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应当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庄子》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应当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
网友解答:
-----
桂林遇到一个神秘船夫,他给我解释庄子的“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真意。说的水面泛波心神旷怡!!
有一年我在桂林阳朔旅游,去到漓江边上,潺潺流水和两旁小山非常清秀,我在那想要坐船游玩一下两岸风景,一看,正好有个小竹排船在旁边停泊。
船上坐着一个船夫,六七十左右的年纪,正在那看书,我觉得这画面挺有意思,过去问他做不做生意,他说,好啊。你上来啊。
我便坐上船去。他便开始撑船。
我问他:大爷你在这专门接游人的吗?
他说:是啊,平日里像这样的淡季没事就停在这,看看书,日子过得也舒服惬意。
我说:你看什么书呢?
他说:《庄子》
我惊呼:这么深奥啊。看来大哥你很有文化啊。
他说:我以前是这里的小学老师,刚退休了,就来这撑船,要说文化就没有,识得几个字而已。
我说:哦,原来是老师,那我正好问问你一句话吧,我也看庄子,看到其中一句很不理解。问一下你或者知道。
他说:哪一句?
我说: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他说:我反正就乱说啊,说错了你别怪我啊。
我说:你但说无妨。
他说:大知的知字,可以通智慧的智字,也可以理解为知见。大的智慧,大的知见,闲闲,是啥意思呢?就是通达无碍的意思。
说这个大智慧的人啊,看问题做事情,非常通达,他一览众山小,总是看到事情的本质和关键,所以他通达,一般不执著在哪一个节点去纠结。
我说:这个大智闲闲,不是说广阔豁达吗?
他说:也可以这样说,但他其实是要表达一个人通达无碍的意思。闲闲就是无碍逍遥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坐着这个船啊,往下游一直走,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有礁石我们都顺利避开了。
所以你坐在这里看两边的景色,很顺,但是它不让你停留在哪一处,景色从两旁倏忽而过,你一看而过,不住在这风景上,所以一直在欣赏下一个风景。
可是这个坐船的你,却没有离开船。这就是闲闲。你在这种自在逍遥的感觉里,畅通无碍,无有一样东西可以阻碍你粘住你。
我说:你这样一比喻,我就感受到了。
他说:大智闲闲,其实这个里头,是道家清静的内涵。闲闲这两个字,你可以好好去体悟那个感觉,是不是内心清静,才能做得到。
小至间间呢,就是说啊,还有一种聪明是世俗的聪明,这样的人以为自己很聪明,了解世间的事情,他们很喜欢把世事分门别类,条条框框,插上标签,搞的好像很清晰,但是其实都是陷在思辨里头了。这样很辛苦,进去了出不来的。
你看世界上的聪明人,精明的人,看什么东西,马上就了解地清清楚楚,拿捏的死死地。哦,这个啊,这个不就是那个啥吗?我知道我知道。哦,那个啊,那个不就是因为这样那样吗?我懂我懂。
定义世间的一切。这种聪明确实很厉害,但这种聪明和大智不一样,它来自大脑思辨。来自社会经验。这就是间间,间间就是分别,辨别定义,爱憎取舍。对我好的我就拿,损害我的我就丢,就推给别人。间间的人,虽然聪明,却很烦恼,甚至痛苦。
因为爱憎取舍,一定是会有很多不满足,求不得,舍不得的烦扰的。人活得就不自在。当然逍遥不了。
我问:为何大脑思辨,就不如大智慧好呢?
他说:人的通达无碍,来自于心的开阔,来自于心对万事万物的知见转变。你只要不再间间,就能慢慢闲闲。
间间习惯了,就越来越间间,遇事就粘上,说什么也不放手,一定要把那个是非黑白利益人我分得清清楚楚,最后纷乱躁动,变成他后面说的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抅,日以心斗。”
睡觉也不安稳,乱做梦,做噩梦,醒来精气神很难聚焦,疲惫不堪,整天为了眼前名利营碌钻营,勾心斗角,耗心劳心。这种情况是周而复始不断折腾永无止境的。所以也称之为间间。
这都是惯于用思辨分别心活着的后果。
我说:可是我们大部分人不正是这样活着的吗?
