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央视引进《哆啦A梦》时叫《机器猫》,还把男主大雄的名字给了胖虎吗?为什么?
当年央视引进《哆啦A梦》时叫《机器猫》,还把男主大雄的名字给了胖虎吗?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我见过国内最早的机器猫售价是九毛八。机器猫的译名最早就来自这个版本。各个主人公的名字分别是机器猫,野比,静子,强夫,大胖。
机器猫另外两个常用的译名,台湾那里的小叮当和央视的阿蒙其实都来自哆啦A梦。哆啦A梦是音译,直接翻译的话是铜锣卫门。叮当取自铜锣,阿蒙则是卫门的音译。
其他主要人物的名字因为没有汉字,大多数都是乱翻状态。
比如野比的名字のび太。没大没雄没康没夫,硬要翻的话只能翻成野比伸太。
强夫的日文スネ夫。字面意思是性格扭曲的人,和强完全不沾边。
静香的名字取自历史人物源义经爱妾静。静和静香日语里读音相同,都是しずか。考虑到名字的出处应该没有香,不过也无所谓就是。
胖虎的名字叫刚田武,也是主要人物里唯一有正确汉字写法的人物。常用的胖虎,大熊,大胖,技安等来自他的外号ジャイアン。是英语巨人的日语读法,取自棒球队巨人队。
-----
网友解答:
-----
我最早看过央视版本的,机器猫叫阿蒙,戴眼镜的叫康夫,爱欺负人的胖子叫大熊,尖尖嘴的常和胖子在一起的叫小强,小美女叫小静。
-----
网友解答:
-----
央视引进《多啦A梦》时确实叫《机器猫》,几个主角的名字:机器猫阿蒙,康夫(大雄),小静(静香),大熊(胖虎),强强(小夫),其它的完全没印象了,毕竟是太久远的回忆了,这实在是个容易暴露年龄的问题。
但要说是把大雄的名字给了胖虎,严格说不是的哦!这一版的胖虎是叫“大熊”而非\"大雄”
,为啥要区分这个呢?
这个老是欺负康夫的大块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熊孩子,它叫的就是大“熊”。
从这里能看出点央视翻译的特点了吧?意译的前提还是比较符合人物特点的。
比如
机器猫
,它就是一只来自未来的机器猫嘛!
叫“阿蒙”这个名字,其实可以看成是接地气版的多啦A梦。
说到这个要提一嘴,央视《机器猫》的主题曲(至少是片头曲)还是用的日文版本,小时候光知道怪好听,也不知道唱的是啥(现在也不知道),多年后心血来潮去网上找了这个片头,猛然在最后一句听出了一个词“多啦A~梦”,才明白原来机器猫如今的通用日文名,早就包含在歌曲里了。
顺便说一句,多啦A梦这个名字也不是一开始就统一的,是1996年作者藤子·F·不二雄去世后的纪念版本,然后就逐渐成了官称。
此前不同地区的不同版本,名字可多啦!网上随便一搜保准看得眼花缭乱,在此就不做展开了。
除了机器猫阿蒙,其他几个名字也是可圈可点。
康夫,为啥叫康夫呢?
