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到底有多穷?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到底有多穷?
-----
网友解答:
-----
先纠正下概念:1.不是八九十年代,应是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前;2.那时候的农村是集体主义的公社制,人们斗志昂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生活是清苦的,但绝不能用“穷”字。只用“穷”提问社会风貌这么大的问题,是对社会发展“大而化之”的不懂、不研究,不负责任,要不得的思潮
生活清苦那是一种普遍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起“人吃人”的旧社会,做了国家主人的老百姓怀揣着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梦想,苦也是甜的苦干巧干,大干快上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今天的物质充裕绝对离不开五六十,七八十年代的吃苦耐劳,不怕苦累的艰苦奋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传承优良,才能国泰民安!
-----
网友解答:
-----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发现他们一点都不实事求是。先送大家两句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不正视历史,意味着没有未来。
我个人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我就是80年代出生的人;我父亲刚好是5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老家又在农村。这三个条件叠加在一起,我认为我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真实的。
首先说句良心话,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已经不是很穷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一周或者四天大概能吃一次肉;一年大概能买个三套新衣服;玩具也是能买一点最便宜的那种。
不过要想出门旅游或者天天吃荤菜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还算是马马虎虎的,父母亲都还是有工作的。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不过这日子和现在比起来那还是天差地别了。
如今我经常与我家孩子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现在的小孩基本上就不太相信了,说了也没啥用。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老家已经有好多人去外面打工了。一开始去的是广州那边、后来去的是深圳那边。老家镇子上已经开始有电影院、录像厅了。
我记得好像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外来妹》的,那时候就是打工生活的真实写照。老家好像有一个人做生意发了财,然后90年代就开着桑塔纳回来了,又过了几年把父母也接到大城市去了。
反正我个人感觉:八九十年代日子已经还算可以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外出打工、外出上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到了现在,我们老家除了过年以外,老家已经没剩下多少人了,大部分只剩下老人在家里了。小时候的玩伴们、朋友们、同学们也是各奔南北、各分东西了,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再来说说我父亲那一辈的情况,我父亲是50年代中期出生的。他如今经常跟我讲过去的事情,我也已经基本知道了那时候的生活了。
我父亲刚刚出生不久就碰到了58年—61年这几年了。不管大家承认或者不承认这几年对于农村人来说简直都是不愿意提起了,这不叫生活、这应该叫过难了。
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反正我父亲由于缺乏营养,直到六岁才会走路;我父亲的两个姐姐也是那时候去世的,这种现象在农村还是比较普遍的。
如今我父亲六十多岁了,每次吃饭都吃得很干净、尽管有退休金但是生活依然很简朴。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节省呢?
他总是告诉我:你们不懂、那种日子你们没有经历过、凡是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粮食的宝贵、有时候一碗饭都可以救活一条命。
50年代——70年代的时候,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都很低,不过大家的干劲还是不错的。大家生活都差不多,于是乎,也没有感觉到巨大的差距了——大家一起穷,所以显得不太扎眼而已。
说句良心话,我们把日子彻底地过好、生活彻底的改变那是21世纪以后的事情了。随着我们加入了世贸、融入了世界分工、门越开越大等等。
如今我们可谓赶上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时候了。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生活水平已经不能与从前同日而语了。
最后我想说,也不知道有些人是咋想的,总是不愿意正视过去、不愿意回望自己不好的昨天。有些事情只有看清楚了、讲透了、然后总结好、借鉴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更轻松的、更有经验的面对未来。
顺便说一句,没有谁想否定什么,但是真实的经历放在那里,回望一下事实又怕什么呢?
