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失误在哪里?
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失误在哪里?
-----
网友解答:
-----
德国名将曼施坦因有个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文中有句概括很精辟,叫作技术战胜重量,换言之,二战中苏德战场上,德军所依托的是技术与战术的先进,以及德军基层官兵的素质优越。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军总参谋部根据闪击波兰的黄色计划和闪击法国的白色计划之经验拟定 ,从战争开始的局面看,战争计划堪称完美,南中北三个集团军群突破非常顺利,苏军一片慌乱,被合围甚多。但是战争结果表明,该计划有三大方面的失误:
一。进攻时间问题。
巴巴罗萨计划的发起时间原本为五月初,而不是后来的6月22日 ,这一个多月是要命的,正是在德军推进至莫斯科郊外时,苏联的严冬到来了,冰天雪地让德军机械化部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这纯属意外,希特勒不得不推迟进攻时间是因为主要的装甲部队派往了中南欧 ,一是猪队友意大利侵略希腊反被殴,一是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下台。德国装甲部队进攻犀利,很快迫使南斯拉夫投降,希腊投降,可惜,宝贵的时间也浪费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小国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苏联。
二,对苏联道路情况的预估问题。
德军的立体闪击战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道路情况的良好和四通八达,波兰和法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法国更是发达国家,其良好的公路网为德军的迅速推进提供了便利。可是苏联情况就不一样了,地域广大,柏油路面极少,大多是劣质土路,这样的公路一经雨雪就是泥泞不堪,极大限制了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回答希特勒的责问时说,我的士兵正在与淤泥作战中。
看见没,穷有穷的好处。
三,后勤保障问题。
苏德战争跟我们抗日战争不同,是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油料,食品,弹药等辎重需求极大,对于在敌国作战的德军来说,所有这些都必须从德国运来,部队推进的越快,后勤补给线越长,送一车油上来恐怕车本身消耗的也得一车油,德军参谋总部对后勤的评估过于乐观了。
甚至于,几百万德军没有准备一件冬装,参谋总部认为严冬到来时战事已经结束。偏巧1941年的寒冬不但提前到来,而且来势汹汹,德军的钢铁装备和士兵,一下子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在莫斯科附近转攻为守,等待第二年的春天到来。
而战机,从来都是稍纵即逝。
-----
网友解答:
-----
公元1939年9月1日,德国海军一艘海岸防卫战舰向波兰空军基地猛烈开火。随即,德国地面力量大举进攻波兰,对波兰发起了闪电战。9月17日,苏联军队以保护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少数民族为由也开进了波兰境内。在德苏的两面夹击之下,波兰很快全境沦陷。9月29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一份关于瓜分波兰的条约。波兰的沦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在希特勒取得波兰大胜之后,很快就指示属下制定一份严格保密的军事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针对苏联而言。但是苏联和德国刚刚瓜分了波兰,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并且苏联坚信,在希特勒没有取得对英法两国的绝对胜利之前,不会轻易对庞大的苏联发起进攻。更何况,两国之间还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是,苏联人放弃了警惕。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的,该计划原来叫做“奥托”计划,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在1940年8月底才送到了希特勒手中。根据这个计划,德国军队将分三个攻击集群军团,使用闪电战术,从西向东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西部领土。计划很快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苏联,数百万计的苏联红军倒在了德军的枪口下。但是冬季的到来,严重打乱了“巴巴罗萨”计划的顺利推进,苏联也因此赢得了喘息之机。
于是很多人认为,“巴巴罗萨”计划应该提前几个月实施,而不是等冬季来了再进行。这种观点完全是事后诸葛亮的看法,从当时的情况看,苏联毫无准备,内部混乱,正是德军出兵的好机会。不过,德军由于南下进攻基辅获取石油而耽误了该计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从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来看,本着事后诸葛亮的精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巴巴罗萨计划是不完美的,用堪称是对希特勒的侮辱。
我们知道一句话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指的是任何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各种各样不可预见的事发生,巴巴罗萨计划也不例外。
那么,巴巴罗萨计划为何不完美,它的失误在什么地方?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高估了苏联的硬件情况
历史上除了蒙古人,没有哪个国家能真正征服俄罗斯。
1812年,拿破仑60万大军大举进攻沙俄,结果被坚壁清野的沙俄人拖得筋疲力竭,狼狈而归,敲响了拿破仑帝国灭亡的丧钟。
129年后,希特勒550多万大军再次折戟苏联,成就了俄国难以战胜的神话。
拿破仑的军队从西欧打到东欧时,在波兰地区看到了法国人难以想象的景象,到处是土路、垃圾、臭水,人们衣衫褴褛,传染病横行。一向比较注重卫生的法国军队缺乏对此地病毒的抵抗力,纷纷病倒。在东欧的战争中,因为病毒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成为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一个多世纪后,希特勒再次来到东欧。面对一个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值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硬件条件应该会有所改善吧!
