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文正?你认为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文正?你认为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
网友解答:
-----
文正,这个谥号很了不起,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绝对是王朝的栋梁之才。其实文正原本叫“文贞”。在宋朝之前,一直都是这么叫的。
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名叫赵祯,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所以才将“文贞”改成了文正。不过没关系,意思大体上差不多,而且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那么历史上,有多少人,得到过文正这个谥号呢?我们可以根据朝代来枚举一下。
一、宋朝以前,有4人得到“文贞”这个谥号。
这4位绝对是文臣中的佼佼者了,他们分别是:
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
魏征大家太熟悉了,那个整天给唐太宗李世民找不痛快的大臣,一言不合就要跟皇帝开撕,恨不得撸起袖子和唐太宗互殴的人。
魏征原本是跟着太子李建成混的,而且向李建成建议,早点除掉李世民,免除后患。结果李建成被李世民给除掉了。这个时候魏征只好跑来给李世民打工。
李世民对魏征很不错,而魏征脾气很臭,一言不合就要怼皇帝,常常让李世民很没面子。不过正是魏征的日常提醒,才造就了千古一帝唐太宗。这对君臣也成为了千古君臣的典范。
所以说,魏征得到这个谥号,可谓是实至名归。那么其他三位呢?
陆象先本来是太平公主举荐为宰相的,但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依附于太平公主。因此当先天政变以后,唐玄宗李隆基杀掉了太平公主,夺取了最高权力后,陆象先可就得到重用了。
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是,在太平公主被杀后,陆象先又反过来,开始极力保护太平公主昔日的部下们。所以说陆象先总是反其道而为之,稳住了朝堂政局,得到这一谥号也是应该的,但是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宋璟就太出名了,和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齐名,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
。他在位期间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值得点赞。
张说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一生3次为相,执掌文坛长达30年之久,是当时的
天下
文宗。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位老兄的人品不是很好,除了脾气差外,还贪财受贿。所以他得到“文贞”这个谥号,还是唐玄宗给争取来的。
唐朝的4位“文贞”中,实至名归的有3位:魏征、陆象先、宋璟。
二、两宋时期,有2位文贞,8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4位。
两宋时代,就是文贞变成文正的时候了。这一时期,得到文贞这个谥号的有2位,分别是:
李昉、王旦。
到了宋仁宗年间,文贞就变成了文正。因此从这儿开始,文正就流行起来了。北宋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一共有6位,分别是:
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
南宋时期,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一共有2位,分别是:
陈康伯、蔡沈。
我们比较熟悉的范仲淹、司马光、蔡卞等人,得到这个谥号,算得上是实至名归了。范仲淹一生都在为家国操劳,是一位千古名臣。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又曾经担任宰相。虽然一生褒贬不一,因循守旧,总体来说是一位十分正直的大臣,得到这一谥号也可以理解。
蔡卞虽然有个无耻的哥哥蔡京,可这也不影响他成为一代名臣。兄弟俩完全不同,蔡卞为官清廉,而且勤政爱民,堪称文官楷模。
