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那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姜维,而是用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谡?
街亭那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姜维,而是用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谡?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反而用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主要是因为这三个不得已的苦衷!
街亭之战
街亭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而这一次北伐,也号称是
诸葛亮数次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因为此次北伐,曹魏毫无防备!
荆州丢失后,刘备集团的实力大减,之后刘备称帝,又不顾国情,坚持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遭受大败,损失大量的精锐人才,使得蜀汉国力大减。再加上刘备于此战不久后去世,这更使得蜀汉国势飘摇,有不看好蜀汉者,更是认为蜀汉完了,会就此一蹶不振,最终走向灭亡!也正是
因为当时蜀汉的形势差到了极点,所以曹魏众人认为蜀汉没有多大的威胁了
,一致认为东吴才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于是曹魏把大量的精锐都调往了对抗东吴的前线,忽视了对蜀汉的防备!
曹魏轻视蜀汉,认为蜀汉国力大减,短期内无法恢复,更加不可能北伐曹魏,所以降低了对蜀汉的防备,哪知道诸葛亮治国能力超强,竟然短短数年就稳定了蜀汉,而且练就了一支强兵,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进攻曹魏的北伐大计,要匡扶汉室,北定中原!
由于曹魏疏于防备,且诸葛亮谋划得当,所以
诸葛亮北伐前期,打得非常顺利
!诸葛亮让赵云出箕谷做疑兵,引诱曹魏大军去围堵赵云,自己亲率大军进攻陇右,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陇右五郡,直接投降了三个郡,只要持续打下去,不出意外的话诸葛亮很可能全据陇右,为蜀汉拿下一大片国土。而就在诸葛亮全新谋划进攻陇右剩下的两个郡时,曹魏的援军在张郃的带领下,快速奔袭而来。
为了延缓魏军支援的步伐,诸葛亮决定半路阻击曹军,拖延魏军增援的节奏,而他派去的那个人便是马谡。于是,街亭之战便出现了,最终
马谡战败而逃,张郃顺利通过街亭
,威胁到诸葛亮的后路,
诸葛亮被迫放弃陇右,率军撤退
。于是,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最终宣告失败!
可以看到,守住街亭,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了第一次北伐的成功与否,那么
为何当年守卫街亭,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这等猛将,却反而要让马谡这个毫无战阵经验的人呢?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让马谡去守卫街亭,
并非是任人唯亲,他也有三个不得已的苦衷!
一、赵云、魏延、姜维不可用
虽然赵云、魏延和姜维是非常出名的蜀汉猛将,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三人其实都是不可用的!
刘备还在袁绍那边时,赵云就已经跟随他,并为他暗中招兵买马了,可见当时的赵云,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了。后续的故事发展,也证明了赵云出色的能力,所以说
让赵云前去守卫街亭,是肯定守得住的
。但问题是,当时的赵云根本不在街亭啊,他没法去守啊!
诸葛亮北伐时,命令赵云统帅大军出箕谷做疑兵,目的就是让
赵云牵制曹魏主力
,现在贸然把赵云撤走,调往街亭,先不说时间上是否来得及,就说
赵云一走,那么他牵制的那部分曹军怎么办?
谁来挡住这支曹军,万一这支曹军不管不顾地杀向了诸葛亮怎么办?战场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让战局变得不可控,还不如就维持原样,让赵云继续牵制另一支曹军,至少可以减轻诸葛亮方面的压力。
赵云不在诸葛亮身边,但魏延在,且魏延也是个久经战场的猛将,连刘备都对魏延非常欣赏,
为啥诸葛亮又不让魏延前去守卫街亭呢?
事实上,按照魏延的军事表现来看,他去守卫街亭,是肯定能够守住的,但问题是,
魏延去守卫街亭了,谁来攻打陇右剩下的两个郡呢?
作为蜀汉方面最出色的将领,魏延在此战中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进攻!当时陇右有五个郡,三个郡宣布投降,两个郡坚守不降,而魏延的任务其实就是要攻下这两个郡,只要攻下了这两个郡,那么诸葛亮就可以率领大军回头,去和魏国援军作战。某种程度来讲,
魏延进攻陇右二郡的责任比守卫街亭的责任更为重要!
早一步攻下陇右,早一步断却曹魏救援的念想,也可以帮助减轻街亭的防守压力,更加能使得诸葛亮腾出手来增援街亭!
说白了,与守卫街亭相比,魏延进攻陇右的任务更重要,若不能快速拿下陇右,就算派再多的人去守卫街亭,也无济于事,毕竟比人数,蜀军是比不过曹军的。你把街亭守住了又如何?
要是拿不下陇右,胜利的天平始终是偏向于曹魏的
,只有拿下陇右,胜利才有可能属于蜀汉!所以说,诸葛亮是不能派魏延去守卫街亭的,因为
除了魏延,蜀汉内部找不出更适合去进攻陇右的人了!
最后再说姜维,为何不用姜维,其实原因非常简单,
姜维才刚刚投靠过来,还没有受到大家的信任!
虽然姜维在曹魏内部受到排挤,不被信任,所以投靠了蜀汉,但是蜀汉也不可能一来就信任姜维的。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大家对姜维完全不认识,姜维还是魏军,还属于敌军,结果他在北伐期间投靠了蜀汉,成为了大家的队友,可没有经历过时间检验的战友情,谁敢相信?万一姜维背后捅刀子怎么办?
