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专权跋扈但不敢弑君,为何司马家嚣张跋扈肆意弑君?
曹操专权跋扈但不敢弑君,为何司马家嚣张跋扈肆意弑君?
-----
网友解答:
-----
说实话,虽然个人不喜欢司马家,不过这事真不怪司马家跋扈,曹髦是傀儡皇帝里唯一一个直接大张旗鼓起兵反击的,司马昭也是真心没的选。
曹髦是曹丕的孙子,司马师废立曹芳以后,立曹髦为帝。不过此时司马家已经掌控了朝中大权,曹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当然,没一个皇帝想当傀儡,曹髦也不例外,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摆脱司马师的控制。
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专政。司马师率军平叛时,文鸯率军劫营,司马师受惊过度导致眼球掉落,战后不久病重死去。
曹髦一度想借这个机会夺回权力,于是命司马昭留守许昌,由尚书傅嘏统帅大军回洛阳。但是司马昭却拒绝奉诏,自己统帅大军回京,并派遣亲信控制了洛阳的军队。曹髦没能实现目标。
此后司马昭一直小心翼翼,加强对朝政的控制。曹髦不仅权势日衰,而且司马昭对他也越来越不客气。一般的傀儡皇帝也就认命了,不过曹髦还是相当有血性的,居然直接带着宫中侍卫和奴仆数百人大张旗鼓去讨伐司马昭。
屯骑校尉司马伷率部拦截,但是手下不敢和皇帝打,都逃散了。中护军贾充也率军来拦截,但是曹髦亲自带头冲杀,贾充军也难以抵挡。最后没办法,贾充只能命成济冲上去杀死曹髦。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是司马昭唯一的选择了。
曹髦起兵的胜算确实不大,也有可能他只是存心恶心司马昭一把。这事也确实让司马昭很尴尬,不得不杀了成济等人以平息舆论,就是这样,他还是成为篡位者里名声最糟糕的。
相比之下,汉献帝可老实的多,所以曹操不用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杀死他。要是汉献帝也和曹髦一样血性,估计曹操也得头大。
-----
网友解答:
-----
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会去弑君的。即使是残暴不仁如董卓,也没有想到去弑君。董卓是一天到晚都痴心妄想着汉献帝能够禅让皇位给他。最后,王允诛杀董卓,也是派李肃去假传皇帝要禅让的圣旨。董卓也是昏了头了,也没有认真分析一下事情的真伪,立即屁颠屁颠地跑到皇宫去接受禅让。结果被吕布当场诛杀。
皇位的吸引力如此之大,董卓的行事如此没有底线,都没有弑君自立,而是耐心等待着皇帝的禅让。聪明的曹操,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弑君呢?要知道,白马之盟是:
“非刘姓而称王,天下共击之。”
称王,天下都要共击之,何况是弑君呢?曹操之所以一直没有弑君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曹操不敢弑君。
弑君是大罪,再大的罪行莫过于造反了。弑君就是最严重的造反,作为大臣犯罪莫此为甚了。任何一个人,包括董卓那样无底线的人也没有考虑去弑君。曹操更不会去冒此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曹操不想弑君。
曹操的策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弑君了,还挟哪门子天子。
曹操自始至终,也没有弑君自立的打算。他最理想的做法是等待着汉献帝禅让。达到功德圆满以后,他再名正言顺地行使皇权。
第三、汉献帝还有利用价值,曹操不能弑君。
曹操出去讨伐其他的军阀,有汉献帝坐镇许都,一般人就不敢对许都有非分之想。
谁攻打许都,谁就是公开造反,换句话来说就是:谁攻打我曹操的大本营,谁就是造反,因为皇帝在我手中。再换句话来说就是:只有我曹操攻打别人的权力,没有别人攻打我曹操的权力。汉献帝的利用价值有多大?