郑居中这个人本事不大,但自称是贵妃的兄弟,因此深得重用。他能得到这个谥号,完全是来打酱油的。
陈康伯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是文官出身,但力主抗金,曾经在采石一战中,推荐贤良将领击败金军,赢得了一片赞许。因此他去世后,虽然谥号为“文恭”,可到了宋宁宗时期,又改成了文正。
剩下这几位,做官都中规中矩,没有太杰出的贡献,但也算得上是一代贤臣。只能说摸着了文正的门槛吧。
由此可见,两宋的8位文正中,实至名归者只有4位,分别是: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陈康伯。
三、元朝有6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2位。
元朝这数量还是相当多的了,毕竟元朝才98年的寿命。这6位分别是: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等6人。
耶律楚材大家太熟悉了,成吉思汗和窝阔台身边的头号谋士。元朝能够在短期内接受中原文明,耶律楚材的功劳不小。到了元文宗时期,为其上谥号“文正”。
刘秉忠堪称忽必烈身边的第一谋臣,是大元朝的开国元勋。
从“大哉乾元”中提取出大元的,就是刘秉忠。所以他得到这个谥号,也是实至名归。
吴澄、许衡、廉希宪,不仅是元朝高官,而且还对汉文化十分推崇。可以说程朱理学在元朝的接力者,就是他们俩。不过得到文正这个谥号,有点勉强。
贾居贞虽然为官清廉,但政绩不算突出,教书可以,做官一般般,和文正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元朝的6位文正中,只有耶律楚材、刘秉忠2人算得上实至名归。
四、明朝有5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2位。
这5位文正,分别是:
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
方孝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建文帝朱允炆身边一等一的大忠臣。同时他还是天下文宗,正儿八经的文人领袖。
不过很可惜的是,在朱棣造反成功以后,方孝孺坚贞不屈,最终被朱棣灭了满门。这样的文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南明弘光帝时期,才将其追谥为文正。
李东阳大家也很熟悉,弘治、正德年间的名臣,不仅治国有方,而且运筹帷幄,多次平定地方叛乱。
给他文正这个谥号,实至名归。
谢迁和李东阳齐名,也是弘治、正德年间的名臣,堪称一代名相。
但是和李东阳比起来,在武功方面差了一点。
倪元璐、刘理顺是在明朝灭亡时殉国了,可谓大义凛然。
但是和文正的标准比起来,还是差了点意思。
由此可见,明朝的5位文正中,真正实至名归的,只有李东阳和谢迁。其他3位都是以气节著称,生前的工作,未必就做得有多好。
五、清朝有8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3位。
清朝的文正,或许大家最熟悉了。这8位分别是:
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8人。
刘统勋是名臣刘罗锅的父亲,乾隆朝刚正不阿的名臣。
而且他在吏治、军事、河道、修史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政绩。因此得到文正这个谥号,一点毛病都没有。
曹振镛不仅是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而且曾经平定喀什噶尔的叛乱,
所以说文治武功都有建树,问题也不大。
曾国藩就太出名了,不仅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而且训练湘军,平定了太平军
,挽救了大清王朝,绝对算得上文正。
剩下5位,其实情况就比较尴尬了,他们都是皇帝的老师。因此得到“文正”这个谥号,有点儿牵强了。
由此可见,清朝实至名归者有3人,分别是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
-----
网友解答:
-----
严格来说,谥法并没有一个从优到劣的排序。
《逸周书》的《谥法解》是谥号的主要依据,里面没有排序,只是根据其人的道德功绩等做的综合评价,给一个谥号。
后来人推崇谥号,其实是推崇获得相应谥号的人。
如果强行排序,我主张:谥号是按字典序排列,第一个字相同,先看第一个字的内部排名,如果内部排名高,就不用看第二个字了。如果第一个字的内部排名一致,则需要看第二个字。
北宋的文官,有三个谥号最受推崇:文,文正(文贞),忠献。
1,一字谥还是二字谥优越?
