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指挥员,真的拿手枪战斗吗?
战场上的指挥员,真的拿手枪战斗吗?
-----
网友解答:
-----
我72年当兵,79年参加自卫反击战。当时手枪是排以上干部标配,但进入前线后,沒有干部拿手枪参加战斗的,也是不可能的。手枪杀伤力太小,真实的战斗中基本上无作用,只能在很近的距离或者自卫,在需要时给自己最后一颗。所以在战斗中多会拿一支冲锋枪,杀伤量大、距离远、备弹量大。战斗中如我解决不了敌人,敌人就会毫不留情地解决我。所以除手枪外肯定会带一支冲锋枪。带步枪我们部队沒见过,其它部队我不清楚!
-----
网友解答:
-----
以我参加过的两山轮战为例,在战场上拿着手枪参加战斗纯属找死。越南人非常了解我军的编制和武器配备情况,看到拿着手枪的,肯定是指挥员,越军狙击手会第一时间开枪射杀。我们的连、排级指挥员和普通士兵一样,光着身子挂着子弹袋,手里是五六式冲锋枪。
看到《高山下的花环》中连长拿着手枪指挥战斗,我的心里就很难受,实战经验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向七九年参战的兄长们致敬!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既要看战场情况,也要看指挥员的级别。军队指挥员都是配枪的,从排长以上都配手枪,不过,作战时连排长都是长短枪同时都配备,然后根据情况具体选择使用。对于基层指挥员而言,平时都配置手枪,战时都会配置一支步枪。手枪对于军人而言不过是一个自卫武器,没人拿它当回事,现在军队对于手枪比较重视了,特别是特种侦察兵,过去手枪只不过是简单的训练而已,没人指望用它在战场上保命。
指挥员战场上携带什么武器要分情况,二三线的团、师、军基本都是手枪,如果不是机动,或者是战事吃紧,他们甚至都不会自己带在身上。军师指挥员的手枪通常由警卫员携带,紧急情况下才给他们,你懂的。营连排这样的基层指挥员都有步枪配置,特别是连排指挥员,都会携带一支步枪,除了用来作战,更重要的是保命。战场上不是电影里,指挥员拿着手枪出风头,现在和二战不同了,指挥员拿着手枪带头冲锋,也是没办法了,如果有多余的步枪肯定会拿上一支。
现在军队作战,基层指挥员除了平时配备的手枪,每人一支步枪,至于用不用是后话,根据作战情况而定。如果战事吃紧,团长也要手拿步枪去作战。手枪平时玩玩可以,上了战场,把命交给它就太拿命不当回事了,没人这么傻。手枪射程近,也打不准,平时训练打靶胸环靶精度射击只有25米,半身靶上靶率射击只有50米,即便是这样,能够击中靶子就不错了。过去手枪射击是单手持枪射击,一手叉腰,看着特别大气,风度翩翩,不过看看靶子,个个小件通红。
战场上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的指挥员都会携带步枪,不但可以参与作战,也可以掩护自身安全。手枪就是自卫武器,近距离射杀可以,远距离就不好使了。如果两个人距离一百米远相互对射,使用步枪可以做的百分之一百的击中目标,使用手枪只能是祈求瞎猫撞上死耗子。如果你是指挥员,即便是没有配备步枪,你也会想法设法的搞到一支,心里踏实点。基层指挥员战场上都配置步枪,而且是装具一应俱全,手枪做为备用。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这个要看这个指挥员的官有多大了,如果是连长及连长以下的,那么参加战斗是必须的,而到了营一级,营长直接上去打的机会就少多了,但也还是会有机会的,但是到了旅团再往上,如果是军事主官都提着枪上去了,那么这个部队就已经是快打光了。
在士兵的素质比较差的时候,指挥员带头冲锋是可以起到一个带头作用,能够鼓励士兵的士气,但是这样做指挥员的伤亡会很大,20%的伤亡率是常见的,解放军、以色列军队都曾经有这样高的比例。
不过,指挥员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组织协调各种分队和火力,直接冲锋这种事就把一个指挥员的作用降低成一个普通士兵了。
不过参战的指挥员一般都会找一支步枪或者冲锋枪使用,不会拿着手枪上去,因为手枪的射程太近了,手枪的有效射程说是50米,听上去不近,但是实际上用手枪的距离都已经是10米左右了,在这个距离上手枪打得才能是比较有准头,但是到了战场上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近了,对面的步枪、机枪早就把你打成马蜂窝了。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军官普遍随身携带M16步枪,手枪按照美军自己说,手枪里边就2发子弹就够了,只是保证自己不能被越军俘虏。
解放军在两山轮战中,和美军类似,指挥员都是携带冲锋枪,开始用56,后来用79,85,至于手枪也是用处不大。
通常指挥员参加战斗,都会使用一支冲锋枪什么的,主要是冲锋枪重量轻、火力猛,这样的火力能够满足指挥员的要求,特别是重量轻,指挥员除了自身的武器弹药以外,还要携带地图、指挥工具,甚至还有小型电台,基层指挥员的负重实际上比一般的步兵还要重,重量轻就十分重要了。所以,火力猛、重量轻的冲锋枪就比较受指挥员的青睐。
像这种高级军官,手枪都是摆设。
而且对于指挥员来说,弄到一支冲锋枪并不费事,子弹什么的也不用担心,就算是使用缴获的武器也没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战场上的指挥员,真的拿手枪战斗吗?
