。当家作主的老刘家,自然要坐稳第一把交椅,可是汉武帝刘彻,不允许除了老刘家以外,还有这么牛掰的家族存在。
再给卫氏家族发展个两三代下去,那么他们肯定能操控老刘家的江山。当年一个吕氏家族,只用了一代人的努力,就架空了老刘家的江山,这才过去几十年时间,汉武帝可是没有忘记的。
贵戚近臣多奢僣,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奏可。充即移书光禄勋、中黄门,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上许之,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汉书》
因此要想拔除卫氏家族对大汉朝的垄断根源,那就只有废了太子刘据才行。让卫氏家族彻底没有盼头,这样一来,其他家族的崛起,才能制衡卫氏家族。
有人问了,为什么汉武帝不索性把卫氏家族的人都杀了?这就非常不妥了,因为卫氏家族的卫青和霍去病,毕竟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候屠戮他们的子孙后代,会让后人唾骂汉武帝过河拆桥,这点脸面,他还是要的。
汉武帝是真的老迈昏聩了。
只有汉武帝自己一个人没有发现,他的确已经老了,而且老得不重用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岁数越大,这疑心病就越重。
为什么?因为没有安全感了。年轻的时候可以谁都不依靠,所有事情自己都能解决,因此不会受到任何人的要挟,可是岁数大了以后,很多事情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处处都要受制于人。
时间长了以后,这人的心思就想歪了,有疑心病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一件事。汉武帝此时就是疑心太子刘据了,因此他就是要废掉太子刘据。
他认为自己很年轻,废掉一个太子,他还能再培养一个太子出来。但是如果太子篡位夺取了皇位,那自己就被架空甚至被杀掉了,这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种事情后世可没少干,李世民架空李渊,杨广有嫌疑谋害杨坚,李亨架空李隆基等等,父子之间为了权力的斗争,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汉书》
因此汉武帝未雨绸缪,趁着自己还有点力气,就把这个有嫌疑的太子给做掉了。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太子也没啥过错,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老糊涂的结果。
总结:人老了,真的要放权,要不会做出一些无脑的事情。
历史上但凡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一般都是到死才会放权,不管是太后、皇帝、权臣,都是一个德行,为什么?因为他们担心放权后不得善终。
可是岁数大了以后,人自然会做出一些幼稚的判断,甚至会毁掉年轻时好不容易建立的形象。所以说岁数大了就应该放权了,何必如此执着呢?为了整个天下,也为了后世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合理放权是没错的。
参考资料:《汉书》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废太子刘句原因非常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卫皇后年老色衰失宠了,导致汉武帝看见太子刘句也不顺眼了,即便是没有巫蛊之祸,太子刘句也是凶多吉少。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十四》有一段话总结的非常到位“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发与中必形与外,天下无不知之。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悲夫。”这段话是司马光总结汉武帝造成巫蛊之祸的根本原因,因为汉武帝说话不谨慎,在皇后和太子都健在的情况下封钩弋夫人的宫殿为尧母之门,朝廷里的奸臣就揣摩汉武帝的意思,有了陷害太子之心,最终造成了巫蛊之祸。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汉武帝本人非常好色,没有成年的时候就会说“金屋藏娇。在窦太主(馆陶公主嫖)的帮助下顺利继位,以陈阿娇为皇后。
几年以后,汉武帝在平阳公主家又看见了漂亮的卫子夫,马上带卫子夫入宫,并生下了太子刘句。而陈皇后因为没有身孕渐渐失宠,后因为巫蛊之祸被废去皇后称号,迁居长乐宫,退出了历史舞台,几年以后郁闷而亡。此时的卫子夫成为了汉武帝的新宠,汉武帝爱屋及乌,先封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大将军,《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及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
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汉兵分四路出击。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在龙城之战获大胜而归。汉武帝非常高兴,马上封卫青为关内侯。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朝廷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此战,汉军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汉武帝大喜,加封卫青为大将军,卫青的三个儿子被汉武帝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连襁褓中的幼子卫登都封为发干侯,均食邑1300户。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人,卫青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卫氏家族显赫一时。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
