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成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上成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网友解答:
-----
纠正一下,是成蟜,右边是乔
成蟜是战国末期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同时期还有类似的争议人物嫪毐,这里只说成蟜。
成蟜是秦庄襄王之子,秦始皇之弟,这一点毫无争议,但其他方面几乎到处是争议。
成蟜生母
关于成蟜的生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即秦始皇生母赵姬,这个说法认为成蟜是秦始皇的亲弟弟。但是结合史料来看,成蟜生母应该另有其人,这也就是另一种说法,即大秦赋中采用的——秦庄襄王的妾,韩姬。
关于韩姬的身份,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她与秦庄襄王生母夏姬的韩国外戚相关。
第三种说法,成蟜生母是吕不韦家姬,这一说法证据不足,一般不被采用。
成蟜叛变
史记中记载,成蟜于前242年代表秦国接收韩国割地,因此封长安君,此时成蟜只有14岁。前239年,秦始皇命成蟜攻赵,成蟜在屯留叛变,后被秦军击破斩杀。史记赵世家还记载,赵悼襄王追封长安君以饶邑。
关于成蟜叛变有不少争议。清朝学者在这件事上有两派:一派认为,成蟜获封长安君,可能是在叛变投赵之后,被杀之前,因此这一派认为这一记载是成蟜叛变的证据之一;另一派认为,秦始皇很重用成蟜,而且当时秦国一统几成定局,成蟜没有必要叛变投赵。近现代学者辛德勇支持这一观点。
史记原文: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辛德勇认为,这里的反是通假字,意为“返”,而不是叛变。成蟜应该是在攻赵途中染病去世,而屯留原属韩国,因此支持成蟜的韩系部卒“蒲鶮”乘机反叛。
这一观点确实较为合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成蟜叛变身死却没有遭到清算,而且赵军也并未接应成蟜。至于赵悼襄王封长安君,更可能是成蟜死后为其编造的叛变投赵故事,抑或长安君另有其人。
之前提到嫪毐,是因为嫪毐封侯很可能跟平定此叛变有关。同时,这一观点还解释了关于成蟜的第三个争议。
秦王子婴身份
关于秦王子婴的身份,史籍中有4种记载:
1 胡亥兄长的儿子
史记原文: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一观点认为“兄子”为兄长之子,但秦二世即位后对几乎对兄弟屠杀殆尽,连姐妹都不放过,怎么会放过哥哥的儿子?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兄长为从兄,因此不会对胡亥造成威胁,所以被放过。个人认为,以胡亥手段之残忍,姐妹尚且不放过,何况从兄?
2 秦始皇的弟弟
史记原文: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这一观点虽然有正史原文为证,但可信度不高。秦始皇记载的弟弟只有成蟜一人,此时也早已身死。
3 秦二世的哥哥
史记原文:高立二世兄子婴。这一观点跟第一个观点一样,胡亥不可能放过兄弟。以子婴即位后的作为来看,如果他是胡亥的哥哥,胡亥绝对不会允许这样一个有能力的哥哥活着。
4 成蟜之子
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中,有一处有两个版本。“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后世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始皇弟子婴,应为秦始皇弟弟的儿子“婴”,而不是秦始皇的弟弟子婴,即成蟜的儿子。成蟜死时仅17岁,他的儿子当时应该只是个婴儿,因此称之为“婴”。当代学者李开元也认同此观点。
如果成蟜叛变,这个孩子很可能不会留下,因此成蟜可能并没有叛变,留下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成为秦国最后的王,除去了赵高。
-----
网友解答:
-----
历史真名应为(嬴)成蟜(jiǎo),而非成蛟(jiāo),更非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成峤(jiào)。
他是秦始皇嬴政的同父异母弟弟,也是一个因兄弟权争失败的悲剧人物,更是引发吕不韦成秦始皇生父的讹传人物。
那么,为何说历史上的成蟜是秦始皇的弟弟,他们兄弟二人有过怎样的一番权斗,反目成仇到了什么程度,结局有多悲惨,还有哪些大将、后宫、朝中人物牵连其中,又有什么样的结局?