战场上的指挥员都是佩戴手枪,我军规定排长以上的干部一律佩戴手枪,题主所问战场上的指挥员拿着手枪,真的是指挥战斗吗?问的好,我认为战场上指挥员的手枪不光是指挥战斗用,它是多种用途。
一是在战斗未打响前,所有参战的指战员,在战场上都是屏住呼吸,只听指挥员枪声一响,就是进攻信号,然后埋伏在暗处的战士会跃出工事,向敌方冲锋陷阵。
二是在向敌方阵地冲锋时,如果发现谁畏缩不前、临阵脱逃者,先是用枪警告,如果再不听警告继续临阵脱逃。指挥员这个时候就会执行战场纪律,那就是用手枪击毙临阵脱逃者,以杀一儆百的做法,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出现。
综合上述指挥员的手枪,在战场上不光是指挥战斗,因为手枪的射程只有百米之内,战斗力不太强。因此战场上指挥员的手枪也常用于执行战场纪律用。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是什么时代,是什么军官。
二战国军为例,中央军的一个班,即便班长在内也是拿步枪作战,因为手枪数量不足。
只有中央军精锐主力,班长才可能配备一支毛瑟盒子炮手枪。
时代不同,当年有一支盒子炮手枪是很牛逼的。
这种半自动手枪是近战利器,可以装弹10发甚至20发,射击精确,可以在极短时间击杀多人。
一些部队没有足够的盒子炮,一般会配备威力较大的枪牌撸子或者马牌撸子,这些都是勃朗宁半自动手枪,虽没有盒子炮那么厉害,但近距离也有一定威力。
国军排长都是有盒子炮的,因为他们必要时也要亲自作战,并不是单纯的指挥人员。
不过,连长以上的手枪也就没有标准,什么样子的都有。因为连长亲自战斗的机会有限,要优先指挥全连作战。
营长以上原则上不应该亲自参加战斗,手枪只是象征物。
但这是二战的中国,后来就不一样了。
以中印战争时期的解放军为例,正副班长就配备56式冲锋枪,不再配备手枪,因为班长都是要到一线作战。
而连长这种军官,也多是拿着长枪作战,而不是使用54式手枪。
这是因为手枪只能自卫,在中印战争那种地域辽阔的战场,即便56式冲锋枪的射程尚且不够,更别说手枪了。
而一旦开战,任何排连都会减员,军官搞到长枪是一点也不困难的。
自然营长以上还是不需要开枪,有着手枪就足够了。
其实二战或者中印战争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经验是,手枪造成的伤亡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各国大量装备手枪的目的,只是让一些军事人员有最基本的自卫能力,不至于坐以待毙,而不是要杀敌。
-----
网友解答:
-----
当然不是!如果哪个指挥官想死的话,他可以考虑拿着手枪去打仗!
至少我们可以回忆两部电影的画面,看看这两部电影当中的指挥员在战场上拿的是什么武器?
