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
网友解答:
-----
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岳飞刚出生的时候,
有一只天鹅那么大的鸟在他家屋顶上鸣叫,于是岳飞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
“岳飞”
。小岳飞还未满月,家乡就发大水,岳母姚氏抱着岳飞躲进一只瓮中,被河水冲到岸边保住了性命,乡亲们见到都大呼神奇。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那么洪水中的大缸(瓮)为何不沉也不破呢?我认为是机率问题。
从考古发现来看,宋朝时期已经可以制作出大型的瓮,2001年邢台出土了一件唐代巨型大瓮,口径62厘米,腹径1米,高1米;1973年山东曹家泊出土一件宋代大瓮,口径52厘米,腹径85厘米,高90.6厘米。
从尺寸上来看,岳母抱着尚未满月的岳飞是可以坐进瓮里去,只要她进行后在里面保持平衡,就有可能不“翻船”。
上图是一位大爷尝试用水缸做船,大家仔细看他水缸的高度也就在1米左右,大爷站在上面,水缸吃水三分之二,
此时如果蹲下来保持平衡,水缸是完全可以漂浮在水上的
,只是大爷站起来失去了重心才导致“翻船”。
大瓮虽然可以做船,但岳母躲洪水这件事未必是真的!
从《宋史》记载的内容来看,岳母带着小岳飞躲进瓮中躲避洪水,
既显示了岳母的沉着冷静,又体现出岳飞“似有神佑”的异能
。
但这件事我认为是假的,因为那一年岳飞的家乡并没有出现黄河决堤事件!
岳飞出生于
汤阴县
,史料记载的是
内黄县
发生了黄河决堤,所以可以分析出这次决堤的规模不小,
已经波及到了两个县
。但是这么大规模的洪水事件,在《宋史》里却没有记载。
《宋史·五行志·水》关于宋朝发生过黄河水患的记载是最详细的,
但唯独没有岳飞出生那一年(1103年)内黄县决堤的记录
。离那一年比较近的黄河水患记载有1099年和1107年的黄河水溢,以及1108年邢州境内黄河决堤,把钜鹿县给淹了:
“二年秋,黄河决,陷没邢州钜鹿县。”
相比之下,岳飞出生那年的决堤可是淹了两个县啊!从内黄县一直淹到了汤阴县,这一次决堤在《宋史》里却没能找到。
结语
《宋史》是元末时期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当时共有几十名史官参与,
里面的一些内容来自民间的收集,并未详细查证。
比如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最初是惠洪和尚听来的,然后将它写进了《冷斋夜话》里,后来《宋史》就将这一事件直接搬了进去,
但司马光在哪里砸的缸,他救出来的是谁,这些都没有说明,因此这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
“岳母坐瓮”这一事件,虽然具备了完整的故事细节,可惜黄河决堤是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只要这一事件被否定,整件事也基本上可以否定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
网友解答:
-----
下面由我来为您做个详细的解答。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必须要说明:岳母在发大水时,抱着还没有满月的岳飞,并不是坐到缸里面躲避洪水,而是坐到一个大瓮里面去,随波逐流。后来大水把这个大瓮冲到岸边,母子两人才得以幸免。《宋史·岳飞传》是这么说的: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我们现代人对缸和瓮不是太分得清楚,古人其实是分得清清楚楚的:瓮,形与缸,缩口。 缸,形与瓮,敞口。其主要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缩口,一个是敞口。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敞口深腹大缸,直到明朝末年才普遍开始烧制,在此之前,古人都是烧制缩口的大陶瓮使用。因此出现过许多有关瓮的成语,比如:瓮中捉鳖,请君入瓮,瓮牖绳枢、瓮里醯鸡等等,而有关缸的成语却没有。
相比较于敞口的大缸,瓮一般是小口、大肚。古代的瓮虽然制作有大有小,但确实经考古发现过一些制作牢固、很大的瓮。例如,在印尼附近海域曾经打捞出晚唐时期的沉船,在沉船里面发现了有一米高,半米多宽的唐代大瓮,保存完好,没有破碎。又如,在山东胶州板桥镇的一个宋代古墓遗址内,发现过口径达一米的宋瓮残片。这些文物的出现,证明了古代的瓮,确实有一部分体积非常大。
古代由于没有我们现在这种完善的供水设施,专门制作一些超大型的瓮,可以用来收集雨水,便于平常使用。也有的把它用来腌制咸菜,储藏其他食物等。