他说:庄子并非诟病这样的活着,而是提出来,还有另一个可能。怎样活着,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这个选择的权利啊,谁都有,可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选,觉得,大家都是这样活着,我也这样吧,不这样行吗?
他们想不通,也不知道选择了另一种活法的快乐到底有多大。
我说:你的意思,是庄子提出这个另外选择的可能性。
他说:是的,无论庄子还是老子还是释迦牟尼,都是在提出另一个可能性,生命的另一个可能性,有些人忽然之间可能在间间的昏沉蒙昧中,豁然觉得,要停下来,我要重新活过,我要找到生命的真正正确打开方式。这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我问:那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呢?是不是像一般解释那样,是说
合于大道的言论总是气焰胜人的,拘泥智巧的言论总是琐琐碎碎,没完没了。
他说:我个人觉得啊,大言炎炎,不能说是气焰盛人。炎炎的意思,是朗照、光耀,醍醐灌顶,心光独耀的意思。他没有要去用气焰盛人的动机。
炎炎,就是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每一句话都是发光的,为啥呢,因为圆融,每一句话都在道上。都能灵光炯耀。
这就是大言,大言者,说出来的话,直透纸背,为啥?那个力量很大,光芒很强。打个比方老子的道德经,五千字句句都是大言,拎出来都是耀眼的炎炎的字句。智慧的力量都蕴含在里面,简单明了,却直击要害。
小言呢。就是缺乏智慧的话语,基本上都是啰里啰嗦,好像我现在和你说的话一样,繁琐没有重点,肤浅而表面,没有连贯性和逻辑连接,互相不能映衬,互相也不能遥相呼应,更不用说互通互证。
我说:这是为什么?
他说:这是因为小言,都是盯着一件事情所说,为某个事情的现象而说,现象本来就是纷纷扰扰的变化着,时刻不停地在变化,当你只能跟随这些变化去说,说出来的,自然都是詹詹之言。
虽然听上去似乎很聪明,很机巧,可是却浮华不定,一掠而过。好像水波里夕阳照着泛起波光,看上去挺好看,波光粼粼,可是靠不住,没有根基。那个波光粼粼的感觉,就是詹詹。
大言则不同,他不是盯着变化去说的,是凌驾于变化之上说的,叫做总揽之言,就像大太阳照着万物,一切很明白。这种话,说到尽头可以不说都行,无言以对,是为大言,
佛说,
不可
说不可说,这是最大的言,可是这不可说三个字的光芒,却是炎炎的。
就像唐三藏取经,如来给他一堆无字经书,这是真正的真经,可是他不识货,非要去换有字的。无字的经书,要靠自己悟,悟出来的,就是炎炎之言。什么是炎炎之言,自然之声,天地之言。天地好像不说话,但他把话都说完了。
所以庄子提出人籁,地籁,天籁,天籁,没有限制,就像自然之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它不需要刻意表达什么,可是又说全了说尽了说透了。
所以庄子这句话,用释迦牟尼的一句话类比很贴切,他说:止止止,我法妙难思!
