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笔如何锋不散?
枯笔如何锋不散?
-----
网友解答:
-----
枯笔如何锋不散?
这是一个控笔能力的问题!控笔能力强的人,写到枯笔而笔锋不散,控笔能力不强,即使不到枯笔笔锋也易散。
这其中没有捷径可走,天赋好的人可能快一些达到高超的境界,天赋差的人就难了,但是也不是达不到,只是,无论天赋高低,没有八缸水的功夫,恐怕难以应用自如。
所谓功到自然成,急只能适得其反。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机会走到成功的路上!
-----
网友解答:
-----
枯笔,来自宋元,亦称干笔、渴笔、焦笔,所谓枯、干、渴、焦皆是形容笔中含水量少。此称谓虽含有用笔之意,然实为运墨之法。枯笔必有散锋,然而散锋不散势才是秘诀。
用墨少,笔线枯涩,毛发飞动,有一种典雅中的野逸、平静中的躁动、枯涩中的柔润美。这种笔法是以短锋笔的中段或根部着纸加力,由于下按幅度很大,墨量又小,笔锋呈松散状,笔尖的毛有时翘起来。
其效果是在主线条周围包裹着许多细毛一样的细线和微小的墨点颗粒,以枯笔为主,润笔为辅。散锋、枯笔最后都被用稍柔和的笔调调拢在一起,笔散势不散。以雅的心态,以自然的指腕运用枯笔,不雕琢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几乎集中在草书中出现,我看了几位答主的看法,觉得有话要补充。
有位答主说:“书法挥运时不论笔画是枯是润,锋不能散
。锋一旦散了,就说明书者运腕提按用笔不行,写不出笔锋。如果写不出笔锋,就不是书法了,只是书写笔画字形,就像米芾所说:行墨而已。”
我觉得这话基本正确,但也有失偏颇,古代大书家作品中乱锋行笔写字的情况不算多,但并不是没有。
王铎的草书堪称千秋高古,登峰造极
。在我心目中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仅次于怀素的第二位狂草书法大师,无论是涨墨还是枯笔,王铎处理得游刃有余,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幅作品,当王铎写到“秋”字时已经开始枯笔,但王铎以其高超的行笔艺术竟然继续写了三个字而且笔锋不乱!
但是下面这幅作品,同样是王铎手笔
,写到“照”字的最后一笔时,笔锋还没有乱,但已经是枯笔,王铎果断钩连写出深字的三点水,但是此时,笔锋乱了,王铎丝毫没有停留,坚决写完深字的右半边,从单个字来看,这个深字当然有失水准,但是放在作品大格局中去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当今书坛惯用枯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甚至故意乱锋行笔,觉得这是他们的书法创新。真是可笑之至,好像古代人不会乱锋行笔一样。下面这幅作品是中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刘洪彪先生的作品,可以说,笔锋一乱到底,不知道他在宣泄什么情感,我等凡夫俗子实在难以理解。
其实古代书家显然是不愿意乱锋行笔,都在尽量保持不乱锋,是在万不得已,情到笔到,不能刹车的情况下才会偶尔为之。
最后再重复一下我的看法,枯笔时应尽量保持笔锋不散,但即便是笔锋散开了,笔下的字还没有写完,创作的情绪如箭在弦上,不能停下来,应该坚决写完眼前这最后一个字,然后再转身舔墨,整个过程水到渠成,潇洒自如恰似李白《侠客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网友解答:
-----
正确全面的说法,是运动中的毛笔通过使转提按在时间当量下根据笔根流到笔尖的瞬间含墨水量的具体变化而产生的瞬时感觉上决定的准确取枯取湿变化方式所产生的时枯时润之变化效果。不是一味枯,也不是一味取湿。枯湿是个辩证的哲学关系。枯中有湿,湿中有枯全变化于运动和流动的笔端。折钗股,锥划沙,屋流痕,孤蓬自振,鸿爪雪泥。有无间,了无做作之痕迹。明白这个就看得懂当今的所谓的狂草了,好勇斗狠,霸凌横秋,全在纸上显现。修为不够哇!又如何玩得好狂草。下面传三张经典图片,看得懂者为草书欣赏入门。看不懂者还请继续修为,别到处瞎臊说,瞎躁动。
可粗可细,粗细之间的自然过渡,特别要体会。
-----
网友解答:
-----
枯笔锋散,日久而干,可用温水顺毛冲洗(注意不要用开水,开水易把毛尖烫弯),捋直后带上笔套垂挂好晾干,或可用点油滋润一下。
-----
