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恒?
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恒?
-----
网友解答:
-----
宋太宗有个嫡长子赵元佐,而且很多人还夸奖赵元佐,但是宋太宗并没有传位给嫡长子赵元佐,而是传给了第三个儿子赵元侃,那么,宋太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般认为,这是因为赵元佐疯了,所以宋太宗才没有传位给他。但实际上,宋太宗生前,赵元佐虽然做过一些疯癫的举动,比如放火烧房子呀,比如拿箭射自己的下人呀等等。但实际上,赵元佐并不是真疯,而是装疯。当宋太宗把他的第三个儿子赵元侃立为太子以后,赵元佐就再也没有疯癫的举动了。而且后来,当宋太宗去世,赵元侃登基当了皇帝以后,赵元佐也一直没有疯癫的举动,而且他还一直活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才去世。
这也就证明,赵元佐是故意装疯卖傻,目的就是不让宋太宗立他为太子。
我们知道,每个皇子都想被皇帝立为太子,都想当皇帝,为什么赵元佐偏偏不愿意被立为太子呢?
赵元佐开始发疯,源于宋太宗对他的弟弟赵廷美的迫害。宋太宗认为,赵廷美有造反的迹象,因此对赵廷美进行了多次的打击,最后甚至把他贬到房州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而赵廷美最终也在那里抑郁而终。
这件事情引起了宋太宗的儿子赵元佐的极大不满。赵元佐认为,他的叔叔赵廷美并没有造反,所有那些说赵廷美造反的证据,都站不住脚。所以,赵元佐极力为赵廷美争辩,希望父亲不要打击叔叔。但是宋太宗却不听赵元佐的话,还多次申斥赵元佐,这才使得赵元佐发了疯。
那么宋太宗为什么要打击他的弟弟赵廷美呢?说起来,宋太宗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其实是为了赵元佐好。大家可能觉得我说得很奇怪,宋太宗打击赵廷美是为了赵元佐好,而赵元佐却极力帮助赵廷美不让宋太宗打击他,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还别说,不奇怪,这是事实。
宋太宗当了皇帝以后,天下人对他当皇帝这事,似乎有些指指点点。或许并没有人明确对他指指点点,但是他自己非常敏感,觉得大家在对他指指点点。因此,他急于证明自己得位是合法的,并不是谋夺。
也就在宋太宗当皇帝第六年的时候,本来一直贬谪在外的前朝宰相赵普,突然给宋太宗来了一封信,说了一个“金匮之盟”的事情。也就是说,当年杜太后为了避免年幼的人当皇帝,造成丢掉江山的悲剧,希望赵匡胤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认为只有传给弟弟,才能避免幼君掌天下。当年赵匡胤答应了,还记录了下来,而赵普对这件事是全程参与的。这个记录现在还藏在宫中某个地方。
宋太宗得到这封信后,果然去宫中某个地方找,而且果然就找到了这封信。
有了这封信,宋太宗从此当皇帝就当得理直气壮了。毕竟这事说明,皇位不是他夺来的,而是他的母亲杜太后让传给他的。
于是宋太宗重新把赵普召回来当宰相,并由赵普对外宣布了这件事。
然而这样一来,似乎又遇到一个问题,既然宋太宗是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获得皇位的,那么他也应该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把皇位传下去。也就是说,他也必须传位给他的弟弟赵廷美,而不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可是宋太宗显然不愿意把皇位传给弟弟,而是想传给儿子。所以,他才会打击弟弟赵廷美。只要拿下了赵廷美,他就没有继位资格,那么他的儿子赵元佐就可以顺理成章继位了。
