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高祖,其子的庙号反而是宋太祖呢?
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高祖,其子的庙号反而是宋太祖呢?
-----
网友解答:
-----
福垊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虽然有些难,但非常值得去探讨。一般而言,开国皇帝庙号太祖居多,高祖其次。福垊认为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就在于,自己的事业是不是靠爸爸甚至靠爷爷,是的话。太祖那是尊给祖先的,不是的话就开国皇帝死后,其子尊给他自己的。举例晋太祖是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隋太祖是杨坚的父亲杨忠,唐太祖是李渊的爷爷李虎。刘裕出身寒微,手持三尺剑,平叛兴邦,灭国五个,收复河山,也是千古一帝,庙号怎么着也得是宋太祖,怎么就给上了个宋高祖呢?更可气的宋太祖的庙号竟被他孙子送给他儿子了!
刘裕的庙号为什么是高祖?
在福垊看来,刘宋高祖要比赵宋太祖厉害多了。从血统上刘裕比赵匡胤高贵,刘裕起点赵匡胤低得多,地盘和赵宋的地盘差不多,赵宋打北方非常吃力,刘宋打北方却轻松很多了。刘裕没能统一北方的原因有二:第一后院起火,他灭火去了。第二、刘裕发迹太晚(57岁称帝),不到花甲(59岁)就去世了。在福垊看来刘裕是刘邦和项羽的完美组合,那么刘裕赫赫战功怎么就是宋高祖呢?
刘裕之前开国皇帝是高祖的,有魏国曹丕(符合有个好爸爸)、赵国石勒(从奴隶到皇帝)、秦国苻健(王二代升级为帝一代),只后有梁武帝萧衍(靠自己)、陈武帝陈霸先(靠自己),隋文帝(靠爸爸)、唐朝李渊(靠爷爷)等。刘裕的庙号为什么是高祖,史书没有记载。《资治通鉴》里说,刘裕死后一个月后,即422年七月已酉,其子少帝刘义符尊他为高祖。
福垊认为尊他为高祖大概是受了司马迁的影响。这还要从汉太祖说起,刘邦的庙号和谥号合在一起是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给简化成了汉高祖。曹丕孝顺老爹曹操,自然将太祖庙号让给开创基业的曹操。司马炎孝顺他爹司马昭,将太祖位相让,至于他爷爷司马懿只落个了高祖的庙号,那是因为司马昭被正式封为晋国公(晋公),一年后就是晋国王(晋王)。石勒最崇拜刘邦,他的儿子就满足了他的心愿,他的庙号就立为了高祖。刘裕和他的儿子自然最崇拜也是他祖先刘交的哥哥刘邦了,试想刘邦就是汉高祖了。宋少帝刘义符基于对刘邦的敬仰对父亲的崇拜才立其庙为高祖。再说了,刘义符继位时才16岁,您能指望他考证出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吗?
刘裕的儿子庙号为什么是宋太祖?
宋太祖不是刘裕的嫡长子少帝刘义符,而是刘宋第三代皇帝即使刘裕的三子宋景帝(后改为宋文帝)刘义隆。有人要说了,为什么少帝驾崩后不让他的儿子继位呢?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有儿子,而且大概是因果报应吧。刘裕杀死了六位皇帝,他的儿孙们也没有得到善终。刘义符就是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所废所杀,才十八岁,就因为好(四声)玩!其皇子历史没有记载,福垊猜想大概刘义符的儿子也被他们杀了吧。那是不是该轮到老二继位呢?老二跟老大的关系不好,辅政大臣也讨厌老二,故而老大还没被弑,老二就被废被杀了。于是他们迎立了老三刘义隆继位。
老三是个有理想的君主,一上台先把辅政大臣给杀了,然后进行改革,收拢君权,大力发展,形成盛世。就开始学习汉武帝了,他要开拓疆土,向北收复领土。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裕驾崩之后,北方魏国趁着宋国办丧事,就欺负小皇帝就把洛阳盆地给占了。北边是新锐国家北魏,拓跋焘也是一代雄主,他还想南征。南北一PK,南方宋朝就败了。失败的原因,除了天太冷、麻痹大意外就是皇帝干涉太多。想当初,天暖和的时候,拓跋嗣说你们随便占,等天冷了再说。占领后大家都开心,天一冷魏军奇袭,从失而复得又变成了得而复失。19年后,北魏南下攻打“南宋”,宋军击退魏军后,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再次北伐,收复河洛之地,结果又败了。两年后,再次北伐,小有斩获——恢复许洛之地,但基本是劳而无功。辛弃疾都说他这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宋对外无功也就算了,关键连他的后院也起火了。大概太子刘邵太想当皇帝了,就跟着他弟弟刘濬受女巫的唆使,兴巫蛊之事。巫蛊之事在古代可是大罪,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就有巫蛊之祸,刘义隆有汉武帝的雄心却汉武帝的成就。对外他是失败,对内更是失败的。对外失败是丢脸,丢内失败是丧命。他一心软原谅了孩子们后,又发现他俩还不老实,窝藏巫蛊案犯,就准备废太子杀皇子。结果孩子们先下手为强,一代雄主陨落。刘邵继位,立其庙号为中宗,谥号为景皇帝。三个月后,宋中宗的三子刘骏起兵灭掉刘邵,自立为帝。
刘骏这个连亲妈都不放过的皇帝(不过存在着争议,因为是魏国人写的历史),他继位后削藩残杀宗室,不过他也是名有为的君主,不断改革富民强国。
刘骏的庙号为世祖,他重立宋中宗的庙号为宋太祖。福垊认为原因就是表现出自己的正义性和正统性。他不仅不承认刘邵和刘濬的皇帝和先皇子身份,甚至他俩列入二凶。他出于对父亲的同情和敬重以及向天下彰显自己的孝心,就不断通过拔高父亲让自己获得正统性。遂将庙号中宗改为太祖,谥号景皇帝改成文皇帝。
谢谢大家。
-----
网友解答:
-----
刘裕的庙号被儿子给窃留,没想到孙子又在他头上踩了一脚。
屠龙专业户刘裕估计怎么也想不到,生了这么一群“
孝子贤孙
”,长子被废杀,次子被杀,老三当了皇帝,却被自己的儿子杀了。孙子皇帝又被他亲弟弟杀了……这些都不重要,皇位还在自己子孙手中,可是
自己的太祖之庙号怎么没了
?