诸葛亮有大局观,看人准确,他信任姜维,可问题是诸葛亮手下的那些蜀军,他们的想法和诸葛亮是不一样的啊!前一天还在跟他们打生打死的敌军,摇身一变成为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并号称要带着他们一起抵抗敌军,谁信?古时候兄弟入伙还讲究个投名状呢,
现在姜维还没有纳投名状,谁敢信任他?
所以说,即便是诸葛亮信任姜维,想让姜维去守卫街亭,他的下属也会坚决反对的,这个计划行不通!
总的说来,赵云不在诸葛亮身边,他有牵制另外一支曹军的任务在身,离不开;魏延有进攻陇右另外两郡的人物在身,也不能去守卫街亭;姜维才刚刚从曹营跳槽过来,还没有受到众人的信任,诸葛亮不能用他,所以说
这三人都是无法被派去守卫街亭的!
二、诸葛亮认为街亭易守难攻
诸葛亮用兵的最大特点,就是谨慎!这一点,从他反对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便可以看出!当年魏延建议自己带兵走子午谷,出奇兵杀入魏国腹地,进攻长安,诸葛亮走大路进攻,双方配合,一举拿下长安。结果诸葛亮认为此计风险太大,不敢使用,所以最终改为了攻打陇右。
既然诸葛亮用兵如此谨慎,那么为何他又敢于派马谡这个毫无战阵经验的人去守卫街亭呢?
这并不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啊!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地任用马谡,主要是
他认为街亭非常好守!
街亭位于略阳县,而在两百年前的东汉,刘秀手下的名将曾在略阳城打过一场阻击战,他据城力守,凭借少量兵力,挡住了数万敌军的轮番进攻,成功的撑住了数月,改变了战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会放心大胆地让马谡前去守卫街亭,因为马谡也是熟读兵书之辈,他必定也知道略阳守卫战,
只要马谡好好守住街亭,坚守不出,那么魏军就打不下街亭城!
古时候的攻城,和我们电视剧的攻城完全不同!电视剧中骑着马在城门口晃一晃,弓箭射一顿,竹梯爬一爬,城内的敌人就会望风而降了,这完全是瞎拍的!真正的城池攻防战,进攻的一方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攻下,所以古时候的攻城,往往都是以围困为主。
正史中,街亭有城池
,马谡若是据守城池,张郃不可能短期内攻下,只要等魏延那边拿下陇右,诸葛亮便可以率军前来增援街亭,则魏军必败。所以说,马谡的任务,其实就是坚守城池而已,这非常简单,哪知道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竟然不守城池,跑到了山上扎营
,最终被打得大败。说实话,若真按照诸葛亮的命令行事,老老实实的守城,马谡怎么可能失败?
三、诸葛亮有意培养人才
荆州一败,蜀汉损失了荆州大量的人才,夷陵一败,蜀汉积攒数年的精锐,又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自此,
蜀汉的新生代人才,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人才这玩意儿,是无法流水线生产的,关羽、刘备的两次大败,使得蜀汉的人才断档严重,我们熟悉的赵云、魏延,可都是老一辈的人才,
新一辈的人才,除了一个姜维,还能找出几个?
很多人认为,蜀汉人太少了,所以缺人才,其实不是这样的!人再少,也会有人才在其中,蜀汉之所以缺人才,一是因为刘备关羽坑死了不少人才,二是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政,他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诸葛亮想要培养人才,而
战争是最好的培养人才的方式
!
马谡本身有才能,曾做过县令、太守,还曾多次和诸葛亮议论军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诸葛亮想趁着北伐为蜀汉多培养点人才,马谡自然首当其冲
,所以说,诸葛亮用马谡,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奈何马谡不争气,使得众人开始怀疑诸葛亮的用人!事实上,
诸葛亮重用姜维,和他重用马谡,道理是完全相同的
!姜维乃是降将,诸葛亮都敢如此重用,为何重用马谡便成为了一件错事?不就是因为姜维争气,马谡不争气吗?
结语
综合来看,守住街亭对于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来说,非常重要!而他之所以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反而用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主要是因为三个不得已的苦衷!一、赵云、姜维、魏延不可用;二、诸葛亮认为街亭非常好防守;三、诸葛亮在有意培养人才,恰好马谡比较适合!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加《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为啥不用赵云、姜维、魏延等将,却派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呢?
