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真的好吗?
《出师表》真的好吗?
-----
网友解答:
-----
《出师表》真的好,好就好在使奏疏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疏那样干瘪、条文化。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师,鞠躬尽瘁的忠忱。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章对后主的建议,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事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婵追念祖德、发奋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材,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兴旺的经验。
-----
网友解答:
-----
从作者、丞相、亚父、忠臣角度上都是千古名篇。
但是从刘禅角度,不一定听得进去。
如果他是个勤勉、胸怀大志的明君,《出师表》定能振奋他的精神,克己复礼,成就大业匡扶汉室。可是,后主刘禅早年颠沛流离,又被刘备在长坂坡摔坏过脑子。童年阴影让他极度厌战,对战争有着浓重心理阴影。所以对亚父的谆谆教导特别逆反,重用哄他玩儿电子游戏的黄皓等人。
所以亚父如果坚持不取而代之,从教育者出发,更应该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寓教于乐,逐步克服他的心理阴影。从行为打猎开始,让他打打兔子、野猪,再让他御驾亲征,慢慢建立信心,徐图北伐大业。父慈子孝,君臣和睦,汉室或有复兴之机。
-----
网友解答:
-----
真的好。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征前给刘备之子——刘禅的表文。
诸葛亮是三国鼎立时期蜀汉的丞相,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付出了不少心血。在《出师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向刘禅进言,希望刘禅能够在朝政上有所作为。
通过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国家的担忧、对刘禅朝政的支持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通过《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我们便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氏江山的匡扶,而这份《出师表》更是将诸葛亮的心声、为人展示在了我们面前。
《出师表》无论是从表文的结构还是诸葛亮自身所表达的感情上,都可以说是非常绝妙的。
陆游在《病起书怀》中还写到:“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可见《出师表》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认可。
表文结构:先分析局势,再针对局势出谋划策
表文中,诸葛亮首先向刘禅分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将天下形势、蜀汉江山所面临的困境等告知刘禅。
毕竟我们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只有了解问题本身,才能够针对这些问题作出解决方案。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国家也是这样。
了解了国情以及天下大势,诸葛亮随即将如何治国兴邦的方法也写在了表文中。诸葛亮在表文里将对内、对外的方式方法、奖惩原则等都仔细说明,有的还具体到了人员。
可见诸葛亮思维缜密、心细如尘。
生活中我们面临困境或是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也要学会像诸葛亮这样,站在更高一层去思考这些问题。只有从大方向上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才能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像诸葛亮这样身为一国丞相的人,他的思维必须活泛、也需要细心。
清楚了形势之后,诸葛亮便提出了对刘禅自身以及处事的一些建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下吧!
诸葛亮对刘禅为人的建议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建议刘禅作为帝王,应该多听取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将刘备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鼓舞那些有志气的人们的气势。
诸葛亮让刘禅不能够轻视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
诸葛亮说的这些话就像是在语重心长地教导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如此细致用心。刘备走去世后,其实刘禅作为蜀汉的帝王,确实需要学习许多帝王之术。
毕竟管理国家不能儿戏,帝王的言行稍有差错便会寒了大臣乃至百姓的心。
作为帝王,刘禅如果妄自菲薄的话,也会灭了整个蜀汉将士的气焰。如同在战争中主将想要投降一般,这会导致下面的士兵也失去气势。
帝王也是整个国家人民的表率,要有自信才能够受到臣民的敬爱。
对于治国治家,诸葛亮也向刘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维持公证是一个国家稳定人心的重任,《出师表》中也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刘禅处事应该公正严明的建议。试想一下,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护短,将公证摈弃在一边的话,整个国家也会变得混乱不堪。
只有严明立法,奖惩分明,才能够安稳人心。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蜀汉政权的建立离不开群臣和百姓,如果说将群臣百姓置之不理的话,也会导致蜀汉政权的崩塌。
因此,诸葛亮也提出的了亲贤远佞的观点。
从古至今,人们都常忠言逆耳利于行,而那些奸臣大多都善于花言巧语蛊惑人心。
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多数亡国的君王们都是听信了谗言,导致国家面临重大的危机,才促使了朝代更替。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是忠臣们对于朝政有利的一些观点。
