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之后很少听说“夏侯”这个姓了?
为什么三国之后很少听说“夏侯”这个姓了?
-----
网友解答:
-----
很抱歉,鄙人正是复姓夏侯,所以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谁也别跟我抢。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家里老人跟我说过,夏侯这个姓是夏朝的后裔。长大以后,我特地去翻了翻书,果然如此,只不过比老人说的复杂了些。
夏朝是被商朝灭亡的,但夏禹的后裔并没有灭绝。后来商朝又被周朝灭亡,周公旦分封诸侯,夏禹的后代也分到了一块地方,叫做杞。后来,这些人就在此地建立了杞国。
呃,你没有看错,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
不过,老祖宗不是很争气,春秋的时候,杞国就被楚国灭了,杞国的国君带着一部分人逃到了鲁国。鲁悼公收留了他们,并给了他们一小块封地。
因为他们是夏禹的后代,当初周武王曾封杞的君主为侯,所以就称他们为夏侯氏,从此夏侯这个姓就诞生了。
其实在西晋之前,姓夏侯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给刘邦赶车的老司机夏侯婴,曾经在战场上救过刘邦的命,还顺带救下了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因为这份恩情,在汉朝建立之后,夏侯婴一直担任“太仆”这一职务,主要掌管马匹和车驾,不管是是刘邦时代、吕后时代还是汉文帝时代,都是这个职务,可谓稳如磐石。
三国时期,夏侯氏中有一支和曹操的家族联姻,所以当曹操起事之后,这一支的夏侯氏族人纷纷投靠曹操,其中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夏侯渊、夏侯惇、夏侯霸,还有曹操的女婿夏侯楙等等,都曾在曹魏阵营中掌握大权。
但是,后来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掌握了朝政大权,而作为曹氏亲信的夏侯氏自然也遭到了残酷镇压。比如,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就因为害怕被杀,逃到蜀国去了。夏侯玄密谋杀司马师,结果事情败露,被诛杀了三族。
总之,夏侯氏的人在司马家族掌权之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很多人为了逃避灾祸,于是就不姓夏侯了,改为别的姓,比如说改姓“夏”或者“侯”。
所以,三国以后,就很少听到夏侯氏出什么名人了。
时光荏苒,到了现在,姓夏侯的人数量还是在急剧减少,比如我们村本来大部分是姓夏侯的,但现在拿出身份证来看看,还是写着夏侯的已经很少了。我根据切身体会,分析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我这一辈,和我父亲这一辈人,出生的时候,社会风气对复姓有偏见,很多人觉得复姓的人怪怪的,因此很多人就不愿意姓夏侯,而是主动改成了一个字的姓。
比如我有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人和我聊天,当那人知道我姓夏侯之后,非常惊奇,好像看怪物一样,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好半天,然后冒出一句,“四个字?你是日本人?”搞得我哭笑不得。解释完了之后,他一路上还是不停地啧啧称奇,说自己几十岁的人了,第一次见到复姓的人。
第二,姓是两个字,名是两个字,那么加起来就是四个字,很多时候办事不方便。尤其是在网络和计算机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四个字的名字经常给生活带来不便。
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当地给我上的大学要发函,因为是电脑打印的,所以就出了差错。当地给大学发去的函上,我的名字是“夏侯X”,而当我毕业后学校给当地发回来的函上写的是“侯XX”。
结果,导致我户口无法在当地落下,最后到几千里外的学校又跑了一趟,开了个证明,这才解决。一路上的开销暂且不论,时间上也白白浪费了一周。
第三,复姓太容易出错。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夏侯的“侯”字中间是没有那一小竖的,但是很多人不注意就会写成“候”字。
有一次我去银行办理银行卡,柜员给我填信息的时候,就写成了“夏候”,当时没发现,多年下来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后来手机的功能强大了,可以在手机上开通手机银行时出了问题,因为银行里的名字和我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所以不能手机转账,只能去营业厅取钱。
而且我到银行想把这个名字改过来,但是柜员忙了一个多小时,叫了好几个人来帮忙,最后也没改回来,没办法,我最终只好放弃了这家银行。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姓夏侯的人越来越少,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两万多人。我也算是到全国各地到处跑的人,但这么多年,除了我家亲戚之外,还没碰上过同姓的人。
不过话也说回来,复姓的人本来就少。我上大学的时候,全校一万多名学生,就两个人是复姓,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姓欧阳。就为了这个,我们俩还专门见了个面……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三国之后,我们之所以很少再听说到“夏侯”这个复姓了,主要还是因为
司马懿家族干了两件非常恶心之事!