然而,由于赵元佐和叔叔赵廷美之间关系非常好,再加上赵元佐认为,赵廷美实在没什么错,打击他就是冤枉他,所以赵元佐才和父亲争辩。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赵元佐是不是傻的啊!他父亲做那些事,目的无非就是想把皇位给他,他却还带头反对父亲。但实际上,也不能够说赵元佐傻,反而赵元佐是谦让的表现。他觉得从道义上讲,他不该获得这个皇位,因此才想让给叔叔。
后来,他之所以做出放火烧房子,之所以做出拿箭射自己下人这样的事情,目的就是想表明,自己不够格当皇帝,从而把继承权给叔叔。
在这种情况下,对赵元佐失望透顶的宋太宗,只好换人。
宋太宗就算是换人,也没想过换给赵元侃,而是准备换给第二个儿子赵元僖。可惜不久后,赵元僖突然去世了。这样一来,宋太宗只好把皇位传给第三个儿子赵元侃。
不过,赵元侃当太子也并不是那么顺利。当初,当有人给宋太宗提议,让赵元侃继承皇位的时候,宋太宗非常生气,把那个建议的人,发配到地方上去了。
不过后来,他在身体很差的时候,却把寇准召了回来,然后问寇准,应该传位给谁?寇准在这件事上多了一个心眼,他为了避免宋太宗的怀疑,请宋太宗自己拿主意。于是宋太宗问他,襄王赵元侃行不行?寇准认可。就这样,襄王赵元侃才被立为太子。
赵元侃被立为太子以后,改名赵恒。不过,赵恒虽然当了太子,但是这个太子当得却很不顺,差点儿又被宋太宗给废了。因为有一次,赵恒出去的时候,老百姓看到赵恒,就起哄赵恒是“少年天子”。宋太宗很不高兴,说我还没老呢,大家就拥戴太子了!好在赵恒从此后极力收缩自己,最终才熬到了宋太宗去世。
可是,宋太宗去世的时候,宋太宗的老婆李皇后、宦官王继恩等人,却不想让赵恒当皇帝,而是想把赵元佐扶起来当皇帝。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复杂的,有人觉得赵元佐好控制,自己可以得到好处。也有人觉得赵元佐理所当然该当皇帝,为赵元佐打抱不平。总之,原因是很多的,因此这事在当时还掀起了风波。好在最后,他们的阴谋被宰相吕端发觉,吕端把宦官王继恩骗到一个屋子里关了起来,然后拿着宋太宗的圣旨去找李皇后。这样一来,李皇后没有办法,才不得不让赵恒当皇帝。而赵恒继承皇位的事情,才算是水落石出了。
赵恒当了皇帝后,赵元佐一直拒绝见赵恒。因为在他心中,皇位是属于赵廷美的,任何人获得皇位,都不应该!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
网友解答:
-----
赵光义有八个儿子,本来他最中意嫡长子赵元佐,可惜赵元佐疯了,只好将目光转移到次子赵元僖,不料赵元僖又死了,皇三子赵恒惊喜连连,意外地当上了太子。不过,在他登基前遇到了点小意外,差点被大哥咸鱼翻身。
赵元佐自幼聪慧,文武全才,貌类赵光义,又是元德皇后的嫡子,所以满朝上下一致认为他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不过那仅是“民意”,其实赵元佐一辈子都没当过太子,他自认为储君不该属于他。
嗯?这么谦虚?别人为争太子之位打得头破血流,他这么个完美的接班人,谦虚个啥劲?原来赵元佐认为,三叔赵廷美比他更有资格出任储君。
民间普遍认为赵光义是从大哥赵匡胤手中夺位,并害死了两位侄子。为了给自己描红,赵二编了个“金匮之盟”,拉老妈当吹鼓手,用一面“兄终弟及”的大旗掩盖了自己的犯罪行径。
按“兄终弟及”,赵三赵廷美就是当仁不让的接班人。赵二顾头不顾腚,遮住了脸露出了屁股,要真把皇位传给弟弟,那岂不是心疼死?所以,他给赵廷美编织了造反的罪名,发配房州。
本来“挺美”的廷美,接受不了这个打击,不久吐血而死。至此,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赵廷美都死了,赵二很遗憾地摊开双手:他们都不负责任地跑了,我只能让我的儿子受累了,佐儿,你上。
赵元佐崩溃了!小伙子眼见堂兄弟们和叔叔相继悲惨离世,再看看老爹那副虚伪的脸,阴鸷的目光,且悲且惧,终于把自己憋成了精神病患者,整日拿把刀在家行凶伤人。
在御医的调治下,一年后赵元佐病情明显好转,赵二为此高兴得大赦天下。转眼重阳节到来,全家人聚饮,赵二心疼赵元佐,他的病刚好转,别让他参加宴会了。
宴会结束后,几位弟弟决定一起去看望看望大哥,结果看出事了。赵元佐一听说全家聚会,唯独没请他,顿时又崩溃了:你们喝酒吃肉看美女,就我是外人?这分明是要抛弃我啊!嘎,又疯了!