看看《高山下的花环》中的这个镜头,可千万别以为什么单手换弹夹是田建明的发明,追根溯源,这可是南疆战场上那些从血与火中滚过来的老兵所发明的战术动作。这个动作不是为了耍帅,而是在尽可能不影响开火的情况下快速装填子弹。
但重点还不是这个动作,而是连长梁三喜拿的是什么武器?此时他手中装备的并不是一支五四式手枪,而是一支五六式冲锋枪,也就是AK47自动步枪的仿制品。
而在同题材电影《芳华》中,我们的主人公刘峰拿的又是什么武器?答案仍然是一支五六式冲锋枪。要知道,此时他的身份只是一个副排长,任务也只是带领一个运输排从后方向前线运送物资,但在途中遭到了伏击。
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并非是抵达战场的最前线,可刘峰仍然下意识的给自己配备了一支冲锋枪,为什么呢?原因也是相当的简单,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刘峰心里非常清楚,手枪在关键时刻根本派不上用场,只有杀伤力更大的冲锋枪才能发挥作用。
职业军人都知道,传统的军用手枪,其有效杀伤射程通常只有50米,但50米的距离还不足以保证精准度。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靶场的射击距离通常只有15到30米,因为根据实战表明,手枪的实战有效射程顶多也就是这么长。
那么大家就不妨设想一下,倘若一个指挥员处于战场第一线,他的手中如果只装备着一把手枪,他还能发挥战斗力吗?
例如梁三喜,此时的他正在率领连队坚守一个高地,山下和周边高地的越军至少有上百米甚至几百米之远,他的手枪够得到吗?
或者是刘峰,当他的运输排正行走在乡间小路时,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什么距离飞来的子弹纷纷的射进队伍中,整个运输排已经人仰马翻。倘若他的手里只有一把手枪,他的手枪能打到谁?其火力又能压制住谁?
值得注意的是,遭到袭击之后的刘峰由于搞不清敌人究竟在哪,他只能不断下意识的向可疑地点开枪扫射。当身上的弹夹打完之后,他并没有捡起倒地战友身边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而是冒险跑到一匹被打死的骡马旁边,从马身驮着的弹药箱中重新取出了冲锋枪的弹夹。话说他为什么执着使用自己手中的冲锋枪?原因更是相当的实际,在急需第一时间压制对手火力的情况下,整个运输排也只有冲锋枪是最好使的!
可是有些影视作品,例如抗战或者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为何里面的指挥员经常只拿着手枪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1、剧中的指挥员并不需要参加一线战斗,所以用不着配备多余的枪械。
2、由于枪支有限,没有多余的长枪可以分配,这在革命年代的背景下很常见。
3、编剧就是个军盲!
而这也是《亮剑》中,楚云飞在追杀叛徒钱伯钧的时候,非要从魏和尚的手里借来一把骑步枪,因为这个老军人明白的很,战场一线玩枪战,手枪就是个玩具!
-----
网友解答:
-----
我军现在手枪配备原则是,班长以上指挥员都配(过去只是配到排长),所有军官包括指挥军官、技术军官、飞行员等等都配。这里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手枪是自卫型武器,不是进攻型武器
。手枪有效射程大概就是50米。我体验过手枪射击训练,一般靶子就是25米,打50米的话很难上靶,要打中100米的目标,基本靠运气,我也从来没听说过部队拿手枪练习百米靶目标,而打百米靶是练习步枪的起点。所以手枪自卫,步枪进攻,这是这两类武器的基本定位。
第二,我军作战部队营以下指挥员都是手枪步枪一起配
。基层指挥员也是战斗员,都是按战斗着装来配的。只有团以上指挥员仅配手枪,他们才是真正的指挥员。我们看过很多影视作品,一些连排长拿着手枪就带着部队冲锋,这种情况在过去可能有,主要是因为武器不够。要是放在现在还这样,那纯粹就是胡说八道,打冲锋,步枪(也叫冲锋枪)是所有人的最爱,拿手枪冲锋基本上是送命的。
第三,手枪一般在近距离混战和执行战场纪律时使用
。不管是进攻战斗还是防御战斗,敌人都贴到跟前了,那就是手上有什么武器就用什么武器。如果有步枪都是优先用步枪,因为它威力大、射程远、子弹多、准度高,步枪没子弹了,那肯定只能用手枪了,这是保底武器。另一种情况,就是执行战场纪律用的,主要是枪毙临阵脱逃分子、违抗军令分子等等。
-----
网友解答:
-----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得看什么情况,总之一般情况下,指挥员上战场,绝对不会拿着手枪加入到战斗中,这和找死没有多大区别。
要知道手枪的定义,它是一款自卫武器,而不是作战武器,实战效果差得要命。
比如现在的手枪大多数的有效射程是五十米的距离,但要想让射击精度有所保障,最好在十五米左右的距离,就这个距离还必须是用枪好手才能保障精度的。
那么有这个数据作为依据,不难想象,如果在真实的战场上进行作战,哪个指挥官会在敌人距离十来米的时候才发起进攻?
