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
网友解答:
-----
从法律的角度上讲,不能做到“保本保息”
但是从产品的结构设计上讲,基本上可以。
我国法律规定了,如果私募基金在合同上不得出现诸如“保本保息”的字样,一旦出现,属于违法行为,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说的难听一点,就算私募基金公司最后赖账不给你钱,你攥着当时签的带有“保本保息”字样的合同上法院,法院也没辙。
但是!从产品的结构设计上可以完成实质上的保本保息。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让我们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方说郝酉乾和梅莎倩分别投资了900万和100万到一个私募基金当中。郝酉乾自己总爱疑神疑鬼的,投资比较保守。而梅莎倩呢比较有闯劲,风险承受能力高,于是两个人一合计,那这样吧郝酉乾这900万做“优先级”一年8%的收益,而梅莎倩的100万呢做“劣后级”。
如果一年后他俩投资的这个私募基金大赚特赚,获得了30%的收益,变成了1300万。现在该分钱了,郝酉乾作为“优先级”只能按照约定,获得自己的本金加8%的收益,应该分到900*(1+8%)=972万,这剩下的1300-972=328万就都是 “劣后级”梅莎倩的了,梅莎倩的收益率呢就是328100-1=228%。惊了啊!一年之后翻三倍啊!你说这郝酉乾眼红不眼红?
不过! 俗话说得好,就看贼吃肉没见贼挨揍。
如果一年后他俩投资的这个私募基金没赚什么钱,只获得了1%的收益,变成了1010万。这时候分钱了,郝酉乾作为“优先级”还是会按照约定,获得自己应该分到972万(收益8%)。这剩下的1010-972=38万就是梅莎倩的了,结果梅莎倩的收益率就是38100-1=-62%。好嘛,一年下来一分钱没拿着还不说反倒净赔62%。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虽说在基金大赚特赚的时候“优先级”的收益率远低于作为“劣后级”,但作为“优先级”本金和利息都得到了保障。
产品结构设计所隐含的保本保息并不是绝对的!
还是刚才这个例子,如果一年后市场不景气,他俩投资的私募基金赔钱了。一清算资产,只能卖800万了,那么这800万都属于“优先级”的郝酉乾,但是郝酉乾依旧赔了自己900万的1-800900=11%。而“劣后级”的梅莎倩血本无归。
所以结构化所隐含的保本保息程度取决于“优先级”资金与“劣后级”资金的比例,“劣后级”资金越多,那么保本保息的程度就越高,不过相对的,“优先级”的收益也会随之降低。
作为普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作为“优先级”还是“劣后级”,来更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资金安全。
更多投资资讯,请关注“投参”头条号
-----
网友解答:
-----
1、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楼继伟说的一句话:“说6%以上保本保收益的都是骗子”。楼继伟曾经担任过财政部的部长,也是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董事长,说这话不是没道理。
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理财产品都是保本的,或者说是刚性兑付的,也就是说,可能这个产品的投资其实可能亏了,但是这个发产品的机构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名声能够继续获得好的评级继续发产品,也为了让投资者不闹事,所以拿各种路子弄来的钱填补了这个窟窿,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买理财产品认定就是不能亏的,不论是100万的信托还是100块的基金,都不能亏。
3、但这个是有违投资常识的。理财产品保不保本,主要看投向的风向。比如有的产品是拿去放贷了,有的产品是拿去投向风险度极低的资产了,比如大家熟悉的货币基金,像余额宝,他们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时间也很短,一般不超过一年,通常120天,所以这类产品的风险是极低的,类储蓄产品了。
但即便这种风险极低的产品也是可以产生亏损的,比如突然出现大规模赎回导致只能抛售未到期债券时,中外都出现过货基亏损的个案。
4、像货基都会出现亏损,那么投向高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不保本的情况更普遍,比如投向股市、投向实业、投向股权的理财产品不保本是很正常的,所以很多资产管理人是用收益分成的方式收佣金,这样更能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5、现实中,不懂行的人经常被忽悠,因为理财经理通常会用预期收益、演示收益来向你展示产品有多优秀,其实他说的可能只是理想状态下的高收益,跟最后实际的情况差距很大,所以千万别只看收益率去买理财产品,应该对他的产品构成、投资方向的等等做综合了解再做决策。
-----
网友解答:
-----
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现在的理财产品都不是能对外宣传保本,如果还有宣传保本的,千万不要再上当了。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写明,自2020年起,任何机构都不得对外出售所谓的保本理财了。也就是说今后再看到有对外宣传100%保本的理财产品那都是骗子,要格外小心。
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待一般分为:低风险(R1)、中等低风险(R2)、中风险(R3)、中的能偏高风险(R3)、高风险(R4)五个等级。