-----
网友解答:
-----
我们生产队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要算是一个富裕队,由于地处城市郊区,周围几个工厂做支撑,土地虽不多,但农副并举,走厂社结合的发展道路,相互支持,工厂支持队上的所有用电并提供机器设备,办起了加工厂,生产队给厂里长期供应蔬菜和一些劳动力支持。
还有一个国营茶厂与我队挂勾,该厂制作茉莉花茶畅销全国各地,我们生产队专门给厂里提供新鲜的茉莉花朵,价格每斤花二元五角,厂里上门收购。由于生产队财源广,经济收入大,进入八十年代初时,我们生产队的劳动价值已是一块八。
进入八十年代初,我队百分之八十家庭都有了电视机,有一半的家庭改造了陈旧住房,我队坚持集化一真到九二年,先只是把部分田地象征性分了一些,保存着一半的集体茉莉花地。
但在九二年以后,由于工厂进入了私有化,不但和其它周边工厂断了关系,连做我们财神爷的茶厂也跟着下马了,我队无论是私人还是集体经营的大遍大遍的茉莉花被全部报废。队上的加工房,由于没有了工厂的支持也不得不狠心关门,生产队从此解体,只好跟上改革的步伐,走进了分田单干的行列。如果后来不是因大搞城市建设,土地征拨,房屋拆,平均土地不到半亩的人们,不知该怎样去过日子?。
,
-----
网友解答:
-----
纠正一下,应该是六七十年的农村代最穷,到了1979年 就开始承包到户,迅速解决了吃饭问题,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已经出现了不少万元户。
多说说七十年代的穷吧。七十年代的农村真穷,是全方位的穷。
地里不光不长庄稼,粮食产量极低,土壤贫瘠得连草都不长。我小时候假期里割草,交给生产队换工分,春秋天干旱少雨,杂草少,割不着草,到了雨季地里也不长草,照样割不到草,偶尔碰到“草窝子”都不敢对别的小伙伴说,有时候为了多割草就得跑到十公里外的东平湖区。
大部分农村家庭穷,粮食不够吃,一年三季粮食掺杂着野菜吃,榆树是一宝,榆钱、榆叶、榆树皮都能吃,柳芽、槐花、棉籽皮每年都不少吃,勉强糊口;从八月十五以后就进入地瓜时期,煮地瓜、蒸地瓜、地瓜干、地瓜面轮流登场,吃的人人吐酸水。就是不舍得烤地瓜吃,困为粮食少,秸秆也少,做饭的柴火不够用,只要没有来客人,很多家庭不舍得烤开水喝。想吃烤地瓜,就得等做完饭后,找一块小点的地瓜埋到灶下,用余火把地瓜焐熟,如果烧的是树叶、干草,几乎没有余火,只能吃半生不熟的地瓜。
当时的小学虽然不收学费,还有很多家庭连每学期0.52元的书本费也交不起,只好辍学。勉强上学的,六分钱的作业本不舍得买,七十年代中期,物资极度匮乏,有钱也买不到。我刚上一年级时,没有作业本,提着一块不知道多少年留传下来的石板和几截石笔,石笔用完了就捡石灰写字。再后来,有作业了,就自己买一张一开的白纸折叠成三十二开,用缝衣针缝上,有时候为了省钱,就买草纸,至于橡皮、铅笔盒,根本没见过。
1981年上高中以前,冬天没穿过衬衣,光筒棉袄或者套一件夹袄;夏天能少穿点就少穿点,上小学前都是真皮衣服;春秋天穿夹袄。高一那年冬天,棉袄透风,冻得难受,又不好意思扎着绳子上课,就花几分钱买来几个大号的别针,把肥大的棉袄裹紧点。
一九七九年开始,农村陆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到了八十年代初,农村居民吃穿都有很大改善。
但是,也有不少穷人,这都是一些特殊人。一是家庭负担重的,家里有病人,花钱多的;二是懒人,生产队其间培养了不少懒汉二流子,平时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干自己的活也不下力,结果是,人糊弄地,地糊弄人,收的粮食不比生产队分的多。三是大、小队干部和特殊职位的人,比如记工员、看护员、保管员,平时脱产,不用下地干活,承包到户后,吃不了干农活的苦,依靠其它家庭成员干活,最后,一家人矛盾重重,相互攀比,粮食产量也不高,这部分人往往也穷。
-----
网友解答:
-----
人穷了,也就无权,亦无力挑拣工作,工作就会很辛苦,待遇也就很凄惨,甚至屈辱。
1992年中学毕业,第二年托了官面的亲戚加入外出打工的队伍,只有16岁,去辽河油田干建筑队,做小工。
干个建筑队小工而已,为啥还要托官面的亲戚?托人也要成本的,一条烟几盒蜜三刀是免不掉的。
因为那时候的外出的农民建筑队要揽到活,需要挂靠政府单位的牌子,薪资发放需要走“乡政府经管站”的帐。每到八月节了,乡政府还要派人远赴千里去慰问的,也是监察工作。
建筑队的工作很苦,很累,当时工友们有一句顺口溜叫做
“吃三,睡五,干十六”。
意思是说,吃饭三个小时,睡觉五个小时,干活十六个小时,正好二十四个小时。
你以为“吃饭三个小时”很幸福吗?应该有大把饭后休息的时间了。
你以为错了!