我总是会把这个名字和华夫饼联系起来。据说
这个译名是来自于小男主的日文名“大雄”的罗马文“Nobita”,罗马文里有“健康”的意思(说法来自有才的豆瓣网友“梦见乌鸦”,非我原创)
,于是有才的央视翻译们就给这个瘦弱的小男生起了个“康夫”,有点缺啥补啥的意思。
小静这个应该好理解,无论“小静”还是“静香”都是很适合乖巧漂亮的小女孩的名字,但是
“小静”明显更符合中国人的起名习惯,好懂好写又好记
。
大块头“大熊”这个名字前面说过了,主要来自于这熊孩子的作派。“强强”完全是一个那些年常见的中国小男孩名字嘛!之所以没用“小夫”,估计是已经有了“康夫”,再叫这个会容易混淆。
提起
“小夫”容易和“康夫”混淆
,我突然想起10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写tvb演员陈豪的文章。众所周知,陈豪外貌的一大特征就是凸嘴巴,那篇文的作者吐槽他长了一个“康夫嘴”。可是仔细看下,明显是“小夫”(强强)的嘴巴和他更像嘛!很难说作者是不是把康夫和小夫给弄混了。
这个问题容易引起75后和80后的电视儿童们久远的回忆。当时机器猫阿蒙的配音是央视著名的儿童主持人董浩叔叔,还有金龟子刘纯燕,据说还有第三位配音演员,但实在没印象,网上也难找到资料。其他人的配音不上网搜完全没印象了。
当时央视引进来是为了照顾少年儿童的,在人物的名字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毕竟那时大家都比较土鳖,对外来文化的见识和现在没法比),再结合人物性格、原版的人物名等因素综合考量,就有了这些充满时代色彩的接地气译名。
我是阿财姐姐,用心写字,用心回答。茫茫网络,相逢是缘。欢迎关注评论转发。
-----
网友解答:
-----
关于日漫《哆啦A梦》的名字翻译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不仅仅是《哆啦A梦》一般外来作品(包括书籍,影视剧,以及漫画各方面)的翻译都有很多因素决定。
比如角色的译名通常会根据不同时代下,采用符合当时大环境的本土翻译方法,再加上不同出版社的译者不同,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翻译方式,所以经常能看到不同的翻译。
一般翻译讲究“信达雅”,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也造就了所谓“本土化”的翻译,《哆啦A梦》就是如此。
比如这部漫画80年代的小伙伴看到时它叫小叮当,90年代看时又叫机器猫,而一直到大陆正式拿下版权后,才根据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的遗愿,将全世界各地的译制版《哆啦A梦》统一了名字。于是90年代末期开始,这种多名字的乱象才得以改善。
说个题外话,我记得我小时候,哆啦A梦甚至还被叫做阿蒙呢。继续回到问题,来说说大雄和胖虎的人名翻译问题。
大雄的名字及翻译
大雄的名字原文是“野比 のび太”(のびのびた),早期一度有野比、康夫、叶大雄(台湾早期)、程大雄(香港早期)、延太(科普出版社)等译名。
大雄的名字のびのび在日语中有悠闲,懒散的意思,也从侧面印证了主人公大雄的性格。而他的名字在原作漫画中也有提及,大雄父亲给他起名时,曾说过希望他茁壮成长,于是叫做のび太。
像是延太,伸太等名字都是比较符合大雄日语原名的意思,都有茁壮成长的含义。而大雄和康夫这两个名字则充分体现出内地翻译所讲究的信达雅原则。
字面意义上大雄、康夫这两个字都有“健康”“成长”等含义,所以我觉得这两个翻译还是非常成功的,不仅考虑到日语原名的含义,同时大雄这个名字对比康夫,延太正统日式名字,等更加本土化,也方面国内小朋友的记忆。
胖虎的名字及其翻译
刚田武,原文“剛田 武”(ごうだ たけし),早期有技安、大胖、大熊、肥仔、武刚健等称呼,所谓大雄的称呼其实是大熊的一个衍生。
胖虎的名字对比大雄的名字则显得简单粗暴。单从“刚田武”这三个字就能看出胖虎应该是一个勇猛、健壮的男子汉
。
关于胖虎的名字还有一段趣闻,在藤子F不二雄的采访中,藤F老师曾表示其实胖虎一开始没有名字,只有一个
ジャイアン(巨人)
的外号。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胖虎逐渐成为主角团的稳定成员,所以不得不给他取一个正式名字。于是为了配合人物形象,就临时取了一个“刚田武”的名字来体现胖虎“强壮有力”的特点。
如果你懂日文且看过原版漫画,你会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胖虎在漫画中有很多称呼。
比如以大雄小夫为首的同龄男孩子一般都称呼他为:胖虎
ジャイアン(一开始的外号);
以静香为首的同龄女孩子则都称呼他为“武”;父辈且关系亲近的人一般都称呼他“小武”;学校老师这种则会使用很正规的称呼“刚田君”。
