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网友解答:
-----
埃及的文字,历经千年,清晰可辨,没有雕刻痕迹,石头也没有腐蚀迹象。更难得的是,67千年前的文字,竟然有2000多年前的希腊文对照!一个“天才”的语言学家,竟然一夜之间破解了来这些文字!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几千年的古埃及文竟然没有进化,变化:而我们的文字,3000年来,从甲骨文, 到金文,小篆,到现在字体,文字,内容都在不断变化。
-----
网友解答:
-----
首先别说夏朝,商朝的文字记录也缺失,我们对于商朝的了解主要来源于
考古发掘。当年就是因为发掘了殷墟,大家才确定商朝的存在,经过甲骨文辨认,史学家们才认同帝王世系接近的《史记·殷本纪》。
根据《史记·夏本纪》及《竹书纪年》的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共400余年。
关于夏朝的帝王世系目前没有考古可以支持,但因为殷墟卜辞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的商王世系,所以学者大多都认为《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也应当是可信的。
目前,考古学上没有夏朝一说,只有夏文化这一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分为两家,一种是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就是彻头彻尾的夏文化,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和晚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都不是夏文化;另一种是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文化,但夏文化的上限应前推至二里头文化一期之前,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则是属于商代早期的“后夏文化” 。
与夏朝年代对应的夏文化是存在的,记录是有的,遗址已经发现,但还需要考古学家去解读。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然后去研究。
如果仅仅以单纯的文字记录来说,夏代记录确实是难得,当然这个跟秦始皇焚书关系不大,因为到那时候也没剩下什么。
从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可以看出,在商朝以前,文字还没有系统地发明与应用。其次从甲骨文的材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书写材料非常有限,甲骨文是留下来了,但是难以辨认,而其他材料可能根本就没留下来。
像西方的埃及等文明,他们有石头建筑至今残存,上面有字,但是我们的祖先们没有这种习惯,像简牍、布帛这种书写材料是相当容易腐坏的。而且古人的建筑大多是土木建筑,也是一倒就烂,保存不了多久。
-----
网友解答:
-----
第一,夏朝有文字记载,是近代“历史学家”不愿承认。明朝之前没有人怀疑远古中国历史!近代人的所谓“创新思维”,只要西方人不认可的,中国人自己也讲不清了的历史,就都不是历史记录。什么都可以怀疑了,都可以推倒重来了,引起的历史冤假错案!夏朝是肯定存在的,而且,夏朝之前的历史更加辉煌,精彩!那四个时代叫:“天,地,人皇”和“黄帝统治地球人类的东南西北中五帝”时代!!!!汉代之前地球人类已经有275万多年历史文字记载,远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文化和科技也是存在的,超越当今地球人。
第二,春秋战国,秦汉唐朝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是全球最先进,最完整无缺的,比西方人发明的单一理论认知超越得不知多少倍。现代人竟然认为远古中国没有自然科学!都跑到西方去学什么自然科学去了。你不觉得奇怪吗?从汉代之后,中国为什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体系?!只建立了为宫廷服务的,三种教育机构!太让人难以琢磨了!!!国家强盛靠什么?!长治久安又靠什么?!
远古天文,音乐,数学,医学,图像,地理……九大理论与社会实践是上一次地球人类社会文明的遗留物证,铁证如山的事实!高深莫测,互联互通,它是远古人类社会的终极理论体系,被近代人完全遗忘了!!!把来自西方的有缺陷和错误理论当成了科学真理去崇拜!你不觉得是对远古人类智慧的侮辱吗?!
现代人低估了远古超级理论文明程度!而怀疑历史是完全错误的。
远古超级社会文明,文字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理论高深,科技超越,被近代专家所否定的“历史”!应该彻底翻篇了!
-----
网友解答:
-----
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归纳起来一共有三个问题,究竟有夏朝吗?夏朝的记录缺失是为什么?记录缺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没有关系?
