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
网友解答:
-----
【精选回答】源自
@峰子奇观
的优选回答。
准确的讲,清朝只有11位皇帝,后金时期有2位大汗。爱新觉罗的皇基始祖——努尔哈赤,是建立后金的大汗(或汗王),严格说并不算清朝皇帝。
“13帝说法”,其实另有蹊跷,这里面涉及一个“假皇帝”,以及清初一桩惊心动魄的大案。
首先,峰子哥来说说“后金建国”。
努尔哈赤,女真人,是爱新觉罗皇基的开山始祖,奠基人物,他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在今天的东北局部地区,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登基开国称汗。
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在汗位博弈中胜出,成为后金国第二任大汗,次年改年号“天聪”。
随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废掉了八王议政,打破了老汗王时期“四大贝勒共治”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削弱乃至废黜其余三大贝勒的权力和话语权,开始独揽大权,强化汗王的绝对权威地位。
图:清太宗皇太极
其实号令一统、决策一统、树立权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恰恰是满人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之一。试想:若是政令多出,号令不一,一盘散沙,又如何逐鹿中原?
为了以示与老爹努尔哈赤时期的旧政格局区别,皇太极来了一次改弦更张,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随后,皇太极收服蒙古,让朝鲜臣服脚下,扫平了周边,进而志在虎视中原的明朝。
按理说,皇太极才是大清的开国之君。这个时候,大清君主就该称皇帝了。
其次,峰子哥来说说清朝11位皇帝。
由此可见,后金时期,只有2位汗王: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时期,包括皇太极在内,有11位皇帝。
清朝11位皇帝依次分别为:
1、皇太极(清朝第一位皇帝)
2、顺治帝(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孝庄之子)
3、康熙帝(满清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帝(清朝最勤政的“劳模”皇帝)
5、乾隆帝(清朝最富有、也是最败家皇帝)
6、嘉庆帝(清朝步入下坡转折的皇帝)
7、道光帝(提倡节俭,龙炮打补丁的皇帝)
8、咸丰帝(慈禧老公,大烟鬼,仅育独子)
9、同治帝(慈禧亲儿子,染花柳病而死,绝嗣)
10、光绪帝(戊戌变法,被慈禧囚禁,绝嗣)
11、宣统帝(末代皇帝溥仪,阳痿,绝嗣)
其三,清朝13位皇帝说法,怎么来的?
峰子哥猜想,
人们一定是把后金和清朝的所有君主,合在一起看了。这样一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加上清朝11帝,就出现了“满清12帝”的说法。
为何又会出现13位皇帝?还有一位去哪儿了?
峰子哥可以明确的回答你:
这是个假皇帝,却又真权力,“皇帝”尊号是死后追封的,庙号“清成宗”,生前从没登基当过皇帝。
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清首功”之臣,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图:摄政王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携小皇帝顺治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灭李自成,灭南明政权,一统中原,功勋卓著,是大清全国政权真正的缔造者。
多尔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凡军国大事需先经摄政王过目点头,再呈送小皇帝走个“过场”,国家大小事都是多尔衮说了算,顺治帝只是个傀儡。
多尔衮出行前呼后拥,自己的王府成为“帝国核心”,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多尔衮经常还会对小顺治耳提面命,以教导口吻“教育”天子。
甚至多尔衮的着装也近乎龙袍,穿明黄,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太上皇”。多尔衮的尊号从摄政政、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居然要求尊他为“皇父摄政王”,皇父是什么?不想当皇帝的老子么?这让顺治帝感到无比窒息和不满,且由来已久。
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大玉儿)的“太后下嫁”宫廷绯闻,至今人们依然津津乐道。
多尔衮死后,被清廷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配享太庙,爵位加身,荣耀之至!生前没做成皇帝,死后却如愿以偿。
最后,峰子哥来说说多尔衮的死后大清算!
图:顺治帝福临(画像)
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后,即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倒多尔衮的浪潮中,多尔衮被一下子打入了谷底。
顺治帝最终爆发了,要彻底清算多尔衮势力。
信号一放出,昔日被多尔衮压制的其他满清权贵们,见风一拥而上,纷纷罗织多尔衮的罪状……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他们自然不敢,但多尔衮一死,怂人胆好像个个变成了虎胆,义愤填膺。
图:顺治帝(剧照示意)
多尔衮最后下场:
被褫夺皇帝尊号,牌位踢出太庙,华丽的坟墓也被砸毁,多尔衮尸首被挖出来,鞭尸示众,挫骨扬灰。多尔衮势力也遭到大清洗!
多尔衮曾是皇位的热门人选,与豪格之争,僵持不下,才让顺治帝小福临捡了大便宜,要不然八辈子也轮不到无权无势的孝庄母子。
多尔衮大权独揽时,也曾多次想过废掉顺治帝,自己来当皇帝,一直没有思考成熟,但不料在春秋鼎盛、如日中天之际,突然去世,史载“坠马而薨”,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年仅38岁。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阴谋论”说法,多尔衮死得很蹊跷,绝对没那么简单,38岁绝对是英年早逝啊!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顺治帝的重孙乾隆帝才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综上,所谓“满清13帝”的说法,正是如此来的。
多尔衮一生多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你认为他为啥没称帝?是还没来得及称帝,还是其他原因?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一起神聊历史!
