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
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
-----
网友解答:
-----
三国关公战唐朝秦琼是一出好戏,都清楚是出戏,看看热闹就行了,没人会去计较;
张文远斩杀太史慈也是一出戏,是罗贯中特意安排的,但久而久之,许多人却当真了。
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没有战到一起,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很相似。
史料记载,二人都是因病而亡,老罗都安排他们被箭射死。
这好理解,二人因病身亡在先,老罗安排在后,就老罗移花接木的本事,把他二人都安排成被箭射死很简单,不算巧合,也不犯难。但是否还有深意呢?
01
太史慈之死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卒,享年四十一岁。这就是史料关于太史慈死亡的记载。
太史慈也算是江东数一数二的猛将,其死亡的情况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据此分析,可能是病逝。
临亡之时,太史慈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持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身先亡。“
其子太史亨嗣任,历任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
太史慈壮志未酬身先死,令孙权十分痛惜。
在《三国演义里》,罗先生不忍心一世英雄如此寂寥的死去,就安排太史慈与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大战了一场。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太史慈病逝两年后,孙权与张辽在合肥大战一场,老罗安排太史慈与张辽单挑,大战七十回合不分胜负。
随后,太史慈献“里应外合”之计,不料被张辽识破,将计就计,引诱太史慈入城,乱箭将他射死。
老罗本想让太史慈再表现一下,却画蛇添足,让太史慈丢了丑,不太高明。
无论史料还是演义,太史慈之死都没有许多品味的地方,比较枯燥。
02
张辽之死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人冲击孙权十万大军,一直打到了孙权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披靡溃败。后又以七千之众,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活捉了孙权。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就连小孩夜哭,也用张辽来吓唬孩子。”张辽止啼“,也成为了民间经典传奇。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这时得病。
曹丕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来为其医珍,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病况,询问病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遇见。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中提到:“汉朝位居三公得病,皇帝才派遣侍中、黄门问病。张辽并没有位列三公,而曹丕遣侍中问疾,可见受魏文帝宠爱的程度。”
张辽久未病愈,曹丕派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车驾亲临,握着张辽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都来送御膳。
病情好转后,张辽便返回屯军驻地。
此时,孙权再度反叛,曹丕派遣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
孙权得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对诸将说:“张辽虽然抱病,但仍然勇不可当,诸位千万要谨慎在意。”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张辽与诸将一起,大破吴将吕范。但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病逝江都。
曹丕为之流涕,谥号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03
张辽大战太史慈
《三国演义》不仅安排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了七十回合,张辽用计射杀太史慈,还安排了张辽也被东吴将领丁奉射杀。
张辽跟随曹丕以大船征伐江东,被东吴徐盛击败。曹丕登岸逃亡时,吴将丁奉从岸边杀来。张辽为保护曹丕上前迎敌,却被丁奉以箭射中腰部,回营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罗先生之所以这么描写,恐怕不是随意为之,或许有其用意,就像演义里其他故事一样,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在豹眼看来,张辽与太史慈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演义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添加一些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然后去比较他们的人生经历,品味、思考人生所应该尊崇的道义。
说一点与太史慈相关的、有趣的桥段吧。
曹操听说太史慈是忠义双全、有勇有谋的猛将,就打起了他的主意。
于是,给太史慈写了一封信,以箧筐封存好,内无别物,只是放了少量当归。
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辗转来到江南。曹操的意思是想告知他,归来吧,漂泊天涯的游子,归顺朝廷,回归故乡。可见曹操对他也十分器重。
看看人家老曹挖个墙角,都搞得这么高大上,文绉绉的,不愧是文学青年。
太史慈病逝后,孙权十分悲伤,对其子厚待有加,可以说孙权对待太史慈不薄。
上面已经介绍了张辽患病,曹丕日夜牵挂,遣医问疾,十分上心。
人都是有情感的,包括帝王。有时候也不能仅仅以帝王之术、笼络人心来看待君臣相得。利益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情感却是最有效的手段。
曹魏能够成就霸业,孙权能够坐镇江东四十多年,不完全依靠利益诱惑。曹丕、孙权都是情商很高的帝王,能够成就这样的事业,也并不足奇。
这恐怕是老罗安排张辽大战太史慈的桥段,想要表达的意愿吧。
-----
网友解答:
-----
《三国演义》的作者尊刘抑曹的倾向过于明显,以至于整部书前有刘关张创业,后有诸葛亮北伐,除此之外,其他的事迹大多一带而过。至于说曹操阵营中的人物,尚有关羽的两个朋友张辽、徐晃得到作者的首肯。可是东吴的那些所谓“江表虎臣”,作者借关羽的话来评价,那就是一群鼠辈。不过在东吴的将领中,太史慈的武勇还是让作者赞赏,可是他却死在了张辽的手下。那么现实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是什么交集让作者将他们写在了一起?