止什么?止思啊,停下大脑思辨思维,这真谛啊,靠人的思维去想,去研究,去考古去计划去钻研,门都没有啊!所以间间,詹詹,都是陷在有限的思维里,无法企及的。
古人很懂这个道理,所以读书要孩子先不乱思考,不去想为什么这句话这样讲,你先背诵,记住了,放在心里了。以后慢慢长大,遇到事情了,有感悟了,自然明白读过的书是啥意思。
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童蒙教育体系的奥妙,在于从小不过度开发你所谓的思维思辨,而是让你先在血液里融进去学问的种子,以后你自然要发芽长大。
不过我们不懂,看过去好像摇头晃脑呆子一样,因为我们喜欢聪明喜欢间间的感觉,吹捧詹詹的效果,其实真正的大聪明,比如厉害的科学家啊,有才能的人啊,都是不显摆小聪明,能静下心来学习和沉淀的人。
说着说着,天色已晚,竹排船已经到了目的地,我给了大爷钱,上岸后给他鞠躬,刚一抬头,他已经撑着船,游走在漓江远处了,只见一盏渔火独耀,在幽暗的漓江水面,闪烁着一团温和美丽的光亮。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庄子》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应当如何正确理解这话? 本段话出自《庄子•齐物论》。我们要真实的理解这段话,就要从两方面入手可能更能接近这段话的本意。一个是从作者一贯的主张,一个就是字面本意。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忠实的实践者。所以在他的人生理想里,一定是主次分明,有舍有得,追求“道”而孜孜不舍。道就是大,非道就是小。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而顺乎天道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不违逆最高的道理。而至于其他琐碎的事项并不去执着不放。
闲闲本意就是门框或者门栅栏,间间就是门缝;炎炎,炎字有两个火,也有三个火的炎字,说明光彩夺目,日月辉映,而詹詹就是语句繁赘、罗嗦。
综合起来这段话大约的意思也许就是:有大智慧人的恰如能抓到问题的主旨,看到事物的全貌的人。不偏废不偏执,反而没有错漏,并且从容自在。有小智慧的人犹如门缝里看物,过于细密,反而失去窥视全貌的可能,过于局限于局部和细节,而不能全局明朗。有大智慧的言论,就如同日月一样光耀大地,让人一下清醒明白,犹如醍醐灌顶,画龙点睛;而小智慧的言论,犹如走在迷宫的蚂蚁,回还往复、累赘繁杂,却让人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如果用现实一点的语言去总结:两害相搅,取其轻;两利相搅,取其重。或者可以符合这段话的结果,却又完全能解释它的真意。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捡拾然后放下的过程,对于智者来说,放下后剩余的多数都是精华。很多时候,你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都在你的一念之间。智慧就在这一得一失之间吧。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或能给友友一点启示,把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能更珍惜和明了,那么也就是我的一点初衷。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
网友解答:
-----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周《庄子·内篇·齐物论》
大智慧与小聪明,大道之言与小辩之语,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才智超群之人广博豁达,从容淡定,无为而为,谈笑间便“樯橹灰飞烟灭”;只有知之甚少,仅有点小聪明之人才会自视甚高,整天忙忙碌碌,蹦哒不停,好像地球因他而转,世界因他而改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妨借用孟子的说法,把大智之人看作是脑力劳动者,那么“小智”便只能是体力劳动者了。
劳心者懂得用人之道,集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自己却矗立其上,于方寸之间指点江山,并乐得自在逍遥,或游山玩水,或品茗对弈,无为而治天下。
劳力者中有部分小聪明之人,取得些微成绩,便自以为很了不起,到处显摆,唯恐自己的丰功伟绩被埋没掉,甚至邀功请赏,很有“天下我第一”的架势,倒也忙得不亦乐乎。
大智者于闲庭信步间知晓天下,操控天下;小智之人沉浸在自我为中心的角落里沾沾自喜。天壤之别,可见一斑。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合乎大道的言论,气势浩大而美好,让人听了心悦诚服,很容易引起共鸣;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让人生厌。
解放前,被三座大山几乎压垮了的中国,不停地在黑暗中摸索,没有救世主,没有济世良药,一味照搬照抄西方的公式,只能让中国变得更加混乱不堪。此时,毛泽东一句“枪杆子里出政权”像一道惊雷,重重地击中了国人的神经,国人惊醒,深知要想自由、解放,非得群起推翻大山不可。
“枪杆子里出政权”,合国情,适民心,是大道之言,是导航的灯光,是前行的熊熊燃烧的火炬,为旧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最终引导人民用自己的枪杆子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所谓“大言炎炎”。
“小言”多见于琐细的日常。总不乏有自作聪明之人,好为人师,时常不请自来,喋喋不休地为人出谋划策。不问别人需不需要,只管自己一吐为快,甚至自鸣得意,认为自己是“乐善好施”的大好人,拯救人间的活菩萨。
小言之言上不了道,更上不了大道。同样,小聪明也上不了台面,更成就不了天下。
-----
网友解答:
-----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句话,是《庄子》内篇齐物论里所说的。我的看法是注解古文,不能断章取义,或者是望文生义。而应当联系上下文及全篇文章思想内容来解读才对。关于上面这句话的解释,我的理解是:人的智慧、知识、理解能力有大小、深浅不同,思想指导行动嘛!所以,智理深大的,举动就会宽舒大气些;而智理浅小的,举动就会谨慎小心精细些。人的说话言语精粗也不同,善于说话,精于言语,辞气就很畅达舒适;而不会讲话和言语的,辞意义理就会滞塞,表情达意就不会畅通。
以上是我对《庄子》这句话的粗浅理解,敬请有识之士指正!
