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
生产队时期,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
-----
网友解答:
-----
生产队时期,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说出来挺可笑的,特别到夏锄时间,一但遇上大雨天,一般的情况下补觉,恨不能不吃饭也睡他一天一宿,这是社员,队长不可能,他得关心那些危房的社员,还有队里的畜圈是否安全,一但有意外,社员也别睡了,赶紧抢险,这就是集体的好处,那里有事,一声招呼,必须到位,没的说,大雪天也到了冬闲,这时队里活少,一般的活计也不急,社员都到生产队部的大火炕上,打扑克,闲聊,实在烦了,找大家打平伙,凑钱杀只小羊,或是炖个大鹅,喝点酒,一闹二半夜, 晃晃悠悠回家,那时是集体时代,大家出家门,去生产队部有扑头,有奔头,怀念以前的生活,哈哈,成历史了!
-----
网友解答:
-----
一到下雨、雪天气,便是农民的闲暇时间,许多人便聚集在牛棚、场院屋里面打牌、吹牛逼,妇女便到邻家闲聊、纳鞋底,这是小孩提高情商和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机。坐标鲁西南。
-----
网友解答:
-----
谈起生产队那会,全体社员都听生产队队安排,队上有文化室和农药种子培育室,每逢下雨天,下大雪和冬季晚上。除了召开社员会再就读报学习,帮助不知字的人举办识字班,上夜校,经过学习,不识字的人学到日常用字,和减单算术,学会写自已的名字。
当时,每个人劳动积极性很高,没人偷懒,开春除了每天日常上工,每天也注重基肥、沤肥。家家也养猪,每天上工地里杂草喂猪,每交一头猪,上限120斤重标准,根据收购价上交,奖励40斤回销粮,2斤猪肉,凭票供应,垒高烟囤沤肥,产草皮基肥连同炕囤的草本灰都很好农家肥,冬季男人出门拾野粪,小孩妇女拾羊粪,从不休息。
遇到大雨过后,组织社员修埑村路,不象现在村庄路无人修,下雪天过后自家雪扫完,每家扫接上另一家,这样以来道路没有积雪。秋收以后,再土也没有封冻以前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型以公社为单位,小的以大队为单位,每人拉一辆架子车,拿着干粮,天天整地,干到地冻以后还不停。
想到那时没有机械,全靠牲口拉人挑担,耕地牛马驴,收麦得一个月,种麦也得一个月,这样效益每年机关单位,学校都要参三夏劳动,体验农村生活。回顾历史,展望现在,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种植,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解放了生产力,现在收种3-4天就搞定。说明科技兴农政策好,人们再也不受罪了,只要弄到人民币,天天当老板。
-----
网友解答:
-----
在生产队,农民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下大雨了,被上一个化肥袋,上地排涝,改水进沟,下雪天出牛铺,半圈,政治学习,斗私批修,反正折腾的你别想休息
-----
网友解答:
-----
听生产队长安排:
一是继续干活。收获季节下大雨时要抢收,把已收割的庄稼挑回场院摞起来盖好。下大雨时有时要参加抗洪抢险。下大雪时修渠修坝,挖树坑。修理农具,准备收割庄稼的草绳。等等;
二是参加会议。生产队组织开会,传达上级精神;参加政治学习,由驻队干部或生产队干部读报读刊。往往是大家听得昏昏欲睡。妇女们边听边纳鞋底。读报人常读错别字,让听者一头雾水,还不敢笑。读报人有时见有人睡着,便问睡觉者问题,回答者有时闹出笑语,涉及严肃话题,回答者挨训挨处罚的也有。我队有一农民因答案很不对板,挨利用休息时间为大队修小水电站挑五千斤石头,幸亏是三代贫农出身,不然后果更加严重:
三是休息。长年累月在生产队干活,收入少,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难以自由外出,早已心困身疲。下大雨下大雪时,如果生产队长没有派工、没安排开会、政治学习,男人们便开始好好睡一觉。(内容原创)
-----
网友解答:
-----
我当年插队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属于高寒地区,每年的阳历10月份开始,土地就开始上冻。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二十几度,用铁镐使劲挖下去,地上只能起个白印子。我们那里的冬天封冻以后,除了往地里送些粪肥以外,地里根本无活可干,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搞不成。这种情况,一直要延续到下一年的春天土地解冻以后。此外,我们那儿都是山地,下雨天山路陡峭泥泞,连续大雨后时有山洪暴发,也是不能下地干活的。
那么,集体经济时期,下雨天或土地封冻以后,社员们都干些什么呢?