只是国内翻译后,将这些称呼全部统一写作“胖虎”。而胖虎这个名字的翻译同样是相当信达雅,ジャイアン原本是巨人的意思,然而翻译成胖虎不仅俚语化,作为小孩子的外号也再好不过了。
胖虎的确非常“巨人”
早年所谓的大熊、大雄这两个翻译同样是一种意译,另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翻译“技安”则是台湾版对于“ジャイアント”这个单词的一种音译(Giant)
更加有趣就是当时为了为了本土化,内地译者直接舍弃了日语的姓氏问题,直接采用了外号的叫法,比如小静、大胖、强仔、小明(出木衫英才)等,我每次看到这些翻译都有种做小学应用题的既视感,满脑子都是小明,小刚,小红,小华,还是挺有意思的。
总结一下其实《哆啦A梦》作为一部小朋友中流行的漫画,中国尤其是内地的译者还是下了功夫的,甚至一度强行本土化采用了华人名化的翻译,比如叶大雄、武刚健、王小夫、王聪明、陈宜静等。这种翻译方法在近些年已经很难见到了。
-----
网友解答:
-----
央视引进《哆啦A梦》的时候,并不是把主角的名字给了胖虎,而是给胖虎取了一个名字
“大熊”
(不是“大雄”)。
这里要先说一下“大雄”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怎么看都觉得古怪吧?完全不是一个日式的名字,其实它源自于中国台湾的翻译。
在中国台湾曾经流行过一套盗版的《哆啦A梦》,即大家熟悉的《小叮当》。译者在里面把所有地点、人物全部台湾化,东京变成了台北,主人公叫做“叶大雄”。
主人公在原版漫画中名叫“野比 のび太”,姓“野比”,名“のび太”,连起来的读音为“Nobi Nobita”,大家可以看出,“のび太”的日文读音,就是野比(Nobi)+太(ta),名字的前半段是其姓氏的重复,所以,可以把他的名字翻译成“野比 野比太”。
在动画中,朋友称呼野比时会习惯直接叫他名字,直接称呼“野比太”,同时后面加一个敬语“君”,连起来就是“野比太 君”(Nobita kun)。
由于野比太本身就姓“野比”,粗心的译者错认为大家称呼他“野比 太君”(Nobi takun),就把后面的“takun”音译成了“大雄”,错误地认为他的名字是“野比大雄”。然后再将其台湾化,“野比”的“野”谐音成“叶”,连起来就叫“叶大雄”。
央视引进的《哆啦A梦》与中国台湾版的《小叮当》并无关系,所以主人公就不叫大雄,而是根据漫画中《野比诞生》一集中,野比父亲为孩子取名所说的话:“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长大,无限茁壮成长,就叫他“のび太”,将其意译成
“康夫”
。
而胖虎的名字则翻译成
“大熊”
,与《小叮当》中的“大雄”同音不同字,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巧合吧。
胖虎翻译成“大熊”是怎么来的呢?
胖虎在原作中的名字其实是“刚田武”,胖虎只是他的外号而已。在漫画连载初期,胖虎在大家的口中还是被称之为
“ジャイアン”(Giant)
,意思是“巨人”。所以,央视结合其虎背熊腰的样子和外号,给予了他一个“大熊”的名字,也算恰如其分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台湾的《小叮当》中胖虎被叫做“技安”,那完完全全就是
“ジャイアン”(Giant)
的音译咯。
-----
网友解答:
-----
我是81年的,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上小学之前,当时无论买什么都要票,有一次去家里附近的邮局,我妈去寄信,我就看见柜台里放着一套小人书,上面画着挺好看,后来我妈告诉我那是机器猫,之后每次去邮局我都要去看看那套书,后来我妈把书买了回来,有十好几本,书里主角叫康夫,机器猫叫阿蒙,胖子叫大熊,有钱小个子叫小昭还是小孬吧,女孩子叫小静吧
-----
网友解答:
-----
谢邀,是的。
以前引进的时候叫
《机器猫》
,
胖虎叫大熊
,不是叫大雄。原因是因为胖虎的模样用“大熊”这个名字容易叫。刚开始的大雄也不叫大雄,叫“康夫”。
后来《机器猫》火了,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比如
阿蒙、小叮当、哆啦A梦和机器猫
。当然这些叫法也是要符合各地的文化需求。在2004年的时候,为了统一叫法,官方宣布这只蓝色小可爱叫哆啦A梦,自此,哆啦A梦在各地区的名字统一了起来。
胖虎的名字后来为什么从“大熊”变“胖虎”,也许是因为翻译在名字更替的时候整体换的结果,至于具体原因如有知道的朋友,欢迎留言。
-----
网友解答:
-----
叫《哆啦A梦》,小朋友不知道是啥。叫《机器猫》,大家秒懂。(其实,我一直不觉得像猫,哈哈哈哈)
主角叫大雄?这名字太霸气了,哪象总被欺负的家伙嘛,还是给胖虎同学来用吧。主角改叫康夫,嗯,感觉弱了吧,太符合人物啦!