提问说了三员可替换大将,咱逐一分析。先看赵云,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一直随诸葛亮打到西凉,并在天水城外与姜维交锋,直到街亭守卫安排完毕,诸葛亮才派赵云、邓芝带兵出箕谷。但实际上,这时候根本不用再出箕谷,因为赵云带一小部分人马,出箕谷是为声东击西、迷惑曹真张郃,以掩护诸葛亮绕道突袭天水、南安、安定诸郡不被发现。
注意:安排街亭守卫时,诸葛亮不是在汉中,而是在西凉前线,曹军早已知道了三郡失守、张郃率领的大军,日夜兼程、正在赶来,这时再去迷惑曹真,岂不是多此一举?而且,从西凉退回汉中,再从汉中出箕谷,既距离太远,又劳师动众,关键是没有任何意义。但赵云邓芝出箕谷,史料中有记载,只是北伐大军出发时,偏师早已经去吸引敌军,而不是战略意图暴露无遗时,才安排进行。从历史真实看,赵云在汉中就已经与邓芝出箕谷了,并没有在诸葛亮身边,当然也不可能被派去守街亭了。
选马谡,还是赵云?为不让诸葛亮为难,罗先生在三国演义第95回,诸葛亮派马谡、王平出发去街亭后,【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领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这样,就把赵云排除了,因为赵云另有任务。当然,按演义赵云年龄,已经七十多岁,可能也是被弃用的原因。由于这个地理,读者多数并不熟悉,绕来绕去,竟然蒙过去了。
再看魏延,守街亭魏延实际是用了的,只不过不是主角,魏延被安排在街亭后面,随时观察、支援,至于为啥没担任主将,后面再说。至于姜维,当时刚刚归降,这个身份很尴尬?尽管诸葛亮很看好,这如果用,恐怕当时就下不了台。
最后看马谡上台表演,三国演义95回: 【孔明曰:“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张郃,乃魏名将……”,马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历史上,街亭之战司马懿并没有到场,但就演义看,马谡狂妄自大,根本不把司马懿、张郃放在眼里,说曹睿亲来也不怕,当时魏明帝曹睿,确实亲自挂帅,驾幸长安。可马谡说“若有差失,乞斩全家”,为了争抢功劳,这都把话说绝了。在马谡看来,只有他明白这次守街亭的意义功绩,事情也很容易,不抢白不抢, 更不能叫别人抢走,只有狠话、绝话,把退路堵死,别人就没法再争了。
在此情况下,不说马谡以前的好建议,比如,离间曹睿与司马懿、“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等,也不说诸葛亮对马谡的好印象,换谁作主帅,守街亭能启用魏延、或者其他将领替换马谡?(653)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这也是看过三国的人都存在的疑点,别说用赵云,因为赵云在蜀国特别是守城及地位,都比魏延低,不用赵云到没什么,为什么不用有着守城经验的魏延呢?
这一点从三国时期的资料看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是有缺点的,他和魏延的关系有点微妙,刘备在时重用,而诸葛就不一样了,他和马谡关系比较好,常常谈到深夜,也常采纳马谡之意见,认人为亲,而不是认人为贤,马谡是熟读兵书,但实战经验太差,结果输了咽喉要道街亭,当然诸葛亮也自责,马谡当然也只能对战争的失败负责任,而诸葛亮也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失一马谡无关紧要,街亭是夺不回来了!再见!
-----
网友解答:
-----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姜维刚刚投诚
姜维投诚的时间,与街亭之战大致是同时。姜维本是魏将,时任天水参军。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时,姜维起兵响应,前来投诚。大家都知道,姜维是诸葛亮很器重的一个将领,诸葛亮称他为“凉州上士”,“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但是,诸葛亮的欣赏是一回事。姜维毕竟是从敌方投诚过来的将领,要让蜀国的将领及士兵接受,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不仅是第一次北伐,包括后面几次北伐,姜维也没有担任特别重要的任务。至于街亭之战,姜维刚投诚,怎么可能派他去呢?
第二,赵云担任佯攻任务
有人说,为什么不派赵云去守街亭呢?
这时赵云其实已经不适合指挥大战了,因为他已经老了。事实上,到第二次北伐时,赵云就去世了。可想料想到,赵云在第一北伐时,身体状况已经不怎么好了。当时
蜀国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不在人世,赵云是硕果仅存的老将。
因此,诸葛亮是让赵云担任佯攻的任务,安排在次要战场。时为镇东将军的赵云,与扬武将军邓芝,进驻褒城县北约八里的箕谷,放出风声,扬言要穿过斜谷道攻取郿县。这是虚张声势而已。
赵云、邓芝在箕谷摆下迷魂阵后,诸葛亮亲率主力部队悄悄绕道西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祁山。因此,街亭之战时,赵云实际上并不在祁山前线,谈不上去指挥此役。
后来,街亭之战后,魏军在东线转入反攻,进攻屯兵于箕谷的赵云、邓芝部。赵云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且战且退,部队建制基本完好,没有遭遇重大损失。
诸葛亮曾询问邓芝:“箕谷失利,部队撤退时,军队编制仍相当完好,没有出现街亭将不顾兵、兵不顾将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邓芝把功劳全归于赵云,他说:“赵云亲自断后,各种军需物资都没有损失,士兵与将校犯不着慌乱。”由是可见,赵云久经沙场,经验比较老到,这种经验是马谡所欠缺的。
第三,魏延因“子午谷方案”,受到诸葛亮的压制
实际上,当时蜀军将领都认为,应该派魏延去指挥街亭之战。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选择马谡。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很不爽。
魏延战前提出子午谷军事方案,他向诸葛亮建议说:“夏侯楙是魏国皇帝的女婿,这个人既没有胆略,也没有智谋。请拨给我精兵五千,携带相应的口粮,我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挺进,抵达子午谷后折向北方,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达长安城。夏侯楙听到我师杀到,肯定吓得落荒而逃。到时长安城内只剩下督军御史与京兆太守,不足为虑。至于军粮问题,一部分可取自敌人的粮仓,一部分取自百姓逃离后剩下的余粮,这些应该足够补给。魏国要集结一支军队救援关中,至少要二十几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丞相亲自率兵出斜谷道接应,如此一来,咸阳以西可一举平定。”
