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
网友解答:
-----
石达开当年为什么兵败大渡河,又为什么没走泸定桥?毛主席曾经问过安顺场一位90多岁的秀才,并解开了其中的谜团。
1863年5月,转战15个省的太平军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石达开本想在此安营扎寨,但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这里易攻难守,于是决定渡大渡河,进军成都。
当太平军造好船扎好筏准备渡江时,突然天降大雨,河水也开始跟着暴涨,没有办法过河。于是石达开借着幼子出生摆了三天的酒席。
而就在这时,清军和被收买的彝兵包围了太平军,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行动,但因水流太急均告失败,太平军已走途无路。
四川总督骆秉章想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就命人前去劝降,并答应只要石达开投降,保他安全,并且不为难其他人。
石达开为了部下能活下去,没得选择答应了骆秉章。有4000多太平军被遣散,还有2000多士兵誓死追随石达开。
后来满清背信弃义,凌迟处死了石达开,2000多太平军全部战死。
70年后,红军面临太平军一样的困境,当时国民党就叫嚣让他们做“石达开第二”。当然红军不能和太平军同日而语,但毛主席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门拜访了当地一个90多岁的秀才。
当年石达开渡大渡河时,他已经20岁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
据老秀才讲,石达开兵败最大原因是没有同彝族土司王应元搞好关系。
至于后世说的他给小儿子过生日耽误了过河时间,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当年雨后渡河水流之大,百年难遇,根本无法过河,他之所以大摆筵席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
但太平军并非无路可走,如果和土司搞好关系,经彝人地盘西可以到昌都,南可以到云南,北可以到康巴。
石达开忽视了这些关系,所以最终导致后来王应龙被清军收买,反过头来对付太平军。至于泸定桥,知道的人本来就不多,他不和百姓联系,如何能知道这个地方?
老秀才最后感叹:“石达开不自入绝境, 则不得灭? 即人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
而人民军队到哪都和百姓打成一片,过彝人地盘、知晓泸定桥自然不是难事,这也正应了那句老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
网友解答:
-----
石达开这件事情一直都让当时想要渡过大渡河的红军指战员感到十分的警惕,为什么他们害怕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而毛泽东则一直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为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讲,石达开一生的命运是悲剧的,他的悲剧是建立在他拥有传奇色彩,最后却惨死在了清军的围剿之下,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石达开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才会在大渡河附近被清军给抓获,但是实际上我们仔细去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石达开被抓的一点儿都不冤枉。
是大开,自从天津市便离开南京城以后,一路辗转奔走,可以说为了创造一片适合自己的根据地,他费了很多的功夫,但是辗转了上万里,仍然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架式打开,就这样浑浑噩噩的一路走到了大渡河。这个时候的石达开集团和刚刚离开南京城的石达开集团有什么不同呢?作战力量上面的对比。
这可不止人数上面的减少,走上万公里,上万多公里的行军,这对于军队的人心,以及士兵是否能够吃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这其中有很多的年轻人,因为受不了这样的行军,所以选择离开了石达开,在石达开集团到达大渡河附近的时候,石达开集团真正能够作战的只剩下几千人,其余的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
几千人能够干什么?事实上,此时如果是青军的正规作战部队,只要几千人就能够把石达开集团正面给击破了!当时的食堂开也十分清楚这个情况,所以急需要渡过大渡河去,甩开清军的围追堵截。
你想要进攻泸定桥,别人也知道泸定桥这个地方肯定会成为你过河的一个必要的捷径,所以派了重兵防守,沿途还有重重阻碍,你没有一支精锐的力量为你逢山开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汾水过水,你怎样拿下泸定桥?当初的红军可是创造了军事历史上面的一个奇迹,才拿下了泸定桥呢!石达开有这样的精锐的作战力量吗?有这样虔诚的信徒吗?