我敢说,没有汉献帝,曹操就不会那么快地统一北方。
汉献帝的存在使得曹操统一北方事半功倍;汉献帝又随时准备禅让皇位给老曹家,你说曹操有弑君的必要吗?所以,曹操不但不会弑君,还要想方设法地保护好汉献帝。
司马家族,尤其是司马昭嚣张跋扈不在曹丕之下。但是,要说他刻意弑君,恐怕也有点冤枉了他。
我们知道,司马师兄弟废了魏主曹芳,立曹丕的孙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是看到曹髦温良恭让才把他立为皇帝的。
说白了,无非就是为了好控制。
曹髦继位以后,却不甘心充当司马家族的傀儡,意欲夺取政权。可是满朝文武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啊,没有人愿意为曹髦尽忠。曹髦就率领着皇宫内干杂活的后勤人员,估计是厨师、园艺、太监一类的人,共凑了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的相府。
司马昭担任丞相兼任大将军,统领全部御林军。曹髦此举无异是以卵击石。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就带领五千士兵,前去迎战曹髦。结果,在贾充的授意下,副将成济杀了曹髦。这一下,犯了弑君大罪了。司马昭只好杀了成济,给了满朝文武一个交代,又扶持曹奂登基。
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昭的部将弑君,是当时的事态发展到了失控的局面。司马昭的本意不是弑君,是把曹髦废了即可。因为,弑君以后,司马昭也不敢登基称帝,还是要另立一个傀儡。
既然司马昭不敢称帝,他又何必加重自己的罪行呢?所以说,司马昭肆意弑君更是无稽之谈。司马昭不是无肠公子,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又怎么会去做背道而驰的事情呢?
事实证明,司马昭的部下弑君,造成了好几个地方大员的不服。扬州刺史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毋丘俭,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文钦、夏侯霸等先后发兵攻打司马昭。司马家族称帝的进程被延缓。司马昭终生也没有能够称帝,直到他儿子司马炎才接受了曹奂的禅让而登基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
网友解答:
-----
怎么说呢,高贵乡公曹髦不愧是曹家之苗裔。曹孟德曾孙。有骨气,有血性。对比之下大家就觉得汉献帝懦弱一些,没骨气,比高贵乡公曹髦差的太远。但从后来司马炎对末帝曹奂一脉,应该说对曹魏一脉也是相当的不错的。杀曹髦和司马昭无关。
再说高贵乡公曹髦被杀,实事求是地说、曹髦真是司马昭杀的吗?或者说是司马昭主谋?应该说,
司马昭根本没有弑君的意思。曹髦死的看似壮烈,实际上一文不值。曹髦高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杀奔司马昭府邸。在大奸贼贾充的“鼓动”下,大饭桶成济公然弑君、简直是找死。司马昭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得处死成济。成济自觉死的冤枉,实际上就是 该死
。齐王曹芳为帝对司马家不满,司马师只是将曹芳曹髦、司马炎称帝后,曹芳为公爵,从曹芳,曹奂就可以看出。司马家应该没有弑君的意思。
当曹髦起事
,司马昭就是让贾充防守相府,但没想到贾充太狠,但他也不傻,找了一个替死鬼。曹髦之死,是其太刚烈。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贾充主主动替主分忧。干的是脏活黑活,一句话,杀曹髦完全的贾充的个人意愿、司马昭应该没有弑君的意思,但死了也就死了
,后来尚书陈泰气不过,才提出要“腰斩贾充以谢天下”之事。贾逵一世英豪怎么就生出贾充这么个畜生来。
如果时空穿越,
汉献帝刘协也来一句“曹孟德之心,路人皆知”。杀奔相府。应该说,贾诩也绝对找个倒霉蛋 ,让他杀了汉献帝。(对了,也姓贾)这也同样和曹操没有任何关系。成济公然弑君,给司马昭造成了巨大政治伤害,用现在话说,不讲政治原则性。
成济这么个二百五当众弑君给司马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司马昭篡位计划被迫停止,关键 名声彻底臭大街了,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当皇帝了
,只能让儿子司马炎代替了,可以说,
司马炎射杀成济是因为自己不能当皇帝,而不是给曹髦报仇
。
篡位和自己开国是绝对两码事,弑君为不忠
。曹操和开国也没啥区别了,但两汉四百年基业不过是傀儡,曹操都不敢篡位。司马昭何德何能还比曹公厉害?曹操,司马昭两大权臣,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值不值,行不行的抉择。曹操先后罢免杨彪,杀外戚车骑将军董承三族。司马昭敢杀谁,高柔、诸葛诞、陈泰、王观、卫瓘。他敢动谁?
