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
网友解答:
-----
近日,广东一位网友在一个矿坑深潭岸边发现了一些被人捞起后丢弃的“怪鱼”,这些鱼体型不小,一条至少有2斤多,尾鳍、腹鳍以及胸鳍都呈淡黄色,这些鱼之所以会被丢弃是因为一些人网上或者钓上来之后,由于对这种鱼不熟悉,再加上这个矿坑是由地下水和降雨形成的封闭的水体,所以一些人担心这些鱼体内重金属超标。
从网友现场拍摄的图片看,在水中也有成群的鱼在游动,而且数量还不少。网友将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发布到网上之后,许多人认出了“怪鱼”,它其实就是“泰国鲮鱼”。那么问题来了,
泰国鲮鱼究竟是什么鱼?它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不与外界相通的矿坑深潭中的呢?有网友表示,珠江已经发现如今的泰国鲮鱼,未来会不会入侵到长江流域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一地来解答一下。(下图是网友拍摄的,箭头所指就是游动的泰国鲮鱼)
什么是泰国鲮鱼?
看到这个名字,许多小伙伴会以为这是泰国的一种鱼类,但其实,泰国鲮鱼的学名是
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是鲤科野鲮属下的鱼类,它的原产地是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
作为鲤科下的鱼类露斯塔野鲮长相与我们常见的鲤鱼差不多,只不过它与我们常见的鲤鱼最大的差异就是鱼鳍呈红色,尤其是腹鳍和尾鳍的下部,红色非常的明显,而且它们体背、体侧的鳞片上还有着淡红色的半月斑。
也就是说露斯塔野鲮并非我国原本就有的鱼类,由于这种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抗病能力较强,所以它们最早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一种养殖的经济型鱼类从印度引入到了泰国的,而我国是在1978年从泰国引入的,3年后,也就是1981年,在我国人工繁育成功,在投入养殖后,人们发现该鱼的生长非常的迅速,投入十几厘米的鱼苗,半年之后就能收获至少1.5斤的鱼。
但是由于露斯塔野鲮属于一种喜欢温暖水域的鱼类(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所以在我国该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在不同的地区,对于露斯塔野鲮的叫法也有不同,有的叫“泰国鲮鱼”,有的叫“高背鲫”,有的叫“三角鲫”等等。
珠江的泰国鲮鱼
珠江是我国第三长的河流,由于降雨充沛,水资源丰富所以也孕育了多种淡水鱼类,据统计,珠江中约有385种不同的鱼类,其中五十多种经济型鱼类,二十多种名贵的鱼类,以前这里最常见的经济类鱼类当属土鲮了,作为我国温暖水域中常年的鱼类,土鲮曾经是珠江水域中捕捞量最大的鱼类之一。
但是,如今的数量和捕捞量已经大不如前,这除了与过度捕捞有关外,还与其他鲮鱼的入侵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
泰国鲮鱼和麦鲮(
麦瑞加拉野鲮
)
了。
麦鲮
这两种鱼之所以会在珠江出现的原因几乎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作为经济型鱼类引入到我国的(泰国鲮鱼是从泰国引入,麦鲮是从印度引入),随着在我国华南地区的推广,它们的养殖面积逐渐的加大。
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一些鱼塘中的麦鲮和泰鲮就有了机会进入到珠江水系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工放生,由于泰鲮长的与我国本土的鲤鱼有些相似,泰鲮长的与我国的草鱼有些相似,所以一些放生鱼类的人不明所以就从市场上买回来放生到珠江里了。
目前,珠江里这两种鲮鱼已经非常常见了,而且将我国本土的土鲮生存空间压缩,使其数量逐渐减少,当然,除了这两种鲮鱼外,珠江中还有多种入侵鱼类,比如罗非鱼、埃及塘鲺、食蚊鱼、清道夫等等,这些入侵鱼类也在不断的威胁着珠江水体中原生鱼类的生存。
广东山上矿坑里的泰鲮是怎么出现的?