想多了!
虽然苏德战争前,希特勒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麻痹苏联神经;瓜分波兰使苏德接壤;通过观摩苏联阅兵看苏军队的精神面貌等。
甚至,为了称霸欧洲甚至世界,德国还向北极派遣了秘密部队。然而,准备工作如此详细的德国还是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苏联的雨季和冬季。
1941年6月22日,德国纠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仆从国共550万大军撕破苏德边境,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由于苏联大清洗运动的恶劣后果,加上斯大林的麻痹大意,致使开战初期苏军猝不及防,一溃千里。
到10月莫斯科战役开始前,苏联已经损失了300多万军队,飞机损失96%,大炮坦克不计其数,国土损失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四分之一。
但是,对于处于巅峰状态的德军而言,这样的战果并没有达到希特勒的预想。因为德军在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了两个非苏联对手!一是天气,而是大地!
德国没有想到,已经基本成为工业国的苏联,竟然还大部分是土路!而且是在苏联经济发达的西部地区。
因为土路的因素,导致德军推进时,黄沙滚滚,大量粉尘进入大炮、坦克、摩托车以及士兵的身体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不仅设备寿命受损,人员生病,最要命的是迟滞了德国闪电战的步伐。
9月,雨季来临,绵延的秋雨让土路成为泥路,德国的坦克装甲车陷入泥淖中不能开动,原本一天平均行进50-80公里的德军只能每天行进5-8公里!
等到10月以后道路结冰,德军终于从泥淖中走出来,马上又遭遇俄国的严寒!陷入了和拿破仑一样的绝望中!
2、低估了斯大林的反抗决心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为什么不可战胜,是因为德军真的天下无敌吗?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德国之所以无敌,和德国前期面临的对手有极大关系!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波兰迅速亡国,随即德国调转枪口,横扫西欧。
长期以来,德国和英法等西欧国家同属于基督教势力范围,在民族意识上更倾向于走到一起,而和俄国严格区分开。这决定了德国在西欧和俄国的扩张情况大相径庭。
因为和英法更像是一家人,所以瓜分波兰后,英法一度沉浸在德国进攻苏联的美梦中无法自拔,等到德国横扫西欧,英法联军迅速溃败!
在基督教世界,弹尽粮绝走投无路选择投降并不是羞耻的事情,因此很多西欧国家几乎是望风而降,德国攻占丹麦全境只用了4个小时!
而面对武器装备远超德国的第一陆军强国,德国同样是摧枯拉朽,绕道比利时,让法国人苦心经营的马奇诺防线成为笑料。
因为抵抗不及,除了在敦刻尔克撤往英国的33万人,剩下的西欧军队最后放下了武器!
太顺利了!
所以希特勒毫无意外地膨胀起来!有了吞掉苏联的强大信心。
根据希特勒的情报,此时的苏联只有180个整编师,且绝大多数布置在西线,通过瓜分波兰已经让苏联将军队布置在德国的眼皮子底下,一旦开战可迅速将其吃掉。
所以希特勒提出:“三个月灭亡苏联”!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斯大林,更低估了斯大林建立的斯大林模式。
简单说来,斯大林模式就是高度集中,将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办大事,特别是战争时期,其强大的动员能力让所有对手都望尘莫及。
开战之后,依靠苏联完整的军政架子,苏联迅速扩编到360个师,这让德军越打越绝望,因为他们发现,即使自己消灭了眼前的苏军,马上会出现另一支苏军!
而且,有别于基督教世界,长期浸润在马列主义的斯大林将投降视为不可饶恕,并且下令士兵不准投降,这让德军吃尽了苦头,因为停下来的方式只有一个: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且,苏联巨大的国土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纵深,这是德国无法战胜苏联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3、错估了美英的对苏态度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西欧大陆战事结束。此时的西欧,只剩下一个岛国英国。
在德国海军实力不及英国的情况下,希特勒一直没有放弃和英国媾和的打算。二战爆发后,丘吉尔上台,这个坚定的反共分子让希特勒看到了希望。因为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也是天然反共的,希特勒认为,既然志同道合,那么肯定可以合作!
丘吉尔不干!
面对德国,丘吉尔表现得异常强硬,坚决不投降,即使敦刻尔克看起来向德国给自己示好,丘吉尔也不为所动。丘吉尔的态度使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发动了不列颠之战。
丘吉尔的选择是正确的:
首先,作为岛国,英国一向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一个几乎同一西欧的德国不是英国人想要的好伙伴!