我们也可以假设,如果司马昭活捉控制住曹髦,依照曹髦的性子,曹髦就敢当街自刎。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权力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是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了和他一起掌权的曹爽一家及其党羽;接着,司马懿又把曹家的子孙后代都抓起来,软禁在邺城;再接着又诛杀了反抗他的王陵一家及其党羽。受他的影响,司马师又残杀了一波朝中重臣,废了皇帝曹芳的皇位。司马昭更过分,在他的怂恿下,他的部下直接杀了皇帝曹髦。而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更是简单粗暴地把曹奂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
其实,司马家族想篡夺曹魏的皇位,完全可以学习曹氏家族当年夺取汉家天下的做法。曹氏家族的夺权手法,可以说是相当温和的。曹操终其一生,在已经实际掌控汉家政权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夺权。汉献帝与董贵人、伏皇后发动政变,想要刺杀曹操。曹操不但没有为难汉献帝,还把自己三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曹丕继位后,也是在汉献帝多次请求禅让的情况下,曹丕才同意接受禅让。虽然我们也知道,所谓“禅让”,其实是假的。但是,曹丕把仪式感做到十足。而实际上,曹丕夺取了汉献帝的皇位以后,整个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杂音。不管同不同意,都默默地接受这种结果,几乎没有发动武装,和曹氏家族对抗的情况。
(司马懿剧照)
既然有经验可以借鉴,司马家族为什么不有样学样,反而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做事情,以至于产生了恶劣的效果呢?
一、三国后期戾气横生。
三国早期的时候,虽然诸侯们依然杀伐不断,但是,因为战乱刚起,大家在争夺天下的时候,还是很讲规矩的。当年董卓进京,欺负皇帝和大臣,于是天下诸侯都群起讨伐。这样做,就是要主持正义,维护天下公义。袁术因为获得玉玺,便急急忙忙称帝。他这样做,也得到了大家一致讨伐。
曹操之所以能够做大,获得大家拥戴,是因为他“奉天子以令诸侯”。虽说他有“挟”的嫌疑,但这不过是一个解释的角度而已。政敌都说他“挟”,他自己阵营里的都说“奉”。总之,都是为了出师有名。刘备也是因为是汉家后代,他打出这张牌,又表现出仁义的作风,因此获得拥戴。孙策在去世前,也把吴主之位,给了声望更高,更团结众人的孙权。
总之,三国前期,社会道德依然在维护,公义规矩依然发挥着作用。
但是到了三国后期。连年不断的杀伐征战,残酷的血淋淋的事实,让人的心变硬了,让价值判断失衡了,让整个社会戾气横生。人们在做事情的事情,更加残酷,更加凶狠。这也是每一个乱世的共同特点。只有等到统一以后,纲常才会重建,道德教化才会恢复起来,人心也才能温情而充满尊贵。
(曹操剧照)
二、司马懿缺乏曹操的大气魄。
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大气魄的人,他一生虽然也排斥异己,杀了不少人。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是能够容忍政敌存在的。虽然这种容忍,也是有选择性的容忍。但即便如此,也让他拥有超大的气魄。而这种气魄,也是他能够吸引各方人才加入到他的团队里的重要原因。
司马懿不是曹操那种类型的人。司马懿本身也有才干,他性格上却有些狭隘,有些阴。正如曹操评价他的,有“狼顾之相”。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还装模作样。比如多次装病,以欺骗政敌。这种“阴”和“装”,显然让他的人格魅力大打折扣,没有人愿意依附他,反而是有些害怕他。这样他就吸引不到人才。没有人才,他也就只能单干,铤而走险了。
(高平陵之战)
三、司马家族不具备曹家的政治生态。