首先,土地封冻以后的前一、两个月,主要是搞打碾场,就是把夏天和秋天收下来、垛在场上的麦垛和其他粮食垛拆开,在场上进行脱粒。那时候,我们贫困山区没有脱粒机,需要把麦捆打开,均匀地在场上铺开,套上牲口,拉着石碾子在麦子上碾,用这种办法脱粒。碾完了要扬场,把麦粒和麦依子分开。妇女们则在保管员的指挥下,把扬好的麦子簸干净,最后入库。
春季到秋季的下雨天,或者,冬季土地封冻以后,除了打碾粮食以外,社员们又干什么呢?主要是搞副业。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那时候,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山区生产队,农业解决的是吃粮问题,而要花钱,就必须搞副业。所以,那时候的生产队长,都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搞些副业,否则,生产队经营管理中要花的钱从哪里来?年终决算分配时又怎么给社员们多少分点钱?
我们那里是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离城镇很远,搞副业的门路极少。但各个生产队还是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地搞上一些副业。有的生产队办起了油坊,有的生产队办起了做粉条的粉坊,有的生产队还办了豆腐坊,用做成的豆腐与周边村子的农民交换豆子,一斤豆子可换1.2斤豆腐。
那时候,我所在的生产队常年的副业有两项:一是用六盘山中野生的一种小竹子编背篓和斗笠;一是每年冬天烧两窑砖瓦。
一、竹编
我们生产队设了一个竹编室,房子很大。在农忙的时候,大家都到地里干活去了,整个竹编室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个盲人,生下来就看不见东西的。我在那里的时候,这位盲人大约是二十六、七岁。这位盲人只会干一种活,那就是把别人从山里割回来的野竹子剖成篾条。因为许多年如一日地剖篾条,他干这个活的技术非常熟练,篾条剖得又快又匀细,一般青壮年男劳力都比不上他。生产队给他每天记7分工,但由于他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雨无误地在竹编室剖篾条,一年下来能挣250个劳动日,比一个青壮年正劳力少挣不了多少(青壮年正劳力一年大约挣300个劳动日)。
到了下雨天或土地封冻以后无法下地干活的时候,竹编室就热闹了,大部分社员都挤到竹编室来。
竹编室的一侧是个火塘,几个老把式专门负责把从山里割回来的荆条或红柳条边在火上烤,边弯曲成所要的形状,做成背篓的框架。大多数社员,包括我们几个知青和大多数女社员,光会编背篓和竹笠,不会收口,因为收囗是个很强的技术活,收不好要严重影响背篓和竹笠的质量。于是,几个技术高的男社员专门负责收口,并负责质量把关。
冬天上山里割竹子是个非常艰苦的活,一般派身强力壮的男劳力去。由于我那时候坚持也要去,也跟着去了几回。冬天的山里,没有路,山坡陡峭,积雪能没到膝盖。一脚深一脚浅地在陡峭的山地上走,一步一滑。滑倒时千万不能用手往前面的地上按,因为积雪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竹茬子,都是以前割竹子留下的,如果一把按在一根竹茬子上,能把手掌刺个对穿。所以,滑倒时要用胳膊往前支,胳膊上有棉袄袖子,棉袄扎破了没关系。
不过,大多数人在竹编室干活是很愉快的。由于烧着火塘,房子里暖融融的,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还时不时让一个人站到中间来给大家伙儿唱一段秦腔。