-----
网友解答:
-----
简单来说,清朝有11个皇帝和6个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清朝十二帝,这是包括了清朝的11个皇帝和后金的一位大汗。此外还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说法,这是按年号算的。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
年号天命,
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用数年时间席卷辽东,把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尽数摧毁,不得不退守山海关。
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皇太极在位时期是清朝的关键时刻,后金逐步由一个渔猎民族政权向集权帝制国家转变,其标志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称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尔哈赤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毙于沈阳,清朝内部经过一系列争斗后,推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改元顺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请清军入关,清朝迅速攻占北京并迁都于此,福临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继承人,继而展开夺取天下的战争。
1648年,
福临
将努尔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摄政王多尔衮去世,福临追封其为大清皇帝。但两个月后福临展开清算,废除多尔衮一切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后的乾隆时期,多尔衮才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
福临之后,清朝还有十位皇帝,每人一个年号,即
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
总的来说,活着当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前身后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尔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则十二帝之称最为普遍。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纯属追封。多尔衮是生有皇帝之时,死有皇帝之名,只不过名很短,一般不把他当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开除了。
明清时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但皇太极因为称帝改国号,多了一个年号,所以整个清朝(加上后金)有十二帝十三年号。
-----
网友解答:
-----
之所以会有这个疑惑,主要就是在皇太极身上。清朝一共十二位皇帝,若除去后金朝努尔哈赤的话,则只有十一位。
但这十二位皇帝却有着十三个年号,其中皇太极一人,有着天聪、崇德两个年间,所以造成了有十三位皇帝的疑惑。
满清十二帝
明清以前,年号更换频繁,如汉武帝刘彻执政时就有五个年号,而像三国末代吴主孙皓,则更是一年换一个年号,基本是看见什么喜欢的就换什么。
所以在明清以前,我们称呼皇帝一般不称年号,而是称谥号:如汉武帝、汉献帝等。唐代以后称庙号,暂不赘言。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大体都不会变动,如永乐元年、崇祯元年,永乐、崇祯则是他们执政时的年号。
后金时期至清朝,满族皇帝也基本只有一个年号,唯一不同就是清太宗皇太极,有着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当然,这就得从后金过渡到清来说起了。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国,称大汗,国号“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取顺应天命之意。
明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金天命元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城下,抑郁而逝,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元崇德。
所以皇太极之所以有两个年号,是因为国家规格改了
(由大汗变成皇帝)
,一切都要是新的,以显示新兴政权的蓬勃发展。
以下为满清十二帝的年号,名称和在位年间,仅供娱乐。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在位十一年,终年六十八岁。
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在位十七年,终年五十岁。
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终年二十四岁。
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终年六十八岁。
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十三年,终年五十八岁。
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终年八十九岁。
清仁宗顒琰,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终年六十岁。
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在位三十年,终年六十九岁。
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在位十一年,终年三十一岁。
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在位十三年,终年一十九岁。
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在位三十四年,终年三十七岁。
清废帝溥仪,年号宣统,在位三年,终年六十一岁。
1967年,溥仪去世后,由满族人上庙号为“宪宗”,但不受官方认可,只是在家族中的流传而已。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
网友解答:
-----
清朝的皇帝数量有三种计算方式。
第一种,清朝全史,从太祖到逊帝十二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年号天命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年号天聪、崇德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
第二种,因为太宗皇太极开始称帝,使用“大清”国号,故太祖努尔哈赤不算在清朝皇帝内,十一位。
第三种,中国通史算法。因为太祖太宗都只是割据政权,他们的时代在通史中属于明朝,所以把世祖算做第一个皇帝。这种说法在民间尤其流行。传统相声《讲帝号》,金庸小说《鹿鼎记》都用的这种说法。
题主说的有十三位皇帝,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可能出现这种误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可能。
一,清朝一开始的国号为金,君主称汗。所以按年号称呼太祖为天命汗,太宗为天聪汗。后太宗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年号改为崇德。这样一来他自己有了两个年号天聪,崇德。总共清朝就有了十二帝十三个年号,故称清宫十三朝。有部小说就叫《清宫十三朝》,很有名。十三帝的误会很可能从此而来。还有人望文生意,把慈禧太后算为一朝,其实慈禧太后没有自己纪年,她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太后。
二,清太祖第十四子多尔衮,在太宗死后,顺治即位之初受封摄政王,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他死后按皇帝资格上庙号,谥号为“成宗义皇帝”。但不久又撤销,连亲王封号都剥夺,直到乾隆皇帝才给恢复,如果非说有个取消的皇帝,可能是他。
三,戊戌政变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空前紧张,慈禧有了废黜皇帝的念头,立清宣宗第五子奕誴之孙溥儁为“大阿哥”。准备让光绪退位,大阿哥代之。并且连新君年号都定好了,保庆。但在列强干预下未果。后来惩办“拳乱”祸首,溥儁之父端王载漪削去王爵,溥儁本人也取消大阿哥资格,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这可以算个未能上位的皇帝。
至于其他的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乾隆朝几位早夭的密立储君,或者穆宗未使用年号“祺祥”,不至于造成这种误会吧。
三种可能,希望可以帮到你。
-----
网友解答:
-----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清朝亡于 1912 年,这个没争议。但清朝从何时开始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
1616 年说, 1636 年说, 1644 年说。
(清朝十二帝)
1616 年说,源自努尔哈赤于 1616 年建立后金,照此说清朝历 296 年。1636 年说,源自皇太极于 1636 年建立大清,正式登基称帝,照此说清朝历 276 年。1644 年说,源自 1644 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照此说清朝历 268 年。
清朝的三种起始说,除了造就了三段不同的清朝历史,也让清朝的皇帝很头疼。按照 1616 年说,清朝共有 12 位皇帝,即
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和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按照 1636 年说,则需去除努尔哈赤,为十一位皇帝。按照 1644 年说,则需再去除皇太极,为十位皇帝,因为皇太极死于清军入关的前一年,即 1643 年,死在了革命胜利的前夕,可惜可惜。
那么努尔哈赤究竟算不算清朝的皇帝呢?我们得从努尔哈赤的功劳,地位,法理及时间逻辑来具体分析一下。
先看努尔哈赤对大清朝的功劳。
努尔哈赤生于 1599 年,属羊,属羊的宝宝可以把努尔哈赤领回家,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和我一样。1683 年, 24 岁的努尔哈赤以 13 副铠甲起兵,开始了统一战争。1688 年历时 5 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
(八旗)
又经历 20 多年的战争,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东北女真各部。1616 年,57 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史称后金。由此可见,努尔哈赤是大清朝的实际奠基者,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有大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清。
当然,努尔哈赤对大金以及大清的影响,除了通过战争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还创制了满文和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于 1626 年去世,时年 67 岁,生前称汗并未称帝,死后追封皇帝,庙号太祖,是为清太祖,那这种追封到底算不算数呢?
(唐高祖李渊 剧照)
开国君主对先辈的追封很常见,但追封分为两种情况,我们分别来看。
一种追封是礼仪上的追封,因为先辈对安邦定国并没有产生任何价值和意义,这种追封基本不被承认。
例如朱元璋称帝后,追封
祖父朱初一为明熙祖,父亲朱五四为明仁祖
。这两位老农民对朱元璋的大明朝没有任何贡献,他们至死也没有想到自己还有皇帝命,完全不被历史所认可,只是一种礼仪而已。
另外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追封其
祖父李虎为唐太祖,父亲李昞为唐世祖
。这两位生前虽然都很有作为,但唐朝建立时已去世几十年,虽然比朱元璋的两位农民先辈强很多,但仍然不被历史所认可。
第二种追封是所追封的先辈,对新王朝的建立有过重要的贡献,这种是被认可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曹操。
我们知道,曹操生前并未称帝,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是按皇帝的体例为曹操立传,即《武帝纪》。
另外,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
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
在唐人所做的史书《晋书》中,三人也是按皇帝的体例予以记录的,即《宣帝纪》,《景帝文帝纪》。由此看来,这种追封起码在史家眼里是被认可的。
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的追封显然属于后者。努尔哈赤对于大清朝的建立的作用和贡献甚至要高于司马懿父子和曹操,毕竟无论是司马懿还是曹操,都封封土建国,建立独立政权,而努尔哈赤已经建立后金政权,割据一方。
如果司马懿父子和曹操被史家所认可,那努尔哈赤自然不能例外!