不能简单地断定哪个优越。
宋朝一字谥为“文”的只有三个人:杨亿,王安石,朱熹。
即使同样是一字谥 “文”,里面也有差序。
《谥法解》里记载: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最高等级的文,是经天纬地。宋哲宗给王安石的一字谥 “文”,是最高等级的经天纬地。
要经天纬地,必须要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王安石的德行,是连反对派的旧党人士都称赞的,除了说他执拗外,公德、私德都没有人指责王安石,这是立德。
王安石做到宰相,主持变法,这是立功。
王安石主持编写《三经新义》,一度成为北宋科举的主要教科书,加上后来的《字说》,这是立言。
杨亿的最高官职是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知制诰,他的主要功绩是文学,主编了《册府元龟》。杨亿的一字谥 “文”,只是学勤好问。
朱熹是一字谥 “文”,三不朽里面有立德、立言,但没有立功。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后来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这是立言。朱熹的最高官职是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是负责给宋宁宗讲课的,谈不上什么立功。
朱熹的一字谥 “文”,是道德博闻。
宋朝一字谥 “文”的排序是:王安石,朱熹,杨亿。
2,文正(文贞)
北宋早期的谥号一般是文贞,后来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改为文正。
《谥法解》里面有“正”: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但看上去就不高级。
《谥法解》里面的“贞”: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北宋获文贞谥号的是:李昉、王旦。
宋朝获文正谥号的是: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我主张:谥号是按字典序排列,第一个字相同,先看第一个字的内部排名,如果内部排名高,就不用看第二个字了。如果第一个字的内部排名一致,则需要看第二个字。
先说获文正谥号的蔡卞,他是王安石的女婿,蔡京的弟弟,没有做到首相,仅仅是新法的一个奉行者,他的第一个字“文”只是学勤好问。
所以蔡卞的“文正”肯定压不过王安石的“文”。
宋朝最有名的文正是范仲淹、司马光。
这两位立德、立言,都没有问题。
但立功来说,范仲淹仅做到副相的参知政事,庆历新政只搞了半年就搞不下去了,谈不上立功。
司马光在高太后的支持下上台当了宰相,当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主要的工作是废除王安石所有的变法工作,也谈不上什么立功。
范仲淹、司马光的文是道德博闻,比王安石的文要差一个等级。
3,宋朝的忠献。
南宋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讲:
大臣之谥极美者有二,本勋劳则忠献为大,论德业则文正为美。
宋朝获得忠献谥号的有开国功臣赵普、四朝宰相韩琦等,当然还有大奸臣秦桧(后来被宋宁宗改了一个恶谥:谬丑)。
《谥法解》: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忠献的谥号,在立功的角度,远爆文正。但在立言的角度,比文正就弱爆了。
宋朝的忠献整体上是超过文正的。
宋朝之后推崇科举文章,所以文正逐渐超过了忠献。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谈的“文正”是古代的谥号。谥号的意义在于给人盖棺定论,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一生作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表达褒贬哀愤的态度。
而“文正”一词,是自北宋司马光提出: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以后,便成为了一个皇帝不会轻易与人的谥号。为什么这个谥号这么厉害呢?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守道不移曰正。(《逸周书·谥法解》)
自北宋真正将文官集团提到统治阶级的最主要地位以后,文官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就完全体现在这两个字的释义上。历来对于人臣的要求无非德才兼备,“正”是德,“文”是才,能够配得上“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则应当是当朝德才兼备者中最卓越者。
而现在我们可以数一下有哪些“文正”: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名;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加起来应是二十七位。
首先要说,能够得一“文”字,这些人个个都是饱读经纶,能文能诗之人才。然而一定要论一个高下的话,从我们的熟悉程度上就可看出一二。
按人臣“才”“德”两个标准来评判,首先要学识渊博、善于经纶才能称“文”,即要以儒家文化为自身思想核心的同时达广求深,而且还要将其运用到政治上作出功绩;那元朝恐怕要退出竞争了,清朝作为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统治集团在对汉文化的深入上也略逊一筹。