一、《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与张辽。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在曹操讨伐陶谦时出场的。当时曹操借口陶谦的手下杀害了自己父亲,出兵攻打徐州。陶谦被迫向北海、青州两处求救。北海的孔融在得到陶谦的求救信后,答应出兵,可又被数万黄巾军围住。这时太史慈奉母亲之命,前来帮助孔融。他杀出重围,为孔融请来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之围。战后太史慈受扬州刺史刘繇之邀而去。
在这一战中,太史慈单枪匹马,在数万敌军中杀进杀出,威不可挡。而在他再次上场时,则是面对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在孙策率领父亲的旧部夺取江东时,他作为刘繇的部下与孙策交锋。在神亭岭一战中,他与一员小将与孙策和他手下的十二员大将对阵。太史慈和孙策单挑,大战上百合,打得不分胜负。
后因刘繇无能兵败,太史慈也被孙策生擒。在孙策的招降下,太史慈投降了孙策,成为江东的一员虎将。他在跟随孙策攻打严白虎的战役中,表现出色,立下了战功。不过,在此之后,太史慈在赤壁之战露了一回面,却没有前面那样出彩的表现。直到孙权发动合肥之战时,他才再次大显身手。
张辽则是曹军中的一员重要将领,他原是吕布的部下,是八健将的首将。在吕布失败后,由于刘备、关羽的力保,张辽投降了曹操。张辽在曹军之中,很快就以他的能力脱颖而出。在很多战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一马当先的身影。在白狼山之战中,张辽冲入敌阵,斩杀了敌方主将蹋顿单于。在守合肥时,张辽也多次打退了东吴的攻击,威震敌胆。
张辽此人也有情有义。他感念关羽对他的情义,在很多地方都维护关羽。在土山约三事时,就是张辽出面保住了关羽的性命。关羽在曹营之中,根本看不起曹营的将领,唯独与张辽、徐晃两人交好。张辽在曹营中多方斡旋,使得关羽避免了许多冲突。在白马之战和过五关斩六将时,也多次得到张辽的帮助。
张辽与关羽的关系,曹操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在安排将领时,专门将张辽安排在淮南一线,镇守战略要地合肥,阻挡东吴的攻势。即便是关羽攻打襄樊,形势那么危险,曹操也没有调动张辽前往救援。因此,张辽的后半生的战绩,都与东吴有关。张辽在逍遥津一战,打退了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吴军,差点抓住了孙权。
在历史上,孙权与刘备结盟稳固时期,将战略目标放在了淮南。孙权先后对合肥发动了多次攻击,直到逍遥津之战失败才暂停了攻击。孙权在赤壁之战时,派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主力作战,自己却亲自率领一支军马,对合肥发动进攻。《三国演义》中,作者就把太史慈和张辽的碰撞放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发动的这一次攻势中。
但是,孙权面对的对手正是张辽。在这一战中,太史慈和张辽单挑,两人大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可是由于其他将领作战不利,孙权只得败退回营。这个时候,太史慈想以计取胜。他有个同乡戈定与张辽的养马后槽是兄弟,太史慈想要以后槽为内应,里应外合打败张辽。
谁知道张辽早有准备,当夜传令不得解甲宿睡。这样当戈定等人制造混乱的时候,张辽很快就平息了混乱,抓住并斩杀了他们。张辽还将计就计,故意在城门放火,引诱接应的太史慈前来。结果太史慈身中数箭,被打得大败。在回营不久之后,就伤重而亡了。
二、历史上太史慈的死因。
其实在历史上,太史慈和张辽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的交集。太史慈被张辽杀死的情节,也是作者依据历史事件,进行的艺术加工。张辽在历史上确实经历过部下叛乱的事件,情节与《三国演义》中的情况差不多。当时张辽的部下突然发生叛乱,到处喊叫造反。张辽下令不造反的全部坐下,不得乱动。不久全营停止了混乱,那些少数造反的人马上就被擒获。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张辽的治军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者将这个事件经过艺术加工,写进了书中。
在历史上,太史慈的能力也是受到大家公认的。当时连远在北方的曹操都得知了太史慈的名声。他专门给太史慈寄去了一封信,不过信里没有说什么,只是放了些中药当归。这里面的意思自然是想太史慈回到北方,来到自己的麾下。只是太史慈没有理会,此事方才作罢。
但是,在历史上太史慈和张辽是很难见面的。曹操讨伐陶谦的时候,张辽正跟随着吕布,在袁术、袁绍等势力间流浪。太史慈在徐州之战后就去了扬州,更是与张辽无法见面。在孙权继位后,他把太史慈又派到了南方镇守。到了建安十三年时,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而《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战死的这一战,则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可是,这个时候太史慈早已去世了。
在《三国志》中记载,太史慈是死于建安十一年,死时年仅四十一岁。在历史上记载,太史慈死时十分不甘心,他说“大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似乎!”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太史慈并不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如果结合他死时正当壮年,所处的地方又是江东南方没有大的战乱地区,太史慈应该是病重而死的。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被张辽杀死的描述,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太史慈和张辽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多少交集,而且早在赤壁之战前很久就去世了,更不可能在赤壁之战后与张辽交战了。
三、张辽的死因。
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用埋伏之计打败太史慈,让太史慈中箭而亡。可是在书中,他自己也没有逃脱同样的命运。他在随同曹丕讨伐东吴的时候,同样中了东吴的埋伏。在他掩护曹丕逃命的时候,被东吴将领丁奉射中腰部,被徐晃救回。回到许昌后,张辽因为箭疮迸裂而亡。这和太史慈的死遥相呼应,算是一报还一报。
不过在历史上,如同太史慈不是被张辽射死一样,张辽也不是死在丁奉的箭下。他的死也和太史慈的死因一样,都是病死的。在张辽病死前,他依然是曹魏的一张王牌,被曹丕用来威吓孙权。这是因为张辽在镇守合肥期间,多次击败孙权的进犯,让东吴君臣对他产生了畏惧之心。
尤其是在湘水之争后,孙权在与刘备解决了荆州的争端,将东吴最大的兵力集中起来,向合肥发动了最大的一次攻势。这一战由孙权亲自指挥,率领十万大军,对合肥势在必得。当时合肥防守的曹军仅仅只有七千多人,还由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将领一起防守。
但是,曹军将领按照曹操留下的策略行事,由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在张辽在出击中,冲入孙权的大营,直杀到孙权的面前。在吴军士气遭到挫伤后,攻城不下撤退时,张辽又率领军队袭击了吴军。这一次又恰好打击了孙权的亲军,险些活捉了孙权。在这一战中,张辽给孙权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再也不敢面对张辽。
在历史记载中,张辽在曹丕称帝后不久便病了。他的病情让曹丕十分关心,亲自派医生医治,并百般优待。不过曹丕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用张辽来震慑东吴。张辽在去世前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是在身体有病的状态。可是曹丕依然让他镇守在淮南前线,还派他乘船与曹休一起巡视前线。
孙权对此十分忌惮,他对部下说张辽虽然身体有病,但还是不能抵挡的,大家要谨慎小心。张辽在临死前,还取得了对吴军吕范的胜利。但张辽终因病情严重,病逝于江都。他死后,曹丕十分惋惜,为他流涕,并追谥他为刚侯。
结语:
张辽和太史慈在历史上本无交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把他们的事迹糅合到了一起。其实在赤壁之战前,太史慈就已经病死在东吴的南部,根本不可能跟随孙权去攻打合肥,更不可能会死在张辽的箭下。
同样的,张辽也是因病去世的,他也不可能死在武将丁奉的箭下。张辽在镇守合肥期间,挫败了孙权多次进攻。并且,在逍遥津一战中,张辽彻底击垮了孙权的信心,使得孙权再也没有胆量去面对张辽。直到张辽病逝前,孙权还告诫手下不可对敌生病的张辽。张辽也因为他的战功,得到了曹丕的推崇,并且位列古人的七十二名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张辽与太史慈皆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不过太史慈却因早亡令后人多有惋惜,话说太史慈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与曹魏名将张辽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张辽计杀太史慈
张辽计杀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话说孙权自赤壁一战大胜后,便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继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后,孙权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开始率军攻取合肥。时合肥守将乃张辽也,副将有李典,乐进,此三人皆曹魏名将也。初次对阵时,太史慈便与张辽展开了大战,然七八十回合过去了依然不分胜负,然正在两人酣斗时,魏将李典,乐进突然引军直接杀向孙权,使得孙权首战失利。孙权战败回营后十分沮丧,这时太史慈前来安慰,并为孙权献上一计。时太史慈有一亲信的故友在张辽账下当差,太史慈使亲信买通故友刺杀张辽,然后与自己的亲信里应外合,杀入合肥城中。然不想张辽谨慎多谋,张辽擒杀内奸后将计就计,将太史慈引入城中时,张辽一声令下,顿时箭如雨下,吴军伤亡惨重,太史慈也身中数箭,虽得以逃出,但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历史上的太史慈与张辽
当然,张辽计杀太史慈毕竟是小说之言,其实历史上的太史慈并非被张辽计杀。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和张辽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太史慈乃东吴名将也,素以忠勇著称,本为刘繇部下,刘繇被孙策所破败走豫章后,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拢残部继续抵抗孙策,后被孙策所俘,因孙策诚心劝降,加之感念孙策不忘昔日神亭岭一战,故此后诚心追随孙策,助其平定江东立下不世之功。
只可惜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仅四十岁。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战前,所以根本不可能随孙权攻打合肥。太史慈临死前曾留有一名言: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真英雄也,然其早逝,何其悲壮也!
