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
网友解答:
-----
小时候的南京和现在比变化真是太大了。当年住在夫子庙附近,那时也没那么多人,出门基本靠走路,公交车很少,自行车也不多。
那时建康路还叫健康路,记得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上还有指示箭头,行人分左右两边行走,中间有红色的分界线。
据老人说是国民政府开展新文化运动,提高市民素质而建成这样的。
七十年代,南京城北还很冷清,记得有一次到下关坐31路有线电车,晚上才七八点钟,马路两边都是漆黑一片,几乎看不到灯光。过了鼓楼才会亮起来。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看电影。新上映的好电影很难买到票,那时电影票也就1毛钱左右一张。电影院门口就会有很多等退票的,南京人叫兜票。
当然也会有很多黄牛加价,实在想看就会买高价票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基本生活用品需要凭票凭证才能买到。
吃肉也是很奢侈的,有人就去包子店买肉包子,把皮吃了,里面的肉馅当做肉圆,也真是会想办法。这样吃肉就不需要肉票了。
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在70年代有自来水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特别是一些老房子,吃水、用水就要去挑水,倒在一个大缸里,主要是食用,洗涤用水就去打井水。
不仅是自来水很少,也没煤气,都是用煤炉,烧煤基,家家户户都会在楼道、墙角找空地方堆放。
现在南京很有都市的样子,在很多年前,只有城南和城中比较繁华,其他地方发展就明显落后很多。
如今的南京富人区~河西,在很多年前还是很多农田,大部分居住的都是棚户,街道还是土路,而且很狭窄。
从市中心过去有公交7路车,真是晴天满天灰,雨天一身泥。可想而知当时的路况是什么样了。
这只是小时候对南京一点零散的印象,也算一种回忆吧。
-----
网友解答:
-----
小时候住在南京中山门竹林新村,是中山陵园管理处园工子弟。
从刚学会走路开始,就在中山陵,梅花山,石象路,前湖,中山门城墙一带玩耍,偷葡萄,摘苹果,下河摸歪歪,摸螺丝。是学龄前每天的必修课。用四个轴承,木板做成的弹子盘车,滑雪,溜坡,比拼了现在的溜冰鞋,自行车,滑板车游乐功能。
60年代未的中山陵园,有法国梧桐大道,有中山陵茶社,梅花山上,果园盛产着多种丰富的水果。每年的梅花绽开后,结出的青梅,都成了抽屉里被酒喷过,用棉花包裹焐熟,美味零食。梅花山前以前是大片果园。西边种植马奶子葡萄,东边种植桃园,有水蜜桃,蟠桃。靠近马房附近有茶园,陵园西瓜瓜园。园内景观道两边都种植着核桃,拐枣树。捡核桃,捡拐枣,是秋天放学后最惬意美差。
以前的中山陵没有现在那么多商店。只有中山陵茶社供中,外游客吃饭,休息的地方。星期天,在茶室外面捡糖纸,拾香烟盒,经常能碰到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游客。刚开始看到他们很害怕,后来看多了,对他们点头,招手能够接受。每当小伙伴们捡到南京长江大桥香烟盒时,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进入70年代后,南京只有9路公交车到中山陵牌坊前下,园内没有任何观光车,小火车在景区内开动。去灵谷寺全部搞步行。
小时候的中山陵,是以种植瓜果为主,增加陵园经济收入。现在中山陵是以种植观赏树木为主,以景取胜,供游客观光。
-----
网友解答:
-----
我出生在八四医院(铁医),长大在南汽的建设新村。小时候出去坐车是许府巷站。那时候家门口最大的商店还叫合作社。最常去的电影院是鼓楼的曙光电影院。
小时候喜欢吃六华春的酥烧饼,鸡鸣酒家的汤饱。
上学是南汽子小,中学是二中。
一晃就过去了一生,时常会想起小时候,想起南京。
-----
网友解答:
-----
我童年的南京,永远在我梦中。
很奇怪,到老都有清晰的美梦!