工地距离驻地食堂大概有二里地,中午需要徒步走回去吃饭,然后再徒步走回去干活。没有接驳车 ,没有自行车,当然更没有电动车了。队上倒是有一辆拉货的四轮拖拉机,司机很牛,据传说是乡长的远门小舅子,他轻易不准许工友们搭他的顺风车,说是废油。再说了 ,如果无货可拉,他也是步行 来往。
不能在工地附近的小饭店吃饭吗?不能买盒饭吗?不能自己掏钱买辆旧自行车骑吗?不能坐公交车吗?毕竟都是上班挣钱的人了!
不能。
一来因为那个年代,路边还几乎没有小饭店,工地周围也不像现在似的聚集着一群卖盒饭卖各种小商品的。油田中一切都是国营的单位,要买东西只有去油田上的“
综合服务社
”。
二来是因为谁也没有钱,再大的师傅也没有钱,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年四季天天都 没有钱。
没钱就没有消费力,也就没人去做我们的生意。
一天十六个小时干下来,从来没有休息天,除非你病了,
也从来不发生活费和工资,
都是年底回老家一起算账。
吸烟的可以去会计那里记账领烟,买个牙刷饭缸子劳保鞋啥的,可以持
会计签字的白条
去服务社当人民币使用。
就是不发给你现金。
如今回想起来,队伍上应该真的也是没有现金。
洗澡什么的?除非你是干部,工作需要,必须干干净净的外出办事。其余人谁会舍得无事就花钱去洗澡呢?如果天气许可,去伙房打点热水擦擦也就可以了,干部们有洗澡票。
买新衣服?
一年连个休息天也没有,你买什么新衣服!根本没机会穿的。
到了临近年底回家之际,队伍上会买上一大批西服和皮鞋,全身的西服,需要的可以记账拿走。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年代,脖子再黑的人也爱穿个西服,其实巨丑无比。
最令现代年轻人不可思议的应该是:如此辛苦了,每一个人你只能算出你干了多少个工,你不知道你每天、每月具体能挣多少钱,要到年底才见分晓。
因为当时队伍上的劳资分配学习的是农村生产队的分配方式:“工分管理制度”。
年底回到了老家,干部们聚在“乡经管站”一起开会,点评每个人的一年表现以及技术水平再结合工种的辛苦度,要么给你七分、要么八分,要么九分,要么十分,大家拉开档次。然后再商量出这一年的工值,两两相乘,就是每个工人的工资了。
所以呢!您应该看出来了,和在生产队的生活一样,平时千万不要得罪你的领导,那怕是班组长也不行,尽管他们爱骂人。
六分的也有,那就是准备下一年不打算要你了,这时候你需要赶紧再托关系求人,行不行两说,因为竞争者很多。
当然了,也许你表现很好,技术也好,一个泥工老师傅也给你八分,你也没办法,你大概得罪不应该得罪的人了吧!
这就是屈辱了,你得忍,谁让你穷呢!
下面就会说明虽然被评了八分能挣得钱也不算少。
三十年了,如今也记得清清楚楚 ,那一年我一天未休息,让干啥就干啥,干了十个月只休了三个病假,没去医院,吃了六顿病号饭“鸡蛋方便面配一碗猪肉炖粉条”,真是美味啊!
表现算是不错,年底给我评了一个八分,一算账,挣了九百二十元零五角,除去来回九十元的火车票钱,我没有舍得买那身西服,太贵了,要一百五十元,所以还剩了八百三十元零五角。
在小工群中,我是挣得最多的 ,
因为实在太辛苦了
,都是年轻人,睡眠根本不够,很多人无病也爱泡病假,还有人早早就回家了,工时都没有我的多。
你以为830.5元钱很少吗?