只不过,从时间逻辑上看,努尔哈赤死于 1626 年,其子皇太极于 1636 年才建立大清朝正式称帝,这是努尔哈赤皇帝位置的最大 bug。
那如何定位努尔哈赤的地位呢?
生前建国,并未称帝,死后追封,名副其实,是含金量最高的追谥皇帝之一!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清朝的历史为 276 年,即按照 1636 年皇太极建国称帝时算,所以努尔哈赤的皇帝位置也有点不保。
-----
网友解答:
-----
跟我一起念念顺口溜,你就知道清朝只有12个皇帝,至于帝13为何被开除,放在后面说。
太祖努尔哈赤“天命”钱,创清称尊11年。
太宗皇太极“天聪”显,关外守位再10年。
世祖顺治“福临”运,中原18年改清姓。
圣祖玄烨称“康熙”,61年皇位古来稀。
世宗胤正唤“雍正”,13载帝位召国运。
高宗弘历叫“乾隆”,60年宝座民不穷。
仁宗颙琰说“嘉庆 ”,25载成仙显迷信。
宣宗旻宁呼“道光 ”,30年禁烟忙断肠。
文宗奕詝“咸丰”天,11年名臣曾国藩。
穆宗载淳“同治”闲,13载宝座无实权。
德宗载恬“光绪”年,慈禧34年再专权。
宣统溥仪羞“康德”,续位三年清朝完。
这是公司同事女儿因背诵清朝皇帝哭鼻子,我就写了这么个顺口溜给她,效果还行,至少不会因“康乾盛世”把康熙、乾隆当成父子,这让雍正哪儿找爹去?
帝13是谁呢?
帝13,指的是“义皇帝”多尔衮,正史说的是与豪格争皇位,最后孝庄插了一脚,两派大臣妥协,六岁顺治横空出世坐上了皇位,在多尔衮死后追封其为“清成宗”。
正史没啥意思,我来说说野史,多尔衮与孝庄的故事,就是你们喜欢的“大玉儿”的故事啦!
帝位之争
努尔哈赤宝马弯弓关外创清,皇太极就将眼光盯向了汉文化发源地中原,连番征战之下,距离中原只有山海关一墙之隔。
“松锦大战”,皇太极扫除了关外明朝的势力,还生擒了洪承畴,中原这块大肥肉就快吃上了!
宸妃病危!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末路!
皇太极准备把入关当成送宸妃的礼物,正主没了,入关还有什么意义?
多情的皇太极抛下前线战事,风尘仆仆往盛京赶,心弦绷紧,不思饭菜。
可惜还是晚了,宸妃终究还是没看到心爱的男人,如同她生前一样安静地合上了美丽的大眼晴。
皇太极就哭呀哭,这身体就承受不住了,时常陷入昏迷,疏于政事,时隔两年后去世!
这时忙于战事的就是在“松锦大战”中功勋卓著的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以及儿子豪格,这两人成了皇太极逝世后争夺皇位的有力人选。
叔侄相争,鹿死谁手?
清朝大臣也闹得凶,拥护多尔衮的人多,赞成豪格的人也不少,入关前夕,内乱只会增加变数。
这时,孝庄站了出来,夜访多尔衮。
次日多尔衮转拥顺冶为帝,拥护豪格的大臣傻眼了,多尔衮摆明一幅我不当皇帝,那豪格也不成,但顺治可以!
大臣明知有鬼,但平衡大局之下,认为这也是个折衷的方法,最后顺治成了渔翁,由孝庄牵着手登基为帝。
1644年,多尔衮率清兵入关!
生死绝恋
顺治能当上皇帝,可谓疑点重重,所以野史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最后笔一挥,把功劳落在了“大玉儿”孝庄身上。
明朝遗民张煌言,直接就把多尔衮与孝庄配成了一对,先把婚事办了,偷着藏着有意思吗?
朝廷不办婚礼,慈宁宫可以的嘛,反正关系不清不楚,不如完婚清清楚楚,多尔衮你这个混球,要对自己的女人负责!
“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以《建夷宫词》为贺,祝多尔衮与大玉儿情投意合,“慈宁宫里烂盈门”。
野史继续开刷,不把两人关系扯清楚了不罢休。
顺治六岁登基,一个小孩子能管得了大人的事,还不是你多尔衮说了算?
“又亲到皇宫内院”干嘛去了?难不成去和孝庄讨论针线活?或是商讨军前大事?
这么一走动,多了个“皇父摄政王”的帽子,这事被蒋良骐写进了《东华录》。
既是“皇父摄政王”,顺治朝前称尊,散朝后还不得叫一声爹?
从“摄政王”到“叔王摄政王”,最后到“皇父摄政王”,顺治看着多尔衮与孝庄的感情升级心里不是滋味,但年幼无权,哪怕多尔衮穿明黄色衣服也毫无办法,还得规规矩矩叫一声“皇父”。
即使孝庄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这事被野史又刷了一把,这是对不起皇太极吧?
毕竟皇太极只喜欢宸妃,而多尔衮是真心待你,连皇帝的位置都可以让出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只好成全多尔衮,不与皇太极同墓!
不管孝庄与多尔衮之间到底是明明白白还是不清不楚,总之,被多尔衮欺压成了“儿皇帝”的顺治很不服气!
顺治小心思恨呀,人总是要死的,我熬死你,再来算总帐!
清算
1650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
朝廷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死后成了堂堂正正的皇帝!野史定义为孝庄的功劳!
然而顺治掌了实权,翅膀硬了,想怎么飞就怎么飞,不顾孝庄的对,两月后剥夺多尔衮的封号,掘墓鞭尸!
顺治被欺负了这么多年,熬死了多尔衮,如今有了实权,当然要疯狂发泄,不仅开除了多尔衮的皇帝称号,还鞭尸泄恨!
也就是说多尔衮死后只做了两个月的名义皇帝,便被顺治开除了,也算清朝历史上的一个边缘皇帝,这就是帝十三的来历。
野史还不放过孝庄,又说因这事母子生隙,孝庄不再信任顺治,甚至干预顺治与董小宛的婚事:你不让我幸福,我就不让你快活,最后导致顺治出家!