庙号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
从周朝开始,立庙祭祀祖先都有明确规范,而其中的天子七庙因为其独一无二的象征,更是常常作为王朝的代称。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
而七。”
天子七庙,历代帝王为了维护儒教宗法制度,都有明确规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居中的为“太祖”
。
在家族世系中,父为一世祖,祖父为二世祖,曾祖为三世祖,高祖为四世祖,天祖为五世祖,烈祖为六世祖,
太祖为七世祖
。
如果七庙只能供奉七代人,最高的应该就是太祖,这也是为何七庙中,会将太祖供奉最中间的初始原因。
当然,
天子七庙的太祖,与庙号中的太祖是有不同的
。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对于那些于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的一种追封,以示永世祭祀之意。
“
祖有功而宗有德
”,是庙号划分的一个基本依据。
另外,
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
。
开疆拓土、于王朝有功一般会被追封为“祖”,比如汉太祖刘邦、魏太祖曹操、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而德治天下,能让天下太平,开创盛世的皇帝,一般会被追尊为“宗”,比如汉太宗刘恒(汉文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等等。
另外,
庙号与谥号是不同的、却又并行的两个体系
,庙号只有祖、宗这两个后缀,代表他们为王朝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宗庙中的地位。
而
谥号却是在皇帝(不仅仅只有皇帝)死后,对其一生的生平事迹进行盖棺定论的一种评价
。
在唐朝以前,一般用谥号来代称一个皇帝,因为这是对其生平的最佳总结,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魏武帝、东吴大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谥法解》
但是
到了唐朝以后,谥号被玩坏了
。
比如唐太宗原本谥号为
文帝
,后来被唐高宗追加为“
文武圣皇帝
”,唐玄宗时期再次追加为“
文武大圣皇帝
”,最后又被追加为“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从此以后,谥号失去了原本意义,也不再用来代指一个皇帝了。
南朝第一帝刘裕的庙号
刘裕,又叫刘寄奴,据称祖上是汉高祖(全称为“太祖高皇帝”,但是《史记》中一般用高祖来称呼,形成惯例)的弟弟,楚元王刘交。
到了刘裕这一代,祖上光辉早已一去不返
,他出身非常贫寒,至少在当时门阀士族统治的东晋,他的家族被归属于“
低级士族
”,在当时所有士族内算是比较低的。
后来,在孙恩、卢循起义中,刘裕开始崛起,直到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造反,刘裕大破桓玄,消灭桓楚,开始执掌东晋朝政。
但是,
刘裕的出身注定了他得不到东晋朝堂上那些上等士族的拥戴,于是他需要立威
!
刘裕立威的最开始的对象是内部不服的势力,比如“江左冠族”,尚书左仆射王愉因为反对刘裕,被诛家灭族。桓玄虽死,余党尚存,他们也成为刘裕立威的工具。
很快,
朝堂上下被杀得一片噤声,表面上再也没有反对之声
。
刘裕知道那些世家大族只是暂时蛰伏,随时可能会对自己造成致命一击,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北方。
自东晋建立以来,
不仅有被迫东渡的耻辱,还时刻面临着北方的威胁
。
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刘裕掌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不得不再次率兵北伐
,并且很快取得了胜利。
先是
攻灭南燕,后来又灭谯蜀,北灭后秦,攻陷长安,成为
东晋之后北伐第一人
。
然而,还未等他彻底平定北方,后院起火,刘裕不得不率军回到建康。
这次回京的刘裕大势已成,
携滔天之功而被封为宋公
,受九锡,随后走上了权臣的必经之路,先废帝改立新帝,然后篡位称帝。
刘裕因为出身的问题,一路走来,血流成河,都是靠杀人立威,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六位君主
,包括第一次造反被杀的桓玄,先后两位东晋皇帝,还有三个被灭的南燕、谯蜀、后秦,六位帝王。
无论是投降、被生擒活捉,还是被废、禅位的,最终都被刘裕杀死
。
虽然因为首开恶例,擅杀禅位之君,刘裕留下恶名,但是
对于刘宋来说,
他是真正的奠基之人、开国之主
,无论如何,都应该称得上“创立基业”四个字,
当得上“太祖”的庙号
。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刘裕死后,
竟然只得了一个“高祖”的庙号
。
相对而言,
高祖是“功高者”的意思,一般而言是在太祖的基础上建立新功。
历代开创基业的开国皇帝一般都会被后人尊为“太祖”,汉太祖刘邦、魏太祖曹操、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说道这里,可能有人会很疑惑,
同样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等人为何是高祖?