-----
网友解答:
-----
在读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句话的时候,我第一个联想到的诗句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然后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其实这三者具体所说的并非是同一个现象,但撇开现象看本质,大鱼感觉这根本就是在说同一件事,那就是都有一种坦坦荡荡和琐琐碎碎相对比的既视感。
庄子的这句话同样出自于《齐物论》,字面翻译还是比较简单的:
大智慧都总是广阔豁达的,小聪明总是斤斤计较(明察细别);合于大道的言论总是气焰胜人的,拘泥智巧的言论总是琐琐碎碎,没完没了。
知道了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后,我想就有人能体会到为什么我会将此和观棋不语、君子小人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了。
大知小知,大言小言,闲闲间间,炎炎詹詹,这四组词语本来就有相对的意思,这是老子和庄子等人比较惯用的比较方式,举例事物的两面性,或者是多面性,大鱼建议道友翻看《庄子.齐物论》原文,其实这句话所属的一大段几乎都是在例举实例。
为什么会出现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这种现象呢?
同是一般人,生在天地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在《齐物论》的阐述中,庄子已经给出我们答案了。
《齐物论》开篇就是在谈论风,他将自然的风发出的声音叫做地籁,人创造的“言”叫做人籁,地籁和人籁合在一起成为天籁。人籁是有非常大的局限的,因为人的思想、认识都是有局限的,我们会给诸多事物加上是非、对错、好坏等等的标签,且会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这些标签也是在不断变化,这是独一份的、属于人间的声音。与人籁相比,地籁天籁就客观多了,它们没有这些人为的标准,只是由己而发,自然而成。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这种人的“言”,以及它所附带的“局限”属性,造成了后来这种嘈嘈杂杂的声音。
我们很容易片面的认同自己的观点,小到家长里短琐碎事务,大到学派纷争,哪一个不是因为某一部分人的主观认为造成了不间歇的争执?没错,庄子本身对于所谓如墨就某些观点的各持己见觉得甚是无聊,认为造成这种局面完全是因为人的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齐物论》
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现象本质是什么呢?
大知小知所展现出来的现象本质,其实就是一个高度的问题,或者另一个更时髦的词,维度,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种大概提到一些。
地籁,以至于天籁,是没有人的思想认知的局限的,到达了“道”的层次就更没有这层阻碍了。所以,人越接近天地,越是遵循自然道法,高度就会越高,视野就会越宽广,就如攀登者,越往高处,山脚的一切最终会变成蝼蚁,甚至消失,人在山顶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天地;同理,视野越小,高度越低,那你入眼入耳入心的越是脚下的琐碎。
人和人不同,有的人精神层次高,有的人相对较低,这两者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越是处于高处的人,距离真理更近一些,针对同样事物,视角也就更开阔,他们的思考也就更接近真相。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
除此之外,这还会直接造就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容量。
当一个人的思辨超越了问题的高度时,那他所面临的冲突和矛盾自然也会跟着提高。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普通人看一张纸,我们看到的就是这张纸的色彩、厚度、形状等属性,但是同样一张纸让一个相关方面的科学家来看,除了普通人所看到的之外,他还会考虑这张纸色彩后面的波长、成分组成、受力程度等等。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大的知识储量,所以在你还在纠结纸张的颜色的时候,科学家却在考虑怎么更大可能的实现它的更多价值,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思考。所以,在你还在为一些生活琐碎斤斤计较,无法释怀的时候,有些人却从未为你所谓的“过不去”奉献一个眼神,因为对方心中有更有价值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做一个精神世界的攀登者
为什么生活中总是琐碎不断,为什么总是陷入斤斤计较之中?因为我们的高度不够高,因为我们的心胸容量太小,一点点事情就占满了我们的生活和大脑,哪还有空间去思考大知大言的事情?