兄弟失和
说到秦始皇嬴政和兄弟长安君成蟜的失和,还要从嬴政的祖父秦孝文王嬴柱和父亲秦庄襄王异人(子楚)时期说起。
嬴柱还是太子安国君的时候,生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她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一直没有生育。当时,他并不宠爱的妃子夏姬生有一子,名叫异人,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吕不韦认为他“奇货可居”,并将赵姬献给了他。于是,异人和赵姬就生下了嬴政。
不久,吕不韦以六百斤黄金贿赂守城官吏,护送异人逃出赵国,并回到了秦国。接着,在吕不韦的活动下,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改名“子楚”,并说服了嬴柱立子楚为继承人。
又不久,子楚纳韩国公主秀丽夫人为妾,并生下了儿子成蟜。
嬴政和成蟜剧照
公元前251年,享年75岁的秦昭襄王嬴稷(秦始皇曾祖父)病世,太子安国君嬴柱继位为王,史称“秦孝文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同时,因秦赵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赵国便借机将子楚的夫人赵姬和儿子嬴政送回了秦国。
然而,秦孝文王在位仅3天就因病去逝,子楚继承王位,史称“秦庄襄王”,并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
于是,面对王位继承的问题,秦国内部更出现了明争暗斗的两派。一派以华阳夫人、吕不韦、赵姬等人为首,支持嬴政,是拥护秦庄襄王上位的义母一派;另一派则以夏姬、将军壁、秀丽夫人(和夏姬同属韩系)等人为首,支持成蟜,则属秦庄襄王血缘最亲的生母一派。
因此,秦庄襄王为继承人的问题犹豫不决,难下决断,从而造成两派这一斗就是三年,直到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
最终,嬴政继承秦王位,兄弟成蟜则被封为长安君。但,也因两派之争,造成兄弟感情失和。
兄弟成仇
之后,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嬴政、成蟜俩兄弟一直平安无事。但是,到了秦始皇八年(前239年),丞相吕不韦的一个决定和将军樊於期的一番教唆之言,却让兄弟二人彻底反目成仇。
当时,20岁的秦始皇还未亲政,朝中大小事务,基本都由吕不韦决断。因吕不韦为报山东五国攻秦之仇,派蒙骜、张唐领兵5万伐赵。
同时,也派成蟜和将军壁一同率军出征。
随后,秦兵出函谷关,成蟜和将军壁率领后军驻扎屯留,而蒙骜和张唐则率领前军打算直接进攻赵国的庆都。结果,蒙骜的前军遭到大将庞媛、副将扈辄率领的10万赵军的顽强抵抗,而且一时难以脱困。
于是,蒙骜派张唐督促驻扎屯留的后军急速前来救援。
华阳夫人剧照
然而,就在这时,因樊於期和吕不韦有怨,便趁机对成蟜说:
“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
同时,还说吕不韦想借这次出兵的机会,除掉成蟜这个心腹大患。
其实,根据成蟜率领的是后续援军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嬴政,还是吕不韦,应该都没有除掉成蟜的意图。
但是,成蟜听闻此言却是面色大变,竟然信以为真。见此,樊於期又趁机献计:
“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原奉嫡嗣者。”
目的就是教唆成蟜举兵造反。
所以,当张唐的传令官要求成蟜率后军前往支援时,樊於期则假意对传令官说,大军马上出发。等到传令官离去后,樊于期当即草拟了一篇檄文,由成蟜布告天下臣民,大意是说,嬴政不是嬴家的子嗣,而是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则想以此窃取秦国江山。
因此,引发嬴政和吕不韦大怒。自此,嬴政和成蟜俩兄弟彻底反目成仇。
兄弟相残
张唐得知成蟜反叛后,连夜赶回咸阳向秦王嬴政奏报。于是,秦王和仲父吕不韦商议后,派王翦为大将率大军10万前往讨伐长安君成蟜。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
樊於期剧照
最终,成蟜和将军壁都死在了屯留,就连部下军吏也被一并处斩,而屯留的百姓则被流放到了蛮荒的临洮一带。
但是,根据《史记》记载,有一件事却令人感到非常不解。
当年,秦王为何没有“处罚”樊於期,反而在“屯留兵变”后的秦始皇十年(前237年)被任为秦国将军,并与王翦、杨端等人率兵攻打赵国。直到秦始皇十四年 (前233年),樊於期在与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的对战中因损失惨重,这才畏罪叛逃燕国,还被拜为燕国大将军,秦王这才一怒之下杀了樊於期的父母及宗族,并以“五城”悬赏其人头。
因此,长安君成蟜“屯留兵变”是否真与樊於期有关,颇为值得商榷,或许“屯留兵变”另有内情也未可知。
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公子成蟜是秦庄襄王(异人子楚)之少子,秦始皇之弟。
《史记》中关于成蟜的记载太少,生卒年及生母都未说,《秦始皇本纪》记载
: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薄鶮反,戮其尸。
就是说秦始皇八年,他的弟弟成蟜带兵攻打赵国,反叛,死在屯留他的军吏都被斩首,把屯留的百姓迁到临洮,将军壁也死,士卒屯留的薄鶮反,屠戳他的尸体。
我们大致算一下
成蟜
当时的年龄,
秦始皇赢政
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他的父亲子楚从赵国逃回秦国时是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赢政两岁(当时赢政与母亲赵姬被留在赵国)。
成蟜
是在子楚回秦国后另娶的夫人所生,也就是说赢政至少比成蟜大三岁。
赢政十三岁即位,八年,成蟜击赵。就是说成蟜攻赵反叛时,秦始皇二十一岁,那么成蟜最大也就是十八岁。
一个十八岁的公子,为什么反叛呢?