张辽,字文远,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原为吕布部将,吕布被曹操所破后归降曹操,此后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功勋。自曹操南征孙权无果后,便委以张辽大任,命其驻守合肥以防东吴,曾于逍遥津一战大败东吴孙权,名震天下。据《魏略》记载:
“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这便是后来所说的“张辽止啼”。
公元222年,孙权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张辽,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时张辽已染病在身,却依然坚守在一线,于同年击破吴将吕范,然而张辽自身的伤病也愈加严重,不久病逝于江都。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
网友解答:
-----
张辽并没有斩杀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被张辽反埋伏中了箭,伤重而死的,张辽的的结局也差不多,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伤重而亡的。说明一点,在正史上二人都是病死的。回到小说,太史慈是东吴前期排第一的武将,张辽是曹魏著名的一流猛将,正常来说,东吴的武将再实力不济,太史慈的武艺可能要在张辽之上,为何最后反被射死呢?
先来对比一下二人战绩:
太史慈的战绩:
神亭岭之战,太史慈和孙策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掉下马来互殴;《第十五回》
太史慈和程普打了三十回合,刘繇鸣金收兵,不分胜负;
太史慈和会稽太守王朗对战,不知多少回合平手;
张辽激怒孙权,欲使其和他单挑,结果太史慈出马和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第五十三回》
张辽的战绩:
和夏侯惇单挑不知几合平手;曹操军败退,吕虔,曹洪截住张辽,臧霸,不利;《第十一回》
白马坡,张辽被文丑一箭射中坐骑落马;《第二十六回》
张辽和张郃大战四五十回,不分胜负;一合杀死措手不及的蒋奇;《第三十回》
三合杀得袁尚大败而走;《第三十二回》
拍马斩塌顿于马下;《第三十三回》
赤壁之战,张辽一箭射中黄盖负伤;《第四十九回》
曹军败退被追杀,许褚徐晃张辽三人截住张飞;《第五十回》
张辽战太史慈,同上;
张辽战凌统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第六十八回》
丁奉射中张辽腰部,被徐晃救了,回去伤重而亡;《第八十六回》
纵观太史慈和张辽的战绩,明显张辽高出太史慈不少,那太史慈又又为何能成为东吴第一大将呢?大飞熊曾经分析过,太史慈是小说里武艺波动最大的一员将领了,这里简单说一下。太史慈成名比较早,甚至比张辽早很多,就连一向傲气的孔融都要收买太史慈的人心,于是有了太史慈找刘备救援孔北海之事。而且,太史慈能在几万黄巾军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这种表现即便不如五虎等人,也已经接近超一流武将水准了。可惜,可能就是太史慈成名太早,许多战绩不为人所知,所以等到加入孙策,状态已经下滑了,到了孙权时代,太史慈战绩还不如甘宁等人。因此,太史慈大战孙策一百回合,可以说是转折点,也可以说是太史慈最高光时刻了。
再看张辽,他的武力在曹魏是强一流的存在,虽然和张郃,太史慈,凌统战平,个人认为张辽还是属于五子中能和徐晃并列的一级。纵观张辽整体战绩,除了被文丑一箭射得有些狼狈外,和徐晃,许褚战张飞实属体力环境问题,还有张飞是单挑王的无奈,以及之外,张辽可是未尝一败的。最后,张辽中了丁奉那一箭,纯属意外,无关武艺。所以,张辽在和太史慈对战了七八十回合,看似不分胜负,其实再打下去可能会是张辽占了上风,但是张辽要斩杀太史慈也不可能,那太史慈是如何去世的呢?