失望的孝庄干脆抱康熙登上帝位,我能扶你上位,也能让听话的孙子成为一代明君!
事实上她做到了,康熙不仅孝顺,而且成了清朝最具影响力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落了一笔光辉的色彩!
题外话
就我看来,孝庄在历史上是个很伟大的女人!
在清朝入关前平衡了内乱关系,拥护六岁的顺治上位,并使清朝统治逐步稳固壮大,居中调节功不可没;后又辅导康熙成长建功,成为一代明君,可谓三代责任,一己挑之。
野史的猜测有一定道理,但做为清朝“不得干政”的女人,能够培养出康熙这样的人才,魄力胆识都让人钦佩,即使真与多尔衮有点亲蜜,那也是人性的表现。
一句话概括,顺治剥夺多尔衮帝号是泄愤之故,而孝庄真的是位伟大的母亲、慈祥有为的祖母!
-----
网友解答:
-----
实际上,清朝的皇帝只有12位,传说中的13个皇帝,是因为清朝有12个皇帝,13个年号,形成13朝。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后金太祖努尔哈赤,他确实是清朝实打实的开国皇帝。但因为大清这个国号是其子皇太极改的,努尔哈赤就成为了没在清朝生活过一天,却成为清朝开国皇帝。那么,努尔哈赤究竟算不算清朝皇帝,这一定要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是清朝第一称汗的人,汗和皇帝是一个意思,都是帝王。并且努尔哈赤获得太祖这个一般开国皇帝该有的庙号,并且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只获得太宗的庙号,努尔哈赤属于被确立的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是天命。
清朝第二位皇帝是皇太极,皇太极的清朝皇帝身份是没有问题的。他改大金(后金)为大清,成为真正的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清朝入关实现由北方政权到大一统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庙号是太宗,一方面是皇太极没能突破辽东防线实现入关,没有成为“祖”的功。另一方面,他的同父异母弟多尔衮在其死后掌权,因皇太极曾经逼迫多尔衮三兄弟之母阿巴亥为努尔哈赤陪葬,多尔衮心生怨恨,而没有为他上庙号为“祖”,实际上太宗作为百宗之长,也是很高的。皇太极的年号是天聪和崇德。
清朝第三位皇帝是福临,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福临能够成为皇帝,完全得益于其父亲皇太极去世后没有指定继承人,当时的条件也很有可能皇太极直接指定继承人。比较有实力继位的是福临的叔叔多尔衮、福临的大哥豪格,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六岁的福临继位成为双方妥协的产物。福临虽然成为皇帝,并实现在位时入关,成为中原皇帝,但他幼年时期的朝政被叔叔多尔衮把持,形同傀儡。多尔衮出意外去世后,福临才亲政。在亲政几年后病逝,也有说出家的。因顺治年间清军入主中原,福临属于开拓之君,庙号世祖。
清朝第四位皇帝是玄烨。清朝入关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考虑当时天花盛行,年幼的玄烨得过天花,有免疫力,可以避免在位病逝的危险。康熙皇帝属于现代人比较熟悉的皇帝,在位时期开启了康乾盛世,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在位政绩比较突出,都比较熟悉不一一列举。他的庙号是圣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庙号,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康熙皇帝只配得上宗,在太宗已经属于皇太极的情况下,大概率是世宗和高宗。康熙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胤禛继位,觉得父亲的功绩特别大,不是一个宗就可以的,所以给自己的父亲加庙号为圣祖。
清朝第五位皇帝是胤禛,年号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位皇帝是弘历,年号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位皇帝是颙琰,年号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位皇帝是旻宁,年号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位皇帝是奕詝,年号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位皇帝是载淳,年号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位皇帝是载湉,年号光绪,庙号德宗。第十二位皇帝是溥仪,年号是宣统,没有庙号,所谓恭宗是民间加的,不符合庙号的确立条件,不算数。
也有人说清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为多尔衮,因为多尔衮曾经掌握实权并且被追封为皇帝。但这和皇帝是两码事,正史从来没有承认其皇帝地位,况且同一时间不可能有两个皇帝存在,他掌权的时间明显和顺治皇帝重合,不可能是皇帝。同样,虽然清朝后三帝并没有实权,但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以及后面的摄政王载沣也不是皇帝。传说的保庆帝也不成立,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确实有立溥儁为新皇帝的想法,年号都有了就是保庆,但迫于内外压力,没有改成。伪满时候的康德年号,因为是伪政权年号也不能算。
综上,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大部分皇帝是一人一个年号,只有太宗皇太极有两个皇帝,形成十三朝的局面,实际上并没有皇帝被开除。
-----
网友解答:
-----
清朝有十二个皇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确实是十二个皇帝没有错。
我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说是清朝之所以有十三个皇帝,是因为皇太极在登基的时候用了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年号天命,而皇太极继承的其实是后金的皇帝,因此有了天聪年号,但后金这一时期仍然在关外,后金的统治阶级其实大部分还延续这女真一族旧有的制度,直到皇太极将年号改为清以后,这时候皇太极已经废掉了八王议政制度,将权力彻底的收归自己所有,因此皇太极改年号、改国号,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真正将权力收回所有。
但有清朝一代,确确实实是有13个皇帝,只是其中有一个是死后追封的,但是很快就有被废掉了,而这个人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
如果要说大清定鼎中原,多尔衮其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多尔衮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此时距离大清王朝入关中原,还有32年,在多尔衮出生仅仅4年以后,努尔哈赤就建立了后金,应该说此时的后金正是如日中天的壮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内部权势纷争不断,毕竟努尔哈赤还没有完全接受中原王朝那种制度。
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很早就被他杀了,而后来所立的太子代善,据说也因为和大福晋有私情而被废黜,废黜以后,努尔哈赤设立了八王议政制度,在所有的子嗣当中选择八个年长的参与直接的政事处理,而其中就包括后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要知道此时不过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多尔衮不过八岁,就连年纪较大的阿济格也才15岁,他们两人之所以能被选入进去,完全是因为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受宠的缘故。
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时期毕竟年纪还小,因此并没有参与议政,但是也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建立了基础,而皇太极继位以后,对这位弟弟也很是重用,多尔衮追随皇太极的十年时间里面,屡屡建功立业,到天命十年(公元1636年)的时候,多尔衮受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所有亲王中第三位,而直到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在整个大清王朝都是最有权势,也是最有可能当皇帝的。
但皇太极一脉自然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双方势力角逐之下,皇太极长子豪格落选,多尔衮落选,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而多尔衮也在顺治一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巅峰,只可惜天不假年,多尔衮顺治七年病逝,享年只有39岁。
多尔衮去世以后,为表哀荣,顺治帝下令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仅仅只有2个月,顺治帝下旨褫夺,并掘墓,乾隆年间才宣告平反,恢复睿亲王爵位封号。
-----
网友解答:
-----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也就是俗称的“清朝十二帝”。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还有一位地位非常特殊,甚至还有一些尴尬的“皇帝”,他的“皇帝”称号是在去世后被追封的,并且这份殊荣仅仅存续了两个月就遭到了废黜,他本人也遭到了极为严厉的清算与报复,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得以平反。
这位被“开除”的清朝“皇帝”,就是多尔衮。
他究竟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又是因为什么会如此之快的被“开除”,这里就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成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其在生前并未就继位人选问题做出任何安排,随即上演了一场持续长达27天的皇位争夺战。
起初,皇位的争夺是在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
此时的豪格,除了其本身坐拥的正蓝旗外,还获得了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的支持;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则是全力支持多尔衮。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双方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同为继承皇太极皇位的热门人选。