据《战国策》载,十五岁的成蟜出使韩国,韩献百里之地给秦国,为秦立下大功,封为
长安君
。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凭什么能说动韩国,献百里之地给秦国?那得寻根探底。
众所周知,秦庄襄王子楚,非嫡非长非贤,能从一个质子回国立为太子,继而即位,全得力于吕布韦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有了他的运作,子楚才能作
华阳夫人
的养子。
当时秦昭襄王还在位,子楚的父亲孝文王还是太子安国君,安国君最宠爱的夫人是华阳夫人(正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并不得宠,而子楚也是这二十多个儿子中并不多么出色的一个,所以才会送到赵国为人质。
由于吕不韦的运作,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进言子楚如何地好,子楚逃回秦国后认华阳夫人为母(本来也是嫡母)。昭襄王死后,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一年后孝文王就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尊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也是两宫皇太后哦)。
这位夏太后也就是赢政与成蟜的亲祖母,因为夏太后是韩国人,所以当时子楚回秦国后,又娶的夫人是母亲夏姬给安排的韩女。
成蟜因母亲是韩国人,才会出使韩国,而韩国愿意让出百里土地给秦国,就是要让成蟜立功,受封,提高影响力,伺机夺得王位,因为赢政当时虽为秦王,但没加冠亲政,成蟜还有机会。
那么成蟜背后的势力就是亲祖母夏太后,而成蟜如能登秦王位,母国韩国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华阳太后是楚国芈姓人,因当年宣太后原因入秦,芈姓一族在秦国势力强大。此刻夏太后支持公子成蟜,华阳太后为了维护芈姓势力,肯定是支持赢政,排挤成蟜。
《史记》记载始皇七年,现彗星,夏太后死。夏太后死了,年轻的成蟜靠山没有了。
热播剧《大秦赋》中,是吕不韦为了自身利益设计公子成蟜,导致成蟜借攻之机反叛身亡,赢政痛心疾首。那么真实的历史,是赢政为了王位的稳固设计了成蟜,还是吕不韦为了自己的权益设计了成蟜,已经不得而知了。
现在考古发掘出的夏太后之墓,规格完全是按天子规格下葬,四条墓道,车马坑也是按“天子六驾”的规制,说明夏太后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尽管她不是嫡后。
-----
网友解答:
-----
由于秦朝离我们很久远,有3000多年来的历史,本来留下的历史资料就少,加上秦朝闹了两次火灾: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把许多历史资料和书籍都烧了。
第二次是项羽灭秦后,放火烧了阿房宫,书籍和史料被付之一炬,因此秦朝史料寥寥无几,只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记载。
由于资料匮乏,成蟜这个人物到现在依然有争议。
(成蟜)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成蟜记载的非常简单——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东周列国》小说叙述成蟜反秦后潜逃到了赵国……
通过零星的记载,人们基本勾勒出成蟜是这样的一个人。
秦始皇22岁时亲政,从这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
当时秦始皇为了灭赵国,派17岁的弟弟成蟜和战将樊於期率十万大军征伐赵国。
大军兵临赵国城下,就在要发起总攻的时候,成蟜突然阵前谋反反秦,史称“成蟜之乱”。
有人可能就问了,成蟜是秦始皇的弟弟,被封为长安君,他怎么会谋反呢?
