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老先生在写完《鹿鼎记》后选择了封笔?对此你怎么看?
为什么金庸老先生在写完《鹿鼎记》后选择了封笔?对此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鹿鼎记》是最奇特也是最优秀的武侠小说之一。读罢感触良多,在这里,且看“小河读小宝”系列之零零一。
说起《鹿鼎记》的作者金庸,很多人都会觉得惋惜,因为金庸老先生在1972年完成《鹿鼎记》以后就封笔了,距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现在老先生还健在,为何封笔,他老人家也曾经给出过解释,他写到后来感到人物情节的重复,本来他力保每部小说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尽量不同,写完《鹿鼎记》,他无法保证下部新作能较以前有所突破,而长期以来,读者对于金庸给予厚望,他担心读者失望,倒不如激流勇退。
对于老先生的解释我感觉是很合理的,金庸先生的做法也是极其睿智的,在最巅峰的时期退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日后大家提起金庸的作品,都会竖起大拇指,称道个个精品。
在这里向为我们贡献了那么多优秀作品的金庸老先生致敬,也顺便说说读过他的武侠小说特别是最后一部《鹿鼎记》的感受,也算是为读《鹿鼎记》系列的开篇吧。
金庸先生第一部《书剑恩仇录》,还是颇有之前一般武侠小说的特点,但已经有所突破了。主角陈家洛可能会被很多读者认为是金庸小说最差劲男主角,因为他不仅心胸不够开阔,还把热恋他的天下第一美人,也是金庸笔下最美最接近仙女的香香公主拱手让给了敌人。可是别看陈家洛如此恶劣,如果在把他放在现实生活中,陈家洛却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接近男神的人物:家世显赫,大企业头目,文武全才,相貌堂堂,举止有礼,心存善意,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完美男人。这种男主在不少武侠小说里普遍存在,形象脸谱化,最后金庸安排香香公主身死,可以说是为了力求突破的一点证明。
第二部小说《碧血剑》,人物形象已经开始突破了,主角袁承志外形首先就不怎么漂亮了,虽然聪明却又木讷,虽然老成但能力有所不足。看得出来,金庸先生是在塑造一个尽量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特别成功,但已经在转变。
等到第三部《射雕英雄传》腾空出世,一个性格坚韧、淳朴忠厚的郭靖,一个机灵古怪、俏皮聪明的黄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武侠形象,而且里面诸多配角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顽童,丘处机梅超风裘千仞裘千丈都是各具特色,形象丰满,让人难以忘怀。射雕一出,金庸先生算是奠定了武侠小说宗师的地位。
后面接连《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合称射雕三部曲,也都是各具特色,读起来欲罢不能。而之后又迎来了《天龙八部》的高峰,读之热血澎湃,荡气回肠,大家已经觉得是顶峰了,结果《笑傲江湖》给我们又展示了一个别样的江湖,波谲云诡,勾心斗角,让人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才思。
在这些大部头作品中间,金庸先生还做了不少尝试,比如类似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写法的《雪山飞狐》,如果第一次读会很有趣。再比如专写人性险恶的《连城诀》,比一般揭露现实的小说还要黑暗。还有《越女剑》,虽是最短篇,但一女扫千军的形象依然惊天地泣鬼神。
当然,金庸先生作品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却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全书基本上是主角从弱到强的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里,写尽了江湖,也写尽了人生。似乎各个形象都尝试了,最终一部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出现了。
《鹿鼎记》说他是武侠吧,主角韦小宝最终也只是会个三招两式,而且主体写的也不是他的习武之路,而是做官做人的成长之路。说他不是武侠小说吧,里面又有陈近南、冯锡范、洪安通等诸多高手,各种武功绝学也是层出不穷。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金庸先生会在后面创造《鹿鼎记》这么一部异类的武侠小说呢。也许正如他前面说的,之前的小说把他想展示的武侠形象都写尽了。
而且到了后期,他的作品已经不单单满足展示打打杀杀的武侠世界了,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的探索。
实际上从《连城诀》《天龙八部》开始已经有了这个苗头,到了《笑傲江湖》里面,这种倾向就更严重,比如写左冷禅,辛辛苦苦经营几十年,最后一招不慎,胜利果实全部被岳不群窃取。比如东方不败武功天下第一,远远高于其他人,最后还是被杀死。武林里面争得是什么,最后还是人心。于是索性就来一部主要刻画人心斗争阴谋诡计的小说《鹿鼎记》,虽然有着武侠的外壳,但是鹿鼎记却更像一部官场现形记和社会现行记,里面的忠义大侠陈近南会被杀,武功最高的洪安通也被杀,反而不学无术,靠着察言观色和钻营拍马的韦小宝活得风流快活,有声有色。当然,作为三观颇正的金庸,他还是给韦小宝留了一个底线,那就是讲义气,有基本的廉耻心。他游走在各个势力之间,始终没有主动出卖过对他有恩的人,已经不容易了。