如果要想控制风险,选择R1、R2级别的理财,亏损的概率很小,至少从小黑最近几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体验来看,没有出现过一次亏损。即便是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低级别的理财产品依旧没有亏损,只是减少了部分收益,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
#理财大赛第三季#
-----
网友解答:
-----
现在已经是2021年末了,银行理财新规也快到达尾声了,需要完全的落地了。
所以理财产品已经进入最后的改革期,可以说,理财产品是不会保本的了。
理财产品目前是净值化理财为主,净值是波动的,那就没有保本可言。
时至今日,确实出现过几个亏损的理财产品,也就1%以下的数量,所以总体还是可控制的范围的。
汇总来看,也就是存款可以有保本保息的效果,其他的理财类产品,都是非保本的。
而且再看看最新的理财投资方向,理财除了债券,还会开始投资权益类市场,用于争取更高的收益的。
对于理财是不是保本这个,没有必要畏之如虎,从产品的设计本身,一直都是非保本的,只是以前银行做了兜底的行为,让大家习惯了保本而已。
想要求安全的,那就买存款,想要求点收益的就买理财,想要高风险博取高收益的,就买点基金。
对于普通投资者,理财说白了也就那么的几项。
-----
网友解答:
-----
2018年4月27日,央行等多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银行理财再也不能保本保收益了。
资管新规出台之前,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一直是按照行业潜规则执行刚性兑付,也就是为投资者保本保收益。这就是说,当银行或信托的某一项目投资失败,出现资金亏损时,它往往会为了维持自身声誉,自掏腰包补贴客户,以保证客户收益。银行们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可不是发什么善心,而是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地吸收客户资金,客户才会放心地将更多钱款交给其打理,它才有更多的钱去放贷投资。当然,银行自身会通过各种途径(如设资金池和资金期限错配)来补足这块损失。
这样做看上去很美,似乎是件双赢的事情,投资者、银行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但实际上这会使行业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盛世太平时期,小概率损失银行可以承受,可一旦出现经济下行,或金融危机来临,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银行方面也将出现资金断裂付不起钱,进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巨大动荡。
金融监管机构的一大任务就是要防范风险,因此打破刚兑势在必行,一方面严控金融机构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个人风险意识,建立自负盈亏的投资理念。
那么理财产品到底还能不能买呢?我想大家不必过于悲观,收益率在6%以下,资金投向安全级别较高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类产品,风险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编辑:四维)
-----
网友解答:
-----
结构上可以,书面上不可以。
举个例子,一个结构型理财产品,由银行存款和股票组成,其中存款占比98%,股票占比2%,此时你可以说这个组合持有到期是保本的,因为哪怕股票亏的一毛不剩,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来算,组合资产依旧在100%以上。
这个其实就是投资组合概念,以前的保本只不过是简单粗暴的表现方式,我自己有自己的投资组合,你投资者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你只需要知道保本就完事了。
现在和以前区别其实不大,只不过把幕后的东西放到了台前,投资者一时半会习惯不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嘛。
习惯就好~
-----
网友解答:
-----
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投资,而投资就没有保本一说,任何投资本身都有风险,只是风险高低而已;即使是我们默认无风险的国债,其理论上都存在风险,因为**是有更替的。
那么为什么以往理财产品,一直给我们的观念是保本的呢?这就不得不说我国的银行业现状了。
银行业现状
在我国,银行业虽然也曾被称为垄断行业,但是与石油、电力、通信这些比起来,银行根本算不上垄断,截止2017年年末,我国的银行高达4000多家,数量多,必定会带来竞争。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家银行占有多,另外一家肯定就少。理财产品是银行推出的吸收资金的一种手段。聚集起来后,用于投资。
但银行的投资并非万能的,总有失手的时候,一旦出现亏损,为了维护声誉,一般银行都会进行兜底(毕竟利润多,不差这一次半次的赔付);因为你不兜底,那么舆论的发酵及传播,最终会使得客户转投其他兜底的银行。而客户是银行的根基,一旦客户减少,最终损害的是银行的核心利益。
因此在以往,即使非保本的理财,一旦出现亏损或者未达到预期的收益,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银行一般都会进行兜底(也称为刚性兑付),因此我们一直感觉理财是保本的。
PS:
飞单及虚假理财一般银行不兜底,一则这是员工个人行为;二则这两者涉及的金额一般较大,超过银行的承受范围。以往银行自身经营的理财,即使亏损也不可能是本金全部损失,而只是小层度的损失,这个银行负担的起。
资管新规
不过呢?这种情况在今年彻底被终结了;2018年4月27日,国家的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额意见》,《意见》中明文规定,打破刚性兑付,所以以后银行不会在发行保本理财了。而理财产品发生亏损,用户必须自行承担损失,银行也不会在进行兜底了。
该怎么办?