曹家拥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几个原因。一是汉家皇室完全瓦解,皇室家族已经完全不能掌控朝廷。二是董卓擅自废立皇帝、残杀大臣,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给曹操铺底。让曹操一出现,就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良臣形象。三是汉家当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而后来曹魏所拥有的的一切,都是曹操带着众将士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四是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曹操的人。都是为了投奔曹操,聚集在曹操身边的。
但是,司马懿所面临的政治生态则异常恶劣。一是当时曹家皇室还具有相当大的力量,尤其是皇室成员曹爽掌控着绝对的权力,司马懿不容易轻易管控皇家权力。二是司马懿虽然在南征北战中,也立过不少功劳。不过,他只能算其中一方面的大将,完全不具备曹操那样的威望和权力。三是司马懿并没有什么心腹,甚至也没有什么权力。要想重新获得权力,只能通过政变。要发动政变,还只能“阴养三千死士”进行。
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所面临的生态完全不一样,因此,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了。这一点,其实也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
网友解答:
-----
曹操和司马家同样都是专权,但是一个没有弑君,另外一个弑君了,那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情况不一样,从而产生的结果不同。
那么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曹操专权跋扈但是并没有弑君
曹操专权是从公元196年伊始,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从洛阳将颠簸流离的汉献帝迎到许都,重新创立朝廷,自此汉献帝落入曹操手中,虽然表面尊贵,号称汉皇帝,实则成为曹操的傀儡,直到公元220年,曹丕逼迫刘协禅位,这才结束了傀儡皇帝的生涯。
在这长达二十多年的傀儡生涯中,汉献帝和曹操之间,或明或暗的爆发了一些冲突,然而君臣名分依然存在,大体相安无事,那么为何没有出现曹操弑君的事情呢?
首先,曹操平定乱世有功于天下。
自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大乱各路诸侯更是互相攻伐,名不聊生,更是出现了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的景象;到处兵祸,瘟疫,以至人口从汉末五六千万人减到三国时期的不足五百万,人口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当东汉政权处于崩溃时期,曹操起义兵铲除强暴,将纷乱的中原地区,以及北方平定,为国家统一和民族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是有曹操的横空出世,极大的加快了国家的统一,使饱受战乱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虽然有些专权,但是有功于天下,这点也让许多吐槽曹操的人也无可非议,不得不承认曹操的功绩。
正是由于曹操的丰功伟绩,导致汉献帝刘协在面对曹操专权的时候,也不得不做出妥协让步,毕竟曹操和刘协的目标是一致的,希望平定天下,兴复汉室;因此,正是在共同的目标之下,权臣曹操和汉献帝刘协之间保持着某种和谐状态,互不干涉。
其次,曹操专权但是非常尊重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刘协虽然被曹操裹挟来到许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但是作为权臣的曹操在礼仪和态度上给予了刘协足够的尊重,并没有让他饱受屈辱。
正是在礼仪和地位上,曹操给予刘协足够的尊崇,这就极大的减缓了皇帝刘协和曹操之间的冲突,从心理上也让刘协不至于那么难受。
正是如此,曹操虽然专权但是也不至于导致刘协激烈反弹,需要以命相搏的状态。
后面,曹操实行了双城制度,以减缓了和汉献帝刘协之间的矛盾。