事情是这样的:秦始皇手下的大将樊於期知道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在攻赵前,樊於期对成蟜说:“王位应该是你的,你同父异母的哥哥秦始皇是相国吕不韦的私生子,你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子”。
成蟜是秦庄襄王的次子,其母是韩国夫人,秦始皇长他5岁。
成蟜一听大惊失色,急忙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樊於期说,之前你很小,也没跟你提起这事儿,现在你也17岁了,我就给你讲一讲你父亲和吕不韦之间的事。
你父亲异人之前在赵国做人质,当时吕不韦想投资你父亲,于是就把自己的小妾让给了你父亲,其实吕不韦有他深远的阴谋,此时赵姬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肚里的孩子就是现在的秦始皇。
(吕不韦)
吕不韦的目的就是将来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结果他的目的达到了,秦始皇就是他的私生子,而这个皇位按理说应该是你成蟜的,你才是庄襄王的亲生子。
成蟜一听恍然大悟,赵国也不攻了,反水调炮往回打。
秦始皇得知弟弟谋反,于是亲率大军平灭,经过一番死磕,成蟜确实不是秦始皇的对手,最终被秦始皇打败了。
有一种说法,成蟜跑到了赵国躲了起来,还有一种说法成蟜被秦始皇杀了,而樊於期却逃跑投靠了燕太子丹,樊於期就是荆轲刺秦王时借的那颗项上人头。
另有人说成蟜中了赵国“挑拨离间”计策了,说樊於期是赵国的间谍,因此秦始皇恨死樊於期了,欲灭之而后快,这也是荆轲刺秦王时必献的礼物,用樊於期的人头当敲门砖。
成蟜的故事众说纷纭。“成蟜之乱”是在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基础上演变过来的,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到现在没有证据佐证。
(秦始皇)
文秉烛读春秋
-----
网友解答:
-----
成蟜乃是秦始皇的弟弟,然而获封长安君的他,却在率兵进攻赵国之时突然叛秦降赵,至于其中的原因,却始终难有定论。目前关于成蟜投敌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但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皆不可信,成蟜的叛逃应该另有原因。
关于成蟜的记载实在太少,叛逃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
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只知道成蟜是秦庄襄王之子,至于生母是谁,出生年份皆不可知,但大概率不是赵姬之子,有其生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之说,而从其曾经劝说韩惠王割地百里于秦国,因此又有说法认为其生母应该与韩国宗室有亲,但这两种说法皆不可考。
秦始皇八年(前239年),长安君奉命率兵攻打赵国,谁知他却在屯留叛秦降赵,后秦军攻占屯留,成蟜部下因此事全部连坐处死,就连屯留的百姓也都被流放到了临洮,而投降赵国的成蟜,则被赵悼襄王封于饶。
现有史料对于成蟜的叛逃毫无记载,目前关于其叛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与秦始皇夺权之说
。这种说法认为,长安君成蟜曾有谋夺秦王之位的心思,毕竟秦始皇从赵国返回相对较晚,因此不无这种可能。正是两人的这种矛盾,秦始皇派其前往韩国迫使韩王割地,便是想要借韩王之手除掉成蟜,毕竟成蟜的存在对于他来说是个巨大威胁,却没想到成蟜顺利完成了使命,而让其出兵攻打赵国,也只是想让其死在战场上罢了。
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成蟜或许也识破了秦始皇的用意,知道秦始皇要致自己于死地,为了保住性命,这才果断的投降了赵国。
问题在于,如果成蟜的叛逃只是个人原因,那么秦始皇又为何迁怒于其麾下将士和屯留百姓呢?
2、被樊於期策反之说
。根据《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三回“李国舅争权除黄歇,樊於期传檄讨秦王”的记载,由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因此吕不韦视秦庄襄王的亲子成蟜(书中记为成峤)为心腹大患,遂利用其年少不懂军事,派其与樊於期作为伐赵的援军统率,增援蒙骜和张唐的伐赵部队。樊於期早就对吕不韦的所作所为不满,于是便将秦始皇的身世告诉了成蟜,并称成蟜才应该是王位的继承人,于是成蟜便在屯留叛变了。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际漏洞极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
《东周列国志》本就是明末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可信度较低,且汉朝之前从未出现过关于秦始皇身世的争议。
二是
正史中并未记载蒙骜在这一时期有率兵伐赵之事,且成蟜是在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投降的,而蒙骜早在秦始皇七年(前240年)便去世了。
三是
樊於期并未受到此事牵连,事后仍然在秦国掌兵,直到战败后逃亡燕国,如果成蟜是被樊於期策反,那么樊於期必死无疑。
如上,由于正史记载太少,成蟜叛秦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虽有对此有两种说法,但两种说法却皆不太可信。