如果是在百米之外进攻,手枪都超过射击的有效距离了,拿一支破手枪射击,有什么用?听个响吗?那还不如回家放爆竹,便宜还实惠。
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
《亮剑》这部电视剧估计都看过,故事虽然是好几个抗战老帅们的事迹糅合到一块拍摄出来的,但一些东西还是很符合当时的情况。
比如,有一个故事情节,楚云飞有一个手下叫钱伯钧,这个人吃了一段时间抗战的饭嫌不好吃,要另换锅灶吃日本赏下来的狗肉饭,吃着软乎吃着香甜,回头带着部队就要叛变。
楚云飞去了钱伯钧哪里,一下子就被钱伯钧给围了,好悬没把楚云飞给弄死。
结果李云龙带着人马就给楚云飞解了围。
钱伯钧吓得麻溜地跑,而楚云飞去追钱伯钧的时候,是从李云龙那里借了一把骑步枪去追的,而不是什么手枪。
其实原因很简单,手枪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就是一支好看的玩具而已,表现身份用的,步枪才是王道。
手枪的枪管短,注定射程不会太远,要想提高手枪的射程和威力,换来的代价就是后坐力大,一只手根本就压不住这种后坐力,而后坐力压不住的话,枪口就会出现指东打西的情况。
如果这个剧情还不能说明什么?回头看看过去拍的战争片,这些影片都很贴近现实的。
比如《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作为连长,带着他的九连冲锋在战场上,手里拿的可不是什么手枪,而是一支五六式冲锋枪。
这就是事实,在真正的战场上,手枪的效用不大,还得看步枪。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梁三喜是有原型的,就是当年打小霸王的十三军三十九师一一五团二炮连副连长王发坤烈士。
王发坤牺牲后,老婆李金花都哭晕了,上门的武装部的同志被李金花当作骗子给轰出了家门。
两千元欠债,李金花一个人用了十一年的时间才还清。
二十八年后,李金花才找到了王发坤的墓地,贷款两千元一家人才相聚一块。
说手枪的事,说了上面这件事,主要原因是,在翻阅相关资料的时候,看到了梁三喜原型的事情,放在心里不说不痛快。
烈士为了保护我们牺牲了,家人的生活却很难。
两千块还了十一年,为了见面又借了两千块。
不过如今我们对烈士的注重程度越来越高,王发坤家属的生活也有了变化,据说家里在当地部门的照顾下,建起了两层小楼,当地的军分区送来了家具和家电,县里每年还发放九千元的优抚金,并且帮助烈士的家属搞起了养殖业。
烈士家属过得好,才叫好。
好了,接着说手枪的事情吧。
怎么说呢?手枪在战场上的使用率是很低,要想具体说明这个问题,最好从手枪一开始出现在战场上的作用说起。
手枪在战场上出现
话说一开始手枪有很多的,但符合现代意义的手枪,是一款叫做簧轮枪的手枪。
这种枪是利用机械进行打火的枪械,就是一个铁制的轮盘,用弹簧驱使转动,让这个粗糙的铁制轮盘和安装在里边的黄铁矿石摩擦产生火花,原理和现在的打火机一个意思。
这种枪结构比较复杂,当时的火绳枪才七个零件,这种枪就有二十多个,所以价格很昂贵,当时各个国家就把这种枪装备给了,更加昂贵的兵种骑兵。
至于步兵依然使用的火绳枪。
当时的骑兵分为三类,一种是长枪兵,就是那种拿着长矛可劲冲锋的骑兵;然后是重骑兵,武器就是一把马刀;最后是枪骑兵,使用的是骑枪,其实就是长枪版的簧轮枪(长度比火绳枪要短)。
那么这三种骑兵无一例外的,都会装备两支手枪版的簧轮枪。
不过在战场上,各个国家很快发现,他们的长枪骑兵和拿着马刀的重骑兵,遇到用长矛手结阵四角搭配火枪兵的步兵方阵,基本上就是白给。
最终骑兵就剩下使用簧轮枪的枪骑兵,以及新开发的一种龙骑兵(马匹是运输工具,作战的时候士兵下马结阵,使用火绳枪或者簧轮枪攻击的骑马步兵)。
再往后,这些使用装备了手枪版的簧轮枪的枪骑兵们,发现在战场上,手枪版的簧轮枪基本上没有多少用,这东西的射程太近了,近的他们还没有进入到攻击距离,就被步兵方阵中的火绳枪给击中了。
最后这些枪骑兵搞出一套战法,骑兵部队分成几波进行快步冲锋,记住不是全力冲锋,骑兵在距离步兵方阵一定距离上使用簧轮枪(长枪或者手枪)进攻一波,然后从步兵方阵侧面脱离战斗。
这种攻击模式来回这么做,就是为了引诱步兵主动出击,然后骑兵乘着这个机会冲入步兵方阵中大杀四方。
如果步兵不出击,那么双方就只能耗下去了,看谁撑不住,谁就笑到了最后。
这是骑兵对步兵,如果骑兵对骑兵,当时的骑兵部队还是装备头盔和胸甲的,而手枪根本就破不开这样的防御,还不如拿着一把刀和对手骑兵来个对冲呢?