而宋明之间,宋朝范仲淹、司马光可为代表,明朝则无非方孝孺、李东阳可在名气上勉强相应。
范仲淹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宋初的时候引导了散文的文风革新,其《岳阳楼记》堪称宋代散文写景妙笔与议事、抒情结合的典范,从明清《古文观止》到今日义务教育的课本里,没读书人能不学它;其诗词从政治抱负到吟咏河山再到寄情抒情,频出脍炙人口的名句,随手一拈“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就在后来《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里尚存倩影。
司马光则更不必多说,只消经他手主持编纂,亲自发凡起例删削定稿的那部——中国最大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可当得起“文”这个字。
而方孝孺和李东阳在学术上确实不如范仲淹凌跨千古的气度与司马光宏伟丰赡的史笔。方孝孺出名于善发议论和因前者而致的被诛十族;李东阳是大儒宋濂的弟子,著有稿集、诗集,主持文坛,但明朝的文坛却不可与北宋司马光、苏轼、王安石具在,难以“主持”的文坛相比。
“文”者之极致,必定要有跨越古今、千秋同气的格局,由此最终提名范仲淹与司马光。
这两位又如何担这个“正”字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作为也极堪称道:先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后因此遭贬,也仍于地方政绩卓然,造福所至之处;军事上采用积极防御思想,使西夏与北宋得以和平相处,最重要的是大力推动了义学兴办,在提高民族的文化普及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较之下,司马光主政是在王安石以后,而王安石推行过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包括真正有利于民的免疫法、保甲法等,被他全盘否定并废除,而且对变法派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且自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斗损耗了相当的国力,对于西夏仍采用妥协政策。两人虽然私德上都堪称君子,但相比范仲淹,司马光在国事上消极守旧,眼光不及。
范仲淹之“文正”可谓名副其实。而有争议则无非是这与两字不配位。 而诸多“文正”之中有文论高于一时者,有殉节成仁出名者,有经国济世建功立业者,甚至包括单因身份为帝师者;但只有一郑居中,是“举进士后以贵妃之从兄弟相标榜”来获得要职的。
此人于宋史记载中,几无文集诗作之成就。虽说他也是考中进士来的,但于诸“文正”而言,中进士恐怕只是一个门槛罢了。而此人与后宫勾结以后,为迎合帝意与争夺权力先是串通他人攻击大臣,助著名奸臣蔡京复相,后来掺和在政斗之中,最终暴毙而亡。
一无立言之功,配不上一个“文”字;二无为国为民之建树,政治手段阴暗,配不上一个“正”字,谥号“文正”自然被当世乃至后世侧目。
“文正”在历来读书人眼里分量极重,也不免是因为得此谥号意味着将与范仲淹、司马光等等一干硕儒比肩。
即便当代没有谥号,但历史对人的评价始终存在。卓越难得,但敬精工钻研之人,远德不配位之辈。
-----
网友解答:
-----
文正,别以为这仅仅是两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其实它们是千百年来,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
那么为何“文正”就如此珍贵呢?
首先我们看看谥号中何为“文”?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再看看何为“正”?
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更有一代名臣司马光提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他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另外得“文正”最有名的是后世文臣的标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他不仅有文治,主持庆历新政;还有武功,打得西夏羌人称他为“老子”;另外他还宽厚仁爱,严谨治学。不过得“文正”谥号第一人也是北宋名臣王曾。
如此一来,对于文正谥号,皇帝自然不肯轻易给。
其实最初一字谥最贵,“文”也没有固定搭配,得到是莫大的光荣。
唐朝有白居易、韩愈、李翱、权德舆、陆希声;北宋有杨亿、王安石(不过对此众有非议);南宋仅有朱熹;元朝有欧阳玄、姚燧;
从明朝开始,谥法用字有高下之分,官员没有全是两字的,单谥只给亲王。大唐谥号开始变得无限长,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多称庙号,文官得到“文贞”谥号是无比的光荣。
对于谥文贞还有几个小故事——
唐朝张说被谥为文贞,还引发了群臣的争论,最终还是玄宗下诏才结束了争论。唐代宗本想给宰相杨绾拟定的谥号为“文贞”,苏端极力反对,最终只好将苏端贬到广州,谥杨绾为文简。
文贞者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苏瑰、牛僧孺等人,宋朝初年李昉、王旦。
不过到了宋仁宗时期,老大叫赵祯,那么就得避讳。不然老叫贞,皇帝得不停的打喷嚏,于是文贞改为文正,到了元朝时期恢复了文贞,位于文正之下。
其实总观中国历史谥为文正这不过28人而已!