影视作品《封神榜》中的商纣王就是如此,比干如此忠心的一个人,却受尽谗言导致被挖心。
商纣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寒了无数忠臣的心,以至于王朝覆灭。蜀汉政权建立不久,而且也是刘备的心血,诸葛亮不愿意刘禅步了那些亡国之君的后尘,便将亲贤远佞的想法写到了表文中。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向刘禅举荐了不少人才,这些有才之士都是忠义的人。可见诸葛亮也非常会识人,朝廷所用之人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用对了人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倘若让一个书生去带兵的话,大概也只会战败而归。
诸葛亮从各个方面去激励刘禅,希望他能够承担起一个帝王的责任,治理好国家。虽然说《出师表》字数不多,却包含了诸葛亮对刘禅的希望,以及他对国家的操心和担忧。诸葛亮本来就是政治家,懂得如何运筹帷幄。
他的满腔热血也希望能够让刘禅懂得治国之术,让蜀汉能够得到发展。
真情流露,诸葛亮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便希望诸葛亮能够好好辅佐刘禅。
诸葛亮也是临危受命,没有辜负刘备的嘱托。他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碎,在表文中诸葛亮也写出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临危受命之后的兢兢业业。
倘若没有诸葛亮对刘禅的辅佐,可能蜀汉政权早已覆灭。
诸葛亮一直记得刘备兴复汉室的愿望,也一直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着刘禅。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便为此付出了自己后半生的努力。
结语
《出师表》这篇表文,从结构上讲,诸葛亮先是分析总体形势,再分别对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发展的期望,对刘禅当政的一些治国意见。
在最后,诸葛亮也抒发了刘备对自己知遇之恩以及信任的感激。
纵观整篇表文,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治国建议是非常具体、全面的,他在表达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也都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
因此,《出师表》是一篇非常好的表文!
以上就是我对‘《出师表》真的好吗?’的回答,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见解,谢谢大家!
注:回答中部分内容引用《出师表》原文。
-----
网友解答: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的好,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好,更多的,是历史政治意义上的好。
于文学意义上来说,《出师表》将表这种文体运用到了极致,而在这表文之中,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濒危集团的种种艰辛溢于言表,一幕幕忠臣悲歌的上演,一处处真情实感的流露,都使得《出师表》在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使得人们也知道,建安文学以及三国时期,并非只有三曹七子,散文角度来看,诸葛丞相亦是不甘落后,所以苏轼才说,读《出师表》不哭者,是为不忠,虽然此话难免有失偏颇,但是这也足以看出《出师表》的文学影响力。
但是,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和诸葛亮的个人求索来看,《出师表》更多的,是政治现实意义,在当时,诸葛亮辅佐时年刚满二十岁的刘禅,经过三年多的休养生息,南征南中,整军演武,与民生息,他的目的,便是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因为在他看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嗣吾二祖、恭行天罚,这是季汉想要重新擎起政治大纛、重申政治纲领的必须要务。否则,久而久之,信念丧失,汉室,便是真的中兴无望了,所以 《出师表》更是一篇政治宣言,就像是当初刘备刚刚驾崩,诸葛亮所作《正议》来回复曹魏的劝降,是一个道理。
诸葛亮更多的,是借助着《出师表》来重申大汉的政治纲领,是在从法理上、声明上来重申来阐明季汉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今天的人们,往往在刘备集团前面加上一个蜀,称之为蜀汉,实际,这是不准确的称谓,这是一个地方政权而不是正统政权的说法。
诸葛亮明白,季汉只有益州一隅,实际就是地方政权,可是,别人能说,他们自己却绝对不能说,如果自己都把自己降低为地方政权,那不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大纛、政治号召吗?这样一来,被人兼并,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所以,《出师表》的问世,恰恰有着这样的目的,文中处处不在鼓励着后主刘禅,不要忘了先辈创业的艰辛,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沉迷安乐,我们大汉还有人才,还必须要努力下去!因此,读懂《出师表》,这一层面,是必须要了解的。
《出师表》还有一个现实意义,那就是一片动员檄文,一篇讨贼正议,诸葛亮于北伐之前,以此文,恰恰能够鼓励全国,同仇敌忾,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虽然说,最终季汉的结局,人人尽知,落幕悲伤。
可是,自从刘备起兵以来,直到季汉灭亡,整整八十年的时间,从刘备诸葛亮到姜维,一直沿袭的一个传统便是威武自强,以弱图强、以弱图存的一个传统,这也是为什么今人同情季汉集团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出师表》虽然作者有争议,但是其中一句话,是对的: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可以说,诸葛亮,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出师表》的最终理想,也是诸葛亮的毕生心愿,所以,他甘愿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就是这种精神与理想的最好见证!