在公元200年前后,曹操击败袁绍后,并且花费数年的时间消灭了北方袁绍的残余势力,从而确保北方处于稳定状态。
在攻入袁氏集团的老巢邺城之后,曹操立即将邺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并且自此再也没有回到许都,这样从事实上形成了双城制。
汉献帝刘协居住在许都,而曹操以及麾下大部分家属则居住在邺城,双方极少见面,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双方冲突的概率。
再次,曹操面临忠于汉室强大的势力。
大汉虽然遭遇乱世,但是传承了四百余年,无论是民心还是忠于汉室的势力在朝廷还是民间依然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凝结力,正是在这一情况,曹操才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以讨伐各路诸侯。
每当曹操企图更进一步谋取更大的权力和野心的时候,无不遭受忠于汉室的势力的暗算。
第一次,衣带诏事件。
公元200年,车骑将军董承联合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诛杀曹操,结果消息泄露,除了刘备逃跑之外,其他人均被诛杀,即使怀孕的董贵人也不能幸免。
这次谋划事件,董承虽然极力否认皇帝没有参与,但是作为权臣曹操选择了相信,无视皇帝已然参入的事实,只是杀掉怀孕的董贵人以示警示。
第二次,太医谋划事件。
公元218年,太医吉本、少府耿纪等人联合起来趁曹操和刘备以及孙权在前线鏖战的机会,在许都发动叛乱,试图一举推翻曹操,迎接关羽北上。
这次事件爆发之后,曹操依然只是诛杀了参入叛乱的众人,并没有牵扯到皇帝刘协本人。从这件事让曹操也深切的认识到忠于汉室的势力依然盘踞在曹魏朝廷和民间,防不胜防,因此不得不采取妥协的行为,避开皇帝。
最后,汉献帝聪明睿智,能够审时度势。
东汉天下虽然亡于汉献帝刘协,但是并不是败于他手,其本人没有任何责任。等到他即位时期,皇权已经旁落,从董卓,到李傕郭汜一直到曹操等人,刘协其实一直都是傀儡皇帝,没有任何实权,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极力维护着汉室天下,维护着作为皇帝的尊严。
特别是在和这些权臣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无不展现了其过人才智。比如两次发动对曹操的袭击,虽然表面均以失败告终,但是无不以其决心和勇气阻击了图谋篡夺大汉天下的曹操,使其企图谋夺帝位的时候总是遭受重大挫折,以至在临门一脚的时候不得不退回原地。
汉献帝刘协虽然无实权,但是有汉天子的威仪,屡次让曹澳知难而退,但是又不会极大的激怒曹操,迁怒于他,让曹操无法下其决心撕破脸皮,最后不得不保留汉献帝刘协以充门面。
正是汉献帝刘协的聪明睿智,能够有效的和曹操周旋,做到审时度势极大的延缓了曹操夺权篡位的机会。
由此可见,作为权臣的曹操不是不想夺位称帝,而是他不得不面临更多需要克服的障碍,而这一障碍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处于斗争状态,是他不得不顾忌,因此也不得不保留这汉献帝刘协,以尊其位,跟不用说杀掉刘协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了。
司马家跋扈为何敢于诛杀皇帝呢?
司马家确实很跋扈,有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说明了司马家跋扈程度。然而他们为何跋扈到要杀掉当时的皇帝曹髦呢?其实这里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曹魏内部忠于曹家的势力已经铲除。
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伊始,曹魏的政权已经从明面上开始落入司马家手里,此后经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苦心经营,特别是到了司马昭后期,忠于曹家的实力基本铲除。
司马家铲除曹魏的实力是通过铲除淮南三叛,从而彻底将曹魏的实力清除干净,完全掌握了曹魏的实际权力。
“一叛”:
公元251年,年老体衰的司马懿借口老臣王凌、令狐愚等人勾结曹魏宗室曹彪谋反,将他们一举擒获,并且株连三族,不但打击了曹魏老臣,还进一步的禁锢了曹魏宗室,导致他们彻底无法翻身。