原来,张辽是孙权的心腹大患,而状态下滑厉害的太史慈也自知搞不定张辽,于是给孙权出了一计,就是里应外合让自己的老乡戈定和养马的后槽一起杀了张辽。结果,太史慈的谋划败露,前来偷袭反被张辽军射伤,被陆逊董袭救出,不久而亡。这不仅让人唏嘘,要是晚一点成名,太史慈的战绩可能会大放异彩,无怪乎太史慈临终前,大呼: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
网友解答:
-----
首先纠正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并非张辽所斩杀,而是中了张辽的计谋,结果身中数箭,虽侥幸逃回大营,但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还有,据正史记载:太史慈是因病去逝,年仅四十岁,可谓英年早逝。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太史慈之死与张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在正史中的张辽和太史慈的结局又是如何?接下来我就跟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张辽和太史慈二人之间的故事:
首先说一下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也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张辽原是吕布手下大将,后来吕布被曹操杀死,而张辽就投降归顺了曹操,并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再跟大家讲一个“张辽止啼”的故事:
据《魏略》记载:“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张辽不仅武功高强,而且足智多谋。被曹操委以重任,驻守合肥,防止东吴军队进攻。
东吴孙权率领10万大军攻打合肥,而张辽手下不足一万人马,敌众我寡。
张辽通过仔细分析战场局势,认为只有果断出击,才能击垮敌军,守住合肥。
于是亲率八百勇士,在敌营中左冲右突,立斩数名大将。
孙权慌忙之中,命令全军撤退。在逃命的时候还差点被张辽活捉。
从此,张辽的大名也让孙权和他手下的兵将们闻风丧胆。
每当东吴百姓家小孩哭泣的时候,就说“张辽来了”,而小孩一听到张辽的名字,就吓得不敢再哭了。
这也就是三国时期闻名的“张辽止啼”的故事。
张辽由于屡力战功,和曹魏大将乐进、于禁、张颌、徐晃一起并称魏国“五子良将”。
由此可见,张辽在曹魏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
再说一下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是东吴第一猛将,素以忠勇著称。
他身材魁梧,留着漂亮的须髯。长着像猿猴一样的长臂,善于射箭,是个神射手。
太史慈文武兼资,智勇双全,曾和“小霸王”孙策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输赢。
后被孙策所俘,因孙策诚心劝降,又感念孙策之恩,就诚心归附孙策,也为孙策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和张辽的结局;
一、太史慈死于合肥之战,中箭后不治而亡:
《三国演义》原文: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权绰枪欲自战,阵门中一将挺枪骤马早出,乃太史慈也。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
孙权赤壁之战大胜后,便惦记上了合肥,于是率军攻打合肥。
当时镇守合肥的主将是张辽,副将则为乐进、李典。
孙、曹两军对峙中,张辽与太史慈二人开场战,大战七、八十回合也没分出胜负。
此时曹魏大将李典和乐进抓住时机,带兵突然之间杀向孙权,孙权毫无防备,大败而归。
太史慈向孙权献计:“买通故友刺杀张辽”。
怎奈张辽既足智多谋又谨慎小心,识破此计,并将计就计,引诱太史慈进入城中。
此时张辽一声令下,城内箭如雨发,太史慈躲闪不及,身中数箭。虽拼命逃回,但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所以说,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是间接死于张辽之手,并非被张辽斩杀而死。
二、张辽跟随曹丕征讨东吴,被丁奉箭射伤腰部,箭伤引发旧疾,最终病逝于江都。
曹丕登基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张辽也随军出征。
两军交战时,被丁奉袭击,曹丕在乘船逃离时又被丁奉火烧龙舟,曹丕无奈又弃船上岸,骑马逃跑。
此时丁奉追杀曹丕,张辽慌忙上前阻拦。结果被丁奉一箭射中,幸而被徐晃救回。
《三国演义》原文: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
后来,张辽由于箭伤久治不愈,引发旧疾,最终病逝于江都。
正史中太史慈和张辽的结局;
太史慈在正史的结局:
在正史中记载,太史慈在公元206年因病去逝,年仅四十岁,死于赤壁之战前。
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在公元215年,跟随孙权攻打合肥的,也不可能被张辽斩杀。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这是太史慈在临死之前,留下的豪言壮语,也是对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无奈与悲愤。
张辽在正史的结局:
曹丕称帝后,张辽已是身染重病,但仍然奉命驻守合肥。
公元222年,张辽病情加重,不久后病亡。
总而言之,在正史中,张辽和太史慈都是病死的。但在《三国演义》中,他俩又都是中箭而亡,两人也算是殊途同归。
-----
网友解答:
-----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是东吴名将太史慈在临终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段话说的是又壮又悲,悲壮异常,有那种壮志未酬身却先死的无奈之感。说完之后太史慈就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一岁,无不令人折腕叹息。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氏
,早年和刘备一起帮助孔北海剿灭黄巾,后投奔刘瑶,在刘瑶处不得重用,孙策讨伐刘瑶,太史慈和孙策发生了著名的神亭岭大战,后来被孙策收降。
自此成为东吴大将,帮助孙策扫平江东,是东吴的开国功臣。
对于太史慈的死,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出自于名著《三国演义》当中,太史慈是被张辽设伏受箭伤而亡;一种是来源与正史,太史慈在赤壁之战之前建安十一年就逝世了,所以在正史当中便不存在之后的张辽设伏太史慈受箭伤而亡的事。
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大家都愿意接受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都认为张辽和太史慈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
下面笔者就先从从演义的视角出发,阐明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赤壁鏖战之后,曹操安排了张辽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驻守合肥这个重要的地方
,曹仁守南郡,曹洪守彝陵,夏侯惇守襄阳。除了张辽守卫的合肥安然无恙之外,其余的几个地方都丢失了,孙权带着兵马一直在合肥和张辽交战,但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直到程普带着兵马过来汇合了之后,孙权有了底气便开始和张辽决战。两军对阵之时,