没有!红军人数虽少,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但是石达开却要拖着几万人的老弱病残,这一点对于它本身的行动就十分不便利,没有办法向红军飞夺泸定桥,那样能够派出一支精锐的力量,在夺桥以后,自己的部队能够快速跟上,再加上清军为了能够堵截石达开与当地的地方组织合作,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明显要比蒋介石那个时候对地方上的管理来的更加强悍,甚至为了配合中央的命令,这些地方政府选择直接砍断了锁链。
地方上面配合清政府合作以后,石达开的后路,基本上就被断死了,无论是谁,都已经明白了,石达开必死无疑。
-----
网友解答:
-----
石达开并非不想走泸定桥,而是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就被拦截住,根本没能赶到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渡过大渡河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而在这一战前,蒋介石曾经说红军会是第二个石达开,因为比较双方的情况,会发现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红军和石达开当时的行军路线都是比较接近,两军到达大渡河边的时间差不多,都是5月,双方只差10天,都遭遇了洪水期。两军抵达的地方也一样,太平军抵达的紫打地和红军到达的安顺场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只是光绪年间改名了。双方此时都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须尽快渡河。兵力也是差不多,都是2、3万人,两军都不约而同的想去泸定桥,只不过红军成功了,而石达开在赶去泸定桥的路上遭到堵截,未能赶到泸定桥,遭到了失败。
石达开的第一个失败,是在紫打地未能渡河。红军抵达安顺场以后,以找到的一条小船运载了十八名士兵过河,就是这十八个勇士,在赵章成三发迫击炮炮弹的掩护下,成功的击败了对岸的几百守军,夺取了渡口,使得红军部分部队渡河,可以从两岸同时进攻泸定桥。然而石达开渡河失败了,虽然对面的对手不强,只有总兵唐友耕一部人马,但是由于河水太急,始终没能渡河,因此太平军在紫打地滞留了三天。
而在石达开试图改走泸定桥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从紫打地去泸定桥必须经过松林河,但是此时控制松林河的土司王应元已经接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命令,决定堵截太平军。当太平军匆匆赶到松林河边的铁索桥并派出哨探时,遭到了王应元部劈山炮的射击。此时石达开犯下了一个大错,他没有立即调动部队强攻铁索桥,而是选择了收兵,想等第二天再攻击。结果当天晚上大渡河流域遭遇洪水,松林河河水上涨,更要命的是王应元拆除了铁索桥,太平军丧失了去泸定桥的机会。
当然,太平军即使赶到泸定桥,过河的机会也很渺茫,因为此时骆秉章已经派提督胡中和与副将谢国泰赶到泸定桥,分驻两岸。在泸定桥这样的险地,太平军要击败清军渡河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太平军在紫打地和松林河浪费的三天一晚非常致命,断送了石达开最后的机会。
-----
网友解答:
-----
随着天京的沦陷,太平军已经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并且还屡战屡败,李秀成被湘军俘虏,最后只剩下石达开依旧还在活动,想要捍卫太平军最后的尊严,可惜石达开再厉害,以一己之力,还是无法力挽狂澜的。
1863年,转战15个城市之后,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残部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想要渡过大渡河,直捣成都,做最后的一次挣扎,遗憾的是,这次挣扎最后因为没有渡过大渡河,而以失败和悲惨结局告终。
有人就产生了疑问,为何石达开在当时不去走泸定桥呢?只要从泸定桥过去,石达开不就有希望了么?实际上石达开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我分别为你慢慢道来。
太平军早已军心涣散
事实上从一开始,太平军的指导思想就是有问题的,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用现在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就是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组织,而洪秀全与杨秀清两个人,更是动不动就以天子或者天父下凡的名义来糊弄百姓和士兵。
后来因为内部统治地位的争夺,杨秀清最终被洪秀全叫韦昌辉等人所杀,而韦昌辉也终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被洪秀全为了继续笼络石达开,不得已将韦昌辉也除掉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太平军内部早已人心涣散,各有各的打算了。
后来随着天京被困,洪秀全在城中蛊惑大家吃野草和观音土,最终把洪秀全给吃死了,太平军的精神领袖算是也彻底拜拜,最后只剩下李秀成与石达开,结果很快李秀成也为了保护洪天贵福而被湘军抓住了。
事到如今,太平军的士兵已经明白,自己的路几乎是走到尽头了,所以很多人也觉得没有必要再做无畏的挣扎,对太平军已经没有太多信心,我们看后期石达开带领的士兵越来越少,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肯定是有人在逐渐离去,可是石达开也无能为力。
紫打地没有及时渡河
来到紫打地的时候,原本太平军还是有一点希望渡过大渡河的,可是当时,石达开看了一下河水,觉得水太大,担心无法过去,也就没有继续想办法,结果当天晚上大雨倾盆,更加加剧了河水的汹涌程度,这下太平军更加没有机会过河了。
石达开为了稳定军心,借助给自己小儿子过生日的名义,在紫打地连续摆了三天的酒席,太平军在一起吃喝玩乐,从这些举动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太平军的军心涣散的,这个时候大家早已失去最开始的信仰,就连逃命,也需要石达开专门摆酒席吃喝玩乐方可。
也正是因为这三天稳定军心的吃喝玩乐,更加耽误了太平军渡河的时间,当四川骆秉章发现石达开已经在紫打地待了三天的时候,立下“生擒石达开”的誓言,随后开始安排一些人去专门阻断了泸定桥,还去包围紫打地。