编好的背篓和竹笠送到供销社的收购站,有多少,收购站就收多少。背篓按质量和大小分等级,每个收购价是0.4元至0.6元,竹笠每个一律0.4元。我们编的竹笠,供销社运到宁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在商店里能卖1.2元一个。城里的姑娘买了我们编的小竹笠,在竹笠里面衬上一块花手帕,手帕的四个角穿过竹笠的缝隙,高高地翘在竹笠上面,夏天出门,或戴在头上,或背在肩后,十分好看。
我们生产队利用下雨天和冬天封冻后不能下地的时间,一年能编3000多个背篓和竹笠,没有什么成本,税金由供销社承担,大约一年能给生产队带来1000至1500元净收入。
二、烧砖瓦
每年五、六月份,春播基本结束至夏收还没有开始的这一段时间是农闲时间。每逢晴天天气好的时候,生产队长除了安排多数社员锄地或其他劳动以外,还安排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制作砖坯和瓦坯。我们制作砖坯和瓦坯都是釆用原始的人工制作方式,人工取土,人工和泥,和好的泥放入木制的砖模,再双手端着砖模跑到晒场上,把砖坯整齐地倒在晒场的地上,一个小伙子一天倒几百块砖坯,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制作瓦坯时,则是用一个木制或竹制的工具(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叫它“瓦模子”),围着瓦模子用泥做成圆筒状的泥罐,提到晒场上,把泥罐轻轻放下,把瓦模子退岀来。待泥罐晒得半干时,用一种工具在泥罐内壁划上四道线。泥罐晒干以后,用手不轻不重的一拍,泥罐就裂成四片瓦坯。
晒干了的砖坯和瓦坯要一排一排地摞起来,上面要盖上塑料薄膜,压上草、泥,以防下雨时让雨水泡了。平时,天晴的时候要打开遮盖物,透透潮气。如果发现天要下雨,就会男女老少齐出动,把砖坯、瓦坯重新盖得严严实实。
到冬天,打碾场基本结束以后,生产队长就早已做好了烧窑的各种准备,包括请好了烧窑师傅(是邻队的一个四类分子,关于他的事,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详细讲过)。
接下来是把砖坯和瓦坯都运到窑上,在烧窑师傅的指导下装窑。这是个力气加技术的活儿,都要青壮年男劳力干。
装完窑以后,是封窑。据老辈人说,这时候应该搞祭拜窑神的仪式,但那时候还是文革期间,加上烧窑师傅又是个四类分子身份,不敢搞这个仪式。不过,虽然没搞仪式,窑上也没出过什么不好的事儿。
然后,就是点火烧窑。十几个青壮年社员,分成四组,昼夜轮班烧窑。接着是焖窑、开窑、出窑。
出窑也是个非常苦的活儿。窑内温度很高,出窑的都是青壮年男社员,穿着单衣,有的披着淋了水的麻袋片,把烧好了的砖瓦搬岀来摞在窑外的场上。一个个浑身上下都是烟灰。
烧岀来的砖瓦倒是不愁卖。本公社和相邻公社的学校、供销社、工商所、邮局等要盖房或修缮房子,都会来买砖瓦,或者他们雇马车来拉,或者让我们生产队派马车给他们送去。
两窑砖瓦一共有3万多块,砖和瓦都是每块8分钱,刨去成本和税金,可获净收入2000多元。
-----
网友解答:
-----
生产队时期.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大雨天是不能出去劳动的.看着外面漂泼大雨.只能托着下巴两眼直楞楞的发呆.到了冬天外面下着大雪.又刮起了白毛雪风.人一出去刺骨的寒风加上裹着的雪粒打的你眼睛都睁不开.那就更不能出去了.在我插队的那几年.每逢下雨天都是在家休息.冬天下大雪我们早已回到城里过冬去了.有时还没来的及回城就赶上了下雪.也看到不少奇事.村里有个社员叫郭起住在村的南头.下午出来劳动时外面就飘起了雪花.队长说等等再出去干活.这一等是雪越下越大.这活是干不了了.社员都陆续回家了.郭起也起身往外走.他家离村中央不过半里地.那时已有下午四点钟了.他在回家的路上偏离了方向.走到旁边的另一个村子.才知道走错了.满天的大雪吹的你睁不开眼睛分不清道路.他心里知道路不远也没敢往远处走.就在周围转圈了.如路远再分不清道路会冻死在路上的.万幸没有出事.第二天社员听说了这事.都为他庆幸……这就是生产队下雪天出的事.