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司马光砸的也不是缸,而是一种大瓮。根据《宋史·司马光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小时候跟小伙伴玩时,有一个小朋友调皮,不小心掉进了一口可能高达一米,小口大肚,盛满了水的大瓮里面,情形确实非常凶险。司马光小小年纪,临危不乱,“持石击瓮破之”。救了小伙伴一命。
当时如果小孩落入的是敞口的大缸,相比较缩口的瓮而言,应该更便于施救,可能就不需要把它砸坏。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有关“司马光砸缸”的绘画、雕塑作品,都是敞口大水缸,这真是一个误会。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究竟岳母带着小岳飞躲进瓮中逃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1.人在瓮中而瓮不沉完全有可能。
我们现在已经有出土的实物证据证明,在宋代制作的大陶瓮,高可达一米,宽可达半米,一个成年人躲进去应该没有问题。否则也不可能会有“请君入瓮”这个成语。
估计岳母抱着小岳飞有可能就是坐进这么大的瓮中逃生的。
说不定她坐的那个陶瓮,比我们现在发现的出土文物还要大。
而
岳母作为一个年轻的刚生了小孩的妇女,体重估计不会太重,而小岳飞还没有满月,两个人加起来重量估计不会超过120斤。120斤的重物放入那么大的一个瓮中,能够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是完全有可能的。
2.陶瓮激流中不破裂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上面讲到的,岳母乘坐的那个宋代烧制的陶瓮,制作工艺精良,质量过硬,比较扎实。在激流中飘荡,又恰巧没有与坚硬的巨石之类的物体发生强烈碰撞,所以能够保持完整。
二是在水中飘的时间估计不长。《宋史》中讲得很清楚“冲涛及岸得免”。估计是大水一下子冲过来,岳母无法躲避。急中生智,抱着小岳飞就跳进家中的一个大瓮中。而这个大瓮恰巧里面又空空如也,既没有盛水,也没有放置其他杂物。因此能够让岳母和幼儿容身。
估计这只大瓮在水中漂了一会儿,就被冲到附近的高地上。既然到了陆地,岳母也不可能老是躲在里面不出来,肯定就是赶快把小岳飞抱出来找地方安顿。由于在水中漂流的时间很短,距离不长,这只大水瓮就没有破裂。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大水瓮就是岳飞和他母亲的诺亚方舟。风起于青萍之末,又有句话叫做蝴蝶效应。如果当时没有这个大水瓮,估计就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南宋的历史可能都会因此而改写。
-----
网友解答:
-----
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说法害人不浅。真发生洪水,若像岳母一样坐在缸中躲避洪水,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必将淹入洪水之中。
其实,坐缸中还不如爬在粗大干燥的浮木上,好歹在水中也相对平衡许多。但是,就算是粗大的水缸,且不说一个女人如何去移动它,又如何安全坐进去,而在水中只要稍微有一点晃动,便会发生侧翻,更何况是在洪水中。
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做做实验,不要说坐人,装点水也非常容易侧翻。
对此,可能有人会问,《宋史·岳飞传》中记载的:
“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又如何解释。
正如孟子所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也就是说,关于“
母姚抱飞坐瓮中
”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元朝在编写《宋史·岳飞传》时,有人想当然地来个了“合理想象”。
那么,为何会说这可能只是个“合理想象”呢?
洪水发生时间不符合常理
1103年3月24日(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试想一下,岳飞
“未弥月”
(是指不满月)时,北方还处于初春乍寒的季节,说不定积雪都还没有完全消融呢,正是枯水的季节,而远未到丰水期,又哪里来的洪水呢?
父亲还在,为何是母亲抱着儿子逃生呢
岳飞的父亲岳和,生于1086年,卒于1122年。也就是说,岳飞出生时他的父亲才只有17岁。同时,又因岳和是普通农家,一般都会在家务农,毕竟不是四处走动的商人。
所以,有父亲在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年轻的父亲,又没有从军或被抓丁,有必要将儿子交给妻子带着逃命吗?