显赫一时的夏侯氏
三国时期的夏侯氏,可以说是最出名的大家族之一,由于他们和曹家的关系非常好,所以他们
曾一度被认为是曹氏宗亲,深受曹氏的信任
。更有甚者,直言曹操就是夏侯家的人,他只不过是被过继到了曹家!这种说法虽然没能得到印证,但也侧面说明了曹氏对夏侯氏的信任!
陈寿: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按照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说法,
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都是姻亲关系
,所以两家天生就关系亲密。再加上曹操起兵时,夏侯氏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时曹操军中,除了曹家人,就是夏侯家人,所以夏侯氏算是持有了曹家的原始股份,所以他们一直受到曹家的信任。不论曹家后续有多少优秀人才加入,始终无法取代夏侯家的地位!
曹操手下有五个非常厉害的名将,被人称为五子良将,他们分别是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郃,这五人军事能力极强,为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相比于夏侯氏,仍然差距非常大。我们大众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认为五子良将最受信任,然而事实上,在曹家人心目中,
五子良将的能力再强,那也是外人,只有曹家人和夏侯家的人,才是自己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五子良将长期都是被夏侯家、曹家人督领的命,根本没有独立领军的机会!
我们所熟知的夏侯家人,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按真实能力来看的话,
他们根本就不是张辽、张郃这些人的对手
,然而夏侯惇却是张辽的顶头上司,夏侯渊也是张郃的顶头上司,这便说明了夏侯氏在曹魏的地位!他们和曹氏仿佛就是一家人!
事实上,一个家族到了一定规模后,都会
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
!夏侯氏当开始只是个小家族,所以他们一心倚靠曹家,但当他们成为天下顶级家族后,他们的家族策略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将鸡蛋全部放在曹家人的篮子里了,他们还四处投资,寻找倚靠!
众所周知,蜀汉是曹魏的生死大敌,双方势同水火,然而众人却不知道,
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的侄女
,刘禅的两任皇后,都是夏侯氏的后人,甚至于刘禅的儿子,都有夏侯氏的血脉!
《魏略》:初,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
司马懿掌握曹魏大权后,夏侯氏遭到打压,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被迫逃离到蜀汉,受到了刘禅的礼遇,而且刘禅对夏侯霸还非常重视,告诉夏侯霸,
他的儿子也留的是夏侯氏的血
,令夏侯霸非常感动!
《魏略》: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
除了在蜀汉布局,夏侯氏在曹魏内部,也进行广撒网的操作,使得自家并没有因为曹家的失势,而遭到毁灭性打击!众所周知,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天下,他们是曹家最大的敌人,按道理说,司马家也应该大肆打击夏侯氏的,但
夏侯氏提前数年布局,早就和司马家也进行了深入绑定!
说白了,夏侯氏早就在分散布局了,他们的族人早就和曹魏的那些大家族联姻了,这其中也包括了司马家,以至于
魏国不管谁掌权,夏侯氏都能分到一杯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夏侯氏如此精明,那
为何三国以后,我们却很少再听说到“夏侯”这个姓氏了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司马家的人,干了两件非常恶心人的事情!
一、高平陵之变
按照夏侯氏的布局,他们在曹魏几乎算是稳如磐石,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们的利益都会得到保证!就算蜀汉灭了曹魏,夏侯氏一样能过得非常好!然而公元249年,却发生了一件令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使得夏侯氏的利益大受打击!
曹操去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了曹魏,结果没过几年,曹丕便去世了,于是曹睿上位!曹睿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把曹魏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曹睿当政的前几年,由于诸葛亮在西边闹得太凶,给了曹睿太大的压力,所以
诸葛亮一去世,曹睿就开始放松了下来
,而人呐,一旦放松了,就会贪图享乐,曹睿也不例外!于是,在不加节制的享乐下,曹睿早早地就把自己给玩儿死了,只留下了一个年幼的皇帝和两个托孤大臣(曹爽和司马懿)。
曹爽这哥们,眼见司马懿老了,自己权力大了,于是开始架空司马懿,想要独霸魏国大权,到了后面,他甚至打压太后,抢夺皇帝的妃子,搞得天怒人怨。于是在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当曹爽带着小皇帝曹芳去祭拜先帝时,
司马懿直接起兵,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由于曹爽这些年做事情实在太火,尽失人心,所以当司马懿站出来反抗时,
整个魏国朝堂包括太后,都站在了司马懿一边
,也就是说,魏国中枢都反对曹爽!这可把曹爽吓坏了,于是他在司马懿以及众朝臣的忽悠下,竟然选择了投降!众人都以为,只要曹爽投降了,将大权交出来,此事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因为大家以前也是这么干的!殊不知,
所有人都被司马懿给骗了
,司马懿此时起兵,并非帮助皇帝重掌大权,而是打算自己取代曹爽,成为曹魏的掌权人!
