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
网友解答:
-----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
网友解答:
-----
题主所问的,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公社中(也就是现在的乡政府),有一些类似于集体人员的工作人员吧?
这些人的身份,不是正式的干部。没有脱离农民的身份。但是可以不去地里劳动,却有一份补助或者是工分。本身从事的是比较单一的工作。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员”们或者被辞退回家,或者被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安排转正了,成为事业人员。还有的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成为国家干部。结局各不相同。
在我们这里,没有公社八大员的说法。倒是有十大员的提法。其实到了人民公社后期,公社里的各种“员”们,已经不止十种了。待遇也千差万别。
早期的人民公社,有通信员、军械管理员、电影放映员、广播员、话务员、线务员、农科员、会计辅导员、农机管理员、水利管理员。统称十大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增加了统计员、炊事员(是正式工编制)。1984年之后,又增加了文化站辅导员、土地管理员。
通信员是最早消失的十大员之一。人民公社初建之后,由于交通、通讯极不发达,摇把子电话也只能通到县城。公社往各村安排工作或者是通知开会,就得有个专人下发通知。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公社所在地,离最远的生产队甚至能达到六、七十里,还得徒步翻两座山。就算有专门送通知的通信员,公社干部们也都得想办法帮着点儿。要不然忙不过来。后来往各村陆续安上了摇把子电话,和广播线路合而为一。在规定时间内把闸刀拉下来,就是广播。推上去就能摇电话之后,通信员就转行或者回到村里务农了。
军械管理员是第二个消失的十大员之一。他们的工作,就是对公社武装部的枪枝弹药,进行保养和管理登记。到了1986年,所有的武器弹药全部收归县武装部之后,军械管理员就全部辞退,回村务农了。
电影放映员是第三个消亡的十大员。基本上到了1986年以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影放映员就无事可干。渐渐地失业了。很快,随着通信事业的进步,话务员、线务员也无用武之地,多数人回家去了。也有特殊的,咱们后面再说。
以上五个“员”们,过去的待遇各不相同。虽然明面上,都是一个月队里给记二十五个工。但是通信员是跑腿儿,下来是“送”大小事儿。自然不如电影放映员受欢迎——那时候,电影放映员进了村,比公社副主任都吃香!
广播员、农科员、会计辅导员、农机员、水管员,后来都被各自的上级部门通过考核、考试,转为事业人员了。待遇立即就升高了不少。
-----
网友解答:
-----
不同地区,生产队的“八大员”也不相同吧,我们这儿过去生产队的“八大员”是:
第一会计员:瞅瞅帐本、磕磕算盘。
第二采购员:不干农活,背兜兜上县。
第三农机员:工分挺多,开机器磨面。
第四计工员:田里转转,整半劳力我说了算。
第五保管员:补贴不多,责任不小,破镢头烂铁锨你还得看好。
第六卫生员(赤脚医生):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谁磕着碰着,紫药水来了。
第七保卫员:看场瞭院,鸡、猪、人都得管。
第八饲养员:闲来喂牲口忙来赶着大车跑。
-----
网友解答:
-----
说说1966年文革前的公社,公社是属于行政管理机构,有公社党委、公社管理委员会、公社人民武装部及妇联,团委等组识机构。配有党委书记、副书记,社长、副社长若干名,武装部长、副部长,妇联主任,办公室主任及文书,公安特派员,共青团干事等。这些上述人员属于已转正的国家干部(现在称为公务员),行政级别最低的为26级。他们拿的是国家财政下拨的工资。同时还有一些在公社机关工作的办事人员。例:通讯员,食堂管理员,炊事员等人,数量并不多。文革中,公社机构逐渐增大,人员增多。增设了计划生育办事机构,学大寨办公室、民政所、植保技术员、农机员等等
那么大队呢?文革前的大队,称为大队党支部,大队管理委员会。设支部书记,付书记,大队长,大队会计,民兵营长,妇联主任等职。文革期间,大队称为大队革命委员会,增设贫协主任。
最基层的生产队,文革时的1968年,设立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各一名,副队长、会计、保管员、妇女队长各一名。还曾设立过民兵排长及贫协组长。生产队规模大的另设立一名记工员。几年后,因政治队长和生产队长因权力交叉不明,引起权力争端的弊病,逐取消政治队长一职,改由生产队长全面负责制。
这是笔者所经历的所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那一段历史,基层政权组织的人员配置情况。
-----
网友解答:
-----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侍遇如何?
人民公社时期:八大员
①:人民公社食堂:
炊事员,侍遇一般般吧;但是与“公社书记、乡长(主任)”常接触,可能吃点“小灶”方便;尤其“阿庆嫂”式的“美少妇”炊事员,领导很喜欢,也很关照。
②:农机技术员:
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站,上级从学校分配农机专业毕业生,对乡管辖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进行农业机械化培训,指导、维修等专业性支持;身份属事业干部编制,享受级别工资和补贴;那时“技术员”专业在农村很“吃香”,小姑娘人见人爱啊。
③:通讯员
服务人民公社机关,责能上传下达“人民公社”有关通知事项,侍遇一般般吧,混的怎么样,也要看自己的“造化”和“资历”;但是,工作责任性大,可不能岀差错呦。
④:广播播音员:
“大喇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