我们先从夏朝是否存在入手。
事实上,在现代以前,我们都是客观认为夏朝是存在的,那么为什么突然就有人说夏朝不存在呢?百度百科上说有一批文人否认夏朝的存在,特别指出了:胡适、顾颉刚、郭沫若,但是我找了很多文献,并没有发现有确切的文献指出这三位先生说了夏朝不存在的话语。
顾颉刚先生只是提出了大禹可能为“神”,而不是一个人的观点,并没有否认夏朝以及禹以后夏朝诸王的正统性。
顾颉刚先生
至于国外学者,1990年曾在洛杉矶召开过一次“夏文化国际研讨会”,是首次在国外讨论夏文化,而就是在这个会议上,许多欧美学者站出来说夏文化是“神话传说”。但是其依据是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前文已经说过,顾颉刚先生只是说夏禹可能是“神”,而没有否认夏文化的存在。
然后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夏王朝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只单纯看考古事实的话,其实是有一定争论的,虽然现在河南二里头文化已经基本被确定为中晚期夏文化,但因为没有确定文字出土,这个文明可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夏”,他可能叫做“春”“秋”“冬”。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早于商王朝的时代,中国的确是有一个古文明时代,史书里把这个时代叫做“夏”,但是我们目前为止没有找到确切的其自证“夏”的证据,当然这个文明极有可能就是“夏”,按照逻辑推理,我们也可以认为其就是“夏”。当然关于其实际年限还有一些争论,但是商之前存在一个王朝是可以肯定的。
更多证据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除开考古,然后我们来讨论夏朝的记录为什么会缺失。
我们首先来看中国第一本史书是什么,中国第一本史书是“五经”中的《尚书》,《尚书》原本叫做《书》,汉代将其定名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尚书》与《诗经》一样实际上并没有确切的作者,相传是孔子整理的,其记录的基本都是君臣对话,很有可能是孔子收集的史官书稿整理而得。既然是收集,里面肯定真假相混。
我国虽然很早就有记录历史的习惯,甲骨文中就有“史”,但是古代文字的载体多为竹简、毛皮等物,几经战乱很容易就被毁掉了。孔子的年代距离夏王的年代相隔商周两代,至少也有一千年了,这一千年里又历经战火,其史料混乱,肯定有不少偏颇缺失的地方。
目前我们能得到的最完整的关于夏的叙述就是《史记·夏本纪》,但是司马迁的年代距离夏朝已经有一千四百年了,不过幸运的是,孔子到司马迁这四百年里,中国有了完整的历史记录和史官系统。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是史记中渑池之会的一段,可以看到,这段记载中秦赵两国会谈中,秦赵两国国君已经带上史官了。
不过孔子到司马迁之间,又发生一件事,这就是题主问的第三个问题,记录的缺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系吗?
有关秦始皇“焚书”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但是焚书究竟是焚的哪些书呢?
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得意, 焚天下诗书, 诸侯史记尤甚, 为其有所刺讥也
——《史记·六国年表》
秦始皇焚书的时候,主要是焚烧民间的藏书,是秦王朝的“愚民”政策之一,在于将天下知识分子控制在自己手里。
而对六国史书,其实秦王并不一定全部焚烧了,但是可能被大幅度修改过,删去对于秦不利以及讽刺的言论。
实际上真正对先秦书籍进行最后补刀的,是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高祖本纪》
秦的收集天下书籍的博士官所很可能就在诸多宫殿当中,被楚人付之一炬。由此造成了先秦典籍大量遗失。
比如我们刚刚讲到的《尚书》,就在这场浩劫中毁灭了。
秦时焚书, 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 流亡, 汉定, 伏生求其书, 亡数十篇, 独得二十九篇, 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史记·儒林列传》
当然,经过之后的战乱,伏生所留的二十九篇也遗失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尚书》是晋人所整理的。
总归来说,现在我们所知的夏朝记录缺失,一是因为春秋以前,夏商周战乱,古人保护措施不够强,史籍遗失,历史多靠口述,传达下来真假不分而且数量稀少。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楚霸王付之一炬,造成了大量先秦古籍的遗失。
当然汉以后几千年战火中,也有很多东西遗失了。
都看到这里了不点个赞吗(「・ω・)「嘿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陈春霞女士的《秦始皇焚书与战国诸侯国史的留存》,刘绪先生的《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