说白了,赶走了曹爽,来了司马懿,他压根儿没打算把权力还给魏国皇帝!而且司马懿还打破了规则,直接将灭了曹爽一族,令众人惊讶,太狠了,他不守规则了!此一事件后,
司马懿的野心暴露无疑
,他比曹爽还要狠!
而为了巩固司马家的权力,司马懿不仅大肆打压曹家人,他也没有放过夏侯家的人!当时的夏侯氏,只有两人还掌握着兵权,一个是夏侯霸,一个是夏侯玄,这两人成为了司马懿的眼中钉。但他们也没有实力和司马懿对抗,于是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夏侯霸投靠了蜀汉,受到了刘禅的重用,而夏侯玄则交出兵权
,投靠了司马懿,最终遭到司马懿儿子司马师的诛杀!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为了巩固自家利益,大肆打压忠于曹氏一脉的人,所以夏侯氏的不少人都受到了打压,于是夏侯氏的声望逐渐下跌,跌出了顶级世家的行列!不过夏侯氏早就提前布局了,所以他们也没有彻底陨落,
到了西晋年间,夏侯惇、夏侯渊的后人还活着,而且夏侯氏的族人还在西晋担任要职!
时间转到太熙元年(290年),天下形势再次发生了大变!
二、傻皇帝上位
司马家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成功地篡夺了曹魏,建立了西晋。在司马炎的带领下,西晋成功灭掉东吴,统一了天下。然而
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司马炎却犯了糊涂
,竟然选择了一个痴傻皇帝,这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这话,就是这哥们儿说出来的!
太熙元年(290年),傻皇帝司马衷上位,大权落入了皇后贾南风手中。司马家的其他王爷对此不满,起兵反抗,最终演变成了八王之乱,直接把西晋天下搞得分崩离析。胡人见西晋如此孱弱,遂起了不臣之心,开始向西晋发动进攻,而西晋的军力,早在内乱中耗尽,于是西晋军队被胡人打得大败,只能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说白了就是放下尊严逃跑,
西晋王室都跑了,又还有谁来组织反抗呢?
于是不少的世家大族,都在此次战乱中丧生,夏侯氏也在此次战乱中损失颇大,自此以后,夏侯氏愈发衰弱,新一轮的顶级家族崛起,王、谢等家族取代了之前的那些顶级望族!
不过夏侯氏的底蕴毕竟深厚,虽然他们很多人都殒命于战火了,但仍有小部分族人得以延续。时至今日,许多夏侯氏已经改姓,
还保留着夏侯姓氏的,只有几万人
,而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安徽、江西、江苏、山东一带!
结语
总的来说,夏侯氏本来是顶级豪族,在三国时期煊赫一时,之所以三国之后,我们很少在听说夏侯氏的名字了,主要是因为司马家族干了两件非常恶心之事!一是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大权,打压了曹家和夏侯家的人;二是在选择西晋第二任皇帝时,选了一个痴傻皇帝,导致了数百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夏侯氏也进一步遭到削弱。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晋书》)
-----
网友解答:
-----
目前,夏侯姓氏全国大约有2万人左右,百家姓排名560位
。
按照夏侯姓氏现在人口的居住密集程度,主要居于江西的南昌市、赣州兴国县、新余市分宜县、吉安市吉水县;安徽天长市、合肥市、亳州市、阜阳市;山东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市、潍坊市、曲阜市;江苏金湖县、洪泽市,其他各省和海外也有零星散布的夏侯氏。
夏侯姓氏现在人口的密集居住区在江西省。
夏侯氏的缘起和兴旺
夏侯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追踪始祖一般认为是大禹的后裔,姒姓。大禹的后裔姒佗是夏侯氏的得姓始祖。
周朝建立之后,大禹的后裔子孙
东楼公
被封为“杞侯”,封地是现在河南杞县附近,建立杞国。成语“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就是杞国的某人。
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所灭,杞简公的弟弟
姒佗
带领部众跑到了鲁国。鲁悼公当时在位,他清楚姒佗是大禹的后裔,于是封他为侯爵,给予封地,祭祀大禹,称他为“夏侯”,其后人大都以“夏侯”为姓氏了。
夏侯氏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
真正让夏侯姓氏让大众所知的是西汉建立时期的夏侯婴,他是刘邦创立汉朝的主要初创人员之一。当时夏侯婴就是一个养马驾车的司机而已,和浪荡子刘邦非常要好。
夏侯婴长期跟随刘邦征战,一直担任“太仆”这一职务,主要掌管马匹和车驾,曾经救过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的命。刘邦做了皇帝后,夏侯婴还是掌管皇帝的马匹和车驾,是典型的御用司机。吕后当政,夏侯婴还是这一职位。
夏侯氏因而得以兴旺发达,到夏侯婴的孙子夏侯颇时,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后为卫青妻子)为妻。夏侯颇色欲熏心,经常和婢女勾搭成奸,被平阳公主发现揭发,畏罪自杀了,夏侯一家的封国被撤销。
虽然撤销了封国,但是夏侯姓氏的后人继续繁衍生息,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害。
夏侯婴剧照