当夜,他疯狂喝酒,喝醉了“大闹天宫”,一把火点着了宫殿。
赵二睡得正香,被烟火呛醒,好在抢救及时,没烧到金銮殿,但被激怒了的他随即下旨:将赵元佐废为庶人。他不是喜欢赵廷美吗,发配均州,让他俩做邻居!
这翻脸的速度,瞬间就撕掉了慈父的面具!
赵元佐退出皇储继承人候选名单,老二赵元僖浮出水面,他当上了代表储君地位的“开封府尹”(亲王尹京)。赵元僖那段时间很活跃,不断参与朝政,提交议案,一副随时接班的姿态。
然而,赵元僖还没等到被册立为太子的诏书,突然暴病身亡,那年他才26岁。
赵光义欲哭无泪:老天啊,难道真的有报应,我弄死三个,非要我搭上三个儿子吗?他吓得不敢再提储君一事,不开眼的宰相冯拯因为请立太子,被直接贬到岭南。
大宋的皇储成了魔咒,还有史学家认为,赵元佐其实是装疯卖傻,目的就是不想当太子,因此他竟然成了兄弟八人中的“寿星佬”,活了62岁。
不过我认为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我们只要对赵元佐兄弟,做一个简单梳理,就会发现大宋皇储魔咒其实一点不神秘,我的结论是:
老赵家遗传基因有缺陷,后辈大量出精神病、高血压患者,不育、短寿、早夭比比皆是。
赵光义的八个儿子,除了赵元佐享年62岁,老八赵元俨活到59岁,老三赵恒(宋真宗)活到54岁,其余大多三十岁就去世了。其中赵元僖、赵元杰、赵元偁无后,赵恒、赵元偓只有一个儿子,赵元份有两子,赵元佐有三子,只有赵元俨子嗣丰富,达到十三个。
赵匡胤暴亡,极有可能死于高血压,赵元佐、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哲宗、宋光宗、宋度宗、《清平乐》中女主角徽柔公主,都是精神病患者。
赵元佐对叔叔赵廷美抱有同情心,不能作为赵元佐装疯的证据,即便装疯也没必要用纵火的方式,这种举动危害性太大了。
赵元僖英年早逝,其病状跟赵匡胤几乎一模一样,大概率是高血压引发脑溢血所致,也不存在所谓因果报应。
其实我觉得赵光义迟迟不立太子,也绝不是因为害怕报应,而是被家族遗传病吓怕了。赵元佐精神病状态下,显然不适合当皇帝,赵元僖26岁了还膝下空空,健康似乎也有问题。事实上,赵恒也一直熬到42岁才生下了赵祯。
所以,家族遗传病就是大宋皇储的魔咒,跟报应、政治阴谋不沾边,后人之所以给它加上一层神秘色彩,很显然是站在了“赵光义篡位”的预设立场,不由自主地对赵二竭尽鞭挞和讽刺。
赵光义直到自己驾崩前两年,受雍熙北伐箭伤影响,才不得不将皇储事宜提上日程。在寇准的力挺下,皇三子赵恒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至道三年,赵光义驾崩,赵恒却因为一个意外,差点被大哥咸鱼翻身,有人趁赵光义快咽气时,试图发动Z变,拥立赵元佐为帝:
“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
又是王继恩!这家伙惯犯了,当初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派他去诏赵德芳进宫即位,可他却私自叫来赵光义,率先抢了皇冠。轻车熟路的他,此刻故技重施,以为翻盘仅需一枚胜负手就可搞定。
不过这回王继恩栽了,他遇上了老江湖宰相吕端。吕端在自己的笏板上写下“大渐”二字,派人送给赵恒,让他紧急入宫。同时他略施小计,将王继恩锁进一间中书省书画阁,并派亲信死死看住他。
紧接着,吕端“欺负”寡妇李皇后,逼她立刻宣布遗诏,承认太子即位。失去了王继恩这个首谋,李皇后立刻手足无措,被迫就范。就这样,赵恒有惊无险地灵前即位。
-----
网友解答:
-----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成为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继任后的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自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公元997年,在位共计21年的宋太宗赵光义去世。
赵光义去世后,其三子赵恒继承了皇位。赵光义一共有9个儿子,话说如果按照古代的长子继承权制度,皇位应该由长子赵元佐继承,就算赵元佐不能胜任,还有二子赵元佑呢,而且赵恒无功无过,资质平庸,那么宋太宗赵光义为何选择了既非长子,也不是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赵恒来继承了王位呢?其实这件事,对于赵光义来说,是个意外,对于赵恒来说,却是个惊喜,真的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赵光义有12个妃子,共计有9个儿子。长子赵元佐、次子赵元僖、三子赵元侃(登基后改名赵恒)、四子赵元份、五子赵元杰、六子赵元偓、七子赵元偁、八子赵元俨、九子赵元亿。
其实在一开始,赵光义确实是将长子赵元佐作为唯一继承人的。根据《宋史》记载,嫡长子赵元佐深得赵光义喜爱,而且他自幼天生聪颖,又是9个儿子中长得最像赵光义的。
