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土尔扈特到底是东归还是东征?如果东归的话清朝为什么不派兵接应?
历史上土尔扈特到底是东归还是东征?如果东归的话清朝为什么不派兵接应?
-----
网友解答:
-----
土尔扈特主要是得知准噶尔汗国灭了,清军没有完全漠西蒙古控制决定东征,谁知道清军已经控制了原来准噶尔地区,只好归降;
话说明朝末年,由于居住环境恶化以及与准噶尔部的冲突,蒙古土尔扈特部逐渐西迁,迁移到俄国伏尔加河畔。清廷跟准噶尔战争的时候,多次派遣使者去那里希望能够东西夹击。后来随着沙皇俄国的扩张,土尔扈特部被迫臣服于俄国。沙俄此时也不断征调土尔扈特部众去跟土耳其打仗,连年战争,土尔扈特死伤严重。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乾隆帝趁着准噶尔汗国内乱命令大将军兆惠进攻准噶尔,一举灭了准噶尔汗国。而有一位叫舍棱的准噶尔旧臣跑到了土尔扈特部,面见首领渥巴锡汗。对渥巴锡汗说你的死敌准噶尔已经灭了,清军没有完全占领,还不如趁着时局未稳赶快回去故土建立国家吧。
渥巴锡汗一听,有道理,本来就沙俄没完没了战争就受不了,而且还逼着信东正教,现在回去也能回归故土,就一锤定音,说走就走。于是渥巴锡汗率领土尔扈特部兵分三路开始往东走,携带者物资浩浩荡荡向东出发。为了表示东去决心,临走前渥巴锡烧了自己的宫殿,表明有去无回。
沙皇叶卡捷琳娜得知渥巴锡走了,马上命令哥萨克骑兵去追。土尔扈特在回去的路上险情不断,首先跨过千里大草原,然后是冰封的乌拉尔河,同时不断遭受沙俄军队的围剿和堵截。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最后来到了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一个山谷,叫奥琴峡谷。这里是东归的一条必经之路,如果绕过去难免增加时间和危险。但是想不到的是哈萨克骑兵已抢占隘口,只好硬拼了,于是渥巴锡定下谋略,自己从正面进攻,另外派一支部队绕过山谷从后面包抄,于是前后夹攻,最后全歼敌人。但是部落民众损失也很大。
春天来临,冰雪消融,哈萨克草地泥泞不堪。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土气升腾,东进队伍更是十分疲惫。战斗、疾病、疲劳、饥饿,夺走了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人的生命,人员从出发时的17万减半了。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继续东进。
在来到伊犁附近的时候,伊犁将军不知道这一群人是来干嘛的,蓬头垢面的,跟乞丐没有大区别了。就派人去见渥巴锡汗,问你们来干嘛。渥巴锡不理会,想要打。伊犁将军一看,那还了得,马上整顿军马,双方对峙起来。此时土尔扈特部也不好,部众损失了一半,而且人困马乏。此时偏偏遇上了瘟疫,怎么打啊,之前就是吓唬人的。
渥巴锡一看,说打就打,可问题是自己现在这幅样子怎么打啊,眼看清朝已经控制了准噶尔地区,而且势力强大,就与下面的一些部落首领商议我们部落现在损失惨重,而且瘟疫严重,看能不能投降清朝算了。部落首领回去商议了几天,眼看形势恶劣,沙俄军队就在后面虎视眈眈,如果清军再来我们受不了啊,好就投降吧,反正回归故土了也行。
于是渥巴锡派人找伊犁将军商议投降,同时献上祖先所受之明朝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等物。伊犁将军将事情禀报乾隆帝,土尔扈特部到来的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帝十分高兴。他立刻派大臣巴图尔济噶尔勒到新疆欢迎,接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们来承德避暑山庄相见。又下旨令陕甘地方政府开拨库银,救济归国的七万余土尔扈特人,并对这些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形容枯瘠的部众进行妥善安置。陕、甘、宁、内蒙、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也把粮食、衣物、牛羊、毡庐等贡献出来,帮助土尔扈特部兄弟渡过难关。
清朝中央政府对蒙古土尔扈特进行褒奖,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封策伯克多济尔为布延图亲王,其他首领也各有封赏。对被通缉出逃沙俄的舍楞,因一起回归,情属悔过投诚,所以不究前罪,一并封赏为弼里克图郡王。
至于后面的沙俄军队,乾隆给叶卡捷琳娜去了一封信,说这些人东归了,现在在我的领土上,在我管辖之内,你就别惦记了。叶卡捷琳娜虽然生气,但是也没办法。乾隆帝下令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这段历史曾拍成电影《东归英雄传》和马景涛饰演的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
-----
网友解答:
-----