夏侯氏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东汉末年,夏侯氏谯郡的一支和曹氏有姻亲关系,还是乡党,始终追随曹操南征北战,成为曹魏的核心权力成员,夏侯姓氏迎来了第二次发展的时机。
夏侯惇剧照
处于核心权力层的夏侯氏家族,在政治的庇佑下得以发展壮大,是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大家族。三国时期夏侯姓氏的大名人有夏侯渊、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夏侯氏(张飞之妻)等,一直贯穿了曹魏时代。
夏侯氏的急速衰落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曹爽一族。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本来姓秦,和曹操家族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司马懿得到军政大权之后,原来在朝中掌握军权的夏侯玄被剥夺了军权。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渊的侄孙,夏侯霸的侄子。夏侯玄丢了军权,让长期驻扎在魏蜀边界的夏侯霸(夏侯渊之子)一直惴惴不安,终于熬不住,投奔蜀国的姜维去了。
夏侯玄还是能够忍让,他也在等待时机,伺机除掉司马家族的势力。他当时已经没有军权,而是担任太常这一职务,有名无实的职位。
254年,司马懿去世三年之后,夏侯玄和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张缉等秘密商议,决定除掉司马师。可惜的是,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早就被司马师得到消息。于是一场未遂政变演变为司马师单方面的屠杀,夏侯玄等被斩杀,夷灭三族。
夏侯玄剧照,最有希望消灭司马氏的人
从夏侯玄的三族来看,曹魏时期夏侯家的主要人物都在其中了,夏侯氏的政治核心人员都被屠戮一空了。
很多逃难的夏侯氏家族的人,大都更改了姓氏,一般是改为“夏”姓和“侯”姓。夏姓和夏侯姓的始祖公推是大禹,算是一个始祖的,改成夏姓也无可厚非了。
当然,也有些较远支系的夏侯氏保留了原来的形式,要不然就没有现在的夏侯姓氏了。
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前中期是
门阀士族
盛行的时期,名人大都出自于大家族,寒族地主(靠实力起家的地主)也抬不起头来的。
夏侯氏由于在晋朝丧失了高端政治地位,家族衰落,曹魏之后,夏侯姓氏家族的名人直线下滑了。因为夏侯氏几乎没有人在朝中做中高层官员,自然后代也就没有进入政治中高层的机会!
魏晋到唐朝初年的门阀士族制度图
到了唐朝、宋朝时期,夏侯氏的名人才零星出现,这也和姓氏人口有密切关系。家族小,人口少是夏侯氏被遗忘的主要原因了。
夏侯氏遭遇改姓危机,司马氏也在东晋灭亡之后也开启了改姓浪潮,目前司马姓也是很少的。
-----
网友解答:
-----
三国之前的夏侯也不是很多,只不过是三国曹魏一方的亲族关系,决定了夏侯一族的历史高度,这才令人觉得夏侯一族乃为大族。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复姓传承至今的确减少许多,时至今日,很多古代常见的复姓都被拆分,以至于今天很多同姓不同源的姓氏。复姓减少的原因众多,夏侯则是比较特殊的。
夏侯姓的起源与衰落
我国复姓来源众多,比如封邑、居住地、官名爵位、姓氏组合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令狐,据《百家姓》记载,周朝人魏颗,因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所以其后人就以令狐为姓。三国时期著名的司马家族,其姓氏就来源于西周时期的官职名称,此类还有如司徒、公羊等。夏侯则是由父祖姓名取单子,组合封爵而形成的,据说夏禹后裔东楼公被周武王封于杞,春秋时立杞国,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为侯爵,故称他夏侯氏,其后代子孙皆以夏侯为姓氏。
夏侯婴剧照
夏侯氏名声大噪基本上是从夏侯婴开始,这位西汉开国功勋虽姓夏侯,但他的出身看不出来是侯爵贵族后裔,他在从龙之前只是个养马赶车的马夫!三国时期的诸夏侯据说就是传承于夏侯婴这一脉,但这是《魏略》的说法。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夏侯婴一脉传至曾孙夏侯颇时,因其娶了平阳公主后仍通奸婢女,故被除国,其本人畏罪自杀,子孙再传两代便不见史载。所以曹魏时期的诸夏侯到底是不是夏侯婴的后代还真不好说。但不论如何,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主角,夏侯一族因与曹氏的亲缘关系,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期。
而有汉一代,夏侯氏活跃于政坛的也非夏侯婴一脉,而是夏侯始昌、夏侯胜这些人,前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傅,侯者是汉宣帝时的博士,二人都是古代最有学问的代表,这些人都是山东夏侯氏,与夏侯婴八竿子打不着。可是这一脉的夏侯氏也未于《后汉书》立传,说明家族影响力还是有限。时至东汉,夏侯氏也未见于党锢之争,并不是夏侯氏独善其身,而是影响力确实不足,所以说夏侯氏之所以被推向历史前沿,完全是因为曹魏政权中的特殊定位。
夏侯惇剧照