-----
网友解答:
-----
你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本人60的。当时我小,但我母亲是生产队社员。下大雨,大雪天,他们歇不下。队上要不组织开批斗会,要不就学毛选。即使是晚上,白天干一天的活,晚上还得学老三篇,有老太婆虽不识几个字,但篇篇都背得滚瓜烂熟。
-----
网友解答:
-----
我是七二年老鼠,也是农村人。我们是甘肃张掖,那个时候冬天特别冷。父母五点起来用牛车拉粪,拉沙,因为我们家的土地是粘土,每年冬天都要拉粪,拉沙调理土壤。下雨下雪天就拉土垫猪圈,养圈,就是用土八动物吃剩下的秸秆借助湿气捂住,进行腐熟,然后再拉到地里。那时候大多数农活都是人力,粮食产量低,父母忙活一年,分四百多块钱,几口袋粮食,衣服穿的是带布丁的,吃饭很少有肉,出行靠自行车,那时候贫穷,但感觉人们很快乐!
-----
网友解答:
-----
人民公社实行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管理、核算与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年终社员根据个人全年所得工分领取分配。
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实质上就是一个“大锅饭”;生产大队实行“队为基础,单独核算”,实际上就是中号“大锅饭”;生产小队实行“队为集体,相对独立”,实际上就是小号“大锅饭”。
“大锅饭”的特点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种用工和分配机制养了一批懒人,出工不出力和消极怠工之人。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阻力。
我国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在广大农村逐步实行了组织起来的形式,从互助组,到农业合作社(初级社和高级社),最后到人民公社。所有的农民都加入集体组织,所有土地和生产工具都是集体组织的。
一旦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干活、分配、吃饭,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配不公,勤劳肯干和偷奸耍滑的在一起劳动,勤劳肯干的人也会逐渐失去劳动积极性。久而久之,人民公社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形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遇到下雨下雪大风天,没有农民愿意出工干活,都乐得窝在家里休息享清福。因为,生产大队又不是哪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又有谁会去操心呢?
-----
网友解答:
-----
1971年,我12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当然,那时候学习抓得并不紧,学生一般要八九点钟才到校,简单的说就是由学生“自由发挥”。
然而,生产队
早晨也得要出工
记两成,一天共十成,夜工除外。我当时正在上小学高年级,在生产队劳动一天拿1.2分,也就是说干一天才挣1.2分,两成只有0.24分,按当年年终分红每分0.08元计算,我早晨劳动两小时实际挣的钱是0.0192元,两分还差8毫呢。
这是周一到周六,周六下午周日一整天都要上工的,当然,要是不想上了可以向父母请假,生产队也不会对学生抓得那么紧。
另外,学校除了放暑假寒假以外,上学期(就是现在的下学期)中途还会放一星期的“农忙假”,目的是帮助支援生产队春插,在这期间就必须天天出工。
因此,关于生产队期间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我是最有发言权的,只要生产任务没有完成有活干,除了天上不落枪不下炮弹,那都是要上工的,农忙有农忙的事,农闲有农闲的事,大家都是窝着挣工分,不得不说这也是走集体化的弊端。
有一年春插农忙期间天公真的是不作美,从春插开始到结束就没有一天不下雨的,记得我每天都穿着“雨衣”去插秧。
有些人肯定要问,雨衣为什么要打引号,这是因为那时农民根本就买不起雨衣,一般都是穿蓑衣戴斗笠,因为这种雨具特别耐穿,穿十年八年都没问题,而且每家最多只有两套,是为了方便耕田穿的,其他不用耕田的人下小雨只是头上戴个斗笠,下大雨身上才披张塑料薄膜,我本人穿的就是这种“雨衣”。
这一年在舂插期间下过好几次大暴雨,一下就是两个多小时,你说这个时候我们能回家避雨么,当然是不能的,还得躬着腰一手拿秧一手拿苗的插个不停。
插秧的时候为了方便快插,本来稻田里的水是快放干了的,结果是边下暴雨边插,到后来水都漫过田埂,秧苗都没过梢头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接着插,因为时间不会等人,错过了农时势必会造成减产的。
遇上这种天气如果不刮风还好些,起码塑料薄膜和斗笠不会被大风吹跑掉,如果遇上狂风暴雨那就人人要成落汤鸡了,你们大家谁有过这种经历可以在评论区里报上名来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