而就在两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统领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以及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支持豪格。可豪格却在几乎已经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多尔衮兄弟瞬间对豪格展开了反攻,局势重新陷入僵局之中,并且两黄旗与两白旗已经摩拳擦掌,暗中部署,有了爆发火并的迹象,就连参加御前会议的众位亲王和郡王都遭到了索尼、鳌拜等人的武力逼宫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既不选择豪格也不选择多尔衮,而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这一方案也得到了包括豪格与多尔衮在内的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成为辅政王,地位上济尔哈朗在前,多尔衮在后,两人共同辅佐幼主顺治。
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便利用一系列手段打压政敌与对手,进而将大权全部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首先,就是极力打压郑亲王济尔哈朗。
其实,自顺治皇帝登基开始,自知谋略与心计不如多尔衮的济尔哈朗已经主动选择了退让,他不仅“自降”地位甘于排在多尔衮之后,更是承认了多尔衮在朝堂上的绝对话语权。可即便是如此,济尔哈朗毕竟是皇太极时期权势和地位仅次于代善的存在,有着很高的势力和威望,遭受多尔衮的打压也就在所难免。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并且让自己的弟弟多铎成为新的辅政王,济尔哈朗也就此告别了权力中心。
其次,多尔衮对两黄旗实施了“分化瓦解”。
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争夺战中,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与支持者,而此时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多尔衮打压的目标。
多尔衮对于这些两黄旗的高级将领采取了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手段,而在多尔衮的高压态势下,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先后“叛变”,投靠了多尔衮。而不愿意屈从于多尔衮淫威之下的索尼和鳌拜,则遭到了多尔衮极为严厉的惩治,索尼被发配到盛京看守皇陵,鳌拜则是先后三次险些被多尔衮直接处死。
就这样,两黄旗在朝堂上的势力彻底被瓦解,此举不仅让多尔衮最大的政敌豪格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同时也为其大肆发展两白旗势力打通了道路。
再次,就是对豪格痛下杀手。
起初,多尔衮本想借助何洛会的告发,趁机整死豪格,可最后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得以保全性命。
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被封为靖远大将军,带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历经两年的征战,豪格不仅荡平了大西政权,还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却随即被多尔衮以冒功领赏以及用人等罪名下狱,并且在这一年的四月,其在狱中被折磨致死。而在其去世后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
就在多尔衮不断打压政敌与对手的同时,他还不断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一方面,多尔衮不断为自己累加着封号。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晋封为“叔父摄政王”,从“辅政”到“摄政”,再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地位上更是牢牢压制住了济尔哈朗。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又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并且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五年(1648年),再度胁迫顺治皇帝加封其为“皇父摄政王”,与此同时,他还将皇帝的玉玺、印信全部带回府中,将自己彻底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
另一方面,多尔衮还不断抬升两白旗的地位。
多尔衮在南下征讨李自成、张献忠,以及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安排其两个兄弟,即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统领,并且大肆任用两白旗的将领和官员,包括苏克萨哈在内的一众的多尔衮亲信占据了朝堂大半,对其他几旗形成了势力上的压制。
就这样多尔衮完全掌握了朝局走势,成为了大清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而这一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多尔衮专政时期”。
多尔衮当上“皇帝”仅仅两个月之后,便就迅速陨落了。
多尔衮的摄政专权,大肆打压对手、排除异己,使得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也在悄然形成并且不断激化。
其一是顺治皇帝本人与多尔衮之间的矛盾。
多尔衮的专政不仅剥夺了顺治皇帝手中的皇权,更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而与此同时,多尔衮在例如限制顺治与孝庄太后接触、控制顺治皇帝学业等一系列事情的存在,这就让顺治皇帝本人在内心中对于多尔衮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愤恨之情。
其二是多尔衮与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
不仅仅是多尔衮,包括礼亲王代善家族的瓦克达、满大海以及其他王公宗室,也皆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不仅如此,多尔衮多度提拔两白旗的将领和官员,也让朝堂上的其他大臣颇有微词。
其三就是两白旗内部的矛盾也在逐步产生。
这其中不仅仅是多尔衮与他那个一心想要当“叔王”、但屡次遭到拒绝的兄弟阿济格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随着权势与地位的扩展,两白旗内部也早已不是多年之前的“铁板一块”了。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顺治皇帝出城五里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且追封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还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事实上,顺治皇帝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被当时在两白旗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罗什和额克苏等人胁迫而为之,并不是出自于他的真心。
果然当顺治皇帝有了帮手与依靠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而这个让顺治皇帝期盼已久的人,便是被多尔衮扳倒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政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不仅如此,济尔哈朗又联合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人,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而眼见风头不对,原本是多尔衮亲信的苏克萨哈,主动选择“卖主求荣”,不仅揭发了多尔衮的种种“罪行”,并且还对多尔衮的其他亲信和党羽进行检举,而这也极大的加快了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及其同党的进程。
终于,在多尔衮仅仅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个月后,顺治皇帝亲自下令
“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
并对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所有党羽也被尽皆清除,就连多尔衮之兄阿济格也被圈禁后赐死。
至于多尔衮统领的两白旗,其中正白旗由顺治皇帝亲领,至此皇帝亲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上三旗”格局正式形成,而镶白旗,则是被顺治皇帝归还给了肃亲王家族世系,由豪格之子富绶统领。
至此,多尔衮仅仅两个月的“皇帝生涯”就此宣告终结,其多年培植的政治势力也在济尔哈朗等人的强力打压下,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他本人更是被扣上了“图谋不轨,阴谋篡位”的“帽子”,遭到众人痛斥和非议。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在多尔衮遭到清算后的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正式为多尔衮进行了平反,并且为他修复坟,“追谥曰忠,补入玉牒”,恢复其“睿亲王”封号,由其后代袭承,并给予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只不过,这个“成宗义皇帝”的称号,则彻底成为了历史。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在大清入关之初就曾经被满族贵族激烈地讨论过,康熙朝以前,满族贵族们出乎人意料地把努尔哈赤排除出“清朝”的皇帝行列,只是后来被“摄政”的鳌拜力挽狂澜,才把努尔哈赤算进去了。
现如今关于清朝的皇帝数量,最流行的有“十二帝”和“十帝”的说法。
所谓“十二帝”,乃是自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一直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这其中涉及了大清政权从关外进入关内,从“后金”变成大清的变化,所以在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皇帝,都是认可为大清皇帝的。
而“十帝”的观点则是,大清的皇帝,应该要以“入关”之后开始算,也就是从顺治开始算,此前的打下大清根基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给予追封地位,也就是在太庙有位置,有尊号,可却不算做
“入关后的大清皇帝”
。
有的人觉得“十二帝”之说不严谨,也有人觉得“十帝”之说太离谱,简直堪称“欺宗灭祖”,但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是满族在入关之后,为了顺应中原自古以来的“谥法”而产生的矛盾,比如“十帝”之说,本身就有先例。
就先拿“曹魏”举例子,假如有一个历史常识问题,那么曹魏总共有几位皇帝呢?