众所周知,在山上挖一个野塘,用不了多久里面就会出现鱼,这并不是塘里自己生的鱼,而是鱼通过一些途径进入到其中的,而广东山上矿坑里的泰鲮也是如此,它们之所以在这里出现,首先要排除掉发大水的因素,因为虽然发大水会将鱼塘中的鱼冲入其他地方,但是水往低处流,鱼塘通常在平原地区,很难到达山上,所以,矿坑里出现泰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放生
。前几天看到一个短视频,一对母女买了鱼去放生,结果在下游不远处就被一位男子用渔网捕获。这种现象在如今是非常常见的,所以一些放生的人为了不让其他人捞走鱼,就会把鱼带到一些人迹罕至的水体中放生,所以,这里的泰鲮有可能是有人发现了这个水体,然后放生的。
第二:鸟携带
。一个新形成的水体很快就有鱼,有一半的功劳要给鸟,这是因为一些鸟类本身就喜欢吃鱼,当它们捕捞到的鱼本身就要产卵时,这些已经成熟的卵也会被它们吃进体内。按理说,吃进身体的鱼卵会被消化系统消化掉,但是经过科学的研究发现,当鸟吃了一条要产卵的鱼后,不是所有的卵都能被消化掉。
早在2019年,西诺斯谷大学水生生态系统生态与保护实验室Giliandro G. Silva 研究团队对水鸟进行研究时发现,鱼卵在水鸟的体内竟然能够存活30个小时,而且当这些卵被排出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在水中可以孵化。
因此,不排除一些水鸟吃掉了带有成熟鱼卵的鱼后飞过这个矿坑,然后将排泄物排到了矿坑的水体内,而排泄物中就包含了未被消化的鱼卵,所以这些鱼卵正常孵化成了鱼。(下图为研究团队用鱂鱼的鱼卵做实验的结果)
珠江已被泰鲮入侵,长江还远吗?
虽然珠江已经被泰鲮成功入侵,但是对于长江,我个人持乐观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养殖区域限制
。由于泰鲮是原产热带和亚热带的一种鱼类,所以来到我国后,它们主要也是在南方部分地区,比如广东、广西、海南等亚热带地区,而长江在珠江北部,距离还相当之远,泰鲮的养殖还远远到达不了这里,既然长江流域附近没有泰鲮的养殖,那就排除了暴雨等天敌可能会将鱼塘里的鱼带入长江的可能性了。
第二:泰鲮的“弱点”
。虽然泰鲮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但是作为一种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鱼类,它们的抗低温能力非常的差,通常在温度低于10℃时就很难存活,低于7℃会大量死亡,而长江水域附近的温度虽然很少会降到0℃以下,但是在冬季,低于7摄氏度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泰鲮很难在长江活过“一岁”。
总结一下
泰鲮其实是原产印度等国家的一种淡水鱼,只不过我国是从泰国引入的,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在引入我国后,泰鲮的主要养殖区就集中在珠江中下游附近的省份,所以它们也有了进入到珠江的机会,再加上人为放生的因素。
而泰鲮虽然如今已经在珠江中形成了较大的野生种群,但是它们对温度的苛求使得它们很难进入到长江流域生存。
-----
网友解答:
-----
国内有句老话,“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说明鱼卵对恶劣环境(干旱、酸碱、低温等)有很高的耐受力。近年来,科学家也确实发现了鱼卵的顽强之处,在休眠期间,有些鱼卵甚至能抵御鸟类胃酸的腐蚀。
-----
网友解答:
-----
美丽长江
正所谓唇亡齿寒,既然珠江已经被侵入,扩散到长江还会久吗?也许长江里早已经有了,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泰国鲮鱼其实早到上世纪的1978年就已经被引进入我国养殖,与本土鲮鱼相比,泰国鲮鱼的个头大,生长快,最重能长达四五十斤,所以,深受养殖者喜爱。但与本土鲮鱼相比,泰国鲮鱼的肉质粗糙,味感较差。
这次之所以有人觉得泰国鲮鱼侵入珠江,是缘于一个广东男子在露天矿坑中钓到了泰国鲮鱼。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奇怪,毕竟,泰国鲮鱼被引进已经几十年时间,早已经成为珠江一带的常见鱼种。