“二叛”:
曹魏忠实拥护者夏侯玄联合李丰、张辑等人试图推翻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结果计划败露,从而导致被杀,此次受到株连的还有当时皇帝曹芳。
司马师借口皇帝无道,将其废黜立新皇帝曹髦。司马师的行为激发了忠于曹魏的毌丘俭、文钦等人的不安,随后在寿春发动叛乱。
司马师出兵讨伐,将其讨平。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往东吴。
“三叛”:
公元257年,诸葛诞唯恐受到迫害,不得已举兵反叛,结果在司马昭雷霆一击下,诸葛诞不敌而被杀。
“淮南三叛”被成功镇压,使得司马家成功的铲除了那些拥护曹魏的势力。见如此,朝中势力纷纷转向,朝中已经几无忠于曹魏的势力存在,这就为司马家篡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曹髦刚烈的性格使然。
曹髦不似曹芳和曹睿那样比较文弱,颇有文韬武略,类似曹操风格,对于自家基业逐步落入司马家甚是不满。
性格刚烈的曹髦不满司马昭掌控了朝政,诛杀大量忠于曹魏的势力,认为司马昭迟早会夺取曹魏的江山社稷,因此决定孤注一掷,舍生取义也要阻止司马昭的图谋。
于是曹髦率领皇宫中数百奴仆不顾众人的反对,亲自去攻击司马家的府邸,结果还未抵达,就被忠于司马昭的成济手持兵刃击杀。
曹髦之死延缓了司马昭篡位的图谋,为了顾忌当时的影响,司马昭不得不另立新帝,以消除影响。
这次曹髦被杀,确实出乎司马昭的以外,按照他们原来的计划,应该是迫使曹髦主动禅位,让出皇帝之位,可惜曹髦性格刚烈,不甘受辱,以鱼死网破的决心和司马昭进行斗争,从而导致司马昭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诛杀皇帝曹髦。
在后来的新帝拥立上,司马昭经过精心选择后,拥立曹奂为帝,从而为其子司马炎顺利即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曹操专权但是并没有弑杀皇帝,而司马昭则诛杀了当时的皇帝,那是由于他们当时面临的局势不同,以及面对的皇帝以及各自的手腕不同,从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
-----
网友解答:
-----
说曹操专权,我比较赞同,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事实。曹操其人,不拘于成规陋习,敢想敢做,敢做敢当。但是对于被其“挟裹”的汉献帝刘协,曹操可以说是以礼相待的。
说曹操挟天子的是哪些人?全是对手!真正的曹操,起码初期是拥护汉室江山的,从刺董勤王开始,曹操是不遗余力的在为刘汉效力。
迎奉天子至许昌,各路诸侯开始眼红了。曹操有政治上名正言顺的条件,用毛玠的话说就是:
奉天子以令不臣。
乱世之中,但凡有点本事的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各路忠于汉室的能人异士,争相来投,因为曹操这边才是正统!
曹魏基业之功,始于迎奉落魄皇帝刘协!
以曹操的文治武功,在世之日,以异姓封为魏王,可谓是权顷朝野。但曹操为什么没有就此篡权夺位,杀了献帝,自己坐江山?
曹操无须篡权!虚存的汉室江山,本来就是他曹操说了算,已经处于权利之巅。夺什么位呢?不是皇帝甚是皇帝!
弑君夺位必为朝中“汉粉”所遗弃。成为天下有志之士的公敌。朝中如有内乱,恰好给了吴蜀可乘之机。得不偿失。
以曹操的为人,不是不敢,是根本就犯不着!
司马家族,在司马懿多年征战中,不但积累了庞大的军事资本,而且在曹魏政治权利中也是实力雄厚。自“高平陵事件”之后,司马氏已经处于压制曹魏之势。
曹髦,虽然年纪轻轻即位,但此君博学多才,有其先祖遗风,假以时日,重振祖辈雄风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曹髦毕竟还是嫩了点。年轻人,血气方刚,不堪受缚,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成了成济戈下亡魂!可怜一代帝王,死后竟然被冠以“性情爆戾,悖逆不道”,以庶民之礼葬之。
司马昭之心,路人尽知。但其其实并没有“弑君”之意。只能说是曹髦谋事不周全,撞到了刀口上。曹髦被杀,司马昭一时之间也是非常惊恐的。所以,“肆意弑君”之说是不成立的。既然敢肆意弑君,何不就此夺位呢?还需要安排个傀儡皇帝曹奂干嘛?