虽然大部分描写土尔扈特部的书籍,都将其东迁的过程描写为“东归”,但结合真实历史情况,以及其当时所处的地理格局来看,土尔扈特部当年想要攻打清朝的概率要高于归顺,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蒙古游牧民族的特性,历史上从草原游牧民族诞生开始,到清朝击败最后一支蒙古势力---准噶尔汗国结束,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草原游牧民族从来都是掠袭中原王朝,而从来没有主动归顺过中原农耕文明,就算知道草原游牧文明发展远不如农耕文明,其采取的措施也只有入侵,且过程中还建立过强大的“蒙古帝国”。所以,蒙古部族骨子里不太可能具备主动“归顺”的思想,尤其是土尔扈特部早年就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也是一支具备铮铮铁骨的老牌部族,否则其当年不会为了避免被兄弟部族--准噶尔部吞并而先择西迁,更不会因为沙俄吞并意图而先择回归。
第二点东归的时间,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时间是1771年,这与清朝击败准噶尔汗国,将新疆纳入统治的时间只相差了14年。当时土尔扈特部无力与日益强大的沙俄政权抗争,毕竟其所居住的伏尔加河下游无险可守,沙俄强大势力冲击下,很容易就能被冲散。反观清朝对新疆边疆的管控,当时还没有完全成熟,毕竟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六七十年,且蒙古部族历来有“死灰复燃”的韧性,加之新疆地区地盘广阔,距离中枢遥远,又有天山、阿尔泰山、青藏高原的阻挡,故清朝对边疆有“鞭长莫及”的困难,土尔扈特部选择在这个时间迁往漠西新疆草原,归顺意图可谓是模棱两可。
第三点东归消息告知,虽然土尔扈特部东归之前,一直与清朝有一定联系,甚至还曾派使者访问过清朝,但东归之前其并没有提前告知清朝,甚至东归已经进行了四个月时间,且处在哈萨克部族的一次次掠袭下,也没有主动联系清朝。更重要的是,当土尔扈特部到达了新疆边境,与清朝伊犁将军所辖范围“一墙之隔”时,其还是没有与清朝联系,而是选择在边境徘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如若不是土尔扈特部过境哈萨克草原时,伤亡太过惨重,其真实的意图就是要攻打漠西草原,抢占原先准噶尔汗国的地盘。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
网友解答:
-----
北元灭亡后,蒙古诸部归为鞑靼与瓦剌两部。明朝末期,瓦剌改名卫拉特,并分裂为四部,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杜尔伯特部、伊犁河一带的准噶尔部、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土尔扈特部、及乌鲁木齐附近的和硕特部。而当准噶尔部异军突起后,和硕部被赶入青藏高原,土尔扈特部则转辗西迁,广袤的西域大地遂成了准噶尔部一个人的舞台。
土尔扈特人西迁
西迁的土尔扈特部最选择在伏尔加河下游定居,他们被邻居巴什基尔人称为“卡尔梅克”。因此,他们生活的区域也被称为“卡尔梅克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土尔扈特人原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如诗如画的生活,不曾想沙俄很快扩张到此,土尔扈特人备受压榨。如此一来,土尔扈特人渴望安宁生活的美梦又一次被打破,于是他们想到了东方的根——那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
1698年,已经在卡尔梅克草原生活了近七十年的土尔扈特部遣人到大清帝国表达了东归的意图,当时的康熙皇帝予以首肯。但是,当土尔扈特使者阿拉布珠尔返程时,却遭到准噶尔部的阻截。准噶尔声称,人可以过,但必须把命留下。无奈之下,阿拉布珠尔只好内附清朝,土尔扈特部的第一次东归无疾而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又一个70年。此时蒙古草原已经恢复平静,曾经飞扬跋扈的噶尔丹早已作古,准噶尔部也不复存在,而被沙俄统治下的土尔扈特人却依然忍受着痛苦和煎熬。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不仅强行用宗教手段对土尔扈特人实行同化统治,而且还用战争手段瓦解土尔扈特人的实力。因此,数以万计的土尔扈特人民沦为沙俄对阵奥斯曼帝国的炮灰。
走,意味着还有生的希望,不走,很可能下一秒就失去生命,何去何从,土尔扈特人又一次选择了东归。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之路
公元1771年1月17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天黎明,7万名生活在伏尔加河西岸的土尔扈特人来到河边,望着还未封冻的河,肝肠寸断,掩面而泣。而位于河东岸的168083名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启程。他们扶老携幼,坐着马车、骆驼、雪撬,在骑兵的护佑下,踏着雪白的积雪,超着太阳升起的方方前行。