除以上两点外,《宋史·岳飞传》中有关岳母的说法依旧还有不符合常理之处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1126年,两路金军攻破太原,并二次南下围困开封时,岳飞目睹宋人惨遭金人杀戮,非常愤恨,想要投军,又担忧
“老母年迈”
、妻儿弱小,在兵乱中遇难。但是,岳母姚氏深明大义,为勉励儿子“从戎报国”,还在岳飞的后背刺上了
“尽忠报国”
四字。
1126年,虽然岳父已故,若按岳父的出生年龄推断岳母的年龄,当时岳母的年龄最多40岁。如果,按古代女子出嫁的年龄较小,加之古代妻子的年轻一般都要小于丈夫的习惯来推断,当时岳母的年龄很可能不到40岁,直到享年70岁才病故。
也就是说,当时的岳母还很年轻,又何来
“老母年迈”
之说呢。
“岳母刺字”之说存疑,很可能岳父对岳飞成长的帮助大于岳母
虽然岳母刺字的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但是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对此却均无记载,就连岳飞的孙子岳珂所著的《金佗稡编》中也没有记录。
所以,有关“岳母刺字”的说法,也有可能是“合理想象”的结果。
不过,关于岳飞的成长,岳父的作用却是非常的大。岳飞出生后,岳父看到儿子聪明、乖巧,便特意为儿子请了老师教习经史、书法。虽说,儿子对文章和书法也很爱好,但对兵学却更感兴趣,并且在研读过程中,常常会有所领会。
所以,岳父非常支持儿子习武,并让他拜周同(小说中名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并达到了左右开弓的水平。
周侗病逝后,岳飞又拜陈广为师,主学刀枪之法。
又因岳飞生有神力,不到20岁时,便能挽弓三百斤(宋斤)、开腰弩八石,
“时人奇之”
,武艺达到了
“一县无敌”
。
这时,岳父看到宋朝外患频发,于是慨然鼓励儿子报国从军,做个
“为国尽忠、为国捐驱”
的忠臣良将。同时,“岳母刺字”的故事又是岳飞为父守丧期间。因此,“岳母刺字”的故事很可能便是由此“演变”而来。
此外,根据岳父的家庭情况来看,岳母是否识字,还不好说,更何况“岳母刺字”呢。
所以,虽说史料中记载有“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的说法,但无论从科学角度来看,还是从史料研究角度来看,都是不值得相信的。也因此,有人提出对历史的研究应持“批判、借鉴(继承)、负责”的态度。
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我们分析两种情况,一种是岳母确实有过带小岳飞躲避洪水的经历,一种是没有躲避洪水的经历。
说这是假托的故事,就是为了彰显岳飞的不同寻常,和岳母的智慧勇敢,那也无不可。意思就是说,没有躲避洪水的真事。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讨论了。
稍微驳斥一下,一些人的说法,说根据史书,在岳飞出生那年内黄没有黄河决堤的记载,那就有点可笑了,因为岳母带岳飞躲避洪水未必就是他出生那年,很小的时候都可以算,比如两岁前。
我们重点说下如果有这样的事实,该是如何情形?
记得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
宋朝的时候还没有大口的缸,因此就质疑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因此我们岳母采用的是瓮,什么是瓮呢?腹大口小的陶瓷容器。一般用来储藏粮食、酒等物资。如下图
岳母用的就是这种类似容器,不过是口更小的那种。所以大家想一下,这样的容器,在洪水中能保持不倒或者不倒扣吗?
那一定非常难。绝对没有如下图这般舒适,而且下图明显是一口缸。
最有可能是结果就是如图下所示:
何况还带一个孩子,在波涛汹涌的洪水里,那平衡就更难保持了。黄河泅渡的古法:就是用羊皮筏子,这样就是使得浮力大增,泅渡顺畅。
联想岳母坐缸带岳飞躲避洪水的故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在洪水里简易的筏子和门板之类的东西不可靠,我个人认为最可能有几种可能:
一、岳母把小岳飞放到大瓮里,然后用绳索固定在木筏或者门板之类的东西上,自己在木筏或者门板上,半泅渡水里,半依靠在筏子上。
二、岳母把岳飞绑放在筏子上,周边拴绑上了封口的大小瓮,增加浮力,自己泅渡攀附在筏子上。
三、岳母把岳飞系在自己身上,然后母子都在简易筏子上,周边用大小瓮绑上增加浮力。
不论哪种,都需要岳母有极高的智慧、勇气、力量(估计聪明、水性好、力量大、临危不乱),而这更真实可信,这才是应对洪水的正确方式,不是吗?正是这样的母亲才能生出、教育出岳飞这样的文武双全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
网友解答:
-----
说洪水来了岳母把两个孩子放在缸里为什么不沉缸还不破?