网友解答:
-----
题主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大。由于我对夏文化也做过一些研究,现在我试着回答一下。根
据题主的提问,我准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来回答:
第一,会不会“根本没有夏朝”?我的答案是,从文献记录看,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夏朝是可以确定的。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夏朝的最早文献记录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尚书·周书》以及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中。在《尚书》的《召诰》、《多士》、《多方》、《君奭》、《吕刑》等这些比较可靠的属于西周时期的篇章中,都提到了夏。如《召诰》中的召公说: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附厥命。
译成白话即:
观察古代先民生活的夏朝时期,天帝教导人们顺从慈保,努力了解天的意志,现在,夏王朝已经亡国,丧失了天命。
再比如《多方》中,周公对殷士讲话时说:
有夏不适逸,则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
夏王不节制游乐,天帝就降下教命来劝导夏王。夏王没有听取天帝的劝导,大肆游乐,因此天帝也就不再眷念他,废除了给夏王朝的天命。
此外,《左传》、《墨子》等古代文献还大量引用《夏书》、《夏训》,这都证明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于夏代的传说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各个地区的,为不同阶层的人所了解。此外,在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中,更明确地提到了传说中的夏王大禹。
遂公盨的出现,证明了有关夏代的记忆在西周时期仍然流行。进入战国时期,著名的《清华简》同样也提到了夏代。比如《尹诰》篇: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烖灭夏。”
清华简《尹诰》把夏称为“西邑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西邑”一词也有出现(《合集》7865,如下图):
蔡哲茂研究员根据对甲骨文中的“西邑”的解读,认为甲骨文中的“西邑”就是夏。这个观点的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
综合商代卜辞、西周青铜器、战国清华简以及《尚书》等文献资料,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夏代。
第二,“夏朝记录的缺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
实际上,在古代文明世界,有关早期文明的记录缺失或者残缺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在印度河流域,尽管印度也有古老的文字系统,但是对哈拉帕文明却没有记录。在中国的文献记录中,比较确切的记录是夏代兴起前后的时期,按照传统观点,这个时间点大约在4000年前,但是,从考古情况来看,有学者认为我国在5000年前的良渚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笔者同意这个观点),而良渚文明同样在文献中缺乏记录。
尽管我国文献中已经有对“夏”的记录,但由于这种记录比较残缺(残缺的记录特征正是文明存在于早期的一个特征),因此,后人对这些记录产生一些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类文明在形成用文字记录的传统以前,往往都经过了一个口传时代。严格地说,实际上我国的夏、商、西周三代都可以归入以口传为主的时代,这是因为我国真正进入以图书形式记录历史是在春秋时期。而殷、周时期虽然已经有文字记录,但这些记录更多具有的是档案(史料)性质,不具有史书性质。也因为如此,所以有关三代的记录都存在“缺失”现象。比如,有关商代的记录,甲骨文中记录的不少古国(如工方、龙方、雀方)等就不见于传世文献
。再比如有关西周时期的记录,在西周金文中经常出现的蒡京是周天子经常活动的地方,但传世文献同样也没有记录。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后世对三代的记录,主要根据的是对早期档案的整理,以及对早期口述传说进行的文本化整理。由于夏代比商代相对更为古老,因此,古代文献对夏代的记录更少也就更加正常。比如,上面提到《尚书》对夏有记录,但如果我们读《诗经》就会发现,《诗经》有《周颂》、《商颂》,却没有《夏颂》。《诗经》传说为孔子所整理,这就说明孔子时代对夏的了解仍然很少,所以《论语》中的孔子才会慨叹“文献不足征”。