太史慈和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李典和乐进合计偷袭孙权,吴将宋谦挡住乐进,被李典一箭射死,太史慈见状回撤,吴军针脚大乱,张辽趁势取胜。
罗贯中在此处就已经给了读者一个暗示,论武太史慈可以和张辽平分秋色,论智还不如李典乐进,如果和张辽过招肯定不行,为之后的被张辽设计被伏击做了铺垫。
在这个时候孙权都被张辽气哭了,不仅被张辽打败,爱将宋谦还死了,正在小孙郁闷的时候,太史慈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
太史慈手下一个叫戈定的人和张辽手下养马官是兄弟,就把密谋里应外合的计划告诉的孙权,旁边的诸葛瑾告诫太史慈,说张辽足智多谋不能莽撞。子义是坚决要去干张辽,在加上小孙同志报仇心切,就拨付子义五千兵马,去包抄张辽的老窝合肥。
戈定也和他的同伙商量好了,先放火让城中大乱,趁机刺杀张辽,这个计策对一般的将领可能适用,对付张辽不行,因为张辽是帅才。
在这里笔者认为,演义中的描述把太史慈说的有点没脑子,因为兵家大事那么重要,居然交个一个小小的养马官,着实是有点轻浮,只能说是为之后的太史慈遇伏而做的铺垫。
张辽在得胜归城之后,命令部下人不卸甲马不落鞍,防止东吴趁着庆功松懈的时候偷袭
。
有胜虑败,张文远真帅才也,戈定那小儿科的把戏估计是玩不动张辽的。
城中起火四处大乱,戈定动手了,张辽准确的分析是作乱之人蛊惑军心,不可能是整个城里的人都造反。李典擒杀戈定并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张辽将计就计把太史慈骗到城中,张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而回。
小孙知道太史慈受伤,便退兵不打了,后来太史慈病重,小孙让张昭看望太史慈,太史慈说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句话之后就驾鹤西去了,小孙知道太史慈去世,悲伤的不得了,就把太史慈葬在南徐,他的儿子太史享被孙权当做了养子,孙权这一点做的很不错。
罗贯中先生对太史慈一生的评价是: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正史当中的太史慈声名显赫,消灭了刘磐一帮寇匪,孙权让其管理南方的事务,连曹操都给他写信,心中空无一物只放了一味中药当归,可见曹操对他也是很重视,也证明了太史慈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是超出了江东的范围,连中原的曹操都听说了。
但是太史慈是无缘参加合肥大战的,因为他在建安十一年就病逝了,临终前说了开头的那断话,在他死后他的后人受到孙权的优待和演义中是一致的,算是得了善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太史慈的评价是:
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说完了太史慈,再聊聊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
先后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可以说是他是颠沛流离历经了坎坷未遇明主,后来吕布兵败身亡,被曹操降服。跟随曹操征战乌桓建功立业,于关羽意气相投。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之后奉命守卫合肥,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士兵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击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造成东吴军队大乱,后来又差点活捉孙权,此战在《三国志》张辽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经过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晚上小孩子哭闹,大人们就用张辽的名字吓唬小孩,“张辽止啼”这个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没有一丝的懈怠,因为张辽在,东吴就不敢觊觎合肥这块地方。
曹丕晋升张辽为晋阳侯,在洛阳张辽朝拜曹丕的时候,曹丕亲自询问了他关于打败孙权的一些细节,并加封了他的家人和跟随他作战的士兵。张辽回到驻地之后生病,曹丕亲自握住张辽的手,并且赏赐宫廷的衣服。
当时东吴是非常害怕张辽的,孙权得知张辽生病了以后,告诫诸将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张辽太猛了。
但是英雄总有谢幕的时候,张辽因为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算是一个因公殉职的将领
,曹丕都为张辽的逝去而落泪,他的儿子张虎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曹丕追忆当年张辽李典在合肥立下的功劳,写下诏书,高度评价了当年张辽以少胜多的丰功伟绩,使得东吴至今还没有勇气来攻打我们,是国家真正的良将,对张辽和李典都大行赏赐。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虽然太史慈和张辽分别为不同阵营的名将,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钦佩。太史慈临死不忘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感叹自己死的太早;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从未辜负国家对他的托付和信任,最终病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俩都有着恪尽职守的优良品质,如果两人能一个喝顿酒,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好朋友。
兴亡谁认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概括他俩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
网友解答:
-----
太史慈是一名神箭手,千米之外能准确无误地射中目标,曹刘孙三家争相哄抢,曹操派人给太史慈送去不少当归,意思是你是我的,赶紧过来吧。可太史慈从刘备那儿辗转到了孙策手中,真可谓抢手的人才。
张辽曾是吕布一员猛将,后来归顺曹操后参加了著名的合淝之战,传说中“八百猛士破十万大军”,名声甚至能做到让小孩不哭的境界,张辽也是曹操非常欣赏的一员猛将。
张辽能打得过太史慈吗?
张辽以勇猛闻名,他打起仗来有勇有谋,胆识兼备,归顺曹操后,独当一面,不管是攻伐刘表还是征讨袁绍,基本上属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境界。
建安二十年,曹操远征袁尚时,张辽说“许昌,现在是天下的都会,天子定居在许昌,您千里北征,如果刘表派刘备偷袭,挟持了天子而号令四方,形势就危险了”。
虽然曹操没有听张辽的,但当他北征后,刘备还真建议刘表偷袭许昌,只是刘表也自大,根本没搭理刘备,所以曹操才幸免于难,事实证明,张辽的大局观很强,不仅能打,而且会算。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187cm),像关公一样有飘逸的大胡子,在《三国志》中,太史慈是忠义守信、孝顺英勇的典范,在解救北海之围时,太史慈出城送信,他高超的箭术令围城的贼兵不敢追赶,从而成功地请来了刘备援军。
在刘繇手下时,太史慈出门侦查敌情,不料却遇到了孙策带着13骑兵,狭路相逢勇者胜,太史慈丝毫不惧,与孙策打了起来,两人大战了五十回合,最后两方援军赶到时,太史慈和孙策才收手停战。
正因如此,太史慈被抓后见到孙策,孙策说“子义,你还记得我们当年在神亭那一次战斗吗?如果当初我被你俘获,你会怎么对待我呢?”太史慈说“未可量也”,也就是不好说,也可能杀了也可能放了,这是太史慈真实的内心想法。
孙策之所以欣赏太史慈,就在于他的实诚,而他一旦答应了别人,就一定会做到。