故而,窃以为,《出师表》,真的无愧于千古名篇。
-----
网友解答:
-----
以下内容纯属腹黑之想法,一家之言仅供娱乐。
首先诸葛亮那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欺骗刘禅的弥天大谎。刘备三顾时,诸葛亮和盘托出《隆中对》,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刘备战略步骤策划的具体得当,都不是信口而来的,是长期梳理思虑,甚或同他人一起仔细推敲而来的方案。如果不想出山研究点琴棋书画呗,老是关注军阀形势干嘛,说明诸葛亮早有投奔军阀实力派人物的打算。
《出师表》开言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说明诸葛亮还是很清楚形势的,先帝(刘备)刚死了,天下分成了三块,而且我们有累又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而且不久以前到很远的地方打了一战。那么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了,当然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了,应该“高筑墙,广积粮”。但是诸葛亮是怎么做的了先吹下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前面还说“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转眼就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拼命鼓动出兵打仗。这真是反复无常了。
然后诸葛亮要刘禅广开言路,也算是丞相之言了,但是后面“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话说的就越权了,宫中之事,那是刘禅家事,打狗还得看主人了。诸葛亮既然和皇帝说“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习惯,就是要干涉皇帝宫中之事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这是想往皇帝后宫里插人啊,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还是皇帝吗?这是傀儡啊。
诸葛亮要往皇帝后宫插人,还不满足,还想往军队插人“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营中之事,怎么可以全委于平庸之向宠。
在然后诸葛亮开始粉饰自己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臣后,就开始逼宫要权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在看看《后出师表》,前表吹了牛“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上次北伐失败了,损兵折将。后表决口不提“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中,诸葛亮洋洋洒洒一篇大论,主要目的当然是辅政不归的权力。当时刘禅已二十二岁,盼亲政已盼了整整四年,然而诸葛亮毫无交出皇权,退归臣位的打算。
-----
网友解答:
-----
有人说出师表好是因为文章结构还有描述手法之类的,我认为不然。
能让出师表流传千古的,是其中浓浓的爱国情怀!
文中句句血泪啊!
这是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生怕自己走后,后主会对国家事务松懈,所以其中有着“尚父”对后主的谆谆教诲。他从各个方面,都委婉的对后主进行了教育,还有给后主留下了在他走后如何治理国家的策略。最后竟然“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见其情真意切。
诸葛亮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兴复汉室上,正是这种真情,才能让他,以及出师表流传千古啊!
南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清丘维屏:“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
网友解答:
-----
《前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建兴五年,蜀汉国力有所恢复,诸葛亮深知蜀国弱小,若想生存必须对外征伐方可延续政权。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魏国。
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内容有规劝君王、委托政事、回顾经历、表明北伐决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苏轼评《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
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建兴五年,蜀汉国力有所恢复,诸葛亮深知蜀国弱小,若想生存必须对外征伐方可延续政权。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魏国。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内容有规劝君王、委托政事、回顾经历、表明北伐决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
亲贤臣、远小人
”,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苏轼评《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
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文章不收录于《三国志》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释的时候,却注明:“出张俨《默记》]《汉晋春秋》收入。 清代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表示怀疑。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主要名句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经常为后人引用。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伪作争论
李敖
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成语
两文中尤以《前出师表》的文学水平甚高,所以有很多成语为后世所用。
《前出师表》中为后世所用的成语:
危急存亡之秋、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猥自枉屈、三顾草庐和不知所云
,名句有“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后出师表》中也有经常被引用的名句有“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和成语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这么厉害的文章,影响深远,难道还不好吗?