其次,美英关系密切,作为美国的对手,日本和德国结为同盟,所以美国和德国天然对立,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如果和德国媾和,等待英国的可能就是美国的猛烈打击!得不偿失。
所以,美英联手,挫败了希特勒的阴谋!
虽然大家都是基督教大家庭的成员,但是没有办法,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都免谈。
应该说,在美英等国的眼里,希特勒背叛了他们。早先希特勒崛起时,作为一战战胜国的英美法国等并未加以阻止,理由很简单,希特勒不断标榜自己的反共立场,并且将斯拉夫人视为劣等民族,一开口就是指向苏联,这让一向反苏的西方国家有种找到一把好枪的感觉!
所以,他们或者默许,或者直接支持,想要通过希特勒和苏联的死磕,让自己的渔翁得利!
但希特勒不想只做一把枪,所以他将枪口指向了西方国家!
由于一战带来的影响,西方国家反战情绪严重,面对精良的德军,他们一溃千里!
所以,在德国主动撕破脸的情况下,美英等国转而和苏联站在一起。德国围攻列宁格勒时,发现了大量的英制坦克。莫斯科之战胜利后,美国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
实践证明:再完美的计划,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也是不行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
网友解答:
-----
一句话:低估了苏联的抵抗实力和抵抗意志。
希特勒以为苏联是一个腐朽的房子,只要踢开门,整个房子就会轰然倒塌。但是现实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德军在苏联遭到的抵抗远远超过在西欧各国遭到的抵抗。虽然苏德战争初期的苏军组织能力、战术水平都远远不如德军,但是苏联官兵的战斗意志却远超德军想象。
结果就是德军推进的速度要低于其预先计划。尤其在南方的乌克兰方向,遭遇了更加强烈的抵抗,以至于中线的推进超出了南线,形成半个突出部。
于是给希特勒造成一个两难的抉择。
方案一:不管南线受阻,中线继续前进,拿下莫斯科。这个方案的风险在于南线的苏军集团可能北上攻击中路德军的侧后方,威胁中路德军的补给线。那样中路德军就面临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方案二:先不打莫斯科,中路德军南下协助南线围歼乌克兰的苏军集团。这个方案的风险在于:这一次错过打莫斯科,以后可能就再也打不下莫斯科了,因为到时候苏联已经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而且冬天就要到了。
古德里安等人主张的是第一个方案。希特勒选择的是第二个方案。于是导致了史上著名的基辅围歼战,打垮了苏联南线集团。但同时也不出意外遭遇了再也没能拿下莫斯科的后果。
现在回想起来,古德里安等人的第一个方案未必就是保险的。因为就算拿下了莫斯科,南线苏军北上切断其后勤补给线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事实上的莫斯科保卫战也证实了,即使后勤补给线没有被苏军切断,德军面临苏联的冬天时,后勤压力也很难扛得住——更不用说真出现苏军威胁后勤补给线时会发生什么了。
所以说巴巴罗萨计划妄图一锤子就把苏联打趴下,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斗。其最大的失误就是低估了苏联的抵抗实力和抵抗意志,尤其是低估了乌克兰方面苏军集团的战斗力。南线德军没能按计划迅速解决南线苏军,就注定了巴巴罗萨计划无法成功。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指出的是,巴巴罗萨计划并不完美,也不成功,如如果完美和成功的话,
二战的的历史就改写。
德国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他是侵略者,一切入侵者必然失败,这是无可辩驳的真理
。可以说,巴巴罗萨在战术上很完美,在战略却是失败的。我们看看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作战计划是保鲁斯上将计划,他本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被俘)在计划中,希特勒以7个集团军群。计152师305万人,分南北中三个方向进攻苏联。
但由于
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被迫于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这最终导致了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意大利的猪队友就此证明)。
巴巴罗萨最大失误就在于他没有考虑到苏联的韧性。也就是完全低估了苏联红军抵抗力和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当然后勤准备不足和估计不足也是重大的原因,
当然苏军对德军运输干扰,导致德军补给和调度的困难。
极端恶劣的寒冷。也对德军造成重大影响。可以
说后勤的补给困难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都处于缺乏的窘境。
应该说,