《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赵元佐)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
可见,长子赵元佐能继承皇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是没想到的是,赵元佐疯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赵光义登基说起。
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与赵光义饮酒后一起睡在宫中。第二天清晨,赵匡胤离奇暴毙,随即,赵光义依据“金匮之盟”继承了皇位。所谓金匮之盟,就是“兄终弟及”,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赵光义。
《宋史》记载:“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按照金匮之盟的传位顺序应该是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赵匡胤之子)。
如果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死后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延美才是,但是权利的欲望还是让他动了心思。他并不想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延美,所以,趁自己还活着,赵光义一定要除掉赵延美才行。于是,在982年五月,赵光义诬陷赵廷美与卢多逊密谋造反,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迁居涪陵。984年,赵廷美来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因忧悸成疾而病逝,享年三十八岁。赵廷美这一死,赵光义的后继者,只能是自家子孙了。按照立长子的继位传统,这太子之位,就会落到皇长子赵元佐的头上了。
但是,赵元佐在此时却因病发疯了!原来,在赵延美一案时,由于赵元佐一直认为叔叔赵延美是唯一的继任大统的人选,而且他非常佩服叔叔赵延美,而他也知道赵延美是被陷害的,所以他曾向赵光义求情放了赵延美,但是遭到赵光义的怒斥。赵延美死后,因为伤心和恐惧,赵元佐发疯了,从此便和皇位无缘了。
赵元佐退出皇位继承人选行列,赵光义又把人选放在了次子赵元僖身上。986年,年仅21岁的赵元僖被任命为开封尹兼任侍中,进封为许王,加任中书令。其中,最关键的是“开封尹”,位置非常重要,显示出赵元僖的“准太子”身份。在五代、宋朝时期,
任开封府尹者,多为事实上的储君,周世宗、宋太宗、宋真宗于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
可见,在赵光义眼里,赵元僖将是皇位继承人,只是没有明确宣布罢了。
赵元僖姿貌雄毅,管理京师五年,政事没有过错,深得赵光义喜爱。可惜,在公元992年,赵元僖突然去世,时年二十七岁,这让赵光义非常悲痛,但是悲痛之余,还得重新考虑接班人选。长子疯了,次子死了,这下该轮到三子赵恒了。
995年,赵光义身体日渐衰弱,参知政事寇准劝太宗议立太子,二人商定,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赵元侃才智平庸,无功无过,虽然不是当明君的料,但还在世的皇子似乎也没看出谁特别优秀。因此在没什么竞争者的情况下,赵元侃顺利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
就这样,赵恒虽非太宗的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轮不上他继位的,但是,由于其长兄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佑无疾暴死,他才有幸成为太子,着实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赵恒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史称宋真宗,成为宋朝第三任皇帝。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1004年,大辽入侵大宋,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考虑到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或许,如果当初皇位由赵元佐或赵元僖来继承的话,或许就不会有“澶渊之盟”这样屈辱的条约,宋朝也能更加强盛。
-----
网友解答:
-----