汉武帝二十九岁的时候才有了太子刘据,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喜欢刘据,《资治通鉴》记载: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随着卫青、霍去病的离世,再加上卫子夫渐渐色衰,卫氏家族开始失宠。此时的太子刘据也长大成人,汉武帝觉得刘据性格软弱忠厚,才具平庸,不像自己,慢慢的开始嫌弃母子俩。
其次,汉武帝除了陈阿娇,还有卫子夫,还有王夫人生了齐王刘闵、李姬生了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李夫人生了昌邑王刘髆等,有了这么多的王子,汉武帝慢慢的疏远太子刘据也不奇怪。太子刘据其实也感觉到了武帝的冷漠,内心非常惶恐。汉武帝也感觉到了太子的不安,对卫青说“汉朝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四夷不断的侵扰,如果我不变革制度,那么,后人就失去准则。不出师讨伐,天下无法安稳,为此不得不劳民伤财。假如后代也像我一样,就如重蹈秦朝的覆辙。太子敦厚好静,必能安抚天下,不让我担忧。要找一个以文治国的君主,还有谁比太子强呢?”朕听说皇后和太子内心不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告诉他们朕的意思。卫皇后听说以后,脱簪请罪。
汉武帝每次征伐匈奴,太子都劝谏,汉武帝还笑着说“由我来担当重任,把安逸留给你,不也很好吗?”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
一
党
一
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虽然冷淡了太子,但仍然认为刘据是汉王朝的接班人。汉武帝喜欢巡游四方,每次都把军国大事交给太子来处理。太子和汉武帝之间虽然有不同的政见,但都无伤大雅。汉武帝的用法严苛和太子的敦厚宽容产生了矛盾,太子由此得罪了朝廷中的奸佞之徒。如:太子从母亲那里出来晚了一点,黄门苏文就对汉武帝说太子调戏宫女,汉武帝头领马上给了太子二百名宫女以试探。说明太子已经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
而这些奸佞之徒之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的陷害太子,有两个原因;
一、 汉武帝宠爱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生了刘弗陵以后,汉武帝曾经说:“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对刘弗陵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卫青死了以后,卫家逐渐失势,太子失去了保护。
基于以上原因,奸佞之徒为了讨好汉武帝,猜测揣摩汉武帝的心思,自然对太子下狠手,酷吏江允诬陷太子巫蛊之罪,逼迫太子自卫,杀了江允,最后在汉武帝的剿杀下,太子刘据被迫自杀。
所以,即便是没有巫蛊之灾,太子刘据也难逃恶劫。
-----
网友解答:
-----
征和元年到二年(公元前92-91年),在西汉帝国武帝时代末期,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这场灾祸对于帝国而言,不亚于一场噩梦,参与的所有势力,都失败了,没有赢家。65岁的老人,失去了自己最合适的继承人;勤勤恳恳近40年的储君,满门近乎灭绝;而巫蛊之祸的始作俑者,那些撺掇父子关系的奸佞,也在过后,被醒悟过来的皇帝,诛杀殆尽。
武帝并没有明确说过要废太子,但是缘起武帝的巫蛊之祸,最终导致太子身死。
究其根源,主要还是源自那个光耀万古的一代雄主。这位皇帝晚年的心态变化,那种他自己都无法说清的暧昧态度,被有心的小人利用,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一、皇帝老了,死亡的恐惧让皇帝内心开始扭曲
武帝壮年之时,头脑异常清醒,并将太子刘据作为自己最佳继承人。
武帝在知道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认为荣宠衰减而惊恐不安之时,反而出面安慰太子的舅舅卫青。皇帝说道:“吾汉家天下尚处于草创阶段,加之匈奴为患,朕必然要强势出击,安天下。但后世君王如果还像朕一样,必然会走上秦二世而亡的道路。太子刘据敦厚仁义,必能稳固汉家天下。
守成之君,除太子刘据之外,还能有何人?
”《资治通鉴》对上述描写如下:
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这就是头脑清醒时的武帝, 不愧为千古一帝说出来的话。他对自己,对太子刘据,甚至对大汉后世治理原则,都有清晰而精准的认知。据说,卫青听到武帝此话后,顿首谢罪。我想,那时的卫青,内心应该深受感动,能遇如此名君,此生无憾矣。
武帝一朝,多任用酷吏,天下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而太子刘据敦厚,经常为那些冤假错案平反。此举得罪了很多人,让那些酷吏大臣相当难受。为此,皇后卫子夫经常告诫刘据,不要这么做,容易得罪人,最好按照武帝的治国之道来做。
刘据大规模平反武帝造成的冤假错案,有两个后果。第一、在天下人眼中,武帝是残暴不仁的皇帝;而刘据是仁厚的储君。第二、那些在武帝授意下造成冤假错案的酷吏,非常害怕刘据继位之后会被清算。
当武帝壮年的时候,上述两个后果,都不是事。因为武帝尚且清醒。
但是,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曾经,那位面对西方匈奴,强势地说出“寇可往,吾亦可往”的强势君主,在岁月的侵袭之下,无可避免的老了。面对自己寿元的不断流失,这位雄霸天下的君王,终于开始惶恐起来。
晚年的武帝为了延长寿元,走上了秦始皇的道路,开始练丹求仙。他被那些酷吏和术士包围,朝廷大臣以及太子不能轻易见到他。但长久的修仙并未有成效,反而让武帝的身体越来越差。