沙俄女皇听到消息后,雷霆震怒,一面派人封锁滞留于伏尔加河西岸的土尔扈特人,另一面派兵追击渥巴锡率领的东归大军。当行至哈萨克草原时,土尔扈特部被截杀9000余人。好不容易逃出冲围,又有2万名沙俄及哈萨克军人拦住去路。土尔扈特拼命冲杀,再一次虎口脱险。
进入夏季,土尔扈特部到达了莫尼泰河,本打算就地休整,没想到转眼被5万哈萨克兵士包围。三天后,渥巴锡率人突袭,大获全胜,越过姆英格地区。为了避免再次被袭,土尔扈特人选择走崎岖不平的山路,绕过巴尔喀什湖西南,蹚过戈壁逾吹河及塔拉斯河,沿着沙喇伯勒,于7月中旬到达伊犁河流域。
数天后,土尔扈特的前锋部队在察林河与前来接应的清军汇合。最终,半年前的17 万浩荡大军仅存66013人。而且他们走没了鞋子,尘土满面,衣不蔽体,形容枯槁,让闻者心酸,见者流泪。
难怪英国女作家德昆赛说:
“从有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的鞑靼民族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东返祖国那样轰动于世界和激动人心的了”
不久,乾隆皇帝于承德避暑山庄亲自接见渥巴锡,并划拨20万两白银,提供大量的牛羊、布匹、粮食等生产生活物质,将他们安置在放牧者天堂的伊犁河畔。此致,土尔扈特人总算回到了自己的家。
东归还是东征?为什么清朝不派兵接应?
其实有人一直在质疑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动机,即真心回归还是伺机东征。其实这个问题在逻辑上就不成立。
一、土尔扈特人是受准噶尔部挤压才选择西迁,说明他们惹不起准噶尔部。然而,准噶尔同大清对抗的结果是连渣渣都不剩,回过头来,如果土尔扈特人东征清朝不是以卵击石吗?再说,既然他们从来就对抗清朝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不同准噶尔联手而是背井离乡,重新寻找生活家园呢?
二、土尔扈特人东归行程万里,九死一生,而且临行时还将宫殿、房屋等统统付之一炬。如果是东征,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失败了呢?再说既然打仗,还用得着托家带口的出征吗?
三、如果土尔扈特人东征,沙俄第一个支持,或是坐山观虎斗。他们也不可能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来阻拦,反而会同土尔扈特人默契地配合。如此才符合沙俄的根本利益。
所以,综上所述,土尔扈特人是怀着一片赤诚之心回归祖国,这点毋庸置疑。但如果清朝派兵接迎,意味着进入沙俄的势力范围,同沙俄宣战,或者是会落下“侵略者”的口实。到时,两国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武力冲突。而土尔扈特人自己东归是寻根,是回归故乡,沙俄纵然千方百计的阻拦,但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当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沙俄只能悻悻张望,比喝了一坛子醋还要失落。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网友解答:
-----
谢谢云朵上冷邀请。
首先,土尔扈特是东归而不是东征
这是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为摆脱沙俄带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从伏尔加河畔到达伊犁河谷地。
明朝中期,准格尔部在伊犁河谷崛起,崛起之后,又不断排挤另外一支部落即卡尔梅克部落,而卡尔梅克部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土尔扈特部,为成吉思汗近卫军的后代子嗣。在与准格尔部的几度交锋中,土尔扈特部败下阵来,不得不西迁至高加索山脉北部的伏尔加河流域。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时期,土尔扈特部开始东迁。他们成功突破了沙俄哥萨特骑兵的防线。由于频繁的战斗和瘟疫等影响,土尔扈特部到达天山脚下之时,已不足出发之时的三分之一。
其次,清朝不派兵接应是因为不明确土尔扈特部究竟是东归还是东征
清朝当时并不清楚土尔扈特部究竟是东归还是东征,所以不会也不能派兵接应。土尔扈特部在东迁之时收留了大量西遁的准格尔人,当时清朝伊犁将军派出了使者,渥巴锡并未理会理会,因为渥巴锡还在想着到底是留在中亚和西域发展壮大,还是臣服于清朝。这时土尔扈特部又爆发了一次瘟疫,土尔扈特部又看到清朝军队在西域的防御固若金汤,所以渥巴锡便决定以大清臣民的身份重归故土。
在土尔扈特部归来后,乾隆皇帝告知沙俄,将土尔扈特部东迁定性为东归,并表态俄军如若继续追击,清俄两国必将开战。不久,渥巴锡前往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从此,东迁的土尔扈特部在伊犁河谷安居乐业,而留在沙俄的土尔扈特人居住在卡尔梅克共和国至今。
谢谢!