宋朝:
王曾(第一人)、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七名。
金朝:
虞仲文、张行简。
元朝:
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有
方孝孺(南明弘光帝追谥)、李东阳、谢迁、刘理顺、倪元璐。
对于李东阳谥号文正还有一段故事,垂死的李东阳听大学士杨一清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竟挣扎起来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有人作诗讽刺到: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明郑时期
陈永华(郑经谥)
,陈永华就是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活跃在金庸小说和电视荧屏之上。
清朝有
汤斌(死后50年追认)、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
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是帝师;
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
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曹振镛则一生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多磕头、少说话、”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个人认为最名副其实的文正公是范仲淹、司马光和曾国藩,谁最有争议?那当然是曹振镛。
欢迎关注【
最爱肉丸子先生
】,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只有范仲淹配,其余都是赏赐。
-----
网友解答:
-----
我们常常会用“汉文帝”“汉武帝”“汉哀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称谓来称呼皇帝,其中,“文”“武”“哀”“炀”等字眼就是“谥号”。谥号就是用来评价皇帝、皇后和诸侯大臣等位高权重的人物的。早在周朝,天子、诸侯、卿大夫以及其夫人有着得到谥号的资格,而到了汉朝,只有生前曾经被封侯的重臣才能获谥。每个大人物的德行作为肯定各不相同,有人值得褒扬、有人值得同情、有人遭到贬损,所以谥号中不同的字眼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而“文正”是一个很优美的词语,“文”说的是勤学好问、道德博闻、爱民慈惠等;“正”说的是内外宾服、身正言明。司马光曾经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谥号是“文正”的人物?其中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我们先说说“文正”这一谥号的发展过程。三国时期,东吴的名臣张昭死后便被追谥为“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个司马昭在死后也获得“文”的谥号。
后来,单追谥一个字有时无法将获谥号者的功过充分表达出来,于是出现了两个字的谥号。赵武灵王在追谥臣子时,就使用二字谥号。王导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死后,被追谥为“文献”。两个字的谥号慢慢流行开来。
到了唐朝,以犯颜直谏著称的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痛心惋惜,他将魏征比作镜子,并称:“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的谥号是“文贞”。到了宋朝,朝廷承袭唐朝的谥号制度,仍把“文贞”作为最高规格的谥号,宋太宗时期的名相李昉就是被追谥为“文贞”。
乾兴元年(1022),十三岁的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而因为他名字中有“祯”,为了避讳,“文贞”这一谥号改为了发音相近的“文正”。司马光对于这一谥号大加赞美,认为“道德博闻曰文”、“靖恭其位曰正”,“文正”这一谥号代表着对一个人文化修养、道德境界的最高认可。
北宋时代,司马光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很是权威。他已经这么说了,“文正”就成为给文臣的最高评价。明朝的《大明会典》是收录明朝各种典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文献,其中对以“文”为首字的谥号进行了排列,文正为最高等级,其次才是文贞,以及往后的文忠、文献等。
我们梳理发现,整个宋朝获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王旦、王曾、范仲淹、司马光、黄中庸、蔡卞、郑居中、蔡沈九人;元朝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六人;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等五人;清朝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八人。