希特勒完全有有足够的实力歼灭苏军和占领苏联领土。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只要占领苏联的欧洲领土。快速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基本上就可以“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
。只 因此,纳粹德国的确有可能战胜苏联。
但希特勒一开始被德军的胜利冲昏头脑,
没有依照既定计划继续推进,而是更改计划,
没有占领巴库油田,而是转攻莫斯科,久攻不下又转而进攻巴库,朝令夕改。也是德军失败的制度重要原因
。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体制的动员能力。
如此巨大的战争潜力也是出乎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意料之外。德国无法像苏联那样将搜所有的资源和力量,而且搜刮出最后一粒粮食投入战争。不许后退一步,也是德国的将军们所能做到的。在
苏联在高度集中,凝聚一切力量的国家的体制下,苏联会把一切的资源都投入战争,摒弃由此带来的一切藩篱。如此巨大消耗是德国无法承受的。
再就是,苏联人民在入侵者面前,
表现出的巨大凝聚力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是希特勒无法预料的,不像元首说的那天,当德意志的军队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领土,只要踢上一脚,整个布尔什维克的房子都要倒掉一样,
可以说座房子虽然摇摇欲坠,但始终不倒,而且越来越结实、实在是出乎意料。无论我们对苏联多么的不满和厌恶,
但在这一时刻,伟大的苏联却是屹立不倒,他的人民,他的战士,乃至每一个人都愿意奉献他的一切,红色苏联就是不倒,无论希特勒侵占了多少领土,杀害多少人。伟大的苏联依旧是战斗下去,斯大林与我们同在,永远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战斗意志和精神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德军的军事报告记录是督战队在后面端着机枪扫射防止红军后撤,苏军的师长军长和政委带头冲到一线。尤其是政委带着大家冲在最前面,这让德军很难理解。,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让你做到,我必须首先做到。可以说当时的苏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慷慨赴死,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这超出了德国意识理解的范围。这样的钢铁意志是比冬天更让人惧怕。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下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失误在哪里?这个问题让我们现在回答虽然是事后诸葛亮,但从苏德战争的执行情况看,巴巴罗萨计划确实有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地方。
一方面,巴巴罗萨计划考虑进攻因素多,考虑防御因素少。
提到巴巴罗萨计划就要想到保卢斯,当时希特勒为平衡统帅部与陆军参谋部的关系,没有使用曼施坦因,而让双方都认可的第18军参谋长马尔克斯来起草这份重要作战计划,最后又由副总参谋长保卢斯来执笔完善,所以,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缺乏战略思考。
由于巴巴罗萨计划起草是基于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的基础上,一步步修改完善的,到1940年8月份保卢斯才拿出初步方案,虽然以装甲快速进攻为主体的作战方针,经过了闪击波兰和闪击西欧的两次检验,但希特勒还是不放心,命令保卢斯还主持进行了图上作业,最终在1940年12月18日才签署第21号作战指令,要求德军组建三个集团军群,务必于1941年5月12日前完成作战准备。
但是,这个计划在起草和完善阶段,都是从闪击波兰和占领法国的实践经验得来的,因为这两场战役打得太轻松,加上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军100多万兵力让芬军20多万人打得抬不起头来,德军错误地认为凭德军现有装甲优势,闪击苏联也完全可以在三到五个月完成既有目标,也与前两次战役一样,闪击苏联是所向披靡没有对手的。
实际上,这是一厢情愿,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德军自身的不利因素,对苏军的预估也看得太低了,而且从进攻准备上,根本也没考虑到德军会有失败的时候,所以,在战斗中只有进攻却没有防御的任何准备。
另一方面,巴巴罗萨计划考虑自身因素多,考虑对方因素少。
除了苏芬战争让希特勒放松警惕外,德军还从苏联当时的内外交困中发现了战机。1938年苏军经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大部分有作战经验的高级将领都被解除职务,而1938年1939年,苏军连续两年在与日本关东军作战,使德军错误地认为,苏军的综合国力已经消耗不少,尤其是斯大林把重心放在空军和炮兵建设上,对德军的装甲进攻是没有优势可言的。