这样一来,石达开就算是想要去走泸定桥,也没有机会了,不过实际上这个时候石达开虽然被骆秉章的人围住了,但并不意味着石达开没有希望逃出去,因为石达开还可以求助于当地的彝民帮忙。
没有搞好和王应元的关系
石达开一直以来,都不太善于交际,在紫打地这件事情中,就更加明显了,彝族的土司是王应元,当时石达开比骆秉章先到,但是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拉拢讨好王应元,而是选择在紫打地大摆三天酒席,这样的举动让石达开错失了最佳时机。
当时只要石达开和王应元搞好关系,经过彝人的地盘,石达开就可以从西直走经过昌都,从南边去可以到达云南,北边可以到达康巴,这样的话,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残部,就可以逃出生天了。
然而石达开当然是没有这样做的,因此后来骆秉章派人去,首先就和王应元搞好关系,王应元不仅阻断了石达开可能离开的所有后路,还出兵帮助骆秉章去收拾石达开,此时的石达开,可以说是插翅难飞了。
当时石达开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去走泸定桥,但是石达开没有办法通过泸定桥,因为骆秉章已经给安排好提督胡中和副将谢国泰带领一些人马提前赶到泸定桥,把泸定桥守得水泄不通,石达开就算赶到泸定桥,想要过去也完全就是天方夜谭。
此时的石达开,算是彻底没有任何希望了,不仅有骆秉章和王应元,还有泸定桥上的阻碍,石达开不管怎样都是死路一条,最后只能和骆秉章谈判,骆秉章劝石达开投降,只要投降就可以保护他的安全以及石达开手下4000多士兵的安全。
石达开是一个性情中人,明白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为了士兵们能够得以生存,他就答应了骆秉章投降,骆秉章果然实现了自己生擒石达开的愿望。不过最后骆秉章没能保住石达开以及石达开部下的安全,这些人都被清军灭了,石达开还被判处凌迟极刑。
结语
可以说石达开的失败,已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石达开但凡能够聪明一些,首先把王应元搞定,让当地的彝族人,带着石达开等人随便从一个出口离开,石达开都是有机会的。
可是石达开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忽略了一个最严重的的问题,要是王应元不为自己所用,必然会被清军所用,一旦清军搞定了王应元,就相当于得到了大渡河以及周围的所有地图,从而大渡河的所有出口,都会被清军堵住,就比如很难发现的泸定桥,这样的地方都被清军堵住了,明显石达开的悲惨结局,就是再也没有办法改变的了。
换言之,因为石达开自己的战略问题,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可是就算石达开这次不失败,对于已经落魄至极的太平军而言,他们渡过大渡河又能怎样呢?结局还不是一样,又何必再自找更多麻烦?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网友解答:
-----
石达开兵败是必然的,就算过了大渡河也会被消灭!他杀光了给他带路的三百名当地向导祭旗,这种毫无人性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和官府高度团结一致,坚决要消灭石达开,连当地土司武装都竭力进攻阻拦石达开的军队,一支没有民心没有后方的流寇部队,就算有二十万人,也会彻底失败!
-----
网友解答:
-----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故事,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失败的深刻教训也写进了国内外的军事教科书里。
一般认为,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错失了渡河良机,二是没有搞好群众关系。
所以,网上才有传闻,石达开之败,乃是“彝人帮清军而不帮太平军”之说。
而在时隔石达开兵败70年后,红军勇夺泸定桥,“彝海结盟”成功过彝区,中国革命得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事实说明,“民心”更重要。
那么,果真是石达开没有搞好群众关系吗?
然而,随着对太平天国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者却发现了石达开兵败的一个惊天大秘密。
石达开爱民,爱兵,深受爱戴,善于用兵,他究竟败给了谁?
咆哮而汹涌澎湃的大渡河,诉说着一段悲壮不屈的英雄史诗。
位于大渡河畔的汉源九襄,上世纪50年代,一直耸立着一大片太平军时期遗留下来的坟地——太平军死难者陵园。
为太平军修坟?非也!是遗存!这样大规模的历史遗存,在当时全国都不多见。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这些坟有的写着名字,多数都是无名无碑的白顶坟。说起这些坟,当地人都很健谈,滔滔不绝,太平军的故事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他们如同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信手拈来,令听者动容,感同身受的霎那间,对英雄的遭遇肃然起敬。
最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坟墓都是白色圆顶,虽历经风雨,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天然景观。几千座坟,占据了很大一片土地。直到上世纪的60~70年代,为了响应“还土归田”的号召,这些曾经见证历史的“英雄冢”,被人为刨去,夷为平地。从此,太平军的冤屈无人知晓。据说,有人还发现了当年的遗物,锈蚀的刀剑,铜钱等,后来都不知所踪。
太平军坟地没有了,但是这里依然是“英雄地”,它的英雄事迹被编成故事一直在当地人口碑相传。
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石达开依然是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齐名的悲情英雄而存在,他们都是如雷贯耳。无疑,二人的英雄豪迈气概,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令人倾佩之至,击节赞赏。
1863年,被困大渡河畔的石达开,兵败被俘,随后,枷往成都,英勇就义。
重走太平军入川之路,学者喜获珍贵的彝人“口述历史”。
消失的太平军墓地,并没有让当年的英雄传奇消失。然而,关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失败的记录,七零八落,始终很难进行系统研究。
如何另辟蹊径?