爸爸从苏州市立医院(博习医院西区诊疗所。解放初,主要为革命干部和公费医疗的人士服务。)调到南航工作,我家在中山门外卫桥新村。那里都是二层小楼,好像也有几座三层楼房。
从公交车下来,得沿着一条浅浅的小溪,爬坡而上,经过许多胚砖垛,还有造砖取土留下的长方形水塘,走过整齐的灌木墙,才到家:13幢3号。
我家楼下大门口两边有不大的水泥花坛,但没圡,全是水。里面被我放满蝌蚪。我会看着,它们后边长出腿来,前面也长出脚来,慢慢都不见了。
我家在二楼。上楼右手,我们的。
那是标准的民国豪宅,右手厨房,有抽水马桶,大浴缸的卫生间;左手是卧室,带个大阳台,爸爸有时会在阳台拉京胡,隔壁邻家大叔应和着大声唱。到底的大间是我和弟弟的天堂,那里大窗子对着紫金山。要是云把紫金山全遮挡住了,我们会奔下楼,大喊:\"下雨喽,下雨喽\"。
隔我家不远,就是竹子篱笆拦起来的南农牛奶场。据说原来是为宋美龄专设的。
一眼看进去,大部是黑白相间的奶牛(黄牛),偶尔也见一两头水牛。篱笆外有时会栓只把小牛,五元一只,据讲都是公牛,公牛只能杀肉吃,哎!
妈妈还在苏州,因为姐姐已在苏州念书了,来不了。她要安排好了才能来南京,所以只有奶奶照顾我们。
南京军校一个很帅的,一条杠,两颗星的解放军叔叔经常来玩,后来成了我们的堂姐夫。
他会在晚上带我们出去抓\"嚓嚓嚓\"叫的纺织娘,也会用手电照着远处的两个绿色的眼睛,告诉我们那是狼。他不怕,腰上有小手枪。
那么晚上爸爸,奶奶带着我们两个学龄前娃娃,打着手电去南航看露天电影,怎么一次也没遇到过狼?那个解放军叔叔吓唬我们的吧?(那时南京真有狼出没!)
爸爸带我去买过菜,是骑车过去的。一上宽大,平坦的柏油马路,两边粗大的法国梧桐遮天盖地,极其漂亮。我记得那地方叫九龙桥,记得桥栏杆是青石的,很古老。
我们星期天到过新街口玩,那时还有中山先生的站立铜像,手指着前方;我们还去过明孝陵,但在小孩子眼里,不好玩。
最快活的是玩紫金山,中山陵。我们沿着石级奔跑,还不时回头等待后面慢慢上来的奶奶,爸爸他们。
沿途有一只大香炉是破的,我迄今记得。
陵寝一分为二:前面为孙中山坐像,后面为棺盖上熟睡的中山先生。据说真人在底下的墓室中。
后来我们全家又迁回了苏州。
这些都是1957年前的事了。很奇怪,从此,南京就常出现在我梦中,全是美美的梦,一直到老。
1980年,我成了省电子局的英语翻译,但父母已老,我没有留在南京,又设法回苏州工作了。后来出差,我总会抽空,痴痴地去老家楼门口站一会,上面早已是别人家了。
一晃,吾已老也,但尚能记得当时大学的大喇叭漂到家里的歌曲声。我记得,那是新闻前的开头曲!不信,我做个小视频,南京七十以上的朋友听听对不对。
-----
网友解答:
-----
我出生在大厂的南钢。我母亲是南钢第一批职工,当年南钢成立,去鞍钢焦化实习,还跟雷锋同志在一个班组。我父亲是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的第一批员工。
我出生在70年代的南钢,那个时候文革还没结束,经常有工人集会,集会结束,那些小红旗就是我的玩具。70年代,我的姨娘们都在苏北下放,南京只有我父亲的老乡和我们的好朋友谢阿姨。
谢阿姨在玄武区的机关幼儿园工作,在幼儿园可以玩到各种玩具,谢阿姨的丈夫我们都管他叫李伯伯,他是老地下党,谢阿姨家里三个女儿,最喜欢跟她家老三一起玩,我们叫她宏姐姐。谢阿姨家门口有一棵大树,亭亭如盖,我小时候很害怕这棵树,晚上都不敢去树旁边。
当年南京的很多巷子是青石路面。我依稀还能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玄武湖玩,父亲抱着我去动物园,看老虎洗澡,喂骆驼苹果,在动物园门口的餐馆吃阳春面。那个时候从南钢到市区要坐泰十线、大桥线公交车才能过江。有一次,我父亲带着我,从北堡下车,走到南堡,把桥栏杆上的铸铁浮雕画看了一遍,我至今还依稀记得那些精美的浮雕画,那个时代的气息跃然而出。