网友解答:
-----
惟精神健旺者,锋才不散。
散老之枯笔,如寂寂一病翁。然而形神俱在,不见病笔也。然而写字,病笔也不可怕,“凡病可医,唯俗病不可医”。
林散之格高,他的枯笔耐看。一字枯、满纸枯,是万岁枯藤,是千里阵云。笔下沉雄而轻灵,极具表现力。从形态上说,有淡墨、浓墨两类。
枯笔,始于蔡邕。传说他看到奴仆拿扫帚刷墙而悟得。枯笔的形质取决于墨量、速度和力度。它出于随意书写,却来自功力,要求腕力。林散之学书,由唐入魏、汉,转而入唐、宋、元,继而明、清。60岁后主攻草书。他说“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老人家善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蓄墨量大,笔杆长,周旋自如。常用一款“鹤颈”,听着就仙气飘飘。
写到后来,用的是腕力、臂力、全身之力,乃至精神之力。惟精神强健者,才得气势。
-----
网友解答:
-----
书法挥运时不论笔画是枯是润,锋不能散。锋一旦散了,就说明书者运腕提按用笔不行,写不出笔锋。如果写不出笔锋,就不是书法了,只是书写笔画字形,就像米芾所说:行墨而已。
今人好写行草,尤其好写狂草。但有些笔画看起来龙飞凤舞,却经不起细看,往住有形而无锋。这就是笔法不精,只能称为书写。
所以对书法作品,都要以合笔法,出笔锋来评鉴。凡书法有锋则佳,锋散则差,无论古今,立辨高下。
如图1左下部一长线笔画挥运下来,笔锋枯而不散,立即可以接着写啼字,仍然可以拉出细如发丝的牵线(见图2局部)。还有图3第一行一笔写完,笔锋不断,这才是出笔锋的狂草,供参考。
-----
网友解答:
-----
写毛笔字,特别是大书法家,从蘸好墨开始一挥而就,即使写到最后一个字,笔锋依然钢劲不散,力透纸背。这反映了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水平。若中间停顿过多,则必气断神消,韵味全无。书法作品但凡能代表最高成就的,称得起艺术的,皆都是自然而就。枯笔如何锋不散,靠的是书法家的功力,学识,涵养,技巧以及表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打脸][赞]分享几幅艺术作品给大家,希望你喜欢[鼓掌]
-----
网友解答:
-----
枯笔和锋散是两码事。枯笔是因为墨在运笔过程中毛笔笔锋中的墨越来越少,和用笔的速度,纸的粗糙程度有关。一般在行草书中出现的较多。楷书用笔沉稳,速度慢,且不需要数字一笔写出,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枯笔。
散锋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毛笔质量有问题,就是劣质毛笔。二是书写者技法功夫不到,出现的毛病。
特别是后者,因为技法拙劣,不懂得如何调锋,提按幅度不当,都会出现这个问题。比如在行草书运笔过程中,因速度略快,而技法娴熟,无法驾驭毛笔,使得毛笔失去控制。
要想做到笔锋不散,必须学会调锋。也就是那个将运笔过程中可能要出现散乱的笔锋通过调锋技法调理顺了,自然笔锋不会散乱,当然在在草书和行书中,需要书写者具备娴熟的驾驭能力。善用笔者笔笔随心所欲笔笔在技法之法度之内,不善于用笔者则笔笔难见法度。
要想使得运笔有法度,需要通过严格的临摹练习,在对经典书法的临摹过程中逐步掌握书法的各种运笔技法。可以说要熟到形成自我的肌肉记忆,随意挥洒,而笔笔在法度之内,如此,自然不会出现散乱笔法或笔锋。
-----
网友解答:
-----
枯笔,指墨焦干或少(少水溶合)。通常一笔写到到后会出现此情况,是书法表现苍劲力度和墨色变化的重要技法,尤以草书表现最为突出。其实出现枯笔时毛毫大部分已散,此时的运用全靠书写者的控制来掌握,近代的书家武中奇先生就是一个枯笔运用(行草)多的典例。
-----
网友解答:
-----
1,行笔中捻管的使用。
2,通过藏锋,逆锋起笔,收笔回锋等动作,在行笔过程中调整好笔锋,特别是在一笔结束收笔的时候,通过回锋动作在纸面上反向轻微的摩擦,把笔锋带回来。
3,手指手腕的协调运作。运笔过程当中笔杆不是始终跟纸面垂直的,会根据运笔的需要,适度的调整。
4,笔枯了之后,运笔的速度适当要慢下来。
------------------
推荐阅读:
我想在明后两天利用周未休息从兰州出发去青海茶卡盐湖,能给个两天的游玩攻略吗?
上一篇:你是孤独到什么程度的人?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