-----
网友解答:
-----
土尔扈特东归
土尔扈特部肯定是东归,但要想了解乾隆时期土尔扈特东归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得把历史在向前推一百多年。土尔扈特为什么西迁?又为什么东归?
土尔扈特部西迁
在明朝边疆屡次犯境的
瓦剌部
(参考电视剧
《大明风华》
)在清朝被称为厄鲁特。它分四大部:
准噶(ga)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
在明末时期,土尔扈特和准噶尔两部交恶,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领地扩张,于是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明崇祯元年)率部向西走,经过两年多时间,来到人烟稀少的额济勒河,也就是现今的俄罗斯境内
伏尔加河,
此时尚未被沙俄控制。此地水草丰美,而且没有人烟,迁来到这里的土尔扈特人就建立了自己的汗国。
与沙俄俄国建立关系
之后,沙俄入侵在伏尔加河中下游信仰突厥-蒙古各个汗国,土尔扈特部正好从背后袭击信仰伊斯兰的各国,配合沙俄的入侵,从此受到了沙俄的优待。此后,沙俄-土尔扈特部联军对伏尔加河流域的突厥各国展开漫长战争,土尔扈特部也受到沙俄册封,成为俄国的属民。
1669年,阿玉奇成为土尔扈特部首领,部族全盛时,领土西、北两边到伏尔加河,南到里海,东到乌拉尔河。此后俄国和土尔扈特部关系良好,但是后来沙俄不断对土尔扈特部征兵,开始用土尔扈特人对抗强敌,导致双方关系恶化。曾经在1700年,土尔扈特派骑兵帮俄国对付瑞典,一直战争不断。到1761年,土尔扈特部
渥巴锡
继位后,此时
正值叶卡捷琳娜二世
当权,为了争夺出海口和领土扩张,俄国和土耳其战争不断,土尔扈特人因为骁勇善战、期数娴熟屡次被沙俄征兵,几年间数万人死于与自己部落毫无干系的战争中,使得人民民怨沸腾,东归想法萌生。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俄国更是加大力度对土尔扈特部剥削。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决定
东归
。
土尔扈特部东归,一路艰险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举部东归,历经半年时间到达伊犁。启程时有三万多户,近十七万人,历经疾病、饥饿、瘟疫以及沙俄派兵的阻挠,到伊犁后人畜死伤过半。·当时乾隆非常重视和欢迎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伊犁,当时调用200万两白银去甘肃购买物资救济土尔扈特部。可以说,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乾隆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
乾隆为什么不派兵接应土尔扈特部?
我认为是两个原因:
一、事发突然,
渥巴锡土尔扈特部没有这个时间去向乾隆求救,也没有时间等清政府部队来接应自己。
大家可以看图,
黑色部分
是
伏尔加河,绿色部分
是
伊犁,橘色
是
北京。
黑色的左边就是莫斯科,你应该知道有多远了吧,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允许土尔扈特部一来一回。
二 、就算是提前知道土尔扈特部要回归,也不会出兵
。因为一旦出兵事件性质改变,清朝与俄国关系本来就十分紧张,如果出兵俄国可能导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得考虑后勤供给的问题。对准噶尔的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开始,至乾隆二十年(1755)以清军胜利结束,这场你来我往的战争持续了近七十年,并且地点就在伊犁(图中绿色区域),更何况现在是发兵到伏尔加河,时间以及后勤消耗,后勤保障都是大问题。
接应近17万人,得派多少部队去才能护其周全?得用多少后勤物资才能让一程有所保障?