诗云“高处不胜寒”,但是在精神世界中,越往高处的人,他的世界应该越是平和的,他看到的景色越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时常空空我们的脑子,把那些琐琐碎碎、斤斤计较的事情倒一倒,多装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进去,也要多往高处爬一爬,只有如此,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不是吗?
-----
网友解答:
-----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智广博,小智精细,大言气焰淩人,小言则论辨不休,他们睡觉的时候精䘥交错,醒来的的时候形体不宁,和外界交接相应,整天勾心斗角,有的出言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用词机谨严密,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他们发言就象放出利箭一般,专心窥伺别人的是非來攻击,他们不发言就象咒过誓一样,默默不语地等待致胜的机会,他们的衰败如同秋冬景物凋零,这说明他们日益消毁,他们沉溺于所作所为当中,无法使他们疢复到原来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象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俱,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象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象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这种种情态日夜在心中交侵不已,但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烧悟到这些情态发生的道理,就可以明白这些情态所以发生的根由了吧!
-----
网友解答:
-----
它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
其一,就是网络上可以查询得到的,大意为:大智慧的人豁达,小聪明的人计较,大道之言光芒火势,小道之言琐碎无终。在此小可不做赘述。单说第二种解释。
大知之所以闲闲,是因为物质充足,或因博学而志向高远。而小知间间,是因为物资匮乏,在我们眼中的斤斤计较,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看不上的这些斤斤可能就是他们的全部。
因为少,所以在乎!
因为缺,所以斤斤计较!
同理,所谓大言,往往空洞无根,浮虚美幻,不着实处,空空地画一张香香的大饼,自然让人感觉光芒四射,热力冲天。
但小言的琐碎的其实才是务实之道,落在实处,落在具体的衣食往行,柴米油盐里,总比落在子曰诗云上更有责任感。
可是世间的人们却并不如此看,他们需要角度,需要速度,需要成绩,需要小知无条件地信任他们
所谓大言,就是蓝图,就是希望,就是未来。或者可以理解为空中的楼阁
所谓小言,就是当下,就是现在,就是目前,或者可以理解为执行的细则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不要大言,我只要小言,我只要有学上,有书读,有病看,有房住,家里的牛丢了衙役可以在第二天找回来,我和地主的纠纷知县可以秉公而判,邻居张三欠我的三吊钱可以在今天晚上给我送来。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大知可以了解可以尊重农民对于一亩三分地还是四分地的苛刻,同样也不能要求一个月只有一吊钱的老百姓不要去斤斤计较。
只有小知的间间,才能喂养出大知的闲闲。
-----
网友解答:
-----
先一个个词来剖析一一
大知:堪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
闲闲:人虽豁达开朗,但却自以为是,
甚至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小知:指怀有小才,也有微善。
间间:有点斤斤计较,唯利是图。
大言:伶牙利齿,能言善辩。
詹詹:指唠叨,琐碎罗哩八嗦。
一言以蔽之,大知者“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丧尽还复来”。故物丰利厚,恒无
匮乏。而小有学问的一般市民,就只好
斤斤计较,有点势利眼,缠算着过日子。
-----
网友解答:
-----
先说这句话的白话译文:大知广博,小知精细;大言气焰盛人,小言则辩论不休。(这里根据的是当下比较通行的庄子注本——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
如果看了白话文还是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弄不清楚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就
回到原文
去理解。
《庄子·齐物论》
第二章首段: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首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总起本段,开篇提出两种不同的境界:大知、大言与小知、小言。
很显然,庄子是提倡追求\"大知\"、\"大言\"这种境界的。因此首句以下,开始描述因\"小知\"、\"小言\"而表现出的种种可笑形态:各家各派为了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而忧虑不安、殚精竭虑,采取多种手段趁机攻讦其他门派,而自己沉溺其中浑然不觉。在庄子看来,各学派代表的是\"小知\"、\"小言\",因此用夸张的笔法罗列学派之间勾心斗角的学说之争。