夏侯一族对曹操的霸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也在曹魏政权中获得了极大的重视,我们都知道曹魏的五子良将,但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将,诸曹、诸夏侯才是曹魏的帅级人物。比如东线寿春——合肥战区的统帅是夏侯惇,而非张辽、乐进;西线汉中——陇右战区的统帅是夏侯渊,而非张颌。所以三国时期,夏侯一族是绝对的光鲜亮丽,这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司马懿剧照
但也正因为夏侯氏与曹魏的特殊关系,才导致这个家族的兴衰起落都与曹魏息息相关,才导致权力斗争时,这个家族不可能置身于事外。被夷三族的夏侯玄就是因卷入权力斗争,而成为牺牲品。当司马氏篡权时,与曹氏荣辱与共的夏侯氏就成为新生政治力量的眼中钉、肉中刺。
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为晋景怀皇后,其母是魏德阳乡主,司马昭于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将其毒杀,年仅二十四岁,她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有晋一代夏侯氏所受打压和迫害比比皆是,甚至是外戚路线都难以救赎。而历史上世家大族犹如百足之虫,不至于一场政治斗争就匆匆谢幕,夏侯氏一蹶不振足以说明该族群本身基础薄弱,只不过特殊的历史机遇让他们站在了风口浪尖,真正遇到大风大浪,该族群未必能够抵挡得住。说到这里就可联想高平陵之变,夏侯玄手握重兵却不敢轻举妄动,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夏侯徽、司马师
历史上有很多世家望族经历过几个朝代的政治洗礼,仍旧坚挺活跃,如琅邪王氏一脉相传七百余年,除了因为族群势力做基础外,更重要的还是家族气质较适合政治博弈。琅琊王氏的家族领袖总会审时度势的做出决策,例如王敦叛乱时,王澄选择了双向投资,他主动反对王敦从而保全了王氏一门。反观夏侯一族,三国时期的夏侯将领个个都是豪杰作风,行军打仗不在话下,可涉及政治则显得谋略不足,名流暂且不说,诸如夏侯霸、夏侯称、夏侯荣、夏侯湛,皆以勇著称。
再往后代看,如《梁书》中记载的夏侯道迁及其昆弟子孙多以军事起家,性任侠,这一家族是不折不扣的将门,性格刚毅,其政治智慧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参与权力斗争。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处于权力斗争中心的高门士族们要怎么既身处其间,而又不过分地卷入其中,这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政治前途、身家性命,更和家族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作出何种选择,就与个人的性格气质、社会经验密切相关,显然夏侯一族在这方面欠缺很多。散见于《晋书》和《梁书》各处的夏侯诸子,多数就是在战乱中由于各种原因招致杀身之祸。
高平陵之变
如《梁书》中记载的的夏侯详、夏侯亶、夏侯夔、夏侯损、夏侯谊等人;《魏书》中的夏侯道迁、夏侯夬、夏侯慎等人。再有《晋书》中记载的将军夏侯长,刺史夏侯含,日南太守夏侯览,河南太守夏侯宗之,随郡太守夏侯澄之,东平太守夏侯陟,下邳内史夏侯嘉,乌程令夏侯愔,夏侯稚,夏侯轨,夏侯藻,夏侯骏,夏侯奭等人。由三国时期的余晖中高开低走,不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豪门权贵了。随着时代的推移,夏侯氏也如其他旧姓大族一样渐渐衰落了。
赵氏孤儿灭门剧照
复姓减少的原因
夏侯族群的衰落其实很有代表性,历史上许多豪门大族都未曾熬过权力斗争的洗礼,最终“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有一种方式能够使豪门大族躲过政治迫害,即改名换姓!尤其是复姓取一单字改姓的,例如司马更姓马,南宫更姓宫,这些马姓、宫姓与真正的马、宫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也造成了同姓不同源的情况。刘裕篡夺东晋天下时,下令捕杀司马氏后人,这个两晋皇族也不得不改姓为马,以躲避杀生之祸。据说夏侯更姓也是分为了两支,一支更姓夏,一支更姓侯。
赵氏孤儿中隐姓埋名桥段
当然,复姓更姓的主要原因还非政治迫害,而是政府行为的强制改姓,历史上就有两次大规模的更姓运动,一次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期,一次是明朝洪武年间。前者是少数民族努力学习汉族文化的活动,后者是汉人政权“去胡化”的报复行为。这两次改姓运动虽然都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姓氏,但其影响力甚广,间接导致了汉族复姓的更姓,尤其是明朝,连当朝学者王世贞都不禁感叹复姓越来越少的情况。
另外复姓很多事来源于官爵称呼,随着氏族门阀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衰退,寒门子弟通过科举等途径跻身大雅,许多门阀大族也就逐渐衰败。这些门阀虽不一定更姓换名,但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没有了世袭恩荫,没有了朝堂上氏族联姻的庇护,必然不比以往,因而门阀大族的传宗接代也沉沦为普通。相比较广大百姓的姓氏,那些因官爵而来,因门阀而传承的姓氏必然代代减少,夏侯氏的由来与发展不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吗?