珠江地区被钓上岸的泰国鲮鱼
至于在露天的矿坑中发现,正如在人迹罕至的野外池塘也会有鱼一样,很大原因是鸟去养殖泰国鲮鱼的池塘边喝过水,鱼卵粘在鸟嘴和鸟的脚上,再来这个露天的矿坑饮水,鱼卵进入这个露天的矿坑之中,乳化成鱼……
据于这样的原因,我认为,既然珠江已经被泰国鲮鱼入侵,也许长江里也已经有了泰国鲮鱼,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
网友解答:
-----
这要看看我们爱不爱吃了
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鱼,但是你要说这玩意补肾或者营养丰富之类的,绝对大家会疯狂吃这种鱼,在中国能吃的,大部分都不太可能存在泛滥成灾的情况,小龙虾吃成养殖了,鲤鱼在外国泛滥,在中国是美味食材,蝗虫油炸了可以吃,蛇可以用来泡酒……
中国怎么说有10几亿的人口,只要好吃就不可能泛滥成灾,而且泰国是热带的鱼吧,如果是问题就不大,中国还有大量钓鱼爱好者,这种条件这种鱼泛滥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做菜非常厉害,鱼刺多的可以煲汤,腥味大的可以麻辣,总之只要不太难吃,都可以做成菜,总会有人吃的,中国人还真不像外国人那样挑食……
就和吃螃蟹一个道理,第一个看着螃蟹没吃过,一个人敢尝试了,接下来大家都吃了,我在看来所谓的泛滥就是外国人挑食人少导致的,他们不爱吃内脏,不爱吃下水,觉得皮蛋不好吃(废话,自己被整好当然不好吃了),终究是他们饮食不如我们丰富导致的,所以我不认为这种鱼是入侵,能吃就不算入侵,太小看我们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能吃的鱼就不是什么问题。
-----
网友解答:
-----
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11月,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经高达754种。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以下物种:
一、非洲大蜗牛:
早在1920年代,福建厦门就已发现该物种。后来作为食用,被引入到南方数省。
这种蜗牛繁殖力强,而且寿命也很长,可存活5—7年。在南方形成了泛滥。
非洲大蜗牛除了危害农作物和生态系统外,还
会传播疾病!
二、福寿螺
最开始它是作为高蛋白食物引进的,1981年引入广东。
但是由于口感较差,很多养殖户弃养,而流落到江河湖泊,形成泛滥。
三、小龙虾
在20 世纪 30 年代进入我国。
在其他国家造成泛滥和危害的小龙虾,在我国却被吃成了需要大量养殖才能存在的物种,可谓是所有入侵物种中混得最差的。
四、牛蛙
1959年我国从古巴引进了一批牛蛙,当时是中古友好的礼物。
牛蛙因为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口感佳,立刻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由于养殖管理出现漏洞,导致部分牛蛙流落到野外。由于鸣听时声若哄钟,在农村一度被认为是鬼魅!不过由于可食用,也未能泛滥!
五、巴西龟
20 世纪 80 年代巴西龟经香港传入广东, 继而迅速流向全国。
但很多国人误以为它是中国本土龟,将其大量放生,造成泛滥!其实它们排挤本地物种,对本土龟会造成严重威胁。
六、清道夫
1980年作为观赏鱼被引入我国。
清道夫由于长相丑陋、产肉率低且携带病菌,因此几乎没人吃。但在野外河流却吃鱼卵,对本地生态造成巨大破坏,钓鱼人钓到都会将其人道毁灭!
七、罗非鱼
1974年,由香港将这种鱼引入广东,因其外形和鲫鱼有几分相似,所以国内最早的渔业养殖人员,给其命名为非洲鲫鱼。
由于繁殖力强,在南方迅速泛滥。大罗非口感还是不错的!
至于广东矿坑中的泰鲮,很有可能是
鸟吃鱼或鱼卵,鱼卵没有消化,经过鸟的粪便排泄出来遇到水,便又会孵化成鱼的!
根据资料显示,鲮鱼的临界水温为7°,低于7°的情况下,它们不能适应。
长江处于较高纬度,温度相较于广东珠江流域低,泰鲮应不至于泛滥!