赵光义一生育有9子,长子是汉恭宪王赵元佐,次子是昭成太子赵元僖,三子是宋真宗赵恒,按照长幼顺序,赵恒原本是没资格做皇帝的,毕竟上面还有2个哥哥。
赵恒是在995年被立为太子的,在这之前,他们兄弟几个都被赵光义封王,赵元佐是楚王,赵元僖是许王,赵恒是襄王。作为长子的赵元佐,聪明机警、才智过人,又与宋光义貌似,原本是深得赵光义的宠爱的。
赵光义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对太祖赵匡胤的子嗣以及三弟秦王赵美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赵德昭自刎,赵德芳早逝,再接着是密察赵美廷,赵光义的这一系列做法,让赵元佐无法接受,觉得父亲是违背了太祖的遗愿,所以常常和赵美廷走得很近。
在赵美廷被诬告谋反后,赵元佐多次为三叔求情,这让其父赵光义对他非常反感,后赵美廷被贬房州,不久过世。赵元佐知道三叔死后,立马就“疯”了,后来还还烧了自己的府邸,这让赵光义非常生气,贬其为庶人,并将其安置在均州。身为长子的赵元佐也因此失去了皇位的继承权。
而次子赵元僖则在公元992年病重去世,年仅27岁,赵元僖的死让赵光义非常悲痛,便追赠其为皇太子。
大哥没有了皇位继承权,二哥又不在了,公元995年,赵恒被其父立为太子,2年后继位为帝。而赵元佐则在宋真宗继位后,恢复了楚王的爵位,活到仁宗朝才去世。
-----
网友解答:
-----
赵恒能够继承大统,理由很简单,这就是命。
排在他前面的两位大哥不是死了就是自动 放弃最终这个皇帝的位置就到了他的头上。你说这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瓜,给他捡走了呢?
宋太宗的第一个候选人:赵元佐
一直以来,我觉得赵元佐就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
他的父亲千方百计的将江山从哥哥手上抢了过来,目的就是让自己当皇帝。
结果呢、坚决不要这个皇太子的位子。
他觉得这个位子如果要兄终弟及,那么也该轮到叔叔赵廷美。
当然宋太宗坚决不会这么干,所以赵廷美的、悲剧人生也就注定了。
太平兴国七年,迁西京留守,出贬洛阳,交结兵部尚书卢多逊。得罪宰相赵普,诬陷图谋不轨,降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
赵廷美死了,赵元佐的人生信仰崩塌了。
所以他精神上发生了问题,从而逃避了现实中的继承权。
他不要做皇帝,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赵元僖:天生薄命
作为二皇子。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宗太喜欢了。
可惜命不好,太短。
27岁就一命呜呼。这让太宗太难受了。又是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儿子,所以最后这个皇帝的头衔只能给了赵恒。
你说这是不是命。
-----
网友解答:
-----
这个说来话长,因为涉及到“金匮之盟”,以及赵光义夺取皇位之事。
“金匮之盟”
公元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得到柴禹锡、赵镕的密报,说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形迹可疑,请皇上防备他阴谋谋反。
宋太宗于是问宰相赵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赵普说就安排他一个重要官职,看他有何举动。但是第二天,赵普终于还是把心中埋藏多年的秘密上奏了太宗。
赵普说当年昭宪杜太后临终时,当着宋太祖之面,吩咐他立有一份“金匮之盟”,就是要求宋太祖驾崩后,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原来,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病危时,颇有孝心的赵匡胤在床前伺候,不离左右,直到有一天,杜太后问太祖说:“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么?”太祖泣不成声,说不出话。
随即杜太后又问,太祖这才说:“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谁知,杜太后却说:“不是这样的,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选择了让一个小孩子当皇帝的缘故,假如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
“你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因为天下这么大,头绪太多。如果能立长者为君,才能掌管得了国家,皇位不至于被他人篡夺,我们的国家才有福气。”
太祖边叩头边悲泣着说:“我不敢不听您的教导!”