夏侯渊剧照
综上,其实夏侯氏并不算名门望族,只不过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名声较大,但不是说夏侯氏除了三国时期就无历史名人,只是他们不如三国时期那么闪耀。正因为这种反差造成了一个错觉,让人觉得三国时期姓夏侯的人比较多,其实按照史料的立传情况看,夏侯氏真算不算世家大族,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经历过司马氏篡权的斗争,历史的沉淀,夏侯一族没能达到人们的心里“预期”就很正常了。
-----
网友解答:
-----
他们被司马家族杀了不少,剩下的大都隐姓埋名了。
三国时期,“夏侯”是大姓,这一族出过许多英雄人物,搅动了天下局势,甚至还曾改变了历史轨迹,可以说是典型的名门望族。然而自从三国之后,“夏侯”这个复姓却很少听说了,到了现在,这个姓氏的人甚至只有几万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夏侯氏的发展
据说“夏侯”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大禹有关!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后,建立了周朝,封大禹的后裔于“杞”这个地方,建立了杞国。后来楚国灭杞国, 杞简公的弟弟逃亡到鲁国,鲁悼公优待了杞简公的弟弟,封他做了侯爵,并因为他本就是夏禹之后,所以给他赐姓为夏侯氏,自此,夏侯氏便开始正式出现于史书中!
夏侯氏虽然是大禹的后裔,不过他们家族的实力并不怎么样,所以只能四处投靠,苟延残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夏侯氏都不怎么出名,仿佛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了,直到刘邦时期夏侯婴的出现,夏侯氏才重新出名起来。
夏侯婴最开始只是个赶车的马夫,不过他跟对了主公,跟着刘邦创建了汉朝,有了从龙之功,随后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夏侯家族都跟着沾光,夏侯家族开始急速发展。
由于夏侯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大功,当刘邦战败抛弃妻女时,又是夏侯婴拼死相救,救下了吕后的儿女,所以即便是吕后上位,夏侯婴也没有遭到清算,将家族成功保全了下来。后来,夏侯氏几经波折,虽然没有了先祖夏侯婴的荣光,不过整个夏侯家族仍然繁衍了下来,并没有遭到重大打击。时间来到东汉末年,夏侯家族再一次走向巅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有黄巾军起义,祸乱天下,后有董卓擅权,令朝廷权威大降,由此引发了整个天下的动乱,东汉皇室的权威荡然无存,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为自己谋取权力。在这些起兵的诸侯中,曹操是极为厉害的一支,曹操军事才能非常优秀,南征北战击败了众多强敌,后来更是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最后一统北方,成为了天下间最强的势力,看起来最有可能重塑山河之人是曹操!而当时的夏侯一家便是曹氏集团中的佼佼者!
曹操用人,有一个非常大的习惯,那就是外姓将领再厉害,那也得在宗亲将领的压制下工作!而曹氏和夏侯氏都被曹操认为是宗亲!关于曹操为何如此看待问题,大多数人的解释是曹操本来是夏侯家的人,只不过他跟着他爹入了曹家的门,改了曹家的姓,但他们一家和夏侯一家常有联络,所以曹操虽然姓曹,但他本质上还是夏侯家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夏侯家才能在曹操集团中拥有这么高的地位!
曹操集团中,夏侯惇经常是负责后方政务,而且曹操特许夏侯惇见他,不用进行通报,可以直接出入他的寝室,足见曹操是多么信任夏侯惇,要知道就算是曹操自己的儿子进出他的寝室,那也是需要通报的啊!曹操的关中方面军,主帅也是夏侯家的人,能把如此庞大的军队交给夏侯家,足见曹操对夏侯家是多么的信任,说白了,曹家和夏侯家是一体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夏侯家在三国时期,是顶级的望族!