庄子大概处于公元前368—前286年,他所处的正是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从他的时代背景来看,庄子所描述的种种现象或许就是他的亲身见闻。
这一段实际也可以说是庄子对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囿于己见、争论不休的讽刺。
当然,庄子描述\"小知\"、\"小言\"的状态并不仅仅是为了讽刺,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说明\"大知\"、\"大言\"。那么,要怎样才能摆脱\"小知\"、\"小言\"而达到\"大知\"、\"大言\"的境界呢?庄子也明确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这里就需要提到《齐物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成心\"(出现于《齐物论》第三章)。
所谓成心,就是成见之心。
如果抱有成见之心去观照外界,自然容易有失偏颇,不仅不明智,还容易使自己神形枯槁。抛弃成心,以超越的眼光,即是庄子所说的\"
以明\"
去看待外物,就可以避免许多无意义的争论。这实际构成了庄子齐物论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层次。
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庄子齐言论的思想,但是庄子所提出的\"以明\"的认识论思想对我们今天也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偏于某一立场认识自然会有偏差,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置身于外或许会获得相对准确、公正的认识。
-----
网友解答:
-----
谢小蜜邀请。“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智慧和言论之境界高低。
闲闲丨
博大豁达貌,指高境界。
间间丨
与“闲闲”相对,计较琐细,指小格局。
炎炎丨
原指火炽盛、猛烈。喻说话气势盛大。
詹詹丨
唠叨琐碎,喋喋不休。
大智之人,居高临下豁达从容。小才之人,拘于小局,常因细微反复计较。
大道之言,气场强大如火燎原,让人欣然诚服。小聪明之言,琐碎烦扰,唠唠叨叨个没完没了
。
庄子从内(智慧)和外(言论)两个方面,讲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
-----
网友解答:
-----
一、出处及意思:
战国庄周的《庄子.齐物论》中曰: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知”同“智”,“闲闲”喻广博,“间间”指细微;“大言”、“小言”皆为说话或辩论,“炎炎”似火,盛气凌人,“詹詹”争论,喋喋不休。
大智慧的人看上去是非常广博而豁达的,小智慧的人则总关注细微,爱斤斤计较;高淡阔论者,往往盛气凌人,小辩争论者,却又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二、较片面理解:
庄子,古代圣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创立者,又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所以,庄子喜欢辩论“大小”,主张“道”为大,非“道”为小,这在他的文章里常常可以看到。诸如语句:“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和“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等等。
固此,“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之四句,均采用对比手法,说明“知”、“言”的“大小”区别,没有什么刻意的追棒或鞭挞。这是现实,“知”无不“言”,“言”而显“知”是很正常的。
相对性理解“大小”,凡事可大可小,也是相互转化的,包括“知识、言谈”。惟有多学习,方能有所精进也。
三、较正确理解:
古人古语能传承至今,一是具备了智慧性的经验总结,富含哲理性和普遍性。二是承载了警醒后人作用,有规劝引导性效果。
庄子之四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就是概括性的人文高度和知识层次之解说。稍微深层次地分析一下,或者采用客观态来认知,确实是智慧高低决定人的行为状态。
“大智若愚”,并不是说他(她)就愚痴,而是他(她)通晓了事物的本质,如水利万物而不与争也。“小人弱智”,也非是智商不行,而是他(她)接受再教育的水平不够高,从而看到一分利都计较。
“人言微轻”,是缺少胆量和高知的本能,亦或是因得不到别人尊重而不得不慎言轻语。“大言不惭”,也非明智人的选择,出现这种情况多是自傲,说大话并非都有理,恰是疯狂的前奏。
有时候,“小知间间”、“小言詹詹”,并非坏事,这样的人做好了事再说话,既能踏实勤奋,又能细微之处见真章。相反,一味“大知闲闲”、“大言炎炎”地习惯惯了,盛气凌人久了必失自我!
看别人气盛,你也不必自我矮化。凡事都要讲究点事实,管好自己的口,做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计较和标榜都没有用。
总之,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句话归宗:以自度人,勿失本真,客观地对待某件事就对了!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