小时候,我父亲参与南钢扩建的设计工作,我很经常去他在南钢的办公室玩,铅笔、圆规、鸭嘴笔、T字尺、三角板、计算尺就是我的玩具,最喜欢玩的是手摇计算机,可惜只玩了几次,后来就没有了。办公室的电话也是玩具,不用拨号盘就能把电话打出去。
南岸的幕府山有一个白云石矿,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能听见白云石矿的放炮声,后来白云石矿扩建,曾经跟父亲一起在白云石矿旁的五塘村旁边住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五塘村旁边有个电影院,周围还有农民中麦子。后来父亲告诉我白云石矿扩建的机运方案是他定的。后来幕府山的主峰北固山被挖成了矿坑,永远的消失了。
-----
网友解答:
-----
1、城区小,中华门,水西门,中山门是城区的边界。
2、主干道都是林荫道,悬铃木给街道加了穹顶。
3、下关市井繁华。
4、白鹭洲公园内还有菜地。
5、有许多民宅庭院深深。
6、天黑不敢去雨花台、菊花台。
7、牛首山是采石场,放炮,不敢去。
8、金陵饭店是心目中的圣地。
9、机轮酱油要省着用,一个月只许买一瓶。
10、湖熟是养鸭子的农村
-----
网友解答:
-----
70的,小时住过大彩霞街,评事街,上的昇州路小学(现已无)当年的南京天很蓝,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居亲如一家!下午空气中夹杂着向阳食品厂糖果的味道,真的甜甜的味哦,上浮桥的金家锅贴换现在而言:绝对是南京的天花板。四鹤春1毛4的单面,2毛4的小笼包绝对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大彩霞街王跛子家的春卷皮,颜料坊口的糖三角,鸭油小烧饼,隔壁供销社小店。。。满满的回憶!
-----
网友解答:
-----
保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住在南京市奏淮区长乐路义兴巷。南京市市立医院就在义兴巷对面,现在的南京市第一医院就是原来的市立医院,现在都改变原来的面貌。还有改变最大的是夫子庙,像永和园,蔣有记牛肉锅贴,六风居,绿宝等等店铺都改变了原来的模样,现在的老门东就,是原来的箍桶巷改造而来,我小时候住的义兴巷是个深深的巷子,巷子里住着平民百姓,一个门进去,里面住着五,六户人家,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没有厕所,大家都要跑到外面去上公共厕所,现在的义兴巷也是改变了面貌。
-----
网友解答:
-----
没有那么多的人,说话都是南京土话,真好,还有长江南北货商店,大三元,同庆楼…怀念。
-----
网友解答:
-----
小时候家住城南,姨妈家就夫子庙文德桥照壁边上。经常在夫子庙玩。那时候,除了大照壁、泮池的栏杆和市中医院的明远楼是文物,其它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后来重建的。大成殿、聚星亭、天下文枢等等都是后建的。
-----
网友解答:
-----
又是一个我最爱的话题,感谢头条的条友们,总是让我不忘过去,思绪万千。人就是一种情感动物,每一个敏感的神经都会牵动内心对过往的情感。
我小时候住在南京的郊县,马群。传说中就是朱元璋养马的一个地方,地处南京城东紫金山一侧。我生于70年代,那时候住在马群唯一的一所海军医学高等学院里,一直住到了参加工作后。
我印象中的南京,主要有几个地方:马群的海医校,紫金山,大行宫小学和梅园新村。
马群的海医校
专门培养海军医学人才的。部队里有军医教授,有卫生所和高压氧舱,有学员宿舍和家属区,还有阅兵操场和一幢幢高大的教学实验大楼,这里承载了我整个童年。
海医校所在地是当年一个梨园改建的,家属区的周围种了很多的枇杷树,医校出门后不远处还有一个桃园,每到夏季,我们就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桃园摘桃子,然后买来带回家吃。