不过遗憾的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有盛就有衰,夏侯家虽然一度昌盛,但到了三国末期,他们也逐渐没落了,因为司马家篡夺了曹家天下!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击败了曹爽,夺取了曹魏大权。原本忠心耿耿的司马懿,开始对曹家和夏侯家的人进行打压,意图长期霸占曹魏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推行对曹家和夏侯家的打压政策,最终在司马家的持续打压下,曹家被迫让位,夏侯家也日渐没落,为了避祸,夏侯家的人要么改姓,要么逃命,再也没有多少人敢继续使用夏侯这个姓氏了!
结语
从夏侯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本来是大禹的后人,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而且还曾一度非常繁荣,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甚至成为了天下的顶级姓氏,然而随着权力斗争的失败,夏侯氏遭到了重大打击,最终被迫隐姓埋名,苟延残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从三国以后,我们很少再听说“夏侯”这个姓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三国以后司马家统一天下建立西晋王朝,由于忌惮曹魏政权复辟,尤其忌惮曾一直支持曹操的夏侯家族,于是公元457年西晋晋献公下诏令,命夏后氏分邑(也就是俗称的——分家)18处,分夏侯氏一族为:夏氏和侯氏;至此,中国史上再无夏侯一脉!
[捂脸][捂脸][捂脸]不好意思!编的差一点连我自己都信了[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
网友解答:
-----
从春秋时期诞生开始,夏侯这个姓氏一直都很少见。
三国时期虽说出了几个夏侯氏的名人,但这个姓氏仍旧不算是个常见的姓氏。
高平陵之变后,夏侯家遭逢大祸人数锐减,后人为免祸端也纷纷改成了其他的姓氏,使得本来就很少的夏侯姓变得越来越少。
这个道理与清朝没了之后,很多满洲姓氏都被改掉了是一样的道理。
夏侯姓氏的起源,与夏朝后裔有关
夏侯之姓源于姒姓,先祖就是夏朝的王族,武王伐纣取代殷商之后,分封上古帝王后裔,将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云衢分封为诸侯,作为杞国之君。
杞国诞生之后,云衢的后裔以国号为姓氏,称杞氏,也有以其号为姓,称楼氏。
周朝时的杞国地位虽然很高,乃是公爵诸侯,但其实力却很薄弱,地方不算很大,人口也不是很多,还经常因为受到外部进攻而举国迁来迁去,这就是先天的不足。
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所灭,弱小的杞国就此消失,而当时杞国的王室或归入楚国,或者出走到其他诸侯国隐姓求存。
末代杞国国君的弟弟佗逃到了当时的鲁国避难,鲁悼公知道他是夏禹后裔,世代祀奉夏朝宗庙,鲁悼公给了其采邑封地并请周天子予以侯爵之位。
至此开始,佗也被称作“夏侯”,其后代子孙就以夏侯为姓,逐渐诞生了夏侯氏这个姓氏。
夏侯姓与夏姓乃是兄弟之姓,夏姓分成妫姓夏氏与姒姓夏氏两支。
杞国王室后裔之中,还有另外一支成为了夏姓的先祖之一,与夏侯姓都是同族。
先秦时有姓氏的人就很少,而夏侯氏一族人丁单薄,使得这个姓氏自然也就更加少见,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没有夏侯姓的名人出现。
两汉到三国,夏侯家短暂的兴旺时期
夏侯氏的第一个名人,就算是汉朝初期的功臣夏侯婴。
夏侯婴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年玩伴,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汉朝建立之后,夏侯婴因为帮助刘邦而立下大功,受封汝阴侯,后长期担任太仆,侍奉多朝。
很幸运的是,夏侯家躲过了汉朝初期刘邦对于功臣的诛灭运动,并且一直富贵。
汉武帝时期,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迎娶了武帝的亲姐姐平阳公主,夏侯家达到了一个兴盛的全新高度,夏侯家族愈发显赫。
但可惜的是,夏侯颇与其父亲的婢女有私被发现,最终被问罪,其封国也被撤掉,夏侯家因此衰败,但其子孙倒是继续传承了下来
。
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夏侯家迎来了再一次的兴盛高峰,但也是最后一次。