太后又对赵普说:“你也一起记住我的话,不要违背。”随即命赵普在床前写下誓书,而且赵普又在末尾写上“臣普书”,然后把它放于金匣子里,命令宫人谨慎掌管。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赵普接着又对宋太宗说:“难道秦王赵廷美知道了金匮之盟?可当时他也没有在场呀。”
不过赵光义暂时不在意赵廷美谋反之事,他只是听了“金匮之盟”后,又是喜来又是忧,喜的是自己当上皇帝有了充分的理由,忧的是按照金匮之盟,自己将来应该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可管不了那么多。他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坐上了这个皇位,岂可传给弟弟呢?必须要传给自己的儿子,有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其实杜太后去世了15年之后,也就是976年,赵匡胤也时常在考虑“金匮之盟”,太祖认为当初太后要求自己传位给弟弟的理由是,担心儿子年纪太小,办事不周到,以致容易被他人夺去皇位,正如自己夺取幼主周世宗的皇位一样。
但是,如今自己的二儿子(大儿子早夭)赵德昭已经是25岁的成年人,应该有一定的主政能力了,而且在14岁时,就授任他为贵州防御史;到23岁,便授任他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11月14日,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入宫叙叙旧,顺便聊一聊传位之事。赵匡胤想修改当年的盟约,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想与跟自己一起征战多年的弟弟赵光义讨论,希望他能理解。两人边喝边聊,不知不觉聊到了深夜。可是在谈及传位之事时,赵匡胤还没谈到金匮之盟。这时想坐皇位的赵光义突然起了杀心,趁赵匡胤没防备时,谋害了他(史上对赵匡胤之死一直是个谜,有被赵光义谋杀和暴毙两种说法,这里姑且定为谋害之说)。
赵光义虽然谋取了皇位,但心里总感觉有些不安,以致心里烦躁。毕竟是谋取夺来的皇位,因此他总觉得天下人在说他不义,但又实在找不出自己取得皇位的正当理由。
害死侄儿和弟弟,为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铺平道路。
赵光义时常想着侄儿赵德昭和弟弟赵廷美是否会来谋取这个皇位。
赵光义一方面防备着他俩,一方面尽到自己的情义。太宗即位的第一年,便改任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任侍中,并封他为武功郡王。同时诏令赵德昭和赵廷美从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
赵光义做贼心虚,经常想着赵德昭肯定会怨恨他夺取了他父亲的皇位。
这不,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时,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有一天夜里,军队惊乱,将士一时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处,有人便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
回到京师后,宋太宗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赵德昭于是提醒他。没想到宋太宗讽刺的说:“
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呀。
”
赵德昭听了这话,越想越气:你抢夺了我父皇的皇位也就罢了,还拿这个话来气我,于是回去便自杀了。太宗假装后悔莫及,并哭着说:“痴儿你这又是何必呢?”但想着这未必又是好事,因为给自己的儿子除掉了一个争夺皇位的对手
除掉了侄儿赵德昭,宋太宗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赵廷美了。
恰好柴禹锡和赵镕来奏报说赵廷美有阴谋,于是宋太宗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但念其手足之情,以及立有多次战功,便仍令其为西京留守。
但是后来宋太宗又诬陷说,赵廷美对宋太宗非常不满,竟敢与卢多逊联合欲图谋反。因此削去赵廷美的一切官职,令他迁往房州,仅保留魏王空名,984年赵廷美忧愤成疾,吐血而亡,年仅38岁。卢多逊则被流放崖州。
除掉侄儿和弟弟后,宋太宗便有传位给自己儿子的理由了。于是打算立自己的长子赵元佐为太子。赵元佐从小便表现出聪明机警的禀性,而且有武艺,善骑射,这小子很像宋太宗,因此深得太宗喜爱,认为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征战太原时,宋太宗还让他跟随自己。
为了能较好地培养赵元佐,宋太宗先后把他担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他为卫王,让他在中书省办公;不久让他居住在东宫,改赐名“赵元佐”(原名赵德崇),加任检校太尉,进封为楚王。