这就是“创立基业”四字意义所在了,隋朝的“隋”字起源于杨坚之父
杨忠,在北周武帝时期被封为随国公
,而唐朝的“唐”字,起源于李渊的祖父
李虎在北周时期被追封为“唐国公”
。
言外之意,隋朝、唐朝开创基业的是杨忠、李虎,所以杨坚与李渊称帝之后,为了表示尊敬先祖,才将“太祖”庙号赠送给了这些先辈,
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就只能用“高祖”了
。
刘裕是不同的,他并非继承祖上基业来的,全是靠自己打拼,所以也没有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先祖,无疑表明他是要留着自己用的。
现在,刘裕的继承者给他上了一个“高祖”的庙号,
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刘裕的继任者志向远大,有一统天下之志。
他认为现在的刘宋只是偏安一隅,
只有再次统一天下之后,才能功德圆满,所以将刘裕的庙号定为“高祖”,不言而喻,
这个“太祖”的庙号他是给自己留着呢
!
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虽然庙号和谥号是后人给送上的,但是有些人还活着,就在想着身后之事,妄图给身后的自己留一个好的庙号或者谥号。
最有名的莫过于曹丕父子,
曹操生前,曾亲口说想要以“文”为自己的谥号
,而曹丕却怀有私心,给了曹操一个“武”字,是为魏武帝。
王(曹操)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曹丕这么做的原因显而易见,
“文帝”只有一个
,基本上是最好的谥号,曹操想要,曹丕也想要,于是他给了曹操一个“武”字,暗示自己的儿子曹叡,将“文”字留给自己 。
到了曹叡这里,他也有样学样,
文、武的谥号都被祖父、父亲占了,自己不好抢
,于是他给自己选了一个“烈祖”的庙号,成了历史上
唯一一个“活着给自己定庙号”的皇帝
,
成千古笑谈。
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三国志·明帝纪》
曹操、曹丕是为了争抢好名声,而曹叡的目的已经说得明明白白,按照天子七庙来算,历代帝王能被后人祭祀的只有七个,其中有三个万世不毁,一直被供奉在祖庙中的,而另外四个,则是可以毁去的,一旦有后人功勋卓著就可以将后面的移除祖庙,而“三祖之庙”则不能。
显然,
刘裕的庙号之所以是“高祖”,除此之外,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理由了
。
“宋太祖”展现的是南朝宋内部的混乱
1.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继位,年仅17岁,
两年之后被权臣废杀,是为宋少帝
。
徐羡之、檀道济等人身为刘裕留下的辅政大臣,却杀死了刘裕的继承人,
罪名竟然是“贪玩”
。
实在令人迷惑,
毕竟对于权臣来说,贪玩不好权的皇帝难道不是最好的皇帝吗?
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少帝被杀后,刘裕第二子也被徐羡之诛杀,然后扶立
老三刘义隆为帝
。
3.刘义隆在位30年后,被自己的儿子刘劭所弑杀,刘劭登基为帝,并
为刘义隆上庙号“中宗”,谥号“景皇帝”
。
4.刘劭仅在位3个月,被兄弟刘骏所诛杀,
刘骏自立为帝后,就将刘义隆庙号改为“太祖”,谥号“文皇帝”
。
相比起刘裕的“宋高祖”庙号,刘义隆的“宋太祖”庙号,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然而原因却简单清晰。
刘劭虽然弑君、弑父,但是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继位也算是名正言顺。而刘骏只是一个庶出之子,却率军造反,杀死在位的刘劭,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他就用了这一招,
将自己的父亲扶上“太祖”之尊位,抬高父亲的地位,从而使得自己的身份也无形中被拔高
,彰显自己延续文帝皇统的合法性。
相比于谥号是一种盖棺定论,需要百官商议,庙号更多的决定权在于继任者,所以也更大程度取决于继任者的私心。刘裕的宋高祖、刘义隆的宋太祖,就是其中典型例子。
-----
网友解答:
-----
按道理讲,刘裕应该是太祖的,在庙号中,含金量最高的传承就是太祖、太宗,太祖为受命肇基之祖,最合法正统的,太宗是太祖的正统继承人,因此才说,太祖、太宗这一组庙号是含金量最高的,非高祖、世祖之流可比的。
刘宋的受命肇基之祖不是别人,就是刘裕自己,所以,他建国后没有追尊自己的父祖谁为太祖,私心自然是希望儿子给他抬到太祖的位置,成为大宋万世一系的肇基之祖。
只是没想到,他儿子刘义符比较混球,偏偏给他上了个高祖,大概这货想自己做太祖,不想到最后连个帝号都没混上就被弄死了。
刘义符的弟弟刘义隆被拥立为帝后,虽然元嘉草草,倒也兢兢业业,他也并没有更改他爹的庙号,自然是觉得自己坐在太祖位上更好。
只是他也没想到,临老被儿子刘劭兄弟所害,刘劭这混小子给他爹上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宗,后来刘劭被弟弟刘骏打败,刘骏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就把太祖给了他爹,因此,刘义隆就成了宋太祖,刘骏心想,我到时候就是名正言顺的宋太宗,我们才是父子相承合法的。
后来大家都知道,他的庙号是世祖,他那个篡位的弟弟刘彧成了太宗,都想让自己占据合法制高点,反而乱成一锅粥。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两晋南北朝时期,高祖和太祖的庙号是没有规律和大小之分的…
不止刘裕、刘义隆是这样,晋朝的司马懿是高祖,司马昭是太祖;后赵的石勒是高祖,石虎又是太祖。所以哪有规律可循?