不。
很多!
那时候,娶一个媳妇的彩礼也才660元,剩下的钱还可以买一辆自行车,家里再添一点,给女方买两三身新衣服,把家里打扫打扫,腾出一间房间,无需新房,就可以结婚了。
太多的年轻人争着抢着,求亲戚找朋友要去挣这点钱了。如果能找得到泥瓦工愿意收你为徒,那是要当一辈子的师傅供养的,家里父母会重礼相谢人家!至于水暖工和电工,那是官面上的关系户才享有的特权。当时我们队伍上的水电暖领班是乡政府重金礼聘的一个退伍工程兵,农民那里会懂这些。
我记得这个领班的工时按365天算,病假事假都不扣工时,年底还有奖金。其他的人病假事假扣工时不说,最多的也只能干满十个月。他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一年能挣四千块。
我还记得有两个当教师的也辞去了公职去加入了我们的行列。
因为九十年代有一段时间,不要说教师了,连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们也常常被拖欠工资,一拖就是大半年。好容易发下来了,也总是被七扣八扣,这捐那捐的。工资还不高,也就三四十块钱一个月,全额发放了,他们一年也挣不到830.5元钱的。
而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干建筑队小工竟然可以挣这么多。
工厂的工人更不要说了,不仅仅是拖工资,拿不到的可能性很大,发给一堆工厂产品让你自己去卖钱。
种地的百姓呢?
种出粮食是要交公粮的,粮食也不值钱。在家种地,一年下来也就够吃饱,余钱是不可能余下来的,如果家里男孩子多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一家可能连吃饱也做不到。
所以说,能去工地上打工竟然是好职业,好前途。
如今,谁家父母舍得让十几岁的小孩子去工地干活呢!
然而,终究是太辛苦了,也不人道,“吃三,睡五,干十六”啊!
坚持了两年,本人也干不动了,其实第二年就学会了泡病假、磨洋工,第三年机缘巧合在油田上找了个临时工,脱离了建筑行业。
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机缘巧合的,所以现在的建筑工地上依然是老家伙 们居多 ,还是我们那一帮人,
什么叫做农村富了!
看看现在的世道,年轻人谁会再去选择这样的工作?谁会在忍受这样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待遇!
这就叫做农村富了。
-----
网友解答:
-----
按照历史,在1951年后,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就要比50年要好多了。逐步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由公私合营向国有转变,人民的就业前景大大变好。因为剔除了资本及资本家的垄断,使得混乱的工商业、制造业都实现了计划性。而以前的为资本家服务的工人、知识分子,都成了国家的职工,变成了为国家、为自己工作。农业上,逐步进行人民公社化进程。使得由于农业合作,让个人单干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的解决。并且治理了淮河、海河,基本消除了农业水患,变成了水利。
-----
网友解答:
-----
近期,网上一直有人拿过去的所谓“贫穷”否定前三十年中国人民的努力成果。殊不知,所谓的“贫穷”,都是相对而言的。为什么不拿“前三十年”与解放前比?因为,过去的过去,比过去更穷。比如:原始社会,比奴隶社会贫穷;奴隶社会比封建社会贫穷;二十世纪比二十一世纪贫穷;现代社会比未来社会贫穷……这是必然的,否则,现在活着的人们就会愧对未来的子孙。
由此推论,只要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无论什么年代的总是可以说:“过去穷,现在比过去富裕得多。”那些拿“前三十年”的所谓“贫穷”攻击说当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纯粹是没事找事,是恶意的毁谤。
我们还是用毛主席说过话,去回答那些人的毁谤吧:“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的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
网友解答:
-----
发这个问题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如果是年轻人,不怪你,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如果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发表这样的提问,可能得了健忘症或者别有用心了。因为,农村的真正贫穷应该是五,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早就解决了温饱,“贫穷”二字,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早已经消失了。