答案当然是“五位皇帝”。
但对于曹魏来说,功劳最大的,必然是“丞相”曹操,而曹操本身也被追封为魏政权的“太祖武皇帝”,可也是在这点上,问题来了,曹操是曹魏的五位皇帝之一吗?
答案自然不是,曹魏的五位皇帝,分别是
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幼帝曹芳、曹髦、曹奂
,这里面,并没有曹操的存在,所以曹操的皇帝地位,并不是公认的,这只是在追封意义上的,从客观的身份来讲,曹操一生最高的等级,仍旧是“魏王”。
之所以会这样,那就是因为曹操在世的时候,不论他的权势再怎么大,他始终只是一个“王”,而王只是皇帝的“诸侯”、分封之后的存在,却不能独立于皇帝形成平等的关系,也就是因为曹操的“魏国”在表面上还是忠诚于汉献帝的,所以曹操不是割据政权。
但拿后金来讲,其本身就是一个割据政权,努尔哈赤祖上历代受到明朝廷的册封,尊明天子为“帝”,同理的,他们便是诸侯。
并不夸张地说,后世的“篡位”之学,都是以曹家人为“师”,所以司马懿后来架空曹魏,自己成为了另一个“曹操”,除了他以外,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继承了这种地位,后来这父子三人都被追封,可却不算晋朝皇帝,晋朝的皇帝,要从司马炎建立晋朝算起。
因为曹操的后人,给予曹操很充足的“修饰”,首先他们对曹操的修饰就是:他并没有“篡位”,他是一个忠臣。
曹操得权,是根本还是皇权的施予,历朝历代,只要是封建时代的皇权社会,这个东西是一个原则,曹操都不能否认,不然他就是叛逆之徒,不忠不孝。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在口号上,依旧是“匡扶汉室”,至于篡位的事情,那是他儿子曹丕做的,跟他无关,而他之所以会成为“皇帝”,那也是曹丕追封的,曹操本人到临死前,都不存在皇帝的身份。
同样的,后世后周、隋、唐就是一路篡位篡上来的。
后周的开国皇帝是“宇文觉”,乃是宇文泰在临终前安排侄子宇文护“顾命”,然后逼迫西魏皇帝禅让得来的皇位,不过后周的建立后,宇文泰的“庙号”和“谥号”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宇文觉当上了皇帝,朝臣们紧接着就对宇文泰开始追封,在庙号上,给予太祖皇帝这是没问题的。宇文泰在西魏时,是被追封为“文公”,后周自己却没有第一时间把宇文泰追封为“帝”,而是出人意料地追封为“文王”。
从后周对宇文泰最初的追封上,就能看到在“礼法”上,他们并不认为宇文泰是后周皇帝的逻辑,假如一开始就认可宇文泰的皇帝地位,又何必只追封文王,后来才追封为“文皇帝”。
产生这种偏差,估计也是因为他们自己“心虚”,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虚感减弱了,才又敢把宇文泰推到皇帝的地位上,可在客观的史学观点上来说,宇文泰也的确不是后周皇帝。
隋朝的太祖是“杨忠”,他也不属于是隋朝的皇帝,唐朝的太祖是“李虎”,他也不属于是唐朝的皇帝,而且宇文泰、杨忠、李虎生前甚至都没有“封王”,连割据的“门槛”都达不到,可是后来他们的子孙改朝换代,一样追封他们为皇帝。
所以这里要划分两个概念:
打基础皇帝(非大一统皇帝)
开国皇帝(大一统皇帝)
从我们的古代史官的“标准”来看,每一个朝代的皇帝,严格来说都是从“开国皇帝”开始算的。
开国皇帝也就是那个正式篡位的,正式建立政权和国号,并且基本上完成了大一统的皇帝,可能他们的父祖已经把很多障碍都扫除了,但是他们终究没有称帝,所以不算皇帝,也可以被理解为“打基础皇帝”。
而“打基础皇帝”,只是被追封的皇帝,并不是史官公认的正史皇帝。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被认为是“得国最正”。
人家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得天下,不靠爹不靠爷,全部都是靠自己,就算自己想“篡位”,那都没有条件,所以朱元璋自己就是太祖皇帝,他追封的他祖上,那也是象征性的,自己既是“打基础皇帝”,也是“开国皇帝”,如此结合,便是得国最正,无懈可击。
清朝脱胎于“后金”,或者说,清朝就是后金,之所以皇太极要建立“清国”,便是为了在“国体”上脱离大明,彻底建制,这个行为,与宋朝时期的西夏李元昊所行之事本质是一样的,但李元昊一生最多只在自己的兴庆府可以“称帝”,出了这个范围,依旧是大宋的“附属国王”。
明末万历年间,建州女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统一”之战,其发展的模式跟成吉思汗当年统一草原极其相似,但不管建州女真如何在东北地区闹翻天,在名义上,他们仍属于大明,也是因为在明朝廷偏袒其他部落,阻挠努尔哈赤“抢夺”女真第一奇女子叶赫东哥后,努尔哈赤才正式“割据”。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建立后金,自己乃是后金大汗,首先他的身份一开始就不是皇帝,而是“汗”,这造成了他本身的地位并不能等同于中原的皇帝。
在明朝廷的眼中,努尔哈赤的行为不是“入侵”,而是造反,所以努尔哈赤根本脱离不了他只是一个“割据势力”的影子,假如努尔哈赤这一生都不考虑入关,就在建州之地自己建立秩序,那么他的确不用考虑中原王朝给他的身份称呼,但后金政权,也是想入关的。
所以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接手政权,在稳定好内部之后,率先应对大明朝内部的纷乱,制作了一个对策,为的是预备大明朝政府被国内“起义军”灭了之后,他们能够顺位继承正统,这个对策就是“改金为清”。
所谓“清国”,“清字”究竟何意,历史众说纷纭,但在近年来对满文的多方面研究,还有清朝历史的发掘中,皇太极以“清”为国名,这个“清”,乃是满语“战士”的意思,所以清国就是“战士之国”。
不过这个时候,清国只是清国,还不是清“朝”。
正统的历史纪年中,清国建立于1636年,标志是皇太极以中原的礼法“称帝”,定义了身份,其次在朝政上,开始了以中原的主体为主,满族贵族议政为辅的特色中央集权制度。
皇太极时期,也是大清“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在战略上,皇太极比努尔哈赤的勇多出了“谋”,明朝的袁崇焕之死,祖大寿、洪承畴之俘,都是皇太极一手打造的,可以说把明朝削弱的不像话了。
可惜,皇太极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咬下山海关,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对策”竟然在不久后发生了作用。
皇太极驾崩于1643年,在他死后,清国的帝位陷入了斗争之中,多尔衮和豪格这对叔侄争锋相对,最后却以“模糊”地、“蹊跷”的方式落在了皇太极还不满十岁的儿子福临手中。