先说缸为什么不破?肯定的说过去的产品不偷工减料,货真价实!今非昔比。我溜汪在动迁处见到一个弃缸表面上看就是一口好缸连裂纹都没有。我也纳闷儿,咱东北这疙瘩喜欢渍酸菜为啥好好的缸不要了呢?闲着也是闲着我就仔细观察,结果发现了一处五亳米的孔儿,孔壁只有三亳米厚!
说岳阿姨在洪水来时为了不让孩子遇难把岳飞哥哥放在缸里获救,问咋没翻呢?首先,这口缸是广口矮壮型有相当大的浮力,加上小孩儿不乱挣扎随波逐流,洪水中石头都在底下没有互撞的机会,所以岳飞哥哥安然无恙。
要搁现在缸的质量和那么些杂物十个缸也碎了!就没有这千古的感人故事了……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这个事情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的。
我们这里和岳飞的老家安阳不远,也就200多公里吧。同属于太行山的山前华北平原。在地理地貌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在我们这里也经历过大洪水。洪水到处,白茫茫一片,只有一些房屋和树木还能露出水面。
水决口流入大平原以后,到广阔的平原上,除了主河道以外,水流很慢。由于离山较远,水流又慢。水底只有泥沙,沒有石头。大缸在水里呈飘流状态,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安全的。
再说大缸,宋代陶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著名的定磁就在太行山麓,后来搬到景德镇了。小时侯,家家都有好几个大缸,用于盛粮食和水。大的直径有一米五左右,爷爷说有些已经用了好几百年了。质量好的大缸也很结实,可以盛一吨多水。里边坐两个人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岳母领着岳飞坐在缸中象书上说的向安阳东乡飘流是可能成功的。这就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分析!
-----
网友解答:
-----
岳飞出生不久,岳家村就遭遇了洪灾,方圆几十里皆被大水淹没,数十万生灵因此丧生。只有岳母怀抱尚在襁褓的小岳飞躲在院子中的大缸中幸免于难。
为何一个普通的大水缸承受如此大水却未损毁?而这毫无征兆、从天而降的大水又是缘何而起?这一切,都要从岳飞的前世说起……
佛贬大鹏降世,天遣赤龙临凡
话说释迦牟尼如来于西天灵山开坛讲法,除了灵山诸佛、菩萨、罗汉,天庭之中不少正神也前往聆听。
灵山有护法金翅大鹏,盘旋佛顶,以督诸神,这时,二十八星宿中的女土蝠不慎放了一个屁,惹恼了大鹏。大鹏俯冲而下,只一啄,将女土蝠啄死,众神失色。
如来大怒,将大鹏一番痛斥,贬其下凡转世,偿还因果。不过,这其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在,这与前不久天庭发生的一件事有关。
原来在不久之前,霹雳大仙转世的人间皇帝赵佶错将玉皇大帝写成了王皇犬帝,正所谓“王皇可恕,犬帝难饶”,于是,玉帝派天庭盘柱的赤须火龙临凡,转世大金国四太子金兀术,抢夺大宋江山。
赤须龙与宋室有旧怨。原来昔日五代十国时,玉帝就曾派赤须龙转世赵匡胤,一统天下,之后赵光义“烛影斧声”,杀了哥哥,夺了皇位,至此宋室帝统归于赵光义一脉。
大宋虽有灾祸,却气数未尽,玉帝派下赤须龙后,恐其因前世羁绊,灭了大宋,坏了天数,于是想为他找个对手,但另一方面,自己刚刚命赤须龙下凡,就又派人与之作对,朝令夕改,不应是大天尊所为,于是暗中知会了如来,让如来圆场。
正巧在如来物色人选时,大鹏撞了上来,于是顺理成章,大鹏成了那个下界的人选(顺带提一句,金兀术虽然没能灭宋,但是赵构无后,继位的赵昚是赵匡胤一脉,这也算是赤须火龙变相的报了前世之仇)。
黄河边大鹏除妖,岳家村蛟精害命
大鹏出灵山后,顺路而下,途径黄河时,见黄河边水气弥漫,一只蛟精率领一群水族妖众喷云吐雾,列阵玩耍。大鹏嫉恶如仇,见了妖精就要杀,加上天性好食龙,所以见了蛟精兴风作浪,不由得勃然大怒,将翅膀一扇便到了蛟精近前,只一下,啄瞎了蛟精一只眼睛,蛟精负痛而走,身后一只团鱼精上前挡住大鹏,被大鹏啄死,群妖四散奔逃。大鹏寻蛟精不着,只当其命不该绝,径自往岳家村投胎去了,不久后,岳飞降生。
这蛟精别号“铁背龙王”,他母亲本是人族,只因他外公老眼昏花,招了个妖精女婿,相处久了,他母亲也成了妖精,还生下三个儿子,铁背龙王正是第三子。之后许天君降妖,杀了妖精和两个孩子,在铁背龙王外公苦苦哀求下,留下了他和他母亲(他母亲号称“乌灵圣母”,后期出场,曾布阵大败岳雷)。