当然啦,以上这些,都是我自己对这些更改的猜测。还有啊,其实当时许多动画片在国内都有名字上的改动。比如《忍者神龟》里面的爱因斯坦(多纳泰罗 (Donatello)),只是为了表达他是最聪明的那个小龟,还有《北斗神拳》的健次郎,(拳四郎或拳志郎)等等,我觉得翻译的都很传神,毫无违和感,小时候觉得好,长大了还是觉得不错。
那时又没有互联网,每个地区,国家都会有不同的,奇怪的翻译,有时候真的挺怀念那个时代的,简单又快乐的看着动画片,到学校跟同学讨论昨晚看的剧情,开着动画里的玩笑,喊着汽车人变形出发,学着火影跑。想想真的好中二,但又那么真实。
当然那时有些就只是翻译错了的,也同样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后来知道他们的真正原本的名字时,还是愿意叫那个也许是错的,只因为他是带给我快乐记忆的名字。
-----
网友解答:
-----
哈哈,这个问题有意思了,当年央视引进《哆啦A梦》时叫《机器猫》还把男主大雄的名字给了胖虎吗?为什么,实际上自从《哆啦A梦》火了以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做了引进,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对角色名字进行翻译,即使是国内也有很多版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982年香港TVB电视台引进了《哆啦A梦》,角色名字很有特点。
在1979日本播出动画版《哆啦A梦》以后,这部作品在亚洲地区人气迅速提升,随后香港地区电视台引入了《哆啦A梦》,并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对不同角色名字进行翻译。当时负责为哆啦A梦配音的是林保全,在香港TVB版本中哆啦A梦的名字被翻译为叮当
其余几位角色的对应名字分别是:
大雄→大雄,静香→宜静,小夫→阿福,胖虎→技按。剧情内容兜差不多只不过是名字叫法不同而已,根据日语结合当地语言习惯进行配音工作。
在香港引进了《哆啦A梦》大获成功以后,台湾也引进了这一部动画作品,并且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对角色名字进行翻译。
实际上台湾省引入的《哆啦A梦》在角名字翻译方面还是参考了TVB版本的大部分设定,只不过把哆啦A梦翻译为小叮当而已,其他基本不变,为哆啦A梦动画版配音的是陈美贞。
这个版本里边主要角色对应名字如下:
哆啦A梦→小叮当,大雄→大雄,静香→宜静,小夫→阿福,胖虎→技安。
最为复杂的译名变化就是国内后续各个省引入的配音动画版本了,与香港和台湾地区差异非常明显。
广东电视台是当时内地最早引入《哆啦A梦》动画版进行翻译的地区,按理说广东和香港语言习惯类似翻译出来的名字应该差不多,但是实际上广东电视台版本的各个角色名字还是非常有特点的。
广东电视台1989年引入《哆啦A梦》片名翻译为《叮铛》,角色名字也是蛮有意思的 ,这个版本里边哆啦A梦叫叮当,
大雄→大宝,静香→小静,小夫→小孬,胖虎→大熊。
在广东引入以后1991年中央电视台也对《哆啦A梦》动画版进行了配音,也就是80后90后比较熟悉的机器猫版本。其中的译名部分和前面几个版本区别较大也是很容易引起粉丝混淆的地方。这个版本为哆啦A梦配音的有两位,分别是董浩和刘纯燕。
央视最早的版本里边哆啦A梦被翻译成
阿蒙,个人推测与其名字发音有关系,后面的主要角色大雄→康夫,静香→小静,静静。小夫→小强,强强。胖虎→大熊,1999年以后为了纪念作者各个版本都统一了《哆啦A梦》的名字。随后2002年上海电视台也推出了自己的版本
接下来2006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新的哆啦A梦动画版本,这个新版本里边动画名字由以前翻译的机器猫改为《哆啦A梦》各个角色的名字也有一些细微的调整:
哆啦A梦由1991年版本的阿蒙改为→哆啦A梦,大雄还是康夫,小静和小夫的名字与1991年的一样。胖虎改了一个字→大雄。
最后总结一下,实际上为啥哆啦A梦会有那么朵的译名主要原因是是不同地区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进行的改编,动画版和漫画版的差别还有很多。分析不到位地方请见谅 各位有其他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