如果再加上金朝的虞仲文和张行简、郑经在台湾追谥的陈永华,中国历史上就共有三十一位谥号为“文正”的人物,其中,较为知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曾国藩等。我们认为,这几人获谥都是名副其实的,其中,范仲淹更是无可争议,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追求一生的境界。
范仲淹出身寒门、自小丧父,但聪慧好学。他凭借自己的出众能力不断攀升,但又因为刚正不阿的性格而触怒皇帝,被调任外地。后来范仲淹虽被再度启用,但敢言直谏的作风没有半点改变,有人劝他谨言慎行,但他回答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受命平定西夏动乱,《宋史》记载:“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后来,在范仲淹、韩琦、夏竦等人共同努力下,西夏向宋称臣。
西北战事平息后,范仲淹又被召回到朝廷,他针对国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发起了“庆历新政”,无奈因阻力太大而被迫废止。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病逝,宋仁宗亲笔写下“褒贤之碑”,追封他为楚国公,并赐谥号“文正”。范仲淹文武全才,又忠诚可靠,在位勤勤恳恳,为国为民,可以说真正配得上“文正”这一谥号。
至于争议最大的,恐怕就是清末名臣曾国藩。他虽然留下“半个圣人”的美名,其名著《曾国藩家书》也被后世所推崇,但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对他的评价:“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对于他的赞誉非常多,但对于他的批判之声也是存在的。人们赞叹的是他的圣贤之名,怨叹的是他杀害同胞。
-----
网友解答:
-----
文正(文贞),是宋代以后,中华谥法下,给予文臣身后的最高赞誉。是所有文臣趋之若鹜、并梦寐以求地荣誉。
历史上被谥为“文正的”文臣,大都是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具有超凡贡献的名臣,所以在身后尊崇,予美谥。
在刚开始的时候,文臣谥号还没有后来那么正规,很多人都只有单字谥号,其中以“文”为最高,张昭、司马昭,都只是被谥“文”。王导,因为大功,身后谥“文献”,而在整个晋代,文臣只有他一个人是谥号“文献”,可见地位之高。
而之前的诸葛亮,谥号是“忠武”,之后也有杨继业、岳飞、韩世忠得到,本来是文臣谥号的“忠武”,日后变成了武将身后的最高赞誉,这是诸葛武侯生前所没有想到的。
历史上第一个谥号“文正(贞)”的,是一代名臣魏徵,一生刚介耿直、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死后唐太宗叹息“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赐其谥号“文贞”。
之后,唐代谥“文贞”的还有陆象先、宋璟、张说,都是一时人杰,国家干城。
其中张说,死后赐“文贞”谥号,朝臣还争论不休,不肯轻易给她,是唐玄宗亲自下诏,才最终结束争论,以“文贞”赐予其。
北宋初立,开国功臣赵普(也是文臣之首),死后谥号“忠献”,所以在宋初,“文正(贞)”谥号虽然也很崇高,但是并没有超然于其他谥号的地位。之后,李昉、王旦等名相,死后都谥“文贞”,这也是遵循唐之风气的体现。
宋仁宗赵祯即位后,为了避帝讳,所以“文贞”改为“文正”。
在仁宗、英宗、神宗时的重臣司马光大力宣扬下:“文---勤学好问、道德博闻、爱民慈惠;正----内外宾服、身正言明。文正、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正”谥号,被拔高至文人道德的顶点赞誉。从此以后,再不轻易赐予臣子,人臣(文臣)谥号第一。除非有极大的功劳和德业,一般情况下,不轻易授出。
此后,北宋一代得到“文正”谥号的只有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加上李昉、王旦两位谥“文贞”的,一共也只有八人。
其中司马光还自得其谥,因自己的宣扬,从而得到“文正”谥号(不过,仅凭一部“资治通鉴”,授予他文正,也勉强说得过去。)
南宋时期,推崇理学,所以理学大师蔡沈被谥“文正”。而另一位理学宗师朱熹,是单谥“文”。
而之前与“文正”同等待遇的“忠献”,虽然有“相三帝立二主”的韩琦也得到了,但是在南宋,秦桧、史弥远居然也谥号“忠献”,这就尴尬了。所以,宋初与“文正(贞)”并列,甚至还稍高于“文正”的“忠献”,在史弥远后就没有人再用了。这也是因人身后功过,而影响其谥号好恶的最明显例子。
至少在宋朝,“文正”谥号只能说明得到的人确实是优秀,“合适”这个美谥,没有后世“准圣”那种地位。
元朝,得到“文正”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有汉族,也有契丹、色目人。但大都是理学名臣、或者国家肱股,为蒙元建立和巩固都立下过大功,所以给予他们这个至高谥号。
明代,真正在平常时期获得“文正”谥号的,只有正德朝的李东阳、嘉靖朝的谢迁。
他们都是弘治、正德时名臣,在正德帝嘻哈胡闹、荒废朝政时,联合另一名臣刘健,勉力维持朝政,使得社稷不至于颓废,国家得以正常运作。时人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为大明做出了极大贡献。
但就是这样,在李东阳临终前,大学士杨一清去看望他,言辞中透露了朝廷将要赐谥号“文正”给李东阳;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次授予文臣如此至高荣誉,垂死的李东阳得知后,竟然在床上起身,向杨一清磕头,以示感激!