-----
网友解答:
-----
提起那时候农村的穷真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八五年出生在西北一偏僻的农村,从记事起应该已经都九十年代了,村里普遍人还都住的是窑洞,只有数的过来的几家盖了砖瓦房。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记得有一年还没有吃的,就连玉米面也没有了,不知道在哪个亲戚家又借了些玉米面和土豆才勉强坚持到新粮食下来。尤其那个暑假,真的是饿,每天还要去山上放驴,一天就两顿饭,没有干粮,到下午实在饿的不行就在山上找那种大蚂蚱烧着吃,其实只有两条大腿上有一丁丁的肉。那时候农村人是真没地方挣钱去,就连农民工也没得当,唯一能挣钱的地方就是离家比较远的煤矿,要是运气不好。去了还人多的轮不上,运气好了去干个大半年挣个几百块钱,就是过年和年后种地的资本。小孩子每年只有过年才能有一套新衣服,穿的最多的就是那种印有几个环的奥林匹克运动服。一年四季就这么一套,穿到第二年冬天时,最怕的就是上衣的拉链坏了拉不上,眼铮铮地看着时间要上学迟到了,就是衣服拉链拉不上,那种痛苦记忆犹新。小学一二年级常用的铅笔一毛钱一根有时候都就断供了,只能在学校垃圾堆里拣别人用剩的手已抓不住的小节。回到家常常还舍不得用铅笔,大多时候用废旧电池里面的煤芯在院子里划个方框,在里面写字。到四五年级要求用的是水笔,五毛钱一瓶的墨水也是经常就用的接不上了,但还好同学之间可以用滴来计量的先借几滴,等买来了再还给人家几滴。那时候特别羡慕有五毛钱一小卷透明胶带的同学,因为作业本上写了错字可以用这种胶带拔掉重新再写。
那时候要是感冒了根本没钱买药,经常是把山上挖来的一种很苦的叫“黄蒿”的草药晒干后用水熬着喝。记得有一次感冒特别严重,直接起不来床,这种草药水已经没有了效果。没办法母亲只能去一个亲戚家里要了几片感冒药,这家亲戚男的是个乡村医生,在别的一个小镇子上开了个小药铺,女的在家里务农。要几片药的代价是母亲给人家庄稼地里免费除了两天的草。
小时候的记忆真的不堪回首,总的来说,八九十年代农村地区是真的穷,上高中之前口袋里没有超出过五块钱,一直到2000年后上了高中,要在县城住校,每个月的生活费也才不到一百块钱,不过这时候农村才渐渐地有了挣钱的地方,地里也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慢慢地生活条件才有了改变。
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生活不知有多幸福,常常遇到年轻的同事吃饭嫌难吃,一碗饭吃不了几口就扔下浪费了,只能说现在的他们真是没挨过饿,只有挨过饿的人才知道粮食的珍贵。
-----
网友解答:
-----
在汉奸公知精英教授专家侮辱毛泽东时代的煽动下,有些没有改造好的,先富有侵吞国有资产原罪的,贪官及贪官后代千方百计侮辱毛泽东时代。我们都是过来人,我们不上当受骗。1980年,我在村里生产队劳动,年底领了现金三百多块。这是精收入。因为生产队分配的粮食,烧柴,蔬菜等费用都被扣下了。那时候,我表兄在事业单位上班,每月工资三十四块五。春节在一起吃饭,谈起各自的工作,他都羡慕。唯一区别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不过后来,农村收入越来越少了,事业单位工资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我们村也不例外,村办企业变成私人的了,富了几个人。
-----
网友解答:
-----
穷和不穷是相对的。八九十年代比现在穷,吃穿普遍没问题,在农村种田的农民比现在多,进城住楼又有私家车没现在这么多,妇女涂口红没现在这么多,\"三高\"人群没现在这么多,平均年龄没现在这么大,全民医保全民社保还没有,先富的人还没现在这么富,彩礼也没现在多,学生进城镇读书没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没现在这么多……。
如果就象这样和平稳定地发展下去,再过三四十年,又有人问,本世纪二十年代有多穷?
------------------
推荐阅读:
《亮剑》里,李云龙送给楚云飞的佐官刀很贵吗,与楚云飞送给他的勃朗宁手枪相比如何,你怎么看他们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电商对国家经济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