乾隆就算知道土尔扈特部东归,也只能祈福。
从伊犁到北京走高速要近三千四百多公里,古时候的路并非高速,做不到遇水搭桥见山打隧道,我认为实际路程起码四千公里起。由此可见,当初土尔扈特部回归之路的艰难坎坷。
所以不得不说,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乾隆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
-----
网友解答:
-----
是东归,不是东征。
土尔扈特部本来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大概在十七世纪,因为和别的部落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他们向西迁徒,去寻找更水土肥美的地方。
游牧民族嘛,这样的迁徒根本是常事。如果找到了乐土,他们并不介意永远定居下来。“安土重迁”是农耕民族的特点,游牧民族可不管这一套。
问题是土尔扈特部迁徒到了伏尔加河下游,那是沙俄的地盘。沙俄并没有将他们拒之门外,相反地,很欢迎他们——欢迎他们的财富,也欢迎他们的人口,能够给沙俄的战争提供兵源。至于说友好相处、平等对待?嗐,毛子要到几百年以后才能学会这两个词呢。
忍受不了沙俄的压迫,年轻的首领渥巴锡率部起义,打算回来祖先来的地方。
这一路的自然灾难、人为艰险就不用细说了,出发十七万,到达四万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有个传说,渥巴锡在出发之前三年,就下令全部落的男女不许结婚,为的是没有新生婴儿,减轻行军困难。
最艰难的是,渥巴锡在出发之前、行进途中,并没有和清政府取得切实的联系。也就是说,哪怕是作为首领,也不知道此行终点面对的是什么,是冷眼,是刀枪,还是鲜花美酒?
反过来说,一支数万人的人马,事先没有经过同意,忽然出现在你的边境线上,清政府做出什么想的反应,也不能算过激。不相信?看看欧洲难民危机就知道了。
幸好这时清朝的皇帝是乾隆。乾隆未必能站在历史高度看待这件事,也许他就是好大喜功,愿意把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看成是对自己的倾慕,于是下令热情招待、妥善安置。这支远离故国几十年的游子队伍,才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清政府为什么没派兵接应?唉,连知道都不知道呢,上哪里去接应?
-----
网友解答:
-----
土尔扈特部落,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也居住了百多年,俄罗斯对他们很不友好,俄罗斯对外打仗时,就在土尔扈特部落大量征兵,使得他们部落伤亡较大,沙俄不是平等对待他们,正值乾隆三十六年,伊犁一带空出一片草原,土尔扈特部落,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共十六万八千人东归,俄罗斯不干了,一路围追堵截,造成不小伤亡,为什么清朝没有接应?是沙皇叶卡捷琳娜通知乾隆截住他们,让他们返回,乾隆对叶卡捷琳娜说:在俄地盘归俄解决,在大清地盘归大清解决,这完全要靠土尔扈特部落人自己的毅力了。
-----
网友解答:
-----
东归与东征没什么区别。游牧没有农耕民族固定的故乡观念。
明末清初,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各部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其中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
卫拉特与宗主喀尔喀蒙古及内部战争乱不断。1628年(崇祯元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本部落大部分属民以及和硕特、杜尔伯特、辉特等部的部分属民,共计5万户19万人,从新疆塔尔巴哈台向西迁到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的草原。
1771年(乾隆36年),因不堪沙俄征兵、赋税、削权等重压,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17万部众(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即现在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前身),冲破沙俄哥萨克的重重截击损失过半,到达伊犁河谷,并向提前得到沙俄消息而严阵以待的清军投降。并被乾隆分成四部盟,隔离安置于原准格尔部草场,恩威兼备。
-----
网友解答:
-----
土尔扈特是我国一个比较古老的蒙古族部落,是四卫拉特(清朝称厄鲁特)之一。部落祖上曾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卫拉特在明朝时被称为瓦剌,明朝对鞑靼用兵,瓦剌崛起,到也先时势力一度达到极盛,曾大举进攻明朝,发动让明朝大伤元气的土木堡之变,后被于谦击退。