但是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拒绝此方案。实际上,他不爽的是魏延敢胆挑战自己的权威。为此,诸葛亮置众人的意见于不顾,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去指挥守街亭。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大败,并丢了性命。
-----
网友解答:
-----
在诸葛亮白帝城接受托孤重任后,蜀汉在防御战上发生过三大败仗。这三大败仗如出一辙,给蜀汉政权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乃至灭亡。这三大败仗就是街亭之战、汉中之战和绵竹之战。我们从这三大败仗中,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战术特点,进而就能够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派马谡去守街亭了。
一、蜀汉的三大败仗。
第一场败仗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最大的败仗。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的开局打得很好。他兵出祁山,取得了出其不意的奇袭效果。在他的指挥下,很快占领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剩下的陇西郡声称只要一个月内魏军的援军没有到来,就向蜀军投降。
在二十多天的时候,张郃率领的四五万魏军的步骑兵出现了。他们是千里迢迢地从关东赶来增援的。他们冲过诸葛亮没有防守的关陇道,来到陇西。在关陇道外的街亭,张郃与防守街亭的马谡进行了一场决战。张郃很快就打败了马谡,占领了街亭。诸葛亮由于前无所据,只得撤回汉中。这样,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黯然收场了。
第二场败仗是汉中之战。这一场败仗发生在曹魏灭亡蜀汉的战役中。本来汉中的防御是沿用魏延留下的战略,在兴势之战中也经受住了战争的检验。可是姜维执掌军权后,却改变了汉中的防御战略。
姜维认为原来的依托秦岭天险,层层设防的战略,虽然能够阻挡魏军的进攻,当时不能取得大的歼灭战效果。于是,他开放秦岭天险,让魏军进入汉中。蜀军则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将物资集中在坚城之中。这样,魏军后勤供应困难,再加上无法靠当地粮食补充,最后只能撤退。在魏军撤退的时候,蜀军再对其加以围歼,必然能够获得巨大的战果。
结果,当钟会出兵汉中的时候,蜀军按照姜维的计划,放钟会进入汉中。但是,由于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在沓中种麦,被魏军绊住,没有能够及时赶到战场。阳平关被魏军攻破,姜维的计划就此破产。姜维虽然赶到剑阁,暂时稳定了战局,可是蜀汉已经陷于不利的态势之中。
第三场败仗是绵竹之战。在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的同时,西线的邓艾发现了战机。他寻找到了蜀汉西线的防御漏洞,偷渡阴平,袭占了江油。当时的蜀汉政权只得将自己最后的军队,成都的禁军投入了战斗。这支军队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寻求与邓艾决战。
但是,诸葛瞻的行动十分犹豫迟缓。他率领军队来到涪亭就停止了前进。他的手下黄崇建议他赶快进军,将邓艾的军队堵截在山险地带,不让他们进入平地。可是就算是他急得流出了眼泪,诸葛瞻就是不动。而邓艾则兵贵神速,迅速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无法进据涪城,只得退守绵竹。
邓艾进军绵竹,与邓艾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在这一战中,邓艾的儿子邓忠与部将师篡在初战中都告以失利。在邓艾以斩首相威胁的情况下,邓忠和师篡回身死战,才打败了诸葛瞻。这一仗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刘禅只得接受谯周的建议,投降了邓艾,蜀汉灭亡。
二、三大败仗的共同战术思想。
这三大败仗中,街亭之战是由诸葛亮亲自策划的。而姜维是诸葛亮的学生,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汉中之战和绵竹之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街亭之战的影子。这三战的共同特点就是,放弃山险,放敌人入平地进行决战。
在街亭之战时,如果诸葛亮不想与张郃决战,其实他是能够轻易做到的。他只要占据著名的天险陇砥,封闭关陇道,张郃就不可能来到陇西。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派手下七员大将讨伐陇上的隗嚣。隗嚣就是派人占领陇砥,据险大破刘秀的军队。熟读兵书战策的诸葛亮,当然不会不熟悉这段历史。只要他守住关陇道,陇西郡就会投降。这样,陇上地区就一战可定了。
但是,诸葛亮却开放的关陇道,让张郃通过。他将马谡放在街亭等待张郃,此地离关陇道的出口仅仅几十里。我们可以想见,张郃的四五万大军在这个狭小的空间是很难展开的。张郃前有马谡的阻击,后有关陇道的天险。自己远道而来,辎重粮草短缺,也没有重型的攻城设备。如果不能短时间击败马谡,张郃就面临灭亡的危险。这也就是诸葛亮街亭之战的真正的意图。
而汉中之战与绵竹之战的战术思想,与街亭之战如出一辙。汉中之战中的姜维,也是把钟会的大军放进一个天然的包围圈。前有蜀军据守的坚城,后有秦岭天险,钟会的处境和张郃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实力过于悬殊,阳平关失守,使得姜维的战略破灭了。
而绵竹之战更是如此。诸葛瞻知道自己的军队是平日里养尊处优的禁军,战斗力不强。他想要据守绵竹,阻止邓艾的进攻。邓艾虽然从山险中冲出,但是前有绵竹的诸葛瞻,后有山险阻挡,他的处境其实与张郃也是一样的。可惜诸葛瞻中了邓艾的诱敌之计,出兵与邓艾决战,使得他的战略没能实施到底。如果诸葛瞻一直坚守不出,邓艾的处境将会十分不妙。一旦东线的钟会撤退,姜维的军队前来支援,邓艾的死期就到来了。
我们从上面的三个败仗的共同点,就能够看出诸葛亮的战术思想。那就是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意,重点是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正是这种战术思想,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始终以歼灭魏军主力为主要目标。