当时天下纷乱,夏侯玄、夏侯惇、夏侯渊等诸多夏侯家的大将,因为辅佐曹操而得以荣耀与富贵,夏侯家此时相当出众,成为望族。
而且,夏侯渊、夏侯惇、夏侯玄等全都是夏侯婴的后裔子孙。
夏侯家与曹氏有姻亲关系的同时,而且来往密切,夏侯家的子孙对曹操忠心耿耿,随其南征北战功劳显著,最终成为曹魏的名门。
曹魏时代的夏侯家族由于处于朝权的核心领域,凭借着这方面的优势,夏侯家族迅速兴盛壮大了起来,夏侯氏几乎贯穿整个三国时期
。
司马家篡魏,夏侯家至此彻底没落下去
曹魏时期的夏侯家,显赫非常,这对于原本人丁就很少的小姓而言是非常难得的,但与此同时也注定了夏侯氏的脆弱。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诛灭曹爽,原本在朝中执掌兵权的夏侯玄被削权。
夏侯玄乃夏侯尚之子,也是夏侯渊的侄孙,夏侯霸的侄儿,在其丢了兵权后,镇守曹魏与蜀汉边地的夏侯霸最终投奔蜀汉,倒向了姜维。
此后,夏侯玄长期担任太常,失去了所有的实权。
司马懿去世后,夏侯玄参与诛灭司马师的密谋结果被发现,司马师将夏侯玄诛杀,并且夷灭夏侯玄三族,夏侯氏主要的人物在当时基本被悉数屠尽
。
夷三族,意味着夏侯家的近支几乎全部被灭,而远支的夏侯家子孙担心惹祸上身,纷纷出走他乡并且改姓,避免祸端。
此后,夏侯家的后裔,大多改姓了夏姓或者侯姓,敢直接姓夏侯的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三国与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门阀士族掌握着核心的权柄,寒门家族根本就抬不起头来,夏侯家经历了大难之后,沦为不入流的家族。
历经数百年岁月,夏侯家已彻底败落,到后期只有零零星星的夏侯家名人出现。
夏侯家本来人丁就相对很少,加上夏侯玄被夷三族的沉重打击,在三国时代之后就成为了极其少见的姓氏家族,仅有零星的名人偶然出现。
-----
网友解答:
-----
不是三国之后,而是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习惯用三个或两个字的名字,都不太习惯用四个以上字的名字(不是沒有),所不同的是明清以前大多是保留复姓而减少名子的用字,如\"夏侯x\",\"司马x\",\"皇甫x\"等等。而明清以后和近代,便颠倒了过来,变成了简化复姓,如你说的姓\"夏侯\"就直接简化成夏xx,\"完颜\"简化成完xx,\"呼延\"简化成呼xx,\"欧阳\"简化为欧xx等等,久而久之人们就都误以为都是单姓,没有复姓了!(举以上这些姓氏是因为我身边就有这种实际例子)。
一些有传承或家在农村的复姓人家还有口传记忆或族薄记载的沿革,尚还知道他们姓氏的来历,而一些几代都在外生活,又缺乏传承的家庭,不但孩子们不知他们是复姓,甚至他们的父母都不知道(常常是些几代的苦力工人)。
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传媒发达了,影视剧看多了,特别是金庸小说中那些众多复姓和四个字人名的出现,人们这才觉得即新鲜又时髦,许多人不但恢复了自己的复姓,有的还有意取四个字的名字图新潮,如我身边一位女士就叫\"东野xx″的,原以为她是复姓,其实不是,她即不姓东,也不姓东野,而是她喜欢日本人的名字,耍个酷!
-----
网友解答:
-----
还不是司马氏干的。
司马氏迫害夏侯氏是因为夏侯氏是曹魏的铁杆盟友,妨碍司马氏篡权。
夏侯氏反过来也影响了司马氏的晋朝。
西晋亡于八王之乱,起因是司马炎把皇帝位子传给了傻儿子,问题是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当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继位,怎么不传儿子传弟弟了?
这就要说说司马师的原配夏侯徽了,给司马师生了5个女儿……,司马师没有嫡子,只能让位给弟弟,然后是侄子,傻侄孙……
-----
网友解答:
-----
夏候氏在三国曹营里威名极盛,只可惜司马懿夺权后,对曹操一脉,包括夏候氏在内,惨遭屠戮。不过,各朝代中依旧有夏候氏出现,只是数量极少,有的原本姓夏候,但改了姓,直到现在为止,夏候一姓也有流传,大概两三万人,在百家姓里排到了后面去了,好像是第570名。
说起夏候氏,出的最多名人当属跟随曹操的时候,夏侯渊、夏候敦、夏侯充、夏侯廙、夏侯劭、夏侯茂、夏侯衡、夏侯绩、夏侯褒等等,一个个名字都注入史册,十分了不起。
三国之后,夏候氏确实凋零了,直到现在都没能恢复鼎盛时期的人数,要说最恨司马懿父子的,应该是曹操后人和夏候氏了。因为这是灭族大仇,夏候差点被灭了整个姓氏。可见司马懿父子都是狠人。
------------------
推荐阅读:
为什么现在会画画的画的好的学画画的发表画作的跟风的多如牛毛?
据传95式被评为世界五大厉害兵器,是真的吗?为何被外国士兵称不敢再用?
上一篇: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