司马氏夜心勃勃,有嚣张跋扈、篡权夺位之嫌,但曹髦之死,并不是司马昭有意而为。肆意弑君者,贾充、成济也!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史志贤达之言无关。
感谢您的观阅,欢迎您留下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曹操顾忌太多。二是刘协没有越线。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
一、曹操顾忌太多
曹操执政期间,确实也杀了不少人,但唯独不敢对汉献帝本人如何,因为首先在曹操的心底曹操对于汉臣还是有感情的,如果弑君就会背上不忠不孝得骂名,古代忠孝为伦理之首,因此在铜雀台大宴上说道“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由此看来曹操对于弑君篡汉还是犹豫纠结矛盾的。加上曹操不过是称个魏王,天下多少人反对,连荀彧都反对,要是再弑君,那曹操不要被骂下十八层地狱,曹操能不怕,所以最后曹操说道“若天命在吾,吾原为周文王”。说明了曹操到最后对于皇帝汉室是妥协的,是顺其自然的。
而司马昭呢,本来为人就残酷弑杀,他对于魏帝不需要有什么顾虑,要是司马懿的话,估计还要有所估计,要不然司马懿也不会嘱咐自己牌位入侍武帝庙,到了司马昭时代,父兄已经为他铺平了道路,没有大臣反对司马家族,不像曹操时代汉臣依然很多,对于司马昭他感激的是父兄不是曹魏,所以对于曹魏没有什么感情,
二、刘协没有越线
刘协性格懦弱,唯一硬一点还是依靠董承和伏完搞了一次衣带诏,结果大败,以后刘协就觉得反抗无效,老老实实的做了傀儡二十多年,到退位也没怎么蹦跶,这样的刘协曹操为什么要杀他?除非脑子有坑,想找点刺激。
而曹髦呢,血气方刚,在继位之初就对于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其在位期间一直企图培养自己的势力要复兴曹魏,司马师病逝后,曾还下令不准司马昭回洛阳,后来曹髦还作诗《潜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让司马昭能安心?说不准回来不小心还真被曹髦玩死了都有可能,最后司马昭步步紧逼,逼的曹髦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司马昭之心路上皆知”,相当于正式公开与司马昭决裂了,面子上的君臣关系都没有了,又正好曹髦竟然要赴死,司马昭能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不仅是曹操与司马昭的不同,也是刘协和曹髦的不同,更是双方所在的环境条件也不同而导致的结局不同。
-----
网友解答:
-----
在曹操的心目中不是不敢弑君是不能弑君。
一,曹操没有做皇帝的初心。“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才是曹操的理想,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汉朝大厦将倾之时挺身而出,他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取而代之。
二,客观条件不允许,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还具备一定的实力,国家没有统一,不做皇帝能团结更多的人,他知道“务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
三,曹操不用担心内部的敌对势力。在许昌,邺城,或者洛阳,只要是曹操的地盘,他有绝对优势,魏王府是实际上的皇宫。
四,曹操多少顾忌舆论上的压力,毕竟他是汉臣,也打着为汉朝皇帝请命的旗号。
五,大汉朝末代皇帝刘协的配合,刘协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 几斤几两。
司马家弑君,主要是司马师废掉曹芳,司马昭弑君曹髦
一,司马懿并没有弑君。他在实力不对等的前提下偷袭了曹爽,抢夺了权力。
二,司马师废掉曹芳是因为他还是不自信,废掉皇帝用来检验原来曹魏的原大臣们,也用来树立司马家的威信。
三,司马昭杀掉曹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髦自找的,不到二十岁的皇帝血气方刚,怎么能任人摆布,他亲自带兵杀向司马府,司马昭的人也是在一时情急之下杀了皇帝。大家都知道,弑君是大罪,但司马昭只夷灭了直接行凶者成济三族。
四,总之,司马家对待曹家人却是嚣张跋扈,这可能和三马的人品有一定关系。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望深入讨论!
-----
网友解答:
-----
曹操专权时,拥护汉朝的人还很多,特别是一些士大夫阶层对汉室还是念念不忘的,希望有朝一日再出一个光武帝,再续大汉辉煌。当时很多人把曹操和刘备当成恢复汉室的光武帝了
曹操专权后,因不姓刘,所以他成不了光武帝,刘备姓刘,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光武帝,但他实力不够,统一不了中国。虽然三国鼎立了,谁也吃不掉谁,但当时各地拥汉派势力和汉朝的遗老遗少还很多,特别是以荀彧为首的拥汉派反对曹操专权,连曹操称魏王都反对,连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都反对他,可见曹操想弑君那就更不可能了。曹操也深知自己是汉臣,不想去学王莽背负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只有把这个问题交给下一代来处理是明智的。待汉朝的遗老遗少都死得差不多了,我大魏的恩德也布施得差不多,接替汉献帝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急不急,也急不来!
