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农村医生叫赤脚医生?
为什么以前农村医生叫赤脚医生?
-----
网友解答:
-----
那时没有鞋子穿,赤脚为老百姓服务。故称赤脚医生。
-----
网友解答:
-----
赤脚医生是历史的产物,是毛泽东时代留给广大农民的精神印记。
建国最初的10年,农村医疗状况非常差,缺医少药现象尤为严重。农民生病多数采取土方治疗,感冒发高烧咳嗽时,或在身上拔火罐,或在手指头上放血,要不喝点姜汤盖上被子捂出一身汗,就等着看疗效了。小病靠硬扛,大病没得治,人均寿命多在六十岁左右。
针对农村医疗实际状况,毛主席在1965年1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卫生部工作提出了严厉批评。会后,卫生部立即讨论整改落实方案,并于当月20日向毛主席呈送报告,决定在11所医学院开办三年制学习班,为农村培养医生。毛主席觉得时效太长,还是不能在短期内尽快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卫生部便又大范围增设了许多速成学习班。
过后,毛主席仍对此忧思难忘。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当毛主席从医疗资源分布数据中得知,全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只有10%在农村时,不由震怒了:“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院,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符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脱离群众,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小。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这就是 “六二六”指示的源头背景。
毛泽东不仅把农村医疗卫生看作实际民生问题,更是将其视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保持党的初衷的根本途径。
“六二六”指示激起整个卫生部门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大批城市医务人员巡回奔赴农村、边疆。同时,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点,逐步投放到农村和城市基层。
此后十多年,中国医疗卫生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农村三级转诊体系成为农村卫生的“三大法宝”。
所谓赤脚医生,泛指农村医疗人员。人员成分大体有三:一是农村从医世家;二是具有高小、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县级医院培训后略懂医术病理的农民;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尽管这些赤脚医生,文化程度不高,接受专业培训时间短,但在那个热情似火的年代,学习钻研的劲头十足。由于工作性质处于半农半医状态,平时除了坐诊卫生所给病人看病外,其余时间照常下田干活。碰到前来求诊的,立马从田里拔出泥腿,光着脚就跑去了。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其中包含着一种亲切。
赤脚医生的出现,给农民医疗带来最切实的改观:小病小伤得以及时处置,接种疫苗、卫生预防宣传、询诊听诊无所不在,更重要的是就诊方便,不耗太多精力和时间。
到1977年底,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至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就此终结。
从去年卫生部公开的数据得知,目前的卫生技术人员是50年前的6.4倍,可见中国的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也从这些数据中察觉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2017年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占总比较2013年降低了5.78个百分点。可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需要继续关注和改善。“把医疗放在农村去!”半个世纪前的伟人指示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
网友解答:
-----
农民种地,走在泥泞的路上,都会赤脚,尤其是种水稻地区如此。农村的医生家里也有责任田,种田必须赤脚,所以就把农村的医生称为赤脚医生了。
-----
网友解答:
-----
赤脚医生,时代名词,即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没有固定编制,一般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我堂伯父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祖传中医,后又参加培训学习了一些简单基础西医知识,在我们当地治疗小孩病痛有一定名声。我八岁时患肝炎,就被他几副中药搞掂了。
-----
网友解答:
-----
住居生活在农村,以务农为主业,懂一些最基本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农村基层医农人员。
-----
网友解答:
-----
赤脚医生,就是光着脚不穿鞋并挽褲腿的医生,这一点是得说清,不然就不叫这名字了。还是从上层干部宣传到全国各地的,就是南方,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种水稻时,要赤脚,同时村里医生看病,也赤着脚找到病者,亲自看病,这样就有了赤脚医生的名字。
虽然医疗条件,水平都不高,但能维护人民健康,这样,煤体报导医生的模范行为,并向全国推广。
这些医生都老了,有的去世了,他们也打针,输液,针灸,同时用中草药治病,
当时在六,七十年代,一付中药几角钱,针灸免费,并实行了农村的合作医疗。
当传到北方,有人认为农村医生就是赤脚医生,其实也对。
-----
网友解答:
-----
赤脚医生是那个人民公社,社会大集体,统一分配的大时代产物,说白了就是分文不取,完全为人民服务的医生。
那时我十三,四岁,我们大队就有一个赤脚医生,直到去年我和我弟弟在一起还回忆起他的好处。那个医生还活着,现在年龄八十左右岁,那时他有一二十岁,他性格脾气很好,随喊随到。那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切都是讲政治挂帅,为人民服务。我还记得他门上有一幅对联,叫,
红心建起村医网,
赤脚走遍农户家。
我弟弟回忆说,那时家里很穷,要是像现在住院动则上千,我爱人早死了。他说,当时爱人痛得满麻打滚,去请他来一针打了立马见效,好像就收了两毛钱的药费。那时都已接近改革开改革开放了。好像赤脚医生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后来允许私人自酬资金自谋职业,赤脚医生变成乡间小诊所,后来逐渐演变为乡镇医院。
赤脚医生那个时代很穷,他们的药箱里通常也没有几样药,那年月有句顺口溜叫,
头痛发烧,阿斯匹林一包,如果吃不好,就准备洋撬石字镐。赤脚医生的药箱里就只有几根银针,还有挖耳瓢。几倦纱布,几把常用草药。但他们的服务可是到位的,只要有人一喊,从田里爬岀来,打着赤脚就走了。
那时全社会干活都是计工分,所以赤脚医生的名号包函了所有的内容。
-----
网友解答:
-----
上联:赤脚医生走千家万户救死扶伤,
下联:针灸拔罐行田间地埂治疗疾病。
横批:又红又专
在当年极度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赤脚医生赤着脚背着药箱,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方面能及时给社员处理治疗一些简单的常见病小外伤等,慢慢的人们形象地称呼为赤脚医生,在60年代仍至70年代末,对大队医务室的医生,村上的民间医生都基本统称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担负着防病治病,熬大锅药等工作,为那个年代人民群众的健康起到了积极贡献。谢邀请!
-----
网友解答:
-----
为众多农民看病,走家串户,全心全意为农民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功绩令人称颂。
-----
网友解答:
-----
赤脚医生,亦农亦医,二者兼顾。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刚解放,很困难,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吃药更难。
为解决看病难题,国家对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进行基本医疗知识培训,给附近乡亲处理一些简单病症。
这些人农医兼顾,平时赤脚下地干活,如有求医问诊,洗脚上田行医。
故名曰:“赤脚医生”。
-----
网友解答:
-----
因为那时的赤脚医生,就是农民!没有一点特殊!跟所有的生产队社员一样,每日起早贪黑的挣工分。到了夏收夏种的插秧季节,由于那时的插秧全是手工,裤脚卷起老高,一有患者家属来喊,立马背起药箱光着脚丫子,跟着就走,只到就诊完毕,又继续去干农活。久而久之,人们就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赤脚医生了!温暖了当代二十多年!
本人观点。
------------------
推荐阅读:
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