1644年,明朝国内的农民革命军大头子李自成打破北京,崇祯皇帝写下血书自缢而亡,大明至此灭国,不是亡于清国之手,而是自己国内起义军之手。
这个时候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又巧妙地与吴三桂展开合作,加上李自成部下欺辱陈圆圆,彻底把吴三桂得罪死,吴三桂“卖国投敌”,把自袁崇焕、洪承畴、他自己等历代大明呕心沥血守卫的山海关拱手送人,大清上下无不惊喜,没想到胜利的果实竟然掉到了自己面前。
山海关大战后,李自成战败,多尔衮带着清国入关,入住北京,正式成为新的中原之主,这一年,是入关之年,而所谓大清自这一年开始算,就是一部分为了在入关后掌控大权的官员们所提出来的。
他们并不否认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付出,因为他们也不敢,但是他们很巧妙地运用了中原的“礼法”,称在1644年以前,也就是入关以前,大清并不是严谨的帝国,只有入关才是帝国,所以开国的皇帝,就是“顺治”。
这种说法,其实就把大清入关之后的情况,形容得跟后周建国一样,在后周时期,大家都公认宇文泰的功绩,让宇文泰的儿子当皇帝,但是回到追封的问题上,却只追封宇文泰为“文王”。
所以这个说法,把一众忠臣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的老臣们气得牙痒痒,因为他们本就是靠“老臣”的身份来获取入关之后的功绩分封,现在有人跑出来告诉他们,你们的地位因为前两位皇帝不算皇帝所以“打折”了,这些老臣们又怎么能忍?
而且这种说法底气那么充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却礼仪高于皇帝,可多尔衮并不安分,而且入关之后,因为掌控了全国政权,多次试探皇权,从叔父摄政王,一直到皇父摄政王,这个地位也是史无前例了,而多尔衮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抬高自己的功绩,就只能打压父兄的地位。
因此,这种思想的最大受益者,多尔衮也是其中之一。
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是鳌拜以一己之力把那些不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大清皇帝的臣子压下去了,鳌拜在成为康熙的辅政大臣期间,坏事虽然没少做,但是他对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的忠诚却让他力保二者的地位。
只是这种言论,到底还是抵不过中原的传统历史。
如果把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算进来,那么曹魏的曹操,司马晋的司马懿,后周的宇文泰,隋朝的杨忠,唐朝的李虎,他们是不是都要算是他们那个朝代的皇帝?
一旦算了,首先历史事件、时间两个维度就对不上,所以即便是最没有私心的史官,按照道理来说,也是不能把他们算进去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更是后来者,更不可能为了他俩而破例。
所以这才有了“十二帝”之说和“十帝”之说。
事实上,咱们回忆一下正统的历史史料,对清朝所记录的起始时间,也是“1644年—1912年”,不是努尔哈赤的“1616年”,也不是皇太极的“1636年”,光是“清朝的这个概念,就直接能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排除出去了。
结语:
若是较真讨论大清的皇帝究竟是“十二位”还是“十位”,只要并非虚无主义的争吵,那就必须设定一个“标准”,而标准的本身,是根据讨论者的本身来定义的,比如说从大清的“祖业”开始计算,那么努尔哈赤就是这个祖业的第一个皇帝。
但如果是以“入关”时间以及中原王朝的“传统史观”来看,那么很遗憾,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确就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们俩都不算清朝皇帝,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只能落到了当时还是小孩子的顺治身上。
是与不是,对于讨论者而言有一个定义,对于大清朝、满族而言,又有他们的另一个定义,定义到底如何,主观的因素更大于客观的因素,毕竟历史这种事情,史实是史实,而史观如何,全看个人的理解。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下午的爬起来,俺这起床气还没散干净,就蹲在电脑跟前刷题,转手就刷到了这题目,俺直接就乐了。
清朝十三个皇帝?你快拉倒吧,你要是细细的算下来,光皇帝就有十四个,他开除的可不是一个,是一对。
你还别不服,听俺给大家伙聊聊这八卦。
其实搁一般人的眼里,清朝这应该有十二个皇帝。咋说呢?要是一般情况俺也承认是这么个理,但今天比较特殊,毕竟题主问到这档子事了,咱也不能揣个明白装糊涂不是。
这事,咱一个一个聊。
话说满人您要是往前边追,这其实是过去的女真,在宋朝时期建立了金国,这不后边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家,国号被称为“后金”,他是这么来的。
那么后金这块传到皇太极手里边,他就特别的不喜欢别人叫自己为女真,所以就改成了满洲。
这事是在1635年11月22日定下来的,当时皇太极为这事专门下了一道命令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女真)。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
直到今天,满人依然将这11月22日定为民族诞生日。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要猜了:“你不会说,清朝被开除俩皇帝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别!别!俺可没这么说。后金那是清朝的前身的,没有后金就没有清朝,这俩皇帝那是必须算到清朝里边,这算是奠基人啊!这可不能不算啊!历史学家都没这么干的。
被开除那俩算不到人家身上,俺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顺带普及一些个小知识而已。
既然说了,咱就在插个小知识,那么努尔哈赤之前,还有四个满人的祖先,被后来的皇帝追为皇帝,他们分别是孟特穆 ( 肇祖原皇帝)、福满 ( 兴祖直皇帝)、 觉昌安 ( 景祖翼皇帝)、塔克世 ( 显祖宣皇帝)。
那么这四个人通常是不算在清朝皇帝里边的,但您要是搁爱新觉罗的家谱里边排,这四个人算皇帝,当然这四位不在咱今天要聊的这八卦里边,大家伙知道有这么个事就成。