再说司马家,为何如此嚣张?首先,司马家在感情上是憎恨曹家的,司马家是温县大户,世代显贵,司马懿本不想出山的,被曹操征辟后,被迫出仕,一生谨言慎行,当被怀疑不轨之心后,后半生一直都在隐忍、装病、示弱,他的儿子们和他父亲这样一起苟且和忍辱!这种忍辱一旦被释放,就会加倍奉还!
曹家可以废有3百多年基业的汉朝,给当时的人做了个很坏的示范,那司马家的人一旦握稳了政权,为啥不能废你曹家?曹家的恩泽不过几十年,汉家对十大夫的恩泽可以三百多年,要想消除曹家的恩泽,很容易。
曹髦冲动无知,率领宫中警卫,太监一群豢养的乌合之众先去杀司马昭,这是自己找死,没一点策略和隐忍。司马昭这才指使贾充的手下成济误杀皇上,事后为了平息事件,消除影响,这才把成济灭了三族(当了背锅侠),说明司马昭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去弑君。
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曹奂为新君,直到他死后,儿子司马炎世袭晋王位后,此时篡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司马炎并没有加害魏帝曹奂,相反还模仿曹丕代汉的故事,给予曹奂极高待遇:封曹奂为陈留王,上书不称臣;朝见天子不鞠躬;接受诏书不跪拜;在封地内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地位在诸侯王之上。而且前朝所有官员一律不变,不伤害任何曹魏宗室的性命。这是一场和平政变,不过也是靠前人的杀戮换来的局面。
真是:天道好轮回,老天放过谁,曹氏欺汉家,司马如数还!
-----
网友解答:
-----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是否可以再抛出一个问题,“假如曹操和司马氏的时代背景和家族势力互换,那么司马氏是否还敢弑君?曹操又会如何对待他的皇帝司马氏?”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虽说各地豪强氏族纷纷崛起,但不可否认的是帝国支柱还是刘氏皇权以及他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就是两汉400来年的刘氏统治已深入人心,百姓心中还是感念汉朝的荣光,刘氏皇族的振臂一呼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在这种前提下,任何专权的野心家在处理刘氏皇族的问题上就显得束手束脚。杀,如董卓这般痛快跋扈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就是自取灭亡。不理,如袁绍这般洒脱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又是在政治上处处被动,最后还是落得个被人收拾的结局。所以说东汉皇帝只能利用,你可以专权跋扈,但不能弑君,否则讨不到政治红利还麻烦不断,岂不是自找麻烦?
我们再来看下后来的曹魏。曹魏政权经过其开国皇帝曹丕的打造,俨然已经把刘氏大汉这个房顶换成了曹氏大魏,不过就算是和平交接曹氏大魏这个屋顶不管从历史厚度还是现实宽度上都远远不及前者。为了帝国的稳定和保持帝国竞争力,曹丕不得不违背曹操的政治理念,竖起了一根驻国大柱-门阀士族。曹魏需要门阀士族的支持,换来他对外竞争的实力,而同时门阀士族也依靠帝国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最终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氏可谓初步掌控了曹魏政权,而当时的曹魏皇族光环远不及以前刘氏大汉的光环,况且还有外敌不认可。所以司马氏对待曹魏皇帝的选择面就可以很宽泛。杀,自己也不会少块肉,反正迟早是要取代的。养着,只要你乖当个宠物养养也不是不可以,不过等养肥了还是要宰的,不宰我怎么上位?什么?要和平交接?对不起,你曹魏有何德何能?你不也是篡取了大汉的天下,而且你有大汉的荣光吗?说难听点过了长江也没人认你曹魏了啊。
于是乎司马氏杀曹魏皇帝顺理成章,而曹操杀东汉皇帝那真是有贼心没贼胆啊。
-----
网友解答:
-----
曹操自小受儒家文化影响,本身对汉帝有一定的恐惧,而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他弑君,一但弑君,他名义上最大的资本“奉天子以讨不臣”就会失去,孙刘两家亦有讨伐他的借口;而司马家族生于乱世,本身对曹氏无甚感觉,况且三家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孙刘也不能为曹氏复仇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