那么,占领法国以后,德军为什么在海狮计划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要进攻苏联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希特勒才能解答得清楚,连古德里安也疑问为什么在德军装甲进攻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要闪击苏联。
按古德里安回忆录记载的,法国战役以后,德军上下都在为进攻英伦三岛作准备,古德里安和德军的后勤部门也在为研制水底坦克忙得不可开交,没想到希特勒却下达了进攻苏联的命令,此时,德军不仅装甲坦克的数量满足不了三路大军4支装甲集群的需要,而且后勤补给和许多保障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希特勒固执地命令古德里安想办法,用缴获的英法坦克改装成德军标识,这样才勉强凑足了3200辆配发到装甲部队。
但是,德军选择这时候发动进攻有没有先决条件呢?还是有的。首先,斯大林过分轻信苏德友好条约的作用,德军进攻时,苏联援助德国的煤炭火车还在隆隆向西开去;其次,德军提前两年就对苏联边境进行了空中侦察,战斗打响后德军半天就摧毁苏军66个机场和1200架飞机,把苏军的通信系统完全打乱就是前期侦察发挥的作用。再一个就是闪击战理论的快速进攻优势,苏芬战争和苏日边境作战,使德军看到了苏军快速机动的不足。
从这个层面看,德军考虑的还是利用自身突然袭击和快速机动的优势,并没有考虑到苏联地大物博和苏军打持久战和消耗战的长处,这让闪击战的进攻没有准备退路。
第三方面,巴巴罗萨计划考虑武器装备因素多,考虑战场环境影响少。
巴巴罗萨计划从宏观上看,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一次性动用兵力和装备最多的战争,但这个计划却有个唯武器论的缺陷。不管是闪击波兰还是占领法国,德军都是把装甲进攻当成了法宝,到苏德战争时,同样离了装甲坦克就打不了仗,客观上讲,这与战场环境瞬息万变是背道而驰的。
从巴巴罗萨计划执行过程看,北线进攻列宁格勒,因为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深陷沼泽和原始森林,耽误了进攻行程,希特勒亲自到前线督战也无济于事。在莫斯科战役,古德里安的装甲坦克撤出战场德军就慌了神;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手上还有100多辆坦克却因缺乏燃油而失去突围动力。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德军因抽调两个装甲师增援西线从而导致堡垒行动半途而废。
所以,巴巴罗萨计划从一根主线上把装甲进攻作为了唯一选择,没有其它可选择余地。而从战场环境来看,苏联的地大物博和宽大纵深又给装甲部队的补给保障出了难题,加上苏联战争潜力巨大,消耗战和持久战又成了闪击战的克星,德军还要受两线作战的牵制,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好的武器装备也很难打赢同盟国的联合作战。
从上面分析看出,巴巴罗萨计划看似宏伟,实则是个缺乏内容的方案。有人总结说德军的失败是输在气候和后勤保障上面,也有人说是希特勒太多干预前线指挥上。实际上,巴巴罗萨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防御和打不赢的因素,它的本质就是一场赌注,只考虑到装甲进攻很少考虑其它不利因素,说计划完美可能有些抬举它了。
-----
网友解答:
-----
“巴巴罗萨计划”只是纸面上完美,它在对苏联和德国自身错误的估计上计划的,也就是说本身“巴巴罗萨计划”对于当时的德军来说是难以完成的。一个不适合德军的“完美”计划还能称之为完美吗?
鉴于兵力对比和战争地域的辽阔,在制定作战计划的一开始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应该分为两个战局消灭苏军的可能性。可是整个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沉浸在“极度自信”的幻想中,完全没有考虑其他的可能。如:假使在进攻中遭遇重大挫折,无法达成计划目的,该如何安稳的在苏联度过冬季;如果完成计划的目标,攻克莫斯科,到苏联依旧继续抵抗,下一步又该怎么进攻?
除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出发点有原则上的错误外,就该计划的内容而言,除了决定在三个方向上实施主要突击,并没有确定具体的作战目标。也就是到底是以哪个目标为主要目的,是莫斯科?还是列宁格勒?还是南部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德军根本无力做到在三个方向上同时达成决定性突破!还计划所指出的一般企图(利用装甲部队锲入敌人深远纵深,消灭驻在苏联西部的苏军主力,阻止其向苏联辽阔的内地撤退)并不能算是一个全局战略目标,顶多算是局部的企图。
所以“巴巴罗萨计划”顾及到了苏联所有的具有各种战略意义的目标,却没有选出一个主要的突击方向!占领列宁格勒,与芬兰取得联系,有效改善北方集团军群的后勤补给(由陆路改成海运);占领莫斯科,切断苏联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将苏军防线一切为二;占领南部的原料产地乌克兰和工业基地顿涅茨地区,以及高加索油田,使苏联失去战争潜力。每一个目标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是该计划却没有明确到底选择哪一个为优先目标,完全是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就战略分歧的一个折中方案,拥有根本的缺陷!