所以手枪在这种反复的验证中,证明这东西真心没有用。
以至于后来的英国人,在给骑兵装备上手枪的时候,也仅仅给他们装备了三发子弹而已。
再往后发展,手枪这种鸡肋,就彻底地从骑兵队伍中被剔除了出去,骑兵变成了使用刀剑和步枪的一支部队。
至此以后,手枪大规模的列装到士兵这个级别中的现象就没有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会提出反对意见,说我们的历史上就出现过,手枪排,手枪连,甚至是手枪旅。
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解放前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农业国,成体系的工业化就没有,在当时造枪都是个技术活,别说机枪这种连发武器,就连步枪都造不好,就算是造出来了,问题也一大堆。
想要从外部进口一些,在哪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里,还被外国来了一个武器禁运,而驳壳枪这种连发武器作为一种手枪,被外国认为是自卫武器,就没有被列入禁运名单。
这才成批量的大量的进口驳壳枪装备部队,所以当时用驳壳枪装备部队是当机枪来使唤的。
而一把驳壳枪显然和真正的机枪比起来,真不是一盘菜,那么就只能用数量来提高质量了,这才出现了手枪排,手枪连,甚至是手枪旅。
所以这些事,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不去导致的,这要是部队能在一个班里装备起一挺轻机枪的话,谁还会费劲用手枪去装备一整支部队,要知道当时的驳壳枪可不便宜。
好了,接着从手枪版的簧轮枪说起。
那么手枪的不堪已经被证实了,所以手枪就从士兵的装备上消失了,但手枪这东西在军官中反而流行起来了。
这个主要是一种身份的体现,毕竟作为一名军官,不可能随时随地扛着一把长枪到处活动,手枪比较方便,遇到特殊情况,就算是不顶事还是能凑活用上一用。
其实手枪作为军官使用的标配,它和佩刀佩剑进行过一段较量。
因为在当时佩刀和佩剑是作为一种荣誉,配发给军官的,在实战中这些武器还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一战,这个时期武器又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作战过程中,人们发现佩剑佩刀这种东西不仅招惹敌人的注意,使用起来没法和步枪比,步枪可以远远的一枪就能放到对手,而佩刀必须冲过去靠近对手才有伤害。
所以佩剑佩刀慢慢地就变成了礼仪上的一种装饰物,不再在战场上出现了。
而手枪就取代了佩剑佩刀的地位,成为了军官的一种标配,但记住了,军官一旦要上战场,他们依然会选择一把步枪,卡宾枪或者冲锋枪来当作武器,至于手枪,哪是迫不得已才会使用的武器。
如今手枪的地位。
怎么说呢?手枪在外文中翻译过来,其实叫随身武器,它到了现在其实主要的功用就是替代成为装饰品的佩刀佩剑,变成了一种荣誉和身份的象征。
比如在二战时期,一支部队向另一支部队投降的时候,手下的士兵会交出手里的武器,而作为这支部队的最高长官会向接受投降的部队最高长官交出手枪。
这是在投降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代表着投降的部队,放弃抵抗乖乖地做俘虏。
其实我们在电视剧中也能看到这一幕,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接受日军投降,日军会将士兵的武器放在一边,日军的最高指挥官会将自己的佩刀双手奉上。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日军没有经历过一战,很多思想都是继承至一战之前的,所以军官佩刀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参观过诺门坎一战的德国观察员,会给出日军的水平仅仅处于1920年水平的评价。
所以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对方指挥官交出手枪,在亚洲战场上日军交出佩刀,这就代表了整支部队投降。
手枪的功用更注重礼仪上的意义,作为武器的意义还是差了一点了。
那么到了实际作战的时候,营以下的军官其实都是按照编制配发步枪给予使用的,甚至是全套的士兵装备,比如头盔,护具等等。
而营以上的军官到前线进行视察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也会携带一支步枪作为武器的,毕竟前线这
种地方,什么情况都会发生的,保不齐一场遭遇战就会发生,一支长枪护身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这么做还可以保持低调,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发生被围攻的事情。
再有就是军官到前线视察的时候,带上一支长枪,战士们也会有一定的认同感,军官都准备随时参加战斗的。
说道这里,很多人就会想到如今的电视剧里,八路军战士隐蔽在战壕里,伏击敌人,指挥员总是拿一支手枪作为信号枪发起对敌的攻击,这个难道是错误的?