其实,无需考虑太多,因为开头我们说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风险是相对的,理财产品也是分等级的(R1、R2、R3、R4、R5),越低的等级,投资的产品越保险,安全性越高,所以如果你选购的产品属于R1、R2这些层级的理财产品,那么保住本金的概率可以说99%以上,跟你存余额宝类似,所以对于不保本三字,无需过于担忧,选对产品,这个对你来说也就是一个表面上的单词而已。
最后说一点:
每个时间段,社会上都有一个主流低风险的投资收益率界限,如果你投资的产品在这个收益率以内(目前来说6%以内,当然5.5%以内会更精准),基本上安全都是有保障的,很多人投资的亏损往往都是因为贪图高息所致;
不贪图高息、不盲目投资、只选择自己熟悉的产品,那么你的投资保本率99%以上不为过。
-----
网友解答:
-----
银行理财产品现在不允许宣传保本,但是从历史大数据来看真正的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者是没有损失的。
这里说的理财产品是指的银行理财产品,不是通过银行购买期货等投资。
所以理财产品前面加个定语,银行理财产品能够这样给你答复。
还有各种各样打着理财幌子的产品,例如某某宝、P2P理财等,都是变相的货币基金或小贷。
银行理财产品收监管规定只能和你说目前还没有亏损的。
货币基金的理财肯定保本。
P2P的理财保本不保本就看你的运气了。
-----
网友解答:
-----
2018年4月27日,国家四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文规定要打破原来的刚性兑付,从那以后,理财产品发生亏损,用户必须自行承担损失,银行也不会兜底了。
根据《意见》的要求,除了“存款”,其他理财产品均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这里面包括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所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是绝对的安全了。
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分为自营和代销两种,客户可以根据自己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来决定购买那种理财。
老年人建议把钱分成三份,一份存类似过去的“定活两便”,有事可以随时支取,没事了就继续存着,利息略低于定期存款;一份存定期,或者是买国债,主要是安全、稳妥;另一份可以选风险中等的理财产品,收益略高一点。
总之,任何产品都是有风险的,只是风险大小而已,一般情况下,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定。
-----
网友解答:
-----
我就在基层银行工作,相对还是比较了解理财产品的。直入正题,进入2022年后,任何理财产品都已经不保本了,再也没有保本理财的这个说法了,银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外宣传和推荐保本理财,任何理财产平都有损失本金的可能性,只是损失可能性的大小不同而已。理由如下:
1.理财产品在监管层面被强制打破了刚性兑付。在2018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也就是“资管新规”),其中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包括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强化了风险自担的意识。同时监管部门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将近3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已于2020年底结束,过渡期结束后各银行的都要按照资管新规执行,银行不得再发行或存续保本理财。也就是所已经彻底的没有保本理财了。
2.为了配合“资管新规”的实施,银保监会2018年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理财产品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说到: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支付收益、不保证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明确的确定了理财产品是非保本理财产品,同时要求各银行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向理财购买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也就是银行不得虚假宣传保本理财,如果再有银行宣传保本理财可以到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
3.也有一些风险相对较小的理财产品,比如结构性存款、货币型基金(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总体而言可自由赎回的额开放式货币基金的风险相对小一点。
4.几点建议。进入2022年后,能保本的只能是存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辛辛苦苦一辈子很不容易,在进行投资理财是不能只看、只相信收益率和回报率,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所有的理财活动,都要以本金不受损失为前提。
综上所述,我认为理财产品已经不保本了,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老百姓而言,还是那句话“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网友解答:
-----
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相信许多存银行的储户都会想知道这个问题。先说答案,理论上不保本不保息,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保证的。但资管新规出台后可能有所变化。
首先先说理财产品吧,既然叫理财产品不叫定期存款,可见其相对于银行存款来说收益高了,风险大了,国家为了严控风险,自然不可能为这类产品进行保证收益。因为这体量太大了,万一市场不好,风险容易传导。
那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是保证的呢?首先资管对产品进行设计的时候,知道银行卖这类产品看中的就是稳定。也就是说,银行对资管公司的要求是,收益不高可以,但一定要收益稳定。其二,为了银行的形象考虑,即使出现了些许的亏损,银行也会先行垫付,保证储户的收益。
但是,资管新规出台后就不是这样了。政府怕银行理财因为银行的兜底导致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万一金融风暴袭来,很容易收益达不到,银行也兜不了这个摊子。市场动荡,引起系统性风险,最后还得政府出手,而这显然也是政府不愿看到的。
所以总结来说,以前理财基本保证收益,以后不一定。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如何评价刘诗诗的穿搭?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