网友解答:
-----
现在很多人都感觉匪夷所思,《哆啦A梦》这么洋气的名字,当年被中国内地引进之后被叫做《机器猫》,这样的名字现在听起来有些萌,也有些土。
但不管怎么说,《机器猫》当年还是吸引了无数小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面看,就在每周日的下午三点钟。
那时候,每个主角的名字和现在的叫法也不一样,但那都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
那时真的就叫《机器猫》
《哆啦A梦》被引进内地是1991年,大概是这个名字太拗口不容易传开,央视就给它起了《机器猫》的名字。
那时候的观众不觉得这个名字有多么土,反而感觉有一些高级,毕竟是机器的猫嘛。
电视剧名字不一样,每个角色的名字也不太一样,从现在来看甚至有些张冠李戴。
比如,那时这个小蓝胖子不叫哆啦A梦,而是叫阿蒙。他的永远穿短裤和T恤的主人叫康夫,现在叫大雄;总爱欺负人的胖家伙叫大雄,现在叫胖虎;康夫爱慕的女孩儿叫小静,现在叫静香;嘴巴扁扁的倒霉蛋儿叫小强,现在叫小夫。为阿蒙配音的演员,是那时候年纪还小的刘纯燕,也就是后来的金龟子,她还是《新闻联播》播音员王宁的妻子。
那个蓝色小胖子带来七彩童年
最早看到这个蓝色小胖子,我在上初中一年级。
康夫遇到的烦恼是我们当学生的经常遭遇的烦恼,比如作业太多写不完,想看哪本书看不到,不想帮妈妈扫地干家务,考试成绩不理想。
与我们不同的是,康夫身边有一个机器猫阿蒙,阿蒙有一个神奇的口袋能装下万物,连体积特别大的家伙都能盛下,每一样东西最早拿出来都金光闪闪。最开始用的时候这些宝贝总能解决康夫的燃眉之急,然而正当他问题缓解得意忘形的时候,这些宝贝又会不听使唤给他一个教训,猜得对开头猜不对结局。
当时这部《机器猫》在每周日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播,每次播出三个小故事,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我的节日。
有一段时间学校布置作业每天要写日记,定期还要上交。其他日子都特别不好写,因为上学下学千篇一律非常无聊,唯有周日这天的日记写得好玩儿,因为我就在日记里叙述《机器猫》的剧情,下笔千言,还总嫌篇幅短写不完呢。
哆啦A梦的口袋里有多少道具
2014年的时候,北京朝阳路大悦城曾举办过一次哆啦A梦秘密道具博览。
露天展区内陈列着数十个真人大小的哆啦A梦,身高一米六左右,每个身边或手里都有一件动画片里的神奇道具。马竹、隐身斗篷、记忆面包、竹蜻蜓,这些曾经给人幻想的道具一一走下屏幕,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哆啦A梦的口袋里究竟有多少道具呢?
作者藤子不二雄曾在书里说,“关于这一点,我作为作者都搞不清楚。我想,即使是哆啦A梦自己也弄不清。”按他所说,丛书自连载到1994年25年间哆啦A梦的道具超过1300件。
2017年暑假,我曾到日本旅行,专门找一个下午去藤子不二雄的博物馆去看了看,还买下几样纪念品。
那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将每个人与他的童年联通。
谢谢你,藤子不二雄。谢谢你,哆啦A梦——或者说,机器猫。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记得是上初中的时候,每周日下午三点二十左右中央一套放机器猫,每集三个小故事,内容搞笑也很轻松,非常喜欢看。里面的机器猫叫阿蒙,他的小主人叫康夫,总是欺负康夫的叫大熊,大熊有一个跟屁虫叫小强,康夫喜欢的女孩叫小静。看完机器猫后,紧接着就是正大综艺,在当时也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综艺节目,然后就是正大剧场,这在当时是每周必看的。
------------------
推荐阅读:
小区的一对情侣分手后把猫送给我就搬走了,我养了一个月,结果女方又突然出现要猫,我该不该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