-----
网友解答:
-----
巴巴罗萨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苏联的军事代号,也叫“奥托计划”。在1940年8月制定完成,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实施,其最终目的就是出其不意,集合优势兵力,利用机械化部队的速度优势,再次发动“闪电战”,企图快速击溃苏联红军。
这个计划是由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制定,希特勒最终定稿批准。
1940年夏,在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西欧只剩下一个英国,在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在负隅顽抗,其他的国家几乎都暴露在了德军的装甲车下,再也不能形成强力有效抵抗。而当时的德国缺少战略轰炸部队和强大的海军,短时间内拿英国没办法,只能慢慢蚕食,等待时机。
西欧战场取得的一系列胜利,给予了希特勒极大想自信。他在总结苏联1939年侵占芬兰的战争失败原因后,认为苏联红军内部已经腐朽,大量有战斗指挥经验的军官已经被撤职或者杀害,使得苏联红军人心涣散,战斗力处在低谷。
并且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速运转,急需钢铁、石油等资源的补充,而矿产、石油储量丰富,又拥有大量重工业设备的苏联西部就成了希特勒首选目标。
他认为,击败苏联后,可以获得大量的劳工,食物,石油,矿石等物资,还能进一步孤立英国,迫使他投降。于是,巴巴罗萨计划应运而生。
在这个计划中,德军的设想是集中所有优势兵力,利用空间优势,发起闪电战,5周内彻底打垮“战力低下”的苏联红军,占领苏联。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胆又疯狂的计划,且设想非常完美,一旦短时间内能打垮苏联,不给各同盟国反应时间,那德国的收获将大得不可思议,各种战略物资会得到大量补充,以后都不会再为矿产、石油发愁,劳动力也可以得到解决,还能解决被背后捅刀子的隐患,抽出大量防御兵力,继续朝发达的欧洲进发,为德国称霸世界的梦想打下基础。
可惜的是,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没能把所有的一切都预料到,也没能达成最初预定的目标。虽然德军在开战初期的闪电作战获得了巨大胜利,但是也没能快速的击溃苏联红军,相反还陷入了激烈残酷的争夺战中,最终输掉了这场关键的苏德战争。
巴巴罗萨计划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点。
一、错误评估了苏联红军的数量和战争潜力
在制定计划时,德军参谋部根据各种情报判断,苏联红军的陆军总兵力应该在200个师,约350万军队左右,不会再多了,这也德军部署作战人数的依据。
于是,在准备发动战争前,德国从西线战场的胜利之师和国内的党卫军,加上原来的防御军队约320万左右。同时又纠集了36万的罗马尼亚军队、4万4000多人的匈牙利军队、47万芬兰军队,和60900意大利部队,加起来共计410万大军,被希特勒以各种借口秘密调遣到了苏德联边界线上,与此同时,大量的军事物资也在迅速调集,囤积在东线战场上,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理论上德苏双方的兵力比为:410万:350万,轴心国方面占据压倒性优势,这也是德国闪电战的基础,兵力压制,迅速击败苏联。
然而开战后,德军发现参谋部给的评估错的厉害。在刚开始的“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
”,“斯摩棱斯克战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勒热夫战役”等这些大战中,德军几乎都以完胜收场,虽说没有万全击溃红军,但确实消灭了红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可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集中了近180万大军进攻莫斯科,本以为可以一举拿下这个苏联首都,摧毁苏联的指挥中心。但是苏联方面却还能调集130万大军对抗,并且在紧急动员下,可以作战的红军战士以每月50万人的速度,在稳定增加,最后在此战中击溃了德军,成功守卫了莫斯科。
事后统计,苏联红军在此时出现有番号的部队,已经达到360个师,700万大军左右,这还仅是有番号的正规军而已。而这也使得德军丧失了数量优势,反而变为了劣势,只能靠军队素质和武器的先进程度来妳补。
二、严重低估了红军的抵抗意志
在计划制定时,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军参谋部普遍认为,当时的苏联红军经过斯大林的大清洗后,经验丰富的指战员已经十去八九,新上任的军官都是都是学院派,没有实战经验。且红军还处于内部纷争激烈的时候,士气低落,军队战斗力已经变得很弱,理应没有多少抵抗意志,不会是精锐的德军的对手。这也是德军在计划中,设想5周内击溃红军的依据之一。
事实上,在与德军作战中,苏联红军表现出了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几乎都是悍不畏死地在作战,战场上鲜少有大溃逃的出现。其中“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两场战役更是被誉为二战时期最惨烈的战斗,德苏双方的战损比都在1:1左右,苏联红军以坚强的意志,誓死守卫国土,以伤换伤,消耗了大量的德军主力部队,使得德军此后再无法组织强大的进攻战役,被迫转为了防守。
三、气候问题没有考虑
以德军为首的轴心国军队,是在1941年6月22日的早上3:45分向苏联发起进攻的,这时的天气是一年中最适合战斗的。由于德军计划是5周内使红军崩溃,所以就没有往更久远的时间考虑,气候问题自然也不需要考虑。
可是战争发生后,苏联红军抵抗意志异常强大,并没有出现崩溃的迹象,德军不得不一城一地的去攻占,战争也进入了持久战阶段。进入秋季后,持续的大雨天气,使得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严重阻碍了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行进,也给后勤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到冬季后,零下30度的低温更是让习惯了温暖气候的德军苦不堪言,加上后勤物资的短缺,德军在这样的气候里作战,战斗力直线下降,连连败退。