-----
网友解答:
-----
泰国鲮鱼在早十几二十年,在我们这里都已经有养殖,市场上比较抢手,因为它肉厚比本地鲮鱼大,价钱比本鲮鱼低,我也喜欢买它。久而久之就不见它的踪影,如果不是看到这篇文章,忘记有它的存在了。它对食物非常疯狂,是垂钓者的乐物,只要不禁止钓鱼去钓,加上捕捞,相信不会繁殖大快的。其实约果利用得好,它会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除了作为日常的餐桌之外,可以制成鲮鱼罐头。
-----
网友解答:
-----
作为一个钓鱼佬,可以很清楚告诉你,泰鲮大约十几年前已经泛滥了,反而现在出现的频率不多,可能竟争不过非洲鲫,反正广州水域罗非为王。
几年前经常钓到,四五斤不算大,关键是这种泰鲮不好吃而且多细刺,以前钓到送都没人要,连猫都嫌弃。
这种鱼应该是温热带鱼种,连清远连南属于广东的水库都暂时没听过钓友钓过,可能耐低温能力比非洲鲫还不如,连罗非都去不了北方那它就更不可能了
-----
网友解答:
-----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珠江由东江、北江、西江以及三角洲诸河组成,它是我国华南第一大河,也是全国第二大河。根据水文站的监测结果,珠江全年的径流量有3400多亿立方米,滋养了国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据统计,珠江流域有鱼类600多种,包含
中华鲟、大头鲤、花鳗鲡
等珍稀鱼类,以及
南方波鱼、鸭嘴金线鲃
等200多种特有鱼类。另一方面,珠江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灾区”,不少的外来暖水性鱼种已实现自然繁衍,比如:
罗非鱼、加州鲈、食蚊鱼
等等。
食蚊鱼
近日,一位广东网友在露天矿坑中发现了一种“怪鱼”,其腹鳍、臀鳍以及尾鳍的下半部分都是红色,体侧鳞片金黄,和“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有几分相似。这座矿坑也非常特殊,隔绝于外界江河,但蓄水深度却有几十米,里面还有很多大鱼不时浮上水面。据目测,潭中的“红鳍鱼”长约20~30公分,其中有几条被人捞起并丢弃在岸边,无人捡拾。通过外观判断,野坑中的“红鳍鱼”其实是泰鲮,学名为露斯塔野鲮( Labeo rohita),也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在珠江流域并不罕见。
据目测,潭中的“红鳍鱼”长约20~30公分,其中有几条被人捞起并丢弃在岸边,无人捡拾。通过外观判断,野坑中的“红鳍鱼”其实是泰鲮,学名为露斯塔野鲮( Labeo rohita),也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在珠江流域并不罕见。
在封闭的露天矿坑中,为何会出现外来物种?
关于潭中泰鲮的来源,可能性较高的渠道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鱼卵输入,第二种则是人为放生。
国内有句老话,“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说明鱼卵对恶劣环境(干旱、酸碱、低温等)有很高的耐受力。近年来,科学家也确实发现了鱼卵的顽强之处,在休眠期间,有些鱼卵甚至能抵御鸟类胃酸的腐蚀。
根据《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项研究,鱼卵的“生命力”远超人们的想象。在实验中,科学家用两种鲤鱼( C.carpio 和 C.gibelio )的卵(约500枚)喂食野鸭,最终在粪便中发现了18颗保存完好的鱼卵。其中,有12颗鱼卵的胚胎存活良好,另有3枚鱼卵顺利孵化出了仔鱼。
由此可见,广东矿坑内的泰鲮也有可能是搭了水鸟的“便车”,鱼卵既可粘附在脚掌、羽毛上,也可通过排泄过程进入封闭的水潭中。客观来看,鸟媒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有一点却解释不通:矿坑的鱼种非常单一,几乎全是泰鲮。
相比之下,人为放流或者放生的可能性更高。毕竟,泰鲮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两广地区很受市场欢迎。在广东多地,泰鲮的养殖已形成产业化,一般两年即可养到商品规格。有些养殖户还喜欢将泰鲮和鳙鱼、草鱼混养,每公顷可收鱼20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泰鲮在珠江流域“定居”
泰鲮原产自印度,国内也称为野鲮、南亚野鲮,由于我国最早是从泰国引入该鱼种,因此统一称为泰鲮。
泰鲮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喜食植物性的有机碎屑,对改善水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外来鱼类,泰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珠江流域大规模扩散,人为放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78年,珠江水产研究所最先引入了泰鲮,经推广后发现,这种鱼生长速度很快!4月份往塘口投入16cm的大规格鱼种,当年8月份体重就能达到750~1000克左右,最大的能长到1250克,生长性能颇为理想。
要知道,当时华南地区主推的品种是本土鲮鱼,两年才长到250克,四年后仅重500克,生长速度很慢。而外来的泰鲮不仅长得快,而且肉味鲜美,因而更符合商品化的需求。
由于效益可观,泰鲮自然受到了青睐,还被作为放流鱼种大力扶持。1984年,肇庆市渔业部门向西江支流的贺江放流了3.7万尾泰鲮,规格6~13公分;随后几年又向绥江、西江等放流了67万尾鱼,所有鱼种都做了标志。
放流的结果也确实达到了预期。在1985年,肇庆的很多渔民就在自然江河中捕到了很多泰鲮,规格已达到500克以上。放流的第3年,带有标志的鱼种已长到2公斤,肥满度高,性腺发育良好。这表明泰鲮已适应珠江的水环境,具备了繁殖能力。
果然在1989年,泰陵的幼鱼就开始大量涌现。在西江沿岸捕捞的8000余万尾幼鱼中,约有1%~2%都是泰鲮的子代。在广东某市,渔民和各捕捞单位累计捕捞了450万尾泰鲮的幼鱼,这意味着泰鲮已在珠江水系成功定居,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种群。
经过近40年的繁殖扩散,珠江流域的泰鲮已成为常见种,还与本土鲮鱼以及麦瑞加拉鲮(简称麦鲮)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关系。
泰鲮未来会不会侵入长江?