第三,夏朝的文献记录缺失,与秦始皇焚书有关系吗?我的看法是没有太大关系。
现在,我们研究夏文化,能依据的比较可靠的资料,除了《诗经》、《尚书》以及《左传》、《国语》等引用的《夏书》以及清华简、上博简这些资料之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资料,那就是《山海经》。从汉代一直到隋唐,历代学者都相信《山海经》与夏代的大禹有密切关系。从《山海经》的书写特征来说,确实充满了原始文化色彩,而这种色彩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背景是无法伪造的。
在秦始皇时代,《山海经》并不属于《诗》、《书》之列,自然也就不在秦始皇的焚书之列。
胡厚宣、王国维利用《山海经》来对卜辞中的四方风、殷代先公先王进行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山海经》的古老性质和可靠性。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出现,再次证明《山海经》在古史研究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因此,对于所谓的“夏代记录缺失”,我们应该视为一种文明早期存在的正常现象,如果因此而怀疑夏王朝的真实性存在,这就不是太有必要。至于考古上如何去证实夏的存在,这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属于另一个问题。就个人的看法而言,我相信只要充分利用早期的这些文献记录,同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目前的考古资料,并重视语言、民族、人类学各方面的知识,考古上的夏代问题应该是有机会最终解决的。
-----
网友解答:
-----
东汉的张衡在“西京赋”中记载着: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开始时在山东腾县,河南商丘三次,河南安阳二次。居无定所,逐草而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认为商民是游牧民族。再则,殷商时,喜欢殉葬,就是将活人与死人一起殉葬,不管是战俘或是奴隶,还是太残酷了。周朝推翻了商朝,将牲畜代替人殉,发明了两个字“牺牲”。
商朝有甲骨文,主要记载着:祭祀、占卜、战争、气候、收成等等,由祭司所掌握,主要能够与鬼神对话。但是,当时的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夏”字,夏字是在周朝发明的。如果商朝灭掉了夏朝,他肯定要数落夏朝的暴虐,将夏朝说的遗臭万年,就像周朝周公旦颁布周礼,就是拿商朝的人殉作为一条罪状,现在没有看到任何数落夏朝的东西。
中国的历史学家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说过:“夏、商、周”,并不是三个相继的朝代,而是三个不同的部落和氏族。就是说,夏商周是同时代,三个不同的部落。
95年,国务院安排北大和社科院考古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挖掘,尽管北大和社科院对夏朝是一期,商朝是三期有分歧。但是,一致认为时间是在3700年,那就是中国历史只有3700年时间。
其实中国的历史是多源头的,它们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中国的华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的一部分,它的起源是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本来在陕西的豳地,因不堪戎狄的侵扰,带领全族迁徙到今天的陕西岐山,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开始营房造地,成为当时最早的农耕民族的其中之一。由于殷商在陕西的东面,古公亶父称商民为“东夷”,就是东边的蛮夷。在当时,中原地区都是游牧民族,古公亶父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农耕民族。
要说最早的文明痕迹,那就是意大利的马泰拉古石城了。2017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城市一加一播出了贵州雷山与意大利马泰拉的报道,主持人说马泰拉石城有一万年的历史。但是,联合国在1993年颁发了“世界文化遗址”中,将马泰拉时间定为九千年。尽管马泰拉石城是最古老的遗址,但是它没有被发现有文字,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城堡,只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文明!
不管西方和东方,任何的文明,都要有实证!凭自己主观臆断,认为西方说你的历史是虚幻的,就认为大逆不道,认为违反了儒家的一族血缘论。将来历史终会还原真相的,到时不会被认为是愚昧吗?