《鹿鼎记》的推出其实已经算是金庸封笔的预兆了,一个主流写武侠小说,以此闻名的作家不愿再写纯粹的武侠小说了。采用完成一部完全不一样的作品的方式来告别自己的执笔生涯,是不是显得更有意义,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呢。
-----
网友解答:
-----
金庸封笔,推测有三个原因。其一,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越女剑》所构建的武侠体系已经健全。从《越女剑》的先秦开始,到“射雕三部曲”的唐宋,经《笑傲江湖》的明朝,再到《鹿鼎记》的清,中国几千年历史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均已有了体现,已经不需要再多拓展。
因为如此,便牵引出第二个原因:金庸希望自己的建立的武侠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这个愿望显然是要比多写小说更迫切。金庸已经是中国武侠之冠,再多一部小说不会让他更强大(相反反而有败笔的风险,以及读者审美倾向改变带来的风险),而对过去的小说进行修订,则会延续他的传奇,这就跟王重阳得到《九阴真经》之后将其毁掉一个道理。虽然金庸的修改(比如黑化王语嫣等)等不被每个读者所接受,但金庸对其武侠体系有着自己的追求。
最后一个原因:武侠文学能不能跻身于文学,尚在未定之天。金庸小说,流行是足够流行了,但是不是能隽永,我们这一代人是不知道的,金庸自己也不知道。金庸不缺流量了,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不计其数,这样的作者对时间往往有着更强的野心。金庸为什么那么费心修订老文?或许在未来,金庸会是与能与大仲马同一级别的作家,但应该不是现在。
-----
网友解答:
-----
1972年,时年48岁的金庸先生在连载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从此不再涉足武侠小说的创作。有记者采访时问他,小说如此受欢迎,为什么竟不写了?金庸先生的回答是他的小说主要写人性,写人物性格,所写的人物无一重复,但再写下去重复就难免了,所以封笔。
这是急流勇退时的谦辞,不会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可能是金庸先生志不在此,所以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退出了。金庸先生自己说他写武侠小说一是交差,二是好玩。
交差,交的是罗孚、梁羽生的差。1954年,“吴陈比武”轰动一时,白鹤派名师陈克夫和黄埔太极教官吴公仪在澳门新花园进行比武。比武虽然只持续了短短数分钟,但极大催生了华人社会对武侠的热情。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看到这一浪潮,力劝社评委员梁羽生开写武侠小说,梁羽生一开始也是不愿的,觉得大材小用,但广告已经打出去,只好着笔连载《龙虎斗京华》,没想到效果不错,《新晚报》销量节节攀升。
梁羽生写了一年,写不过来,就找来金庸帮忙,才有了1955年连载的《书剑恩仇录》。1959年,从《大公报》出走的金庸和沈宝新合办《明报》。新报纸要打开销路,还要靠武侠小说,所以金庸的连载始终没停。但进入六十年代,成功转型为报人的金庸,工作的重心渐渐向报务和评论倾斜,已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七十年代,《明报》渐上正轨,金庸就不再创作武侠小说了,专心办报。
其实六十年代,金庸就已经忙不过来,不想被武侠小说牵扯过多精力,恰好宝岛的古龙声名正隆,由倪匡斡旋,古龙在1966年为《明报》连载了一部小说,效果也很好,正是《绝代双骄》。金庸封笔之后,古龙又在1972年开始连载《陆小凤传奇》,接过了武侠创作的薪火。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金庸先生的创作也是不断寻求突破的,到《鹿鼎记》恐怕已不能算是纯正的武侠了,或者算是社会派武侠?着笔的是流氓小人物,写的却是小人得志的社会和文化,到这里也就写尽了,急流勇退不失为明智选择。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以下几点:
第一,心态变了,不愿意写了。
其实金庸写小说的最初心态,完全和古龙一样。
古龙是靠写小说吃饭,不写就没饭吃。
金庸虽没古龙这么夸张,但也差不多了。
金庸最初在59年创建《明报》,几次面临破产,完全依靠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艰难支持。当时金庸每天晚上熬夜写武侠小说,但销量始终不佳,销最差时只有五六千份。
即便只有五六千份,大部分购买者也是为了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
所以,当时金庸没有办法不写。一旦他停笔,明报就完了,这么多年的心血和巨大投资就带了水漂。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大家注意,金庸有两部小说《白马啸西风》《鸳鸯刀》写的很烂,完全比不了前面的《神雕》和后面的《倚天》。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说法是金庸为了保持报纸上有连载,只能胡乱写了两部书,以保证报纸的发行量。