铁背龙王深恨大鹏伤目之仇,得知大鹏转世,于是赶到岳家村,施法引来洪水,水淹岳家村,将方圆几十里淹没,却因涂炭生灵被玉帝降罪,天兵天将将其擒获,压上剐龙台处死。
蛟精因大鹏而死,女土蝠与团鱼精为大鹏所杀,之后,三人转世,蛟精成了秦桧,女土蝠成了王氏,团鱼精成了万俟卨,所以最终秦桧与王氏夫妇东窗设计,万俟卨做主审执行,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偿还了前世因果。
仙师赐名,老祖施法
再回到岳飞刚出生时,陈抟老祖在山上见红光满天,之后又有金光大盛,掐指一算,算出了前后缘由,得知大鹏即将有难,于是换了装扮,降临岳家村岳和家。
岳和为人忠厚朴实,得知有道人求见,于是请入家中,对陈抟老祖颇为礼待,老祖虽然换了装束,却依旧仙风道骨,岳和暗暗称奇,于是请老祖为刚下生的岳飞赐名。
老祖便以岳飞前世为依托,为其取名岳飞,表字鹏举。同时,老祖知水祸将至,却因一切自有定数,故而不好说破,他见岳家院落中有对大缸,便在左边缸内施了道术,贴了灵符,并告知岳和,若有灾祸,可叫夫人抱子坐于缸中。果然在三日后,大水起,岳和拼死将岳飞母子送入大缸,自己则葬身大水之中。
大缸被陈抟老祖施了法、贴了灵符,自然变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岳飞母子随大水一路飘零,在麒麟村,被王明所救,岳飞的故事,也正式展开。
以上种种,不过文学作品之言,不可认真。在《宋史·岳飞传》中,确实也有岳母抱岳飞躲入缸中得以幸免于水难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很多岳飞出生时的异象。不过老实说,这几乎照搬了后来岳飞孙子岳柯的说法,然而岳柯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对爷爷岳飞的记载及讲述中添加了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
所以《宋史·岳飞传》的这种说法也不比《说岳全传》现实,反而难度更大。与其欲盖弥彰的自圆其说,还不如以文学作品来回答这一问题,起码更说得通。
-----
网友解答:
-----
《宋史·岳飞传》记载: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
瓮是用土烧制的容器,口部和底部比腹部要小,是个大肚子。有的最粗处到口部和底部的距离差不多,有的最粗处到口部近一些。1973年曹家泊乡宋代遗址出土的白瓷大瓮,高度是90.6cm,口径是52cm,底径是37cm,腹径是85cm。
下面就以这个大瓮为例分析一下。没找到图片,具体形状不知道,假设最粗处到口部的距离为高度的三分之一(比等距的情况体积要小)。另外,瓮的上下两部分近似视为圆台(实际是向外凸的,比圆台体积要大)。可计算一下这个大瓮的体积V=13×3.14×(26²+26×42.5+42.5²)×30.5+13×3.14×(42.5²+42.5×18.5+18.5²)×60=299194.743(cm³)=0.299m³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这个大瓮在水中受到的最大浮力F浮=ρ水gV=1.0×10³kgm³×10Nkg×0.299m³=2990N
如果漂浮在水面上,可支持的物体的最大重力G=F浮=2990N
可支持的物体的最大质量m=Gg=2990N10Nkg=299kg
没有查到这个白瓷大瓮的质量,但杂技演员蹬的大缸质量不到100kg,所以,猜想这个瓮的质量比杂技演员蹬的缸质量还要小,夸大一下假设就是100kg,那么,这个瓮还能承载质量是199kg的物体。试想,一个妇女加一个婴儿的质量,能有199kg吗?所以,用大瓮载着岳飞母子在水中漂流,完全有可能。并且,人在瓮中应该下蹲,就降低了整体的重心,提高了稳定性。
-----
网友解答:
-----
缸是空的,又没有入水,学过点物理的都知道,只要承重没超过缸的浮力,当然不沉。没磕到石头的或是撞到河岸等硬物的话,当然不会破,磕到了肯定就破。当时岳父不是事急临头没办法中的唯一办法嘛,有船开,肯定用船啊,或者有地方躲避,谁去坐水缸游水。但不是没办法了嘛,在马上就被淹死和可能会被淹死之间,只能赌一赌运气了。况且开始时岳父不是推着缸游水嘛,肯定有带方向,尽力保护缸不被磕到啊,因为这是他的妻儿在里面啊。后来不是体力不支被水冲走了嘛。至于后面会不会被磕破,本来就是五五之数。全靠运气。就是因为没有被磕破,所以才有后来名动天下的岳爷爷。磕破了,就全剧终,大家都不会知道岳飞岳鹏举是谁了。
-----
网友解答:
-----
真坐缸中躲避洪水!百分之百会淹死!