-----
网友解答:
-----
夏朝是否存在,史学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夏王朝存在的文字记载。我们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时的甲骨文,还没有发现比它更早的文字。夏朝记录的缺失,也许因为没有文字,就意味着没有记录;如果有文字,因为时间太久远而消失了。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商朝奴隶社会,肯定有一个中间过渡阶段,也许不止一个夏王朝,甚至还夹杂着戎狄部落,是奴隶社会和半进化的氏族部落并存的时期。
也许夏朝有文字,一定是比甲骨文更象形的文字,用接近于实物的符合表达意思。但年代久远,很多可能的文字被认为是图画或不被人认为是文字,加之后面的王朝有意无意的破坏,经历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严寒酷暑、风化氧化,原始记录很难保留,难以被发现。这一切使得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
网友解答:
-----
(良渚文明,应该王权已经存在)
这个题目,包含的,不止一个问题——
第一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第二
,为何找不到“夏朝记录”,是说本朝的而非后世的。
第三
,“夏朝记录”缺失的原因,是否与秦皇焚书有关。
(距今5300年的“河洛古国”巨型聚落)
一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现在的人们,对“夏朝”的了解,都是从古人那里得知的。
所谓“古人”,可以前推至孔子,这就距今超过2500年;还包括《诗》《书》等古籍,大约距今3000年。
西周以降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显然是相信曾经存在过这个“夏朝”的,所以言必称“三代”。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古籍“经典”,皆不言“夏”之前还有延续几百年的朝代,如《诗》《书》孔子著作,莫不如此。
司马迁只说古代更早还有“五帝”,且与“三代”一脉相承,也不说“夏”的前面还有哪几个“朝代”,甚至“三皇”也未提到。
这可以看作是古人的“历史严谨”和“学术严谨”。
(陶寺遗址“宫城”平面图)
东周伊始,有相当部分文献保留了下来,佐以器物、遗址发现,足可证实东周是存在过的。
受西方史学方法的影响,上世纪初,国内一些学者,如夏曾佑等,认为“东周以前无信史”。
不过,此“疑古”非彼“疑古”,有人把顾颉刚的“疑古”与此混为一谈,这属于极谬之误解。
上世纪20年代左右,甲骨文研究使人们对中国“朝代史”的认知,一下子前推到了距今3600年的商代。
甲骨卜辞证明,司马迁列出的商王世系,只有个别差错,由此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
那么,这对《史记.夏本纪》的可靠性,是否也有间接印证作用呢?
说到底,现在的人们询问“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其实是《诗》《书》、孔子、司马迁所说的“三代”是否可信的问题。
(石峁遗址“王台”)
二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有两条“考查线索”——一是古籍记载,一是考古学证据。
古典经籍告诉人们,夏朝起于距今4000年左右。
从考古学来说,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等,是符合“夏朝”存在之年代的。
换个角度说,距今5300-1900年的良渚文明、河洛古国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都有足够考古证据,证明当时已经进入古国或古王国时代。这些遗址所呈现的文化和文明的年代,均在“夏朝”之前。
所以,不难断定,距今4000年的时候,在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存在一个叫做“夏”的王国,从考古学角度来说,是完全可能的。
只有一种例外,就是这个王国,不称为“夏”,而叫其他什么,比如称“春”或者“秋”。
(登封王城遗址复原图)
考古学证据明明摆在那里,这些年来,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人们究竟在在争论什么呢?
概括起来无非两点——夏朝度邑到底在哪里;有没有夏朝的文字证据证实其确实存在。
徐旭升先生和邹衍先生,是探索研究夏文华的先驱。
邹衡先生早在1979年就曾指出——
“夏朝同商朝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空间和这一时间已经发现的诸文化诸类型的各期段之中。我们说,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用什么方法辨认夏文华”,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
三
关于夏文化,包括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都邑推定法”——夏都到底在哪里。
对于此种方法,大致又分两类。
一类,是直接断定哪里是夏朝度邑。
比如,主张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还有主张三星堆遗址为夏都,等等。
另一类,是以确定汤亳所在为基点,按照史籍记述向西推定。
除“都邑推定法”外,另有“文字证据法”之观点。
这最简单直接——要想证实哪里属于夏文华或者夏朝度邑,拿文字证据来。
持此观点的,在考古界和史学界中,似乎较少,倒是“业外”人士居多。
(二里头出土青铜器)