但是由于蜀魏军队的实力差距,诸葛亮一般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法。街亭之战就是在这种战术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姜维和诸葛瞻受了诸葛亮的影响,也采取了同样的战术思想。可惜的是,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都没能成功。
三、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原因。
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的战术思想,我们已经在上面阐述了。他让马谡去守街亭,重点在于一个守字。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张郃已经被引入了陷阱。而他冲出这个陷阱的唯一出路,就是街亭。
张郃率领的魏军远道而来,经过长途跋涉十分疲惫。再加上他随军携带的辎重粮草有限,只能够维持很短的时间。诸葛亮将关陇道开放给张郃,关陇道险峻的地势,注定了张郃无法利用它对自己的大军做足量的补给。
而且,如果张郃想要撤退,关陇道又成为了他撤军的一大障碍。在狭窄险峻的关陇道上,撤退的混乱再加上蜀军的追击,会给张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实际上,张郃已经进入了《孙子兵法》上所说的“死地”。
在《孙子兵法》中说道,“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为死地”。并且说对于兵陷死地的对策为“死地则战”。这样一来,街亭就成为了张郃和他的部下生死存亡的关键。他必须迅速与蜀军在街亭决战,而且还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击败蜀军。否则他和他的大军就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实际上难度并不大。在街亭本身有着现成的城寨,如果马谡能够据守城寨,以骑兵为主,又没有重型攻城设备的张郃,是很难奈何他的。如果张郃要强攻城寨,会付出极大的损失,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在马谡身后的西城,诸葛亮手中还握有一支蜀军主力,完全可以相机而动,给马谡以策应。如果战争旷日持久起来,张郃在死地多呆一天,就会离灭亡更进一步。
因此,我们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诸葛亮硬送给马谡的大功一件。只要马谡能够坚守街亭数日,张郃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个时候诸葛亮再出动养精蓄锐已久的大军,就可能将张郃所部全歼。到这个时候,马谡就是匡扶汉室的大功臣。由于马谡的才学,再加上他的家世,在蜀汉政权中就会前途无量。
在当时诸葛亮的麾下,有着魏延、赵云、姜维这些将领,他们的才干也足以担当守街亭的重任。魏延守汉中十年,没有出过任何差池。赵云在汉中之战里,他面对曹军的优势兵力,偃旗息鼓,大开营门,以疑兵计大败曹军。赵云也因此被刘备夸为“子龙一身都是胆”,被大家称为“虎威将军”。而姜维在后来称为蜀汉的大将军,支撑起蜀汉的江山。
可是,这个时候赵云正率领一支蜀军出斜谷,作为疑兵牵制曹真所部魏军。而姜维则刚刚投奔到蜀军阵营,不可能让没有任何资历的他担当重任。而魏延呢,一是因为他和诸葛亮的战术思想不同,诸葛亮不敢信用他,怕他不能贯彻自己的战术思想。二是魏延所部蜀军,是刘备时代留下不多的精锐。这支军队诸葛亮要抓在手里,用来在将来执行对张郃所部突击的任务。
所以,不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诸葛亮最后挑选了马谡。在交给马谡这个任务的时候,诸葛亮还有一个不能对外人明说的原因。那就是帮马谡摆脱刘备的评价,帮他证明自己。诸葛亮对马谡的才能十分欣赏,经常和他谈论军国大事谈到很晚。但是,在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的时候,刘备却专门向诸葛亮嘱咐,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我们可以想见,这个评价会给马谡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那些嫉妒马谡,对诸葛亮的政策不满的人,肯定会拿这一点大做文章。马谡也自然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压力。这一次,诸葛亮将守街亭的任务交给马谡,就是让马谡能够从这个简单的任务中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样一来,马谡的思想包袱也就随着去除了。
但是,让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他精心策划的作战计划会被马谡毁之一旦。明明只需要守住街亭的城寨就能够成功的任务,被马谡改成了占领南山抵抗张郃。不管马谡是出于什么目的修改诸葛亮的作战方案,街亭之战也以惨败告终。诸葛亮虽然感到痛惜,还是斩了马谡以谢天下。
结语: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战斗。这一次战斗是诸葛亮精心策划的,他将张郃所部魏军引进了死地。只要街亭能够守住,等待张郃的就只有灭亡的命运。在当时的蜀军中,赵云兵出斜谷,姜维刚刚加入,而魏延则要留下准备决战。因此,诸葛亮将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
诸葛亮对马谡十分器重,他一直对马谡重点进行培养。这一次将守街亭的任务交给马谡,也有着这方面的私心。如果马谡能够严格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死守街亭的城寨,保证诸葛亮作战计划的实施,就是奇功一件。这样,马谡就能够摘掉刘备对他言过其实的评价,昂首走进蜀汉一流臣子的行列。
但是,马谡却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他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去守没有水源的南山。张郃切断了马谡汲水的通道,轻易的就击败了他。由于街亭之战的惨败,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势,也断送了马谡自己的性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是因为马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要守衔亭。