“史山有路勤为径”,为了解开石达开兵败之谜,有研究学者,另辟蹊径,费时数日,重走“石达开太平军进军四川之路”,沿着当年太平军入川路线,三进三出彝人地区,通过大量走访当地彝人、太平军后人,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石达开太平军进军四川,史料少,搜集难度大。
进入彝区,搜集的资料,有可信度吗?
光凭这些口述,靠谱吗?
事实上,重走太平军进军四川之路,这一步非常重要。而且,发挥了彝人最擅长的“口述历史”的优势。
关于彝人“口述历史”的作用和可信度,现已旅居美国的彝人历史学者冯利有一段专门论述。她说,彝人“ 口头表达能力极强,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民族。”
不仅如此,彝人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涉及传承,都是彝人采用最擅长的“口口相传的形式,而非文字典籍”,“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口头语言”,而经过一代代彝人的累积,口述历史的语言也逐渐变得“优美、丰富和犀利”。
毋庸置疑,这正是历史学者们此番揭开石达开兵败白大渡河之谜的绝佳契机。
由此可知,彝人有着丰富的口述历史文化传统和特长,当太平天国历史学者展开对石达开太平军的研究之际,正好充分发挥彝人的历史传统,两者结合,就能把一段隐藏的历史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
所以,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口述历史”,它就是这么牛掰!不但是,而且据说甚至能借助于这些貌似无凭的“口说”破解三星堆之谜的重重谜团。
历史都是“天意”,口述泄露“天机”。
那么彝人和太平军后人,都为我们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传奇呢?
为了解开石达开兵败诸多谜团,研究学者李旭之等人对这条充满故事的“英雄之路”做了多地调查访问。
他先后到会理、德昌、西昌,以及越西大瑞,中所等十多处当年石达开太平军战斗生活过的地区,追踪太平军足迹,寻访太平军后人,历时数月,对石达开太平军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作了认真研究总结,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彝人“秘密”参战,太平军遭遇灭顶之灾?
究竟当地群众支不支持石达开?
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
彝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参战的?
借助于彝人口述历史的惊险讲述,石达开太平军的真相一步步被揭开。
“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乃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制胜”的战术策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秘密入朝参战,出其不意地打胜了第一仗。这一仗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联合国军精锐之师还没搞清楚自己的对手究竟是谁,就已经被成建制歼灭。
历史总有相似的一幕上演,石达开兵败其悲壮的命运由此拉开。
在进军四川的过程中,石达开深陷“马陵道”,全军“走麦城”,战损过大,是导致其兵败大渡河畔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给予石达开致命一击的正是“土司兵制造”的灭顶之灾。
这条有着“马陵道”凶险的峡谷,从越西的梅子营腊关顶进入西山之间的深谷,百沙沟。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马陵道”用伏兵打败庞涓而留下了千古佳话。
而这一次,被称为“冷土司”的彝人首领“岭承恩”已经被清廷收买。他对太平军的凶狠可谓是招招凶险,步步杀机。
岭承恩为了消灭石达开,可谓费尽心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这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狠角色,简直就是一个山地战、运动战等游击战的“冷面杀手”。
→→展开心理战。
他先是如法炮制了不利于太平军的大量谣言,进行污蔑宣传,让不明真相的彝人跟随他“杀长毛”。
清朝的官吏大肆造谣说:“长毛无恶不 作,无所不为,连他们的马都是吃人肉、喝人血的。”
作为土司,他把这些谣言在各支彝人山寨散布,制造恐怖气氛,让当地彝人远离太平军,以此孤立太平军。
这导致了严重后果。一些不明真相的彝人为了获得赏赐,主动去杀恶人,对太平军造成伤害时有发生。
但令彝人感激不尽的是,他们被捉住后,太平军了解原因后,竟然予以释放,且不加伤害。
太平军的正义形象也是今天被当地人民群众广为传颂的。
→→展开伏击战。
不能不说,这是石达开入川后,遭遇的最惨痛一战。仗着对地形地貌的熟悉,岭承恩土司率领彝兵以接近零伤亡的代价在山谷设伏。而“白沙沟一仗”就是岭承恩设伏秘密参战,重创石达开太平军的重要一仗。
太平军被伏击的是石达开的后队,也就是他的辎重部队和家属队伍。
土司兵在山势非常险峻的百沙沟西面陡壁上钉上木桩,系上皮条、藤子和绳索, 沿着陡壁放上滚木和擂石。
当后队太平军不了 解情况从梅子营腊关顶进入西山之间的深谷百 沙沟,路经百沙沟西岸时,地主奴隶主分子就将皮条、藤子、绳索砍断,滚木擂石从几十丈 高的陡坡上滚下。
正在行军中的太平军战士, 猝不及防,有的立即被打死,有的被打伤,造成严重伤亡。
→→展开偷袭战
。
岭承恩得到了清廷的承诺,杀害一个太平军战士,凭借一只耳朵可以领六两白银。而凭一个首级则可以领到十两白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被煽动蒙蔽的彝人有的主动袭击太平军,由于太平军在山区行军比较困难,队伍分段行进,人马就形成了大队和小队,土司兵总是放过大队人马,偷袭小队人马,尤其是辎重人员,伤员,很多掉队人员,无不被击杀。
岭承恩还发动彝兵把河堵塞,让河水淹没良田,导致夜晚行军的太平军掉进田里被淹死,或者无法行军,岭承恩则带领土司兵趁机偷袭,往往大获全胜,且没有任何伤亡。
→→展开追击战。
石达开太平军的战力很强。老一辈的彝人们回忆,如果正面交战,无论是土司兵还是清军,团兵乡勇,一触即溃。
所以,岭承恩的彝兵基本上没有正面对抗太平军。当太平军和骆秉章的清军交战时,他们土司兵又总是从背后追杀,导致太平军处处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这些灵活多变、神出鬼没的“运动战”,让石达开太平军陷入被动挨打的战争泥潭,战场减员非常严重,士气大挫。
为此,石达开特意在强渡大渡河前,召开了一场隆重的“渡河动员誓师大会”,以图振奋军心士气,并借此而办了儿子降生的生日Party。这就是民间和学界一般认为,他是为儿子庆生而耽误了渡河的直接原因。
但事实上,河水暴涨,错失渡河最佳时机,都是造成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的长途跋涉大行军,被擅长运动战和山林战的彝人土司兵遭致重创,大量减员,大量伤员,是石达开太平军失去战斗力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彝人帮清军而不帮太平军呢?