此时,整个帝国的气氛在微妙的变化。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延寿不成的焦躁,让这位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越来越疑神疑鬼。而他周围又有那些酷吏和术士不断进谗言,污蔑太子。于是,武帝的内心开始动摇。曾经,太子的敦厚让武帝宽慰。但现在,太子的敦厚,反衬了武帝的残暴不仁。之前,太子平反冤案的后果,开始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生下刘弗陵。据说刘弗陵和上古的尧帝一样都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于是,武帝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武帝这一举动,对于那些酷吏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既然武帝认为刘弗陵是尧,那是否就意味着,刘据的太子之位不保?正是武帝这种暧昧的态度,让那些害怕刘据继位之后被清算的小人们,开始筹划一场针对太子的阴谋。
二、太子母家势力随着卫青霍去病去世而减弱,小人利用巫蛊之祸,陷害太子
如果卫青能晚死十几年,如果霍去病不英年早逝。凭借此二人在帝国的势力和声望,太子刘据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那些小人也就无法利用武帝晚年昏聩,乘虚而入。
只可惜,卫青和霍去病死得太早了。卫青死于公元前106年、霍去病死于公元前117年,而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2年。他俩的早世,导致刘据太子集团势力大减。而太子母亲,晚年的卫子夫也早已年老色衰,武帝开始宠幸其他女人,虽然依旧尊敬皇后,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卫家的荣宠已经衰弱。
躲在暗处的太子敌人,时刻等待着对太子一击的机会。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擅自动用军费1900万钱。事败后被捕下狱。时值汉武帝下诏通缉阳陵大侠朱安世,公孙贺为赎儿子之罪,将朱安世捕获移送朝廷。
孰料朱安世在狱中上书,声称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在驰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皇帝。
汉武帝大怒,公孙贺父子死狱中,满门抄斩。
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相继被牵连入内被杀。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巫蛊出现了,太子的亲姐妹以及表兄弟被牵扯进去了。后面的文章就太好做了。
之后,武帝命江充彻查巫蛊之案。江充此人早就与太子刘据有仇,为了避免太子登基之后,自己被清算。他诬陷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头诅咒之人最多。这个时候,皇帝在长安郊外的甘泉宫养病,太子无法见到自己的父亲阐明事实原委。
愤怒的太子不甘被小人构陷,于是派门客冒充皇帝使者,逮捕并诛杀了江充。之后,太子占据了长安城的武库,并调拨了长乐宫卫卒。长安城中顿时大乱,纷纷传言:
“太子造反”。
长久活在父亲阴影下了刘据,没有了退路。他只能继续举兵;而江充虽死,但还有其他小人在,比如太监苏文,他依旧在武帝面前污蔑太子,称太子谋反。远在甘泉宫的武帝,没有亲眼看到长安城中的景象。
在不断有人跟他说“太子已反”之后,也不得不相信了。
他斥责丞相刘屈氂:“丞相没有周公遗风,难道周公能不杀管叔和蔡叔吗!”这是在暗示刘屈氂,让他诛杀太子刘据。有了皇帝的明令,刘屈氂开始放心大胆去讨伐太子刘据。后来,太子寡不敌众,兵败逃走。
在被追捕的过程中,他自杀身亡,在此之前,他的两个儿子死于乱军之中,再之前,他的母亲皇后卫子夫,自缢于皇宫。
三、武帝醒悟,但为时已晚,只能建思子宫用以怀念儿子
巫蛊之祸后,武帝依旧异常愤怒,大臣都不敢言。唯独壶关三老令孤茂上书:“皇太子本是合法继承人......太子进则不能面见皇上,退则被乱臣的陷害困扰,独自蒙冤,无处申诉,忍不住忿恨,起而杀死江充,却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为陛下的儿子,起兵不过是为了自救,使自己免遭别人的陷害罢了,臣认为并非有什么险恶的用心。”《资治通鉴》记载如下:
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曰:“......今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子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令孤茂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武帝幡然醒悟。但儿子已死,追悔莫及。
他只能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来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
过程中,那些陷害太子的小人,均被武帝诛杀。
巫蛊之祸,从武帝疑心开始,到武帝醒悟结束。那些发动巫蛊之祸的小人,究其根本,不过是武帝手中的刀。武帝晚年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皇权的贪恋,让他心灵蒙蔽,做出了亲者痛的事情,实在是可叹。
据说,太子刘据幸存的孙子刘洵继位之后,将自己祖父的谥号定为“戾”,以表达自己祖父委屈之意。实际上,作千古一帝的太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如果这位雄主还长寿,那事情就更加复杂。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都在继承人事件上,有过血腥的杀伐。帝者,真孤寡之人也。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