比如投靠孙策后,他说“我的部下刚刚战败,如果不及时安抚,恐怕就会作鸟兽散了。我想回去招揽他们为你效力,就怕不符合你的心意”。孙策部下都怕太史慈直接跑了,可孙策了解他,为此还和部将们打赌“我可以和你们打赌,等到日照当空,旗杆的影子完全消失的时候,太史慈一定会回来,我们就等着为他接风吧”,事实证明,太史慈言出必行,太史慈在规定时间内带着部将回来,这才是真男人。
张辽如果和太史慈对战,张辽的计谋会在太史慈之上,
如果单凭武力值,由于太史慈射箭技术太强,张辽很可能还没近身,已经被射死了
,可令人奇怪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竟然是被张辽射死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何张辽能斩杀太史慈
《三国演义》中,在赤壁之战后,孙权率领手下攻打合淝,太史慈命令手下戈定偷偷潜入张辽镇守的合淝城,伺机起兵,里应外合,没想到被张辽发现,因此张辽上演了一出请君入瓮,将城门打开,引诱吴兵入城,太史慈以为戈定得手,于是挺枪纵马而入,结果却遭了埋伏,城中万箭齐发,箭雨朝太史慈射来,太史慈措手不及,身中数箭,此时李典、乐进等人杀出来了,吴兵损失了大半,张辽等人穷追不舍,还好有陆逊,董袭等人来救,救出了太史慈。可是等太史慈回城后,已经无力回天,太史慈因为伤得太重一命呜呼。
太史慈死前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终年41岁。
从这里能看出罗贯中很认可张辽的智勇双全,太史慈不是死于战斗力不行,而是计谋比不上张辽。
所谓的张辽斩杀太史慈也并不准确,其实是张辽军队射中了太史慈,张辽在城楼上目睹了整个过程。如果张辽与太史慈PK,他还真不一定能打过太史慈。
张辽下场也不好,不是光明正大死的,而是使用了一种惯常套路,名将往往死于偷袭,魏黄初五年秋八月,魏主曹丕御驾亲征,南征东吴,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将领为前头部队,当孙权得知曹丕亲自来,吓坏了,立刻让陆逊镇守荆州,又派徐盛督领建业,抵御曹魏大军。
徐盛派出了偷袭大将丁奉埋伏渡淮河迎接曹丕,没想到当天下起了大雾,能见度极低,增加了埋伏的胜率,结果丁奉偷袭时,张辽来救主,不幸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徐晃及时救了张辽,陪着曹丕一同逃亡,
可最终张辽还是因为受了重伤,在回到许昌不久后不治身亡,曹丕念起救主有功,予以厚葬。
其实《三国志》中张辽和太史慈都不是死于箭伤,罗贯中这样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
张辽和太史慈面临同样结局
在《三国志》中,张辽和太史慈的命运是一样的,两者都是病死,这也说明即使是不朽的功臣也难逃岁月和疾病的侵袭,人终有一死,战死沙场和重病榻上是一样的。
到了罗贯中这里,必须让每个英雄都产生让人惋惜的效果,而且本身罗贯中是欣赏刘备贬低曹操的,他将自己的价值观“不自觉”地融入到了小说中。太史慈孝顺忠义,英年早逝,如果这样来写,显然太过平淡,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被计谋所骗,才能体现出他死的伟大。
罗贯中对有情有义的太史慈是持褒赞态度的,这时,作为合淝之战的大功臣张辽来说,显然他站在了对立面,同时,张辽有勇有谋,让他客死他乡也不好,于是用忠心救主来彰显他的勇猛,这样就让两位英雄式的人物死得其所了。
其实罗贯中不仅虚构了太史慈的死法,为了凸显他的正直,罗贯中还加入了了太史慈大战王朗、太史慈在群英会上监酒、太史慈断曹操合淝援兵等情节。
这些都能很好地展现太史慈的重要性和忠烈的品格,特意安排他战死在合淝的战役中,并在临死前发出了大丈夫的豪迈和无奈之吼。
在《三国志》中,对于太史慈的死是一笔带过的,这种写法是忠于历史的描述。而且太史慈在合淝之战前就已经死了,所以张辽和太史慈压根就没碰过面,由此可知,罗贯中多么希望太史慈有一个伟大的死法。
结语:
孙策去世后孙权掌权,太史慈被委以南方之事,他肩负着东吴南方的安危,令人惋惜的是他英年早逝,都没有赶上赤壁之战,没有展现出一身的武艺。太史慈无论胆识还是智谋都很强,所以罗贯中才会如此下笔,给了他一个名将的美誉。
-----
网友解答:
-----
张辽与太史慈单枪匹马的战斗是在《三国演义》中才有的,实际上正史中,两人并没有过招过。
张辽乃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强将,居五子良将之首,所以论武功,自然是一流水平的。对于张辽的武力,万人敌关羽曾经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张辽的武功并不在关羽和张飞之下。关羽很是认可张辽的武功,也就是说张辽在三国名将中,是属于第一集团的。不过张辽单挑的名将不多,仅与张郃有过一战,而且双方打了四五十回合未分胜负。张辽实际上在行的是领兵打仗,其中率领大军大破乌桓,功勋卓越,在合肥之战中,又是大破孙权大军,一时威震江东,此后孙权一听到张辽的大名,心中胆寒。这些都显示出了张辽及强的领军能力。
太史慈,为江东孙权的一名大将,而他的武功也是非常了得。在被孙策收归前,太史慈曾经和孙策有过一回较量,其与孙策酣战了一百多回合都未分出胜负,而孙策是何人也?三国演义里面对他的评价是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孙策被称为小霸王。太史慈能够大战孙策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说明他的武力是非常之高的。太史慈的勇猛在三国中,也是赫赫有名的,单骑突围救孔融以及助孙策扫荡江东,都是突显了他超强的能力。
张辽与太史慈的武功都是非常高的,那么两个人的过招必然也是非常精彩的。当时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被孙刘两军大败。趁机孙权率领领兵进攻张辽把守的合肥,但却无法攻下城池。于是两军对垒,张辽亲自上阵欲挑战孙权,不过勇武的太史慈先前一步挑战张辽,三国演义这样描述: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权绰枪欲自战,阵门中一将挺枪骤马早出,乃太史慈也。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这一战不分胜负,谁也没有占到便宜,那么又怎么说张辽一战斩杀太史慈呢?
从单挑那一战来看,张辽肯定没有斩杀太史慈,但是后面的与张辽一战却是让太史慈丧了命,不过张辽并没有亲自斩杀。
当时孙权军久攻不下合肥,那么就得用计才有可能成功。演义中这样写道:少顷,太史慈入帐,言:“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被责怀怨,今晚使人报来,举火为号,刺杀张辽,以报宋谦之仇。某请引兵为外应。太史慈欲里应外合攻打张辽军,但是后来这一招被老谋深算的张辽识破。张辽反计引诱太史慈,并埋伏好弓箭手。太史慈果然前来攻城,被张辽的弓箭手乱箭射伤,幸好被营救才得以逃脱。按当时的医疗水平,这种箭伤根本就不好治,所以最终太史慈不治身亡。
虽说太史慈不是被张辽直接斩杀的,但是也是被张辽的反计间接射死的,所以也是拜张辽所赐。
那么张辽作为曹魏的得力猛将,他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张辽后一直追随曹操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曹操死后,曹丕上位,在一次保护曹丕的战斗中改变了张辽的命运。
曹丕登基必须烧一把火给魏国的百官们看看自己的能力,所以亲自出征伐吴,张辽作为曹丕最信任的大将自然一起跟随出征。但是东吴并不是曹丕想象的那么弱,两军对峙很久,曹丕始终没有办法攻下东吴,同时又担心被刘备偷袭,所以曹丕打了退堂鼓,而在撤军途中,曹丕却被吴军埋伏,幸好被救出,后乘船逃走。演义中描述: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这一段就是张辽为了救曹丕,不幸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可想而知,最后张辽也受到箭伤所困,不治身亡。
太史慈与张辽都是受伤不治身亡,此等盛名天下的勇猛大将,因此落幕确实让人觉得甚是惋惜!