成蟜叛秦降赵的真正原因,或许与“蕲年宫之变”有关
秦庄襄王驾崩之后,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由于秦始皇年幼,相国吕不韦独掌朝中大权。然而,吕不韦不仅大权在握,而且与太后赵姬有染,后害怕此事暴露,又怕太后赵姬怨恨,于是将嫪毐送入宫中,嫪毐受宠之后,吕不韦趁机抽身而退。
嫪毐因床帏功夫极强,因此得到赵姬的极度宠爱,后赵姬怀孕,为免丑事暴露,遂迁居雍城离宫居住,远离了秦始皇的视线,两人更是肆无忌惮,赵姬一连给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凭借赵姬的宠爱,嫪毐不仅获封长信侯,而且在朝中培植了大量势力,更是以秦始皇的假父自居。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嫪毐在一次酒宴上辱骂大臣,结果导致其与赵姬的丑事被告发。嫪毐得知消息后,连忙联系党羽,准备发动叛乱。而此时正在积极准备行冠礼亲政的秦始皇,为了稳住嫪毐,便宣布次年将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见秦始皇将举行冠礼之地放在了自己的地盘,遂以为秦始皇并未发现自己的丑事,再加上叛乱需要时间准备,遂也将叛乱定在了秦始皇举行冠礼之时。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始皇在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果然发动叛乱,却不想秦始皇早在蕲年宫布下了三千精兵,将嫪毐的乱军杀的大败。嫪毐被杀之后,秦始皇清晰了嫪毐的党羽,并将母亲赵姬囚禁于雍城。
要知道,秦始皇早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便意识到嫪毐叛乱之事,而成蟜恰巧于同年叛秦降赵,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
恐怕并非如此。
我们试想一下,嫪毐如果在叛乱中成功击杀秦始皇,那么接下来会怎么做?无论是自己做秦王,还是将自己和赵姬的儿子扶上王位,秦国上下岂能容许他这么做?因此,杀死秦始皇之后,扶植一个傀儡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而年幼的成蟜很可能便是其扶持的目标。
秦始皇在查明嫪毐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后,便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当时嫪毐在朝中的势力太大了,为了避免嫪毐狗急跳墙,秦始皇只得一方面公开表明次年将在雍城举办冠礼,以求稳住嫪毐,防止其立即发动叛乱。另一方面,则将与嫪毐勾结的成蟜及其所属部队全部调离国内,从而避免平叛演变为军事冲突。
至于成蟜是因为看出秦始皇的计策而突然叛变,还是秦始皇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意图先收拾掉成蟜,从而导致其叛变,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成蟜叛变之后,秦始皇能够迅速平叛,且将其部下全部处死的结果来看,恐怕秦始皇的确是早有准备。
-----
网友解答:
-----
说起成蟜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但提起他的哥哥秦始皇嬴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兄弟俩有着天壤之别的结局:哥哥登上秦国王位一统天下,弟弟却因为谋权篡位被杀。
成蛟作为乱臣贼子觊觎的自然是哥哥秦始皇的王位,至于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等事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司空见惯的兄弟不睦,王爷眼红兄弟的皇位。
据传成蟜并非秦始皇的亲弟弟,嬴政是父亲秦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时,同吕不韦的舞姬赵姬所生;而成蟜则是秦庄襄王被吕不韦从赵国送回秦国后,同新纳的韩国公主秀丽夫人所生。
具体来讲秦庄襄王赢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并不是秦国的君王,连太子都不是。
等他回到秦国后,通过吕不韦疏通关系,巴结他父亲秦孝文王宠爱的王后华阳夫人,并认没有子嗣的华阳夫人为义母,才得以被封为太子继而登上秦国王位的。
而且他回秦国也是依靠吕不韦重金贿赂守城官吏逃回来的,所以当时并没有能力带着赵姬和嬴政一起走,而是将他们母子独自留在赵国。
直到赢异人当上太子、坐上王位并逐渐在秦国站稳脚跟后才将赵姬和嬴政接回秦国,此时已经过去了八九年。
在这期间赢异人再娶的秀丽夫人已在秦国生活多年,她的儿子成蟜都是太后们看着长大的,因此在情感上更偏向秀丽夫人母子。
所以虽然嬴政是嫡子,但在秦庄襄王立谁为太子时朝中依然产生了两派对立的态度,这番争斗也为嬴政、成蟜兄弟二人之间埋下了嫌隙,也为日后成蟜谋权篡位埋下了伏笔。
第二种说法正好与之相反。据传因为嬴政继位时,吕不韦一直把持朝政,嬴政一天天长大就越来越对吕不韦的专权独断行为心生不满。
但迫于自己羽翼尚未丰满的现实,嬴政只好将夺权的准备在暗地里进行,而帮助嬴政暗中实践这些策划的正是弟弟成蟜。
但贪恋专权的吕不韦并不想放权,他不能拿小皇帝嬴政怎么样,只能剪除嬴政倚重的羽翼,比如说成蟜,于是便设计让成蟜叛乱,事发之后便名正言顺地将成蟜正法,以威慑其他那些想帮小嬴政夺权的权贵们。