也是在上个世纪初,学界大牛人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当然,他主张的,是以“地下材料”补正“纸上材料”,以“证实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而并不涉及古史的重建。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将“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割裂,肯定不是包括解决“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的好方法。
那么,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文字问题。
文字,汉字也不例外,总有个产生过程。
徐中舒先生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
他认为,汉字是在商朝正式形成的,而且是在武丁之后的二百七十余年中逐渐成熟的。
即便在殷商前期,也未见有甲骨文出土。徐先生说,文字滥觞于大汶口文化,为殷商所继承。这个过程,与巫卜集团,即后来的“儒家”代表孔子的祖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古代虞夏之族,包括韦、顾、昆吾三族,及其后裔匈奴、越等,均无文字保存下来,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
(二里头出土青铜器)
四
夏代很可能没有文字,对这一点,考古界史学界很多学者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少有学者在已有考古遗址尚未发现文字资料上质疑考古成果。
这也是使更多人纠结于“都邑推定法”的重要原因。
人们面对的事实就是,在文字还没产生的情况下,如何判定“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孙庆伟教授认为,应该提倡一种比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更具广泛意义,是用于各类考古材料的研究方法。他称之为“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并以之来研究夏文化。具体说——
第一,要带着研究夏代文化的具体的历史问题来处理考古材料。
第二,要尽可能在夏代及相关历史背景下理解考古材料。
在《鼏宅禹迹》一书中,他就此发表了对夏文化研究的看法。
结论,当然是夏朝确实真实存在。
(二里头出土青铜器)
说到这里,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夏代已经有了文字。
至少,在商周,曾经有古代典籍更多地记录过夏朝的事情。
从流传下来的《左传》《谷梁传》《国语》《管子》《庄子》《墨子》《吕氏春秋》《孟子》《逸周书》《礼记》《周礼》等古籍中的记载看,确实在秦代之前,曾经有很多没流传下来的古代著作。简单举例如下——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世》《经世》《世传》《纪》《上古记》《故记》《春秋之记》《史记》《春秋》《鲁春秋》《周春秋》《燕春秋》《齐春秋》《宋春秋》《乘》《檮杌》《志》《上志》《前志》《军志》《周志》《郑志》《书》《丹书》《刑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郑书》《楚书》《儒书》《虞箴》《夏箴》《商箴》《周箴》《诰》,等等。
从前述古籍引用这些著作的情况看,都是不见于后来各种古籍的,就是说,并不与其他古籍重复。
这些古籍,司马迁显然也未能见到。其亡失,大概率要归责于秦皇焚书了。
即便这些古籍不属于夏朝,至少极可能记录了更多夏代的信息。
总结几句——
夏朝之存在,是不必怀疑的事情。
没有文字,也应该曾经存在,总有办法证实。
这件事,专业性很强,相信随着考古的大规模推进,会有惊喜呈现在人们面前。
或许孙庆伟教授的话有道理——“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不妨多一些耐心,“让子弹飞一会”。
-----
网友解答:
-----
夏朝没有记录,最主要的问题是当时还没有文字,所有的记载,最早出现的时代是周朝。也就是说,周人说曾经有个夏朝,而周人之前的商朝,虽然有甲骨文,却没有一个字提到曾经存在的夏朝。
而周人的记载,是否可信呢?
周人的《竹书纪年》,头一章就是黄帝,你说黄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你认为黄帝是历史,那么《竹书纪年》说黄帝朝廷上有一种“屈轶之草”,佞人一上朝廷,草指之。这样的记载,你是信也不信?
同样是《竹书纪年》,又说大舜在上面涂墙,他老爹后妈在下面放火,大舜穿的衣服上面画着一只鸟,所以他就像鸟一样飞下来。大舜又去挖井,后妈在上面扔石头,大舜穿的衣服上画着一条龙,所以他又像龙一样从别处游出来,这样的记载,你信不信?
而夏朝,统治中心分明是在山西运城这一带,创始人大禹却出现在浙江绍兴,最后一代君主桀,被商打败,也不去绍兴,偏偏跑到安徽巢湖。那么,夏朝的大本营,究竟是在运城还是绍兴还是巢湖?偏偏这三个地方还相距颇远。
然后我们看商朝和周朝,周的大本营就在陕西,早期是岐山,后来是丰镐,相距并不是很远,即便是后来东迁,也只是迁到洛阳。从岐山到丰镐再到洛阳,拢总才多少路?商朝早期迁都很频繁,可实际也是围绕着河南东部北部的商丘、安阳这一带而已。
事实是:商人压根就没提到过夏朝一句话,所有夏朝的历史,都来自“周人制造”。要证明夏朝真实存在,就必须找过相关证物,譬如确认的夏朝天子宫室或是夏朝贵族的墓葬等等。要不然,夏朝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和大家分享《竹书》里的一句话:“禹观於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
你信这些话都是真的史实而不是文学虚构?