-----
网友解答:
-----
三国太史慈,通常被认为其勇武不亚于吕布、关羽等人,乃是东吴的的顶级战将。而张辽呢,可谓是曹营中,除去曹氏、夏侯氏之外的将领中,排名第一的将领。
那为什么张辽能够一战斩杀了太史慈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张辽是武力、智力比较均衡的将领,堪为帅才。而太史慈,虽然谋略也不差,但是对于行军打仗,相对张辽而言还是差了一些。
三国信义忠勇太史慈
太史慈的最大特点是忠义,感恩,且不惧生死。
太史慈在历史上的出场,起于东莱郡和青州两大衙门之争,他计毁州印,自己则带着郡章成功“先告状”,让朝廷不在复查郡州之间的纷争,让东莱郡占了便宜。之后又助被黄巾军包围的孔融,求救于时任平原相的刘备,解了孔北海之围,报答了孔融赡恤母亲之恩。
太史慈的人生巅峰,就是大战小霸王孙策。太史慈去投奔同为东莱郡的扬州刺史刘繇。可惜,不为刘繇重用,只被任命为了一个负责侦查的低级军官。当时,恰逢孙策平定江东,进攻刘繇。一日,太史慈仅带一骑巡逻过程中,偶遇带着韩当、黄盖等将领巡逻的小霸王孙策。
处于绝对劣势的太史慈见到孙策,不但不避,反而上前约孙策单挑。小霸王自然不甘示弱,欣然应允。两人你来我往,“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孙策抢了太史慈背后背的手戟,而太史慈也顺势抢去了孙策的头盔,两人一手长兵器,一手短戟,一手头盔,叮叮当当的打了半天不分胜负。双方的大部队赶到,两人才罢手,各自退去。
刘繇自然不是孙策的对手,而孤军抵抗的太史慈也被孙策所擒。孙策英雄惜英雄,劝降了太史慈,授予太史慈折冲中郎将之职。太史慈此后最大的功绩就是镇服了刘表的从子刘磐,以及另外一名三国名将,时为刘表手下的黄忠,让他们不敢再骚扰江东。但是,很快太史慈就病逝了。
如果拿太史慈的功绩与张辽相比,就大巫见小巫了。
曹营异姓第一帅才张辽
张辽早期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征战四方,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可惜的是,张辽最初的主人都命不长久,一个个很快都挂了。这也让张辽短时间内看遍了世间沧桑,变得勇猛而沉稳。
张辽曾经孤胆劝降数次反叛的东海郡昌豨,为曹操解了后顾之忧。又随曹操攻灭袁谭、袁绍,剿灭河南、河北、辽东、庐江等地的大批流寇、贼兵,被曹操加封为荡寇将军。在平定乌桓之战中,更是率前锋军斩杀了乌桓单于踏顿。
赤壁之战后,张辽率乐进、李典守合肥。孙权趁曹操西征汉中张鲁之际,偷袭合肥。张辽逍遥津一战,以八百骑兵威震孙权大军,在吴军中杀了个两进两出,之后安然退回了合肥城中。而孙权则被张辽吓到手足无措,后来发现张辽人少,才镇定了下来。
逍遥津一战,曹军士气大振,以弱势兵力抵挡住了十万吴军的进攻。孙权无奈,只能率军撤退。结果,被张辽再次抓住战机。张辽用七千人围住了身边仅有千余人的孙权。幸得吕蒙、凌统、甘宁等将领拼死掩护,孙权才得以逃脱。当时,张辽、乐进、李典等人,都不认识孙权,与孙权多次相遇,都错过了。否则,孙权估计早应该被俘虏,或者被斩杀于阵中了。
张辽此后常驻合肥,将吴军牢牢的挡在了合肥之外。而孙权呢,是毫无办法。可以说张辽是镇住了整个江东,直到孙权向曹魏称臣,张辽去世为止。
而太史慈只不过是镇服了黄忠,直到去世而已。可见两人的差距了。
张辽射杀太史慈
正史中,张辽和太史慈并没有直接交锋的记录,张辽到荆州时,太史慈早已经去世了。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比较喜爱太史慈吧,强行给太史慈延命。
赤壁之战中,周瑜施计,让“蒋干盗书”,之前设宴款待蒋干,即“群英会”。席间周瑜让太史慈佩剑监酒。而在赤壁之战中,太史慈奉周瑜之命,负责绕到曹操大军之后,拦截从合肥来援的曹军援兵。
演义中的太史慈之死,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合肥之战中。曹操从华容道逃脱,回许都之前,留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
刘备在忙着抢荆州四郡,张辽则直接给孙权下战书挑战。孙权大怒,愤怒的结果就是差点被张辽取了首级。两军阵前,张辽挑战孙权,太史慈迎战,与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由此可见,太史慈和张辽两人单挑的话,基本上是平手。但是,吴军其他将领就比不过乐进和李典了,两军对垒冲锋之下,吴军大败,幸得程普救援,孙权才得以逃脱。
孙权战败,非常郁闷。太史慈献计,派老乡戈定混入合肥,联系城内的养马后槽,准备夜间里应外合,斩杀张辽。张辽呢,回城之后,立刻传令不许解甲宿睡,料到了夜间吴军必有动作。果然,夜间火起,张辽却非常淡定的当道而立,稳定了三军。戈定等人,则被李典擒获。张辽从戈定口中得知了太史慈的计策,于是将计就计,大开城门,引太史慈入城。张辽明显技高一筹。
好了,到这里,太史慈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太史慈挺枪跃马,一马当先杀入城中。结果呢,一声炮响,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被赶到的陆逊、董袭冒死救出。吴军再次大败,孙权只能撤兵,而太史慈不久之后,伤重不治而亡。
冲的快,死的快呀,罗贯中似乎很喜欢用这种方法斩杀三国名将,更喜欢用弓箭杀人。张郃、庞统等人都是被射死的。哦,当然,历史上的他们也是被射死的。
同样死于箭下的张辽
正史中,张辽同太史慈一样都是病死的。但是,演义中,张辽同太史慈也一样,都是被箭射死的。
关羽襄樊之战别孙权所杀,刘备报仇,夷陵大败,病死白帝城。刘禅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与孙权联盟。孙权原本在襄樊之战杀关羽时,就已经向曹操称臣。曹丕听闻孙刘再次联盟,瞬间大怒。嗯,还记得前面孙权的大怒么,愤怒可不是什么好事呀。
曹丕亲提三十万大军征吴,结果被吴将徐盛施用火攻计,烧的魏军大小船只尽燃,火焰漫空,一直烧到了曹丕的龙舟。曹丕弃龙舟乘小船上岸逃跑,被吴将丁奉截杀。当年曾经护卫曹操逃离赤壁战场的张辽见状,拍马迎战丁奉,被丁奉偷袭,一箭射中腰部。幸亏徐晃杀到,救了张辽,保着曹丕逃离了战场。
回到许昌之后,张辽因为箭伤崩裂而亡。
太史慈死于箭下,张辽同样死于箭下,罗贯中总算圆满了。两个实际上病死的三国名将,全都被罗贯中设计,死于弓箭之下。
-----
网友解答:
-----
在正史中,张辽并没有斩杀太史慈。
在三国演义中,张辽实际上也没有斩杀太史慈,两个战力相同的人没法斩杀对方!不过太史慈的死确实是和张辽有关,而张辽的最终结局其实也和太史慈一样,殊途同归!