由此可见,第一种说法说明成蟜有心叛乱,第二种说法则阐明成蟜本无意叛乱。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种动机层面的事情不确定性太大,不便妄议;至于成蟜是不是被吕不韦设计算计了,也没有史实依据,只是一种传言和猜想。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成蟜叛乱的过程中的确受到了他人的挑唆。这个挑唆成蟜叛乱的人叫樊於期,他的脑袋就是荆轲刺秦王时被荆轲献给秦王的那颗首级。
樊於期挑唆成蟜时是公元前239年正值吕不韦让秦始皇派蒙骜、张唐率兵伐赵,同时派成蟜随行出征。
出了函谷关后,成蟜率后援军驻扎在屯留,而蒙骜、张唐率前军与赵国军队正面交锋,却遭到赵军顽强抵抗,于是蒙骜派张唐去屯留喊成蟜赶紧率救兵支援前线。
正当成蟜整装待发时,樊於期却挑唆成蟜:“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今天还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言,即嬴政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而是赵姬和吕不韦的私生子。
樊於期告诉成蟜只有成蟜才是秦庄襄王的亲儿子,嬴政夺走了本该属于成蟜的王位以及秦国的江山。
在成蟜听信这个有可能是事实的传言之后,樊於期继续煽风点火,教唆成蟜趁前方将帅兵困、无暇牵制他的大好时机,赶紧利用手中掌握的重兵降赵反嬴政。
樊於期替成蟜拟好叛乱的檄文,将嬴政非亲生、赵姬和吕不韦秽乱的消息散布出去,将士们也慢慢开始相信了。
嬴政听闻檄文内容以及成蟜兵变后大怒,派王翦为大将讨伐成蟜。之后成蟜便落了一个惨死的结局,正如《史记》中是这么描述的:
“(秦王政)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但诡异的是虽然成蟜因叛乱被处死,其部下也均受他牵连被斩,但挑唆成蟜的罪魁祸首樊於期却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严惩。
直到公元前233年再次攻打赵国时,樊於期因战败不敢回秦畏罪潜逃到燕国,在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时献上自己的首级作为行刺诱饵。
所以很多人根据樊於期没有因成蟜叛乱一事获罪,就猜想成蟜谋反是吕不韦设计促成的,而樊於期正是吕不韦派去教唆成蟜的关键人物。
所以在事后当其他人都被严惩时,作为主谋的樊於期却因为帮吕不韦达成目标从而独善其身。
作者:高远
-----
网友解答:
-----
秦始皇之弟成蟜完全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是秦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背负了两千多年的反叛罪名。
成蟜是秦庄襄王的儿子,是嬴政的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母亲不同,母亲又各自代表着楚、韩两国在秦国朝廷的政治势力。
嬴政的母亲来自楚国,是秦庄襄王时期掌权的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国势力给秦王选择的王后,成蟜的母亲来自韩国,而韩国在秦国是政治势力是以夏姬、将军壁、秀丽夫人(和夏姬同属韩系)等人为代表。
两股政治势力在秦朝廷争斗并不严重,因为楚系的势力太过强大,连秦国宗族都忌惮三分,在秦始皇以上三代,从宣太后开始,楚系势力执掌秦国政权长达百年,前后历经五代。
韩系斗不过楚系,并不代表他们就安于现状,放弃夺权斗争,他们将希望放在了秦庄襄王另外的儿子成蟜身上。
成蟜比秦始皇大不了多少,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岁数也不大,秦国权柄基本还是掌握在楚系(华阳夫人、芈启、芈华等人)和吕不韦手中。
公元前239年,秦国攻赵,兵分两路,一路是由蒙骜、张唐率领主力攻打赵国都城,另外一路则由成蟜、将军壁、樊於期率领大军驻扎屯留接应秦军主力。
在成蟜军中出现的樊於期(后来降燕,被太子丹借了脑袋给荆轲用来刺杀嬴政)非常的诡异,为何他是那场成蟜叛乱的唯一幸存者呢?
主力蒙骜攻打赵国遇到顽强抵抗,秦赵两军僵持对垒,驻扎屯留的成蟜大军非但没有救援,反而起兵造反,打算率军回咸阳,推翻嬴政,成蟜继位。
这是一次复杂的政变,里面涉及的各方势力关系相当的繁琐,简单地说有几个方面。
韩系势力从这次秦国攻赵看到了机会,首先是秦国大军倾巢出动,关中地区兵力薄弱,此时兵变,成功系数很高。秦国的主力大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了蒙骜在前线与赵国大军僵持,一部分给了成蟜,如果成蟜率军兵变,几乎没有问题。
师出无名,何况政变要推翻秦王嬴政呢,韩系为发动政变后为成蟜继位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秦王嬴政非秦庄襄王亲生,而是秦相吕不韦的儿子。这也是后世一直诟病秦始皇出生的源头之一。
楚系势力当然也清楚韩系在朝中势力的不友好和潜在的危机所在,那就是成蟜的存在让韩系一直心存希望,楚系设计了一个一石二鸟的计谋,也可以说是借刀杀人。
借的就是吕不韦的刀。
秦始皇已经20岁了,早应该亲政了,但是吕不韦没有丝毫放权的意思,此次攻赵吕不韦和秦王嬴政意见都不统一,为了确保大秦相国权柄不丢,吕不韦希望秦国局势有些变化,让嬴政感受到秦国政治的不稳定,更让嬴政知道朝廷内部的残酷斗争。
吕不韦希望看到的是有人对秦王嬴政的王位有威胁,成蟜就是一个最好的武器。于是,前面说的那位诡异的将军樊於期被派到了成蟜军中,而樊於期很早以前是吕不韦的门客,他忠于的是相国吕不韦。
根据《史记》记载,樊於期在此次成蟜屯留兵变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在决策性的,他怂恿了成蟜,并且将脏水泼向了嬴政和吕不韦。