如果说太祖始受封,高祖始受命的话,那司马懿是即没受过封也没过命,相反石勒和刘裕是即受封又受命。你说气人不?
所以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因为两晋南北朝是没什么章法的时代,是没法用常理去衡量的时代。
但我还是想趁这个话题,讲讲庙号制度,先从天子七庙讲起……
天子七庙
庙号在商代就有了,史料记载的商代庙号有三宗:太宗(太甲)、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后来加拿大人
明义士
于1914年走进殷墟研究甲骨文,并于1917年出版了《殷墟卜辞》。
卜辞中称王亥为高祖,由此可见早在商朝时期,庙号就有祖有宗了。
王亥就是五路财神中的中斌财神,
为什么我们把做生意的人称之为商人,就是打王亥开始的。
每一朝代都会有很多帝王,天子不会每个都去祭祀,因此就有了天子七庙的规定。所谓天子七庙,是指能享受天子供奉的七个先主之庙,早在殷商就有这种制度了。
“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周朝虽然继承了天子七庙的制度,但是却没有实行庙号制度。
《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郑玄的解释是
“周制七庙,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并而七。”
意思是,周朝的天子七庙供
始祖后稷,二祧左文王(昭)、右武王(穆)和最亲四代
(高祖(昭)、曾祖(穆)、祖父(昭)、父亲(穆))。
注:
始祖、二祧永享天子祭祀,四亲庙是会随着君主的更迭而迁进远祖庙的,
此称之为祧迁。
太祖与高祖
汉朝时候恢复了庙号。《汉书·高帝纪》:“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因此,刘邦的
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
但是无论《汉书》也好还是《史记》也好,都称刘邦为汉高祖。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因为周朝以来都称谥号,所以史学家,包括汉朝人都习惯性的将谥号和庙号混着叫,结果太祖就慢慢的叫成了高祖。
连功盖万世的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都称之为汉高祖,那将司马懿的庙号设为高祖有何不可?石勒称之为高祖又有何不可?
因此刘裕被称之为高祖也就更没什么不可了。
综上:
两汉、魏晋包括南北朝时期,高祖和太祖基本是不分大小的,这得益于刘邦。
因此你要在这里找规律是找不着的,所以就不要执迷在始受封、始受命,还是高祖大或者太祖大的问题上了。
@夏天的雷风,一个一心做文史科普的人。。
-----
网友解答:
-----
公元453年(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因巫蛊之事暴露,担心被宋文帝刘义隆废掉,于是刘劭于当年二月刺杀了宋文帝刘义隆。
同年三月,刘劭为刘义隆上庙号“中宗”。
很快,刘劭的弟弟刘骏起兵讨伐刘劭,并于五月即皇帝位,攻下京城,诛杀刘劭及其同党。
刘骏很快将刘义隆的庙号定为“太祖”,而把刘裕的庙号定为“高祖”。
这是一个有违礼制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中, “太祖”是后代对本王朝始封之君的特有尊称, “大(太)祖之庙,创业之所始,万世所不迁也”。
比如汉朝,刘邦的庙号其实是太祖,史记汉书中称他为高祖,其实是谥号,汉高帝。再比如曹魏,曹操庙号为太祖,曹丕庙号为“高祖”,在宗庙中的地位处在“太祖”之下。
比如大唐,唐太祖是李虎,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是李唐初始受封的源头。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始受封为宋公,建“宋国”,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王朝。
那么,刘宋孝武帝刘骏为什么要把宋文帝定为太祖,而把王朝创始人宋武帝刘裕定为高祖呢?
主要是因为刘骏继承皇位存在“正统性焦虑”。
首先,刘骏本来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性。
刘骏在宋文帝十九子中排行第三,正常情况下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早期除了太子刘劭之外,宋文帝在感情上最宠爱次子始兴王刘濬和七子建平王刘宏。刘骏生母路淑媛年长无宠,常与儿子刘骏一起出蕃;这让刘骏无法通过母亲得到文帝更多的关爱,同时在朝中也没有重臣为刘骏说好话。
刘劭巫蛊事发后,除了刘濬,太子候选人刘铄、刘诞、刘宏分别排行第四、第六、第七,而没有排行第三的刘骏。
刘骏按照年龄排位而具有的皇位继承顺次优势,在宋文帝面前丝毫不存在。
其次,刘骏在反对刘劭弑立方面不是首义者。
刘劭弑立后,最早倡导大义表示不承认刘劭政权合法性的不是刘骏。
雍州刺史臧质得知刘劭弑父自立后,最早起兵讨逆,并在第一时间告知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刘义宣随即起兵;同时两人驰报位于雍、荆二州下游的江州,联系时任江州刺史的刘骏共同起义。
第三,刘骏第一时间曾向刘劭称臣。
臧质与刘义宣起兵反刘劭时,刘骏在干啥呢?