这岳飞的母亲,抱着还是孩童的岳飞,坐在这缸里,躲避洪水,缸不破,还没沉,也许这古书上有记载,但这就能是真的吗?如果岳飞后来不是名满天下,古书上还会记载,岳飞的母亲坐在缸里,带着小时候的岳飞躲避洪水吗?
这古代人写书,也是看名人效应,如果岳飞名气不大的时候,很可能没人写岳飞,正因为岳飞名气大,才会有人写岳飞,描述岳飞英雄的事迹,岳飞抗金,率领大军北伐,写下了荡气回肠的诗《满江红》
金人感叹,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确实是英雄,军事家,岳飞最后被秦桧害死了,岳飞一生忠义,在军事指挥上,有勇有谋。
但是说岳飞的母亲,领着小时候的岳飞,坐到缸里就能躲避洪水,缸还没沉,没破。
这洪水中的缸没破,这也许是真实的,但要说岳飞母子,坐缸里躲避洪水,缸还没沉,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只要看过洪水来袭的人,都会明白,那种席卷天地的涛涛洪水,一只缸,还坐上二个人,怎么保持平衡。
人力可以抵抗洪水的冲击力吗?坐上二个人,还能保持缸的平衡,这简直是奇迹,人就算站在急流中,二脚站都站不稳,更别说保持平衡了,在急水流中,水可以毫不费力的卷走人,坐着二个人的缸,能在洪水中保持平衡,这不是神迹,是啥,如果缸一旦失去平衡,可能不沉没吗?
洪水中的缸,还要面对水浪的侵袭,水花卷起来,会进入缸里,二个人的重量在加上缸,缸里在进水,还能保持不沉没吗?这缸要是在洪水中,不进水,那是不是带密封圈了。
能躲避二个人的缸,那在古代是大缸,这缸应该是又厚又沉,在加上二个人的重量。
真的可以平稳的飘在水面上吗,这一下洪水,连人带缸,连平衡的时间都没有,连人带缸早就冲翻了,至于会有岳飞母子,在缸里躲避洪水的说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代人写书,对于那些有名气的大人物,都喜欢描写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才会显示出与众不同,这写岳飞小时候特殊躲避洪水的方法,也就是为了体现岳飞,小时候就与众不同,最后才做出了一翻大事业。
有这样的描写,其实符合古代人写书的特点,古代人总会写得大人物,和普通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古代人还写过秦始皇,在死之前,天上掉下陨石,陨石上还有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预示着秦国后来的命运。
这块陨石上有字的说法,能有几分可信度,所以这有些违背常理的传说,可信度应该不高。
-----
网友解答:
-----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里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大缸为何不破?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小孩没有娘——说起来话长啦!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多奇怪的事情解释不通,人们就会用鬼神来解释,流传下来就是很多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岳飞何许人!在神话传说里,他不是普通的凡人,很多古时候的小说都有很浓重的神话色彩。《红楼梦》开篇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一块五彩石成精了,去人世间游离一番后,回来写的人世间的所见所闻,所以《红楼梦》也叫《石头记》。关于岳飞在民间传说里,他是天上的神,他本来是佛祖跟前养的金翅大鹏鸟,如来佛的宠物,佛祖给各路大神宣讲佛法时,金翅大鹏鸟就在如来佛面前的案头站着,整天听佛法,得到了法力,很有道业。一日,如来发现有一条孽龙经多年的修炼,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得道成妖,投胎幻化成人形,名叫金无术,在金国成了兵马大元帅,他野心勃勃,想统一天下,就连年发起战争,对大宋进行疯狂的杀戮和掠夺,使天下苍生遭受苦难。佛祖就想让他的弟子有人下界,收服孽龙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