樊於期对成蟜说:“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原奉嫡嗣者。”
年纪只有17岁的成蟜就这样率军反叛,更诡异的事情在后面。
成蟜在屯留的反叛很快就被扑灭了,而剿灭此次反叛的人居然是秦国太后赵姬的情人嫪毐,他也因此军功被封侯,被剿灭后的叛军全部被处死,包括17岁的成蟜和将军壁,唯一幸存者是樊於期,他不但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后来反而还升官进爵了。
这就相当的令人玩味,秦王嬴政对此次反叛镇压毫不留情,甚至连屯留的老百姓都不放过,全部被流放自现在甘肃的临洮地区。
但是,秦始皇却放过了两个人
:一个就是樊於期,一个就是成蟜的两个月大的儿子。
樊於期就不说了,肯定是受到相国吕不韦的力保,他不过是位卧底、间谍。秦王如此残酷的镇压叛军,为何将成蟜的儿子放过了呢?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成蟜自己根本没有反叛,他是被叛军裹挟了,一边是樊於期的怂恿,一边是韩系势力代表将军壁的强硬。
17岁的成蟜没有选择,只能被迫当上了叛军的首领,甚至可以说叛军是打着成蟜的旗号反叛了。
秦王嬴政看得清楚这不是一场军事兵变,而是一场政治斗争。嬴政对于秦国政局的结构相当的了解,并且很清楚楚系势力、吕不韦集团以及韩系势力对秦王王权的威胁和掣肘,他需要时间去剪除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
成蟜无非是这些盘踞秦国朝廷几十年的各方势力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不过最终秦国还是在成蟜的后代手中覆灭。
那位没有被秦王嬴政杀了的成蟜两个月大的儿子,就是后来的秦王子婴,是他最后捧着国书、玉玺打开咸阳城门投降了刘邦。
-----
网友解答:
-----
成蟜很有可能就是外戚势力博弈斗争的牺牲品,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成蟜在对赵国用兵的时候起兵造反,兵败后逃亡赵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的弟弟铤而走险造反呢?
在当时的秦国朝堂,有三股外戚势力: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以秦始皇的奶奶夏太后为首的韩系外戚、以秦始皇的母亲为首的赵姬外戚。
成蟜的母亲韩夫人是韩国人,背后的靠山就是夏太后。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生母就是夏太后,在赵国和赵姬同居生下秦王嬴政。当他逃回秦国时,娶了韩夫人生下成蟜。
秦王嬴政和成蟜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个人从小的关系不差,并且可以说是很好。真正把两个人推向对立面的就是背后的外戚斗争,这才是真正残酷的地方。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公子成蟜原本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不愿意卷入秦国朝堂的政治纷争,只希望有一块自己的封地,无忧无虑的生活。
成蟜背后的夏太后一直是他的保护人,秦始皇五年成蟜能够不费一兵一马能够从韩国取得5座城池,很有可能就是仰仗夏太后背后的操纵。
商鞅变法后,就算是王公贵族,没有战功也没有办法封爵。成蟜也不例外,因此夏太后才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帮助成蟜取得了韩国百里之地,因此才被封为长安君。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第2年成蟜兵败逃亡,二者之间肯定存在一定的关联。那就是夏太后死后,成蟜最后失去了靠山,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赵姬再加上吕不韦和嫪毐,赵系外戚这是李就迅速得到了扩张,开始排挤韩夫人和她的儿子成蟜。
吕不韦当时是秦国的丞相,可以从权力上对成蟜进行压制。赵姬则在后宫对韩夫人进行排,嫪毐则在其中奔走串联,并最终告发了成蟜叛乱从而被封为长信侯。
这一年的成蟜只有十七岁,可以说还是一个半大不大的孩子。少年时期和秦皇嬴政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共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
背后如果没有外戚势力之间斗争的介入,成蟜很有可能就会顺利长大,成长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好帮手。但双方背后母系势力的斗争,把他们兄弟两个推向了对立面。
成蟜叛乱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他是被迫的,并且准备的非常不充分。要不然也不至于被秦军快速镇压,并且秦军的兵力也并没有受到削弱。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被诬陷了,又无法辨白或者说没有时间辨白,之所以走到这种境地,只能说成蟜还太年轻,对于复杂的斗争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被迫走上了一条绝路。
-----
网友解答:
-----
成蟜的身上流着大秦王族的血液,其血统的合法性毋庸置疑。
倒是嬴政的血统被一些好事者存疑。