诸葛亮还是犹豫不决,马谡当急立下军令状,说如果守不住街亭愿受军法处罚。
马谡说,我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熟读兵书,做任何事都兢兢业业不敢怠慢,请老师诸葛亮给一次立功报国的机会。
诸葛亮拗不过马谡一再叮嘱他要随机应变,慎重行事,还叮嘱先锋王平有情况随时报告与诸葛亮。当时魏延,赵云,关羽等大将都有重任。
马谡不懂地理屯兵于山下,曹军围而不功,道至无水可饮,将士饥渴难耐,自乱军心而大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纸上谈兵不合实际千古名句。
诸葛亮有用人不当和失职之过。
-----
网友解答:
-----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关于街亭之战,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因为这一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之前诸葛亮一直都是打的顺风顺水,唯独这一次的失败,使得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实际上,当时蜀国有很多的大将,如赵云、魏延、姜维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为什么诸葛亮没要他们去守街亭,而派了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呢?实际情况是,当时赵云和魏延不在诸葛亮军中,而姜维刚投降过来,也不可能去要他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且听我分析道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形势
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计划并不是夺取长安!而是夺取陇右,当然,如果打的非常顺利,魏国连续出大昏招,蜀国运气好的爆棚拿下长安是最好的,但这个前提是基本不可能的。
首先说一下汉中进攻长安的路线。
汉中通往长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条,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诸葛亮第一北伐计划
为什么诸葛亮当时的计划是夺取陇右而不是夺取长安呢?其实想一下都知道呀,蜀国在灭亡的时候人口也就94万,诸葛亮那会人口恐怕还没有94万人,而魏国不但地盘比蜀国大了很多,人口也至少是蜀国的五倍以上,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一口气就能拿下长安呢?在地盘小兵力少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爆一波兵去抢占对方的地盘然后发展生产,爆出更多的兵再去抢更多的地盘,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
陇右,实际上就是武都、阴平、天水三郡,哪里粮食多,麦子多,通往长安比汉中也更为方便,如果能占了陇右,那么以后去攻打长安就方便多了,不但后勤补给有保障,路也好走,更重要的是地盘也大了,人口也多了,爆出来的兵也就更多了。
街亭之战之前的形势
好了,确定了战略目标,就是拿下陇右,接下来诸葛亮就声东击西了,先是派出了赵云、邓芝领一路人马伪装成蜀军主力进攻陈仓,魏国中计,派出大将曹真领着主力来到了陈仓,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带着蜀军主力走了祁山大道,朝着陇右猛扑了过去。
经过长年的训练,这会的蜀军可不是盖的,而陇右地区基本没啥防守,所以基本很快就被诸葛亮给打下来了,最后只剩下了一座陇西城,因为城市高大坚固,一时间拿不下来。
诸葛亮即将占领陇右的消息惊动了魏国的最高领导人——曹睿,他赶忙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大将张郃,领五万骑兵支援陇右。
此时的情况是,从长安通往陇右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陈仓渭水道,此时诸葛亮正在这里和郭淮对峙;另一条就是陇山道,张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则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要挡住张郃就必须守住街亭。
此时,蜀军中的另外两名老司机,魏延和吴懿正在率军攻打陇右城,所以诸葛亮身边能派出的将领,除了马谡,还有姜维和王平。
为什么派出的是马谡
实际上,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当时派出姜维或者王平都是可以的,但是在诸葛亮看来,他们是不能作为主将派出的。王平和姜维都是从魏军哪里投降过来,之前王平没什么战绩,从忠诚度和能力上来说还有待考察。姜维是刚刚投降过来,也是更不能派去当主将,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实际上,当时诸葛亮能派出的确实也只有马谡了,毕竟是他的爱将,忠诚度是没问题的,能力上,诸葛亮也是认可的,毕竟给他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两个人经常聊到很晚,南征的时候也是马谡的建议让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所以,综合来看也就只有马谡了。于是就派出了马谡。
总结,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来说,当时的赵云、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司机都不在诸葛亮营中,姜维、王平都是魏军那边投降过来的,忠诚度有疑问,也只有马谡,忠诚度没问题,至少能力上,当时诸葛亮还是认可的。所以就只有派出马谡了,至于战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
网友解答:
-----
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大兄弟,显然是对三国不是太了解啊!先不说别人,就是这个姜维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还是魏国的将领呢!