四、后勤准备不足
计划中是5周击溃红军,所以德国也是按照5周的作战计划准备物资的。在战争陷入拉锯战后,德国军方仍然相信可以快速攻下莫斯科,掠夺哪里的物资,给军队进行补给、修养。即使在1941年11月27日,德国陆军的军需部门将军爱德华·瓦格纳向德国最高指挥部宣称:\"我们已经到达人力和物资资源的极限了。我们即将面临寒冬的危险威胁。\",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德军高层的重视,他们依然要求先攻下莫斯科,后集中兵力在进攻“斯大林格勒”。
可惜战争并没有向德军想象中发展,苏联极端严寒的天气和泥泞潮湿土地,使得德军的坦克、装甲车等作战装备几乎瘫痪,士兵更是因为缺少御寒的衣物,大量被冻伤、冻死,失去战斗力。
等到德军指挥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却悲剧地发现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在极寒天气下非常糟糕,很难通行。苏联的铁轨和德国的铁轨宽度又不一样,使得原来苏联的铁路网也不可以利用,等到造出合用的火车时,战争已经结束了。就这样,后方的御寒物资无法送到德军前线,前线战士则需要顶着严寒战斗,能赢才怪。
著名的“斯大林保卫战”,德军就是在这样条件下,物资短缺,冒着极端的严寒战斗,最后输掉了战斗,使得东线战场出现了转折,德军开始采取守势。
总的来说,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虽然设想完美,目标明确,也投入了极大军力。可是整个计划都是围绕着:5周内使苏联红军崩溃,这个前提条件下做出的准备、部署。西线战争的辉煌胜利,让德军指挥部根本不考虑:5周内没有击溃苏联红军,到时怎么办?所以气候因素他们没考虑,冬季御寒物资没准备,持久战的战略物资也没有存储好,最后导致了整个东线战争的失败,既然使德国输掉了整场战争!
-----
网友解答:
-----
二战是德军入侵苏联初期确实重创了苏军,苏联西部国土的主力重兵集团不是被德军消灭就是损失惨重的溃退,仅在基辅德军就消灭俘虏苏军达60万。随着德军向苏联内地不断推进,困难和问题尖锐的暴露出来了,德军虽然把以坦克为突击集团的“闪击战”运用的炉火纯青,可苏联地域辽阔,道路交通条件差,装甲和机械化部队不得不经常停下来等待补给和其后续他部队赶上来,“闪击战”的优势渐渐丧失了。而损失惨重的苏军整体战斗力差战斗精神却不差,节节败退却仍然坚持战斗,德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联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完成了布防,苏德两军形成了反复拉锯争夺阵地的对峙战,这时候拼的不是头脑和谋略而是战争资源的消耗,德军渐渐难以为继,苏联的战争潜力被逼的高效发挥出来了,又得到美国的大规模援助,苏军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投入战场,德军获得的补充远不及苏军,因为资源枯竭了,苏军可以在背后得到补给,而德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依赖漫长的运输线,而且运输线还被苏联军民组成的敌后游击队无微不至的袭扰着。当冬季到来的时候,缺乏冬装,燃料匮乏的德军再也熬不下去了。“巴巴罗萨”计划确实堪称完美,但是纳粹德国的综合实力根本不具备保障实现计划的资源保障,入侵苏联这个版图辽阔军队规模庞大战斗意志强悍的大国注定一场拼实力的消耗战
-----
网友解答:
-----
不知提问人哪里来的自信,认为“巴巴罗萨计划”堪称完美。
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德国佬原本是设想按照在波兰实施的闪击战一样,快速歼灭苏联的有生力量,夺取乌克兰的东部领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战线为止,大致是如今欧俄平原一带,迫使苏联投降。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月里,德军继续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了数以百万计战术欠佳的苏联红军,其战争艺术堪称辉煌无比,但最后仍在莫斯科会战中由于百年难遇的寒冬而攻势受阻,这场作战的受挫可以说是造成纳粹德国最终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希特勒和其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
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苏联军民的抵抗能力和意志。况且纳粹德国在战前的情报工作未能做好,比如战前德国情报部门认为苏联拥有坦克8000余辆,而实际上却是足足有2.5万辆。希特勒曾于1941年8月4日在鲍里索夫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对古德里安这样说道:“如果我早知道你在书中(指1937年出版的《注意!坦克!》,古德里安在这本著作中估计那时苏军已拥有1万辆坦克)所提到的苏军坦克的数量是真的,我相信我可能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
德军的战争计划不一致,后勤准备也不完善(绝大部分高级将领过于乐观,认为圣诞节前就能结束战争,因此未能事先准备好过冬的装备)。在1941年底才发现自身面临的情况:红军的力量逐渐增强,然而德军的战力却因为某些因素而逐渐削弱。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国土辽阔,每占一处地方便需要分兵把守,导致兵力分散、部署区域过度延伸,运输线延长的困难影响了补给和调度、恶劣的气候,以及各部队经过半年的征伐后的损耗急需补充,特别是步兵单位的兵员短缺现象从1941年9月出现后便一直未获得改善。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纳粹德国陆军都处于步兵短缺和补给支持缺乏的窘境,而巴巴罗萨计划的流产,其实与1812年拿破仑征俄的失败有许多共通点。