在这次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量过去史料中不曾披露的真相。
透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彻底解开很多过去不曾知道的石达开兵败的历史之谜。
其一,帮清军的彝人是两个土司,他们被清军收买,其中,岭承恩因参与诱捕石达开,并大量杀伤太平军,战后获得同治皇帝嘉奖。
其二,很多大小彝人村寨,不但帮助太平军,还冒着危险抢救伤员,掩护伤员,并把太平军战士救治安顿在彝区。
其三,彝人拥护太平军,有的人参加了太平军,有的帮助带路,证明当年的彝人群众是支持太平军的。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终于发现了石达开太平军的“宣传方针”和群众的关系。
第一,没有刻意宣传拜上帝教,而是,把推翻满清的意义进行深入浅出的通俗讲解。
比如,他们对彝人是这么说的。
“我们是反对满清的,推翻了满清,夺了王位,天下太平,大家就好过日子了”。
受到清军反宣传的人,因为太平军纪律严明,而主动亲近太平军。
第二,获得了当地沿途群众的理解和广泛支持,把太平军当成穷人的队伍,彝藏汉等很多人都踊跃参军。
第三,石达开太平军有一支专业的辎重后勤保障部队,后被土司兵摧毁,导致太平军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艰苦危险局面。
第四,“猪年闹长毛,彝人天下反”,正是石达开太平军播下的“反清”火种。
太平军过彝区那年是“猪年”,石达开太平军点燃了彝人抗清烽火!在石达开太平军兵败大渡河后,当地彝人进行了长期的反清抗清运动,它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持续了6年之久,直到1869年才被镇压下去。
至今人们还记得,一个红衣女战士,在高高的山岗上为激烈的战况不停奔跑,呐喊助威,让山下的清军气急败坏,疯狂追杀她,最后英勇牺牲。红衣少女,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人们还记得,一个勇敢的头人,为了保护乡亲们不被清军滥杀无辜,用三支箭射杀三个清兵后,主动站出来,慷慨就义。
总结:
当石达开太平军进入四川后,兵员减员严重,战斗力下降。因不熟悉崇山峻岭地带的“山地作战”,被骆秉章的清军和彝人土司兵共同围追堵截,在大渡河边上,已经不具备和清军最后决战的能力,人马所剩无几,在重重包围中,为保全剩下的数千人马,而被捕杀害。
石达开被凌迟杀害时,虽被剐一百多刀,却始终一声不吭,被赞为“奇男子”。至今,当地的百姓仍在传说,翼王没有死,他逃到了草原上,与格桑花相伴,这或许是当地百姓对他最深切的爱戴和深深的思念。
感谢彝人老乡们的精彩“口述历史”,更多真相,后续问答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
网友解答:
-----
工农红军的飞夺泸定桥战事,是长征过程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当时工农红军背后有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虽然强渡了大渡河,可是凭着一些小船,要将全部红军将士都渡过河去,再快也得一个月的时间。红军领导班子在研究后,决定夺取泸定桥,使得全体将士能够尽快到大渡河对岸去。
当时国民党军队认为工农红军难以及时渡河,结果就会像七十年前的石达开般,走向失败,还叫嚣着让红军将士做“第二个石达开”。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他人生的最后一场仗,就是打算率领军队,渡过大渡河,攻克成都,建立四川地区的根据地。可是他当时渡河失败,粮草耗尽,最终光荣就义。为什么石达开不像工农红军般走泸定桥呢,他是有什么苦衷吗?