这个画面不能说不对。
在当时八路军战士手里能有一把枪就不错了,当时四个战士配发一把枪,这些枪还包括机枪和手枪的,说一组数据就明白了。
八路军截止1937年的十二月做了一个调查,八路军在这个时间点上增加了五万七千四百人,而枪支才增加了一万多支。
什么概念?增加的人数和增加的枪支是五比一的比例。
要是把这个数据放大了,当时的八路军总人数是九万两千多人,长枪两万支,短枪两千零七十支,手枪四百支,机枪,冲锋枪,重机枪和到一块不到一千一百支。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不管是士兵还是指挥员四个人才一把枪,其余用不上枪的,只能使用大砍刀和长矛从战场上去缴获敌人的枪械来使用。
后来八路军的部队,要求部队将枪支的持有率提高到五成,就是一半的人有枪,这个难度相当高的。
而到了1940年的四月份,枪支的持有率只有三成。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部队增长得过快,而枪支却没有什么增长,再加上和日军作战过程中的损失,造成枪支的持有率低下。
与此同时,八路军在这一年的一月二月消耗的弹药却相当的惊人,各类弹药消耗了两百零两万两千一百五十三颗,这些弹药包括了各种枪械的子弹以及掷弹筒,迫击炮,山炮等等炮弹和手榴弹。
数字是不会说谎的,所以八路军和日军作战是很频繁的,但在这种频繁作战下,枪支的持有率上不去。
说道原因就是八路军打日军打得痛快,老百姓们喜欢加入八路军,人多了,但武器却上不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手里有枪就是好事,不在乎手枪不手枪的。
所以战壕里出现指挥员使用手枪的事情,是没有毛病的,但作为信号枪使用,这显然是不对的,距离太远的话就算是驳壳枪也打不到(驳壳枪最远可以打一百五十米的),纯属浪费子弹。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
网友解答:
-----
提问者这个问题,感觉应该就是一个军盲。
首先,手枪本身就是战斗武器,为啥就不能拿手枪参加战斗了?
只不过所谓“战斗”,那是有各种各样不同战斗的。比如:进攻、防御、穿插、遭遇等等。
这里面又得分有准备的战斗,和无准备的战斗。
通常而言,班长以上都可统称为“指挥员”。但以前的武器配备,是排长以上才配手枪。而现代作战,手枪实际已配备到了单兵,也就是普通战士。
本人在八十年代下半期,作为连级指挥员,既有拿手枪参加战斗的经历(这在头条问答中有过讲述),也有持五六式冲锋枪参加战斗的经历。并非大家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那种情况:指挥员在战斗中就只能傻傻的拿着自己平时的配枪在那里射击。
指挥员拿手枪参加战斗,多为被动作战。凡主动作战,那是用不着指挥员参战的。
-----
网友解答:
-----
据我个人观点,按常规战而言重点结合越战的经验,各级指挥员所需备枪,看是哪一级指挥员吧,前指及军到师一级的根本用不上拿任何枪,团级的可备一把手枪装饰一下,营级以下的备手枪没啥战斗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多备一把冲锋枪是比较周全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