也先死后,瓦剌逐渐衰落,迁移至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至明末清初时,卫拉特蒙古主要有四个最大的部落: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另一个是后来让康熙很头疼的准噶尔部。还有一个较小的辉特部。准噶尔部实力最强,逐步统一其他部落,土尔扈特部迫于准噶尔部的压力,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
当时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尚未被沙俄占领,土尔扈特部在那水草丰美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建立了国家---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幸福地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沙俄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沙俄政府认为土尔扈特汗国是个威胁,因为土尔扈特汗国强盛时期曾是和俄国平起平坐的。但是后来沙俄强大以后,最想要削弱、控制的就是土尔扈特汗国,毕竟东方游牧民族(成吉思汗)对俄来说曾经是场噩梦。
1761年,年仅19岁的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继位,沙俄强行控制土尔扈特汗国权利机构,扶植傀儡,对土尔扈特分化瓦解,削弱渥巴锡汗。同时,逼迫信奉佛教的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对土尔扈特人进行迫害。这还不算完,沙俄又指使哥萨克人疯狂抢夺土尔扈特的地盘,碾压土尔扈特人的生存空间。
为了进一步的削弱土尔扈特,沙俄大肆征用土尔扈特青壮年,让他们去土耳其的战场上当炮灰。每次作战,土尔扈特骑兵十万就有八九万死在战场上。关键是不是一两次,而是一次一次又一次,沙俄和土耳其打了二十多年,土尔扈特人再多也不够沙俄填坑的。土尔扈特强盛时期有7万帐,到18世纪60年代,只剩下4万帐左右。沙俄铁了心地把土尔扈特往残废里整,如此下去不被灭绝也差不多了。
打又打不过,只剩下一条路就是回归了。1770年,首领渥巴锡召开绝密会议,决定返回祖国。1771年,渥巴锡动员全体土尔扈特人东归,结果消息走漏,不得不提前行动,伏尔加河西岸的一万多户,因未能渡河而只好留下。渥巴锡率领东岸的部众三万多户约17万人,离开生活了140多年的伏尔加河流域,开始了艰难的东归之旅。
沙俄为阻止土尔扈特人东归,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一路围追堵截,因为土尔扈特人拖家带口,赶着牛羊骆马,行进比较缓慢。途中不断的和沙俄、哥萨克、哈萨克兵进行战斗,造成大量伤亡,另外由于严寒、疾病、饥饿等因素,而失去大量的部众。
但是在首领渥巴锡的鼓励下,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克服重重困难一往无前地向着祖国的方向行进。历经半年多,跋涉万里,等回到祖国时,只剩下三万五千多人,和出发时相比,十成只剩两成。
好在清廷得知消息后,乾隆皇帝顶住沙俄的压力,坚决对一心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进行了接纳并按东、西、南、北四路进行分盟安置。渥巴锡所领的南路土尔扈特人后代生活在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硕县一带。
和静县、和硕县汉朝时属于焉耆国,地处天山中段南麓,是新疆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如今南疆铁路纵穿南北,国道216、217、218以及省道206、301、305、321等线路从境内穿过。在和静县城的满汗王府就是土尔扈特部第二十七世汗王满楚克扎布的居所。
东、西、北三路的土尔扈特后代生活在乌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富蕴县、青河县以及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地。
而未能和渥巴锡汗一起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如今生活在高加索山脉北边的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境内,成为卡尔梅克人。他们原本生活在伏尔加河沿岸,但在大部队东归之后,留下的这些备受哥萨克和沙俄人的欺压,最终迁移到埃利斯塔一带。
埃利斯塔是欧洲唯一的佛教城市,被称为欧洲小拉萨,就是因为土尔扈特人信奉佛教。二战期间,卡尔梅克人因被怀疑和德国有牵连,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58年平反后才迁回并恢复卡尔梅克共和国。
-----
网友解答:
-----
是东归
。
并不是不派兵接应,而是没法接应,
土尔扈特使者