渡河早已筹备,奈何天降大雨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最高级将领之一,受封“翼王”。虽然名号拉风,可是石达开飞不起来,因为太平天国终究是封建集权专制。在建国后,统治阶级开始寻欢作乐,享受人上人的生活。最要命的是,统治者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以及其他西、北、南几个王开始互相倾轧,争权夺位,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
石达开不爱权位,他爱的是众生平等,没有阶级之分的社会和国家。于是,石达开决定自己出去飞,他拉起一支队伍,开展西征。就这样,石达开的西征军多次击败清军,巩固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可是劳师远征,终究不是长久之道。于是在转战多个省份后,石达开决定攻取四川,建立太平军的四川根据地。
西征军首先来到紫打地,也就是今天的安顺场。石达开观察地形后,决定渡过大渡河,进军成都。成都若是被打下,形势将一片大好。可是来到大渡河岸边,就得先准备竹筏船只,方可渡河。好巧不巧,渡河工具准备好了,雨季却来了。
磅礴的大雨,导致河水暴涨,渡河难以实现。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结果都失败了。由于早准备渡河,所以没有采取其他途径,加上因渡河困难迁延时日,所以最后清军来了,石达开的军队还在原地。
没结好当地黎族,不知有泸定桥
石达开不走泸定桥,只是想着强渡大渡河,也是因为他不知道有泸定桥存在这一重要原因。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自元代以来,就是当地黎族的地域,由彝族土司进行管理。
换句话说,要过泸定桥,得和当地黎族打招呼。可是当时的黎族土司早被清军收买,不但不帮助太平军的西征将士,还派出黎兵配合清军阻截太平军。
石达开此前没有和当地黎族联系,没有结好对方,引为外援。黎民对泸定桥这条交通要道十分清楚,可是外人知道的不多。当时石达开以及西征军队,其实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使他们不走水路渡河。
如果石达开能做好当地黎族的拉拢工作,就可以得到黎族的支持。就算得不到支持,起码也会了解到泸定桥。这样在渡河时,就多了一个选择,不至于面临屡次强渡失败,却还是只能选择渡河的困境。
由此可见,民心是多么重要。工农红军心系百姓,联络黎民,所以能得到支持,飞夺泸定桥。
综上所述,石达开不走泸定桥,是因为失了天时与人和,难以得到地利,被困在原地,最终被清军和黎兵逼得投降,只能选择就义。毫无疑问,石达开以及他的西征军都是悲剧角色,渡河失败的同时,也宣告了西征以失败收尾。
可事实上,不遇上雨季的大暴雨,石达开就能及时渡河吗?当时前有清军在对岸堵截,后也有清军在追击,在进入四川时,被前后包抄的局面已经形成。就算石达开结好了黎民,通过了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他也难以避免失败的下场。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由此成为一个典故。也正因为它成为典故,后来工农红军才能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获取胜利,没有成为国民党口中的第二个石达开。
当然,泸定桥是英雄地,大渡河岸边也是。石达开以及他战死的将士们,都是为了理想与信念而作战。虽然他们生前难以渡河去开辟胜利的战场,但是死后他们的魂魄早已飞过了大渡河,达到了他们心中的彼岸!
-----
网友解答:
-----
泸定桥建成于1706年,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我们仅仅有军事上来说,石达开本来是准备渡过松林小河,然后直扑泸定,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但是问题在于,松林小河也是一条宽度达到90多米的河流。而且,这一年大雨来的特别早。
经过一夜暴雨,松林小河暴涨几丈深,完全无法游泳渡河。而且,清军干的非常彻底,其实,本来在松林小河也有一条铁索桥,但是,却被清军整个拆除了。不是只拆掉了铁索桥上的木板,而且把整个铁索桥给拆没了。
而且,很快清朝汉夷兵勇一起围堵过来,石达开军队已经接近断粮,处境非常危险。太平军几次发动强渡,但是都失败了,最后只能吃桑叶,草根。太平军无法到达泸定,也就没有办法夺取泸定桥。只能直接硬冲,刚刚暴涨数丈的大渡河和松林小河,结果战死数千人,淹死上万人。
最后,没有办法,才进入到老鸦漩水的绝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石达开率领剩余的2000人向清军投降。《唐友耕年谱》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各路兵勇自安靖坝至万工汛,二百余里渡口十三处各隘分布防堵,以代截剿,又札土司王应元调齐四十八寨土兵层层扼守,将三面山岭先占。”
清军早就封锁了所有道路,渡口和关键山岭高地。清军不是尾追石达开,而且封锁了所有前进的道路,同时关闭了石达开的退路。而且,太平军对当地彝民力量未加注意,对彝民及土司加以侮辱、拘囚、劫掠粮食、焚毁土司衙门,结果使彝民起了反感,处处准备起来打击。以上几个原因,最终导致石达开无法渡过大渡河。
-----
网友解答:
-----
石达开不具备走泸定桥的条件,虽然他被困在紫打地时曾多次攻打松林河对岸的土司王应元,结果以失败告终,
但就算他成功抢渡了松林河,也不一定能成功走过泸定桥
。
石达开不走泸定桥的原因
分析石达开在大渡河的那一战,很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他不选择走泸定桥这一路线,让人感到不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且红军当时的处境与石达开非常相似,为什么红军可以从泸定桥过河,而石达开却不行呢?