他不仅丧失了首倡大义的绝好时机,丢失了为父报仇谋主的道德旗帜,他还犯了一个更致命的错误:他向弑父篡位的刘劭表示臣服了。
刘劭即位后加封刘义宣、臧质和刘骏官职,刘义宣、臧质皆不受命,而刘骏却“奉表于劭”,向刘劭称臣效忠。《宋书》记载,元嘉三十年 ( 453) ,“上(刘骏)时在巴口,元嗣具言弑状。上遣元嗣下都,奉表于劭。”
第四,刘骏称帝后刘义宣反叛,刘骏第一时间竟然又想投降。
孝建元年 ( 454) 二月,昨天还是同盟的刘义宣,忽然叛变,率众十万发自江津,舳舻数百里。面对这个挑战,刘骏首先想到的是投降。《南史》 说:“上(刘骏)欲奉乘舆法物以迎义宣,(刘)诞固执不可”。这又是刘骏政治生涯的一大污点。
以上四点,在刘骏夺得皇位后,对刘骏正统性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问题已经产生了,那么刘骏该怎么办呢?
刘骏要通过尊崇宋文帝庙号的方式,显示并构建自己的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以来,因为多是家臣篡夺主子的地位,因此,各个王朝不好意思宣传“忠”,于是就改为大力宣扬“孝”。
刘骏于是在“孝”上大做文章。
《孝经·圣治章》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这里严字,是敬的意思。儒家认为,一个人孝行之大莫过于尊敬其父。反过来,抬高父亲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子辈表示孝道的最好方法,进而可以强化父子之间的血脉传承和宗祧传承。对于皇室来说,孝敬父亲可以加强新即位君主与其父之间在权力继承方面的正当性与正统性。
因此,宋孝武帝刘骏采取了一系列抬高文帝地位、有意宣扬自己孝行的措施,其中最核心的、分量最重的一项就是改尊文帝庙号为“太祖”。
王朝在祭祀天地时,最尊崇的配享是配天,而
王朝配天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王朝的太祖
。刘骏把自己父亲的地位尊崇到无以复加了。
太祖的庙号,使宋文帝代表了王朝政治起源,顺序言之,他这个如此奉行孝道的儿子自然是地位牢固的正统。
结束语:
刘骏把“太祖”庙号封给了其父宋文帝,并用太祖配享上天的做法,使其父地位无比尊崇。刘骏期待能以此抹去其夺位过程中的行为瑕疵,为自身政权的正当性和正统性加持。
一个“太祖”庙号的变更,完全是现实政治运作的需要。
但是,这么更改庙号本身就违背了礼制,千年之后看来,宋孝武帝希望以此遮掩缺点构建正统,最终却反而达到了欲盖弥彰的效果,这真是一种讽刺。
-----
网友解答:
-----
首先说,太祖和高祖的庙号,开国皇帝用哪一个都可以,并没有什么硬性的限制。比如说曹魏,奠基者曹操为太祖,得位者曹丕是魏高祖;西晋,第一个奠基者司马懿为高祖,第二个奠基者司马昭为太祖。所以,高祖太祖之间,没有谁高谁低的硬性规定,刘裕作为南朝刘宋的奠基者和得国者,称高祖没有问题。真正奇怪的,是他的儿子刘义隆作为刘宋的第三个皇帝,居然叫太祖,这个现象确实很奇怪。
其实这里边,有一段让人尴尬的故事。
事情还要从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说起。这一年,宋高祖刘裕病逝,其长子刘义符继位。刘义符昏庸无道,每天只知道玩乐,对大臣的劝谏也是充耳不闻。北魏也趁此机会,大肆蚕食刘宋领土。刘宋大将檀道济,在和皇太后商量之后,领兵入宫,把刘义符从皇位上拖了下来,另立了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为帝。
刘义隆是一个明君,他继续推行刘裕当年的治国方略,让百姓休养生息,努力发展生产。而他手下的大臣,也能各尽其职。所以刘宋在刘义隆的时代,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更难得的是,刘义隆当政的前20年,从不轻启战端,让南北双方都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由于刘义隆的年号为“元嘉”,所以这个时代又被称为“元嘉之治”。
但是,只把朝政打理好是无法获得“祖”的庙号的。古语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没有军功是称不得“祖”的。而且笔者相信,刘义隆自己恐怕也不在乎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有20多年的和平了。真正让他成为“太祖”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
刘义隆晚年,逐渐骄横起来,连续三次发动了北伐。但是受困于自身能力和人力物力的限制,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元嘉30年(公元453年),太子刘劭和始兴王刘浚在宫中使用巫蛊诅咒刘义隆,结果被发现,刘义隆于是准备废掉太子。刘劭得到消息,抢先动手,率兵杀入宫中,弑父夺位,自称皇帝。刘劭的兄弟刘骏得知此事后,立刻发动大军讨伐刘劭。同年五月,刘骏攻入健康,诛杀刘劭自立为帝。
