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只是忠于刘备,但绝没有忠于汉室的意思。
这事情很难说得清楚,既然刘备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许多人也信以为真,自然的推论就是,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忠于汉室,那么诸葛亮也就忠于汉室。
也就成了诸葛亮既忠于刘备也忠于汉室。
如果豹眼说,刘备压根儿就没有忠于汉室,许多人会叽歪很多。
好吧,豹眼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一下,诸葛亮绝没有忠于汉室。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举荐司马懿为计掾,曹操当时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就派人征辟他到府中就职。
司马懿不伺候曹操,就假装风痹病以拒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出仕。曹操官大了,司马懿认为惹不起,就屈从了。
司马懿本身是真不想出来做官,不像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就出来了。但司马懿并非没有野心,更可能是在等待机会。
司马懿出仕之后,给曹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是曹魏自己出现了问题,司马氏家族也未必一定能篡夺曹魏的政权。
但不管咋说,司马懿绝不是匡扶汉室的忠臣,更不是因为替汉家报仇而篡夺曹魏的政权。
就此一点,诸葛亮与司马懿很相似。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既然汉室倾危,作为忠于汉室的臣子,就不能在卧龙岗睡大觉,而应该积极活动起来,应该像荀彧那样,主动奔波,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去拯救危难中的汉室朝廷。
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这算是汉室的忠臣吗?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不管是否确信,诸葛亮的确是冲着刘备才出山的。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的人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就算满天下只有刘备一个忠于汉室的人,诸葛亮也应该早就清楚哦。
刘备占据了徐州,正是开拓基业,匡扶汉室最好的时机,为啥诸葛亮不去投奔他呢?
既然已经断定曹操是篡汉奸贼,为啥官渡之战时,诸葛亮不去做那棵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呢?为何坐等曹操击败袁绍做大呢?
难道诸葛亮不清楚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再战胜他了吗?
作为一个忠臣,那是不能顾及自己的生命和名声,誓死去捍卫自己的帝王才是。
献帝穷途末路,颠沛流离的时候,被曹操挟持十分憋屈的时候,诸葛亮却在卧龙岗安心睡大觉,这算忠臣吗?
豹眼认为这不是汉室忠臣的作为。
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出山,跟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没话说,也不必多说,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
不管有多少对诸葛亮的责难和疑虑,毕竟人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篡夺刘禅的皇位。历史看得是结局,就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忠于刘备是不该质疑的。
因此,诸葛亮没有忠于汉室,仅仅是忠于刘备一人而已。
-----
网友解答:
-----
#阅读的温度#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诸葛亮既忠于汉室,又忠于刘备。原因如下:
一、诸葛亮和刘备
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志向是成为王佐之才。诸葛亮和刘备具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致力于建功立业、平定天下,匡扶汉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
二、诸葛亮和刘备尊崇儒家思想,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符合儒家政治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君臣规范是:君、臣追求“仁政”上一致,双方都具备良好的仁义德行,这样才能做到“君明臣良”。
刘备宅心仁厚,品德高尚。施行仁政,以“仁”待人,礼贤下士,有仁性、仁德,重视“养民”、“保民”能够急亲贤之为务,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对刘备是这样评价的:
“先生刘备,为人豁达宽厚心,礼贤下士,既有汉高祖那样的风骨,也有英雄的气概。”
〈三国·蜀书·先生传〉评曰:先生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
“为君者以德行仁,为臣者故当事之以忠。”
诸葛亮是个非常注重伦理纲常的人,既然遇到了刘备这样“以德行仁”的君主,必然会“事之以忠”。
四、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十六年,刘备信任并重用他,给予他展示才华和实现人生价的机会。
《三国志·蜀书·先生传》中评价他们的君臣关系:
“他(刘备)将一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而不存怀疑之心,实在是君臣交往最公正的,古往今来最好的典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四、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深情厚意。
从“三顾茅庐”的相见恨晚,到“隆中对”的如鱼得水,再经十几年的患难与共,两人早已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他们的关系既是君臣、知己、朋友,又是亲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他一生辅佐蜀国,为蜀汉的复兴呕心沥血,他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世代人的称颂,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
网友解答:
-----
忠于汉室吧!毕竟诸葛亮是汉朝人,有天然的认同感、使命感。倘若不忠于汉室,却是说不过去,既于情不通,又于理不合,极易伤了价值根本,有些得不偿失。况且,曹贼篡汉,不得人心,还有恢复之机,以待图之。
至于忠于刘备,不过是忠于汉室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因而,诸葛亮忠于那个,都没啥本质区别,殊同同归。换言之,谁叫刘备代表汉室,有
“匡扶汉室”
之心呢!
在此情况下,两人一拍即合,完美上演了
“救国救民”
的戏码,更深刻阐释了当中的不容易,完全是举步维艰,都不足道哉!
退一步讲,时逢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汉室危矣!
纵观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先主知遇之恩,起于微末之间、茅庐当中,相助刘备夺得了立足基业。又毅然决然竖起了汉家的大旗,不知鼓舞了多少民心士气,以致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来投,形成了一片大好形势。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忠于汉室,那是没话说的,绝对身体力行,尽力而为。
反观,其余野心之辈,自私自利,完全为了成全霸业,哪管初心何在,真是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不断。
再进一步来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更显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忠于汉室的不可动摇。
自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不改人生本色,兢兢业业为蜀汉操持。期间,不仅保全了刘备基业,而且还略有发展。譬如,先南征
“七擒孟获”
,稳定了大后方,后又发动
“六次北伐”
,确定了蜀汉的政治目标。
通过一番操作下来,既践行了
“恢复汉室”
的决心,也彰显了
“汉贼不两立”
的誓言,可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外乎如此。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忠心有目共睹,以千载作证,丝毫掺不得假。甭管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都不改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人生价值。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是先忠于汉室而忠于刘备,而不是忠于刘备而忠于汉室。犹如关羽"降汉不降曹",而不是"降曹而降汉"。
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就自比管仲乐毅,他的理想就是像管仲哪样辅助齐桓公"九匡诸侯`尊天子以攘四夷`"。因此他对天下走势极为关心,他没有步其兄长投奔江东孙权,也没有像堂弟那样到最强盛的曹操那里谋高官厚禄。而是洁身自好地固守着汉朝礼制,精心谋划着匡扶汉室的隆中对,等待着刘皇叔的到来。
诸葛亮一贯坚持"联吴抗曹",为此还逆刘备意,不支持刘备大举伐吴。而赵云敢"犯颜直谏",直言"大敌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攻打孙权就是本末倒置,不利于兴汉大业。"显然就是"隆中对"的战略再现:"孙氏固守长江天险,不能轻易打破。"应力主北伐曹操,逐鹿中原,号令天下匡扶汉室,才是正确
大局观。
显而易见,诸葛亮及赵云等人,心中忠于汉室,才会反对刘备大举进攻孙权,大大损耗了同曹操决以死战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彰现诸葛亮和赵云等,为实现匡扶汉室之理想,不惜丟官削职。
夷陵之战,证明了诸葛亮等人的判断,刘备愧恨难当。白帝城托孤,由衷地对诸葛亮说:"刘禅可辅当辅,不可辅你可自行决断。"而诸葛亮热泪纵横:"承蒙隆恩,当为汉室殚精竭虑!忠义春秋,义薄云天!
-----
网友解答:
-----
刘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就是想恢复汉室。诸葛亮能出山,说明他支持刘备。诸葛亮协助刘备奋斗一生。也没有恢复汉室。说明汉末年朝廷的作为,已经
------------------
推荐阅读: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