红军走泸定桥路线,是因为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和经验
。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况与石达开有所不同,当时红军已经控制住了大渡河对岸,然后沿河岸兵分两路向泸定桥的方向前进。石达开不同,他当时并没有控制住对岸,如果他带着大军沿河往泸定桥走,对岸的清军马上就会进行相应的防守。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大渡河水上涨,石达开无法渡河,对岸清军严阵以待,左面松林河对岸有王应元死守。此时的石达开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死磕大渡河,但他失败了,根本过不去;二是转战松林河,他也同样失败,当时的松林河有一百多米宽,王应元还把过河的桥索给砍断了。
如果要走泸定桥就必须要过松林河,但是就算过了松林河,石达开也不可能安全抵达泸定桥。因为大渡河对岸还有敌军,只要石达开的队伍转移路线,清军马上就会过河,到时候泸定桥那边也同样会有清军过来,
腹背受敌
也会让石达开陷入被动之地。
石达开失败的原因分析
石达开失败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运气不佳,因为他到达大渡河时遇到了罕见的大雨天气,导致大渡河汛期提前到来。
但如果仔细分析,石达开还是错过了很多机会:
机会一
最初的行军路线,如果他走下游
大树堡
的路线,那里地势和河流都相对平坦,比紫打地渡河的难度要小很多,而且石达开的中旗
赖裕新
部就曾于一个多月前在这个位置成功渡河。可惜石达开没有走这条路,他听信军师曹卧虎的建议来到了紫打地,这里正面有大渡河,左面有松林河,右面有蔡罗水(现在的南垭河),后面还有清军追兵,真是走进了绝境。
机会二
石达开于1863年5月14日抵达紫打地时,河水未涨,对岸未有清军,但大军还不能马上渡河,需要休整一夜。结果当晚就下大雨,河水暴涨!5月17日对岸已有清军,石达开进行试探性抢渡失败。就这样,一直折腾到5月22日,他才想到转渡松林河,但此时的松林桥已经被土司王应元砍断,抢渡失败。
我认为,石达开抵达紫打地时有3万多人马,当大渡河暴涨的第一天就应该想到过河的难度,这时候应该马上安排一批人去抢占松林河对面王应元的地盘,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当时桥未断,人马未疲倦,对付一个土司千户难度并不大。但是石达开没有,他错过了最佳时机。
结语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关于他的传闻也非常多。
大渡河一战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战役
,历史上关于这次战役的讨论也很多,
有人认为石达开滞留紫打地的原因是为新出生的儿子办庆生宴,有人则认为石达开是在等粮草支援
。对此大家有怎样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
网友解答:
-----
实际上当石达开来到紫打地(如今叫安顺场)的时候,他是由充分的机会过河的,只是好巧不巧,他的妃子在他过河的时候生了个儿子,石达开一高兴就在当地停留了三日大摆宴席,错过了渡河的最佳时机,才最终导致渡河失败。
其实如果我们打开如今的卫星图可以看出,大渡河水流湍急,周边都是丛山峻岭,行军的话也只能沿着江边的道路行进,而在行进的过程中,如果清军在道路设伏,则很难通过,
所以对于当时的石达开来说,要通过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通过,也就是在清军赶来设伏之前赶快走,不给清军沿路设伏的机会。
石达开在1863年4月的时候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了清军的长江防线。5月的时候石达开率部来到了大渡河,也就是他最后全军覆没的地方紫打地,如今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紫打地这个地方了,如果今天你要搜这个地方的话,这个地方叫安顺场,也就是上图指出的地方。
当时石达开来到紫打地的时候,手上大约有3万人马,来到紫打地的时候是5月14日,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妃子生了个儿子,石达开非常高兴,便在当地大宴三日。其实在5月14日当天石达开的一支部队已经渡河,为了避免遭到清军伏击,当天便把部队又召了回来。就是在紫打地大宴的三日,耽误了石达开的渡河。
▲当地险峻的地形
三日后的5月17日,石达开部开始强渡,
此时对岸已经有了清军,其实从当地险峻的地形我们也能看出,当时一旦对岸有了敌军,要想强渡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还是一开始所说的,要想通过这个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在敌军组织设伏之前快速通过,不给敌军设伏的机会才是唯一正确的办法。只可惜石达开因为生儿子的事情在当地耽误了宝贵的三日,也就是这三日的时间,让清军得以在河对岸从容设伏。