从伏尔加河河畔跑到北京,见康熙就花了二年多的时间。而且土尔扈特大部队东归,跑到新疆花了8个月,这怎么接应。没有精确的路线,没能精确的时间,就是想接应也不知道到那接应。
土尔扈特
是在17世纪20年代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的,但跑到这里就面临强大沙俄政府的压制,还要与当地游牧民族抢夺地盘。比如土尔扈特部的大汗
和鄂尔勒克
就是在1644年与沙俄作战时死亡,他死后他的子孙相继为大汗,继续领导抗争。
土尔扈特,也没有忘记与大清联系。顺治十二年1655年,土尔扈特当时的大汗
和鄂尔勒克
就派自己的儿子向清朝“
奉表贡
”,二年后,再派人向清朝“
贡骆马三百余,复携马千,乞市归化城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打赢噶尔丹后,土尔扈特立马派人“
入贡庆捷
”。土尔扈特又在康熙四十三年1702年,五十一年1712年分别派人出使清朝。
尤其是1712年,土尔扈特的使者“
假道俄罗斯,达京师,表贡方物
”,这一趟就走了二年多,从西伯利亚,经库伦(现蒙古首都)。主要原因是土尔扈特与新疆的准噶尔部关系疆了。
康熙也在五十一年1712年派大臣图理琛出使土尔扈特,史称“
图理琛出使
”。这一次出使也是二年多。
土尔扈特,最重要的出使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为沙俄的压迫,土尔扈特已经有心东归了,就派遣大汗阿玉奇派使者
吹札布
绕道俄罗斯,花了三年时间跑到北京。吹札布见到乾隆先是要求支西藏礼佛(蒙古都是黄教信仰者),从西藏回来后,
吹札布
就向乾隆坦白了土尔扈特在沙俄压榨下的痛苦,并向乾隆强调:土尔扈特对沙俄只是“
附之,非降之也。非大皇帝命,安肯为人臣仆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19岁的
渥巴锡
成为土尔扈特的新大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土尔扈特在沙俄的压榨下,年轻人几乎全部被派往沙俄与土耳其,瑞典的战场,回来者十不存二。
渥巴锡决定东归。
1770年11月,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共17万人东归,部队分三部,一为前锋,二为中间普通民众,殿后的由渥巴锡亲率2万精锐。
大部队在8天内突破乌拉尔河,
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间1762年7月9日—1796年11月6日)调集大军围追堵截,期间还有哈萨克汗国等国的军队5万余人的围攻,就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5月,土尔扈特前锋在伊犁河附近碰上前来迎接的清军,6月清军总管
伊昌阿
会见土尔扈特主力部队,与大汗渥巴锡。
土尔扈特,从1770年11月到1771年6月,这8个月的时间内,走了一万多公里,17万人到达新疆,只剩下7万余人。
消息传到乾隆那,一些大臣认为这不是投诚,乾隆最初也是怀疑;“
朕闻土尔扈特来归之信……因以窜俄罗斯者,恐其有诡计,议论沸起。古云;受降如受敌,朕亦不能不为之少惑
。”
乾隆也是怕这是沙俄的计策。后来信息越明朗下,乾隆决定收下土尔扈特,并给他们衣物数十万计,牛羊27万头,食物4万余石等等急需的东西,又划定游牧区域,这才稳定住土尔扈特,没使它崩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25日,渥巴锡朝见乾隆皇帝。
-----
网友解答:
-----
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由于不堪忍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历经数年准备,举部东归故土。
1.土尔扈特人是东归不是东征,原因有二:
第一,征、伐、讨、荡、平在古汉语中都有打仗的意思,但各有不同;征是以大打小,以有道打无道。伐重点在于以大欺小;讨在征战之前往往会有一番言辞激烈的演说;荡则是蔑视,含有对对手的鄙视;平则是举手之劳,多针对叛逆!
土尔扈特人是蒙古人的后代,遗落异乡,他们的目的不是打仗,更不是以大打小,所以称不上东征!
第二,土尔扈特人是元朝蒙古人的后代,属于中华文化的偏支,回归国土属于回家,可称东归!
2,清朝为什么不派兵接应,原因有两点:
第一,消息闭塞,土尔扈特人启程回家奔赴蒙古的时候并没有提前知会清朝政府,清廷不知情自然谈不上接应。
第二,土尔扈特东归的时候是在乾隆朝,康熙朝的时候中国就和老毛子干过了,而且没赢过最后签了《尼布楚条约》,清廷从骨子里还是对毛子感到恐惧的,不敢伸手帮忙很正常!
------------------
推荐阅读:
归化之路已基本告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国足未来重返亚洲一流?
最近华为,任正非,陈春花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三者之间是什么情况?
“人老了不能自理,子女越孝顺,老人活得越久就越遭罪”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