-----
网友解答:
-----
江湖话版《出师表》
你亮叔我有话要跟你说几句:你爹出来混,半道上给孙权那小子搞死了;现在地盘分成了三块,咱们虽然占有益州,但好像也有点要罩不住了,孙权曹操两个家伙都瞧上咱这块肥肉了,咱们眼瞅着就要杯具啊。
不过我大哥,也就是你爹留下的保镖还是很忠心的,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他们这样做,都是看在你爹还活着的时候给钱给女人的份上,现在想报答罢了。你叔我现在就希望你丫的放机灵点,完成你爹的遗愿,也好让兄弟们能继续扬眉吐气;你小子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凉了啊。
在家里,咱帮理不帮亲,都是一起的兄弟,该批评谁该扇谁,都有一碗水端平才行;无论是那些个不好好干的,给咱整天惹事的,还是那些为人忠厚实在的,都要交给保卫科处理,该剁手的剁手,该奖赏的奖赏,这能说明你对大伙都一样,谁也不偏向,要是让大伙感觉有亲疏差别,那就麻烦了。
小郭、小费、小董这几个人,做人都很实在,事情办的也周全,你爹就特别依仗他们,所以叔认为帮里的大事小情就交给他们管就行了。
二杆子老向,性子急,但人品还是很好的,也猛地很,能打能杀,你爹生前就经常夸他“能干”,不行你就提拔一下,叔觉得砍人的事你就交给他,肯定能扩大咱的地盘,以后没人敢惹咱。
咱帮里开始为啥红火的很,还不是你祖上一直拉拢实在人,撵走没本事的;后来为啥又被人逼得走投无路,董卓、袁绍、曹操这些本来的小弟都敢造反,不再把帮主当回事,还不是后来的帮主用人不行了,尤其是桓、灵两位帮主,不用能人,光用小人。你爹每回跟叔喝酒聊天说到早先帮里的事的时候,把个胸口都能捶青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叔的拜把子,你一定要相信他们,咱发扬光大就有戏了。
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三分地,在这个人流行砍人抢地盘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爹却不嫌叔怂,三天两头的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扩大地盘,回复咱帮过去的辉煌。你叔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铁了心跟着你爹四处砸场子抢地盘,想早点恢复咱帮过去的辉煌。
后来咱帮被人火并,你叔我死命硬抗,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你爹知道叔精的跟个猴似的,所以在挂之前把大事都交代给我。自从换了你当上帮主,叔那是天天睡不着啊,害怕把你爹的心给屈了,所以五月份领着弟兄们开着船过了泸河,到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把该摆平的都摆平了。
现在咱地盘南边已经没人再敢惹事,咱帮也兵强马壮了,是时候好好让兄弟们出去放松一下,夺个夜店啥的了。等把咱帮原先的核心地盘中原夺回来后,一定要把那些没良心的,耍奸偷滑的统统拾掇了,把咱帮重新发扬光大,搞成天下第一大帮。这样叔也就对得起死去的你爹了。
这一回你叔我要亲自带队是去砍那些王八蛋,砍不成回来你咋办都行。至于帮里的事,有小郭、小费、小董他们几个在,叔也放心,你有事搞不定,就让他们去办。
你丫也老大不小了,是时候该好好的想想你爹的事了。你叔我这里肯定很感激。行了,叔马上就要闪人了,眼泪哗啦哗啦的,都不知道胡咧咧了些啥,别过了。
------------------
推荐阅读: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就其物理技术方面杨振宁和钱学森,谁更厉害一点?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因儒家一统都以孟子说为正统,你认为呢?
上一篇:城市家庭怎样安全存放大米?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