部队里每天都能听到学员出操的声音,唱着歌走着齐整整的步伐,每天早上6点和晚上10点吹号,那时候的人们,晚上10点后基本都已经熄灯休息,每栋楼只有一两户人家还点灯夜读。
每年的国庆节,军校里热闹非凡。大操场的阅兵式气势宏伟,我们小孩子都跟着凑热闹边走边看,我至今还能背的阅兵式的乐曲,犹在耳边。学校的礼堂表演着各个教师团体和学员团体的节目,精彩纷呈,弹拉唱跳,人才辈出。甚至我们小学当时还被邀请过来参观。平时没有节目演出的时候,这里就用来放电影。
我放学如果没有带钥匙,就经常会去爸爸的教学大楼找他,每次经过一楼大厅的时候,都放着一个明晃晃的大镜子,每次都对着整理自己的衣服,后来才知道是军容镜。每次爬到三楼的时候,都赫然映入眼帘四个大字的牌匾,写着:为人师表。
爸爸的教学大楼每一层都有很多不同的办公室,有的是办公的,有的是看显微镜的,有的是会议室,有的是搞实验的,放标本的。很多年了,我还能记得每次去找他办公室里那些叔叔阿姨年轻的脸庞。
除了学习我和姐姐干得最多的家务就是去打开水,部队那时候有开水房,通常在自己烧水嫌费煤气,每天基本都要打个四五瓶开水。我和姐姐一个人手拎两个开水瓶,和那些家属学员挤在一起打开水。
后来上班后,海医校被裁军,听说和上海二军医大合并,因此我们一家就搬了出来。直到现在都很怀念,可以早已破土动工夷为平地。
紫金山
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爬紫金山,走的都是野路,由父亲带路。常常能在野道上遇见蛇,父亲总是说这些小蛇不怕,没有毒性,不要用手碰就行了。
在爬山途中采摘得最多的就是松果,仅有的几张黑白照都是当时和松树松果的合影。
父亲说我们从小体质弱,因此坚持了几年带我们爬山,每次爬到了紫金山后,就从市区再往回走。我记得紫金山郁郁葱葱,但是路途漫长,常常走到了下午4点多,实在是走不动了,父亲就带我们坐公交车。
每次爬去紫金山,都要在音乐台坐着休息,吃点带的零食,我们从不在外面买吃的,都是自己从家带的小饼干,水果等等。
常常在音乐台附近的空地上,扔飞碟玩,虽然我并不喜欢玩,因为总害怕被飞碟打中鼻子眼睛什么的。但这就是童年的回忆。
大行宫小学
我在大行宫小学上了三年,四年级转到这里,印象中学校并不大,大门就在马路旁边。
学校的圆形操场,每每冬季了就要绕着操场跑圈。每天放了学,我都会一个人沿着马路买校门口的零食,最常买的就是萨其马,面包圈,辣椒糖这些。
可惜了,现在大行宫小学早已被取消,原址现在已经是江宁织造府了。很想去看看,还能不能见到当时学校的一草一木。
梅园新村
我对梅园新村总有很特殊的情感,因为从大行宫小学到梅园新村的这一段路,我走过了无数个日子。
梅园新村纪念馆是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国共两党谈判时住过的地方,当时的馆外有一个相片展示长廊,满满的全是周总理的照片,我就这样每天边走边看。
我还记得梅园新村纪念馆对面街角,有一个小商品店,那里的腌制芒果特别好吃,我常常存一段时间钱,去花5元买一块吃,吃完再回家,不敢告诉父母花了这么多钱就为吃上一口。
八十年代的南京,整个马路上除了公交车,没有几辆私家车,满眼都是梧桐树影的大道下,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们。这么多年来我最喜欢南京的街景,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路灯下,望着万家灯火,总能让人有无尽的遐想。
我是@泥鳅里的香草,欢迎关注我一起分享身边的故事!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等疫情过后,你还会留在深圳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