但就是李东阳这样功勋卓著的大臣,死后得到了“文正”谥号,还是被人讽刺:“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说他不如范仲淹。由此可见,“文正”谥号,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地位。
之后,谢迁也在嘉靖帝时,获得了“文正”的谥号。此后百年,再没有人可以被授予“文正”。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破京师,崇祯帝自缢,大明朝廷倾覆。此后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即明安宗弘光帝。为了表彰忠贞之臣,凝聚士气,团结文臣士大夫,弘光帝授予京师陷落时自缢殉国的吏部、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倪元璐,及同样在京师陷落时殉国的倪元璐师弟、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刘理顺二人“文正”谥号,以嘉奖他们的忠烈事迹。
同时,追赠二百多年前,“靖难之役”中,坚持忠于建文帝,不屈服于成祖,从而被“诛十族”的建文朝廷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文正”谥号,用意也是摒弃皇室与文臣间的隔阂,团结一致,抵抗外敌。
但是,在弘光、隆武、邵武、永历等南明政权消亡后,原南明授予倪元璐、刘理顺的“文正”谥号,被入住中原的清室重新修改,倪元璐改谥“文贞”,刘理顺改谥“文列”。而方孝孺的“文正”,因是追授,所以此后也少有人提起。三人的“文正”谥号,也消散于无形了。
清代,被授予“文正”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有配享文庙的理学名臣,有持身严整的朝廷重臣,有循循教导的帝业恩师,有平定天下的中兴名臣,也有唯唯诺诺、小心谨慎的圆滑官僚。
这一时期的“文正”,不全是看获得者的功业品行,最重要的 ,还是“恩自上出”,皇帝或者皇权的意见,占了一大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清代“文正”谥号比明代多四倍的原因(明代只算李东阳、谢迁二人。)
另外,金代有虞仲文、张行简二人得谥“文正”,另有明郑追谥的陈永华(即陈近南、韦爵爷师父)。
所以,中华历史上,身后得谥号“文正”的,一共是三十一人。
这其中,名副其实的,首推宋代的范仲淹,范文正公。一生秉公执法、执教兴学、开展新政、戍边御敌,均是成就非凡。于政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于文教言传身教,孜孜传道;而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表现出的个人节操,更是中华哲学思想中进取精神的崇高体现,是之后千年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光芒巨大精神财富。范文正公,“文正”当之无愧。
其次,曾国藩,曾文正公,先是严格按照理学思想来提高自身素质,修身律己,以德为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之后又书生领军,力挽狂澜,得保社稷。并开洋务之先,融汇中西。但是也有屠戮过甚,教案妥协的瑕疵。所以:“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不过,以立德、立功、立言来衡量,曾国藩也算符实。
另外,魏徵以其敢谏、宋璟以其治国、司马光以其治书、耶律楚材以护民卫教、李东阳、谢迁以其勉力国事、刘统勋以其清廉忠勤,都大致符合身正严明、德业昭昭的标准,得授“文正”,也是中肯。
其余陆象先、王旦、张说、虞仲文、刘秉忠、廉希宪、方孝孺、倪元璐、刘理顺、汤斌、朱珪、杜受田等、乃至陈永华,都各有各的杰出一面,也是当时优秀的人才。授于不授“文正”,可以商榷,不至于承受不起。主要是看皇帝的意见,名不副实是谈不上的。
-----
网友解答:
-----
在封建时代,皇帝有谥号,大臣也有谥号,这个谥号就是对一个大臣的评价,总体来说,封建时代对文臣上谥号还是很苛刻与严格的,
生为宰相,死谥文正是一个封建士大夫最大梦想
。文正最终叫文贞。为避宋仁宗赵祯的讳,而改叫文正。
在北宋的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最高评价。自宋以后文正才是最高谥号,(宋应该是忠献最高,韩琦、秦桧、赵普、张浚都是忠献)。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已经病入膏肓,前来探病杨一清于是就向他说:“大明自开国朝一百五十年以来没人得到过“文正”这个谥号,李相百年之后,我上表帮你争取“文正”的谥号。”
听到这个消息,垂死病中的李东阳竟然强撑起病体,在床上就向比自己年轻七岁的杨一清磕头行起大礼来。可见文正二字的崇高和魔力。谥号这个东西,和得谥之人,真的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彼此扶持。
在这种最苛刻标准要求下,两宋三百余年也就