街亭之战发生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任用马谡担任前锋驻守街亭,而姜维当时还是曹魏天水郡参军。
诸葛亮北出祁山,曹魏一方的人认为姜维等人有异心,因此直接把姜维关到城外,姜维不得不投降诸葛亮,几乎与此同时,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撤军,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诸葛亮格外看好姜维,不断提拔,不久之后就封侯拜将,随诸葛亮多次北伐,最终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去世后,掌管蜀汉军政,继续推行诸葛亮的北伐大业。
应该说,诸葛亮北伐时任用先锋大将,赵云和魏延更好一点,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任用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我就给大家一点点分析。
首先来说赵云,在民间演义中,赵云是最完美的将军,但是在史书中却是中规中矩,表现不是特别出彩,当然,有人说赵云是刘备的保镖则有点过分了,赵云应该是禁卫军一类的人物,尤其是在救阿斗时候的表现,更像是禁卫军该干的事情。
总体来说,赵云属于稳扎稳打的那种,而且为将的时间多一点,为帅的时候少,独当一面在前线的时候也不多。
这一点跟关羽那样的将领是比不了的,关羽在荆州的时候,通过襄樊战役,威震华夏,差点翻了天,如果不是东吴从后方偷袭,关羽取得的战绩会很大。
而且赵云为人处世也很低调,在《三国演义》中总写诸葛亮爱用赵云,有点言过其实,当然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只不过不是是疑军,而不是主力。
当时诸葛亮采取两路军队北伐,赵云和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而诸葛亮亲率诸军进攻祁山。
也就是说,赵云是虚,诸葛亮大军才是实力,而在诸葛亮大军中,任命马谡为前锋驻守街亭,防御曹魏的援军张郃。
实际上,在选拔先锋的时候,魏延、吴懿、王平都非常适合,当然,以资历来说,吴懿和王平都不如魏延资格老,按照道理来说,魏延最适合担任先锋,并且在军中威望也很高,因为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魏延一直担任汉中太守,主政一方军政大权,而北伐也是以汉中为基础向关中进发。
关中和汉中由于关隘众多,很难同行,诸葛亮北伐其实就跟当初刘邦夺汉中一个形势,十分难得,还是韩信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策,夺取了关中。
在北伐的时候,魏延也希望效仿韩信,请愿自领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后世将魏延的这个计策称为子午谷奇谋,可行性与否争议上千年。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诸葛亮认为这条计策不行,因此诸葛亮最终采取上面所说的计策,由赵云和邓芝一路,以掩护诸葛亮主力出祁山,属于稳扎稳打型的。
魏延因此与诸葛亮并不对付,两个人之间矛盾很深,诸葛亮对魏延成见很深,一直到第五次北伐时才任其为先锋。
实际上,如果细品的话,诸葛亮用人其实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用文官而不喜武将,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尽管大动干戈,但是蜀汉武将集体受到打压,到最后竟然出现“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无将局面。
诸葛亮最欣赏的人,一个是马谡,另一个就是姜维,两个人的出身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都是参军,姜维在曹魏阵营的时候是天水郡参军,而马谡也是在诸葛亮掌权后破格提拔为参军。
汉朝时期的参军跟现代的参谋有点像,也就是军队中的文官,属于智囊一类的人物,这一类人还是靠嘴上功夫建功立业的,估计马谡和姜维侃大山的水平都是一流的。
马谡“好议论军事谋略”因此为诸葛亮所器重,十分喜欢,尽管刘备在临终前已经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不听,在街亭之战中,不派遣武举出身的魏延,却让马谡担任先锋,以王平担任马谡的副将。
这种以文驭武的格局,符合诸葛亮一直以来的顶层设计,唯一的缺点就是文官有的时候想一出是一出,纸上谈兵厉害,实际打仗不行,马谡在街亭的时候,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王平多次劝阻马谡,马谡不听,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后,不攻自破。
马谡的失误对蜀汉的北伐是有致命性的打击的,因为诸葛亮北伐只有第一次出其不意,曹魏没有准备,最容易成功,第一次失败后,再想北伐,曹魏就已经有准备了,很难再成功了,所以说,马谡是蜀汉集团整个对曹魏战事失利的罪魁祸首,诸葛亮也不得不挥泪把马谡斩了。
但是显然诸葛亮并没有吸取用人重文的弊病,在此后重用姜维就可以凸显出来,在很多影视剧中姜维的形象是穿盔甲的,实际上也可能跟诸葛亮一样,羽扇纶巾式样的。
可以说,蜀汉北伐失败的症结,还是在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类似的题问我以前曾做过回答。今天题主提出此类问题,原本不欲作答,但是,在看了有些不着边的回答后,又不得不简要作答。
①,首先指出,孔明用马谡守街亭造成败绩,虽挥泪斩了马谡,但自知大错在自己→难辞其咎!所以才自贬三级!这就是自古以来哪有用谋士领兵打仗的?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可诸葛亮却犯了这个低级错误!能不自贬自罚吗?
②,必须指出的第二点是,马谡是强烈的主动请缨去守街亭!并不是诸葛亮主动派他去的!这点必须搞明白!那么既便如此,诸葛亮又为什么能同意马谡的请求呢?请看下文。
③,在平定南蛮时,马谡曾献计要孔明以攻心为上。孔明采信了马谡之计,用了个七擒七纵之法!让蛮王孟获心服口服→表示永不反叛。而在孔明出师表被批准初次北伐时,深知司马懿统雍凉之兵为劲敌!又是马谡献上反间之计,使诸葛亮才有了计夺三城收姜维的辉煌战果。
《演义》第91回中,孔明用马谡之计派细作去洛阳等处散布流言蜚语,于邺城门上贴上司马懿谋反之告示。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太尉华歆奏曰:太祖武皇帝(曹操)曾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此后,魏主贬司马懿为庶民回宛城闲居。……之后,诸葛亮出兵,赵子龙力斩五将,又计夺三城收了姜维。