吕不韦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能力,从一个商人跻身于大秦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创造出一个政治奇迹。要知道当时再富甲天下的商人,根本就没什么地位。
吕不韦的成功自然就惹来可怕的非议,而他的政治倚仗——嬴政及其他妈赵姬当然被卷入是非之中。
嬴政的同父异母弟——成蟜,自然进入了一些政客的法眼。无论是除掉嬴政还是废黜,赢成蟜是唯一的最佳候选人。
作为秦王赢子楚的的儿子,成蟜的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命运。
成蟜的野心逐步增生,源于一些野心家们的纵容和对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渴望。
别相信《大秦赋》中塑造的成蟜形象。倘若他真是那么的愚蠢和无知,没有哪个傻子会不顾一切地,以家族的性命和自己的荣辱去支持他的。
成蟜的特殊身份使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无论是被迫亡命赵国,还是被秦王嬴政处死?他的人生都是悲剧。
成蟜的悲剧告诉我们:
认清现实,摆正位置,调好心态,别轻易被他人利用。
-----
网友解答:
-----
屯留造反,是公子成嬌一生的分水岭,也是他短暂生命的终结点。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在秦王政八年的时候,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嬌率领军队攻击赵国,但是莫名其妙的成嬌造反了,然后被嬴政镇压,最后将成嬌杀死在了屯留。
那一年,公子成嬌才17岁。
至于造反的具体原因,早已无从考证。有人猜测是赵国对成嬌使了离间计,说嬴政不是秦国王族血脉,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说成嬌才是正统的秦国王族血脉,如果成嬌不攻打赵国,赵国愿支持成嬌当秦国的王,于是成嬌就反了。
另一个原因说这是嬴政和吕不韦一手策划的。因为成嬌的背后是华阳夫人,属于楚系一脉,为了防止日后楚系一脉造反,就策划杀死了成嬌。
但无论是何原因,相比于从小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嬴政来说,成嬌就是温室里的花朵,17岁的他,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也就有一腔热血和单纯的心思,最后莫名其妙的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而已。
-----
网友解答:
-----
关于先秦的史料,多数都是语焉不详的。这要“感谢”我们的始皇帝,他的焚书政策毁灭了太多的典籍,没想到的是推翻暴秦的西楚霸王又一把火烧了不少,这导致很多先秦历史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
而成蟜就是其中之一,关于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只言片语中寻找了。
1、 秦廷中的韩系人物
现在热播的《大秦赋》中,华阳太后扶植了韩夫人,也支持成蟜代替嬴政成为太子,其实这是说不通的,华阳太后是楚系的重要人物,她完全可以找一个楚女嫁给秦庄襄王,而不是一个韩女。
而历史上这位韩夫人很有可能是夏太后的人。这位夏太后就是秦庄襄王的生母,她在儿子继位时,被同封为太后,虽然其势力不如华阳太后,但也应该有着政治诉求。
这里要说一下,夏太后的“夏”可能是姓氏,也有可能是地名(类似于赵姬)。而历史上夏朝的势力范围大致就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地区,所以夏太后很可能就是韩国人。
从史料分析,成蟜要比嬴政小三岁左右,从小在夏太后身边长大,加上韩国的血统,必然要比后回秦国的嬴政要亲,而且嬴政背后的赵姬和吕不韦算是赵系人物。
所以说,嬴政虽然成为太子,但地位并不稳固,赵姬的身后还有楚系的华阳太后和韩系的夏太后,这就是嬴政早期的秦后宫的势力分布。
成蟜就是韩系的代表人物。
2、 史料背后的政治斗争
对于《史记》中的“成蟜之乱”,只有寥寥数笔,之后的成蟜就消失在了历史舞台。后来嬴政灭赵国时,也没有提到这位曾经的秦国公子,他很可能在这之前就去世了。
关于“成蟜之乱”的起因,历史没有说原因。但有个时间点很有意思,秦王七年,夏太后去世,而就在秦王八年,成蟜反叛,这仅仅是巧合吗?其中可能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斗争,夏太后去世意味着韩系的失势,而赵系的赵姬和吕不韦肯定要对其进行打压,成蟜在奉命攻赵时感到了压力,于是投降了秦国的对手赵国。
3、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成蟜在《东周列国志》(书里称作成峤)中的戏份就多一些。
在书中,成蟜的反叛源于樊於期的告密,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必然要消灭成蟜让自己的儿子的地位稳固。这里的成蟜对于军事不太知晓,在别人的怂恿下显得没有主意,最后落得个被枭首的下场。
历史上的“成蟜之乱”拉开了嬴政夺权的大幕。第二年,嬴政剿灭了嫪毐、幽禁了赵姬,第三年,嬴政就罢免了吕不韦。秦国至此进入了嬴政的时代。
------------------
推荐阅读: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有人说:“人过50不如狗”,需要明白哪些“现实”的潜在危机?
上一篇:清朝的溺婴现象到底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