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人获得文正的谥号;元朝是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七人获得文正的谥号。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五人。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是八个人,也就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
在这些人里在当时情况看是朝堂重臣和宠臣。抛开元朝不算。在所有谥号文正的人当中,
最名副其实应该是宋朝范仲淹,王旦,明朝的李东阳、谢迁。清朝的刘统勋,曾国藩。最有争议和不够格的应该是曹振镛,杜受田
。曹振镛是昏庸无能。杜受田是咸丰帝直接赐予,而非群臣共议。
如果就选出一个最合格的,最没有争议的就是范仲淹。在南宋的时候,有人评价范仲淹”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不仅如此,元明清各朝对范仲淹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褒扬。
至于说明代真没有特别叫得响和认可的人,也没有特别有争议的,争议主要出现在清代。刘统勋,曾国藩在清朝时期二人完全够格。
最不合格和争议最大的就是曹振镛了 ,学生问曹振镛如何做到两朝宰相,堂堂一品大员曹振镛居然说:无他,唯多磕头少讲话而已。
曹振镛为官碌碌无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慵懒官风,明哲保身的做人哲学。他的清廉就是他的广告和他的招牌。于国无尺寸之功。这样的人居然谥号文正,长此以往,大清朝不亡才怪。
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封建体制的僵化,文正越来越不值钱,要求越来越低。当孙家鼐成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谥号文正的时候。已经是1909年了。随着清朝的退位,民国肇始。谥号也走进了他的历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
网友解答:
-----
文正,是自古以来无数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文臣功绩特别卓著功绩才能用“文”和“正”作为谥号。司马光曾说: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因此,不管是本谥或是追谥为“文正”者,都是当时文人所敬仰的对象。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臣子死后得谥者一万余人,但得“文正”这一文臣最高谥号者不过40人。
历代得“文正”谥号者40人,朝代分布及名字如下:
唐朝(4人):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
宋朝(9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5人):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4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8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最名副其实的“文正”--范仲淹
大部分的“文正”都当得起这个谥号,拔尖者当属是范仲淹。他文武兼备、智计过人,
军事
方面结合北宋长期冗兵弊政,提出屯田久守、积极防御的守边方针。
政治
方面革新吏治,剔除弊政,发起“庆历新政”。而且,他在
书法、教育、诗歌、散文
等方面也成就斐然。特别是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思想
,影响深远,超越时代局限,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最名不副实的“文正”——满清帝师4人
满清一朝八人谥为“文正”,却有四人是因为教了个好学生而被谥“文正”。自清嘉庆以来,帝师获封“文正”成为一个惯例。分别是朱珪为嘉庆帝师,杜受田为咸丰帝师,李鸿藻为同治帝师,孙家鼐为光绪帝师。他们本人的道德和功绩在当时并不突出,和历史上其他各位“文正”相差甚远。真是岁月静好,运气使然。
关注“東方史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细节真相。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不配文正这个谥号,他虽然有“中兴”满清的功劳,但从人品,学识,军功,政绩等方面,皆不如人。人品不如范仲淹,学识不如司马光,军功不如王守仁,政绩不如刘统勋。王守仁是有明一代佼佼者,尚且只是文成,曾国藩岂能配文正?!
-----
网友解答:
-----
范文正公最名副其实
------------------
推荐阅读:
在NBA的历史中杰出的中锋往往都是美国球员,那么有哪些来自欧洲的中锋表现不俗呢?
上一篇:历史上有哪些栽在女人手上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