刘骏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天下的臣民和满朝大臣,都在怀念刘义隆,对刘劭夺位十分痛恨,而并不是他们真的支持刘骏。刘骏也知道这种情况,还明白自己靠造反上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发布五项政令,用以笼络人心:
1、大赦天下;
2、文武百官不论是谁,统统各赐爵一等。而跟随他征战的那些将士,则是全部赐爵二等;
3、抚恤境内的孤寡老人,凡老幼病残者,每人赐谷五斛;
4、宽恕那些被判长期服劳役的人,让他们得以回家团员;
5、改封刘义隆庙号为“太祖”,谥号“文皇帝”。
其中的前四条,是不折不扣的德政,让天下臣民都得到了实惠。而最后一条,则是对精神的抚慰。咱们之前说过,刘义隆深得人心。他的惨死,本就惹人同情。如今刘骏给了他“太祖”这么高的庙号,自然会给同情刘义隆的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觉得自己才是刘义隆的真正继承人。这样,自己的位子才能坐得稳。
同时,刘骏尊刘义隆为太祖,还能彰显自己的孝心,同时提高自己的地位。毕竟“祖”的儿子,和“宗”的儿子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正是在这两个原因的作用下,才造成了刘宋王朝父亲是高祖、儿子是太祖的现象。此后,这种多“祖”的现象又出现过好几次,但是这种不是开国皇帝却叫“太祖”的情况却绝无仅有。南朝之乱,由此可见一斑。
-----
网友解答:
-----
在我国古代,庙号一般是后世皇帝给予前世皇帝陵墓的称号,在拟定时非常讲究。一般开国皇帝或称太祖,亦或称高祖。二者相比,太祖往往是凭借一己之力定鼎天下的皇帝,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而高祖则是长辈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和实力,后辈发扬光大定鼎了基业,例如隋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但南朝时期的宋国却很奇怪,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高祖,但其子刘义隆的庙号却是宋太祖,有些本末倒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拟定刘裕庙号时皇帝考虑了模仿汉高祖刘邦,而拟定刘义隆庙号时皇帝想要借此提升自己的地位。
(一)宋高祖刘裕:模仿汉高祖刘邦,故称高祖
宋高祖刘裕堪称是一代英主,在南北朝时期利用自己的文治武功,平定了诸多政治势力,统一了我国的南方半壁,开创了宋国的江山,按照常理,他的庙号应该是太祖。但是,刘裕的祖先是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弟弟刘交,刘裕也算上是汉朝皇室的后裔。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被《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称为汉高祖。所以,在刘裕死后,他的长子宋少帝刘义符即位,出于一片孝心,为了模仿汉高祖刘邦,给了自己的父亲刘裕宋高祖的庙号。
(二)刘骏为父皇更改庙号,让自己成为正统
宋太祖刘义隆获取庙号的过程就说来话长了。刘义隆是宋国的第三位皇帝,大臣们发动政变弑杀了少帝刘义符,扶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继承皇位。刘义隆是宋国的一代雄主,怀揣雄心壮志,不仅在内政方面加强管理,还在军事上不断发兵攻打别国。
但是刘义隆的军事才能确实不怎么样,总是打败仗,就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曾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来形容刘义隆,足以见得其军事上的建树不足。
军事上的穷兵赎武逐渐衍生出了内乱。太子刘邵发动兵变杀了刘义隆,登上了皇位,尊刘义隆为宋中宗,而之后不久,刘义隆的第三子刘骏又起兵灭掉了刘邵,自立为帝。在这之后,刘骏为了提升自己的正统性,并不承认前任皇帝刘邵的合法性。
为了抹去刘邵做过皇帝的痕迹,他废除了刘邵给父皇的宋中宗的庙号,称父皇为宋太祖,这样一来,自己的父皇在地位上就提升到了最高的位置,自己作为父皇的继承人,在宋国历史上的地位也就更高了。
以上就是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庙号为宋高祖,其子刘义隆的庙号反而是宋太祖的原因。刘骏为了自己的皇位可谓是费尽心机,连父皇的庙号都能进行更改。但这只是过眼云烟,在他死后,儿子就被自己的十一弟所杀,自己经营多年的基业也就这样断送了。
-----
网友解答:
-----
高这个谥号,自刘邦起,意味功最高。配上一个祖字,其意义不言而喻。
我们常说汉高祖刘邦,其实是错误的,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为高,可以称其汉太祖或高皇帝,或合起来称呼太祖高皇帝。
刘邦的高等同于汉武帝的武(谥号),而高祖等同于唐太宗的太宗(庙号)。
曹丕是第一个庙号为高祖的皇帝,于是紧跟着的几个朝代出现一票高祖。
晋朝的司马懿是高祖,五胡十六国以及南朝的诸多开国皇帝差不多全是高祖。