泰鲮虽然数量多,生长快,但它也存在致命的弱点:低温。
泰鲮适宜生活在15~30℃的水温内,一旦低于10℃就有被冻死的风险;在6~7℃条件下,泰鲮开始大量死亡。麦鲮和本土鲮鱼也是如此,水温低于12℃时就停止吃食,致死温度为7℃。因此,国内鲮亚科的鱼类分布区域狭窄,被水温限制在珠江水系,在气候更冷的长江流域(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10℃左右)则无法顺利越冬。
事实上,很多暖水鱼都存在这一弱点,比如:罗非鱼在10℃以下开始死亡;食蚊鱼在低于5℃的水温中无法生存;大口黑鲈从10℃开始停止摄食,半致死(LD50)温度为3~5℃。
罗非鱼
值得注意的是,杂交育种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些不耐寒的鱼种正在具备更强的抗寒能力。
1977年,科学家为了提高鲮鱼的耐寒能力,曾对本土鲮鱼和湘华鲮(更耐低温)进行杂交试验,最终成功获得了杂交后代。抗寒试验表明,杂交的鲮鱼确实更“抗冷”,比本土鲮鱼忍受的低温下限降低了1℃,并且雌雄个体的性腺均能发育成熟。
湘华鲮
除了人为杂交,外来鱼种本身的适应能力也不容忽视。以食蚊鱼为例,此鱼也是暖水性鱼类。在20世纪60年代,广东省蚊虫泛滥成灾,当地为防疫除蚊而专门引入了食蚊鱼,以期消灭蚊子的幼虫(子孓)。食蚊鱼是公认的“蚊虫杀手”, 每天能吃掉40~100只幼虫,为减轻蚊媒病害做出了贡献。
但由于缺乏天敌,食蚊鱼在珠江流域开始大量繁殖, 一条雌鱼每年能产出200~300尾幼鱼。适逢全国掀起食蚊鱼的引种热潮,致使其分布范围不断向北方挺近。
科学研究表明,食蚊鱼有着独特的“耐低温策略”,在冬季能根据水温的高低来调节自身的脂肪含量,提高了安全越冬的成功率。在5~10℃条件下,食蚊鱼仍能存活,目前长江、黄河流域均已发现其踪迹,被认为是入侵国内最成功的外来物种之一。
外来物种的引入既有利又有害,不同的物种,其威胁程度又有差异,需要区分看待。
比如:泰鲮影响的主要是本土鲮鱼,二者的竞争关系容易导致后者种群衰退。但对生态环境而言,泰鲮并没有太大的危害。
对于食蚊鱼则需要另眼相待,该物种个体小、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食性贪婪,曾导致我国的土著物种唐鱼濒临灭绝,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都也出现过类似的悲剧。随着食蚊鱼不断向北方挺进,有必要提高警惕,对繁殖动态加强监测,以免新的土著鱼种再次陷入危机。
-----
网友解答:
-----
鲮鱼,味美,补肾!
根据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说法,“泰国鲮鱼”是可以“补肾的鱼”。
这种鱼源自于泰国,有几种可能被带入珠江,比如放生、携带、鸟类迁徙,很难扩散到长江。
广东人吃遍天下,希望它,不会灭绝在珠江。
-----
网友解答:
-----
我是飞鸟,飞来飞去地鸟。
最好的办法,专家们去研究研究,如果能吃,那就来看看能不能促进在男人的能力、女人的美丽、孩子的聪明、老人的体力上,表现出优异的效益。
要不了几年,就会成为濒危物种。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
-----
网友解答:
-----
这种鱼还好点,我记得我以前在广东看到过一种有牙齿
------------------
推荐阅读:
400亩地一年只种小麦和玉米,一亩地租金600,投资多少钱?
我今年39岁了,社保才买了11年,存款只有9万元,何去何从?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