但到了鹿鼎记写作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明报已经大为成功。
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随后越来越壮大。
金庸已经成为香港有名的富人,还颇有声誉,说通俗点他已经没有必要通过写小说来维持事业。
心态变化了以后,金庸就难以像以往一样写小说了,因为缺乏动力。
所以,封笔也是必然的。
第二,金庸的招数用光了。
大家仔细分析,其实金庸后期的作品,都可以从西方文学小说中找到套路原型,分为很多模式。
大家注意金庸最后几部书,风格完全不同,差别很大,就是不同的套路了。
但到了鹿鼎记时代,金庸自己也说,能用的套路都用完了,没有可用的了。
要重复之前套路,写一些不精彩的文章,金庸自然不愿意的,不像自砸招牌,干脆封笔。
第三,金庸的水平确实有一定下降。
一种说法,最后的的几部书,虽然大部分是金庸写作,但也有金庸定下基调后让写作班子完成。
比如天龙八部的一部分就是倪匡写的。但如果金庸不是去国外访问,提前说明这件事,大家很难看出是倪匡的手笔。
写作这玩意,必须时时刻刻的写,停几个月也不行。
金庸因为成为明报老板,事情太多,恐怕也没有精力每天写作。
久而久之,水平下降厉害。
大家注意,在写鹿鼎记的同时,金庸写了一本越女剑。一般认为,越女剑肯定是金庸亲自写的。
然而,越女剑的水平很低,类似高中生作文。
由此可见,金庸水平有明显下降,恐怕也不能再写了。
第四,金庸的观念变了。
金庸年轻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编辑、作家,后来做了小老板也是小角色。
他的作品通常以汉民族正统自居,反抗异族,宣扬宁死不屈的侠客文化。
然而,60年代金庸开始从政,游走于各大势力之间,香港媒体说他是八面玲珑。
这样一来,金庸也变成半个政治家,心态发生很大变化。
大家注意,金庸最后两部作品《笑傲江湖》《鹿鼎记》中,再也没有宣扬以往的东西。
笑傲江湖根本就是政客之间的激烈斗争,目的就是争权夺利。
《鹿鼎记》据说本来是想将韦小宝塑造成大侠,谁知道写着写着,就变成一个同样八面玲珑的小政客。甚至,金庸还对所谓的侠客和反清复明给予讥笑和鄙视。
说通俗点,金庸从政以后认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了。
金庸的桌子上有个座右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样的小说写一两部还可以,写的多了就如同今天宫斗剧一样,会被读者厌恶。
-----
网友解答:
-----
新武侠小说宗师之一的金庸,早在1972年写完《鹿鼎记》后,就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了。这是为什么呢?
按他谦虚的说法,自言江湖人物已写尽风流,不想重复套路化而搁笔。
他的十五部作品从元朝到清朝,至韦小宝作为社会人物,已不再突出武功,悄然离侠远去。
金庸当初写武侠小说不过偏门副业,为维持《明报》的生存,是被卢孚和梁羽生赶鸭子上架的娱乐化写作。
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其实更看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金庸出生海宁查氏名门,自幼痴爱读书,对传统文化入迷。他曾梦想着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本人品性与学校风气不适,后转行《大公报》作编辑。
在香港离开母体的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文化迷失,以及与祖国的疏离感,文人便以武侠小说这样平民化的作品,宏扬\"侠之大为国为家”的家国情怀。
人说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宗庙,古龙的庙堂再高也是江湖,点评实在精妙
。
在金庸搁笔前后,古龙等新人已崛起,新作频出影响日大。名声在外的古龙曾在一文中言及:
作为武侠小说作家,与当时上流传统观念的文人作家地位相去甚远。
他不无悲伤地回忆说曾经认识一位可心的女孩,对她讲自己是个作家。女神听了眉开眼笑,望之充满了崇拜之情。但当古龙说自己写的是楚留香,李寻欢、陆小凤风靡一时的武侠人物时,女孩顿失所望的表情,让他的骄傲荡然无存。
李敖王朔等不少人,也指出武侠小说有文学性差的问题,言辞颇为激烈。金庸以无招胜有招,置之不理。
除金大侠生性善良温和中庸,他也清醒的认识到了,他们骂的并非全无是处。
内心仰羡胡适式学者文人,他于是在《明报》上市后,便急流勇退去追寻学者的生活了。
从此,一代武侠宗师远离江湖名利,在学者的路上飞奔。81岁高龄时,背着双肩包的金先生,认真地在剑桥攻读博士,对于昔日作品的粉丝淡然处之。
书白有其命,作家有其运。时代背景不同了,从金梁古温的新派,到后来的超新派,仙侠奇幻,江湖早已脱离了金庸的侠气,成为魔兽世界了。
虽然如此,多少人还是心有遗憾:倘若金大侠不早早隐退,多写出若干新经典该多好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读金庸。虽然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但其一代宗师的经典传奇却影响深远。
而今斯人已逝,想必金庸人皆称其为文化大师,而非武侠宗师,一定得偿封笔四十余载的苦心吧
!
一
------------------
推荐阅读:
为什么现在会画画的画的好的学画画的发表画作的跟风的多如牛毛?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