当然,有些人没有任何证据,却一口咬定夏朝就是存在,那咱也不和你争,随你哈,你说地球是方的,咱也没意见,哈哈哈:只要你信,神便在那里。
-----
网友解答:
-----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首先这个问题问得不好,似乎默认了夏朝是存在的。实际上,既然现在最早提到夏朝的证据在周朝,就不能说夏朝一定存在,顶多说周人认为夏朝存在。当然,我们也没说夏朝一定不存在,只能说既然没有更早的记录,那也确实可以质疑。毕竟三皇五帝等等都是周朝出来的,总不能都作为信史对待吧?
那么,我们假设夏朝真的存在,那会有什么原因造成资料缺失呢?我们倒退到商朝。我们知道,今天了解商朝,最关键的一首信息是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特别是甲骨文能大体印证《殷本纪》的商王世系,从而证明了商朝的存在。不过,甲骨文、金文其实不是商朝主流的文献载体,商人和周人一样都用简牍,所谓“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册”和“典”的字形就和简牍有关,但问题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简牍最早是战国初年的,商周春秋的全部腐烂了。那么假如真的有夏朝,它很可能也有文字,但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任何记载他们的载体。出土的先商青铜器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也没发现当时的甲骨文。至于简牍很可能当时就不存在了,所以周人才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所以,假如真的存在夏朝,那么他们的记录缺失,很可能还是简牍文献的腐化、损毁,和秦始皇焚书无关。
感谢阅读!
-----
网友解答:
-----
我想起了一些事情,比如说在南美洲的玛雅文明。我们一直在说世界末日一直在宣扬古玛雅文明究竟如何强盛,强大。但是说白了古玛雅文明,实际上就是石器时代的巅峰文明,整个古代文明里面唯一发现的一件金属制品是16世纪的时候,由欧洲的探险家与当地人民交换物品的时候,一个青铜的小人。而当地人民的军队所使用的武器是由火山的矿物,也就是黑曜石所制成的木棒。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按照古忙呀,我又没到饿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当一个部族战胜另外一个部族的时候。战胜的那个部族可以把战败部族的神庙文化,人民全部给摧毁掉。
言归正传,我们说夏朝的文化。可以很简单地遇见夏朝的文化适应奴隶制和石器时代为主的。当然也有人说可能会有什么竹器时代。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夏朝的生产力低下这一特点,有一题生产力低下,所以导致了夏朝人兴奋神灵。那么在商朝取代夏朝的时候是否汤潮也做了同样事情。我不可以想象一支野蛮的军队战胜了一个王朝之后,摧毁了他们的神庙流放的他的子民杀死了所有的王亲宗室。是所有夏朝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全部毁于的。留下的只有那民间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呢。
好吧,不说开玩笑的话。学过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话都知道。中国的文字演变史,第一个就是甲骨文。而小古文是谁创造的是商朝人创造的。那么在商朝人之前的夏朝他是使用什么样的文字呢?象形文字,但是它的象形文字就写在那里,夏朝人是否有自己的方式来记在自己的历史呢?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文字来记载他们的历史,所以他们的历史只能口口相传,或者是写于自己的神庙以内,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脱离了山洞文化进入了农耕时代,所以当时的人不会傻到把自己所要记录的事情写在山洞里面还是写在了自己的神庙里面,但正如之前所说过的一样,商朝在击败夏朝以后,摧毁了夏朝所信奉的神。摧毁了他们的神庙,所以这一切历史都无迹可寻。但是汤潮,却把自己的文化记载在了一片片龟甲上面形成了现在的甲骨文。商朝就明确存在了。与此同时,汤潮,进入了青铜时代。他的青铜器也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