所以说巴巴罗萨计划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完美。
-----
网友解答:
-----
“巴巴罗萨计划”是二战中德国入侵苏联所使用的计划。这份计划最初是由德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结合德军在波兰、法国战役中的经验,起草的一份闪电袭击苏联的计划。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规划,德军将继续采用闪电战术,从三个方向向苏联发起入侵。为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希特勒将320万部队秘密调遣至苏德边界,并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无论是在战术思想、兵力方向还是后勤保障上,巴巴罗萨计划都部署得非常的详尽。
(入侵苏联的德军)
然而我们知道,德国入侵苏联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一、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时间出现了调整。
在原计划中,德军本来是在1941年5月就会向苏联发起闪电袭击。然而当时发生的几件事却导致了计划时间推迟。
1941年5月上旬,德国同英国之间的不列颠空战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在德国空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放弃“海狮计划”,转头直接向苏联发起闪电进攻。
就在德国陆军集结完毕的时候,盟友意大利却发来了求援的电报。原来,意大利在侵略希腊的过程中遭到了希腊的顽强反击,意大利军队反而遭到了希腊人的包围。
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亲近德国的政府在混乱中下台,南斯拉夫的局势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苏德战争)
为了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希特勒不得不暂时叫停了“巴巴罗萨计划”,转头去解决中南欧方向的隐患。等到问题解决后,时间已经来到了6月中旬,希特勒这才着急忙慌地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
希特勒之所以着急,一是因为苏联方面早已经在西部边境上屯集了重兵,随时都可能向德国发起进攻,希特勒不想将战场的主动权送给苏联。二是当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有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俄国的寒冬。希特勒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求军队务必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
要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是越早发动战争越好。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国其实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了,但由于在中南欧耽误了一个月的时间,并且苏联的冬季比往常提前了一些,德国军队最终迷失在了莫斯科的冰天雪地之中。
(德军装甲部队)
二、巴巴罗萨计划的战术思想并不奏效。
巴巴罗萨计划是从德军同波兰和法国军队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这两场战役中,德国陆军凭借机械化的装甲部队,在入侵过程中横冲直撞、不可阻挡,仅仅用了几十天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德军装甲部队之所以能有闪电一般的推进速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法国和波兰境内四通八达的公路。在良好公路网络的支持下,德军的装甲部队便发挥出了闪电战的最大威力。然而当希特勒把这一套放在苏联身上时,却已经不那么好使了。
在二战期间,苏联的交通网络主要是依靠铁路,柏油公路路面是非常少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由于苏联的国土面积过于庞大,劣质的土公路已经足够满足交通运输,根本没有必要花钱再修成柏油路。
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尽管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取得了大胜,但由于苏联的雨季持续时间长的关系,德军的装甲部队就陷入了泥泞不堪的公路中,推进速度大大降低。
(莫斯科战役)
等德军好不容易来到莫斯科城下时,冬季已经非常接近了。
从这个层面来说,巴巴罗萨计划盲目地借鉴了入侵波兰、法国时的经验,强行使用闪电战的战术,其成果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德国在一战中就使用了提前十几年研究出了“施里芬计划”,最终落得了一个惨淡收场。而二战中的巴巴罗萨计划尽管年份更新,体系更为完全,但同样和预期的效果不符。
事实上,巴巴罗萨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因为希特勒想在短时间吃掉苏联的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战略纵深完全足够。德国在没有解决掉英国问题的时候,就直接向苏联发起进攻,必然会陷入到两线作战的困境中。再加上苏联军队使用人海战术,以数量压倒质量,德国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
换句话来说,即使德国在冬季来临前攻下了莫斯科,二战的结局也不会发生改变。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