北魏例外,高祖是迁都洛阳的元弘(孝文帝)。杨坚、李渊都是高祖。
谥号也好,庙号也罢,都是子孙给祖宗贴金用的。有恶谥的皇帝大多都是亡国之君,否则,哪怕皇帝做得再差,也不会有恶谥。
例如晋惠帝。
-----
网友解答:
-----
简单来说,是因为当时庙号比较乱。
太祖和高祖都是庙号,而庙号
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
是用于君主宗庙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分为两大类型,即“祖”和“宗”。
“祖”和“宗”的区别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有功曰祖,有德曰宗,所以开国之君的庙号都是“祖”,至于是什么祖,就另算了。
商朝灭亡之后,周朝用谥号来盖棺定论,庙号被废除,秦朝更是连谥号也一并废除了,到西汉建立后,一起把庙号和谥号都恢复了,但西汉对于庙号有自己的一套,毕竟八百多年过去,商朝怎么搞庙号谁清楚,很多东西都是汉朝人自己来搞。
庙号事关宗庙,汉朝对此比较谨慎,两汉总共也就那几个皇帝评上了庙号,汉武帝都差点给弄没了。这其中,前两位是一对父子,即汉太祖刘邦和汉太宗刘恒,太祖太宗万世不祧,也就是永远不从天子祭的七庙中撤出来。
在汉朝的定义中,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过于文皇帝,汉高帝刘邦和汉文帝刘恒的地位是无比稳固的,刘邦的高皇帝本身就是汉朝的原创,按照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的方式搞起来的。
不过当时刚刚使用庙号,汉朝人更喜欢
把庙号谥号合称,称刘邦的宗庙为“高祖庙”,于是有了高祖这个全新的称呼。
《汉书》试图矫正这个错误,写了《高帝纪》,但它跟《史记·高祖本纪》的知名度和传播差远了,最后大家将错就错,把高祖也当成了一个庙号。
汉朝之后,就是曹魏,这是高祖庙号登上前台的第一个王朝。曹魏是庙号滥觞的开始,曹操太祖,曹丕高祖(《资治通鉴》误作
世祖
),还有个曹睿烈祖。之后的西晋却反了过来,司马懿是高祖,司马昭是太祖,真正的开国之君司马炎只是世祖。
然后我们跳到隋唐,
称帝的杨坚为高祖,其父
杨忠为太祖
。唐朝沿而用之,受封唐国公的李虎为太祖,称帝的李渊为高祖。
为什么直接跳过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呢?就是因为这时候的庙号比较乱,而刘裕恰恰就是南朝第一帝。
据《全唐文》记载,后唐张昭(不是三国的张昭)有一篇奏疏,其中历数了历朝历代的太祖庙号:“
汉以高祖父太上皇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号,高帝自为高祖。魏以曹公相汉,垂三十年,始封于魏,故为太祖。晋以宣王辅魏有功,立为高祖,以景帝始封晋,故为太祖。宋氏先世,官阀卑微,虽追崇帝号,刘裕自为高祖。南齐高帝之父,位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得为太祖,高帝自为太祖。梁武帝父顺之,佐佑齐室,封侯,位至领军、丹阳尹,虽不受封于梁,亦为太祖。陈武帝父文赞,生无名位,以武帝功,梁室赠侍中,封义兴公,及武帝即位,亦追为太祖。周闵帝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于周,故为太祖。隋文帝父忠,辅周室有大功,始封于隋,故为太祖。唐高祖神尧祖父虎为周八柱国,隋代追封唐公,故为太祖。唐末梁室硃氏有帝位,亦立四庙,硃公先世无名位,虽追册四庙,不立太祖,硃公自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之成例也。
”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汉朝魏晋和隋唐都是有规律的,汉朝刘邦受封汉王,又夺取天下称帝,跟他爹是没关系的,所以他是太祖高皇帝。曹操封魏王,司马昭封晋王,杨忠封随国公,李虎封唐国公,都是太祖。
然而南北朝那一块,刘裕封宋王,又称帝,虽为高祖,但也没什么指责的,关键是他儿子怎么成了太祖呢?宋文帝刘义隆治国理政是在行,但这完全是守城之德,给他太宗都算过誉,北伐惨败的他怎能称祖,还是太祖!这只能说是因为乱了。
不仅是刘宋,南北朝的其他朝代也挺乱的,比如北魏的庙号,经常改而且可以重复,祖也是一大堆,孝文帝是一个中兴之主,也是高祖。
-----
网友解答:
-----
所谓的太祖、高祖,是庙号。
主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最初兴起于商朝
,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便被称作商太祖。所以,商汤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庙号为太祖的君主。历史上第一个太宗,却是商朝的第四位君主太甲。中间的两位,因为没什么功绩,甚至没有庙号。
所以
最初的庙号制度,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为标准,严格执行。
从商朝庙号的沿革也可以看出来,
太祖一般是开国君主,太宗为继嗣君主而有治国才能。