但是,赵元佐认为是宋太宗害怕四弟赵廷美继承皇位,才诬陷他与卢多逊密谋造反,并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贬居涪陵。
赵元佐深知完全是父皇想迫害四叔。为此,他甚至多次当着父皇的面为叔叔赵廷美申辩。
赵廷美在房州忧悸而死后,赵元佐更是气得发疯,以致因为小错就用尖刀杀伤侍者。
赵廷美死后的第二年,赵元佐的病情略有好转,宋太宗很高兴,为此还大赦天下。可是重阳节这天,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里设宴饮酒作乐,考虑到赵元佐病情刚刚好,因此太宗也就没有派人去叫他来参加。
赵元佐为此特别生气,于是当晚假装喝醉了酒,去放火烧皇宫。气得宋太宗马上诏令御史逮捕了他,并送至中书省审问,结果废他为平民,安置于均州(今湖北丹江口)。
后来,宰相宋琪率百官三次上表,请求把赵元佐召回,并留在京师。太宗这才召他回来,废居南宫,并派人日夜守护。
赵元佐纵火烧宫,就是要故意惹怒父皇宋太宗,不想让父皇立自己为太子。有史以来,很多人想方设法要当皇帝,甚至不惜弑父杀兄,可他倒好,让他当太子继皇位都不想,说明他恨太宗之至,气节之高。父子俩品德竟然相差如此大。
废了赵元佐后,宋太宗于是想立陈王二儿子赵元佑为太子,而且众大臣也很拥护。986年7月,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并被封为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为准皇储。
公元988年,赵普第3次被太宗任命为相,一时威权又振,竭力支持他的赵元僖也晋封为许王。赵普罢相后,吕蒙正任相,赵元僖与他的关系也很密切。
本来,一切事情正朝着赵元僖坐上皇位的方向发展。
但谁也没想到,公元992年(淳化三年)11月,赵元僖早朝回府,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宋太宗为此极度悲伤,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
赵元佐被废,赵元僖又暴死,不知道这是不是对赵光义谋兄篡位的报应。
宋太宗悲愤至极,很久都不想立皇储之事。后来冯拯等人上疏请求立太子,竟被太宗贬至岭南,此后就没人敢再提及继位人问题了。
病重后,不得不传位给三儿子。
由于赵光义早在979年的高粱河之战中被箭所伤,而箭伤一直未痊愈。到了995年,赵光义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不得不册立三子赵恒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皆欢呼,而宋太宗听到欢呼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可是到了997年2月,宋太宗病重时,宦官王继恩与赵恒关系不好,怕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暗中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造胡旦等,并与太宗之妻李皇后一起企图发动政变,谋立赵元佐准备继位。
3月29日,吕端入宫看望宋太宗,得知已命在旦夕,但见太宗左右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却不见太子赵恒。吕端担心王继恩心中有鬼,于是急忙回府,写信给赵恒,要他赶紧入宫,以防不测。
正好此时,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王继恩来到中书省告知吕端。吕端知道不好,于是抽身身出阁,反手将王继恩锁在中书画阁内,并派人看守。
吕端来到万岁殿,以太宗的生前意愿为依据,和李皇后理论。当李皇后说出赵元佐毕竟是长子,想让他继位时,吕端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等怎能做出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来呢?这可是事关我大宋前途命运之大事,不能有异议!”
李皇后听了,觉得有道理,便让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登基坐上了皇位,是为宋真宗。
但是,吕端第一次登殿时,见布帘垂下来,不知是不是赵恒,于是在殿下站着不拜,直到皇后让宋真宗卷起垂帘,坐上正位,吕端看清无误后,才率众臣跪拜,并三呼万岁。
紧接着,宋真宗便对王继恩等人一一处以外贬。
宋真宗不仅没有打压哥哥赵元佐,而且起任他为左金吾卫上将军,还恢复了被太宗剥夺的楚王爵位;听任他养病不上朝,再加检校太师,过生日赐他宝带等等。
后来宋真宗又赐哥哥带剑上殿,及诏令上书不称名等待遇。有一次宫中失火,赵元佐上表停止俸禄,以资助修缮宫殿。宋真宗不同意,还加任哥哥为雍州牧。
结果,赵元佐活到了宋仁宗赵祯在位的1027年,享年62岁。
所以,是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故意发疯,不愿当皇帝,逼得宋太宗传位给三子赵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