④,在孔明大胜之后,魏国边防告急,魏主醒悟后,加封司马懿官复原职,逢寇即除!司马懿得旨后,听知孟达造反,用兵神速八日到新城,第95回: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新城细探来到告曰:司马懿八日到新城,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长安,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司马懿此来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若有失吾大军休矣……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然后孔明调二万五千精兵和上将王平给马谡共守街亭。以上是马谡主动请命守街亭之梗概。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一,如果马谡不主动肯请非要守街亭,则诸葛亮就会派魏延,高翔,王平等去守街亭,这此战将久经沙场是不可能在山上扎寨的→街亭不会丢。二,孔明在马谡肯请下之所以能同意,是以前采用马谡之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孔明万万沒想到马谡会死读兵书,教条地运用"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听王平之言,不当街立寨→结果断了水源不战自乱…四,事后孔明才翻然醒悟→哪有用谋士带兵打仗的?因此而自贬丞相之职。以上就是孔明不用魏延等人而用马谡守街亭之原因与始未。
-----
网友解答:
-----
首先,马谡是主动请缨,别人都没有表示,诸葛亮也就势准许。主动的人一定是有准备有勇气的人,诸葛亮有一定的侥幸心理。第二蜀魏对垒祁山,从战局来看,赵云等人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作用,所以马谡才没被拒绝。但诸葛亮是知道马谡的缺点的,所以不仅立下军令状,还又派王平作为副手帮助。
但细思,明明知道先帝白帝城托孤时就言过“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为什么仍然把镇守街亭这样的大事交给马谡?纵然立下军令状,但以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一纸军令状哪里是胜败的核心问题?可是诸葛亮还是在犹豫中给了马谡机会。但机会是个双刃剑,就在马谡和王平探讨“如果大战成功,你不要和我抢头功”的马前炮时,致命的错误已经犯下。
马谡之死最大的责任固然因为没有靠山近水扎下大营,是他个人没有自知之明, 也有王平劝说无效的因果,但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与马谡签下军令状的诸葛亮,对社稷的某种损失以及对马谡之死也难逃其咎 ,是他晚年政治生涯的一个败笔。
从先帝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来说,诸葛亮不可能故意让马谡阵守街亭并失守,累及祁山失利,有《出师表》为证一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所以,诸葛亮是失误,不是故意,因为没有故意的理由,于先帝于蜀于马谡,都是这样。因为故意,就是事故,代价很大。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就占领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大有一举夺取长安,进占中原的态势。然而,魏明帝曹叡重新启用“冢虎”司马懿和大将张郃,他们两位率领十五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军事要地街亭,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伐魏。诸葛亮失去街亭后,只能使用空城计,仓皇撤退。那么,街亭关乎整个战局,如此重要,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遣赵云、魏延、姜维这三位大将守卫,而是重用没有独自带兵经验的马谡?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赵云
司马懿和张郃率兵夺取街亭时,赵云被诸葛亮派遣出师箕谷,作为偏师,佯攻曹魏。赵云虽然办事认真,干事利落,可是他远在箕谷,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诸葛亮没有考虑派老成持重的赵云守卫街亭。在街亭失手后,诸葛亮其余各路军队撤退时,损失惨重,而赵云和邓芝的军队撤退回成都时,没有折损一人一骑,粮草辎重也没丢失,诸葛亮高兴得出去相迎。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二人正欲起身,忽报赵云、邓芝到来,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
魏延
魏延是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如果他守卫街亭,万无一失。然而,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在他刚刚投奔刘备时,就差点被诸葛亮给处决了。可是这件事给魏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时刻记着自己被诸葛亮针对过,不被诸葛亮所信任。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重用马谡守卫街亭,重用高翔守卫列柳城,仅仅让魏延在街亭后边驻扎。魏延不服气,认为自己是先锋大将,怎么被闲置了,被诸葛亮巧言蒙骗过去,高高兴兴地去街亭后边驻扎去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
以上诸葛亮安排,摆明了就是不信任魏延,将其放在不重要的地方,还美其名曰重用你。试想,如果街亭已经丢失,魏延陷入被动,能夺回街亭吗?有用吗?这种情况在单位经常遇到,有啥重任,好活,领导都优先给自己的嫡系亲信,而其余人只能干干又苦又累打杂的事,还美其名曰你做事踏实认真,不怕不苦不怕累。
姜维
姜维在天水之战中,他走投无路,无奈投降诸葛亮,他是不是真心投降,还未可知。此时的姜维,虽然表面上投降蜀汉了,谁知道是真是假,万一他来个“身在蜀营心在魏”,关键时刻,把街亭拱手让给司马懿和张郃,诸葛亮找谁说理去。如果说魏延不是诸葛亮的亲信,只是一般手下,那么姜维连一般手下也没度过,还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因此,诸葛亮不可能派遣刚刚投降的姜维守卫街亭。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唤姜维曰:“伯约,此时何尚不降?”维寻思良久,前有孔明,后有关兴,又无去路,只得下马投降。
马谡
马谡很早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很多计策与诸葛亮不谋而合,深得诸葛亮欢心,他与长史杨仪是诸葛亮的真正心腹。诸葛亮在刘备病逝白帝城后,他发动了七擒孟获之战,马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与诸葛亮所想不谋而合,令诸葛亮青睐有加。
此次,马谡主动请战,诸葛亮认为马谡能自由熟读兵书,还跟随自己指挥过不少大战,能够胜任。他也知道马谡实战太少,此次动了重点培养马谡的想法,因此在马谡立下军令状后,让其和王平一同守卫军事重地街亭。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当年刘备临终前,曾断言马谡言过其实,名不副实,不能重用,而诸葛亮偏偏不信,重用马谡,结果丢失街亭,第一次伐魏功亏一篑。这是诸葛亮咎由自取,自食恶果,只能挥泪斩马谡。
总结:由于赵云被诸葛亮派往箕谷作为疑兵吸引曹魏军队注意力、魏延脑后有反骨不被信任、姜维刚刚归附还在考核期,他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自己信任的马谡守卫军事重地街亭。即使是跟随马谡的副将王平,也是可能守得住街亭的。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历史上有没有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