三国演义中,说起猛将,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曹魏的许褚典韦和蜀汉的五虎上将,对于东吴,大家似乎直接就忽略了。实际上,东吴也有不少的猛将,其中太史慈更是能被称为东吴猛将中的姣姣者。然而遗憾的是,太史慈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和其他名将交手,因为他死于了曹魏名将张辽之手。
张辽VS太史慈
太史慈是东吴第一猛将,曾经和孙策大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虽然他的武力达不到超一流的水平,但是当个强一流还是绰绰有余的。而张辽身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战力也是不可小觑,还在吕布手下时,关羽就曾对张飞夸赞过张辽的武力,说张辽的武力不在他和张飞之下。关羽是多么高傲的一个人,见颜良都说是插标卖首,能看得起张辽,说明张辽的武力是非常强悍的。而在两个猛将,在合肥城下也爆发过一场正面对决。
当时赤壁之战,东吴大胜,于是孙权领兵进攻合肥,然而却是久攻不下。之后程普引兵起来,张辽也派人来下了挑战书。第二天,两军于合肥城下对阵,张辽上阵挑战,孙权本想亲自上场交战,太史慈哪里肯主公上场,于是便快人一步的冲向了张辽。
演义原文: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权绰枪欲自战,阵门中一将挺枪骤马早出,乃太史慈也。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
从张辽和太史慈的对战可以看出,两人的武力应该是相差不大的,算是个平手吧。而之后,由于李典乐进的偷袭,太史慈也担心孙权的安危,被迫回阵,没有和张辽再继续打下去了。所以说张辽斩杀太史慈,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张辽的武力和太史慈差不多,根本无法斩杀对方。实际上,武力到了一流水平之后,要想对阵中斩杀对方,都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太史慈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其实还是拜张辽所赐!
孙权退兵回营后,太史慈前来献计,想要里应外合,夜袭合肥城。
原文:少顷,太史慈入帐,言:“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被责怀怨,今晚使人报来,举火为号,刺杀张辽,以报宋谦之仇。某请引兵为外应。”
事实上,太史慈的这个计谋也是真的成功了,戈定确实成功的在城内搞起了内乱,只是张辽棋高一着,并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是临机决断,直接命人先去捉拿造反者。等到太史慈引兵前来时,张辽已经成功的抓获了戈定等谋反者,平定了城内。
而且张辽还决定将计就计,引吴兵前来进攻,等到吴兵到城下之后,张辽命令放箭,射伤了太史慈,城内大军也趁机杀出,大败吴军。而太史慈在回到吴军大营后,因为伤重,最终不治而愈。
所以说,太史慈其实并非是张辽斩杀,而是被曹军乱箭射死的。不过,太史慈也确实是中了张辽的计谋,因张辽而死。
那么张辽的结局又如何呢?
其实他和太史慈也差不多,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曹丕登基后,亲征东吴,张辽也随军出征。在和东吴的对峙中,曹丕觉得吴军强悍,又听说赵云兵出阳平关,想要进攻长安,便准备撤军而回。结果这个时候,东吴的伏兵杀出,众将救出曹丕,乘船先行离开,但又被吴将丁奉火烧龙舟,曹丕无奈,只能乘小船逃离。丁奉率兵前来追杀,张辽阻拦,被丁奉一箭射中,幸而徐晃相救,逃回了许昌。
演义原文: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
张辽回到许昌后,由于箭伤不愈,最终箭疮迸裂而死。英勇一世的张辽,就这样遗憾去世。
结语
张辽、太史慈同为一流猛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立下大功。张辽虽然没有斩杀太史慈,但太史慈确实也是因为张辽而死,最后,张辽的结局也是死于弓箭之下,两人也算是殊途同归。
-----
网友解答:
-----
文 布衣如是说
张辽斩杀太史慈,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出现在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孙权北伐,跟张辽鏖战于合肥,两军交锋,孙权的护卫宋谦,在追赶乐进时,被李典一箭射死。孙权回营后,想到合肥久攻不下,自己又痛失大将,郁闷不已放声大哭。
太史慈出来替主公分忧,称自己的老乡兼部下戈定,他兄弟在张辽军中担任养马后槽,因被张辽责怪,打算举火为号,刺杀张辽,打开城门里应外合,帮孙权夺取合肥。
诸葛瑾连忙阻拦,但太史慈想要建功立业,而孙权急于替宋谦复仇,便答应执行太史慈的计划。结果戈定和他的兄弟没有成功,被李典擒获,张辽审问得知其中内情,将两个奸细处决。
张辽将计就计,按照事先约定,举火为号洞开城门。太史慈以为戈定行刺张辽成功,便跃马挺枪,抢先入城。结果乱箭齐发,太史慈身负重伤,部下伤亡过半,被董袭、陆逊救走,太史慈伤重而亡。
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的故事中,张辽张文远迎来自己的结局。曹丕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征讨东吴,结果被徐盛的疑兵计所阻,半夜徐盛率部火攻,龙舟失火,张辽保护曹丕上岸撤退时,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到许昌时,金疮迸裂而死。
而正史上,太史慈早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时,便已经去世,都没参加赤壁之战,更别提在合肥之战死于张辽之手。曹丕率部南征,被徐盛疑兵计所阻时,已是224年。张辽早在两年前,便已经在江都病逝。
所以说,张辽射死太史慈,丁奉射死张辽,都是关公战秦琼式的穿越故事,不足为信。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人物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