题主这事其实得从皇太极身上说起。
话说当年努尔哈赤死的也突然,他就没怎么给自己安排后事,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几个皇子瞅着皇位都想搁上边坐上一坐。
这要是按照努尔哈赤本人的喜好,当时皇太极的同父异母的多尔衮有着先天优势,但努尔哈赤啥话也没有留下。
所以皇太极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把多尔衮的母亲逼的殉葬了努尔哈赤,他把皇位捞到了手里边。
也就是说多尔衮和这皇太极有着杀母之仇,但皇太极也算艺高人胆大,他就觉得自己能够压制了多尔衮,不在意。
可皇太极也犯了努尔哈赤的老毛病,没立储君。你说这事弄的比较尴尬。
其实皇太极最早立过一次,当年科尔沁为了和清朝捆绑的更加的结实,把一个姑姑,俩侄女都嫁给了皇太极。这就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后来出名的孝庄,已经皇太极的挚爱海兰珠。
话说皇太极这辈子最为疼爱的就是这海兰珠,她就给皇太极就生下一个皇八子,就这皇八子还是个巴掌大婴儿的时候,就被立成了皇太子。
但这孩子福薄,不到一年就夭折了,连个名还都没来得急起。
海兰珠跟着也就病垮了,死掉了。海兰珠一死,这皇太极干啥都心不在焉的,所以皇太子的事,就没来得急。
皇太极说道根子上也是伤心死的,随着海兰珠两年后就死了。
这下清朝的皇位又悬空了。
这档子事大家伙也都知道,后来不就有了多尔衮摄政,辅佐孝庄的儿子顺治当了皇帝吗?
咋说呢?在整个清朝入关之后,兵权虽然落在八个旗主的手里边,满八旗嘛?但这里边功勋最大的就是人家多尔衮,所以说道兵权,这就成了多尔衮最大。
毕竟在军队里边,尤其是战争年代,啥都不好使,摆你的功勋最实在。
那么多尔衮成为摄政王那是手到擒来啊。
后来这不,什么叔父摄政王,什么皇叔父摄政王,整到最后这直接就成了顺治的皇父摄政王。
听着名字好像一步比一步的亲切,其实说道根子上,多尔衮也没按啥好心,为自己成为皇帝铺路呢?
这档子事,顺治自己心里也明白,但又能咋样呢?实力不允许他有别的想法。
这要是发展下去,后边就没有顺治啥事了,但也该着了,多尔衮出去狩猎把自己个摔死了。
听到这信,最开心的无疑就是顺治,毕竟蹲在他头上一块乌云,就等着下雨了,结果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但这会多尔衮人虽然死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顺治为了更安稳的拿到权利,还是按照极高的规格葬了皇太极,这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还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就这架势不可谓不厚道啊!
可这事两个月之后,顺治把权利巩固的差不离了,这就开始清算多尔衮的事。
这家伙,好吗?把多尔衮的豪华陵墓直接就给刨了,棺材板也给掀了,拉出尸体玩命的抽,抽完了还不算,把脑壳还给剁下来。您瞅瞅顺治这得多恨多尔衮,所以之前追封的清成宗,也被顺治给收回了。
后来多尔衮的事,被乾隆这位特别喜欢否定前朝皇帝的主给翻了案子,当然也仅仅是恢复睿亲王封号。
所以题主说的那被开除的一位,估计指的就是这位——多尔衮。
另一位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提醒俺:“你不说,还有一位,这谁呀?”
咋说呢?这位说道根子上他充其量顶多算半个,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咱接着说。
这后边这几位咱就不用详细的介绍了,咱简单的过一下就完事了。
顺治为了董鄂妃算是看破了红尘,这死命的想要出家当和尚,这连他老母亲孝庄都拦不住。
这不就制定了康熙作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后边又经历了九子夺嫡,雍正正式登基。
雍正这人比较勤勉,对于后代这事,有几个也就成了,所以后妃也不多,他的皇位也比较明确就留给了乾隆,他本身就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所以不愿意弄那个。
毫无疑问的乾隆就登基了,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六十三年,最后的三年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持朝政,直到死了都没舍得撒手手中的权利。
而清朝也就是从这位爷的手上开始走下坡路的,到了他的中后期,为了维持朝廷庞大的开销,啥都敢标上价格卖出去。
就连作为荣誉勋章的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只要付的起银子,他就卖。
到了最后好悬没把三眼花翎也卖出去,他就打算在三眼花翎的基础上在弄个四眼花翎,五眼花翎啥的,这要不是和珅给按住了,清朝历史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可就不止七个人了。
哎这一说,就守不住嘴!好了咱接着说题主的事。
这后边的皇帝能力一般般,但皇位的继承没啥争议的,至少没出现九子夺嫡这种事。
嘉庆在乾隆还在的时候就当了皇帝,后边的道光,这位吃口鸡蛋还得数个数,生怕吃多了,没办法国库里真没银子,后妃们想吃个荤菜,这都得赶上逢年过节。
后边的咸丰,被英法联军撵着屁股跑,把偌大的紫禁城留给英法联军,最后把圆明园给烧了哪位。
后边三位大家伙也知道了,这三位就没有留下子嗣,分别是同治,光绪,溥仪。
那么在这个当中间,有一位比较可怜,那就是光绪,他在位的时候,就哪位就已经起了要废他的心思,毕竟光绪年岁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好控制了。
这不他们就准备重新立一个溥儁出来,做皇帝,他们连年号都整出来了“保庆”,所以这位叫保庆帝。
结果这事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反对,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废帝的计划就停了,保庆帝也就没了。
如果在清朝末期您听到大阿哥这字号,指的就是这保庆帝。
所以要这么算的话,应该是十三个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在单位从一个重要骨干到现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辞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