石达开在5月17日的强渡中不利,接着在4天后,5月21日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强渡,因此时河水暴涨,石达开手下的5000精锐被大水冲走,无一生还。5月21日,石达开强渡松林小河不利。到6月4日,石达开组织了最后一次强渡大渡河,仍然不利。于是石达开与土司王应元议和,并赠予了大量的黄金,请求让路,王应元在收了黄金后还是不让路。6月11日石达开被彻底困在了紫打地,随与当地清军杨应刚谈和,结果是石达开部剩下的6000人中4000人现行遣散,剩下的2000人移至大树堡待命。6月11日清军唐友耕部渡河袭击,从杨应刚军中劫走了石达开等5人。
至此,石达开彻底栽在了大渡河,之后被送往了成都,于6月27日被处死。
那么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呢?其实我们从地图中也能看出,当时石达开走不了泸定桥。
如上图,根据地图导航测出来的距离,从石达开所在的如今的安顺场到卢沟桥所在地泸定县,直线距离是70公里左右,如果我们算上中间曲折蜿蜒的道路,走过去估计在100公里以上,也就是说,石达开渡河的地方离卢沟桥太远了,石达开根本就没有从卢沟桥渡河的机会。
其实我们分析石达开没有渡河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地形非常险峻,军队只能沿着江边的道路行进,而在行进的途中,清军可以在路上几乎任何地点设伏,而一旦设伏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况。所以石达开要通过这个地方只有快速通过能多快就多块,最忌讳的就是在路上耽误时间。
当5月14日石达开刚来到紫打地的时候,其实河对岸还没有清军,可以说乘着这个时候渡河是最好的时机,只可惜石达开耽误了三天,也就是这三天的耽误,才最终葬送了他以及他的大军。
-----
网友解答:
-----
应该是题主写错了题目,石达开要走的也是“泸定桥”而非“庐定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讲述一下石达开是怎么到达大渡河的。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此时,太平天国领导层出现严重分歧。当时清政府利用这个时机,大肆对太平天国的领地进行反击。而天王洪秀全猜忌石达开,石达开为避免矛盾再次爆发,于是带领军队去全国各地组织对抗清军。
1861年石达开从广西以南往北进攻,1862年经湖北进入到四川。石达开欲北渡长江,夺取成都,以此建立四川根据地,于是石达开先后四进四川。在1863年4月成功开赴金沙江附近。
然而金沙江并不是好地方,常年以往地势起伏,非常难以行军,石达开5月便带领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据骆秉章的奏稿,此时太平军有将近三四万人,而大渡河对岸并没有清军。
那么石达开是打算怎么渡过大渡河天险的呢?
相传石达开来到紫打地后,也就是如今的安顺场,石达开那个年代由于洪水,此处被称为紫打地。在紫打地并没有渡船,而5月份又是长江的涨水期,大渡河天降洪水,因此石达开只能在此处停军三天进行休整。
而在当时的民间有传,石达开到达此处之后,由于王妃生子而非常高兴,于是在大渡河畔,大肆庆祝三天。这个显然是天方夜谭,石达开早晨到达此地,也就说明它无法在12个小时内过河,而当天夜里洪水就会开始肆虐,石达开不会不知道洪水会什么时候过来。一旦知道了洪水的退潮时间,石达开肯定会赶紧渡过大渡河,因为他知道清军马上就会占领对岸,所以所谓王妃生子的原因绝对不可能成立。
果不其然,三天之后清军就占领了大渡河对岸。石达开多次造船强渡,但由于大渡河洪水太大,对岸的清军又不断炮击,所以多次强渡的任务都失败了。
既然紫打地处过不了河,那为什么石达开不选择不远处的泸定桥呢?有桥不走,为什么一定要从水中抢渡呢?
不是石达开不走,其实他也没有办法呀。石达开渡不过泸定桥是注定的,他不占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我们来看天时,5月正是大渡河涨水时期,恰巧石达开到要渡河之时,正是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洪水。所以无论是从紫打地通过,还是走泸定桥,都有非常大的风险,这是天时不和。
在来看地理,从紫打地去泸定桥,还有一条必经的河,就是松林河,占领了松林河对岸,过泸定桥问题就不大。而松林河的对岸,是土司王应元。石达开要要想到达泸定桥,必须要通过此地,当时石达开也尝试过从松林河度过。但是对面的土司王应元用炮火猛烈攻击时。所以石达开就放弃了从松林和通过。也就失去了飞夺泸定桥的地理。
最后是人和,从骆秉章的《生擒石逆疏》可以看出当时负责阻击石达开的四川总督骆秉章,对当地地形非常了解,知道石达开可能会从泸定方向渡过大渡河。于是他对泸定非常重视,当时他在泸定方向,安插了两路兵马,就是为了阻击石达开从此渡过,而在紫打地一处故意录制安排的一路兵马,就是想让石达开从此处强渡。而且,守护在松林河的王应元也接到了骆秉章的飞书要其坚决不让石达开过河。因此石达开也不得人和。
不得天时地利人和的石达开,根本就没有碰到泸定桥的机会,一代名将石达开就此覆灭在大渡河畔。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