周朝时,庙号被废止,开始采用谥号。
不论君主或大臣,在死后都会有一个评语,这个评语的概括版,就是谥号。
秦朝时,把谥号也废止了。
因为秦始皇觉得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评价他。所以,他给自己的后代继承者们,起好了帝号。就是按照数字,二世皇、三世皇这样传下去。
汉代时,又否定了秦朝给皇帝编号的做法,重新采用周朝的谥号。
也谨慎采用了商朝的庙号。所谓谨慎,就是整个西汉拥有庙号的君主只有四位: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而中宗刘询的庙号,还是东汉的刘秀上的。
物以稀为贵,庙号一下显得金贵起来。
由此可见,汉朝对于庙号制度,执行的严格程度。
具体到高祖和太祖,通常用作开国皇帝的庙号。但也有区别:
庙号为太祖的皇帝,基本是白手起家得天下。
例如刘邦,庙号为汉太祖(高帝是谥号,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刘邦叫做高祖。后世也就将错就错)。
庙号为高祖的皇帝,基本是得到祖先的荫蔽,以此为基业,建立江山。
例如李渊,庙号唐高祖。而唐太祖李虎是李渊的祖父,生前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唐国公。连唐朝的国号,都是来自于李虎。
可见,
大一统王朝时期,庙号的用法还算规矩。
基本上,如果这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太祖,那么高祖只能是追封的祖先,而太祖之后,一般会可能再有高祖。
庙号,在乱世被乱用
进入东汉末年,乱世开始。君主的称号也开始纷乱起来。各种的“祖”满天飞。
曹丕(魏世祖)、司马炎(晋世祖),甚至五胡十六国等割据小政权,也无一不是“祖”。
有了这样的先例,南朝宋时的刘义隆又来了个临门一脚,也就不算奇怪。
不过,这还真不是刘义隆的错。
因为庙号是皇帝死后,被后人上的。
刘义隆最初的庙号,是中宗。之后他死于政变,继任者宋孝武帝刘骏以报仇为名,夺取政权。为了开创一番新的气象,便给自己老爹上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庙号。
-----
网友解答:
-----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古代帝王的称谓除直接叫名字外,还可以称他们的谥号、庙号、年号。
一般来说,汉隋谥号,唐宋庙号,明清年号。
以上三个称谓,带某帝的,便是谥号。一看到某祖或某宗,就是庙号。两个字的,且没朝代名的,年号是也。
例如,汉武帝、汉景帝、汉文帝……都在称谥号,宋太祖、宋太宗、唐太宗……称的是庙号,万历、崇祯、康熙、雍正……叫的是年号。
注意一点,但凡谥号、庙号都是死后子议父臣议君所评定出来的。下面将要说的是庙号。
南北朝时期,在刘宋王朝出现了一个怪象,一家三代都是祖。自己是高祖,儿子是太祖,孙子是世祖,太宗。
首先说,这样是不对的,侧面说明王朝的不正规性,以及时代的大乱。
庙号当中,含金量超高的,就两个,一个是太祖,另一个是太宗。所谓太,创立基业是为太。功高为“高”,世代祭祀为“世”,世祖是王朝新时代开拓者或承上启下的人物,如位面之子刘秀,当之无愧。
所以,得批评刘宋那几位皇帝。
刘裕代晋称帝,登上历史舞台的最高处,建立宋王朝,东晋灭亡。他死后,上庙号“高祖”。刘裕听了“高祖”二字,估计气得要诈尸,整个“太祖”不好吗?要知道刘裕“奋起寒微”,创立基业,而非李渊、杨坚,参考后世的赵匡胤,好歹也是个“太祖”。
不,刘氏偶像刘邦就是汉高祖……刘裕怪就怪自己儿子刘义符历史不好吧!
实际上,刘邦乃太祖,谥号“高”,全称太祖高皇帝。司马迁搞错了,刘义符也搞错?
刘义符没当多久,弟弟刘义隆政变上位。不知道刘义隆没关系,背过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人瞬间知道,主人公就是刘义隆,年号元嘉。
不过,刘义隆结局不好,被儿子刘劭政变弑杀。
刘劭当皇帝后,给刘义隆上庙号“中宗”。元嘉草草,北伐大败,也不该沦落到“中宗”吧?
一个比一个坑……
不久,刘劭被刘义隆另个儿子刘骏杀了。刘骏即位,大赦天下,刘义隆上庙号“太祖”。
儿子靠谱,才好啊。
你看,雍正给父亲康熙捯饬了一个“圣祖”出来。刘骏嘛,用心不良,此举剑指刘劭,刘劭乃伪帝,强调自己乃正统。
刘骏死后,庙号“世祖”,
他儿子刘子业更混账了,这家伙很暴躁!若论史上最凶残又昏庸的皇帝是谁,刘子业当居第一。另外,刘骏有个女儿很出名,叫山阴公主。
刘彧杀侄即位,死后年号太宗。
由于刘裕的又一次折腾,刘宋彻底走向没落。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史称“南齐”。据说啊,萧道成祖上能追溯到汉初的萧何。
以上来看,庙号在刘宋王朝是多么的混乱。但混乱之始在曹魏,曹家三代,曹操太祖、曹丕高祖、曹叡烈祖。
自此,祖名满地走。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
推荐阅读:
为什么现在会画画的画的好的学画画的发表画作的跟风的多如牛毛?
据传95式被评为世界五大厉害兵器,是真的吗?为何被外国士兵称不敢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